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导学案ywm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导学案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之间的关系。
3、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相似三角形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综合应用,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四、知识回顾1、什么是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是指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
2、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五、新课讲解(一)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例 1:已知△ABC∽△DEF,∠A = 50°,∠B = 70°,则∠D =____,∠F =____。
解:因为△ABC∽△DEF,所以∠D =∠A = 50°,∠F = 180°∠D ∠E = 180° 50° 70°= 60°(二)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例 2:若△ABC∽△A'B'C',相似比为 2:3,△ABC 的周长为 12,则△A'B'C'的周长为____。
解:因为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所以△ABC 的周长:△A'B'C'的周长= 2:3。
设△A'B'C'的周长为 x,则 12:x = 2:3,解得x = 18。
(三)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例 3: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为 1:4,它们的面积比为____。
解:因为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所以面积比为1²:4²= 1:16。
六、课堂练习1、已知△ABC∽△A'B'C',相似比为 3:5,AB = 9,则 A'B' =____。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和判定2导学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和判定2导学案一、导学1.导入课题: 问题1:请叙述三角形全等的SSS 和SAS 定理.问题2:把SSS 中的三边对应相等改为“三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什么关系呢?问题3:把SAS 中的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改为“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又是什么关系呢?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知道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知道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能够运用这两个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证明和计算问题.3.学习重、难点: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1和判定2.难点:两判定定理的证明. 二、分层次学习第一层次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探究2、探究3.(2)自学时间:6分钟.(3)自学要求:完成探究提纲.(4)探究提纲:①探究2:任意画△ABC 和△A ′B ′C ′,使△A ′B ′C ′的各边都是△ABC 的k 倍,△ABC ∽△A ′B ′C ′吗? ○a 操作: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 ,对应边 . ○b 猜想:在△ABC 和△A ′B ′C ′中,如果A C CA C B BC B A AB ''=''='',那么△ABC ∽△A ′B ′C ′. ○c 证明:如图,在线段A ′B ′上截取A ′D= ,过点D 作D E ∥ ,交A ′C ′于点E,则△A ′DE ∽△A ′B ′C ′.∴ = = ,又∵A C CA C B BC B A AB ''=''='',A ′D= ,∴A C CA C A E A ''=''',∴A ′E=AC.同理,C B BC C B DE ''='',∴DE=BC. ABC. ∴△ABC ∽△A ′B ′C ′. ○d 归纳:三边______的两三角形相似. ○e 推理格式:∵______,∴△ABC ∽△A ′B ′C ′. ②探究3: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 和△A ′B ′C ′,使∠A=∠A ′,C A AC B A AB ''=''=k .△ABC ∽△A ′B ′C ′吗? ○a 操作:量出BC 和B ′C ′,它们的比等于k 吗?∠B=∠B ′,∠C=∠C ′吗? ○b 改变∠A 的大小,结果怎样?改变k 的值呢? ○c 猜想:在△ABC 和△A ′B ′C ′中,如果C A AC B A AB ''=''=k ,∠A=∠A ′,那么△ABC ∽△A ′B ′C ′. ○d 证明:○e 归纳:两边 且夹角 的两三角形相似. ○f 推理格式:∵______,∴△ABC ∽△A ′B ′C ′. C A AC ''==k ,∠B=∠B ′,那么△ABC 与△A ′B ′C ′一定相似吗?如果一定相似,给予证明;如果不一定相似,举一反例(画图).2.自学: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观察学生是否清楚定理证明思路和每步推理的依据.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指导.(2)生助生:小组交流、研讨.BC AC B C A C =''''C A AC '',∠A=∠A ′,∴△ABC ∽△A ′B ′C ′. 第二层次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33—P34页的例1.(2)自学时间:6分钟.(3)自学方法:先运用定理给出判定,然后对照课本解答查找错误.(4)探究提纲:①例1的第(1)题中,∠A 与∠A ′分别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吗?符合哪个判定定理的条件? ②例1的第(2)题中,三条边成比例吗?符合判定定理1的条件吗?③小结运用判定定理1和2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的要点:④练习:根据下列条件,判定△ABC 与△A ′B ′C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a ∠A=40°, AB =8㎝,AC =15㎝,∠A ′=40°, A ′B ′=16㎝,A ′C ′=30㎝;○b AB =10㎝,BC =8㎝,AC =16㎝,A ′B ′=16㎝,B ′C ′=12.8㎝,A ′C ′=25.6㎝. ○c 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 2.自学:学生参照自学指导展开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关注学生自学提纲的第③、④题的完成情况.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针对性指导.(2)生助生:小组交流研讨.4.强化:运用判定定理1和2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的要点.三、评价1.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些什么收获和不足?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从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思维是否活跃,回答问题是否积极等方面给予评析.(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40 15 25 20 27 图(2)A B C D E 54 45 3630 图(1)。
(导学案)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教学内容】课本2931页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如ABC ∆ ∽'''A B C ∆ 。
2、理解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类比联想,猜想命题,再加以证明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化归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猜想、归纳、探究等数学活动,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合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理解和初步应用;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导学过程】【知识回顾】 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相似三角形有什么性质?【情景导入】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在ABC ∆与'''A B C ∆中,如果∠∠A′, ∠∠B′, ∠∠C′, 且k A C CA C B BC B A AB =''=''=''.我们就说ABC ∆与'''A B C ∆相似,记作ABC ∆∽'''A B C ∆,k 就是它们的相似比.反之如果ABC ∆∽'''A B C ∆, 则有∠, ∠, ∠, 且A C CA CB BC B A AB ''=''=''. 问题:如果1k =,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新知探究】探究一、 (1) 如图,任意画两条直线1l , 2l ,再画三条与1l , 2l 相交的平行线3l , 4l ,5l 分别量度3l , 4l ,5l 在1l 上截得的两条线段, 和在2l , 上截得的两条线段, 的长度, :AB BC 与:DE EF 相等吗?任意平移5l , 再量度, , , 的长度, :AB BC 与:DE EF 相等吗?(2) 问题,()::AB AC DE =,()::BC AC DF =.强调“对应线段的比是否相等”探究二、(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思考:1、如果把图中l1 , l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刚落到l3上,如下左图,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依据是什么?思考、如果把图中l1 , l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刚落到l4上,如图上右图,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依据是什么?归纳总结: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延长线),所得的线段的比.探究三、如图,在ABC∆中,∥且分别交于点ADE∆与ABC∆有什么关系?【知识梳理】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随堂练习】1、如图,在△中,∥,4 ,3,1.求和.2、如图,△∽△, 其中∥,找出对应角并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3、如图,△∽△,其中∠∠B,找出对应角并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4 、已知:梯形中,∥,∥,,364EB=,153DF=,求:的长。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学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一、学习目标:知识:通过对事物的图形的观察、思考与分析,认识理解相似的图形。
能力: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增强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二、教材分析:重点:相似图形的概念与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难点:成比例线段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相似三角形有什么性质?2、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二)合作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1.如上图,直线345l l l ∥∥,直线12,l l 分别交345,,l l l 于 点A 、B 、C 、D 、E 、F 。
(1)分别测量线段AB 、BC 、DE 、EF 的长度;计算AB BC ,DEEF 的值,你有什么发现? (3)任意平移5l ,再测量BC 、EF 的长度,计算AB BC ,DEEF的值,上述规律还成立吗?(4)根据AB BC =DE EF 可以变形为=AC BC ,=ACAB, = 。
(依据)(5)由上述探究,你能发现什么规律?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
几何语言表示为: 。
3.推论:(1)任意移动2l ,再测量DE 、EF的长度,并计算DE EF 的值,它与AB BC相等吗? (2)将l 2移动成右图的两种情况,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为什么?(三)教学例题1、例题:如右图在△ABC 中,DE ∥BC ,分别交AB ,AC 于点D ,E ,△ADE 有什么关系? (1)分析:要证△ADE 与△ABC 相似,就是证明为: ;边的关系为: 。
(2)证明过程:2、 归纳结论: 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 。
这个结论可以作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用几何语言表示: 。
3、推论:如果平行线与其他两边延长线相交,即DE ∥BC 结论还成立吗?为什么?(四)、课堂展示:1、如图,E 为平行四边形ABCD 的边BC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AE ,交边CD 于点F 。
在不添加辅助线的情况下,请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判定导学案(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导学案【课前延伸】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用字母表市即可)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学习目标】1、通过画图、测量,了解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会灵活选取条件,证明两三角形相似。
3、会利用三角形相似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能简练地写出证明过程。
【课内探究】实验与探究:画一个三角形,使三个角分别为60°,45°,75°。
①同桌分别量出两个三角形三边的长度;②同桌画的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换另三个角试试?小组总结: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_______。
小组讨论:两三角形相似一定要三个角相等吗?将你小组讨论的结果填写在下面:并说明理由。
知识应用一:例:如图所示,D,E分别是△ABC边AB,AC上的点,DE//BC。
(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2)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3)写出成比例的线段。
知识应用二:例:在阳光下,为了测量学校水塔的高度,小亮走进水塔的影子里,使自己的影子刚好被水塔的影子遮住,已知小亮的身高BC=1.6米,此时,他的影子的长AC=1米,他距水塔底部E处11.5米,水塔的顶部为点D,你能由此算出水塔的高度DE 吗?小组总结:通过以上两个例题的解答,你们发现利用相似三角形可以:练习:1.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画图说明。
2.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画图说明。
【课堂小结】小组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疑惑【课堂检测】1、图1中DE∥FG∥BC,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2、图2中AB∥CD∥EF,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3、在△ABC和△A′B′C′中,如果∠A=80°,∠C=60°,∠A′=80°,∠B′=40°,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4、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你能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和相等的角吗? 图35、如图3,已知△ABC中D为AC的中点,AB=5,AC=7,∠AED=∠C,则ED=【课后提升】基础题:习题8.5A组1、2题能力题:习题8.5A组3题【课堂检测】1、图1中DE∥FG∥BC,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九年级数学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导学案)
27.2相似三角形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的性质定理;3.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过程与方法】经历从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体验从一般到特殊及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发展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教学难点】探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是否也适用于相似三角形呢?问题2如果△ABC与△A1B1C1相似,能类似于两个三角形全等,给出一种相似表示方法吗?△ABC 与△A 1B 1C 1的相似比为k ,那么△A 1B 1C 1与△ABC 的相似比也是k 吗?问题3 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教学说明】通过上述三个问题的设置,既帮助学生认识了相似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知识,又为引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作些铺塾,教师可釆用自问自答形式讲述这部分内容.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 如图,任意画两条直线l 1,l 2,再画三条与l 1,l 2相交的平行线l 3,l 4,l 5分别度量AB ,BC ,DE ,EF 长度,则EFDEBC AB 与相等吗?呢?与DF DE AC AB 呢?与DFEFCA BC【教学说明】教师可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 白纸上画出类似图形,测出所截各条线段的长度(尽可能准确些),然后求出相应比值的近似值,便于作出说明.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对出现比值相差较大情形,帮助他们分析,找出原因,尽量让学生们获得对应线段的比值近似相等这一结果,形成感性认知.最后,教师可综合大多数同学的认知,给予总结,得出结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教学说明】这一结论不要求学生证明,只需形成感性认识.为了便于记忆,上述定理的结论可使用下面形象化的语言,如:.等全下全下,全上全上,上下上下,下上下上==== 问题 2 如图,当l 1//l 2//l 3时,在(1)中是否仍有呢?,,AF EFAC BCAF AE AC AB EF AE BC AB ===在(2)中是否仍有呢?,,DFBFACBCDF DB AC AB BF DB BC AB ===【教学说明】针对问题2,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来进行说明,不可继续用测量方法得到,这样就由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思考.这里建议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形成认识,最后教师再与全 班同学一道分析,得出结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到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问题3 如图,在△ABC 中,DE// BC ,DE 分别交AB 、AC 于D 、E ,则△ABC 与△ADE 能相似吗?为什么?问题4如图,已知DE//BC,DE分别交AB.AC的反向延长线于D、E,则△ADE与△ABC能相似吗?为什么?【教学说明】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完成问题3、4的探究,教师应先给予点拨,突破难点(即添加辅助线,达到两个三角形的三边的比能相等的目的),然后学生自主完成,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DE//BC,EF//AB,请尽可能多地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用符号表示出来.2.如图D 为△ABC 中BC 边的中点,E 为AD 中点,连接并延长BE 交 AC 于F.过E 作EG//AC 交BC 于G. (1) 求AC EG 的值;(2)求CF EG 的值;(3)求FCAF的值.3.如图,已知在△ABC 中,DE//BC ,AD=EC ,BD=1cm ,AE=4cm ,BC=5cm , 求 DE 的长.【教学说明】 让学生自主完成,也可合作完成,在练习中加深理解.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点拨.在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创 优作业中本课时的“名师导学”部分.【答案】1.解:△ADE ~△ABC ,△CEF ~△CAB, △ADE ~△EFC. 2.解:(1)∵EG//AC ,∴△DGE ~△DCA ,∴21==DA DE AC EG . (2)∵EG//AC ,E 是AD 的中点,∴G 是CD 的中点,即CG=DG.又D 是BC 的中点,∴BD=CD ,∴BG=3CG ,BC=4CG ,∴34BG BC = . ∵EG//FC, ∴△BEG ~△BFC,∴43==BC BG FC FG . (3)过D 点作DH//CF ,交BF 于H.易得DH=AF ,∴21==FC DH FC AF . 3.解:∵DE//BC ,∴ECAEDB AD =,又AD=CE ,∴AD 2=4,∴AD=2,∴AB=3.由DE//BC 可知△ADE ~△ABC ,∴)(cm 310352=⨯==BC DE AB AD .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还有哪些疑惑?【教学说明】师生以交谈方式回顾本节知识,重点应关注哪些内容,还有什么地方不太明白,及时解疑.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课时教学思路应从探究、猜想、验证归纳出发,遵循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7.2 相似三角形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1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一、新课导入 1.课题导入问题1:我们学过哪些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问题2:类比上面这些方法,猜一猜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哪些? 由此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2.学习目标(1)能用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能确定它们的相似比、对应边和对应角.(2)能叙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能结合图形写出正确的比例式.(3)能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证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理. 3.学习重、难点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 难点:正确理解定理中的“对应线段”. 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P29~P30思考上面的内容. (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方法:学生分小组采用度量的方法和已学知识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并完成自学参考提纲.(4)自学参考提纲:①三个角相等,三条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在△ABC 和△A′B′C′中, 如果∠A=∠A′, ∠B=∠B′, ∠C=C′,AB BC CAk A B B C C A ==='''''', 那么△ABC 和△A′B′C′相似,记作△ABC ∽△A′B′C′,△ABC与△A′B′C′的相似比为k,△A′B′C′与△ABC的相似比为1 k .全等三角形也是相似三角形, 它们的相似比为1.②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③完成教材P29探究:a.如图1,量一量,算一算,ABBC与DEEF相等吗?BCAB与EFDE呢?ABAC与DEDF呢?BCAC与EFDF呢?b.由上一步可得:∵l3∥l4∥l5,∴ABBC=DEEF,BCAB=EFDE,ABAC=DEDF,BC AC =EFDF.c.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d.指出图1中的所有对应线段(如AB与DE):BC与EF,AC与DF.④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应用到三角形中,会出现图2和图3两个基本图形:在这两个图形中,把DE看成平行于△ABC的边BC的直线,截其他两边(如图1)或其他两边的延长线(如图2),于是可得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即:∵DE∥BC,∴ADDB=AEEC,ADAB=AEAC,BDAB=CEAC.2.自学: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能否正确理解“对应线段”,尤其是在推论的两个图形中.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指导学生结合图形理解“对应线段”.(2)生助生:小组交流、研讨.4.强化(1)分清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条件与结论,弄清哪些是“对应线段”.(2)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强调“对应”).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P30思考~P31.(2)自学时间:6分钟.(3)自学方法:学生分小组对不同类型的相似三角形进行证明,并完成自学参考提纲.(4)自学参考提纲:①已知DE∥BC,运用定义证明△ADE∽△ABC(如图1,作EF∥AB).证三个角相等:∠A公共,由DE∥BC可得∠ADE=∠B,∠AED=∠C.证三条边成比例:由DE∥BC可得ADAB=AEAC,由EF∥AB可得BFBC=AEAC.由DE∥BC,EF∥AB可得四边形BFE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BF=DE.故DE BCADAB=AEAC=BFBC.所以△ADE∽△ABC.②如图2, DE∥BC分别交BA、CA的延长线于点D、E,那么△ADE与△ABC 相似吗?能否给予证明?相似.∵DE ∥BC,∴∠E=∠C,∠D=∠B.过E 作EF ∥BD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F. ∵DE ∥BC ,EF ∥BD ,∴,AE AD BF AEAC AB BC AC==. 又∵四边形BDEF 是平行四边形,∴DE=BF,∴AE AD DEAC AB BC==. ∴△ADE ∽△ABC.③如图3,△ABC 中,DE ∥BC ,EF ∥AB ,求证:△ADE ∽△EFC. ∵DE ∥BC ,EF ∥AB ,∴∠CEF=∠A,∠ADE=∠B=∠EFC,AD AE DB EC =,BF AEFC EC=. 又∵四边形BDEF 是平行四边形, ∴BD=EF,DE=BF. ∴AD AE DEEF EC FC==, ∴△ADE ∽△EFC.④如图4,DE ∥FG ∥BC ,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由DE ∥FG ∥BC ,易知△ADE ∽△AFG ∽△ABC. 2.自学: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看学生能否添加辅助线构造比例线段进行转化. 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指导学生弄清引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 (2)生助生:小组交流、研讨. 4.强化(1)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及其两个基本图形. (2)点两名学生板演自学参考提纲中第③、④题,并点评. 三、评价1.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足?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从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思维状况、小组协作等方面的课堂表现去评价.(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先给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说明有关概念,明确相似三角形的符号表示和相似比的意义.由于三角形的相似与比例线段密不可分,因此在形成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之后,主要安排学习比例线段,进而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以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为研究相似三角形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由浅入深,逐步推进.一、基础巩固(70分)1.(10分)如图,在△ABC中,DE∥BC, 且AD=3,DB=2.图中的相似三角形是△ADE∽△ABC,其相似比是35.第1题图第2题图2.(10分)如图,DE∥BC,DF∥AC,则图中相似三角形一共有(C)A.1对B.2对C.3对D.4对3.(10分)如图,DE∥BC,12ADDB,则AEAC=(B)A.12B.13C.23D.32第3题图第4题图4.(10分)如图,已知AB ∥CD ∥EF ,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5.(10分)如图,AB ∥CD ∥EF,AF 与BE 相交于点G ,且AG=2,GD=1,DF=5,求BC CE .解:∵AB ∥CD ∥EF,∴35BC AD AG GD CE DF DF +===. 6.(20分)如图,DE ∥BC.(1)如果AD=5,DB=3,求DE ∶BC 的值;(2)如果AD=15,DB=10,AC=15,DE=7,求AE 和BC 的长.解:(1)∵DE ∥BC ,∴△ADE ∽△ABC,∴58DE AD BC AB ==. (2)AE AD AC AB =,即151525AE =,求得 AE=9. DE AD BC AB =,即71525BC =,求得 BC=353. 二、综合应用(20分)7.(20分)如图,△ABC ∽△DCA ,AD ∥BC ,∠B=∠DCA.(1)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2)写出所有相等的角;(3)若AB=10,BC=12,CA=6,求AD 、DC 的长.解:(1)BC AB AC CA DC DA==; (2)∠BAC=∠CDA,∠B=∠ACD,∠ACB=∠DAC; (3)由(1)中的结论和已知条件可知121066DC AD==,求得AD=3,DC=5. 三、拓展延伸(10分)8.(10分)如图,在△ABC 中,DE ∥BC 分别交AB 、AC 于点D 、E ,试证明:ADAB=DOCO.证明:∵DE ∥BC ,∴△ADE ∽△ABC,△DOE ∽△COB,∴,AD DE DO DE AB BC CO CB==. ∴AD DO AB CO =.。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导学案1
2.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
2.初步会用相似三角形判定1进行简单推理;
3.体验得出结论的过程,感受发现的乐趣。
【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应用;
【难点】会用相似三角形判定1进行简单推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课本P64-P67,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1的合情推理;并将书本中重要的定理用双色笔画上横线;并完成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将疑惑记录在“我的疑惑”栏内,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2.通过预习A、B层能够完成导学案中的大部分问题,A层能运用定理解答相关问题,B、C层能够弄清楚相似三角形判定1并进行简单推理。
预习案
一、预习自学
1.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是什么?
2.在证明预备定理的过程中我们证明了几组角?几组边?
3.是否存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简便方法,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猜想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4.对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我们发现两个三角形的三组角对应相等,它们就应该相似了,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我们可以得到: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
二、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一:如图:∠AED= ∠B,试说明△AED和△ABC相似。
小结:
探究二:如图,△ABC中,DE∥BC,EF∥AB,证明:△ADE∽△EFC.
小结:
当堂练习:
1.如果△ABC中,∠A=80°,∠B=60°,△DEF中,∠E=60°,
∠F=40°那么△ABC和△DEF相似吗?。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导学案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3、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二、学习重点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推导过程。
三、学习难点相似三角形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的推导及应用。
四、知识回顾1、什么是相似三角形?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五、新课讲解(一)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例 1:已知△ABC∽△DEF,∠A = 50°,∠B = 70°,则∠D =50°,∠E = 70°。
因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所以∠A =∠D,∠B =∠E。
(二)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如图,△ABC∽△A'B'C',AD 和 A'D'分别是△ABC 和△A'B'C'的高。
因为△ABC∽△A'B'C',所以∠B =∠B',又因为∠ADB =∠A'D'B' = 90°,所以△ABD∽△A'B'D',所以\(\frac{AD}{A'D'}=\frac{AB}{A'B'}\),即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
2、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同理,可证明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三)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已知△ABC∽△A'B'C',相似比为 k。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 班级: 学生姓名: 制作人: 不知名 编号:2023-12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学习目标】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基本事实以及推论 (重点)3.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来解决问题.(难点)预学案1. 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如图,在△ABC 与△A ′B ′C ′中,如果△A =△A ′, △B =△B ′, △C =△C ′, 且k C A AC C B BC B A AB ===''''''. 即 ,我们就说△ABC 与△A ′B ′C ,记作△ABC △△A ′B ′C ′,k 就是它们的相似比.反之如果△ABC △△A ′B ′C ′,则有△A =△A ′, △B =△B ′, △C =△C ′, 且k C A AC C B BC B A AB ===''''''.即 . 2.问题:如果k =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3.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 .探究案探究 一: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如图,任意画两条直线l 1,l 2,再画三条与l 1,l 2 相交的平行线l 3,l 4,l 5.分别度量l 3,△ABC ,l 5.在l 1上截得的两条线段AB ,BC 和在l 2上截得的两条线段DE ,EF 的长度.(1) 计算的值,它们相等吗? (2) 任意平移l 5,根据上述操作,度量AB ,BC ,DE ,EF , 同(1)中计算,它们还相等吗?总结:若l 3△l 4△l 5,则,, ,...归纳: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 两条直线被 所截,所得的线段成比例.(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中相比线段同线) EFDE BC AB =EF DE BC AB =DEEF AB BC =DF DE AC AB =DFEF AC BC =探究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如果把所画的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A 刚好落到“横线”上,如图△,△示,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吗?依据是什么?图(1)中,把l 4看成平行于△ABC 的边BC 的直线;图(2)中把l 3看成平行于△ABC 的边BC 的直线.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应用到三角形中,于是可以得到结论:_____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_____线段 .检测案1.如图AB ∥CD ∥EF ,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CE BC DF AD = B .AD DF CE BC = C .BE BC EF CD = D .AFAD EF CD =第1题 第2题 第3题2. 如图,已知D 、E 分别为AB 、AC 上的两点,且DE △BC ,AE =2CE ,AB =6,则AD的长为( )A .3B .4C .5D .63. 如图,l 1△l 2△l 3,AB =2,BC =4,DB =3,则DE 的长为( )A .4B .5C .6D .9 4. 如图,直线l 1、l 2、l 3分别交直线l 4于点A 、B 、C ,交直线l 5于点D 、E 、F ,直线l 4、l 5交于点O ,且l 1∥l 2∥l 3,已知EF ∶DF =5∶8,AC =24.(1) 求CB AB 的值;(2) 求AB 的长.。
数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一、教学内容的说明1、教材所处的地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是相似形这一章的教学重点,是在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定义和预备定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
从知识的系统性来看,相似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发展,它们存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因此可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得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同时判定定理1的证明方法又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几个判定定理奠定了基础。
2、这一内容可分为四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
3、本节课注重分层教学,在各个环节均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各层次学生均有所得,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主动发展。
教学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的证明方法。
因为它的证明是在只有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预备定理的条件下完成的,需要添加辅助线转化为预备定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定理内容及其证明方法,初步会运用定理解决有关问题;2、通过学生探索、证明、理解和应用定理,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体验成功;3、通过图形变式,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并享受数学美;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地学习,我引导学生类比联想,猜想命题,形成定理,采用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方面,我选择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运用Powerpoint和几何画板,增加图形的直观性和课堂密度.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循序渐进原则”;把这节课分为三个阶段:“定理探索阶段”;“定理运用阶段”;“定理巩固阶段”.下面我将对教学步骤作出说明。
(一)定理探索阶段1、类比,猜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由于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新的判定方法首先应让学生对已有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先让学生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现有的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中:①定义需要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条件多,过于苛刻;②预备定理要求有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条件过于特殊,使用起来有局限性.说明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新的判定方法的必要性。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导学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一些具体情境,深化对相似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2.掌握并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3.掌握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这个定理进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过程与方法经历上述两个基本定理的探究,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重点难点重点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定理和判定方法进行证明.难点对“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这一定理的两种情形的理解与掌握.三、学情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几何的重点。
同时,在我们的生活中相似图形的应用也比较广泛。
由于有了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学生应不难理解。
五、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是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由于该定理要用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因此本节课先从该定理入手。
该定理的证明,并没有从理论上研究,而是通过学生动手测量、计算、猜想、归纳等方法而得到的,然后通过该图形的特殊情况,抽象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延长线),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进而再利用该定理探究判定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一、自主探究问题一: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 5、 什么叫相似三角形? 6、 怎样表示两三角形相似? 7、 什么是三角形的相似比?8、 如果相似比k=1,两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1、已知如图,直线345l l l ∥∥,直线12,l l 分别交345,,l l l 于点A 、B 、C 、D 、E 、F. (1)分别测量线段AB 、BC 、DE 、EF 的长度; (2)计算AB BC ,DEEF的值,你有什么发现? (3)任意移动2l ,再测量DE 、EF 的长度,并计算DEEF的值,你又有什么发现? (4)任意平移5l ,再测量AB 、BC 、DE 、EF 的长度,计算AB BC ,DE EF的值,上述规律还成立吗?(5)验证BC EF AC DF =,AB DEAC DF=成立吗? (6)由上述探究,你能发现什么规律?2、(1)若1中的12,l l 相交于3l 上点A ,如图,你会得到什么结论?l 5l 4l 3l 2l 1FEDCBA(2)若1中的12,l l 相交于4l 上点A ,如图,你会得到什么结论?(3)把(1)中的4l 看成平行于△ABC 的边BC 的直线,把(2)中的3l 看成平行于△ABC 的边BC 的直线,你会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三: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1、在△ABC 中,DE ∥BC ,分别交AB ,AC 于点D,E,△ADE与△ABC有什么关系?EDCBA2、由上题,请你归纳结论.3、【引申】上述结论中,如果平行线与其他两边延长线相交结论仍成立,你能画出正确的图形吗?二、尝试应用1.如图1,已知AB CD EF ∥∥,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D BC DF CE =B .BC DF CE AD = C .CD BC EF BE = D .CD ADEF AF =2、如图2,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是AD 上一点,连结CE 并延长交BA 的延长线l 5l 4l 3l 2l 1EDCB A A BDCE F 图1l 5l 4l 3l 2l 1EDCBA于点F ,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 .∠AEF=∠DEC B .FA :CD=AE :BC C .FA :AB=FE :EC D .AB=DC3、(2010年兰州市) 如图,上体育课,甲、乙两名同学分别站在C 、D 的位置时,乙的影子恰好在甲的影子里边,已知甲,乙同学相距1米.甲身高1.8米,乙身高1.5米,则甲的影长是 米.4、如图,已知DE ∥BC ,AB=2,AC =3,AD=1.5,BC=4,求AE 、DE 的长。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导学案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导学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种判定方法,会运用判定定理1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难点: (1)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归纳、证明; (2)会准确地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 【教学内容】:P42-P43【教学准备】:三角板 圆规 量角器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怎样表示?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在∆ABC 与∆A 'B 'C '.∠A=∠A ',∠B =∠B ',∠C =∠C ',且''''''C A ACC B BC B A AB ==那么∆ABC ∽∆A 'B 'C '.(指出这也是三角形相似的一种识别方法)2、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一个判定两三角形相似的定理,哪位同学能说说?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3、除了用定义和上面的定理来判定三角形相似外,还有什么方法可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我们知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AAS ”、“ASA ”、“SAS ”、“SSS ”、“HL ”等,那么类似地,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还有哪些方法?今天我们开始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研学1.思考:类似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SSS 方法,我们能不能通过三边关系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2.探究 2.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各边长的k 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分析:要证∆ABC ∽∆A 'B 'C ',可以先作一个与ABC 全等的三角形,证明它与∆A 'B 'C '相似,这里所作的三角形是证明的中介,它把∆ABC 与∆A 'B 'C '联系起来。
23.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导学案(1)
格言警句: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列夫·托尔斯泰24.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学习目标】1、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能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能指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2、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重点)3、预备定理的探究过程。
(难点)【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什么叫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有什么性质?如何判定两个多边形相似?二、合作探究:1、问题一:类比相似多边形的概念,你能给相似三角形下一个定义吗?定义:如图:△ABC与△A′B′C′相似,记作读作,相似比注意:如果△ABC与△A′B′C′的相似比为K1 ,△A′B′C′与△ABC的相似比为K2则K1与K2有关系,而且只有当两个三角形全等时,K1与K2才有关系。
2、问题二:如图:在△ABC中,DE∥BC,那么△ADE∽△ABC吗?(提示:用定义法来证明)对照上面的图形,思考并归纳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学习检测】基础性练习:1、如图,AB∥CD,AO=5,AD=20,AB=6,求CD的长。
2、如图,已知DE∥BC,DF∥AC,指出图中所有相似的三角形。
3.如图,已知DE∥BC,DE分别交AB、AC于D、E,AD=3,DB=2,BC=10,求DE的长。
拓展性练习:1.如果△ABC∽△A1B1C1,相似比为2,△A1B1C1∽△A2B2C2,相似比为3,则△ABC △A2B2C2,相似比为。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为2、3、4,另一个和它相似的三角形的一边长为1,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学习小结】1、我的收获:2、我的困惑:。
23.3.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导学案)
C'B'A'C B
A 23.3.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
一、复习导入
1.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
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 ,对应角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 ABC 与△ DEF 相似,且相似比是
3
2,则△ DEF 与△ ABC 与的相似比是( ) A. 32 B. 94 C. 23 D. 49. 出示目标:
掌握“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并会灵活运用;
二、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预习课本64页---67页,自学发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自学过程中同桌可以进行 商讨。
2. 对于刚才的自学,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师生一起交流。
3.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几何语言表示 。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例1、 如图所示,在Rt △ABC 和Rt △A ′B ′C ′中,∠B =∠B ′=90°,
∠A =∠A ′,求证:Rt △ABC ∽Rt △A ′B ′C ′
例2、 如图△ABC 中,DE ∥BC ,EF ∥AB ,试说明△ADE ∽△EFC 。
四、拓展升华,检测评价
1、在△ABC和△DEF中,∠A=40°,∠B=80°,∠E=80°,∠F=60°,△ABC和△DEF
(“相似”或“不相似”)
2、已知,如图(1)要使△ABC∽△ACD,需要条件
3、已知,如图(2)要使△ABC∽△ACD,需要条件
4、如图,在△ABC中,∠ABC=2∠C,BD平分∠ABC,试说明AB2=AC·A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
【学习目标】
(1) 会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如△ABC ∽ △A′B′C′; (2) 知道当△ABC 与△A′B′C′的相似比为k 时,△A′B′C′与△ABC 的相似比为1k .
(3) 掌握两边对应成比例,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掌握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及应用.
【学习难点】 运用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三角形相似. 一、知识回顾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与其它两边(或其延长线)相交,所截得的对应线段_________。
1、如图:MN//BC,则: ①AM AN =______=______. ②AM AB =______=______. 2、如图,DE//BC ,则: ①AD
AB =______=______. ②BD
AB
=______. 3、把一个△ABC 放大后得到△A′B′C′,那么△ABC 与△A′B′C′有什么关系?
①放大后AB 边对应______,BC 边对应______,AC 边对应A
B
C
M N
C B
A A′
B′
C′
______,∠A 对应______,∠B 对应______,∠C 对应______. ②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二 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P “说一说”,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叫作相似三角形?如何表示相似三角形? 在△ABC 与△A′B′C′中,
如果∠A=∠A′, ∠B=∠B′, ∠C=∠C′, 且AB A ′B ′=BC B ′C ′=AC A ′C ′
=k .
我们就说△ABC 与△A′B′C′相似,记作:△ABC ∽△A′B′C′,
对应边的比AB A ′B ′=BC B ′C ′=AC
A ′C ′
=k 叫△ABC 与△A′B′C′的相似比.
【注意】①△A′B′C′与△ABC
②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具有顺序性。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不难得到相似三角形性质:
△ABC ∽△A′B′C′══>⎩⎨⎧∠A=_____、∠B=_____、∠C=____.
AB A ′B ′=BC B ′C ′=AC A ′C ′
2、【问题】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3、【问题】已知:如图,DE//BC.求证:△AD E ∽△
ABC.
∵D E ∥BC
∴∠B=∠ADE, ∠C=∠AED
AD AB =AE AC =DE
BC
;
又:∠A=∠A
∴△ADE ∽△ABC (相似三角形定义) 【归纳总结】
相似三角形判定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延长线),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_________.
∵D E ∥BC ∴△ABC ∽△ADE
【注意】平行截相似的三种基本图形。
【例题分析】
1. 如图,若△AB C ∽△XYZ,△DEF ∽△XYZ,求证:△AB C ∽△DEF
A
B
C Z Y
X
F
E D
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性质,得出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再结合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进行证明。
证明:∵△AB C ∽△XYZ
∴∠A=∠X,∠B=∠Y,∠C=∠Z,
且:AB XY =BC YZ =AC
XZ ①
∵△DEF ∽△XYZ
∴∠D=∠X,∠E=∠Y,∠F=∠Z,
且:DE XY =EF YZ =DF
XZ ②
∴∠A=∠D,∠B=∠E,∠C=∠F
由①÷②得:AB DE =BC EF =AC
DF
∴△AB C ∽△DEF.
2.如图,DE ∥BC,EF ∥AB.求证:△ADE ∽△EFC.
A B
C
D E F
证明:
【归纳总结】
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若△AB C ∽△XYZ,△DEF ∽△XYZ, 则△AB C ∽△DEF 【知识运用】
例1.(2013•重庆)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点E 在AD 上,连接CE 并延长与BA 的延长线交于点F ,若AE=2ED ,CD=3cm ,则AF 的长为( ) A .5cm B .6cm C .7cm D .8cm
解:∵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B ∥CD , ∴△AFE ∽△DEC , ∴AE DE =AF CD
, ∵AE=2ED ,CD=3cm ,
∴AF=2CD=6cm . 【答案】B .
例2.(2013•雅安)如图,在□ABCD 中,E 在AB 上,CE 、BD 交于F ,若AE BE =4
3
,且BF=2,则
DF=____________.
例3.(岳阳)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是AB 的中点,连接CE ,过B 作BF ⊥CE 交AC 于F .求证:CF=2FA .
D A
E
N
4、【探究】可否用类似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SSS 方法,能否通过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的比相等,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步骤:(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各边长的k 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与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是否有
同样的结论。
(2)问题: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
(3)探求证明方法.(已知、求证、证明)
如图,在△ABC 和△A′B′C′中,AB A ′B ′=BC B ′C ′=AC A ′C ′
.
求证△ABC ∽△A′B′C′
【联想】我们有过得到两个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的经验吗?其基本图形是怎么得到的?
证明 :根据图形可知A′B′>AB ,所以在A′B′上取一点D ,使A′D=AB,过点D 作D E ∥B′C ′,交A′C ′于点E 。
C B
A
∵D E ∥B′C ′
∴∠B′=∠A′DE, ∠C′=∠A′ED ;
A′D
A′B′=A′E A′C′=DE B′C′ 又:∠A´=∠A´
∴△A′DE ∽△A′B′C′(相似三角形定义)
由于:A′D=AB ,且A′D
A′B′=A′E A′C′=DE B′C′
∴DE=BC, A′E=AC ∴在△ABC 与△A′DE 中
⎩⎨⎧A′D=AB DE=BC A′E=AC
∴△ABC ≌△A′DE ∴△ABC △A′B′C′. (4)【归纳总结】
Ⅰ. 若一个三角形三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简称: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ABC ∽△A′B′C′ Ⅱ. 三边对应成比例证明三角形相似类似于三边对应相等证明三角形全等。
三. 知识运用
1.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为AB 的中点,BF=13FC.
求证:△A D E ∽△BEF .
A
D
B
C
E
F
2. 如图,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矩形ABEF.求证: (1)△ACE ∽△DCA (2)∠1+∠2+∠3=90°
F
E
G H
C
四. 小结巩固
(1) 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这个定理揭示了有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必构成相似三角形,因此在三角形相似的解题中,常作平行线构造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
(2) 相似比是带有顺序性和对应性的:
如△ABC ∽△A′B′C′的相似比AB A ′B ′=BC B ′C ′=AC A ′C ′=k ,那么
△A′B′C′∽△ABC 的相似比就是A´B´AB =B´C´BC =A´C´AC =1
k ,它们的关系
是互为倒数. 五、当堂检测
1.如图,△ABC ∽△AED, 其中DE ∥BC ,找出对应角并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A
D
E
B
C
2.如图,△ABC ∽△AED ,其中∠ADE=∠B ,找出对应角并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A
B C
E
D
3.(2013•平凉)如图,路灯距离地面8米,身高1.6米的小明站在距离灯的底部(点O)20米的A处,则小明的影子AM长为_____米.
4.(2013•苏州)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顶点A、C分别在x,y轴的正半轴上.点Q 在对角线OB上,且QO=OC,连接CQ并延长CQ交边AB于点P.则点P的坐标为____________
解:∵四边形OABC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
∴OA=OC=2,OB=22,
∵QO=OC,
∴BQ=OB-OQ=22-2,
∵正方形OABC的边AB∥OC,
∴△BPQ∽△OCQ,
∴
BP
OC=
BQ
OQ,
即BP 2=2 2 −22, 解得BP=22-2,
∴AP=AB-BP=2–(22-2)=4-22, ∴点P 的坐标为(2,4-22). 【答案】(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