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教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并背诵。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达的气质胸襟,接受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熏陶。
4、培养学生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一、了解送别诗的背景: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欣赏两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字数上?(是七言绝句)内容上?(都是送别诗)情感上都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依依惜别之情、很凄凉、忧伤)3、送别诗是古诗中很重要的一类,数量很多,而且写得很好。
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送别诗呢?(是因为古代文人有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叫“宦游”。
)(PPT:宦游)4、什么是“宦游”呢?(出示PPT幻灯片1介绍)宦,做官入仕。
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
“宦游”现象由来已久。
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
汉朝以后,读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而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或者是犯了错误遭到皇帝的贬谪,就要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官。
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一别就会是很多年,能否再见都很难说。
5、因此“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古代送别诗文化,它们大都有着共同的情感特点,就是哀怨凄苦。
小学五年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小学五年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语文教学设计教案小学五年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语文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2.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过程:导语: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文学常识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_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律诗8句分4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根据每一联的作用,分别称为〝启.承.转.合.二.读语速,语调,节奏三.释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蜀州,在今四川省.四.赏析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起:首联,破题,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辅:辅卫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 (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风尘烟雾 (点出送别时间:早晨)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 (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2.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三秦风烟五津 .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3.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 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4.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 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5.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离别意:离别的情意 ;与君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宦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时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成为游士或游学,离开家乡到异地做官称游宦或宦游) 作者意在告诉杜少府此时我和你一样难过,但因为我们同是宦游人,命运相同,这次分别是别中之别,这两句诗很自然的把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写出来了.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名句) 五六句笔锋一转,转而去安慰即将远行的友人. 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这一句往往就是名句) 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比:靠近,挨着.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这既是对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点拨:知己)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无为:不要,不需要歧路:分别得路口沾巾:挥泪告别(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泪,于是沾巾就可以用来代替哭泣.这种字眼叫做代词或代语)8.回顾全诗: 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道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委婉写来,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小结:这首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送别诗所有的缠绵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的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课后作业:1.课后搜集有关初唐的诗歌加以分析比较2.背诵全诗小学五年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语文教学设计教案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三.讲析诗歌:(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二)题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阙(qu ):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宦(hu 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四)分析诗句: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学生回答.明确: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离别)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学生提问.明确: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明确: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朗读.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等的离别诗句?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七)作业: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四.教学效果评价:(一)讲解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眼神,考察学生是否跟上讲课进度;(二)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度;(三)根据学生朗读种子音和停顿的正确与否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对诗歌情感的领会.【板书设计】首联点明地点意境开阔颔联离别原因坦然面对颈联与友互勉乐观豁达尾联宽慰勉励积极进取小学五年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关资料王勃(唐代诗人)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人物生平:早年经历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未冠而仕龙朔三年(663年) 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麟德元年秋(664年), 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进之意甚明.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2] [3]祸起《斗鸡赋》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于是,王勃被逐.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二次被贬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魂归南海: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 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个人成就:思想方面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诗歌方面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如《郊兴》.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辞赋方面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艺术风格(对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韵谐美,无论押韵还是句内宫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贴切,做到典事内容与表达内容的谐调;熟用隔对,把四六句型作为主要句型运用,并巧用长短句的交错变化,同时注以散行之气,使文章于凝炼中见流畅),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与初唐同时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极善于在赋中抒发情感,表白心志,表现人品.具体表现为:他在赋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则在赋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如《春思赋》和《采莲赋》.王勃赋可认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实反映,是对理想和功业执著追求的见证.王勃的游宴序寓性情于游宴.具有绘画美.充满豪放壮大气势,如《游山庙序》;赠序则视野开阔.谚足高远.情景交融,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如《秋日饯别序》.王勃在辞赋文章写作手法上很少使用比喻手法,但他善于议论,哲理深刻,如《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善于抒情,气盛情深,如《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善于描写,形象逼真,如《感兴奉送王少府序》中〝仆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衫襟缓带,拟贮鸣琴,衣袖阀裁,用安书卷.〞善于运用递进和逆接句式,如《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中〝况乎泣穷途于白首引,白首非临别之秋;嗟歧路于他乡,他乡岂送归之地!文学主张:王勃的文学主张表现为〝立言见志〞的创作思想. 〝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教化功能,但王勃的作品则呈现出〝高情壮思〞与〝雄笔奇才〞相结合的雄壮美.〝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风格取向及其〝感序缘情,登离寄赏〞的表现方式.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是王勃的文学思想虽然直接继承其祖父王通的观点,但他的文学创作则遵循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9]主要作品:王勃的诗现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现存90多篇,现存《王子安集》_卷.《汉书指瑕》10卷.《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10卷,《舟中纂序》5卷.《千岁历》.《平台钞略》(一作《平台秘略》)10篇.《合论》10篇.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五篇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初中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五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模板五篇想得到高分,教学设计相关考点必须要非常熟悉,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学依据和教学。
小学五年级语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及资料
小学五年级语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
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五言律诗。
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学生回答。
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
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
辅:护卫。
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
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学生回答。
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学生回答。
明确: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
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示范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有一首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文学常识1.关于王勃王勃(约650—676),字子安,唐代诗人。
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其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
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一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3.知识链接①古代官职——少府少府,是中国历代政府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
战国时由韩国始设,秦汉沿用。
其职掌主要分两方面:其一负责征课山海池泽之税和收藏地方贡献,以备宫廷之用;其二负责宫廷所有衣食起居、游猎玩好等需要的供给和服务。
少府机构庞大,属官众多,超过掌理国家财政事务的机构和人员们实际需要。
这充分反映出封建皇帝至尊至贵、高居国家之上的特征。
唐朝时,少府是对县尉的通称。
②关于杜少府杜少府,名不详,王勃的知己好友,因为担任少府,而被称为杜少府。
他是开国功臣杜立德的第四子。
因为他的朋友认为他守信、上进、善良,他又被称为杜三德。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1.欣赏情境课文,读准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它以诗人送别友人为主题,表达了深厚的友谊和离别之情。
4.背景了解:了解唐代诗人王勃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情感。
5.创作实践:仿写一首送别诗,运用所学的词语和表达手法。
6.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诗意,提高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同时,通过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情感体验:学生难以深入感悟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情感。
举例: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分享与朋友分别的经历,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3)创作实践:学生在仿写送别诗时,难以运用所学的词语和表达手法。
举例:提供一些固定的句式或词语,如“共比邻”、“宦游”等,指导学生进行创作。
(4)文化传承:学生对于唐代文化和风俗的理解较为困难。
二、核心素养目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注重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鉴赏:通过学习诗文,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2.思维发展:分析诗文的表达手法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文化传承:了解唐代文化和风俗,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教学重点
(1)诗文朗读: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感受诗文的音乐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引言:杜甫与李白并列唐代最伟大的诗人,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被誉为杜甫诗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桥的形象引领读者去感受杜甫细腻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怀。
通过对该诗的分析,本人设计了一堂启发思维、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的优质课。
一、教学目标1.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歌背景及体裁。
2.掌握杜甫运用桥的意象,烘托出的广阔胸怀和坚定信仰的主旨。
3.理解诗歌中雄浑广阔的自然景色,及所表达的壮志豪情。
4.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受韵律和音韵的美妙。
5.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抛出问题:每个人都会经历告别,你最深刻的一次离别是什么?然后留意他们的脸庞,看出他们的真实感受。
(2)通过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安排席位让学生有一个听课的良好环境。
2. 梳理知识点(1)分析诗歌的主体结构:由前后两部分组成。
(2) 分析杜甫在诗歌中所用的美学手法:诗歌运用了深刻的意象、较好的韵律和押韵、饱满的豪情。
(3) 分析桥的意象:桥的理念提高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价值,展现出杜甫崇高的人文情怀。
3. 启智训练(1)赏析文本: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笑问客从何处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通过问答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语境,深刻理解诗歌中所表述的意象。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中,“少年狂”象征的是诗人充满热血和豪情的心态。
4. 理解意境通过分析桥的意象,让学生认识“桥”的特点——“连通着山川、遥远的理想与向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勃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了解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2)学生圈点勾画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5. 背诵与默写:(1)学生跟读,模仿教师朗读。
(2)学生自主背诵,巩固记忆。
(3)学生默写诗歌,检查掌握情况。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1)抄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文。
(2)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朗读与背诵评价:评估学生的朗读流畅性和背诵准确性,检查学生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掌握。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0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0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一.《送别》引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将古道送别唱得悠扬婉转,催人泪下,那离别之伤已然铭刻在心间。
(此曲有学生会唱,一定强调只可轻声跟唱,重在用心体会送别之情)二.由曲到诗说道唐人的送别诗,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齐读此诗。
2.解读此诗。
诗的第一句:写送别地点诗的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风烟迷茫之中。
表面写的是两个地方,但从时而回望长安和时而翘首蜀地中,表现难舍之情,没有离别字样,却一开篇就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离情。
诗的第三四句:写你我都是为了仕宦离别家乡、漂泊异乡。
境遇相似,由己及人,推心置腹,言外之意,我们都不必为了这个已定的分别而过多的伤感。
诗的五六句:笔锋一转,写下了开朗乐观最为人称道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时尚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也如同近在咫尺。
诗的七八句:委婉收结。
3.简析.空间上的离别:时间上的离别:结合生活经历,各抒己见......小结:在遥远的离别,也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再长久的离别,也割不断真正的友情。
只要彼此的感情金石般牢固,哪怕是远在天涯,也犹如比邻而居。
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趣,脱俗的情怀,积极进取的精神)三.再次齐读此诗,体会别样的送别。
四.完成课后练习,并背诵此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2[教学设想及依据]1、依据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
2、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
3、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启发学生创新写作,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理解并掌握唐诗的基本特点和韵律规律。
(3)了解诗人王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离别时的不舍。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内容和意境。
(2)掌握唐诗的韵律规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对诗人情感和哲理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和内容。
(2)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讲解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了解唐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唐诗的基本特点和韵律规律。
(2)介绍诗人王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感受其韵律和意境。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诗歌。
3. 文本分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讨论诗人的情感和哲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读后感。
(2)选择一首其他唐诗进行分析和报告。
2. 评价:(1)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估。
(2)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报告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相关诗歌:(1)介绍其他描写友情和离别的唐诗,如《杜少府之任蜀州》。
(2)让学生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2. 文化背景:(1)介绍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2)探讨唐诗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七、教学策略1. 互动讨论:(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师生互动。
(2)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精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4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精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4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1教学内容:理解《渭城曲》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内容,比较、感悟、赏析两首送别诗的风格。
知识目标: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1. 让我们先听首歌,好吗? (音乐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2.谁听过这首优美动听的歌?知道歌的名字吗?对,叫《送别》4.师:在古代,长亭外,古道边,往往是人们送行分手的地点场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赏析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的题目分别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师:古诗所写内容包罗万象,像离人梦,相思愁,游子吟,征夫苦,爱国情等等,非常丰富。
其中,描写送别的诗占有一定的比重。
《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被人们传诵到今。
这么好的诗真是不能不学,首先请同学把书翻到52、53页读一读这两首诗吧。
1.生自由读;2.师指名读;3、教师范读;听老师读读这两首诗。
三、选读其中一首深入学习1.师:同学们,我想问一下,你们比较喜欢哪一首呢?你认为哪首写的好呢?我们分组搞一个辩论赛好不好。
请选择《送元二使安西》的同学座到这两组,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同学座到这两组。
同学们可以选取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送别诗,一定要用心呀,为一会儿辩论哪首写的好座充分的准备工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一、教案目标通过教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使学生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诗歌内容简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杜少府离任蜀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杜少府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背景介绍在唐代,官员的任命和转任是常事。
杜少府是一位杰出的官员,被派往蜀州担任职务。
王勃作为好友和同僚,在杜少府离任时写下了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表达他对杜少府离去的感受和期望。
诗歌鉴赏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整首诗进行逐句解读,分析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等因素。
通过分析诗歌结构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步骤1.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回忆唐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特点,介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王勃和诗歌背景。
2.朗读诗歌:教师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格调和意境。
3.逐句讲解:逐句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并解释诗歌中隐含的情感和思想。
4.诗歌欣赏:让学生自己默读诗歌,静心欣赏诗歌的美感和意境。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给他们带来的感受,或与同学分享对诗歌的理解。
5.诗歌讨论与评析: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作者的意图以及诗歌对读者的启示。
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并从多个角度对诗歌进行评析。
6.诗歌创作:让学生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题材,自由发挥,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互相交流,最后选择一部分优秀作品展示给全班。
7.总结反思: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歌教学的收获和体验。
四、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维表达能力。
2.诗歌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理解和转化能力,以及创作的独特性和美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诗歌分析方法,探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祝福。
(2)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3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3.1 诗中深刻的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3.2 诗歌分析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诗文和相关图片。
4.2 准备相关的文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4.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1)向学生介绍诗人王之涣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5.2 朗读和背诵(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背诵诗文,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3 诗文解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5.4 欣赏与感悟(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感悟和理解。
5.5 创作与表达(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选择仿写或改编诗文。
(2)学生将自己的创作表达出来,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其他描写友情或离别的诗歌,如《登鹳雀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王勃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力量,珍惜身边的友情。
(2)领略自然风光,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
3. 诗歌主题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3. 诗歌主题的多维度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王勃及其创作风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释义,翻译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主题。
4. 成果展示: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补充完善。
5. 教师点评:总结课堂内容,解答学生疑问,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
3. 查找其他王勃的诗作,对比分析其创作风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意象分析、表达技巧鉴赏的能力。
3. 学生对诗歌主题探讨的深度和广度。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5.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
4. 教学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5.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描写友谊的古典诗歌,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长征》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4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通过品读,理解此送别诗“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无注解、无背景裸读诗歌。
二、释题送别诗官职到、往四川杜少府=杜审言?三、读诗(一)一生读关注字音停顿补充律诗的停顿(二)自由读提疑: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太明白?可能涉及:城阙三秦五津歧路……(三)师生共同赏读边赏边朗读1.首联由学生提疑的地名引出首联的赏读写景特点:一远一近,一明一暗,对比强烈。
辅:长安城雄伟的气势望:站在气象雄伟的长安城下,举目遥望蜀州方向,千里迢迢,苍茫一片,风烟迷茫,路途遥远,在这想象中,似能看到朋友一路的风霜及日后的艰难,无线依依惜别之情展现在壮阔的境界中。
形成板书:起——将远别平缓壮阔2.颔联将离别,这样的离愁别绪,我与你,“与君”感同身受,为什么呢?“同”:外出做官,漂泊在外,你的感伤我懂,客居中的话别,别中别,更是多了一份愁绪。
形成板书:承——同宦游忧伤共鸣感3.尾联“共沾巾”:在离别的地方送别,在“歧路”上,如果是你跟最好的朋友分别,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百度搜索,现在西安(长安)到成都(蜀州)乘坐火车快车需要十几个小时。
那么在交通不发达的唐代需要多久呢!何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
这一别许是生离死别呀!是常人就会“共沾巾”,这种情况下,诗人王勃怎么说?“无为”:不要,不需要。
体现一种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新生活。
形成板书:合——莫沾巾释然放下乐观4.颈联“知己”:莫沾巾凭什么?——知己“知己”与“友人”的区别“比”:靠近、挨着如:其两膝相比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惋惜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友情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诗歌原文及其注释。
3. 相关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4.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引导培养学生对友情的珍视和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其他送别诗进行对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其异同之处,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2. 文化延伸介绍古代的友情观念和送别习俗,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针对诗歌内容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小组竞赛设置关于诗歌知识的小组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八、评价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5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读后感、观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5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5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大意。
2.吟咏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3.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志趣与胸怀。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志趣与胸怀。
预习作业:1.查作者和写作背景。
2.疏通诗意。
3.熟读全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4.提出一至三个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送别诗是古诗中一个常见的题材。
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诗人送别的对象是谁?他在什么情况下送别?又是怎样送别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二、齐读此诗三、解读此诗1.诗的第一句:写送别地点。
请问:作者与友人分别在什么地方?长安。
补充“送别文化”:古人送别多在京城郊外,如南浦、长亭等,后来又加上灞桥、杨林桥、扬子津等处,究其原因,一是长安曾是汉唐等朝代的国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是古代诗人多住于长安,送别友人,无须远走他乡;三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离别多发生在京城郊外,可以尽情发挥依依不舍之情。
从这可以看出:王勃在送别时选择了恰当的地点——长安郊外。
正是这样的选择才引出了下面的诗句,引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2.诗的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州。
请问:蜀州在什么地方?在蜀川之上,而蜀川即蜀州,再请问:蜀州在什么方向?在长安之西。
补充:“西望长安不见家”,在长安西北方向望而不见“家”,古人把京城当作“家”。
从这可以看出: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情谊深厚,虽然不在一起,但心是相通的。
“风烟迷茫”是指迷雾笼罩,烟尘满天,看不清前面的路。
这里作者用恶劣的环境来衬托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风烟”可以理解为作者与友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迷茫”可以理解为越来越看不清友人的身影。
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同时为下文作铺垫。
3.诗的第三、四句:劝慰友人不要悲伤。
“城阙辅三秦”是说三秦大地拱卫着长安,“五津”泛指四川岷江沿岸的五大渡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王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王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题目含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王勃的画像和生平简介。
引导学生思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题目含义,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好奇心。
第二章:诗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诗文,解释关键词汇。
分析诗文的意境和主题。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文,解释关键词汇的意思。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文意境和主题的理解。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诗文中的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2 教学内容介绍唐代的官职制度和蜀州的历史背景。
分析诗文中官职和地名的文化意义。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官职制度和蜀州的历史背景。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文中官职和地名的文化意义。
第四章:情感体验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友情和对杜少府的祝福。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第五章:创作实践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
5.2 教学内容分析诗文中的写作技巧。
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写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短诗。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写作技巧。
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写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短诗,并分享自己的创作。
第六章:比较学习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能力。
加深学生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特点的理解。
6.2 教学内容选取另一首送别诗进行比较学习。
分析两首诗在主题、情感表达、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异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教案(这是根据题目要求创作的文章,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区别,请参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使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意图,提高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蕴。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 教学PPT;3. 相关诗歌鉴赏的教学素材;4. 杜少府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导学生了解杜少府的身份和历史背景。
2. 展示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联,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分析诗歌主题和意蕴】1. 学生自主阅读整首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推测诗歌的写作目的。
2. 分组讨论诗歌主题和意蕴,并展示各自的理解。
3. 整理归纳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蕴。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1. 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包括句读、平仄和韵脚。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解释其修辞效果。
【诗歌意象的分析】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包括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
2. 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意义和象征含义。
【文化背景的介绍】1. 提供杜少府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重要性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诗歌欣赏和评价】1. 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2. 分享各组的观点和感受,并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评价。
五、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选取其他杜少府相关的诗歌,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和鉴赏。
2. 进一步学习和分析唐诗宋词等古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鉴赏,同时提高了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七、课后作业1. 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表达对诗歌的感悟和评价;2. 针对杜少府的历史背景,补充了解杜少府的其他相关资料。
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教学设计
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教学设计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教学设计引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七年级的语文教材的重点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法设计: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
(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正课: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2、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一教时。
1、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2、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3、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
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
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五言律诗。
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
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
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
辅:护卫。
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
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明确: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
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
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
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明确: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明确:长安、四川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明确: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
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明确:(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
(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
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
(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生朗读。
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等等的离别诗句?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