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整体教学设计(上)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实数与函数1.1 实数【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
2. 熟练运用实数进行运算。
【教学内容】1. 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2. 实数的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实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实数的定义。
2. 讲解实数的分类,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3. 举例说明实数的运算规则,如加、减、乘、除等。
4. 练习题讲解与演练。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实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数运算方面的掌握情况。
1.2 函数【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
2. 学会用函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1. 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2. 函数的图像及特点。
【教学步骤】1. 引入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定义。
2. 讲解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学会用函数表示数量关系。
4. 练习题讲解与演练。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
第二章:三角函数2.1 角与弧度制【教学目标】1. 理解角的概念,掌握弧度制的定义。
2. 学会用弧度制表示角。
【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及分类。
2. 弧度制的定义及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各种分类。
2. 讲解弧度制的定义,演示弧度制的应用。
3. 练习题讲解与演练。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角的概念及分类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弧度制应用方面的掌握情况。
2.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目标】1. 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
2. 学会用三角函数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教学内容】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
2. 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
2. 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演示三角函数的应用。
3. 练习题讲解与演练。
中职数学教案高中上册人教版
中职数学教案高中上册人教版课题:高中数学上册课时安排:本课时为高中上册数学教学的第一节课,总共1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高中上册数学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要求。
2.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高中上册数学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要求。
2.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数学上册人教版。
2.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
3.其他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通过巧妙的引导,引入本课的主题,并简要介绍高中上册数学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课堂导入介绍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数学知识点、解题方法和习题练习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Step 3:理论讲解通过讲解具体的数学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高中上册数学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Step 4:实例讲解以具体的例题为例,讲解解题方法和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习题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纠正错误答案。
Step 6:反馈与总结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与总结,梳理归纳所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外作业,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建议,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及时批改与回访。
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高中数学上册课程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和热情,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师在本堂课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活跃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学校《数学》教案
中职学校《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点:本节课主要讲解中职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包括实数、整数、分数、小数等基础知识。
2. 能力点: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实数的概念和分类1.1 实数的概念1.2 实数的分类:有理数和无理数2. 整数和分数2.1 整数的概念和分类:正整数、负整数和零2.2 分数的概念和分类:正分数、负分数和零分数2.3 分数的运算:加、减、乘、除3. 小数3.1 小数的概念和分类: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3.2 小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数的概念和分类,整数、分数、小数的运算规则。
2. 教学难点:实数的分类,分数和小数的运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导入实数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实数的分类,整数、分数、小数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4.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学习。
6.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验学生对实数、整数、分数、小数概念和运算规则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
3. 评价内容:实数的分类、整数、分数、小数的运算。
4. 评价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职数学教材。
2. 辅助材料:教案、课件、练习题、测试题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2课时。
中专中职数学上册电子教案
中职数学【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99,正偶数集可以表示为}2,4,6,.在花括号内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出集合的代表元素,竖线的右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小于强调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如果从上下文能明显看出集合的元素为实数,那么可以0的解集;)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关键是找出元素的特征性质.解不等式就可以得到不等式解集元素的特征性质;的特征性质是“元素都能写成0得12x-,1 2⎫-⎬⎭;)奇数集合}∈Z;)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x y x>的解集.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6x<.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的元素,因此}6x<的元素,}6x<.∈”或“∉}2B (或A),读作“.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对于集合A、B、C,如果A B(1) {1,3,5}(2) {2}(3) {1}*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⑴ {1,3,5} {1,2,3,4,5,6}; ⑵ 2{|9}x x = {3,-3};⑶ {2} { x | |x |=2 }; ⑷ 2 N ; ⑸ a { a }; ⑹ {0} ; ⑺ {1,1}- 2{|10}x x +=. 解 ⑴ {1,3,5}{1,2,3,4,5,6}; ⑵ {x |x 2=9}={3,-3};⑶ 因为{|2}{2,2}x x ==-,所以{2}{2}x x =; ⑷ 2∈N ; ⑸ a ∈{a }; ⑹ {0};⑺ 因为2{|10}x x +==,所以{1,1}-2{|10}x x +=.【课题】 1.3集合的运算(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集合A、B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这时,将C称作是A与B的交集.归纳总结了解5*动脑思考探索新知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A、B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A B,读作“A 交B”.即{}A B x x A x B=∈∈且.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可用下图表示为:求两个集合交集的运算叫做交运算.总结归纳仔细分析讲解关键词语强调图像含义思考理解记忆观察带领学生总结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得到交集的定义10*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1已知集合A,B,求A∩B.(1) A={1,2},B={2,3};(2) A={a,b},B={c,d , e , f };(3) A={1,3,5},B= ∅;(4) A={2,4},B={1,2,3,4}.分析集合都是由列举法表示的,因为A∩B是由集合A和集合B中相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所以可以通过列举出集合的所有相同元素得到集合的交集.解 (1) 相同元素是2,A∩B={1,2}∩{2,3 }={2};(2) 没有相同元素A∩B={a , b}∩{c, d , e , f }=∅;(3) 因为A是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是不含任何元素说明强调引领观察思考主动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交集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的空集,所以它们的交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即A ∩B =∅; (4) 因为A 中的每一个元素的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所以A ∩B =A .例2设(){},|0A x y x y =+=,(){},|4B x y x y =-=,求AB .分析 集合A 表示方程0x y +=的解集;集合B 表示方程4x y -=的解集.两个解集的交集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0,4x y x y +=⎧⎨-=⎩的解集. 解 解方程组0,4.x y x y +=⎧⎨-=⎩得2,2x y =⎧⎨=-⎩.所以(){}2,2AB =-.例3 设{}|12A x x =-<,{}|03B x x =<,求AB .分析 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集合的元素.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这两个集合的交集.解 {}{}|12|03AB x x x x =-<<{}|02x x =<.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 ,B ,都有 (1)A B B A =;(2)A A A = ,∅=∅ A ; (3)B B A A B A ⊆⊆ ,;(4)如果A B A B A =⊆ 那么,.讲解说明 引领强调 含义 说明启发 引导求解 观察思考 求解领会思考 求解了解 理解 知识 点复习 方程 组的 解法突出 数轴 的作 用强调 数形 结合可以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2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练习1.3.1提问 及时B.}y=,求B.23巡视}4x,求A B.指导11名,那么该班有多少名介绍该班团员};={该班非团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1.设{}1,0,1,2A =-,{}0,2,4,6B =,求A B .2.设{}|22A x x=-<,{}|04B x x=,求AB .巡视 指导 交流学习 效果60*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有什么区别?(含义和符号) 2.在进行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集合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时进行运算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1)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交集{}B x A x x B A ∈∈=且 .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B x A x x B A ∈∈=或 ;(2)交运算是寻找两个集合都有的公共部分,并运算是将两个集合所有的元素进行合并.(3)列举法求解时要不重不漏,描述法求解时要利用好数轴并注意端点的处理.质疑 归纳 强调小组 讨论 回答理解强化以学 生的 小组 讨论 教师 归纳 的形 式强 调重 点突 破难 点7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设{}{}2,1,0,1,5,3,2-==B A ,求B A ,B A . 解 {}{}{}22,1,0,15,3,2=-= B A ;{}{}2,1,0,15,3,2-= B A {}5,3,2,1,0,1-=.例6 设{0{1A x x B x x =<=<≤2},≤3},求B A ,B A . 解 将集合A 、B 在数轴上表示:{1AB x x =<≤2},{0AB x x =<≤3}.引领 分析讲解 说明领会思考 求解进行 并交 的对 比例 题讲 解巩 固所 归纳 的强 化点75*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培养}{}=,求AB x x2,04活动探究教材章节1.3;学习与训练1.3;举出交集和并集的生活实例.【课题】 1.3集合的运算(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B,A B.明确}2,}4=,求A B,A B.B x下面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集合的运算.介绍兴趣导入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没有获得金奖的学生的集合为Q ={赵云,冯佳,薛香芹,钱忠良,何晓慧}. 结论可以看到,P 、Q 都是U 的子集,并且集合Q 是由属于集合U 但不属于集合P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总结 归纳 分析领会合之 间元 素的 关系15*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概念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将这个集合叫做全集,一般用U 来表示,所研究的各个集合都是这个集合的子集.在研究数集时,常把实数集R 作为全集.如果集合A 是全集U 的子集,那么,由U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 表示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记作UA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UA x x U x A =∈∉且.如果从上下文看全集U 是明确的,特别是当全集U 为实数集R 时,可以省略补集符号中的U ,将UA 简记为A ,读作“A 的补集”.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图形表示,如下图所示:求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运算叫做补运算.仔细 分析 讲解强调引导说明思考 理解记忆观察领会特别 注意 讲解 关键 词的 含义强调 表示 方法 的书 写规 范性充分 利用 图形 的直 观性2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通过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例1设{}0,1,2,3,4,5,6,7,8,9U =,{}1,3,4,5A =,{}3,5,7,8B =.求A U及B U .分析 集合A 的补集是由属于全集U 而且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0,2,6,7,8,9A =U ;{}0,1,2,4,6,9B =U .例2 设U =R ,{}|12A x x =-<,求A .分析 作出集合A 在数轴上的表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A .解 {}|12A x xx =->或.说明 通过观察图形求补集时,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取舍.本题中,因为端点−1不属于集合A ,所以−1属于其补集A ;因为端点2属于集合A ,所以2不属于其补集A .由补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非空集合A :A ∩(UA )=∅,A ∪(UA )=U ,U U=∅,U ∅=U ,U(UA )=A .说明讲解引领引导 分析讲解说明 理解观察思考 主动 求解观察 思考理解自我 总结例题 进一 步领 会补 集的 含义 及其 运算 特点突出 数轴 的作 用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3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 练习1.3.31.设{}U =小于10的正整数,{}147A =,,,求UA .2.设U R =,{}|24A x x=-,求A .提问 巡视 指导 互动 求解 交流 反馈 学习 效果45*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集合交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表示?质疑小组 讨论 以学 生小 组讨A U,B U ,()()ABU U ,)()U U A B ,()UA B ,()A B U.分析 这些集合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 解{}0,2,6,7,8,9A =U ;{}0,1,2,4,6,9B =U ()(){}0,2,6,9UU A B =; ()(){}0,1,2,4,6,7,8,9U U AB=因为{}3,5AB =,所以 (){0,1,2,4,6,7,8,9UAB =因为{1,3,4,5,7,8AB =(){0,2,6,9U AB =4 设全集U =R ,集合UA , UB , A B ,A B .分析 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来UA ={x | ,所以U B ={x | {B x =-A B =R .B ,B ,UA ,U B ,()()U U A B ,()()U U A B .设{}|0180U αα=<<,{}|090A αα=<<,{}|90180αα=<<,求UA ,U B,()()U U A B ,)()U U A B .提问 巡视指导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课题】1.4 充要条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教学设计】(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教学设计】(1)以实例引入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求知欲;(2)抓住解不等式的知识载体,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结合;(3)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2区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教学设计】⑴实例引入知识,提升学生的求知欲;⑵数形结合,提升认识;⑶通过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⑷通过列表总结知识,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一般地,由数轴上两点间的一切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叫做区间.其中,这两个点叫做区间端点.不含端点的区间叫做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其中2叫做区间的左端点,4叫做区间的右端点.含有两个端点的区间叫做闭区间.如集合{}|24x x表示的区间是闭区间,用记号[2,4]表示.只含左端点的区间叫做右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只含右端点的区间叫做左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引入问题中,新时速旅客列车的运行速度值(单位:公里/小时)区间为(200,350).说明引导 讲解强调 细节理解记忆领会认知 各种 有限 区间强调 各区 间的 规范 书写1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已知集合()1,4A =-,集合[0,5]B =,求:AB ,A B .解 两个集合的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1,5]A B =-, [0,4)A B =.质疑分析讲解思考理解 复习 相关 集合 运算 知识15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2.2.11.已知集合(2,6)A =,集合()1,7B =-,求A B ,A B .2.已知集合[3,4]A =-,集合[1,6]B =,求A B ,A B .3. 已知集合(1,2]A =-,集合[0,3)B =,求A B ,A B .巡视 辅导思考 解题 交流反馈 学习 效果20 *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问题集合{|2}x x >可以用数轴上位于2右边的一段不包括端点的射线表示,如何用区间表示? 解决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的左端点为2,不存在右端点,为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其中符号“+∞”(读作“正无穷大”),表示右端点可以任意大,但是写不出具体的数.类似地,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开区间,用符号(,2)-∞表示(“-∞”读作“负无穷大”). 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集合{|2}x x表示的区间为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实数集R 可以表示为开区间,用记号(,)-∞+∞表示. 注意“-∞”与“+∞”都是符号,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质疑讲解 说明强调 细节思考领会记忆 理解 明确学习 各种 区间2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 2 已知集合(,2)A =-∞,集合(,4]B =-∞,求AB ,A 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4]AB B =-∞=;(2)(,2)A B A =-∞=.例3 设全集为R ,集合(0,3]A =,集合(2,)B =+∞, (1)求A ,B ;(2)求A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 (,0](3,)A =-∞+∞,(,2]B =-∞; (2) (0,2]AB =.质疑说明讲解启发强调观察思考领会 主动求解通过 例题 巩固 区间 的概 念注意 规范 书写B,A B.(0,3),求A,B,B A.巡视指导*归纳小结强化思想(1)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2)通过本次课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3)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引导提问【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⑴从复习一次函数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入手;⑵类比观察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⑶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⑷讨论、交流、总结,培养团队精神,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揭示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回顾思考复习导入问题一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解决观察函数26y x=-的图像:介绍提出问题了解思考复习相关知识()0或()0(a≠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图(1)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不等式20a 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1) (2) (3) (2)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0x ,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0(,0)x (如图(2)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00(,)(,)x x -∞+∞.(3)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没有实数解,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没有交点(如图(3)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R .讲解 分析强调讲解观察 理解领会记忆程强化 图像 作用 熟练 数形 结合 应用40*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当0a >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如下表所示: 方程或不等式解集0∆>0∆=0∆< 20ax bx c ++= {}12,x x{}0x∅20ax bx c ++> 12(,)(,)x x -∞+∞00(,)(,)x x -∞+∞R 20ax bx c++(][)12,,x x -∞+∞R R 20ax bx c ++<12(,)x x∅∅引领 归纳强化领会总结综合 归纳 便于 学生 理解 记忆24b ac =- 典型例题解下列各一元二次不等式:20.首先判定二次项系数是否为正数,再研究对应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最后对照表格写出不等式的解集.26x --=0的解(3,)+∞.)29x <可化为290-=的解集为)253x x -两边同乘1-,得30.由于判别式43x -+=0的解集为0的解集为是什么实数时,有意义. 题意需要解20-.解0=得1x =.由于二次项系数为30>[)1,+∞.[)1,+∞时,30.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课题】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了解ax b c +<或ax b c +>的解法. 能力目标:(1) 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教学设计】(1) 从数形结合的认识绝对值入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观察图形得到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集; (3) 运用变量替换,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加强解题实践,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可知,方程2x =的解是2x =或2x =-,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1)所示);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2)所示).引导 分析观察 领会准备充分 借助 图像 进行 分析10*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一般地,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试一试:写出不等式x a 与x a (0a >)的解集.总结强化 理解记忆强调 特点1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解下列各不等式: (1)310x ->; (2)26x.分析:将不等式化成x a <或x a >的形式后求解. 解 (1)由不等式310x ->,得13x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1,,33⎛⎫⎛⎫-∞-+∞ ⎪⎪⎝⎭⎝⎭;(2)由不等式26x ,得3x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3,3-.分析讲解强调 细节思考主动 求解进一 步巩 固知 识点20*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2) (1)8;(2)实际操作 探索新知如何通过x a <等式2x +3.3213x --, 224x -, 12x-,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1,2-.。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教学步骤】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课后作业】1.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真假。
(1)集合{1, 2, 3} 包含元素1, 2, 3。
(2)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交集是{1, 2, 3}。
(3)集合{1, 2, 3} 的补集是{4, 5, 6}。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
(1)下列哪个选项是集合{1, 2, 3, 4, 5} 的补集?A. {1, 2, 3}B. {2, 3, 4}C. {1, 4, 5}D. {1, 2, 3, 4, 5}(2)设A = {x | x 是小于5 的正整数},B = {x | x 是大于等于2 且小于等于4 的整数},则A ∩B 是哪个集合?A. {2, 3, 4}B. {1, 2, 3, 4}C. {2, 3, 4, 5}D. {1, 2, 3}1.2 集合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包含关系2. 集合的并集3. 集合的交集4. 集合的补集【教学步骤】1. 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通过实例说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2. 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课后作业】1.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真假。
(1)集合{1, 2, 3} 包含于集合{1, 2, 3, 4, 5}。
(2)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并集是{1, 2, 3, 4, 5}。
(3)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交集是{3}。
中职数学整体教学设计
中职数学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和掌握中职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和推理思路;(3)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和数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3)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4)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科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的精神;(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数的认识和数的基本运算:(1)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的基本概念;(2)数的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3)数的整除、倍数和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应用。
2.代数式与方程:(1)代数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拟定、列式、解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和应用。
2.难点:实数概念的引入和理解;问题拟定、列式和解答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互相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3.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练习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1.情景设置:(1)利用物质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并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境进行计算练习;(2)利用故事情节和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
2.知识讲解:(1)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讲解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并举一些例题进行讲解和引导;(2)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和应用,引导学生学会列式和解答问题。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例1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全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高一全年级学生共有200多人,就读我校的学生初中基础较差,全年级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具体目标如下: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分析1、从中职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加强教材的基础性、实用性和灵活性。
新教材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为不同专业,不同水平,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平台。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更加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应用性以及学生获取知识手段的多样性,其表现为知识低难度,教材叙述、例题的选择尽量贴近职校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的特色。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设计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设计中职教育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如函数的性质、三角函数的计算等。
解决重点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的引导。
2、教学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和知识点,如抽象函数的理解。
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和困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数学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或数学趣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3、例题分析选取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思路。
4、课堂练习安排适量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巡视指导。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拓展性作业。
五、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的数学教材。
2、多媒体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教具如三角板、圆规等。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2、作业评价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3、考试评价定期进行单元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下面以“函数的概念”为例,具体阐述一份中职教育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准确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构成函数关系。
中职数学整体教学设计
中职数学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中职数学是中职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职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理思维;3.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整数2.分数与小数3.代数与函数4.几何与三角5.数据与统计四、教学策略1.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自主探索等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1.整数1.1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说明整数的概念和数轴的使用方法;1.2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整数的基本运算规则;1.3学生利用整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
2.分数与小数2.1教师通过教学视频和示例介绍分数与小数的概念和转化方法;2.2学生通过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分数与小数的运算规则;2.3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运用分数与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3.代数与函数3.1教师通过例题和练习巩固代数运算的基本规则;3.2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整理代数方程与函数的相关知识点;3.3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代数与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4.几何与三角4.1教师通过几何图形的实际应用讲解几何知识的重要性;4.2学生通过几何图形的观察和测量,探索几何性质;4.3学生利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
5.数据与统计5.1教师通过数据表和统计图形引入数据与统计的概念和方法;5.2学生通过分组调查和数据整理,了解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过程;5.3学生通过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5.2.1 5.2.2 5.2.3 5.3.1 5.3.2 5.3.3
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138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43 诱导公式................................................................................................. 148 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54 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58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16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3 1.1.1 集合的概念.................................................................................................3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7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一) ................................................................................ 11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二)................................................................................15 1.1.4 集合的运算(一) ........................................................................................ 18 1.1.4 集合的运算(二) ..................................................................................... 23 1.2.1 充要条件...................................................................................................26 1.2.2 子集与推出的关系................................................................................... 30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全套教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全套教案课程类型:中职数学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数与代数1.1 整数与有理数 1.2 代数式与方程 1.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4 函数与图像第二章几何与三角2.1 直线与角 2.2 三角形与四边形 2.3 坐标与方程 2.4 圆第三章概率与统计3.1 概率初步 3.2 统计初步第四章应用数学4.1 线性规划 4.2 数学建模 4.3 算法初步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演示、练习、讨论和项目实践等。
教师将通过课堂互动、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或案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知识: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3、演示例题:通过演示例题,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学生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7、布置作业: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以下方式:1、平时作业:通过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期中考试:通过期中考试,检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之处,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性质。
3.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性质。
【教学难点】1. 集合的表示方法。
2.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3. 讲解集合的性质,如无序性、确定性、互异性。
4. 讲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 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2. 能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关系。
2. 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关系。
3.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重点】1.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2.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难点】1.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2.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过程】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2. 讲解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关系。
3. 讲解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关系。
4. 讲解集合的补集概念。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函数与方程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函数的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2. 讲解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如解析式、表格法等。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5篇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5篇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教学工作者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目标,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精彩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1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对于广大中职学生来说,普遍存在着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学习效率比较低下,特别是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的现象。
而中职的数学又较初中的数学跨度大,内容多,并且更加抽象,理论性更强。
那现在的中职学生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一、要转变数学学习的观念初中的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浅显,通过大量的练习,就能使学习成绩有较明显的提高,但职高阶段的数学理论性、抽象性较强,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体现了中职数学基础性和侧重实践应用的职业性的特点。
虽然对知识的深度要求不高,和普通高中的数学相比难点的确不大,但是知识面的广度是一样的,需要对知识体系作系统的学习和理解。
另外,中职数学大多是生活实际的例子和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要求学生学会紧贴生产生活的数学知识,并将所学数学知识能轻松熟练地运用于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之中,这就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二、要根据自身实际形成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一)做好课前的预习课前预习对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在预习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学生的思维活动解决疑难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哪些问题看懂了、哪些问题没看懂,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听课的针对性,即带着问题上课。
预习中发现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可以进行及时的弥补,这样就可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在听课时可以轻松地跟上老师的思路。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5篇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5篇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教学工作者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目标,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精彩的教学计划,那么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职数学教学设计5篇,以供大家参考!中职数学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
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画图的方法: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么放?(课件)把座位图转过来,班长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没变,还是第四列第三行,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2)探究新知。
职高数学必修一教案
职高数学必修一教案教案标题:职高数学必修一教案教案目标:1. 熟悉职高数学必修一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
2.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3.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4.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教学内容:1. 数与式2. 一次函数与方程3. 二次函数与方程4. 直线与圆5.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教学步骤:第一课:数与式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自然数、整数、有理数等概念。
2. 概念讲解:讲解数的分类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概念。
3. 练习与巩固: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数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课:一次函数与方程1. 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和特点。
2. 概念讲解:讲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特征,引导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
3. 练习与巩固: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课:二次函数与方程1. 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二次函数的特点。
2. 概念讲解:讲解二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特征,引导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3. 练习与巩固: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二次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课:直线与圆1. 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直线和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直线和圆的特点。
2. 概念讲解:讲解直线和圆的定义、性质和方程,引导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概念。
3. 练习与巩固: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直线和圆的理解和应用。
第五课: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数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2. 概念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数据的概念和应用。
3. 练习与巩固:通过实际数据分析问题的练习,巩固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一、教案内容:第1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相等性和包含性。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引入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
1.2 集合的关系教学目标: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集合的并、交、补运算。
教学重点: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并、交、补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运算法则。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并、交、补运算。
二、教案内容:第2章函数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引入函数的概念,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
2.2 函数的性质教学目标: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教学重点: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讲解函数的性质,举例说明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三、教案内容:第3章实数与不等式3.1 实数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
教学重点:实数的概念,实数的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实数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引入实数的概念,讲解实数的分类,举例说明。
3.2 不等式的解法教学目标:了解不等式的解法,掌握不等式的解法技巧。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讲解不等式的解法,举例说明解法技巧。
四、教案内容:第4章平面几何4.1 点、线、面的关系教学目标:了解点、线、面的关系,掌握直线、平面的方程。
教学重点:点、线、面的关系,直线、平面的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点、线、面的关系。
中职数学-整体教学设计(上)
中职数学-整体教学设计(上)(3)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课堂讲授、现场教学、案例分析、互助学习、分项目训练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掌握各种概念及运算过程;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树立严谨、务实、认真的学习工作态度;②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工作作风;③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
3、课程内容设计序号模块名称(章节)学时1 集合的概念 22 集合的表示方法 23 集合间的关系 44 集合的运算 65 充要条件 46 子集与推出关系 47 实数的大小 28 不等式的性质 49 区间的概念 410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811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812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613 不等式的应用 414 数列选讲14合计72 4、能力训练项目设计编号能力训练项目名称拟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知识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可展示的结果1 集合的概念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集合定义·元素与集合,元素的特性。
常用数集。
列举案例、布置任务、总结归纳正确理解集合定义;独立完成项目任务2 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按一定的方法表示集合。
列举法;性质描述法。
列举案例、布置任务、总结归纳准确表示集合,独立完成项目任务3 集合之间的关系会用数学符号表示集合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列举案例、布置任务、总结归纳正确表示集合间的关系。
独立完成项目任务4 集合运算理解掌握“交”“并”“补”的概念和运算子集;交集;并集的概念及运算。
列举案例、布置任务、总结归纳正确运算“交”“并”“补”。
独立完成项目任务5 充要条件算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列举案例、布置任务、总结归纳正确得出结论,独立完成项目任务6 子集与推出关系正确理解子集和推出关系子集和推出列举案例、布置任务、总结归纳正确理解子集和推出关系,独立完成项目任务7 实数的大小理解并掌握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学习用作差法比较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
中职数学教案高中上册
中职数学教案高中上册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数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整数的概念,能够进行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整数运算
教学重点:整数的概念及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整数运算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讨论
教学准备:教材、板书、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整数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讲解整数的概念(10分钟)
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整数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整数的正负概念及表示方法。
三、整数的加减法(15分钟)
1. 教师示范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讲解运算规则及注意事项。
2.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四、整数的乘法和除法(15分钟)
1. 教师讲解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则,并举例进行讲解。
2. 学生进行练习,掌握乘除法的运算方法。
五、实际问题解决(15分钟)
1. 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题思路,展示解题过程。
六、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整数的重要性及运用范围。
作业安排: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复习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整数的概念及运算规则,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整数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
素养。
中专中职数学上册电子教案
中职数学【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99,正偶数集可以表示为}2,4,6,.在花括号内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出集合的代表元素,竖线的右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小于强调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如果从上下文能明显看出集合的元素为实数,那么可以0的解集;)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关键是找出元素的特征性质.解不等式就可以得到不等式解集元素的特征性质;的特征性质是“元素都能写成0得12x-,1 2⎫-⎬⎭;)奇数集合}∈Z;)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x y x>的解集.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6x<.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的元素,因此}6x<的元素,}6x<.∈”或“∉}2B (或A),读作“.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对于集合A、B、C,如果A B(1) {1,3,5}(2) {2}(3) {1}*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⑴ {1,3,5} {1,2,3,4,5,6}; ⑵ 2{|9}x x = {3,-3};⑶ {2} { x | |x |=2 }; ⑷ 2 N ; ⑸ a { a }; ⑹ {0} ; ⑺ {1,1}- 2{|10}x x +=. 解 ⑴ {1,3,5}{1,2,3,4,5,6}; ⑵ {x |x 2=9}={3,-3};⑶ 因为{|2}{2,2}x x ==-,所以{2}{2}x x =; ⑷ 2∈N ; ⑸ a ∈{a }; ⑹ {0};⑺ 因为2{|10}x x +==,所以{1,1}-2{|10}x x +=.【课题】 1.3集合的运算(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集合A、B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这时,将C称作是A与B的交集.归纳总结了解5*动脑思考探索新知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A、B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A B,读作“A 交B”.即{}A B x x A x B=∈∈且.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可用下图表示为:求两个集合交集的运算叫做交运算.总结归纳仔细分析讲解关键词语强调图像含义思考理解记忆观察带领学生总结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得到交集的定义10*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1已知集合A,B,求A∩B.(1) A={1,2},B={2,3};(2) A={a,b},B={c,d , e , f };(3) A={1,3,5},B= ∅;(4) A={2,4},B={1,2,3,4}.分析集合都是由列举法表示的,因为A∩B是由集合A和集合B中相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所以可以通过列举出集合的所有相同元素得到集合的交集.解 (1) 相同元素是2,A∩B={1,2}∩{2,3 }={2};(2) 没有相同元素A∩B={a , b}∩{c, d , e , f }=∅;(3) 因为A是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是不含任何元素说明强调引领观察思考主动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交集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的空集,所以它们的交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即A ∩B =∅; (4) 因为A 中的每一个元素的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所以A ∩B =A .例2设(){},|0A x y x y =+=,(){},|4B x y x y =-=,求AB .分析 集合A 表示方程0x y +=的解集;集合B 表示方程4x y -=的解集.两个解集的交集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0,4x y x y +=⎧⎨-=⎩的解集. 解 解方程组0,4.x y x y +=⎧⎨-=⎩得2,2x y =⎧⎨=-⎩.所以(){}2,2AB =-.例3 设{}|12A x x =-<,{}|03B x x =<,求AB .分析 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集合的元素.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这两个集合的交集.解 {}{}|12|03AB x x x x =-<<{}|02x x =<.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 ,B ,都有 (1)A B B A =;(2)A A A = ,∅=∅ A ; (3)B B A A B A ⊆⊆ ,;(4)如果A B A B A =⊆ 那么,.讲解说明 引领强调 含义 说明启发 引导求解 观察思考 求解领会思考 求解了解 理解 知识 点复习 方程 组的 解法突出 数轴 的作 用强调 数形 结合可以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2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练习1.3.1提问 及时B.}y=,求B.23巡视}4x,求A B.指导11名,那么该班有多少名介绍该班团员};={该班非团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1.设{}1,0,1,2A =-,{}0,2,4,6B =,求A B .2.设{}|22A x x=-<,{}|04B x x=,求AB .巡视 指导 交流学习 效果60*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有什么区别?(含义和符号) 2.在进行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集合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时进行运算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1)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交集{}B x A x x B A ∈∈=且 .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B x A x x B A ∈∈=或 ;(2)交运算是寻找两个集合都有的公共部分,并运算是将两个集合所有的元素进行合并.(3)列举法求解时要不重不漏,描述法求解时要利用好数轴并注意端点的处理.质疑 归纳 强调小组 讨论 回答理解强化以学 生的 小组 讨论 教师 归纳 的形 式强 调重 点突 破难 点7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设{}{}2,1,0,1,5,3,2-==B A ,求B A ,B A . 解 {}{}{}22,1,0,15,3,2=-= B A ;{}{}2,1,0,15,3,2-= B A {}5,3,2,1,0,1-=.例6 设{0{1A x x B x x =<=<≤2},≤3},求B A ,B A . 解 将集合A 、B 在数轴上表示:{1AB x x =<≤2},{0AB x x =<≤3}.引领 分析讲解 说明领会思考 求解进行 并交 的对 比例 题讲 解巩 固所 归纳 的强 化点75*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培养}{}=,求AB x x2,04活动探究教材章节1.3;学习与训练1.3;举出交集和并集的生活实例.【课题】 1.3集合的运算(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B,A B.明确}2,}4=,求A B,A B.B x下面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集合的运算.介绍兴趣导入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没有获得金奖的学生的集合为Q ={赵云,冯佳,薛香芹,钱忠良,何晓慧}. 结论可以看到,P 、Q 都是U 的子集,并且集合Q 是由属于集合U 但不属于集合P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总结 归纳 分析领会合之 间元 素的 关系15*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概念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将这个集合叫做全集,一般用U 来表示,所研究的各个集合都是这个集合的子集.在研究数集时,常把实数集R 作为全集.如果集合A 是全集U 的子集,那么,由U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 表示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记作UA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UA x x U x A =∈∉且.如果从上下文看全集U 是明确的,特别是当全集U 为实数集R 时,可以省略补集符号中的U ,将UA 简记为A ,读作“A 的补集”.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图形表示,如下图所示:求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运算叫做补运算.仔细 分析 讲解强调引导说明思考 理解记忆观察领会特别 注意 讲解 关键 词的 含义强调 表示 方法 的书 写规 范性充分 利用 图形 的直 观性2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通过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例1设{}0,1,2,3,4,5,6,7,8,9U =,{}1,3,4,5A =,{}3,5,7,8B =.求A U及B U .分析 集合A 的补集是由属于全集U 而且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0,2,6,7,8,9A =U ;{}0,1,2,4,6,9B =U .例2 设U =R ,{}|12A x x =-<,求A .分析 作出集合A 在数轴上的表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A .解 {}|12A x xx =->或.说明 通过观察图形求补集时,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取舍.本题中,因为端点−1不属于集合A ,所以−1属于其补集A ;因为端点2属于集合A ,所以2不属于其补集A .由补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非空集合A :A ∩(UA )=∅,A ∪(UA )=U ,U U=∅,U ∅=U ,U(UA )=A .说明讲解引领引导 分析讲解说明 理解观察思考 主动 求解观察 思考理解自我 总结例题 进一 步领 会补 集的 含义 及其 运算 特点突出 数轴 的作 用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3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 练习1.3.31.设{}U =小于10的正整数,{}147A =,,,求UA .2.设U R =,{}|24A x x=-,求A .提问 巡视 指导 互动 求解 交流 反馈 学习 效果45*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集合交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表示?质疑小组 讨论 以学 生小 组讨A U,B U ,()()ABU U ,)()U U A B ,()UA B ,()A B U.分析 这些集合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 解{}0,2,6,7,8,9A =U ;{}0,1,2,4,6,9B =U ()(){}0,2,6,9UU A B =; ()(){}0,1,2,4,6,7,8,9U U AB=因为{}3,5AB =,所以 (){0,1,2,4,6,7,8,9UAB =因为{1,3,4,5,7,8AB =(){0,2,6,9U AB =4 设全集U =R ,集合UA , UB , A B ,A B .分析 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来UA ={x | ,所以U B ={x | {B x =-A B =R .B ,B ,UA ,U B ,()()U U A B ,()()U U A B .设{}|0180U αα=<<,{}|090A αα=<<,{}|90180αα=<<,求UA ,U B,()()U U A B ,)()U U A B .提问 巡视指导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课题】1.4 充要条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教学设计】(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教学设计】(1)以实例引入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求知欲;(2)抓住解不等式的知识载体,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结合;(3)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2区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教学设计】⑴实例引入知识,提升学生的求知欲;⑵数形结合,提升认识;⑶通过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⑷通过列表总结知识,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一般地,由数轴上两点间的一切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叫做区间.其中,这两个点叫做区间端点.不含端点的区间叫做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其中2叫做区间的左端点,4叫做区间的右端点.含有两个端点的区间叫做闭区间.如集合{}|24x x表示的区间是闭区间,用记号[2,4]表示.只含左端点的区间叫做右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只含右端点的区间叫做左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引入问题中,新时速旅客列车的运行速度值(单位:公里/小时)区间为(200,350).说明引导 讲解强调 细节理解记忆领会认知 各种 有限 区间强调 各区 间的 规范 书写1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已知集合()1,4A =-,集合[0,5]B =,求:AB ,A B .解 两个集合的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1,5]A B =-, [0,4)A B =.质疑分析讲解思考理解 复习 相关 集合 运算 知识15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2.2.11.已知集合(2,6)A =,集合()1,7B =-,求A B ,A B .2.已知集合[3,4]A =-,集合[1,6]B =,求A B ,A B .3. 已知集合(1,2]A =-,集合[0,3)B =,求A B ,A B .巡视 辅导思考 解题 交流反馈 学习 效果20 *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问题集合{|2}x x >可以用数轴上位于2右边的一段不包括端点的射线表示,如何用区间表示? 解决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的左端点为2,不存在右端点,为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其中符号“+∞”(读作“正无穷大”),表示右端点可以任意大,但是写不出具体的数.类似地,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开区间,用符号(,2)-∞表示(“-∞”读作“负无穷大”). 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集合{|2}x x表示的区间为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实数集R 可以表示为开区间,用记号(,)-∞+∞表示. 注意“-∞”与“+∞”都是符号,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质疑讲解 说明强调 细节思考领会记忆 理解 明确学习 各种 区间2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 2 已知集合(,2)A =-∞,集合(,4]B =-∞,求AB ,A 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4]AB B =-∞=;(2)(,2)A B A =-∞=.例3 设全集为R ,集合(0,3]A =,集合(2,)B =+∞, (1)求A ,B ;(2)求A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 (,0](3,)A =-∞+∞,(,2]B =-∞; (2) (0,2]AB =.质疑说明讲解启发强调观察思考领会 主动求解通过 例题 巩固 区间 的概 念注意 规范 书写B,A B.(0,3),求A,B,B A.巡视指导*归纳小结强化思想(1)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2)通过本次课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3)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引导提问【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⑴从复习一次函数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入手;⑵类比观察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⑶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⑷讨论、交流、总结,培养团队精神,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揭示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回顾思考复习导入问题一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解决观察函数26y x=-的图像:介绍提出问题了解思考复习相关知识()0或()0(a≠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图(1)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不等式20a 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1) (2) (3) (2)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0x ,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0(,0)x (如图(2)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00(,)(,)x x -∞+∞.(3)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没有实数解,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没有交点(如图(3)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R .讲解 分析强调讲解观察 理解领会记忆程强化 图像 作用 熟练 数形 结合 应用40*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当0a >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如下表所示: 方程或不等式解集0∆>0∆=0∆< 20ax bx c ++= {}12,x x{}0x∅20ax bx c ++> 12(,)(,)x x -∞+∞00(,)(,)x x -∞+∞R 20ax bx c++(][)12,,x x -∞+∞R R 20ax bx c ++<12(,)x x∅∅引领 归纳强化领会总结综合 归纳 便于 学生 理解 记忆24b ac =- 典型例题解下列各一元二次不等式:20.首先判定二次项系数是否为正数,再研究对应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最后对照表格写出不等式的解集.26x --=0的解(3,)+∞.)29x <可化为290-=的解集为)253x x -两边同乘1-,得30.由于判别式43x -+=0的解集为0的解集为是什么实数时,有意义. 题意需要解20-.解0=得1x =.由于二次项系数为30>[)1,+∞.[)1,+∞时,30.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课题】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了解ax b c +<或ax b c +>的解法. 能力目标:(1) 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教学设计】(1) 从数形结合的认识绝对值入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观察图形得到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集; (3) 运用变量替换,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加强解题实践,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可知,方程2x =的解是2x =或2x =-,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1)所示);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2)所示).引导 分析观察 领会准备充分 借助 图像 进行 分析10*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一般地,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试一试:写出不等式x a 与x a (0a >)的解集.总结强化 理解记忆强调 特点1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解下列各不等式: (1)310x ->; (2)26x.分析:将不等式化成x a <或x a >的形式后求解. 解 (1)由不等式310x ->,得13x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1,,33⎛⎫⎛⎫-∞-+∞ ⎪⎪⎝⎭⎝⎭;(2)由不等式26x ,得3x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3,3-.分析讲解强调 细节思考主动 求解进一 步巩 固知 识点20*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2) (1)8;(2)实际操作 探索新知如何通过x a <等式2x +3.3213x --, 224x -, 12x-,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上)》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设计人:付晓昶
专业科:计算机专业课
设计时间:2015.9
工商管理学校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数学(上)
课程类型:文化基础课
计划学时:72
先修课程:初中数学
后续课程:数学(下)等
制定人:付晓昶
所属专业科:计算机专业科
批准人:小丽
制定时间:2015.9
授课对象:15级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设计理念:履行“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生活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2)设计思路:改革传统数学课程逻辑推理的思想体系,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采用问题;算法步骤及案例的模式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2、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用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方法。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及“子,交,并,补”的概念及运算;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与元一不等式组的解法,能用不等式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课堂讲授、现场教学、案例分析、互助学习、分项目训练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掌握各种概念及运算过程;
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树立严谨、务实、认真的学习工作态度;
②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工作作风;
③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
3、课程容设计
4、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5、进度表设计
三、考核方案设计
1、考核要求
过程性考核×60%+终结性考核×40%=100
过程性考核:学习态度、出勤情况(10%)、课堂发言、讨论情况(30%)、
项目任务完成情况(20%)
终结性考核:期末卷面成绩及实践报告成绩
2、评价标准
学习态度、出勤情况(10%):采用灵活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勤检查,并记录在案;
课堂发言、讨论情况(30%):依据发言的积极性、创新性、完整性给予评价;
项目任务完成情况(20%):平时布置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完成是否独立、按时、高质量完成。
四、教材与参考资料
使用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民教育
参考资料:《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师用书
五、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从新的教育理念出发,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抛弃了原来以解释税收法律条文为主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从解决问题着手,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力度,多训练,多总结,预计教学效果要好于传统教学方式。
但是,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更要“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