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探究
纵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唯书至上,不顾学生思想实际,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致使学生违背道德良知,说些假话,大话、空话,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基于以上认识,我从改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着手,实行了适应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小学思品课开放式教学。
一、家庭教育与品德发展
马克思曾说过:“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感情更为神圣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知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是光焰照耀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父母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使儿童感到自己处于幸福之中,父母的爱能为培养孩子纯洁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不是所有的爱都是伟大的,如果溺爱是“爱”的形式化,它将促成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甚至促成犯罪。父母爱孩子过了分,失去分寸和理智,就会成为溺爱。
有位小学特级教师在讲学时,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次她和记者去某省少教所采访,有个十三岁的男孩少犯对老师说:“从小父母非常宠他,要什么,给什么,自从迷上游戏机后,先是向家里要钱,后来从家里偷钱,父母发现后并没有引起重视进行教育,只是棍棒
乱打,仅此而已。最后被坏人利用成了偷窃团伙人员,进了少教所。”在采访中,这个少犯嚎啕大哭,并说是妈妈害了他。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然而爱孩子要明智,如果爱得不得其所就等于在害孩子。如果这个孩子的父母及时对迷上游戏机的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孩子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适当玩一下未必不可,如果迷上了不仅会造成成绩下降,同时会影响身体健康。当孩子第一次从家里偷偷拿钱时,家长应耐心地倾听孩子的理由,然后告诉他今天不打招呼拿家里的钱,这是对父母的不尊重,如果成了习惯以后拿了别人的钱,那就是违法行为。
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爱孩子是必然的,但必须要用心去爱,当孩子出现不良苗头时,父母切忌采用高压手段,而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会用最温和的语调传达极严格的要求,努力做到“严爱结合,严出于爱,爱寓于严”。
二、社会教育与品德发展
农村环境是学校小环境的扩展,同时又是社会大环境的缩影。农村教育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然要用好农村资源还需要精心设计教育方案。如以爱家乡为题材的教学,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参观工厂,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教学《热爱家乡》一课时,教材上的内容、美丽的插图都是介绍别人的家乡的,怎样帮助学生找到热爱自己家乡的感情支点,唤起他们热爱家乡的激情呢?我决定让学生在课前去了解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学校面貌的变化,乡镇企业的腾飞,了解家乡的物产,收集有关家乡的图片资料。真真
切切地体会到家乡在变化,越变越美,从而产生“谁不说我家乡美”的自豪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课堂教育与品德发展
目前,小学思品课教学一般以班级授课形式进行。但由于形式的发展和学科的特点,广大思品教师逐渐感觉到,依赖于每周40分钟一节的思品课,往往难以达到思品课教学的目的。由此可见,班级授课形式已不应成为思品课的唯一形式,必须予以改进。
根据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在长时间的实践中逐步养成的。因此,教学形式的重心应考虑由“道德认知”移向“道德实践”,力求学生认知和践行的同步发展。允许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把思品课教学的形式由教室移向社会。这样的做法,将强化养成教育的养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还将拉近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之间的距离,克服教材内容滞后于社会现状的弊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如教“劳动光荣”一课,我组织学生到校外德育基地开展活动,并请校外辅导员来上课,在此基础上,再与家长密切配合,设立“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联系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在社会、家庭的表现,能进一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道理在实践中去认识、理解、提高,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从小养成劳动习惯,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四、儿童生活与品德发展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
础,这也是回归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宿愿,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课程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它明确告诉我们,整个课程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通过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围绕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这真是给我们《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找准了定位,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我将满怀信心、决心、潜心走进《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引领儿童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努力构建儿童健康安全的,愉快积极的,负责任有爱心的,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我在教学中深深感到,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教育要跟上。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在借鉴和吸收传统方法之精华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一套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合乎德育目的性、德育规律性的新思路、新知识,全面实施素质化教学,提高德育实效,迎接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