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新唱风》教学案例分析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363b25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3.png)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中国民歌》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音乐作品,它选自我国音乐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节课通过学习《中国民歌》,使学生对中国民歌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演唱技巧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说学情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民族音乐,对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有一定的掌握。
但针对《中国民歌》的特点和演唱方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说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中国民歌》,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历史背景,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演唱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四、说教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学习;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积极性;分组合作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五、说学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 新课教学:教师详细讲解《中国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点、曲式结构等,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演唱技巧指导:教师针对《中国民歌》的演唱技巧进行讲解和示范,如呼吸、发音、节奏等,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4. 分组练习: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中国民歌》的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对每个小组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演唱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第三课民歌新声
![第三课民歌新声](https://img.taocdn.com/s3/m/416b219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3.png)
第三课民歌新声第三课民歌新声第二课时教案李东教学目标:1、通过口风琴、葫芦丝学习,初步掌握歌曲《我属于你》二声部的合奏,体验合作学习、合奏表演的效果及愉悦感受,增强团结合作的意识;同时曾强器乐合奏能力;2、感受歌曲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教学重点:用器乐演奏二声部乐曲,正确理解反复省略、力度等记号;教学难点:二声部演奏的准确配合;教材分析:歌曲《我属于你》是一首情感真挚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颂扬之情的优秀歌曲,作曲家运用了节奏活跃、华丽的三拍子圆舞曲风格,演唱、演奏时要加强对三拍子节奏的感受和表现;要注意对气息的控制、对乐句的把握,器乐演奏要按照歌词的句子进行,强调歌唱性;中间轮唱轮奏部分要注意力度的对比,唱、奏出祖国的辽阔、壮丽的感觉,唱出绵延不断的感觉。
学生分析:1、本班学生经过半年多的训练已初步具备口风琴、葫芦丝演奏技能和较好的音乐素养;也基本养成了器乐课的学习规范,因此可尝试稍有难度的二声部作品,以及基本的打击乐编配和乐队合奏。
2、本班学生中有葫芦丝的人数约有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可以独立支撑一个声部,可以作为器乐教学实验课的教学班级。
3、班级中有个别有器乐基础的同学可做领奏,具有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教学方法:老师讲解、示范,集体分析,分声部、分段视唱乐谱,分段视奏、通谱视奏,小组学习(有练习要求,指导和点评)集体合作表演。
教学过程及教学要求:师生问好,(用乐器)1、气息控制练习,长音(和声训练)2、接龙游戏(分声部进行模仿、倒影等练习)3、复习《神话》进行简单分声部练习二、出示谱例进行作品分析、分段学习1、整体分析:节拍、(3/4)段落(四段)(学会分解作品、学会分蛋糕)2、分段视唱、视奏(每段小组学习2分钟、各环节都要有练习要求,指导和点评)视唱、视奏A段乐谱视唱、视奏B段第一声部乐谱(分析声部特点DS反复、省略记号)视唱、视奏C段第一声部乐谱(分析声部特点、DS反复、省略记号)3、通谱视奏第一声部,(钢琴渗透二声部给学生初步的合奏感受)4、第二声部单独练习可从第三段开始,强调对节奏、拍子的准确把握,5、按乐器分声部合奏、选择领奏,(练习的时候要把握好节奏的准确、力度的对比、并注意聆听实际产生的音响效果)6、加入打击乐合奏(强调三拍子的重音及准确的数好拍子)(学生大致掌握旋律演奏之后,分成演奏、演唱和打击乐三个小组用前面各节的成果进行活动)7、总结下课、师生告别(器乐)三、各小组长负责整理器材书本。
小学音乐_(演唱)新东北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音乐_(演唱)新东北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7f85fd048d7c1c709a14556.png)
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新东北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唱歌曲《东北风》,掌握歌曲中弱起节奏演唱。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话东北、唱东北、演东北、创编东北民歌等音乐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模仿、探究中,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了解东北民歌的特点。
三、情感与价值观: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喜爱东北民歌。
教学设想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将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知中,贯穿于音乐实践中。
尊重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弱起小节和波音的学习和掌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鼓、钹、扇子、手绢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唱《师生问好歌》2、发音练习二、感知部分教师跳东北大秧歌提问:(1)同学们知道老师跳的是哪个地区的舞蹈吗?(东北地区)(2)你对东北有哪些了解?(学生们一起话东北,谈到东北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四季变化。
)新授部分:师: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东北三省不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有茫茫的大森林,肥沃的黑土地,那里的人们喜欢开玩笑逗乐子,喜欢说唱,他们喜欢吃大肉,喝大碗酒,他们说话大声大气,待客是大盘子大碗,无大不过瘾,通过短片我们发现东北人又怎样的性格特点?生:豪放、爽朗、好客等等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去听听东北的音乐,是不是和东北人一样豪放、爽朗、热情呢?2、播放多媒体课件的范唱。
并提出问题: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B、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c、师小结东北民歌的特点。
3、学唱歌曲:(1)读歌词,体会歌曲内容。
(2)出示歌谱,讲解曲谱节奏:强拍弱起和波音的讲解 [设计意图:多媒体出示歌篇,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集中,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教学难点在老师的帮助下得以解决。
继续熟悉《新东北风》曲调,为下一步学唱做准备。
](3)随琴视唱曲谱。
民歌新唱教学设计方案
![民歌新唱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75144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8.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通过学习民歌新唱,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提高音乐表现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教学内容1. 民歌简介:介绍民歌的起源、分类、代表作品等。
2. 民歌演唱技巧:呼吸、发声、咬字、音准、节奏等。
3. 民歌新唱作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进行新唱,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
4. 民歌创作: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民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播放民歌音频,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 引导学生谈谈对民歌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民歌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2. 民歌简介- 介绍民歌的起源、分类、代表作品等,让学生对民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民歌的魅力。
3. 民歌演唱技巧- 讲解呼吸、发声、咬字、音准、节奏等演唱技巧。
- 通过示范、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
4. 民歌新唱作品-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进行新唱,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
- 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完成新唱作品。
- 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5. 民歌创作-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民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 通过小组讨论、创作、展示,让学生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6. 总结与评价- 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回顾民歌的魅力。
-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歌的了解程度,包括民歌的起源、分类、代表作品等。
2. 学生掌握民歌演唱技巧的能力,如呼吸、发声、咬字、音准、节奏等。
3. 学生在民歌新唱和创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音乐表现力等。
4. 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上册《(演唱)新东北风》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9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上册《(演唱)新东北风》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9](https://img.taocdn.com/s3/m/8982da7f482fb4daa48d4b31.png)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上册《(演唱)新东北风》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新东北风
教学目标:
1. 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新东北风》,体验东北风民歌韵味,感受东北人过上好
日子那热闹,洒脱,喜悦的情景。
2. 乐意听赏钢琴独奏《喜丰年》,感知东北农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和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教学重点:
唱好《新东北风》这首歌曲,体验《新东北风》的旋律,节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半拍休止起唱与歌曲中的波音是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琴手绢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走进东北
师:老师跟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非常的开心,因为看到好多熟悉的面孔,用一个小品的台词来说“想死你们了”。
你们开心吗?
生:开心
师:能不能大点声呢?(东北方言)
生:开心
师:唉呀妈呀,这声儿老大了(方言)。
同学们能听出老师刚才运用了哪个地方的方言吗?
生:东北
师:你们对东北了解多少?
生:小品,二人转
师:对,幽默的小品,大秧歌,二人转。
下面跟随老师看一组画面,一起去东北。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上册《(演唱)新东北风》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5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上册《(演唱)新东北风》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5](https://img.taocdn.com/s3/m/5a794c16c850ad02df804131.png)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上册《(演唱)新东北风》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新东北风》
教材分析:
《新东北风》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东北民歌,歌曲具有浓郁
的东北地方风味,歌曲为一段体结构,弱起节奏,旋律热情奔放,简单朴实的东北方言配以衬词,表现了东北人欢庆胜利、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唱歌曲《新东北风》,掌握歌曲中弱起节奏演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话东北、唱东北、演东北、创编东北民歌等音乐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模仿、探究中,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了解东北民歌的特点。
(3)情感与价值观: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喜爱东北民歌。
教学重点:
通过《新东北风》的学习,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表演,了解东北民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弱起小节的学习和掌握。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鼓、钹、扇子、手绢。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感知部分:
欣赏:《家在东北》
提问:是哪个地区的歌曲?(东北地区)
新授部分:
1、导入: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东北三省不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还有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了一方的艺术形式:。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f6248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b.png)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中国民歌》是人音版音乐课程的一年级上册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学唱并表演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中国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学唱并表演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让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独特韵味。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学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5. 实践:学生分组演唱所学民歌,教师进行指导。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及重视。
7. 拓展:教师推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供学生课后学习与欣赏。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终结性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和演唱技能的提升。
教师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准备1. 民歌教材和乐谱。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民歌。
3. 教学多媒体资料,如民歌视频、图片等。
4. 课堂活动所需的分组道具和乐器。
八、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单元《 《五彩民歌风》》 教案
![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单元《 《五彩民歌风》》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8091d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a.png)
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单元《《五彩民歌风》》教案一. 教材分析《五彩民歌风》是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通过学习不同地区的民歌,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体验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歌曲,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这些歌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音乐欣赏和演唱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不同地区的民歌,感受民歌的魅力。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3.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高演唱、演奏能力。
4.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2.学会演唱民歌,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
3.运用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2.参与法: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民歌欣赏、歌曲演唱、音乐活动等。
2.音响设备:播放课件、歌曲、背景音乐等。
3.乐器:吉他、钢琴、打击乐器等。
4.教学资源:民歌乐谱、歌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民歌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2.呈现(10分钟)播放《茉莉花》、《康定情歌》等民歌,让学生聆听并对比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总结民歌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民歌演唱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演唱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姿势等方面的问题。
最新高中音乐鉴赏《汉族民歌》精品教案
![最新高中音乐鉴赏《汉族民歌》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bbb57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f.png)
最新高中音乐鉴赏《汉族民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民歌风》,具体内容为第四章《汉族民歌》。
详细内容包括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
重点介绍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汉族民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汉族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汉族民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分类。
重点: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汉族民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钢琴。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民间艺人演唱的汉族民歌,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模仿民间艺人的演唱,体验汉族民歌的风格。
4. 例题讲解:分析《茉莉花》这首山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山歌的艺术魅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类型的汉族民歌,如小调、号子。
7. 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其他民族的民歌,了解其特色和魅力。
六、板书设计1. 《汉族民歌》2. 内容: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分类:山歌、小调、号子代表作品:《茉莉花》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汉族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阐述。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其他民族的民歌,了解其艺术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民族音乐活动,如民歌比赛、音乐会等,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1课《新东北风》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1课《新东北风》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fea1de8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9.png)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1课《新东北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东北风》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1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东北民歌为基础,结合现代音乐元素,展现了东北地区的特色。
歌曲节奏欢快,旋律朴实,歌词描绘了东北大地的美丽景象,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地域风情。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东北民歌的特点,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演唱技巧、音乐表现力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勇于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能了解《新东北风》的歌曲背景、地域特色和民歌特点,认识东北民歌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新东北风》,掌握基本的音乐节奏和演唱技巧,提高音乐表现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新东北风》,学生能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新东北风》,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方言唱词和特殊的音乐节奏,以及如何把握歌曲的情感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乐器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东北风为线索,引导学生谈论对东北地区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歌曲欣赏:播放《新东北风》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引导他们关注歌曲中的方言唱词和特殊节奏。
3.歌曲解析: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节奏等,讲解歌曲背景,让学生了解东北民歌的特点。
4.学唱歌曲:教授歌曲旋律,引导学生掌握方言唱词,分组练习,互相交流学习。
5.演唱展示:让学生分组演唱,评价演唱效果,指导学生改进演唱技巧,提高音乐表现力。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1课《新东北风-范唱》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1课《新东北风-范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09d8b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f.png)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1课《新东北风-范唱》教案一. 教材分析《新东北风-范唱》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首歌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的东北民歌,以东北方言为载体,表现了东北人民豪爽、热情的性格。
歌曲节奏明快,旋律简单,易于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歌,学生可以了解东北地区的文化,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同时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乐于表现。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东北方言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地方特色,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
2.学会用正确的发音和方法演唱《新东北风-范唱》。
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4.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东北方言的掌握和运用。
2.歌曲旋律的熟悉和演唱。
3.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东北地区的文化氛围。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小组合作法:分组练习,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4.游戏教学法: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音频、视频资料。
2.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3.教学道具(如方言道具、节奏道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新东北风-范唱》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东北民歌的风格。
同时,提问学生对东北地区的了解,引导学生谈论东北的风土人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乐谱,让学生观察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教师用方言范唱歌曲,让学生跟随节奏拍手。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东北方言,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唱、奏、跳等),共同完成歌曲表演。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动作错误。
《新东北风》音乐课教学设计
![《新东北风》音乐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051cb47aef8941ea66e0510.png)
《新东北风》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新东北风》,并用明亮、流畅的声音表现歌曲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听赏《喜丰年》的过程中,初步了解锣鼓的节奏特点,能自信大方地跳起摆手舞主动参与听赏活动。
教学重点:能用明亮的声音演唱《新东北风》
教学难点:后半拍起拍,上波音
教学准备: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东三省吗?东三省有哪些地方呢?住在那里的人们,最喜欢用民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了,听,他们跳着秧歌,唱起了民歌呢!
2.聆听歌曲《新东北风》。
3.听唱法学唱《新东北风》
4.生随琴轻声演唱,注意声音位置。
5.老师指出学生演唱过程中的不足,范唱。
6、解决本课重难点:0 2 2 6 ; 0 5 5 5 及上波音的演唱
7、生再唱歌曲
5.歌曲分析与处理:
基本速度为中速稍快,基本情绪是活泼、富有朝气。
第一、二乐句力度为mf,要唱得连贯、轻松、活泼。
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力度为f,情绪较为激动,演唱应连贯圆润第四乐句的前两小节用微弱、清晰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最后两小节用力度mf和连贯的
7.分组演唱
8.让同学们自己说说歌曲要表达的意思。
9.老师总结。
幼儿园儿童声乐之旅:传统民歌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儿童声乐之旅:传统民歌教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ab03a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c.png)
幼儿园儿童声乐之旅:传统民歌教学案例分析在幼儿园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声乐教学更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民歌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教学对于幼儿的音乐修养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传统民歌教学在幼儿园中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的积极意义。
1. 传统民歌教学的意义传统民歌是我国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地域特色,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幼儿园阶段,通过传统民歌的教学,可以引导幼儿了解祖国的风土人情,并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传统民歌的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音乐表现能力。
2. 传统民歌教学的案例分析在某幼儿园的音乐教室中,老师利用《茉莉花》这首脍炙人口的传统民歌进行教学。
老师向幼儿介绍了这首歌曲的背景故事和意境,让幼儿们在情感上建立对这首歌曲的认同感和浓厚的兴趣。
老师利用简单易学的方式,逐句教唱歌词,并结合手势动作进行示范。
随后,老师组织幼儿们进行集体合唱和分组演唱,引导幼儿们用自己的声音去真实地表达这首歌曲所包含的情感和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结合相关的视听资料,让幼儿们感受到这首歌曲的美妙旋律和深刻内涵。
老师组织幼儿们进行小型的表演,让他们在家长和同学面前展示所学习的成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
3. 传统民歌教学的深层意义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民歌教学在幼儿园中具有深刻的意义。
传统民歌的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乐曲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这一媒介,让幼儿们接触和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从小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传统民歌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表现能力。
通过集体合唱和小型表演,传统民歌的教学可以促进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欲望,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
传统民歌教学在幼儿园中不仅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更是文化教育和品格教育的有机结合,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民歌新唱风》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民歌新唱风》教学案例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a445810cf84b9d528ea7abd.png)
《民歌新唱风》教学案例分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摘自:《新思考网》授课老师:文玲授课年级:高一[教材]自主研发[课题]民歌新唱【教学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在设计“民歌新唱”这一课时,以现代高中生感兴趣的通俗唱法为切入点渗透民族音乐,力图通过用聆听、对比、分析、探讨、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民歌通俗唱的风格特征,并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美,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四个基本理念,并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标】①对比欣赏同一首民歌的传统民族演唱风格和通俗演唱风格。
以聆听《浏阳河》、《茉莉花》的不同演唱版本为主要切入点,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通过鉴赏和比较同一首歌的不同演唱风格,让同学们了解生活中很多流行歌曲的一些创作素材都是取源于民族音乐,让他们感觉其实民族音乐离她们并不远。
②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使同学们在喜爱的民歌新唱歌曲中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能用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认识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歌曲创作并能够有表情、轻松自如地进行演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容】1、聆听三种不同演唱版本的《浏阳河》即:黑鸭子合唱版本、原生态演唱版本、民族唱法演唱版本(老师唱)2、《茉莉花》即:原生态演唱版本和梁静茹通俗演唱版本【教学重点】通过对同一首歌曲不同风格演唱的对比鉴赏与感受,让同学们了解民歌新唱的几种形式,进一步挖掘歌曲的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积极理解、参与、体验,创作并表现“民歌新唱”。
【教学教具】多媒体、钢琴、音乐影视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导入:(2个环节: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前提测评)超女演绎民歌mTV和提问导入(情景创设:由课前播放超女决赛中《民歌戏曲连唱》的mTV做,激发兴趣。
民歌唱法教学教案设计模板
![民歌唱法教学教案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b53b8d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e9.png)
教学对象:音乐班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音乐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兴趣。
2. 通过学习民歌唱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唱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 民歌唱法的技巧和方法。
2. 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1. 民歌唱法中的一些特殊技巧,如滑音、颤音、装饰音等。
2. 民族音乐的风格把握。
教学用具: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民族音乐视频、音频。
2. 教学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
3. 乐谱、五线谱纸、教鞭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民间音乐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 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基础知识讲解1. 讲解民歌唱法的基本技巧,如呼吸、咬字、发声等。
2. 介绍民歌唱法中的一些特殊技巧,如滑音、颤音、装饰音等。
3. 分析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如旋律、节奏、音色等。
三、实践练习1. 教师示范民歌唱法,让学生跟随模仿。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3. 学生进行小合唱,感受民族音乐的合作魅力。
四、作品分析1. 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风格特点。
2. 教师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演唱技巧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五、总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歌唱法的关键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多唱民族音乐,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演唱表现,评价其民歌唱法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课后练习的作品,评价其民族音乐素养的提高情况。
3. 收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了解教学效果。
备注:1.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2.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论民歌新唱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论民歌新唱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fc3494d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a.png)
论民歌新唱在⾳乐课堂教学中的作⽤2019-10-10(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随着时代⽇新⽉异的变化,“民歌”在当今中⼩学⽣⼼⽬中成了⼀个“⽼⼟”的概念和印象,⽣活在信息时代的他们有着电⼦⾳乐、卡通歌曲、流⾏歌曲等众多具有时代⽓息的作品让其追逐和欣赏,民族⾳乐对他们来说显得有些淡漠和⽆趣。
《⾳房纬瘫曜肌分赋觯骸坝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乐作为⾳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乐,使学⽣了解和热爱祖国的⾳乐⽂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因此,对于民歌教学,如果⾳乐教师还是⽤传统的观念和⽅法去讲究民歌的传统性和严肃性,不运⽤新思路新⽅法新⽅式,让学⽣从中得到轻松愉悦,其结果只能会使学⽣对民歌形成表⾯附合的态度。
所谓民歌“新”唱,就是指在领会《⾳乐课程标准》的精神下对⼩学民歌教学的⼀些新想法、新举措。
在教学实践中,民歌教学要增强现代教育意识,站在现代⼩学⽣的⾓度,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性和趣味性,真正发挥学⽣的⾃主创新实践能⼒,让学⽣在有趣且真实的民歌教学中得到审美情趣的培养,爱⽣活、爱祖国、理解、尊重和热爱祖国的⾳乐⽂化。
⼀、民歌教学在⾳乐教学的作⽤民歌是中华民族⽂化发展的活化⽯,它⽤最纯朴的语⾔向⼈们讲述着⼀代⼜⼀代⼈们的⼼路历程。
但随着时代⽇新⽉异的发展,“民歌”在当今⼩学⽣⼼⽬中却是“⽼⼟”的,⽣活在信息时代的孩⼦们听着电⼦⾳乐、动漫和流⾏歌曲等众多具有时代⽓息的作品,疯狂地追逐着当今最红的港台、欧美明星,民歌对他们来说显得有些淡漠和⽆趣。
作为⾳乐教育⼯作者,我们要把弘扬民族⾳乐⽂化这⼀课题融于⾃⼰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课堂教学⼿段,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正确引导学⽣欣赏民歌、感受民歌。
通过⾳乐课堂的民歌教学,使学⽣了解和热爱祖国灿烂的⾳乐⽂化,培养他们对民族⾳乐的兴趣,增强其民族⾃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前⾳乐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明确教学⽬的教师在进⾏民歌教学过程中,⾸先要明确教学⽬的。
民间音乐新唱法教案
![民间音乐新唱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077ed5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7.png)
民间音乐新唱法教案教案标题:民间音乐新唱法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民间音乐的特点和历史背景;2. 学习并掌握民间音乐的新唱法;3.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民间音乐的定义和特点,如多样性、传承性和表达性等;2. 播放一段民间音乐,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好奇心;3. 引导学生讨论民间音乐的意义和影响。
探究: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首民间音乐进行研究,包括歌曲的背景、歌词和曲调等;2. 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分享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感受;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造新的唱法来演绎这首歌曲,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4. 分组让学生合作创作新的唱法,可以尝试改变节奏、音调或添加其他乐器等;5. 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并讨论不同唱法对歌曲的影响。
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歌曲的排练和演绎,老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2. 学生进行小型演出,展示他们对民间音乐新唱法的理解和创造力;3.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其他小组的演出,分享对不同唱法的感受和看法。
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民间音乐,发展自己的音乐才能。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探究和实践环节的积极参与和表现;2. 评估学生对民间音乐特点和新唱法的理解程度;3. 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和团队合作能力;4. 学生的演出和评价反馈。
教案拓展:1.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其他类型的民间音乐,并进行类似的探究和实践活动;2. 引导学生学习和尝试其他音乐表达方式,如舞蹈、乐器演奏等;3.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才艺和创造力。
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的安全和保障学生的参与度;2. 鼓励学生尊重不同的音乐文化和表达方式;3. 提供必要的音乐素材和资源,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活动。
民歌新声——精选推荐
![民歌新声——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cc8371d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1.png)
第三课民歌新声一、教学目标1、感受本课所有视听、唱奏歌曲浓郁的民歌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通过比较和拓展等活动了解传统民歌和民族风格新歌的不同时代特征,相互关系以及创新的表现方式。
2、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
用动听的歌声表达出来。
3、懂得变声期嗓音保护知识,通过调查、统计、出板报宣传进行自我教育。
4、体验旋律线的进行方向与情感表达关系。
二、教学设计举例三、教材内容分析1、音乐人文聚焦:民歌新声我国的传统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但是它们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离得较远,学生一般不容易接受。
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以其鲜明的时代感、生动的民族性、浓郁的生活气息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这些歌曲与不同的唱法结合,由不同的偶像歌手演绎,呈现出千姿百态,学生也会喜欢。
创新是国家民族的生命,音乐也不例外。
有人说民歌旋律是国家民族的瑰宝,只有把创新与传统结合,音乐乃至民歌才会有灵魂,才会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2、欣赏:(1)歌曲《走进新时代》这首歌曲创作于1997年党的十五大前夕,抒发了世纪之交的昂扬情怀,以抒情优美的旋律抒发个人的心情感受进而唱出中国人民对生活、对时代的热爱,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四四拍,鲜明的宫调色彩,二段体。
引子以号角般的节奏音调加上高亢的合唱声,显得气势磅礴。
第一乐段四个乐句,4小节一句。
第一句是宫调式下行音阶,后乐节弱起加强歌曲的动力性,第二句与一相似,第三句后乐节向上推进,情绪高涨,第四句就在前一句的落音上开始,“啊”的旋律带出点明主题的歌词重复。
第二乐段也是四个乐句,除第四句外4小节一句,前三句开始的音调几乎都一样,歌颂了三代伟人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历史路程,第三句弱起与切分节奏的运用、最高音的出现、第二乐段合唱声部对女声独唱的配合表现出自信自豪的歌颂感。
结束句拉宽节奏,持续高音,把歌曲推向高潮。
这首歌也表明一首好歌是一个时代一代领袖的标志,《东方红》唱出毛泽东带领人民翻身当家作主,《春天的故事》唱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唱出江泽民继往开来带领人民走进新纪元。
民歌唱法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民歌唱法教学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68e587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6.png)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族唱法的基本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民族唱法技巧,能够运用所学进行简单的民族歌曲演唱。
教学重点:1. 民族唱法的基本特点及技巧。
2. 民族歌曲的演唱。
教学难点:1. 民族唱法与西方唱法的区别。
2. 民族歌曲的演唱技巧。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民族音乐、民族唱法视频、图片等。
2. 民族乐器:笛子、二胡、琵琶等。
3. 民族歌曲曲谱、歌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民族音乐,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它是从哪里来的?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民族唱法的基本特点,如:气息控制、共鸣运用、装饰音等。
2. 教师展示民族唱法与西方唱法的区别,如:音色、音量、音调等。
3.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民族乐器的演奏,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丰富性。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族歌曲进行演唱。
2.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民族唱法技巧,如:气息控制、共鸣运用等。
3. 学生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族唱法的特点及技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演唱经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民族唱法的基本特点及技巧。
二、巩固新课1. 教师播放民族歌曲,让学生分辨出民族唱法与西方唱法的区别。
2. 教师讲解民族歌曲的演唱技巧,如:节奏、旋律、装饰音等。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族歌曲进行演唱。
2.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演唱,如:气息控制、共鸣运用等。
3. 学生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族唱法的特点及技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演唱经验。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族唱法的基本特点及技巧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歌新唱风》教学案例分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摘自:《新思考网》
授课老师:文玲
授课年级:高一
[教材]自主研发
[课题]民歌新唱
【教学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在设计“民歌新唱”这一课时,以现代高中生感兴趣的通俗唱法为切入点渗透民族音乐,力图通过用聆听、对比、分析、探讨、表
演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民歌通俗唱的风格特征,并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美,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四个基本理念,并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标】
①对比欣赏同一首民歌的传统民族演唱风格和通俗演唱风格。
以聆听《浏阳河》、《茉莉花》的不同演唱版本为主要切入点,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通过鉴赏和比较同一首歌的不同演唱风格,让同学们了解生活中很多流
行歌曲的一些创作素材都是取源于民族音乐,让他们感觉其实民族音乐离她们并不远。
②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使同学们在喜爱的民歌新唱歌曲中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能用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认识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歌曲创作并能够有表情、轻松自如地进行演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
1、聆听三种不同演唱版本的《浏阳河》即:黑鸭子合唱版本、原生态演唱版本、民族唱法演唱版本(老师范唱)
2、《茉莉花》即:原生态演唱版本
和梁静茹通俗演唱版本
【教学重点】
通过对同一首歌曲不同风格演唱的对比鉴赏与感受,让同学们了解民歌新唱的几种形式,进一步挖掘歌曲的内涵。
【教学难点】
让学生积极理解、参与、体验,创作并表现“民歌新唱”。
【教学教具】
多媒体、钢琴、音乐影视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导入:(2个环节: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前提测评)
超女演绎民歌mTV和提问导入
(情景创设:由课前播放超女决赛中《民歌戏曲连唱》的mTV做,激发兴趣。
首先引导学生对民歌新唱这一形式的认知,然后再提问)
问:对民歌新唱的看法,你了解民歌新唱有哪些形式?即“新”是如何体现的?
答:民歌用通俗唱法演绎的一些特征。
〔此时学生说的一定很浅显且良莠不分,对此引出下文,“刮”起课堂“民歌新唱风”。
〕
二、感受、体验与认知(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三步骤,第二环节:
两步骤。
)
我用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法。
采用听想观看讨论的程序,让他们听三首歌曲不同演唱风格(传统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旋律片段,了解每一种演绎方式的风格特点及表现情绪等。
1、结合多媒体画面欣赏音乐:精选代表性的民歌通俗唱的曲目(对比鉴赏、感受与体验)
①三种不同版本的《浏阳河》:黑鸭子合唱版本、原生态演唱版本和老师用民族唱法范唱版本。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说出自己喜欢的演唱版本理由中,可以引导其对歌曲风格、特色、歌词、旋律、演唱情感
等各方面不同特征进行辨别,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并让同学们了解民歌新唱的第一种形式:即用通俗唱法演唱民歌,并利用现代高科技技辅助手段,如:配乐、灯光、音响等现代化辅助手段去演绎民歌的形式。
②聆听《茉莉花》:原生态演唱版本与梁静茹通俗演唱版本
2、导学达标
(1)让学生再举一些民歌新唱的例子,(刀郎、王力宏演唱的歌曲、斯琴格日勒演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花心由日本民谣改编等等),并对民歌新唱的形式进行总结,同时结合现代流行歌坛的一些现象谈谈对民歌新唱的看法。
(学生
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2)老师小结:省略
【设计意图】高中新课标指出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
以上环节通过聆听不同内容、不同情绪、不同演唱风格的歌曲,目的在于其一是让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其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同时也为课堂拓展部分,即辩论赛和学生民歌新唱表演环节作铺垫。
三、拓展与创造(小小辩论赛+学生上台表演)
1、以组为单位开展小小辩论赛
1、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自创自唱民歌新唱的歌曲)
如:《小河淌水》即兴配上新的旋律,用rap形式演唱《茉莉花》或边跳边唱,边弹边唱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该形式,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使他们在富于个性的表演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了解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演奏、舞蹈等表演技能。
通过实践,增强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小结:概括民歌新唱的形式及简言本课收获。
(略)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欣赏、
对比、分析了民歌新唱的几种形式,也对现代我国民歌与流行歌曲的融合进行了探讨,相信同学们对民歌新唱及民歌的一些演唱风格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一点从刚才大家的表演中老师已经感觉到了,同时,从你们的辩论赛中老师也察觉到同学们有较强的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此,老师留给大家一个思考题:“衡量一首曲子是阳春白雪或是下里巴人、是健康或低俗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请同学们课后一起思考和探讨,我们下节课再做交流。
【设计感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随着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面对焕
然一新的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在兴趣课堂中接受更多的知识,便是每个教师所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民歌新唱”这一课的内容,是自己根据现代社会的一种音乐潮流,再结合学生知识现状而自创的教学内容,乍看上去课题显得很宽泛和生疏,可能认为学生会摸不找头绪而提不起兴趣,其实不然。
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对于民歌等民族音乐不感冒这是很正常的,他们说民歌离他们太远,找不到感觉。
但是我从民歌通俗唱的角度去引导学生,不但迎合了学生的品位(对通俗唱法感兴趣),同时让他们适当的了解了一些民歌、民族音乐,提高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我也曾有过完全迎合学
生的品味,用他们推荐的音乐来上音乐课的念头,但经过再三的权衡,我毅然放弃了这一念头。
如果说因为音乐的内容离学生太远就放弃,那么历史课岂不是不用上了,所以,我平常还是选择一些高雅、艺术价值较高,能更好的提高学生音乐文化修养的内容。
但我会注意引导方法,比如民歌新唱这一课就是从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中再渗透民族音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了解民族音乐文化。
事实证明,学生们是一个潜能极大的群体,关键是教师怎样去发掘他们、引导他们。
我认为,本课设计特点之一在于通过鉴赏、分析、对比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并知道了
民歌新唱的概念及形式,通过讨论、创造、表演等让学生感受、体验和参与了课堂音乐表演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其次,本课的最后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明白,无论是民族唱法也好,通俗唱法也罢,他们都体现了音乐的民族性与流行性,它们都只不过是歌唱艺术的一种形式,并无好与坏、高雅与低俗之分,只要歌曲的主题内容是健康积极向上的,那么,无论用哪种方法去演唱,它都是美好的。
当然,本课还存在不少缺点,其中许多细节还待斟酌改进和提高,我想,
作为一名新时期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时俱进,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培育出一朵朵绚丽的“音乐之花”。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