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

合集下载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 共。”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 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 的感慨。 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年轻的通讯员与 一个过门才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 感情交流。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 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战争的枪 林弹雨只是为了烘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 意化的人际关系。


(三)《红岩》中的现代革命 1、“革命不回家”:《红岩》时代家庭失去 了它固有的血缘与亲缘的意义,让位于更加现 代的“同志”意识。如成岗和成瑶、华为和成 瑶、江姐和彭松涛、双枪老太婆和华子良的关 系等。它体现出政治生活中爱情的位置,爱情 必须从属于政治,游离于政治之外的爱情不但 不具有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还指向反动的政 治。 这种对家庭的拒斥并不是十七年文学的独创: 五四时代将“个人”与“家庭”对立——十七 年“大集体”与“小家庭”对立——文革中家


(二)《红岩》的文本结构 讲述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历史黑暗和光明交替 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不畏个人牺牲,领导革 命走向胜利。 小说的主要篇幅放在狱中斗争上,但同时也涉 及中共在城市的地下组织所领导的革命运动, 并组织了表现四川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 农民运动的另一条线索。1948年至1949年国 共战争的情势,国民党军队的溃败和政权的瓦 解,在小说中做了充分的描述。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一)
一、概述(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占 有很大的份量和极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作为这一段革命的“亲历者”, 极愿意回顾这段光荣的历史;另一方面, 这一写作过程不仅是作者个体经验的表 达,也是对革命的经典化过程的参与。 这一题材的写作,既有文学史的意义, 也有现实政治的意义。

第2章:“十七年”小说

第2章:“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概况,了解十七年时期的重要小说家及代表性小说。

【教学重点、难点】:“十七年”小说的题材,“百花文学”中的小说创作,十七年的长篇小说。

【课时】:6学时【教学内容】:一.“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发展概况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这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无限丰实的生活内容。

建国后的小说无论在反映生活的广度、深度上,还是在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新的面貌。

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文学本身发展规律的作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开创阶段(1949-1952)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主要是以表现新的生活为主题,大多是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的作品。

1.民主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题材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和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一时期战争题材的小说中占有突出地位。

代表性作品有:刘白羽:《火光生前》,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孙犁:《风云初记》、柳青:《铜墙铁壁》;巴金:《黄文元同志》,谷若:《枫》,路翎:《初雪》、《洼地上的“战役”》,陆枉国:《上甘岭》等。

2.农民题材反封建和追求民主、自由的新生活是这一时期农民题材小说的主题。

主要是表现翻身群众挣脱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的束缚,勇敢地追求民主、自由的新生活的主题。

代表性作品有: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强扭的瓜不甜》,马烽:《结婚》、《一架弹花机》等。

总的说来,建国初期的小说创作在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体现他们的新面貌、新品质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许多作家还未能够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入了解和高度提炼。

所以,除了一些老作家的创作之外,这一时期的创作数量不多,整体质量不高。

题材狭窄、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是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初步发展繁荣阶段(53—57)1953年,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5、表现手法单一化 片面追求民族化、大众化,注意故事的完 整、情节的生动和语言的通俗,注意通过人物的 言行、外貌,用环境气氛的烘托来塑造形象,忽 视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技巧,作家的创作个性也没 有得到更好地体现。 6、作家队伍非专业化 作家往往借助自己熟悉的历史和生活写作, 具有历史再现性质,文学创作的修养不够,许多 成为了“一本书作家”,如杜鹏程、杨益言等, 作家的文学素养不能够支持长期的创作。

作品举隅: 严志和跟朱老忠说了会子话,有些累了,头晕晕的。懵里懵懂地又睡着了。恍恍惚 惚听得门响,睁开眼一看,是江涛回来了。江涛说:“明天就上济南去,忠大伯嫌坐火 车花钱多,要脚下走着。忠大娘正在蒸干粮。” 严志和试着抬了抬身子,说:“咳!我还是想站起来。你们明天要走,扶我去看看 咱的‘宝地’吧!” “‘宝地’卖了?”江涛才问这么一句,又停住。他想:“卖了就卖了吧!”他又 想起“宝地”,那是四平八稳的一块地,在滹沱河南岸上,土色好,旱涝保收。严志和 说:“这是你爷爷流下的血汗,咱们一家人依靠它吃穿了多少年,象喝爷爷的血一样呀! 老人家走的时候,说:‘只许种着吃穿,不许去卖。’如今,我成了不孝的子孙,把它 卖了,我把它卖了!今天不是平常日子,我再去看看它!”涛他娘说:“天黑了,还去 干吗?你身子骨儿又不结实。”
• 故事发生时间:清末民初 • 故事发生地点:冀中平原锁井镇 • 主体线索: • 朱老巩、朱老忠及严志和两家农民三代 人与冯兰池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斗争。
主要人物: 大贵
朱老巩
朱老忠
二贵 运涛
春兰
严萍
严老祥 冯兰池
严志和 江涛 冯贵堂
• 情节提要: • 冯兰池砸钟、朱老巩大闹柳树林 • 朱老巩含恨离世 • 小虎子(朱老忠)远走他乡 • 朱老明状告冯兰池,惨败而终 • 若干年后,朱老忠携妻儿归乡 • 孩子们与冯兰池的斗争 • 冯兰池派人捉大贵去当兵 • 运涛参加革命,大革命失败被捕 • 江涛走上革命道路,参与反割头税斗争 • 朱老忠等人入党 • 二师学潮,江涛被捕,朱老忠等人逃出魔掌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五、别样情调,人性美的战争小说《百 合花》
作者简介:茹志娟(1925— 1998), 1958年在《延河》 发表《百合花》。新时期发表 有对历史、现实进行反思,批 判极左路线的作品《剪辑错了 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 作品内容: • 人物: 十九岁的小战士、新媳 妇、文工团的 “我”。 • 情节:小战士向新媳妇借被子, 为救老百姓牺牲。(请叙述)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农 民英雄朱老忠从不成熟 到成熟,(现代成长小 说),发起反割头税斗 争。 •情节跌宕起伏,从第一 代朱老巩(自发)保卫 锁井镇48亩公田失败, 吐血身亡;到第二代朱 老忠远走他乡多年后回 乡复仇(自觉革命); 到第三代江涛、大贵遇 到共产党,成长为无产 阶级战士。
•艺术上:气势宏伟,结构 庞大,有民族气魄。家族小 说与阶级斗争建构相结合, 朱、严两家三代农民的不断 奋争; •锁井镇乡土气息浓郁,日 常生活化叙事特点明显,具 有北方农村风俗画、风景画 特征。
炼》
1、作者简介: 1906—1970,原名赵 树礼,山西人,很小就受民间戏剧、戏 曲的影响,是《讲话》后实践毛泽东文 艺思想的最佳作家。1943年发表《小二 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1944年后,发表《李家庄的变迁》。建 国后主编《说说唱唱》,创作了长篇 《三里湾》、短篇《锻炼锻炼》、《登 记》,及戏剧、谈创作经验的文章。作 品追求大众化,语言通俗、风趣。是一 个置身于农民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写作的 作家。与马烽、西戒、孙谦、胡正等一 起形成“山药蛋”派。
三、周立波及其《山乡巨变》
1、作者简介
1908—1979,湖南益阳人。1934开始创作。 1946创作写东北地区土改的《暴风骤雨》,与 丁玲作品一起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解放后创 作了表现湖南地区1955—1956合作化运动的 《山乡巨变》(1958发表上篇,1960发表下 篇)。1978年后发表《湘江一夜》,获全国优 秀短篇小说奖。以及以故乡农村为背景,写得 很秀美的《山那面人家》。

第2章:“十七年”小说

第2章:“十七年”小说

2,《三里湾》人物分析



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先进分子王金生(共产党 员的榜样)、王玉生(农村发明创造革新的能 手)。 塑造英雄典型是社会主义文学的要求,赵 树理也在努力。但他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尽可能多 保持其原生状态下的真实性。 王金生:带领群众秋收,解决马家大院问题,党 内整风、扩社开渠,表现他的觉悟和道德,具有 充足的干劲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又不掩饰他 在工作中的不足和文化水平不高,符合农村干部 的实际。 王玉生:沉迷于革新,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内 向、不善言辞,不善于处理家庭矛盾。
人物塑造
朱老忠,这是一位处于20世纪新旧时代交替期 的农民英雄典型形象。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 民英雄的传统要质。
艺术特色

鲜明的民族特色

1)民族风格在这部小 说中首先表现为他所描写 的生活内容和人物的思想 性格,是对我国北方农村 真实生活情景的反映 ,朱 老忠等人思想感情 、行为 方式,无不带有明显的民 族传统精神的特点。
3.《三里湾》评价 真实性 《三里湾》写出了农村农业合作社进展并 不顺利这一事实。作家并没有掩盖这场巨大 变革进行中的矛盾和斗争,通过一个个人物 之间的关系的冲突,表现出集体化或者说合 作化的复杂性。 简单化的结尾 大团圆的结尾。过于简单的矛盾解决方式 引起了人们的批评。(《三里湾》被改编为 电影《花好月圆》。)
3.工业题材小说

周立波《铁水奔流》 艾芜《百炼成钢》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草明《乘风破浪》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4.突破“禁区”的小说

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文艺 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家敢于正 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材领域也有所 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和爱情题材的作 品,主要是短篇小说,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 响。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

第二章十七年的小说创作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本时期小说创作的情况。

2.理解本时期小说的两大题材:农村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

3.了解在频繁的文艺运动与斗争的空隙下出现的小说《百合花》等在写作上的突破。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农村题材小说代表作梁斌的《红旗谱》思想与艺术成就。

2.本时期少有的知识分子题材的长篇《青春之歌》3.短篇小说《党费》《黎明的河边》《百合花》艺术成就。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与师生探讨相合。

第一节本时期小说概述本期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从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著名小说中吸取了营养,以新的态势在新中国文苑中成长着。

其间经过解放初的适应、了解过程,1956年前后与1960年代初呈现蓬勃喜人之势。

这一时期,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写农村土改与社会主义革命题材的作品数量较多,成就较高。

总体说,长篇小说创作之成就显得比较突出,短篇小说创作次之,中篇小说创作在这一期显得相当薄弱,其原因可以研究探讨。

思考:长、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何出现不同的发展态势第二节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红旗谱》一、生平与创作梁斌(1914-1997),河北蠡县人。

全书由三部长篇合成《红旗谱》、《播火记》和《烽烟图》,而以第一部《红》成就最高。

《红旗谱》与《青春之歌》变革了小说的写作模式,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小说的基本线索,以此反映出一种历史主体的生长过程。

“成长”的进入,并非仅仅意味着小说技巧上的变化,它还涉及到小说最基本的范畴——时空观念的改变,这实际上可理解为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分野。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描写“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的《红》与描写“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的《青》的出现,意味着一种真正上的现代小说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诞生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进入到一个艺术形式更为完备的“当代文学”时期。

《红》是“十七年文学”的标志性作品。

这部旨在揭示“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自发革命走向自觉革命斗争历程的小说,对于20世纪的中国小说而言,其重要性是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

十七年小说定

十七年小说定

荷花淀派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 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 活,以孙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 笔法为主要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 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 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结局:1957年孙犁病倒,从维熙被错划为 右派,韩映山、房树民转而从事编辑工作, 荷花淀派风流云散。
?其特定含义仅限于十七年小说创作。
?两大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的官方文艺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革命历史题 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的合法性叙述, 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说为官方提供现 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
其他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 材等。
总体特征:单一。(题材,风格,写作方式等)
茶子花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地域:湖南 人物: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 叶蔚林、彭见明等 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 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 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 情的表现。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第二节 农村小说
一、概说: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 最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创作兴盛的原因:当时文艺政策的提倡和 重视。农村是整个社会变革的中心。 ?与现代乡土小说的不同:强调政治运动 和斗争;作家立场被要求与农民的完全一 致。
成绩: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 “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 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 代表作家:“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 烽、西戎等)、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 等)、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代表 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 《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2)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2)

年代末的土改,构成一幅民主革命时期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的长幅画卷。
《上海的早晨》多卷部写民族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业史》多卷部写社会 主义革命,都具有当代小说领域所独有的、罕见的规模。吴强的《红日》更是宏 观地写三个互为一体的战争,把敌我双方、军内军外、上级下级联结起来 ③ 刻画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主导地 位。而现实主义的标准就是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红旗谱》中的 朱老忠、《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家巷》中的周炳、《创业史》中的梁三 老汉等等。
本时期长篇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① 以《创业史》和《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 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② 以《三里湾》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 俗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③ 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 生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④ 以 《林海雪原》 和《红岩》为代表的 以革 命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
十年代普通党员和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党费》集中刻 画了女共产党员黄新这一典型形象。 ②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注重描写一些平常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以表现 英雄性格,他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他善于捕捉英雄闪 光的一刹那,以此来凸现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如黄新作为一个 普通的党员,舍不得把积攒下来的钱给女儿买衣穿、买东西吃,却把钱 无私地献给了党。 ③ 注重细节描写:他善于采用横断面结构的方法,用平实的语言讲述 英雄的故事,不事形容和夸饰,而是在具体细节场面上用力,手法精雕
流派特色
一、地域的特征。
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 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 2、他提出了新的创作要求:新、短、通。
《三里湾》
• 1.作品性质 《三里湾》我国第一部描写农业合作化 的长篇小说。
2、主要内容
• 小说讲述了三里湾这个华北老解放区模范 村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遇到的各种阻力与思 想障碍,通过对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 王宝全四户人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的描 写,其间还穿插了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 姻情节,揭示出农业合作化对于农村经济、 农民思想诸方面的巨大影响,描绘了一幅 农业合作化初期农村生活的生动场景。 •
幻想到社会上寻找个人出路,然而残酷
的现实使她的希望破灭,最后只能以死
抗战。这是当时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写 照。
• 二是追求探索阶段。在共产党员卢嘉川的启 发教育下,通过对马列主义的学习和实际斗 争的锻炼,她克服了软弱思想,和余永泽彻 底决裂,走上了 革命的人生里程。 • 三是锻炼成长阶段。在近乎严酷的革命暴风 雨中,她经历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克服了 小资产阶级思想,铸造了崭新的灵魂,成为 一名自觉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短篇小说:茹志鹃《百合花》、峻青 《黎明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路翎 《洼地上的“战役”》、王愿坚《党费》。
2.农村题材
A.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一架弹花 机》、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
B.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短篇小说:李准《不能走 那条路》、秦兆阳《农村散记》、康濯《春种秋 收》;长篇小说:柳青《创业史》、赵树理《三 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
计地从中阻扰。
4、赵树理的创作特色
• 1. 擅长以人物的外号来突出人物的个性。 • 2. 作品语言的口语化明显,从而使作品 明了易懂。 • 3.强调故事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 4.浓郁的生活气息,健康、幽默的情趣, 是作品的另一特色。

1.2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4课时)

1.2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4课时)
务来对待。城市生活与文化,知识分子的世界尤其是
他们的爱情等个体性世界,属于小说题材的边缘与危
险地带。 美学上,这一时期的小说特别追求一种阳刚、明朗与 粗犷豪迈的风格和状态。
想象新时代的农村
1、动因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 ,这一观念建国后基本未变。毛 泽东关于‚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 农民革命‛,革命文化即‚大众 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 文化‛的权威观念,也从战争年 代延展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 决定了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对 象的创作将长期是当代中国文学 的中心任务之一。
《创业史》反映的是50年代初中国农村一场深刻的 历史变革——集体所有制代替个体所有制,选取了 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重大主题。 《创业史》成功 地塑造了农民梁生宝形象。 围绕梁三老汉和梁生宝的评价,当年曾引发争论。
《创业史》(第一部)讲述了陕北一个名叫蛤蟆 滩的小村庄,在1949-1952年间,从成立互助组 到建立初级合作社的故事。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 为一方,以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等单干势力 为一方,以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主线,表现农村的 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
王蒙:《感受昨天——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小说卷序》
‚柳青对现实的把握过多依赖时代政治的规范,悉心领 会‘上级指示’则转移或替代了独立思考,无视原型人
声 音
物的物性欲念和人性特征,仅仅是夸张其阶级的属性,
突出其政治的特征,把人与人的矛盾上升为无产阶级与 资产阶级的矛盾,把人与人的冲突视作路线斗争和阶级 斗争。结果导致《创业史》出现众所周知的内在矛盾: 既表现了生活真实又存在概念化和部分虚假的问题。‛
社者,批评、嘲讽了自私自利者。
作品充满喜剧色彩,而总体基调是善意的,公私
两种思想、集体与单干两条路线的对立、斗争也

(完整版)当代文学的十七年文学

(完整版)当代文学的十七年文学

第二章十七年的小说创作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本时期小说创作的情况。

2.理解本时期小说的两大题材:农村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

3.了解在频繁的文艺运动与斗争的空隙下出现的小说《百合花》等在写作上的突破。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农村题材小说代表作梁斌的《红旗谱》思想与艺术成就。

2.本时期少有的知识分子题材的长篇《青春之歌》3.短篇小说《党费》《黎明的河边》《百合花》艺术成就。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与师生探讨相合。

第一节本时期小说概述本期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从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著名小说中吸取了营养,以新的态势在新中国文苑中成长着。

其间经过解放初的适应、了解过程,1956年前后与1960年代初呈现蓬勃喜人之势。

这一时期,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写农村土改与社会主义革命题材的作品数量较多,成就较高。

总体说,长篇小说创作之成就显得比较突出,短篇小说创作次之,中篇小说创作在这一期显得相当薄弱,其原因可以研究探讨。

思考:长、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何出现不同的发展态势第二节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红旗谱》一、生平与创作梁斌(1914-1997),河北蠡县人。

全书由三部长篇合成《红旗谱》、《播火记》和《烽烟图》,而以第一部《红》成就最高。

《红旗谱》与《青春之歌》变革了小说的写作模式,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小说的基本线索,以此反映出一种历史主体的生长过程。

“成长”的进入,并非仅仅意味着小说技巧上的变化,它还涉及到小说最基本的范畴——时空观念的改变,这实际上可理解为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分野。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描写“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的《红》与描写“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的《青》的出现,意味着一种真正上的现代小说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诞生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进入到一个艺术形式更为完备的“当代文学”时期。

《红》是“十七年文学”的标志性作品。

这部旨在揭示“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自发革命走向自觉革命斗争历程的小说,对于20世纪的中国小说而言,其重要性是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3)、郭振山:(消极人物)新生的富裕中农: 具有深刻的警策意义。对党有感情,离不开党,在党 内有一定地位,与姚世杰有矛盾,解放后,与社会主 义社会也有矛盾。
(4)、姚世杰、郭世富(外善内奸):对抗合作 化运动的反面人物,阴险狡诈、毒辣,带有很强的剥 削阶级特性。
精选2021版课件
7
4、艺术特征: (1)、心理刻画:细腻、逼真。对人物性
邓秀梅:铁姑娘形象。陈大春、盛淑君:年轻的社员
形象。
艺术特色:精细的日常生活的描画。
风情画(人情美、乡情美和自然美,是这部小说所
展示的要画面。)
语言:土语、方言与普通话一起融合,加以运用。
文体特征明显。
精选2021版课件
12
四、李准及其《李双双小传》
1、作者简介:1928—2000,河南
洛阳人。曾任河南省文联作协副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 第一节、概述
一、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当时很重视写什么,而不重怎样写。强调形
式技巧要为内容服务。文体不被重视,题材的 问题很重要,甚至可以决定一部小说的命运。
题材应写当下工农兵火热的斗争生活,即使 写历史,也强调写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的胜利 史。而写小资的生活与情感就有很多危险。
不饱”否定、批判,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对 她们的同情,反映了民间疾苦。
(3)艺术手法:喜剧讽刺手法的运用, 具有戏剧色彩。
(4)语言:诙谐、生动、对话有趣。
精选2021版课件
10
三、周立波及其《山乡巨变》
1、作者简介
1908—1979,湖南益阳人。1934开始创作。 1946创作写东北地区土改的《暴风骤雨》,与 丁玲作品一起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解放后创 作了表现湖南地区1955—1956合作化运动的 《山乡巨变》(1958发表上篇,1960发表下 篇)。1978年后发表《湘江一夜》,获全国优 秀短篇小说奖。以及以故乡农村为背景,写得 很秀美的《山那面人家》。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 《红旗谱》(梁斌1957)、《青春之歌》 红旗谱》 梁斌 )、 青春之歌》 杨沫1958)、《战斗的青春》(雪克 )、《 (杨沫 )、 战斗的青春》 1958)、《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 )、《 )、 野火春风斗古城》 1958)、《烈火金刚》(刘流 )、《 )、 烈火金刚》 刘流1958)、 )、 敌后武工队》 冯志1958)、《苦菜 )、《 《敌后武工队》(冯志 )、 冯德英1958)、《三家巷》(欧 )、《 花》(冯德英 )、 三家巷》 阳山1959)、《红岩》(罗广斌、杨益 )、《 阳山 )、 红岩》 罗广斌、 短篇小说方面,孙犁、 言1961)等。短篇小说方面,孙犁、茹 ) 志鹃、刘真、峻青、王愿坚等, 志鹃、刘真、峻青、王愿坚等,发表了 不少这一类型的小说。 不少这一类型的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品: 革命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品: 长篇: 铜墙铁壁》 柳青1951)、 长篇:《铜墙铁壁》(柳青 )、 风云初记》 孙犁1951-1963)、 《风云初记》(孙犁 - )、 保卫延安》 杜鹏程1954)、《铁道 )、《 《保卫延安》(杜鹏程 )、 游击队》 知侠1954)、 《小城春秋》 游击队》(知侠 )、 小城春秋》 高云览1956)、《红日》(吴强, )、《 (高云览 )、 红日》 吴强, 1957)、《林海雪原》(曲波 )、《 )、 林海雪原》 曲波1957)、 )、
3、《青春之歌》的情爱叙事:关于女性的命 、 青春之歌》的情爱叙事: 运 女性作为男性的捕获物而存在: 政治” 女性作为男性的捕获物而存在:“政治”被作 为手段, 是最终结果。 为手段,“性”是最终结果。 政治与性的神奇结合:既不是纯粹的“ 政治与性的神奇结合:既不是纯粹的“政治小 也不是纯粹的“言情小说” 说”,也不是纯粹的“言情小说”。 爱情的被改写: 爱情的被改写:女性社会身份的选择所面临的 困境往往通过性对象的选择表现出来。 困境往往通过性对象的选择表现出来

上编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

上编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

2、《红旗谱》 、 红旗谱》
1)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 朱老巩、严老祥--朱老忠、严志和-- 通过三代农民的生活和斗争道路,表现了 农民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摆 脱为争取经济利益的自发发抗,走上一条 推翻反动统治,进行政治斗争的全新的正 确的革命道路。 描述二三十年代在中国的乡村和城市革命 运动最早的孕育和开展。--革命的起源
二、赵树理: 1、生平: (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他来自 于农村,也自觉地把农村生活和农民作为 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对象。1942年以后, 赵树理的小说真正成熟并产生影响。 最著名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1943 年9月)、《李有才板话》(1943年12 月),影响巨大。 解放后,他继续以山西农村作为自己的创 作根据地。
3、1950年代后期196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 丰收期 成就较高的是写农村生活和革命历史的:如“三 红一创”、《山乡巨变》、《青春之歌》、《林 海雪原》等。 原因:作家的生活积累。俄苏文学的影响。长篇 小说的创作特点。 ?十七年作家的“史诗性”情结
二、小说家的困境: 离开或主动放弃。 创作逐渐失去影响,被遗忘。 改变风格以适应新的要求。 创作受到批判,不能继续。 成功的中心作家同样面临各种创作困 难。
2、建国后主要创作: 50-60年代:主要有《登记》(1950)、 《三里湾》(1954)、《“锻炼锻炼”》 (1958)、《套不住的手》(1960)等 ?其作品是对建国后农村变革的及时反映。 《三里湾》是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长篇小说。
3、为农民的写作: 1)通俗化、大众化的风格: 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农民语言的书面化。 充满生活气息的幽默。 ?十七年作家的集体追求。 “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 发,学到一些窍门儿。”(老舍)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三、意识形态的单一化。 在人物刻画上,要求英雄就是彻底的 英雄,很少出现性格组合式的复合型人物。 主人公不成熟只是经验的问题,不是世界 观的问题。 中间人物不被提倡。
第二节、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 一、柳青及其《创业史》(第一部) • 1、作者简介:1916~1978 陕西吴堡县人。 • 写有《地雷》、《种谷记》(1945), • 参加过陕北保卫战,写了《铜墙铁壁》 • 建国后,去北京,参加创刊《中国青年报》, 任副主编。 • 1952年回陕西,深入生活,任中共长安县委 副书记,并在黄甫村安家十四年。 • 《创业史》,写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的一部史 诗性的作品,并以阶级论建构人物关系。
在题材上采取了一些传奇的情 节。如:奇袭虎狼窝、智取威 虎山、大战四方台等。 塑造了杨子荣、少剑波、高波、 白茹、李勇奇,以及匪首座山 雕等形象 艺术分析:人物各具个性特征。 环境描写特色鲜明,雪原、山 林等很多奇异神秘的环境描写 对传达有很好的作用。 叙事上,表现惊险传奇具有更 多的民间因素,节奏有张有弛。 文体上以民间为基础做一些现 代的改造,从通俗走向艺术化。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农 民英雄朱老忠从不成熟 到成熟,(现代成长小 说),发起反割头税斗 争。 •情节跌宕起伏,从第一 代朱老巩(自发)保卫 锁井镇48亩公田失败, 吐血身亡;到第二代朱 老忠远走他乡多年后回 乡复仇(自觉革命); 到第三代江涛、大贵遇 到共产党,成长为无产 阶级战士。
•艺术上:气势宏伟,结构 庞大,有民族气魄。家族小 说与阶级斗争建构相结合, 朱、严两家三代农民的不断 奋争; •锁井镇乡土气息浓郁,日 常生活化叙事特点明显,具 有北方农村风俗画、风景画 特征。
柳青在创作
2、作品分析:深刻反映人们在那时的社会思想和心理变 化过程。 (1)、题序:1929年(民国十八年),下堡村,蛤蟆 滩。出现的人物:梁三老汉的爹、梁三老汉、杨大财东的 佃户、梁生宝母子。 (2)、正文,互动组中国建国以后农村的一种劳动形 式。 ↓ A梁生宝等—贫农、下中农 合作社: B姚士杰、郭世富—地主、富农 ↓ C梁三老汉—中农 高级社 ↓ 人民公社 冲突:四条线索、立体构架。 (3)、结局:照应、对照

1.2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4课时)

1.2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4课时)

就与政治需要存在相当的差距了。
《三里湾》主要提炼了三里
湾这个村庄开展的秋收、整
社、开渠等情节,着重表现
人民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
遭遇的两种思想和道路的错 综矛盾和挣扎,小说从不同 侧面历史地再现了当时社会 的深刻变革。
5、柳青与《创业史》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
的《创业史》(1960年)是当代农业 题材小说的新的标志性作品,当时一 度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 史诗性‛、‚纪念碑‛式作品。
他建国后的创作非但得不到肯定,却不断遭到苛
责,《‚锻炼锻炼‛》和倾向相似的《赖大嫂》
后来被作为描写‚中间人物‛的标本受到批判。
《“锻炼锻炼”》
《‚锻炼锻炼‛》发表于正处在‚大跃进‛高潮阶段的
1958年,赵树理通过小说曲折地表现了他的立场。赵树
理的小说文本都采用叙述人与人物同一视角来叙述,通
《三里湾》
长篇小说《三里湾》是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
长篇小说。小说围绕山西农村三里湾的四个家庭即
三里湾合作运动的带头人村支书王金生、热衷于发
家致富的村长范登高、富裕中农‚糊涂涂‛马多寿、 落后妇女‚能不够‛等四家展开故事,穿插几对青 年男女的爱情、婚姻故事,写了秋收期间扩社、整 社、开渠等几件事情,歌颂了走集体道路的建社爱
1958年
杨沫《青春之歌》 冯志《敌后武工队》 雪克《战斗的青春》 刘流《烈火金刚》
十七年小说的重要收获
1959年 柳青《创业史》 欧阳山《三家巷》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1960年 黄秋耘《耕云记》
柳青
茹志鹃《静静的产院》
1961年 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第二章十七年时期的小说1

第二章十七年时期的小说1

(三)特点
• 史诗风格 • 纪实风格 • 政治色彩
二、战争小说的作者构成及战争文 学观念
• (一)作者构成:大多亲历过战争
二)战争文学观念的形成
• 1、作家创作立场和视角的转向 • 2、“两军对垒”、二元对立的模式
(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 基调和审美模式
• 它强调的是战争的最终胜利意义,将过程 的意义溶解到最后的结果中去,将个体生 命的价值溶解到集体的胜利中去。其结果 是消解了战争文学的悲剧美学效果, • 体现出中国战争文学和西方战争文学的显 著不同。
七、战争小说与人性美:《百合花》 (一)、茹志鹃创作的特点及《百 合花》的创作动机 • 茹志鹃(1925-1998):女,
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 江杭州。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 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又 被选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 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 现为《上海文学》编委。 • 《百合花》、《静静的产院》、 《如愿》、《阿舒》、《三走 严庄》 • 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 《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 杨树》等。新时期以来发表的 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 事》、《草原上的小路》、 《儿女情》、《家务事》、 《一支古老的歌》等。
(二)十七年战争文学的共同主题
• 颂扬人民革命战争的正义性与必要性;歌 颂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的伟大英明的 领导作用;讴歌人民军队的英勇无畏、敢 于献身和不可战胜;歌颂中国劳苦大众热 爱党和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以及军民团结 的鱼水深情;揭露和痛斥日本法西斯的残 暴、国民党及其军队的反动与腐朽,以及 其他和国民党有关的形形色色的反动势力 的顽固与腐朽。
• 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 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 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 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 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 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 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 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 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
一、5作题材: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 (三)创作成就
1、一批有一定艺术价值,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作品 出现,新的创作群体出现。 2、作家以自己的创作,以各种方式曲折艰难的影 响和抵制着左倾的政治思潮和对文艺的干预。 (四)本阶段文学的缺陷:文艺政治化、题材单一 化、手法简单化、形象扁平化、作家非专业化
冲破禁区,表现爱情题材的小说有:邓友梅的《在悬崖上》 (对婚姻和爱情、对人性隐秘的探讨)、宗璞的《红豆》(对 少女初恋心态的探讨,以及个人情感与事业的关系探讨,揭示 的革命和祖国高于一切的主题)、丰村的《美丽》、李威伦的 《幸福》、刘绍棠的《西苑草》(写大学生恋爱的故事)陆文 夫的《小巷深处》(对旧社会一个妓女在新社会追求爱情的故 事,写出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的复杂心灵)等
二、主要作家作品介绍
柳青 梁斌 杨沫 李准 茹志鹃 孙犁 赵树理
三、干预生活冲破题材禁区的作品
干预生活的作品如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绍棠的 《田野落霞》、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 帐篷》、何又化(秦兆阳)的《沉默》、李国文的《改选》、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和对青春的 呼唤。刘世吾与林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