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校园暴力,是指在中学校园内,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的具有攻击性的言语、行为或者肢体冲突。
校园暴力给校园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严重影响了学习和教育秩序。
针对校园暴力,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应对。
一、成因分析:1. 精神压力大中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学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挫折感、焦虑情绪,无法很好地应对自己的情绪,从而通过暴力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2. 家庭问题一些学生面临家庭问题,比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导致他们在学校无法得到良好的支持和关爱,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3. 社会环境影响现如今社会上暴力行为频发,媒体上暴力信息充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得一些学生误以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4. 缺乏自控能力由于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和生理特点,他们存在较强的好斗倾向和冲动行为,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控制。
二、对策建议:1. 家庭教育学校应积极配合家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父母要加强对子女的心理关怀和教育引导,让学生获得家庭温暖和爱的力量。
2. 个性发展学校应积极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健康的个性。
3. 增强自我控制通过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情绪,增强自我控制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面对挫折时能冷静地思考应对方法。
4. 增加矛盾化解渠道学校建立健全的矛盾化解机制,增加学生的心理咨询师,提供学生诉求、抒发情感的途径,使学生能够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寻求心理支持。
5. 倡导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校要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推动阳光心态,让学生在积极、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和素质。
6. 严格管理暴力行为一旦发现有学生出现暴力行为,学校应严肃处理。
要从源头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就必须多方合作,共同努力,学校、家长、社会都应该积极配合,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原因与预防策略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原因与预防策略暴力行为在社会中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青少年暴力行为尤其令人担忧。
青少年暴力行为不仅对个人健康和幸福产生负面影响,还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危害。
了解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原因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策略,对于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社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一、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塑造一个人性格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缺乏温暖和支持的家庭环境往往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从而易于表现出暴力行为。
例如,家庭暴力、家庭不和谐和亲子关系紧张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 同伴关系的影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同伴关系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受欺凌或者加入某个不良团伙可能使青少年感到排斥和不安,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和对他人的攻击行为。
3. 学校环境的压力学校是青少年们成长的重要场所,但学习压力、同侪压力和学校欺凌等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表现出暴力行为。
冲突和竞争的集中可能使得一些青少年采取暴力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4. 媒体的暴力影响现代社会媒体的普及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暴力内容。
频繁接触暴力画面和信息容易使得青少年对暴力产生麻木和无视,从而将其实施到现实生活中。
二、青少年暴力行为的预防策略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基石。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注重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
家庭中的沟通和理解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2. 学校的角色学校在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暴力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设置相关课程和活动,教授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高青少年的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同伴关系的培养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对于其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立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提供情感支持,减少他们易受暴力行为影响的可能性。
4. 媒体素养的提升培养青少年对媒体的理性认知和判断能力是预防暴力行为的重要手段。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加,中小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攻击性行为在中小学生中逐渐显露出来,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不小的困扰。
了解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心理、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对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预防和治理对策。
一、成因分析1.心理因素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心理因素。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自卑、焦虑、沮丧、不满、挫折感等负面情绪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与同学关系不和谐、家庭矛盾等问题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2.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态度等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家庭冲突、家庭矛盾、父母忽视等不良家庭环境中,原本温和文静的孩子也有可能变得暴躁易怒、攻击性增强。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对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有影响。
学校暴力、同龄人之间的欺凌、社交媒体的不良影响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
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受到不良影响,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会增加。
二、预防对策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认知、情绪管理、压力释放等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扰,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家长要注意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家庭矛盾和冲突对孩子的影响。
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之间也要和睦相处,共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3.树立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树立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让学生身处的社会环境更加清朗。
学校应该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学校暴力、欺凌行为的打击力度,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让孩子受到积极健康的社会影响。
三、治理对策1.心理疏导一旦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学校和家长应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近年来,中学校园暴力现象日益突出,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校园暴力不仅损害了学生的人权,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
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来解决问题。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较为复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1. 家庭问题:家庭中的暴力行为、不良家庭教育、家庭不和谐等问题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在学校表现出暴力行为。
2. 学生个体问题:一些学生可能具有攻击性的性格特点,缺乏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容易发生冲突和暴力行为。
3. 学校环境问题:学校的教育方式、学校氛围、师生关系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教育机构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管理严厉或者过于宽松。
针对中学校园暴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关注和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中学校园暴力。
2. 增强学生情绪调控能力: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学会积极应对困难和冲突。
3. 加强校园安全建设:学校应制定严格的校园安全管理规定,加强对来访者的监管,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增加校园巡逻保安和安防设施,提高学生的安全感。
4. 注重师生关系的建设:学校应该重视改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教育环境。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5. 开展学生教育和宣传活动:针对中学校园暴力问题,学校可以开展学生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对校园暴力的认识和危害。
6. 加强监督和处罚力度:对于犯有校园暴力行为的学生,学校应该给予适当的处罚,并合理安排教育惩戒措施。
学校也应加强对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监督,确保他们不滥用权力、施加暴力。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发展期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问题与应对方法
发展期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问题与应对方法引言:发展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青少年在这个时期经历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变化。
然而,随着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一些青少年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困扰。
本文将探讨发展期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问题,并提供一些应对方法。
一、攻击性行为问题的原因1. 生理因素在发展期,青少年的荷尔蒙水平升高,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荷尔蒙的波动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从而引发攻击性行为。
2. 心理因素青少年常常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扰。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感到沮丧、愤怒和无助,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3. 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良以及社会暴力等问题可能使青少年学习到攻击性行为,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二、常见的攻击性行为表现1. 言语攻击青少年可能使用侮辱性语言、威胁性语言或挑衅性语言来攻击他人。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别人的感情,还可能引发冲突和争斗。
2. 肢体攻击有些青少年可能会使用肢体来进行攻击,比如打架、推搡或踢人。
这种行为不仅对他人造成身体伤害,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3. 暴力威胁一些青少年可能使用暴力威胁来控制他人或表达自己的愤怒。
他们可能威胁要伤害别人或自己,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4. 破坏性行为青少年可能会有破坏性行为的倾向,比如故意损坏他人财物、摧毁公共设施等。
这种行为不仅给他人带来损失,还可能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
三、应对发展期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的方法1. 提供安全的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家庭和学校环境是预防攻击性行为的重要一环。
这包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积极的行为。
2.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青少年需要学会正确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情绪管理技巧,比如深呼吸、冷静思考和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提供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青少年需要接受适当的教育和训练,以帮助他们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和不良影响。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攻击性行为是指孩子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具有敌对性和侵略性的行为。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防治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学校教育和提供专业帮助等措施。
家庭环境是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成因之一。
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关系紧张、亲子交流不良、父母对孩子教育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等都会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家长需要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提供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学校环境也是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学校中存在的欺凌行为、师生之间的冲突、学业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增强他们适应困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环境也会对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上存在的暴力和攻击行为会对学生形成不良示范,引发他们模仿这种行为。
应该从社会层面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强调和倡导积极向上的行为和价值观,加强对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的培养,提高对攻击行为的警觉性。
针对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防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联动。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及时发现异常,并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扰,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指导。
学校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建立积极的班级氛围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友善和包容。
必要时,学校还可以提供心理辅导和社交技能培训等专业帮助。
社会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关注和研究,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资源,增加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中学校园暴力是指在中学校园内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心理或言语上的攻击行为。
这类行为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直接伤害,也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和谐校园建设。
了解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并制定相应对策,对于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暴力、缺乏关爱和教育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表现。
一些家庭可能存在家暴、溺爱或忽视孩子的问题,导致孩子无法有效地学会使用健康的沟通方式,面对挫折时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2.学生个体因素: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个体因素也是中学校园暴力的重要成因之一。
学生可能产生的情绪不稳定、自尊心低下、自我认同困难等问题可能会导致其对他人进行攻击,以获取自我满足感。
3.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也是中学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的教育方法、校园文化、校规校纪的执行情况等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学校可能存在严重的学生管理问题,教师不善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处理冲突,校园文化不健康等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暴力行为。
4.同伴影响:同伴影响在中学校园暴力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可能受到同伴的暴力行为激励,从而模仿他人进行攻击。
同伴间的攀比、排斥现象也可能导致学生之间的冲突和暴力行为。
针对中学校园暴力,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1.家庭教育的重视:加强家庭教育,增强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家庭应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情绪调节能力,通过积极的沟通方式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高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2.学校管理的改善:学校应加强学生管理,建立健全的校规校纪,严格执行,确保学生的权益得到保障。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信任,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处理冲突和管理学生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加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水平。
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治疗建议
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治疗建议引言: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建议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环境。
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父母缺席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
一些研究表明,家庭暴力的经历会对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
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指导可能导致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
治疗建议:1. 提供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可以帮助改善家庭关系,增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通过家庭治疗,青少年可以与父母一起解决问题,学会处理冲突,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 培养积极的亲子关系: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支持和指导。
父母可以参与孩子的生活,倾听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这样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情感连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二、心理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因素。
不良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关联。
治疗建议:1. 心理咨询: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
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交流,青少年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学会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 培养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训练和练习,青少年可以提高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
例如,他们可以学习使用深呼吸和放松技巧来缓解紧张情绪,以及采用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冲突。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三、社交环境的影响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第三个重要原因是社交环境。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近年来,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攻击性行为不仅影响他人,也会对行为者自身造成伤害。
研究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和睦、稳定的家庭对儿童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而家庭中的不良因素往往是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成因。
比如父母的长期争吵、家暴、对孩子的忽视和虐待等行为都会使儿童产生攻击性心理。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如果家长对孩子纵容过度,不加以制约和引导,有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
2. 学校因素学校是中小学生的第二家庭,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性格和行为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严格,师生关系不和睦,校园暴力现象严重,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必然会有所增加。
3. 社会因素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大,信息发达,却也使人陷入焦虑、孤独之中,这种心理状态也会产生攻击性情绪。
社会上一些消极不良的行为模式、价值观也会对中小学生的影响产生负面作用。
4. 自身因素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还与其自身的特点和成长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青春期的学生由于激素分泌增多,情绪波动大,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预防与治疗措施1. 建立和谐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预防孩子攻击性行为至关重要。
父母要善于沟通和谐相处,给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2. 强化学校管理学校管理的严格性对于预防和减少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 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逆境抵抗能力,增强自我控制力,降低攻击性情绪的产生。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儿童攻击性行为仍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攻击性行为有很多种形式,包括物理暴力、言语攻击、欺凌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复杂,常常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等。
本文将分析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一、遗传因素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科学家们发现,有些人天生就有更多的暴力基因,可能会导致他们更容易感到愤怒和受到刺激时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而且,若父母中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出生的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机率更高。
二、生物因素研究也表明,生物因素对攻击性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神经系统的缺陷会导致儿童情绪的不稳定,这可能是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因素。
另外,饮食不良、睡眠不足、体育锻炼不足等也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家庭环境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也是产生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的稳定性、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等都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1、家庭稳定性家庭稳定性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家庭不稳定,孩子就会感到不安全、失落和无助,这会使他们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非常重要,父母的爱、关注和支持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研究显示,那些得到父母关注、认同和支持的孩子,比那些没有得到父母关注、认同和支持的孩子,更容易在社会上成功发展。
3、父母关系和互动父母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也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影响。
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冲突和不和谐,孩子就会感到不安全、失落和孤独,这会使他们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四、同伴关系同伴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也会对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个孩子在社交中感到自卑、孤立、不受欢迎或被欺负,他就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
五、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也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何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
如何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阶段,他们的攻击行为可能会引起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关注。
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应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可能原因以及有效的处理方式。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原因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往往源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情绪问题:青少年在面对挫折、压力或不良情绪时,可能选择以攻击方式来释放负面情绪。
家庭环境: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或缺乏有效沟通等问题,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攻击行为。
同伴影响:与不良同伴交往,或者在同龄人中受到欺凌也可能使青少年产生攻击倾向。
心理问题: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可能引发攻击行为。
应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针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应对:倾听和理解:首要任务是倾听青少年的诉求和感受,理解他们攻击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建立信任: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让青少年感受到支持和理解,有利于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教导情绪管理:帮助青少年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如冷静下来、寻求帮助或寻找其他方式来表达情绪。
寻求专业帮助:如情况严重,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更深入的心理疏导和治疗。
青少年攻击行为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应该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这些现象。
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信任和寻求专业帮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健康成长。
希望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引导青少年,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情绪和解决问题。
愿每个青少年都能健康成长,迎接美好的未来!。
解读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及其矫正方法
解读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及其矫正方法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发展阶段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一些青少年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这对他们自身以及周围的人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其心理和生理背景,并提出一些矫正方法。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和表现形式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以敌对的方式对待他人,并可能对其造成伤害。
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可以包括言语威胁、肢体冲突、物品破坏等形式。
这些行为可能是在家庭、学校或社交环境中发生。
二、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 生理因素: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荷尔蒙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和冲动行为的增加。
2. 心理因素:青少年常常面临着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困惑,他们可能会通过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挑战权威。
3. 家庭环境:家庭中的冲突、家暴、缺乏父母监督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攻击性行为。
4. 社交环境:同伴关系的紧张、学校暴力、社区犯罪等因素也可能对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三、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和生理背景1. 心理背景:攻击性行为可能是一种应对机制,青少年通过攻击他人来减轻自己的压力和情绪不适。
2. 生理背景:攻击性行为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和神经回路有关,例如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四、矫正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方法1. 家庭干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应该提供稳定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
2. 学校支持: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处理冲突。
3. 心理治疗:青少年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探索和解决内心的问题,提高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
4. 社区参与:社区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娱乐和教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积极的社交环境,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结论: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攻击性行为是指生活中发生的用肢体、语言或其他方式向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
在中小学生中,攻击性行为往往会带来许多负面后果,如影响学习、影响社交关系等。
因此,了解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及早对其进行预防和干预至关重要。
一、成因分析1.环境因素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往往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有关。
例如,家庭关系紧张、亲子沟通不畅、家庭成员常争吵,都可能会让孩子无法释放负面情绪,从而借助攻击性行为来发泄。
学校的过度竞争与评价制度,以及同伴排挤、欺负等行为,也会使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2.个体因素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与他们的个性特点、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因素也密切相关。
调查发现,孤僻、内向、性格偏执、情绪不稳定、失眠等人群更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部分孩子由于缺少社会交往机会,面对社交场合时会感到自卑、不安,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二、防治策略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情感支持、轻松愉快的互动和家庭成员间的理解、尊重和爱是孩子能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因此照顾好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传统,为孩子提供第一道防线,是防治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手段。
2.加强学校培训通过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训,教育学生增强情绪控制、抵御压力等方面的能力,加强激励信念,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同时,学校应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通过个人评价、社会评价等机制,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
3.心理干预面对已有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学校应及早发现并及早干预,建立与发动攻击性行为学生的平衡、和谐和信任的关系,通过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方式,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拒绝和放弃攻击性行为。
总之,预防和控制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现象。
加强家庭关爱、育人、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以及加强学校教育和防治系统的建立,都是有效预防和遏制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措施。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也日渐增多。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还给学校安全和教育管理带来了严重挑战。
因此,探究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生物因素: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性激素水平高,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2.家庭因素:家庭是中小学生最主要的社会化环境。
如果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负责任或家庭暴力,都会对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引发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例如,媒体宣传的暴力色情影视作品和恶性案件等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促进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4.自我因素:自我因素也是导致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例如,对自我价值的过高要求,培养了一种攻击行为作为抵抗的方式;过度自以为是,傲慢自负,容易产生与人发生冲突的行为。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一种情感上的自卫反应。
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聆听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尊重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排解负面情绪。
2.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要密切合作,协助学生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
家长应该重视和照顾孩子的情感需求,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则应当建立完善的心理服务机制,介入并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规范行为标准:规范中小学生的行为标准,使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健康心理状态,避免不必要的与人发生冲突。
同时,建立行为惩戒和引导机制,对于攻击性行为实施严厉的惩罚,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冲动。
4.加强监控和管理:学校管理者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和安全系统,对于学生的攻击行为实现及时发现、防范和处置,同时加强社会对学校的服务和保障,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
结论通过分析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防治策略,我们可以发现,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强化预防与打击意识,尽快引起重视和控制这种行为的发生。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中学校园暴力是指在中学校园内发生的具有攻击性质的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环境不稳定:家庭暴力、家长离异等问题可能导致学生心理上的不稳定,进而可能引发暴力行为。
2. 不良同伴影响:学生在中学时期开始建立社交关系,不良同伴的存在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受到暴力行为的诱导。
3. 心理压力过大:中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成长困惑、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压力,如果无法适应压力,容易产生沮丧、愤怒等负面情绪,进而可能发展为暴力行为。
4. 低自尊心和自卑感:自尊心低下、自卑感强烈的学生容易产生攻击性,通过暴力行为来获得他人的认同。
针对中学校园暴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家庭教育的重视: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2. 加强学校管理: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校园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纪律和安全规定,及时发现和处理暴力事件,并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
3. 提供心理辅导:学校可以设置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
4. 加强同伴教育:通过教育活动和讲座,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朋友,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
5. 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通过开展情绪管理培训和活动,教导学生正确处理负面情绪,提高他们的情绪自控能力。
6. 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学校可以开设更多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的课程,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减轻学业压力。
7. 加强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可以加强对中学生的关爱和支持,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能够有效预防和解决中学校园暴力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或冲突时出现的一种针对他人或物体的攻击行为。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攻击性行为可能会表现为言语上的恶言恶语、打斗以及破坏物品等。
这种行为往往给周围的人和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了解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对于及时干预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1.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暴力、父母争吵、家庭矛盾等因素都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产生攻击性行为。
家庭环境中的不良教养方式、缺乏父母监管和关爱等问题都可能会造成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增加。
学习环境对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也有一定影响。
学校环境中的竞争压力、学业困难、同学关系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学生情绪的不稳定,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1.3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也是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
社会上的暴力、冲突等问题可能会对中小学生产生负面引导,使其产生攻击性行为。
1.4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小学生可能因为自尊心受到打击、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情绪管理困难等问题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对于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治理,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家长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孩子的榜样,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2.2 学校教育学校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学生正确的情绪管理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控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处理。
社会应该加强对攻击性行为的引导,减少暴力和冲突因素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对于已经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应该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帮助,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控制情绪,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2.5 多角度干预在处理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问题时,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干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层面,形成合力,提高干预效果。
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只有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对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进行预防和治理。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施加的、有意伤害行为。
在中小学生中,攻击性行为可能表现为言语上的欺凌、肢体上的打闹、甚至是攻击同学或老师。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造成直接的伤害,而且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探讨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场所,家庭中的家长行为和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如果孩子在一个激烈、暴力的环境中成长,很可能会学习到攻击性行为,并将其在学校中表现出来。
2. 情绪管理不当:有些中小学生在面对挫折或者情绪波动时,缺少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力,就会将情绪转化为攻击性行为。
这些情绪可能是愤怒、焦虑、沮丧等,孩子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和处理情绪,于是就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
3. 学习和生活压力: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中小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
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学习成绩不佳或者面对同学间的关系问题而产生攻击性行为,以试图减轻压力或者寻找存在感。
4.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也可能成为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学生之间的欺凌、学校中的暴力事件、老师的不公正等都可能引发攻击性行为。
防治措施:1. 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长需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教育孩子时,要以身作则,倡导和平理念,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情绪,不轻易动手解决问题。
2. 学校管理:学校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和谐、包容的校园环境,遏制暴力行为的滋生。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使学生明白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3. 个体心理辅导:对于一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需要进行个体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培训、情绪调解等活动,帮助他们正确处理负面情绪,增强自我控制和冷静思考的能力。
4. 社会支持:社会对于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防治也要给予关注和支持。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中学校园暴力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减少和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可谓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成因包括以下几点:一、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家庭的暴力行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以及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会让学生心灵受到伤害,从而可能会产生攻击性的行为。
二、社会环境中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校园暴力的重要成因之一。
媒体的暴力信息、社交网络上的暴力内容、社会的文化氛围等都会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其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学校环境学校环境的不良氛围也是校园暴力的成因之一,例如学校的管理不善、师生关系紧张、学校暴力行为的纵容等都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
针对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对策来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一、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我们应该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关心,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家庭的暴力行为。
二、改善学校环境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改善学校的管理,加强对暴力行为的制止和处理,营造一个和谐的学校氛围。
三、加强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中学生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环境。
我们应该加强社会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成为暴力行为的受害者。
五、建立完善的预防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校园暴力预防机制,加强对校园暴力事件的监测和干预,加强师生家长的沟通和协作,及时制止和处理暴力行为。
《解析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及其管理》
《解析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及其管理》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面对挑战和压力,一些青少年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原因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源自多种因素:家庭环境:家庭纷争、暴力或缺乏支持可能导致青少年情绪失控。
社交压力:面对同龄人的挑战、排斥或欺凌可能引发攻击性反应。
心理问题:焦虑、抑郁、注意力缺陷等心理问题可能表现为攻击性行为。
学业压力:学业负担沉重可能使青少年产生挫折感和愤怒。
管理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策略沟通和倾听倾听青少年的感受和想法,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和青少年建立信任,让他们知道可以通过沟通解决问题。
情绪管理教导青少年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冷静思考等。
鼓励他们寻求心理咨询或专业帮助,学会正确处理情绪。
培养兴趣爱好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艺术或志愿活动,转移注意力并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提升自我认同感。
制定规则和界限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青少年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对不良行为给予适当的惩罚,但也要注重正面激励和奖励。
家庭支持家长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和理解对于青少年的行为管理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制定管理策略并保持一致性。
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个体情况和环境因素,通过有效沟通、情绪管理、兴趣培养、规则制定和家庭支持等多方面策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
家长和社会应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共同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这不仅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了很多危害,也对中小学生自身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对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进行深入研究,对有效地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家庭中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经常争吵冲突,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增加。
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一定影响,过于严厉或者溺爱都会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
2.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中小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如果学校的管理混乱,师生关系紧张,欺凌现象严重等,都会增加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学校的课业压力、人际关系等也会增加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 社会环境因素中小学生长期处于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也会对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上的暴力行为、网络游戏、电视影视作品等都会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4. 个体因素中小学生个体的性格、情绪、心理等因素也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个体的性格和情绪特点会直接影响到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二、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防治措施在了解了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后,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来减少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1. 家庭教育家庭是中小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要注重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多与孩子沟通,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应对能力。
家长要注意自身言行举止,做孩子的榜样,尽量避免在家庭中出现暴力行为和冲突。
2. 学校教育学校作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也需要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学校可以开展有关情商教育的课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业和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摘要:针对目前全国各地中学校园攻击性事件的频频发生,作为郑州九中主抓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我与部分老师适时成立了“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通过多种方法深入开展研究工作。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性别、环境影响(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影响)、学习成绩、是否特长生、人际关系等因素与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有很大关系。
课题组研究分析了上述因素得出的5种预防对策,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提供借鉴,以预防攻击性行为以及因不健康行为导致的恶性事件发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美丽、安静、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攻击性行为原因剖析对策一、问题的提出近几年,校园攻击性(暴力)事件频发(2007年3月25日下午,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旅游职业学院高二学生蒋萌在和几名同学一起吃饭时,被一位醉酒的男同学扎伤大腿。
蒋萌被送往304医院时,因失血过多,瞳孔放大,心跳已停止了20分钟;2008年4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警方破获了一个涉嫌持刀抢劫、绑架学生作案70余起的青少年犯罪团伙。
让警方吃惊的是,这一犯罪团伙中涉案人员12人,均是青少年。
落网的6名主要犯罪嫌疑人中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13岁,其中有1名不满15岁的女孩儿;2012年4月5日,南海九江中学校内一座山上废弃的防空洞内发生割喉案,一名高三男生怀疑同班女同学造谣将其杀死;2012年4月9日,因为与同学发生口角,陆丰一名初二男生将硫酸泼向同学,造成18人不同程度受伤。
)。
这些事件的发生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是青少年学生永远的痛——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近期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七成,其中十六、七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七成以上。
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许多学生担心自己身处环境的安全问题而战战兢兢地上学;这也是家长永远的痛——或是看着子女进监狱或是天天担忧子女在校的人身安全;这也是教育永远的痛——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职责,而却教出了许多社会的不安定人物。
青少年学生常攻击他人浪费了许多学习时间、学习精力,从而也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它虽然对社会产生的破坏作用不如一次洪水,一次瘟疫,一阶段停电的影响,但是这种攻击性的暴力行为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对其将来的发展,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干扰,对其他同学与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均是不容忽视的。
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切实重视这一问题。
我们课题组成员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着重调查分析郑州九中部分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借而研究预防的策略,希望能对家长、校领导、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者以及其他有关人士提供借鉴。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调查对象: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高一高二年级的部分学生及一些有过攻击行为经历的学生调查方法:问卷法,个案研究法,谈话法、比较分析法,文献法等三、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以有效问卷196为样本总数,其中攻击性问卷3分以上的有29人,占样本总数的14.8%,4分以上的8人,占样本总数的4.1%。
以此可以看出,虽然在中学生中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只是少数,但它所占的比例以及这些学生发生攻击性行为以后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中性别、环境影响(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影响)、学习成绩、是否特长生、人际关系等五种因素的回归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也就是说,此五种因素与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相关性。
另外,通过问卷汇总我们还发现:①郑州九中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仅有少数学生家长的学历在大专以上;②在对待孩子学习的问题上,有近50%的家长采取不过问的态度;③在阅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问题上,有超过70%的家长没看过,只有5%左右的家长经常看;④特别是在得知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时竟然有17.3%左右选择的是“报复”;⑤有70%的学生去过网吧、电子游戏机室,而一些游戏更是充斥着暴力;⑥攻击性行为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攻击性行为高于女生。
通过我们多方面的调查研究特别是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以上几位常打架的学生、经常违犯校纪的学生的全面了解中得知,造成这些学生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五种因素(性别、环境、学习成绩、是否特长生、人际关系)中,环境影响,即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影响是重要因素。
(一)家庭教养态度存在的问题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根源,校园施暴者的家庭多有不幸,有家庭贫寒的,父母离异的,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或道德品质败坏的等。
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很容易使他们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的平衡。
家庭教育有以下几种类型:放任型;溺爱型;不一致型。
(二)社会环境负影响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直接诱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厂商为了牟取利润,迎合青少年的口味,从而使武侠打斗的书刊、日本卡通、反映凶杀、暴力、帮派的录像、影碟,情爱绵绵、格调低俗的流行歌曲等随处可见,而对真正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学作品的推介却极为薄弱。
学生之间最流行的卡通书或口袋书,内容多为情爱纠葛和暴力打斗。
还有70%的学生去过网吧、电子游戏室,而游戏更是充斥着暴力,如传奇、魔售争霸、暴力摩托等。
尤其要重视的是在近几年几乎占领了电视台儿童节目的外国动画片的暴力泛滥现象:如大打出手的奥特曼、数码宝贝等,就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喜爱和模仿,这不可避免地对学生起了某种影响和教唆作用。
同时社会上的一些游民,为维持不良的生活习性,常拉帮结派,到处敲诈勒索打仗也深深影响了学生。
(三)校园暴力行为越轨的主体和被侵害的客体往往都是学生,都是青少年,其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青少年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青少年的所处社会地位的影响青少年从年龄上说是未成年人,对自己的认识还很模糊;从社会上来说还没有自己的经济能力,经济上不能独立自主,生活上还要依赖父母;从心理上讲,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心理上还不稳定,易出现“同一性和角色混乱”。
由于社会的复杂性非中学生一时所能理解,他们会感到要使“自我”和客观现实“同一”起来不容易,面对自己的将来觉得无能为力,失去与客观现实“同一”感,产生烦恼苦闷等情绪,陷入一种心理混乱,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欲求与道德规范的矛盾,希望独立自主和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矛盾,自我估价和别人对自己估价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和内心冲突一旦得不到缓解,就会动摇他们的信念,乃至激发成对社会现实的逃避或攻击。
据近几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
如胡某,当他的哥们与人有矛盾时,往往是三句话没问完就风风火火出手。
(四)学校疏导教育不够,素质教育不全教育家顾明远教授认为“老师对学生没有恩,教育学生是你的天职,你的责任,不是你的恩赐。
教师应该义务观念多一些,权利观念少一些,教师要对学生有服务态度,因为学生是我们生命的延续。
”而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自己责任就是教书,对待学生缺乏爱心、耐心、恒心,难以全身心地付出,认为自己的付出是有恩于学生。
当学生有错如发生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常常以呵斥去制止,而不是耐心地以理服人,进行疏导教育,更不注重去教会学生社会交往的技能,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学生当遇到麻烦或受到别人的侵害时,往往是以牙还牙的去对付了,这样他们就很容易相互攻击了。
同时学校在处理学生攻击性事件时,由于常受到一些无理专横家长的干涉,总是对违法违纪学生以批评教育处分,即使他打人致伤,为方便事情的解决,被打方的医药费往往由保险公司承担,不够的才要其负担,这样往往会助长此类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学校的应试教育也使一些孩子走上了施暴的道路。
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而应试教育却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他们就用暴力来报复老师或同学,他们认为对物质的占有对他人的伤害,都是对自我感觉、自我力量的肯定,可以因此重新使自己获取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认同。
还值得一提的是升学导致的压力过重,也是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之一。
四、预防对策(一)架设家校“心桥”,指导家长转变教养态度,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家庭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是得到重视的,也涌现了一批善于和家长进行沟通合作的优秀教师。
但是,在应试教育“战车”的轰鸣声中,许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更多地聚焦于反映学生在校的不良行为表现和不良学业成绩。
导致某些家校联系形式充满着“火药味”,变异为“告状式家访”、“告状式电话”,请家长“校访”(实际上是接受训斥性谈话),一些“家长会”则变异为“成绩排队会”、“后进学生曝光会”。
其结果,不仅学生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而且搞坏了家长情绪,激化了亲子矛盾、也恶化了师生关系。
1、采取对不同的家长进行分类指导的方法。
2、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1)家访;(2)开展关于家长如何教育子女的讲座;(3)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较系统、全面地指导;(4)家教现场指导、研讨活动。
3、与家长签定《学生安全事故责任书》,明确家长的责任,使家长切实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改变把孩子的教育全部扔给学校的弊病。
事实证明,这样一种架设家庭——学校“心桥”的方式,改善了家长的教养态度,改善了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也能有效地防止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二)减少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杜绝校外人士到校内滋事闹事从社会学习理论看来,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许多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因此,在青少年成长时期,日常生活学习中,家长、教师、同伴等提供非攻击性榜样,减少大众媒介(电影、电视、书本、杂志、电子游戏等)的攻击性信息对青少年的污染,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会减少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使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的:通过家长和教师与青少年共同讨论观看攻击性大众媒介后的体会,帮助他们正确区分现实的(实际生活中)和想象的(电视、电影中的)人物和事件,改变对攻击性事件的解释,有助于打破观看攻击性镜头同实际行为的联系;与当地公安机关建立联动机制,把发生在校内及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可能引发暴力事件的因素及时报告公安机关,公安机关配合学校进行教育预防;呼吁政府有关部门清理学校周边环境,如网吧、游戏厅、出租口袋书等书店;加强学生管理和校园安全工作,禁止学生随意出入校门,杜绝校外人士参与校内的打架斗殴。
(三)加强对中学生的法治教育、自我保护方面教育、人际交往方面指导,切实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让他们认识校园暴力的违法犯罪性。
鉴于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一年龄段的法治教育最好通过较为形象的案例来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