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与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欧洲:斯巴达的骑士教育除身体和战斗技能训练外,稍 加文化教育——咏诗。雅典教育则演化为三科(文法、 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 称“七艺”。古代教学组织形式主义个别教学。 1. 教学内容、方法都有所发展,但比较缓慢。
(二)古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如《论语》载·樊迟问孔子“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子忿然曰:“吾不如老圃”,迟走后,子对其他学 生说:“小人哉,樊须也。”并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 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 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 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 教育(13、14世 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 现开始)
01
04
科学民主的呼 声不断高涨。
03
文化特别是自然科 学得到很大发展。
02
生产力发展迅速,大机器 生产促进生产率迅速提高。
资本主义社会 的几个特点: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
01 学 校 教 育 逐 渐 普 及 。
03
普及教育主张最早出现于孔子的
“有教无类”。提出交少许学费就
可入学。他说:“自行束修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最早创办私
学)。古雅典梭伦提出:“父亲有
送子女入学的义务”。
02
14—16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意
大利和大西洋沿岸的英、法等地,
欧洲中部的德国等地工场手工业和
商业迅速发展,城市也发达起来,
剌激航海业——国际贸易和掠夺殖
民地的发展。
1
神话起源:教育由人格化的神创造,教育要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 于天。
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以儿童中心,师生民主平等,这一思想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教育理论界的大多数人都主张批判师道尊严,强调要解放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向学生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实施启发教育。

一、学习的意义我们应借鉴那时的理论与经验,反思现在的师生关系,认真思考如何处理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师生地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及其它一些与师生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构建比较科学的师生关系理论,建立更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杜威教育思想发展历程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

19世纪末出现于美国。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J.杜威是其倡导者和最主要的代表。

杜威与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C.S.皮尔斯和W.詹姆斯不同,他不倾向于把哲学看作纯学术的东西,而主张把它同人类的实际事务联系起来。

杜威力图把实用主义哲学应用于教育理论,为美国学校教育的改造设计一张蓝图。

在他的教育著作中,实用主义哲学与教育理论交融在一起。

杜威说,如果把哲学看作必然有影响于人的行为,把教育看作塑造人的理智和情感的倾向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给哲学下的一个最深刻的定义,即"哲学乃是教育的一般理论",同时"教育乃是使哲学上的各种观点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

因此在美国,认为实用主义哲学基本上是教育哲学的一派。

(一)杜威是唯心主义经验论者,他所使用的" 实用主义"、"实验主义"、"工具主义"或"经验的实验主义"等哲学名词,基本上都是同义的,其中心概念是" 经验 "。

实用主义者认为世界上最根本的东西是纯粹的经验,正如В.И.列宁所指出的,"它宣扬经验而且仅仅宣扬经验……"。

与传统的经验主义不同,杜威认为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斯宾塞教育学观点口诀

斯宾塞教育学观点口诀

1、观点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斯宾塞作为创立阶段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有《教育论》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么生活,反对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教育。

2、观点二:教育目的。

斯宾塞和杜威都倡导生活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该和受教育者的生活联系起来,斯宾塞认为教育应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准备生活说”。

观点评价:
他的著作对很多课题都有贡献,包括规范、形而上学、宗教、政治、修辞、生物和心理学等等。

在斯宾塞的时代存在许多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譬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汤马士·亨利·赫胥黎和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都是当代知名的人物。

在理论上阐述进化论的英国哲学家先驱,先于达尔文。

据说斯宾塞比较厌恶柏拉图学说,他那句“即使三流小说家,也会比他(指柏拉图)强”,无疑是对柏拉图的侮辱。

这大概是因为斯宾塞是一个怀疑论者,而却是一个攻击怀疑论的辨证论者。

另外,杰克·伦敦对斯宾塞不无推崇,在其代表作《马丁·伊登》中,杰克·伦敦对斯宾塞不无赞美。

教育四种观点代表人物及不足

教育四种观点代表人物及不足

教育四种观点代表人物及不足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总共有9个,不过其中在教师考试中重点要求大家记住的有3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另外加上2个次重点人物(卢梭和洛克),下面我会先从重要性程度来进行介绍:(1)夸美纽斯:著作《大教学论》,这本书出版于1632年,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的思想大家重点掌握“班级授课制”和“泛智教育”就可以了。

(2)赫尔巴特:著作《普通教育学》,这本书出版于1806年,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在独立的基础上“规范”成了一门科学的学科,因此赫尔巴特也理所当然的登上了“科学教育学之父”的宝座。

而赫尔巴特的思想内容比较多,我们可以用“1234”来进行总结:一个原则,两个理论,三个中心,四个阶段这样的方式去理解记忆,一个原则主要指的是他的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性教学的就是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对他们的思想品德,人格,心理健康等进行培养。

二个理论主要指的是赫尔巴特主张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让教育学更加的科学完整。

三个中心主要是跟杜威相对应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从这三中心大家不难看出,赫尔巴特主张的三中心相对来说已经不适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比较守旧,因此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学”的地位就不难理解。

四个阶段主要指的是:清楚-联想-系统-方法,说的是我们在掌握知识的时候从了解再到联系生活实际和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理解,然后再把他系统的整理消化以备运用的这样一个过程。

(3)杜威: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体现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因此杜威被称为实用主义代表人物,他的三中心是指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相较于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杜威的三中心更加的科学,也被称为“新三中心”因此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相对应,他被称为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而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教育综合笔记

教育综合笔记

教育综合笔记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本质、新三中心论教育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新三中心论: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赫尔巴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使学校、教学做合一夸美纽斯“泛智教育”,一切有用知识教给一切人,主张百科全书的教学内容教育最首要功能:影响个体发展教育最基础功能:影响经济发展教育最直接功能:影响政治发展教育最深远功能:影响文化发展初中双重任务:(1)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2)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裴斯泰洛齐主张把教育、教学”心理学化“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教育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儿童中心论:杜威、卢梭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赫尔巴特管理措施:威胁、监督、命令、决定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儿》、洛克《白板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四段教学法、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目的是要把青少年培养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1)高难度;(2)高速度;(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4)理解学习过程;(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墨子的“三表法”是判断言谈是非的三条标准克拉斯沃尔、布鲁姆情感领域目标:(1)接受;(2)反应;(3)价值评价;(4)组织;(5)价值或价值复合体系形成的性格化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布鲁姆教育目标: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养、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夸美纽斯:教学原则(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思想(泛智教育)、教育制度(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教学相长”最早出自《礼记·学记》古希腊“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六艺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四书五经西方教会的教育内容:七艺外铄论代表:荀子、洛克、华生、斯金纳荀子性恶论,孟子性善论,墨子兼爱非攻,孔子仁、礼《学记》写于战国晚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由必学”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学校文化的特点:(1)学校文化是以有形物质为载体的无形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软约束的文化;(3)学校文化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文化;(4)学校文化是一种有个性的文化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基础性、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格塞尔根据“双生子爬梯试验”断言,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和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1)教育即“生活”、“生长”与“经验的改造”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与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与发展起来。

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与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与习得知识技能,这就就是教育。

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与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的改造”。

(2)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就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

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

在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就是显而易见的。

(3)“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就是身心成长与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与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与经验的改造。

(4)教学论杜威以教育就是生活、生长与经验的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与教法等作出与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①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与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就是科学而就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具体地讲就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②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她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与读书所获得的知识就是虚渺的。

(5)道德教育论杜威说:“道德就是教育的最高与最终的目的。

”、“道德过程与教育过程就是统一的。

”在杜威瞧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就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就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

再次,她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精选试题】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就是(C)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国家利益论【几种典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观】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杜威的主要教导思想之袁州冬雪创作(1)教导即“生活”、“生长”和“经历的改造”教导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历,丰富人类经历的内容,增强经历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才能,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展和改进经历,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这就是教导.由于改造经历必须慎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历可以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导即生活”、“教导即生长”,“教导即为经历的改造”.(2)教导无目标论杜威认为,在不平易近主、不服等的社会中,教导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导者的目标.在平易近主的社会中就分歧了,应当奉行无目标论.在阶层斗争和无产阶层革命日益激化的年月,杜威很强调教导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导目标论的资产阶层性是显而易见的.(3)“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与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历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员要把传授知识的讲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土,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历的改造.(4)讲授论杜威以教导是生活、生长和经历的改造的实际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作出和传统观念分歧的阐述.①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与科目标相互接洽的真正中心,不是迷信而是儿童自己的社会活动”.详细地讲是学校安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②在讲授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5)道德教导论杜威说:“道德是教导的最高和最终的目标.”、“道德过程和教导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导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气.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连系智育达到德育的目标.再次,他很注重教导方法的道德教导作用.【精选试题】在教导目标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导门户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C)【几种典型的教导目标价值取向观】1、教导目标的个人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主张确定教导目标应从人的赋性、天性需要出发,使人的赋性和天性得到高度发展.2、教导目标的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主张确定教导目标不该该从人的赋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导目标的唯一依据.3、教导无目标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导家杜威.他主张“教导即生活”的无目标教导实际.这种实际从根本上否定了教导是一种有目标的培养人的活动.4、教导目标的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导目标论.主张教导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导目标要思索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予个体自由地充分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汗青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汗青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查,因而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在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时,有一个非常容易丢分的混淆知识点,即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此类在教师招聘考试时主要考察客观题,难度不大,涉及的人物常常有杜威、斯宾塞和陶行知三人,今天带着大家简单的分析一下他们的理论学说。

1.斯宾塞的“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是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准备生活说”的思想(也称为“教育预备说”)。

他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教会他们运用一切能力,教育目的.就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他提出:“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评判一门教育科目的唯一合理办法就是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

”2.杜威的“教育适应生活说”与斯宾塞不同,杜威反对将教育视为未来生活的准备。

他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山:“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他认为,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未来生活做准备,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力,而忽视了儿童此时此刻的兴趣与需要,把儿童置于被动的地位。

因此,他主张“教育即生活”。

3.陶行知的“教育改造生活说”陶行知师从杜威,他在晓庄师范学校从事乡村教育改造的实验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并以之指导教育和教学活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毕生所追求的,其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核心思想,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有改造生活的功用。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延伸,就是把学校与社会相沟通,以社会为学校。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方法论,主张“在做上学”“在做上教”,认为“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强调“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杜威与斯宾塞儿童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分析

杜威与斯宾塞儿童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分析

约翰 . 杜威 ( on D w y Jh e e )与赫伯特 ・ 宾塞 斯 ( ebr S e cr 是教育界 的集大成者 ,他们对 H re p ne ) t 教育有着 自己独到的见解 , 且二者的教育思想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杜威对 教育的诠 释 , “ 如 教育 即生
是培养儿童 的未来生活 的能力 。 斯宾塞在其教育理 论中, 反对传统 的古典教育理论 , 认为学校教育所
V . N .1 o1 21 o J n. a 2 1 02
2 1 年 1月 02
文 章 编 号 : l0 .7 7 (O 2 10 6 .3 0 88 1 2 l )0 .1 1 0
杜 威与斯宾塞儿 童教 育思想 的 比较 与分析
陈 超 群
海 口 5 15 7 18) ( 海南师范 大学教 育科学 学院 ,海南
( ) 一 杜威儿童教育 目的论 杜威在儿童教育 目的上主张 “ 教育无 目的论” , 他认 为生长 的 目的是更多 的生长 , 同理教育的 目的
是更 多的教育 , 教育本身是没有 目的的。 从中可 以
收稿 日期 :2 1-92 0 10. 1 作者 简介 :陈超群 ( 9 6 ) 18 ~ ,女,汉族 ,江西九江人 ,海 南师范大 学教 育科 学学院 2 0 0 9级研究生 ,研究方 向:教 育学原理 。 11 6
摘 要 : 响 ,对二 者多方面的比较研 究 , 可以总结 出科 学、客 观 、合理的育儿思想 ,从 而促进 儿童各个方 面的发展 。通过对杜 威与斯宾塞的儿童
教 育本质 、儿 童教 育 目的 、儿童教 育思想 内容 以及 儿童教 育方法 的比较 ,得 出较 为科 学合理的思想 ,指 导我 国的儿童教育。 关键词 :杜威 ;斯宾塞 ;儿童教 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 :G 1 文献标识码 :A 60

外国教育史讲义14——杜威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讲义14——杜威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14——杜威的教育思想第—节生平与教育活动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他出生于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郊的一个杂货商人家庭。

1875年中学毕业,进入佛蒙特大学学习哲学。

1879年得学士学位。

随后,在南方石油城中学任教两年。

1881年回到柏林顿是附近的一所乡村学校任教,同时在佛蒙特大学研究哲学史。

1882年进霍布金斯大学攻读学位,兼授该校的哲学史课。

188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到密执安大学任哲学讲师。

1888~1889年,为明尼苏达大学哲学教授。

1889--~1894年,担任密执安大学哲学系主任。

在此期间,杜威参加了该校组织的对中学教学质量的调查,发现了普通教育的种种弊端,从而引起了对教育研究的兴趣。

他设想从探讨初等学校教学计划入手,把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的研究结合起来。

1894年,他带着这个计划去芝加哥大学就任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筹建实验学校o 1896年,“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通称“杜威学校”)开学。

学生16人,教师3人,实行分组分阶段教学。

1903年停办时有学生140人(4---14岁),教师和讲师23人,助教(大学研究生)10人。

它是芝加哥大学的附属单位,由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管理。

教学实验工作由杜威设计、主持,是他的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实验室”。

同时,他在大学开设了教育,fi,t~l学、教育哲学、教育方法论、教育理论的发展等课程。

还发表《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学校与社会》(1899年)、《儿童与课程》(1902年)等重要著作。

1904~1930年,杜威转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讲授教育哲学。

在这期间,他的主要著作有:《伦理论》(1908年,与塔夫茨合著)、《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年)、《我们怎样思维》(1910年)、《教育上的兴趣与努力》(1913年)、《明日之学校》(1915年,与女儿伊夫林杜威合著)、《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人性与行为》(1922年)、《经验与自然》(1925年)、《确定性的追求》(1929年)。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读书笔记序内容整理:此部分是滕大春所写的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滕大春分别从杜威的时代和生平、《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重要论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和评价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从整体上分析了杜威本人思想及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中心思想,他们并把杜威当时所处的时代进行综合分析,与诸多教育流派进行分析对比,论述其思想的进步之处与不足之处。

精彩句段:1.什么是民主社会?他说衡量社会不能单凭主观臆想来制定标准,应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还应以本社会和其他社会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

2.在无种族隔阂,无阶级隔阂的自由平等的社会,不容少数人垄断教育机会,要通过教育使人人发挥其开创拓新的才能。

(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人人都有享有教育的权力。

)3.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的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

4.尊重儿童不能叫儿童放纵任性而流为无政府的状态;保持儿童的天性不是叫儿童不加思考地莽撞蛮行。

5.在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人,学生虽自己不知道,其实也是一个教师。

师生愈不分彼此愈好。

(相互学习,相互为师的民主师生观,“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阅读感想:滕大春的这部分描写有助于我对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减少我阅读此书的难度,便于我进一步理解杜威的思想。

任何一位教育家的思想都是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一个流传至今的名著,其书中的思想定然有辉煌灿烂的部分,但也会有一定的时代或思想观念上的不足之处,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积极吸取有益的观点。

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内容整理:人比低等生物更多的一种东西叫做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

生活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这种更新要通过传递。

生活需要延续就需要沟通,而教育作为生活的一种现象,也需要沟通。

古今中外关于教育的种种理解

古今中外关于教育的种种理解

古今中外关于教育的部分理解(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中庸》:“修道之谓教”;(3)《荀子》:“以善先者谓之教”;(4)在汉语中,最早把“教”与“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5)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6)柏拉图:教育使个人身心得到圆满发展;(7)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是生活的预备”;(8)英国学者斯宾塞:教育是生活的准备,如何经营完美的生活是教育应教导的一件大事;(9)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10)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11)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12)斯大林:教育是一种武器,其效果是决定于谁把它掌握在手里,用这个武器去打击谁;(13)加里宁: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正确的、有目的的和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1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15)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部分学者:教育是生产力;(16)三十年来普遍观点: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7)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部分学者:教育是产业,或至少是特殊产业;(18)世纪之交普遍观点: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19)我校郝文武教授: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教育学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教育学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一、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见解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呢?杜威把它概括为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根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的不断开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指出:“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制造继续生长的心愿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完成这种心愿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他把教育本质生物化了。

2、“教育即生活〞为什么说教育即是生活呢?杜威作了这样的解释: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

“生活即是开展;开展,生长,即是生活〞。

“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生活〞。

他宣称,他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与斯宾塞关于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打算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

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打算。

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书。

“教育即生活〞并没有真正反映教育的本质,但在传统教育严峻脱离实际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它有利于使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

杜威在“教育即生活〞观点的根底上提出要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3、“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文中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

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开展过程。

〞他断定,一切学习都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学习〞。

因此,学习,受教育过程实际是使儿童不断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造或改组的过程。

经验经过改造与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杜威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是有合理因素的;但他把儿童猎取主观经验的过程看作是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则是错误的。

教育学原理题库

教育学原理题库

教育学原理题库一、选择题:1、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

A.《雄辩术原理》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民主主义与教育》2、教育教学立足于发展关键期或发展最佳期的目的是因为()。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3、我国正式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下列哪一个学制()。

A.壬戌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癸卯学制D.壬寅学制4、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5、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内容B.教育目的C.学生D.教师6、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

A.遗传的重要性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D.教育的重要性7、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 )、联合、系统和方法四阶段。

A.分析B.综合C.明了D.统合8、学校教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初期C.奴隶社会末期D.封建社会初期9、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

A.各门文化课B.思想品德课C.课外活动D.少先队工作10、“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A、自觉积极性B、启发性C、巩固性D、因材施教11、现代教育主要是通过()来实现。

A.社会教育B.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D.自我教育12、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

A.一种实践活动B.一种主体活动C.一种文化活动D.一种认识活动13、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是()。

A.科尔伯格B.杜威C.涂尔干D.马卡连柯14、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A.顺序性B.阶段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15、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6、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

中外教育学人物归纳总结

中外教育学人物归纳总结

中外教育学人物归纳总结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而教育学人物则是在这一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

本文将对中外教育学人物进行归纳总结,以展示他们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1. 赫尔巴特·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 19世纪英国教育哲学家赫尔巴特·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重要的教育哲学家,被誉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

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他的教育思想对英国及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约翰·杜威 (John Dewey) - 美国教育改革先驱约翰·杜威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改革者之一。

他主张学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并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推动了现代教育改革,对全球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 康德雷妮·彭霍翁 (Condorcet) - 法国启蒙时代的教育改革者康德雷妮·彭霍翁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教育改革者,也是一位哲学家和数学家。

他主张普及教育,提倡男女平等的教育机会,强调教育的积极影响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为法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4. 屠呦呦 - 中国中医药学家屠呦呦是中国现代医学领域的杰出人物,她以其对疟疾治疗的突出贡献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的研究成果在医学教育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培养医学人才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约翰·史密斯 (John Smith) - 加拿大教育家约翰·史密斯是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致力于改善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提倡尊重和保护原住民文化,并推动教育机会的平等。

他的努力为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和平等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6. 露丝·纳达尔 (Ruth Nanda Anshen) -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露丝·纳达尔是美国20世纪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她主张从综合的角度看待教育,注重培养人类素质和个人的内在能力。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基本见解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基本见解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基本见解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因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自身之外没有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的过程。

事实上,他反对把外界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成长的官方目标。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童的社会生活。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

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扩展不同国家的学者对教育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中国的李壮认为“教育是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

他认为老百姓应该受教育,这些思想又比隶制时代前进了一大步。

判断题复习题

判断题复习题

判断题复习题1.学校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其他特性都是以这个特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答案:Y2.夸美纽斯主张把教育看作“成人”的活动,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答案:Y3.斯宾塞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等鲜明的实用主义教育。

()答案:N4.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答案:N5.学校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答案:Y6.学校具有个体价值,这里的“个体”主要指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答案:N7.人才理想的素质结构是德智体美全面和谐的发展,反对只重视智育弱化德育、忽视体育和美育的做法。

()答案:Y8.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的工作,从教师的聘任到知识的选择到师生交往的方式,都必然地带有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答案:Y9.中国古代的学校产生于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代。

()答案:Y10.夏代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答案:N11.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诞生于汉代。

()答案:N12.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

()答案:N13.1922年11月,北洋政府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叫“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答案:Y14.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根据毛入学率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一个概念。

()答案:Y15.孟子在封建社会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答案:N16.程朱理学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工具、儒学之正宗。

()答案:Y17.蔡元培认为“国民教育不外乎五种主义,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是也。

”()答案:Y18.柏拉图认为哲学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学问,因此,哲学家才是国家的统治者。

()答案:Y19.洛克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

外国教育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外国教育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外国教育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教育学大将军一、单项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题2分,共50分)★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古代埃及学校的教育方法十分(C)。

A.生动活泼 B.直观有趣 C.严肃认真 D.简单粗暴2.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除了宫廷学校、职官学校、文士教育之外,还有(A)。

A.寺庙学校 B.教区学校 C.文法学校 D.修辞学校3.在公元前 8 世纪以后出现于古印度的婆罗门学校中,教师被称为(B)。

A.“拉比” B.“古儒” C.“书吏” D.“校父”★古代希腊的教育1.“三艺”为(B)所创设。

A.柏拉图 B.智者派 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2.古代希腊体育的“五项竞技”是赛跑、跳跃、掷铁饼、(C)和角力。

A.游泳 B.射箭 C.标枪 D.击剑3.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A)办理。

A.家庭 B.企业 C.国家 D.家庭和国家共同4.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D)。

A.智育 B.美育 C.劳动教育 D.军事体育5.“知识助产术”是(C)提出来的。

A.智者 B.昆体良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6.苏格拉底法也称为(C)。

A.相互教学法 B.发现法 C.知识助产术 D.雄辩术7.柏拉图在公元前 387 年建立(A)。

A.阿卡德米学园 B.吕克昂学园 C.雅典大学 D.亚历山大大学8.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B)。

A.《理想国》 B.《政治学》 C.《乌托邦》 D.《巨人传》9.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智者派所确立的“三艺”是( D ).A.音乐、修辞学、几何学B.文法、辩证法、几何学C.文法、修辞学、天文学D.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古罗马的教育1.《论演说家的培养》是(C)的教育著作。

A.伊拉斯谟 B.斯图谟 C.昆体良 D.西塞罗2.古代罗马帝国时期学校的教学内容日益(B)。

A.联系实际 B.脱离实际 C.丰富多彩 D.适应经济发展3.古代西方第一部专以教育为题材的系统著作是(C)。

A.《理想国》 B.《法律篇》 C.《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 D.《政治学》4.夸美纽斯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而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家(C)。

关于“教育准备生活说 教育适应生活说 ”

关于“教育准备生活说  教育适应生活说 ”

下面红色的字体,要特别注意。

“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提出教育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准备生活说”,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提出“教育适应生活说”。

这方面典型的代表是斯宾塞和杜威。

①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准备生活说”的思想(也称作“教育预备说”)。

在斯宾塞看来,教育应当教导一个人怎样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

根据人类活动的重要程度,斯宾塞把教育排列成以下的次序: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

这是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条件下学习最需要知道和掌握的知识。

他明确提出,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教会他们运用一切能力,做到“对己对人最为有益”[英]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7页。

他指出;“为我们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批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办法就是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

”又说:“我们有责任把完满的生活作为要达到的目的摆在我们面前,而经常把它看清楚;以便我们在培养儿童时慎重地针对这个目的来选择施教的科目和方法。

”斯宾塞《教育论》,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18~419页。

斯宾塞指出:“如何经营完善的生活?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件大事,亦就是教育所应教导的一件大事。

为我们完善的生活作好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一种教育课程是否合理的判断,就要看这种功能的完成程度如何为准。

”斯宾塞《教育论》,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18~419页) 这就是斯宾塞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著名的“准备说”。

杜威教育思想

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的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认为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的过程,教育 的目的就在这种过程中。生长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 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并不在其本身之外 附加什么目的,使教育成为外在目的的附属物。真正的目的是儿童所 能预见的奋斗目标,这样就能使儿童一步步获得进步,做到“教育随 时都是自己的报酬”。 杜威认为,真正的目的是含有理性因素的,不是武断决定的,而是善 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因而是具有实验性质的。
(5、认识的检验,即认识的标准问题。杜威反
对把思想、观念作为认识是否是真理的标准。认 为假设是否是真理,要经过试验,在试验中检验, 看其是否对人有用,能否使人获得行动的成功。
3、社会历史观
多元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一元历史观,经济基础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因 素。 杜威认为,社会是多元的,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也是多元的。 他认为经济因素只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偶然因素。 在杜威看来,社会发展是由人类本性和文化的交互作用决定的。 他认为经济要受习性、人性的影响。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物理科 学知识,而物理科学知识乃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所以经济发展 依赖于文化的发展。
定义:(1)”反省性思维的含义在于:某事物的可信与不可信,不是 由于它本身的缘故,而是通过作为证明、证据等的其他事物来体现, 即说,是信念的根据。“ (2)“可将反省性思维定义为:现有的事物暗示了别的事物(或真 理),从而引出信念,此信念以事物本身之间的实在关系为依据, 即以暗示的事物和被暗示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依据。” (3)”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照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 步导出的结论,去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就形成了反省思 维。“
杜威(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宾塞的教育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一.提倡科学教育,反对古典主义教 育; 二.提倡自主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 三.提倡快乐和兴趣教育,反对无视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
斯宾塞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年4月27日– 1903年12月8日)[1] ,英国哲 学家。他为人所共知的就是 “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 所提出一套的学说把进化理 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 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但 是,他的著作对很多课题都 有贡献,包括规范、形而上 学、宗教、政治、修辞、生 物和心理学等等 返回
杜威与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学院:数统学院 马婷婷 2014212744
目录
杜威个人简介 杜威的教育思想 斯宾塞个人简介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杜威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 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 义的集大成者。如果说皮尔士 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威 廉〃詹姆斯建立了实用主义的 真理观,那么,杜威则建造了 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他的著 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 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 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使实 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 象。
美国教育家杜威和他 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 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 品。 返回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主要观点概括为: 第一,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 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 即经验改造” 第三,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 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 论,更重要的是促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 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第四,学习即社会 第五,提出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 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 设 返回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方法上,斯宾塞反对当时学校中流行的形式主义、 经院主义,主张把教学建立在学生的自动性上面, 强调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应该引导儿童 自己进行探讨,自己来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 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在道德教育方面,斯宾塞提出个人自我保存是最重要的 道德原则,认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必须互相协调。 并且杜撰了道德进化公式:利己主义(集中);利 他主义(分化);道德的最高阶段--利己主义和利他 主义的调和、平衡。在纪律方面,他反对惩罚,鼓 吹自然后果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