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诊断与发生机制

合集下载

疼痛的护理诊断

疼痛的护理诊断

疼痛的护理诊断疼痛是人们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患者最常抱怨的问题之一,其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护理诊断是护理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护士全面了解患者疼痛问题的本质、原因和影响,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和措施,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本文将围绕疼痛的护理诊断展开讨论。

一、疼痛的概念和分类疼痛是一种不舒适的感觉或感受,通常由组织损伤、炎症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

根据疼痛的发生机制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通常由创伤、手术等外界刺激引起,是一种较为明确的症状,并且有明确的病因,它是生理性的防御反应。

慢性疼痛则是指持续时间较长的疼痛,可以持续数月到数年,并且往往没有明确的病因,它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疼痛的护理诊断护理诊断是指护士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和判断,确定患者的护理问题和护理需求,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计划和措施。

疼痛的护理诊断是指通过分析患者的疼痛症状和影响,确定患者的护理问题和护理需求,进而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和支持。

根据国际护理诊断分类(NANDA)的定义和描述,疼痛的护理诊断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疼痛疼痛是一种主观的不适感觉,由患者自身感知,主要表现为身体部位的容易受伤部位、刺激部位出现疼痛的感觉。

疼痛的特点可以包括:疼痛的发生、疼痛的性质、疼痛的强度、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的患者反应等。

2. 疼痛相关的运动受限疼痛往往会使患者对运动和活动产生抵触情绪,担心运动会增加疼痛的程度,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运动受限的情况。

3. 伴随焦虑和恐惧疼痛常常会给患者带来焦虑和恐惧的情绪,这是因为患者对疼痛的未知和不确定性产生担心,同时疼痛的存在也增加了患者对疾病的不安全感。

4. 睡眠受损疼痛往往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使其难以入睡或容易被疼痛所唤醒,从而导致睡眠受损的情况出现。

5. 自我照顾能力下降疼痛的存在会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患者自我照顾能力下降,包括饮食、洗漱、穿衣等方面。

护理学基础疼痛

护理学基础疼痛

方式,影响疼痛的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B方法:数字式疼痛评定法,文字描述式 评定法,视觉模拟评定法,面部表情测量 图。 2、护理目标 3、护理措施: A、减少或消除引起疼痛的原因。 B、缓解或解除疼痛:药物,物理,针灸, 电刺激等。
11
根据疼痛发生的原始部位可分
(1)皮肤疼痛:为烧灼感或刺痛感。 (2)躯体疼痛:痛感较迟钝。 (3)内脏疼痛:定位不清,而且疼痛的
心理因素
治疗及护理因素
7
疼痛的原因
温度刺激
化学刺激
物理损伤
病理改变
心理因素
8
影响疼痛的因素
年龄 注意力 社会文化背景 疲乏 个人经历 患者的支持系统 个人心理特征 治疗及护理因素 情绪
9
疼痛患者的护理
疼痛程度 疼痛的护理
10
护理
1、评估: A内容:部位,时间,性质,程度,表达
3
疼痛的机制
疼痛的传导 疼痛的性质

各种伤害性刺激 这些物质作用于 研究认为大脑皮质 人体的多数组织 游离神经末梢, 作用于机体可引起 痛觉感受器 是疼痛的感觉 使痛觉冲动 都有痛觉感受器, 受损组织释放 是位于皮肤 沿传入神经 和 分布在皮肤 组织胺、 迅速传导至脊髓, 和其它组织内的 反应发动的 及深部组织内 通过脊髓丘脑束和 缓激肽、 游离神经末梢 高级中枢 脊髓网状束上行至丘脑 5-羟色胺等 ,投射到大脑皮质 致痛物质 引起疼痛
5
发生机制
伤害因素
作用于 作用于
组织
释放
致痛物质(组胺等)
痛觉感受器(位于皮肤及组织内的
产生
游离神经末梢)

痛觉冲动
产生
神经传导
脊髓
丘脑

疼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疼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2)无贫血:胃肠穿孔、绞窄性肠梗阻、 肠扭转、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腹腔外疾病:急性心梗、肺炎。 4、反酸、嗳气:胃、十二指肠溃疡或胃 炎。 5、呕吐:食管、胃肠疾病、肠梗阻。 6、血尿:泌尿系结石。
五、分析疼痛应注意的问题
1、部位 (1)疼痛部位往往是病变所在; (2)有时候疼痛部位远离病变的器官(放射 痛、牵涉痛)。 2、疼痛发作的时间特点:尤其是与进食、 活动、体位的关系。 3、疼痛的性质、强度、经过: 性质:与病变性质密切相关
(3) 节律性疼痛: 十二指肠溃疡: 饥饿痛:疼痛→进餐→不痛→痛→进 餐。 胃溃疡: 餐后痛:不痛→进餐1/2-2h→痛→不 痛→进餐 。
2、慢性胃炎:慢性经过的上腹痛,但无 溃疡病的规律性。
四、伴随症状
1、发热、寒战:多见于急性炎症性腹部 疾病或腹腔外疾病; 2、黄疸:肝、胆、胰疾病或急性溶血性 贫血; 3、休克: (1)有贫血者:腹腔脏器破裂(肝、脾、 异位妊娠破裂)。
2、腹腔脏器阻塞或扭转 (1)剧烈绞痛,发作性或阵发性; (2)恶心呕吐,呕吐物有粪味; (3)腹胀,排便排气停止。 (4)扭转部位可触到包块。

3、内脏破裂:突出的表现是失血的表现。 (二)慢性腹痛 1、胃、十二指肠溃疡疼痛的特点: (1) 病程长、反复发作; (2) 周期性发作,多在冬春季;精神紧张 可诱发;
二、发生机制
基本机制:内脏性、驱体性、牵涉痛 (一)内脏性腹痛:腹内某一器官受刺激, 信号经交感N通路传入脊髓,特点为: 1、疼痛部位不确切,接近腹中线; 2、疼痛感觉模糊,多为痉挛、不适、 钝痛、灼痛; 3、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其他自 主N兴奋症状。

疼痛ppt课件

疼痛ppt课件

病例五:神经痛患者的药物调整与心理干预
总结词
神经痛是一种剧烈的疼痛,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影 响。本病例将介绍神经痛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药 物调整与心理干预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病情。
详细描述
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神经病变、免疫反应 等多种因素有关。诊断标准包括疼痛部位、疼痛性质 、伴随症状等。药物调整与心理干预方案包括药物治 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抗癫 痫药等,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预 防措施包括保持积极心态、规律作息等。
疼痛控制教育
教育公众如何采取有效 的措施控制疼痛,如正 确使用药物和非药物手 段。
疼痛预防教育
教育公众如何采取措施 预防疼痛的发生,如保 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避 免触发因素。
05 疼痛病例分享
病例一:偏头痛患者的治疗历程
总结词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本病例将介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 方法和预防措施,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病情。
03 疼痛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非处方药
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 疼痛。
处方药
如弱阿片类药物和强阿片类药物,可用于治疗中 度至重度疼痛。
辅助药物
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可用于辅助治疗疼痛 。
物理治疗
冷敷和热敷
可用于缓解肌肉疼痛和关节疼痛。
按摩
可缓解肌肉疼痛和紧张。
电刺激和激光疗法
疼痛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和神经性疼痛。
疼痛的分类
急性疼痛
通常与组织损伤有关,可以是短 暂的或持续一段时间。它可以是 身体某个部位的疼痛,也可以是
全身性的疼痛。

健康评估 疼痛(护理专科)

健康评估  疼痛(护理专科)

临床常见的几种疼痛:
头 痛 胸 痛
腹 痛
头痛的病因:
全身性疾病
1.急性感染;
2.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
3.中毒;铅、酒精、CO、有机磷、颠茄等中

4.其他。中暑、尿毒症、低血糖、贫血、红斑
狼疮、经行头痛等
颅内病变:
1.感染: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
2.血管病变: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高血
4.牵涉痛 内脏痛常伴有牵涉痛, 即内脏疾病引起疼痛的同时在体表某 一部位亦发生痛觉或痛觉过敏区。 5.假性痛 6.神经痛 为神经受损所致
临床特点 1. 部位及程度:全身各处均可产生疼 痛;采用的工具是45区体表面积评分 法
疼 痛 体 表 面 积 评 分 法
表 疼痛区占体表面积的百分比
疼痛区号
1、腹腔内脏器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
及胆道感染、结核性腹膜炎等 2、消化性溃疡: 3、腹内脏器包膜张力增加:实质性脏器因病变而肿 涨肝炎
4、肿瘤压迫与浸润:
5、胃肠神经功能紊乱:
胃癌、大肠癌、肝癌等
肠易激综合症等
6、中毒与代谢障碍:
铅中毒、尿毒症等
慢性腹痛的临床特点:
发病经过:起病缓慢,病程长,或为急性起病后腹 痛迁延不愈或间歇性发作 腹痛部位:一般来说,疼痛的部位即为病变所在如 胃、十二指肠疾病疼痛多在上腹部,小肠疾病痛 在脐部或脐周 腹痛性质:慢性腹痛发病隐袭,常为隐痛、钝痛或 胀痛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烧灼痛、钝 痛 常提示消化性溃疡 腹痛与体位的关系:胃下垂者长时间站立位可出现 上腹痛
胸痛的伴随症状:
1.胸痛伴吞咽困难者:食道疾病
2.伴有咳嗽或咯血者:肺炎、肺结核或肺癌 3.伴呼吸困难者:肺部大面积病变,如大叶 性肺炎、自发性气胸、胸腔积液

疼痛的诊断与发生机制PPT培训课件

疼痛的诊断与发生机制PPT培训课件

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刺痛信息经脊髓至丘脑后腹核的基底
部换神经元后,传至大脑皮质体感区。与此类痛觉传导有
关的神经结构统称皮质痛觉系统。
• 灼痛 又称第二痛、慢痛或钝痛,多因化学物质刺激痛 觉感受器而引起,一般认为此类性质的痛觉信号是经外周 神经中的C类纤维传入的。其主观体验的特点是定位不明 确,往往难以忍受。痛觉的形成缓慢,常常在受刺激后 0.5~1.0s后才出现,而除去刺激后,还要持续几秒钟才 能消失。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同一脊髓节段所支配的横纹 肌紧张性强直,并多伴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变化,以及 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皮肤烧伤、暴晒伤、局部软组织炎 性渗出,亦可引起灼痛,一般来说,灼痛多较表浅。

传入脊髓内的灼痛信息主要经由对侧的前外侧束上行,
小部分通过同侧的前外侧束上传。切断一侧的前外侧束后,
对侧身体在收到痛刺激时仍能出现慢痛。此类痛觉信息主
要传至中脑中央灰质、丘脑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和下丘脑,
这些与灼痛传导相关的神经结构统称为皮质下痛觉系统。

上述两种类型痛觉,刺痛和灼痛或第一痛和第二痛,
• 急性疼痛为伤害感受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的 发生机制是疼痛形成的神经传导基本过程。机体 受到物理、化学或炎症刺激后产生急性疼痛的痛 觉信号,并通过神经传导及大脑的分析而感知。
• 1、痛觉传感
• 皮肤、躯体(肌肉、肌腱、关节、骨膜和骨骼)、 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旁结缔组织和内脏神经末梢是 痛觉的外周伤害感受器。
4 、下行痛觉调控
在神经系统中不仅存在痛觉信号传递系统,而且存在 痛觉信号调控系统。
(1)脊髓水平的调控:在脊髓背角胶质区存在大量 参与背角痛觉信号调节的内源性阿片肽 ( 脑啡肽和强 啡肽 ) 、中间神经元及各类阿片受体。

中医学中的疼痛常见的原因

中医学中的疼痛常见的原因

中医学中的疼痛常见的原因中医学中疼痛的常见原因可以分为多个方面,包括生理、病理和心理等方面。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生理原因:1. 气血不调: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的基本营养物质,若气血运行受阻或不足,就会引起疼痛。

比如,血液循环不良、气血运化失调等。

2. 痰湿内阻:中医理论认为,痰湿是一种致病因素,在体内停滞、阻碍气血运行,导致疼痛的发生。

这包括体内湿气过重、痰液积聚等情况。

3. 寒湿侵袭:中医强调寒湿会阻滞气血流通之道,导致疼痛。

比如,关节疼痛、胃痛等都可能是寒湿侵袭引起的。

4.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因之一,当人体气机不畅,或者气血运行受阻时,容易造成局部疼痛。

例如,痛经、瘢痕疙瘩等都与气滞血瘀相关。

二、病理原因:1. 感受外邪:中医认为,外邪侵袭人体时,可以导致疼痛。

例如,感冒、风寒感染时引起的头痛、咳嗽等。

2. 脏腑功能障碍:脏腑功能障碍可以导致不同部位的疼痛,比如,胃病引起的脘腹疼痛、心脏病引起的胸痛等。

3. 气血虚弱:中医认为,气血虚弱会导致人体能量不足,从而出现各种疼痛。

例如,月经不调、腰腿酸软等。

4. 功血不足: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当经络受阻或气血不足时,就会导致疼痛。

例如,久坐不动、长时间使用电脑等都可能造成脖子、肩膀疼痛。

三、心理原因:1. 情绪不畅:中医认为,情绪的不畅会导致气机不舒畅,从而引发疼痛。

例如,悲伤、愤怒、焦虑等都可能影响身体的健康,引起各种疼痛。

2. 陈旧创伤:中医认为,陈旧的创伤、伤疤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疼痛。

例如,手术后的疤痕、创伤后留下的疤痛等。

3. 化学反应:中医深信情志活动会对体内生化反应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

当人体无法应对精神压力时,可能引发疼痛。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学中的疼痛发病机制与西医学有所不同,中医强调整体观察,辨证施治。

因此,在治疗疼痛时,中医将根据病人的体质、诊断情况等,选择适合的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舒缓疼痛的目的。

[健康评估]第三章第二节 疼痛课件

[健康评估]第三章第二节 疼痛课件

护理评估要点
(一)病史 (二)胸痛的特点 ❖ 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发作形式(阵发
性或持续性)、放射部位、诱发及缓解因素等 (三)伴随症状 ❖发热、咳嗽、咳痰 、胸闷、呼吸困难、咯血、休
克或急性肺水肿、吞咽困难等 (四)身体反应 ❖ 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的表现
相关护理诊断
1.疼痛:胸痛 与胸壁、胸膜或胸内脏器病 变有关。
相关护理诊断
1.疼痛:头痛 与颅内、外疾病及全身性疾病、 神经病变等有关。
2.焦虑 与头痛迁延不愈有关。 3.恐惧 与剧烈头痛有关。 4.潜在并发症 休克。
胸痛(chest pain)
❖ 主要由胸部疾病引起,少数由其他部位的病变 所致疼痛的程度与原发疾病的病情轻重并不完 全一致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护理评估要点 相关护理诊断
2.焦虑 与胸痛迁延不愈有关。 3.恐惧 与剧烈胸痛有关。 4.潜在并发症 休克。
腹痛(abdominal pain)
❖支配腹部的神经受到刺激的一种反应
功能性 按病变性质
器质性
急性 按病程
慢性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护理评估要点
相关护理诊断
病因
(一)急性腹痛 1.腹腔器官急性炎症 2.腹腔脏器出血 3.腹内空腔脏器梗阻或扩张 4.腹腔脏器破裂或扭转 5.腹腔内血管病变 6.腹膜和腹壁疾病 7.胸部疾病所致的腹部牵涉痛 8.全身性疾病
病因
(一)胸壁疾病:急性皮炎、带状疱疹、肋软骨炎 (二)呼吸系统疾病:肺炎、肺癌、肺梗死、气胸 (三)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夹层动
脉瘤、 心肌炎 、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 (四)纵隔及食道疾病:纵隔炎、纵隔肿瘤、食管
癌 (五)其他:隔下脓肿、肝脓肿、脾梗死

头痛、胸痛、腹痛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头痛、胸痛、腹痛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二) 疼痛病程
三、疼痛分类
➢ 急性疼痛:常突然发生,有明确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短, 多为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常规镇痛方法常可以控制。
➢ 慢性疼痛: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者。持续2年以上的疼痛一般 认为属于永久性疼痛。具有持续性、顽固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临床较难控制。
三、疼痛分类
(三) 疼痛性质
谢谢观看
四、病因与临床表现
(一) 头痛和口腔颌面部疼痛
1、头痛: ①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 ②继发性头痛,包括因头部或颈部创伤、血管疾患所致的头 痛,以及感染所致的头痛等。 ③颅神经痛与中枢性疾患有关的面部疼痛等。
四、病因与临床表现
(一) 头痛和口腔颌面部疼痛
2、口腔颔面部疼痛: ➢ 三叉神经痛 ➢ 颅神经痛(如舌咽神经痛、枕神经痛等) ➢ 口腔或耳鼻病变所致的疼痛(如牙髓炎、牙周炎) ➢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牵涉痛及其部位、加重或缓解的因素。 (三)疼痛的反应和表达。
五、护理评估要点
(四)伴随症状: 1、头痛: a.伴剧烈呕吐者为颅内压增高。 b. c.伴发热者常见于感染性疾病。 d.慢性进行性头痛出现精神症状者应注意颅内肿瘤。
五、护理评估要点
(四)伴随症状: 1、头痛: e.慢性头痛突然加剧并有意识障碍者提示可能发生脑疝。 f.伴脑膜刺激征者提示有脑膜炎症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g.伴视力障碍者见于青光眼或脑肿瘤。 h.伴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者可能是患有神经功能性头痛。
二、发病机制
各种物理、化学刺激 机体 释放致痛物质

觉感受器 发出冲动 ( 脊髓后根 脊髓丘脑侧束) 内
囊 大脑皮质痛觉感觉区 痛觉。
痛觉感受器:位于皮肤和其他组织内的游离神经末梢。

疼痛的诊断标准

疼痛的诊断标准

疼痛的诊断标准一、疼痛部位1.疼痛发生的部位是诊断疼痛的重要依据。

了解疼痛的部位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疼痛的原因和可能的诊断。

2.疼痛部位可以提供关于疼痛来源的信息。

例如,头痛可能源于颅内或颅外的原因;胸痛可能源于心脏、肺、胸壁或纵膈等部位;腹痛可能源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或骨骼肌肉系统等部位。

二、疼痛性质1.疼痛性质是指疼痛的感觉类型,如锐痛、钝痛、隐痛、灼痛、跳痛等。

不同性质的疼痛可能提示不同的疾病或病变。

2.锐痛通常是由于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的,如急性扭伤、骨折等;钝痛则可能是由于肿瘤、慢性炎症等引起的;隐痛可能提示深层组织病变,如内脏疼痛;灼痛则可能是由于神经病变或炎症引起的;跳痛则可能是由于血管或肌肉收缩引起的。

三、疼痛持续时间1.疼痛持续时间是诊断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

短暂的疼痛可能只是一过性的不适,而持续时间较长的疼痛则可能提示慢性病变或严重疾病。

2.根据疼痛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初步判断疼痛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例如,短暂的头痛可能只是由于疲劳或紧张引起的,而持续时间较长的头痛则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颅内病变或其他潜在问题。

四、疼痛诱发和缓解因素1.了解疼痛的诱发和缓解因素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疼痛的原因和机制。

有些疼痛可能在特定姿势或动作时加重,有些则可能在休息或使用药物后缓解。

2.特定的诱发和缓解因素可以提示特定的诊断。

例如,劳累后加重的肩关节疼痛可能提示肩关节炎;休息后缓解的胸痛可能提示心绞痛。

五、伴随症状1.疼痛常常伴随着其他症状,如发热、肿胀、乏力、恶心等。

这些伴随症状可以提供额外的信息,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疼痛的原因和诊断。

2.例如,伴随发热的关节疼痛可能提示感染性关节炎;伴随呼吸困难的胸痛可能提示气胸或心肌梗死等严重病变。

六、既往病史1.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当前疼痛的原因和诊断。

如果患者曾经患有类似的疼痛或疾病,那么当前疼痛可能是该疾病的复发或加重。

2.例如,如果患者曾经患有腰间盘突出症并接受过治疗,那么当前的腰痛可能是腰间盘突出症的复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疼痛的诊断与发生机制
一、第五生命体征——疼痛的定义是: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1、疼痛作为第5生命体征,与血压、体温、呼吸、脉搏一起,是生命体征的重要指标。

2、患者是自身疼痛的体验者和表述者,鼓励患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只有患者才能真正了解其自身的疼痛感觉类型、疼痛如何影响生活以及如何减轻疼痛。

3、患者有权对自身的疼痛进行客观评价。

二、疼痛的分类
1、依病理学特征,疼痛可以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或两类的混合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完整的伤害感受器感受到有害刺激引起的反应,疼痛的感知与组织损伤有关。

正常情况下,疼痛冲动由神经末梢产生,神经纤维负责传递冲动。

当神经纤维受损或神经系统因创伤或疾病发生异常改变时也会产生自发冲动,引起的痛感会投射到神经起源部位,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2、依疼痛持续时间和性质,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又分为慢性非癌痛和慢性癌痛。

急性疼痛指短期存在(少于2个月)、通常发生于伤害性刺激之后的疼痛。

慢性疼痛的时间界限说法不一,多数将无明显组织损伤,但持续3个月的疼痛定义为慢性疼痛。

3、其他特殊的疼痛类型还包括反射性疼痛、心因性疼痛、躯体痛、内脏痛、特发性疼痛等。

三、疼痛发生的机制认为急性疼痛是疾病的一个症状,而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疼痛形成的神经传导基本过程可分为4个阶梯。

伤害感受器的痛觉传感(transduction),一级传入纤维、脊髓背角、脊髓一丘脑束等上行束的痛觉传递(transmission),皮层和边缘系统的痛觉整合(interpretation),下行控制和神经介质的痛觉调控(modulation)。

(一)、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急性疼痛为伤害感受性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是疼痛形成的神经传导基本过程。

机体受到物理、化学或炎症刺激后产生急性疼痛的痛觉信号,并通过神经传导及大脑的分析而感知。

1、痛觉传感皮肤、躯体(肌肉、肌腱、关节、骨膜和骨骼)、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旁结缔组织和内脏神经末梢是痛觉的外周伤害感受器。

2、痛觉上行传递(1)痛觉传入神经纤维:
传导痛觉信号的一级传入神经轴突是有髓鞘的Aδ纤维和无髓鞘的C纤维,其神经胞体位于脊髓背根神经节。

(2)疼痛信号在脊髓中的传递:
脊髓是疼痛信号处理的初级中枢。

伤害性刺激的信号由一级传入纤维传入脊髓背角,经过初步整合后,一方面作用于腹角运动细胞,引起局部的防御性反射,另一方面则继续向上传递。

(3)疼痛信号由脊髓传递入脑身体不同部位疼痛信号在脊髓传导的上行通路分为:
躯干和四肢的痛觉通路,头面部的痛觉通路和内脏痛觉通路。

躯干和四肢的痛觉通路包括:
①新脊-丘束,该束传递的信息可经丘脑的特异性感觉核群投射到大脑灰质中央后回(
3.1.2区)的上2/3处,具有精确的定位分析能力;②旧脊-丘束或脊-网-丘束,在上行途中多数纤维中止在脑干的内侧网状结构等处,再经中间神经元的多级转换传递达到丘脑的髓板内侧核群等结构,与疼痛伴随的强烈情绪反应和内脏活动密切相关。

头面部的痛觉通路:
头面部痛觉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其轴突终止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

由此换元发出纤维越过对侧,组成三叉丘系,投射到丘脑腹后内侧核(VPM)。

自VPM发出的纤维,经内囊枕部投射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3.1.2区)的下1/3处。

内脏痛觉通路:
内脏痛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即一个脏器的传入纤维可经几个节段的脊髓进入中枢,而一条脊神经又可含几个脏器的传入纤维,因此内脏痛往往是弥散的,定位不够准确。

(4)参与疼痛信号传导的受体在传导通路中有许多受体参与疼痛信号的传导。

其中阿片受体(μ-阿片受体、δ-阿片受体和κ-阿片受体)是疼痛信号传递及镇痛过程中最重要的受体。

过去认为这三种阿片受体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和脑等中枢神经系统,最近研究发现,三种阿片受体分布于整个神经系统,包括外周神经系统及中间神经元。

3、皮层和边缘系统的痛觉整合脊髓丘脑束进入丘脑后形成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
①至白质的躯体感觉部位;②与网状结构和丘脑核相连,因此在感到疼痛时呼吸和循环会受到影响;③延伸至边缘系统和扣带回,导致疼痛的情绪变化;④与垂体相连,引起内分泌改变;⑤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相连,影响注意力和警觉力。

丘脑既是各种躯体感觉信息进入大脑皮质之前最重要的传递中枢,也是重要的整合中枢。

在边缘系统的某些结构可能和疼痛的情绪成分有关。

大脑皮质这是多种感觉信号进入意识领域形成感觉的重要部位。

大脑皮质在痛觉的整合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对痛觉进行分辨。

4、下行痛觉调控在神经系统中不仅存在痛觉信号传递系统,而且存在痛觉信号调控系统。

(1)脊髓水平的调控:
在脊髓背角胶质区存在大量参与背角痛觉信号调节的内源性阿片肽(脑啡肽和强啡肽)、中间神经元及各类阿片受体。

(2)脑水平的调控:
内源性痛觉调制的重要结构位于脑部的下行镇痛系统。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是内源性痛觉调制下行镇痛系统中起核心作用的重要结构。

(3)下行痛觉易化系统:
通过降低痛阈值(敏化)提高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能力,也使患者表现出对疼痛高度敏感。

(4)下行痛觉调控系统的调节因子:
阿片肽是下行痛觉调控系统中最重要的激活及调节因子。

人体自身镇痛潜能在较大程度上受内源性阿片肽释放及其参与的下行痛觉调控的影响。

痛觉调控系统还参与止痛药的镇痛作用机制过程。

外源性阿片也是通过激活脑、脊髓背角、神经节的阿片受体发挥镇痛作用。

三环类抗抑郁药则是通过选择性抑制神经末梢对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发挥辅助镇痛作用。

(二)、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慢性疼痛的发生还有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特殊发生机制:
1、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
反复慢性刺激促使脊髓背角细胞发生病理变化,释放神经递质,从而产生逆向动作电位(由神经传至感受器)。

储存在神经末端的化学物质颗粒释放P物质和神经生长因子,提高了伤害感受器的兴奋性,增强外周痛觉信号向中枢的传递。

因此,严重的慢性疼痛患者甚至可能在无任何刺激的情况下也会感觉到疼痛。

2、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
慢性疼痛常表现为在组织损伤愈合后的持续性疼痛。

神经损伤导致神经元的异位电活动是痛觉异常的生理基础。

神经损伤引起的痛觉异常通常与神经损伤方式有关。

神经损伤诱发异位电活动的发放形式与正常神经末梢受刺激产生的传入活动具有明显的差别,受损神经可以在无任何外部刺激的条件下产生高频簇状放电,导致痛觉过敏和感觉异常。

3、痛觉传导离子通道和受体异常:
在慢性疼痛过程中,痛觉传导离子通道和受体发生异常变化。

4、中枢神经系统重构:
慢性疼痛的“疼痛记忆”表现为损伤治愈后疼痛信号依然持续存在。

这种“疼痛记忆”并非心理性因素的结果,而是具有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的病理基础。

“疼痛记忆”将进一步加重慢性疼痛对患者认知行为和精神心理的损害。

脊髓损伤后的幻觉痛发生机制脊髓损伤后的幻觉痛是脊髓损伤所致的多种慢性疼痛中的一种,指患者感觉发生于损伤平面以下已丧失皮肤痛觉区域的疼痛,又称中枢性疼痛。

四、疼痛的诊断
1、病史进行疼痛诊断时,除一般病史外,还应该了解既往疼痛史,需要了解的内容包括:
疼痛部位;疼痛时间;疼痛性质;可能改变疼痛的因素等。

2、疼痛强度评估疼痛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感受,因此疼痛强度的评估并没有客观的医疗仪器可供选择,主要还是依靠患者的主观描述。

目前临床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有以下几种。

(1)数字分级法(NRS)数字分级法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

应该询问患者:
你的疼痛有多严重?或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

(2)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0级:
无疼痛。

I级(轻度):
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II级(中度):
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

III级(重度):
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3)视觉模拟法(VAS划线法)划一条长线(一般长为10cm ),一端代表无痛,另一端代表剧痛,让患者在线上最能反应自己疼痛程度之处划一交叉线。

评估者根据患者划×的位置估计患者的疼痛程度。

(4)疼痛强度评分Wong-Bakcr脸——适用于3岁及以上人群解释每一张脸孔代表所感受疼痛的程度,要求患者选择能够代表其疼痛程度的表情。

3、体检、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在体检时要进行颅神经、植物神经和躯体神经检查。

应酌情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象、电解质、血沉等。

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和超声检查等常常也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