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试题
中国哲学史 名校考研真题 (简答题)【圣才出品】
二、简答题1.简述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
[中山大学2018年研]答:(1)经世致用思想兴起的原因明末,汉族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明亡的教训。
在思想领域,人们反思的矛头指向了宋明理学及陆王心学,认为他们空谈性命而不务实事。
“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
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
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民族、法律、人情、风俗、科学等,“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
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颜元、李塨、方以智、戴震等。
(2)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内容①气论哲学的兴起反思思潮的总体走向是对宋明理学超越追求的一种拨正,所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一致强调现实关怀,注重经世致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一转向是以从理到气、从超越追求到现实关怀为标志的。
无论是王夫之、方以智,还是对王学一直情有独钟的黄宗羲,都转向了气,都强化了对气的论证。
清代哲学大体上都是以气论为基础的,这不仅包含着一种本体论的转向,更重要的则表现了一种立足于现实关怀以重新确立超越追求的指向。
如王夫之“以气释理”并坚持“据器以出道”时,不仅表明了一种新的本体论的确立,同时也表明其力图通过器识、历史以重新探索道之超越指向的趋势。
②提倡个性解放的新道德a.在关于理欲、情理、义利、个体与类的关系的讨论中,这一时期的学者集中表达了以自然人性论为出发点的新理欲观、新情理观、新义利观以及关于个性解放的论说。
从泰州学派到李贽及李贽的众多崇拜者,都要求冲破禁欲主义,肯定“人欲”的合理性,批判“天理”说对人性发展的宰制,批判道学末流的虚伪,主张“自然之性乃自然真道学”,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
考研真题:广东中山大学2022年[中外哲学]考试真题
考研真题:广东中山大学2022年[中外哲学]考试真题[中国哲学]一、名词解释1.反者道之动2.化性起伪3.人副天数4.理先气后5.转识成智6.无念为宗二、简答题1.简述《性自命出》的性情观。
2.简述朱熹的“居敬穷理”论。
3.简述僧肇的《不真空论》思想。
三、论述题1.王阳明是怎样表述并论证“心即理”思想的。
2.在答题纸上抄写下文并加现代标点,解释基本意思,并分析、评价。
[外国哲学]一、名词解释1.恩培多克勒2.洞穴喻3.上帝之城4.唯名论5.心物二元论6.白板说二、简答题1.简述智者运动。
2.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3.为什么康德将《纯粹理性批判》(1781)的意义概括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三、论述题1.试论述苏格拉底哲学活动的基本特征。
2.阅读下面选自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段落,谈谈亚里士多德如何看待德性与快乐的关系:“公正的行为给予爱公正者快乐,合德性的行为给予爱德性者快乐。
许多人的快乐相互冲突,因为那些快乐不是本性上令人愉悦的。
而爱高贵的人以本性上令人愉悦的事物为快乐,不以高贵的行为为快乐的人也就不是好人。
一个人若不喜欢公正地做事情就没有人称他是公正的人;一个人若不喜欢慷慨的事情就没有人称他慷慨,其他德性亦可类推。
如若这样,合德性的活动就必定自身就令人愉悦。
”谈谈你对霍布斯“自然状态”观念的理解。
谈谈你对理性和信仰关系的理解。
[外国文学]一、名词解释1、赫西俄德2、贺拉斯《诗艺》3、骑士文学4、《十日谈》5、《源氏物语》二、简答题1、简述文学史上以《变形记》为名的文学作品。
2、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3、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4、什么是意识流小说?三、论述题试论述西方史诗传统(诗人、诗作之间的关联以及各自的内容特色及其对文学史的影响)。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及其译文,试分析其艺术特色:InaStationoftheMetroEzraPoundTheapparitionofthesefacesinthecrowd;Petalsonawet,blackbough.《在地铁站》埃兹拉.庞德著飞白译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流辘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08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09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1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3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4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4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2015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6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7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8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9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中山大学科目代码:科目名称:考试时间:二00八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手;考试并题811!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神与在答愚(E上,中国哲学史专业试题:誓在试炒舐上的不得分!清用:苣、剧色显水董嵯偎珠链炸答. 1月20日下午:答由写请岛号,不她息.一、释词(每题S分,共50分)1、无为2、尚同3、中和4、谶纬5、得意忘象6、阿赖耶识7、太虚即气8、慎独9、三世说】队俱分进化论二、辨析(分析下面各段话的思想内容及其学派归属"每题I。
分.共40分)】、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力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至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么世或谓罔两持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请问:夫造物者有聪?无耶?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无主,而物各自造。
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3、城墓兴哀宗插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税至沧溟•水,筝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太,支离事业竟浮沆■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R今.4、理也者.情之不走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凡有所施于人,反躬而静思之.人以此施于我.能受之乎?凡宥所责于人,反躬而附思之,人以此说于我,能尽之乎?以我紫之人,则理明.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餐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三、枪述〈每题3。
中山大学哲学史历年考题版定稿版
中山大学哲学史历年考题版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一、先秦【名解】孔子:正名、狂狷老子:反者道之动、无为墨子:三表法、尚同、《小取》(2)孟子:尽心、四端庄子:卮言、心斋(3)、齐物论荀子:解蔽、虚一而静韩非子:喻老五德始终中庸:中和、慎独公羊学三世说(2)【简答】1)中庸与乡原有何区别?请结合“四书”予以说明。
2)荀子是如何批判百家之学的?【原典解读】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论语·雍也》)2)仁,爱也。
义,利也。
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
爱利不相为内外。
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
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
(《墨子》)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4)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焉,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4)5)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中大哲学考研题目及答案
中大哲学考研题目及答案一、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1. 简述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主张人应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庄子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之性,人应顺应自然,不被名利所累,以达到心灵的自在与宁静。
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文学、艺术和哲学领域,许多作品都表现出追求自然与自由的精神。
2. 阐述康德的“先验”概念及其在认识论中的重要性。
康德的“先验”概念是其批判哲学中的关键部分。
先验知识是指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康德认为,我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先验的概念来理解世界。
先验知识包括时间和空间这样的直观形式,以及因果律等概念。
这些先验概念使我们能够对经验进行组织和解释,从而构成了认识论的基础。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 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其对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影响。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维方法,它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变化发展。
黑格尔认为,现实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是由事物内在的矛盾所推动的。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对立面在相互作用中推动事物的发展。
黑格尔的辩证法对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历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许多理论都受到了辩证法的启发。
2. 分析尼采的“超人”概念及其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尼采的“超人”概念是其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超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强者或英雄,而是一种超越现有道德和价值观的存在。
尼采认为,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是弱者为了束缚强者而创造的,超人则是打破这些束缚,追求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存在。
尼采的“超人”概念对现代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文学、艺术和哲学领域,许多作品都表现出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和超越。
中山大学哲学史考研试题分析
哲学大问题首要是:哲学家一、康德1.先先天综合判断【2003、2004、2007】2.请对下列叙述做出自己的分析评述:康德哲学中所谓以理性为基础的绝对命令不能作为中国人的道德原则,因为中国文化与康德所代表的德国文化不同,中国的道德观念主要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
【2003】3.康德说,有两件事物……。
结合你对康德思想的了解,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评价。
【2005】4.试论述康德实践理性观。
【2008】5.安瑟伦本体论证明与康德批判。
【2008】6.康德宗教哲学。
【2009】7.比较休谟与康德对因果性问题处理的不同进路及各自理据。
【2010】8.针对康德“定言令式”观,席勒曾撰诗嘲讽:“我愿意为朋友效劳,可惜我凭爱好为之,因此我常常感到懊恼,因为我并非是有德者;现在没有别的办法,你得试着轻视他们,然后怀着厌恶去做义务命令你做的事。
”试结合康德相关思想,就席勒的嘲讽作一回应。
【2010】二、笛卡尔1.我思故我在。
【2003、2004】2.“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那完全是错误的,人在娘胎里就存在了,但胎儿不会思维,就算会思维,思维能力也是微不足道的,这说明,存在先于思维。
”【2007】3.以笛卡尔为例,阐发哲学运思的基本特征。
【2008】三、休谟1.黑格尔《哲学演讲录》中说“休谟接受了洛克的经验原则,而把它进一步贯彻到底,休谟抛弃了各种思想规定的客观性,抛弃了它们自在自为的存在。
”结合你对洛克与休谟哲学的了解,试对黑格尔的这一看法加以评述。
【2004】2.休谟的怀疑哲学。
【2005、2008】3.比较休谟与康德对因果性问题的处理的不同进路及各自理据。
【2010】四、亚里士多德1.范畴【2003】2.四因说。
【2004、2007】3.是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
【2005】4.实体。
【2006】5.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2008】6.亚里士多德四因说。
【2009】7.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观。
【2010】8.亚里士多德是如何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的。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题整理版
一、先秦【名解】孔子:正名、狂狷老子:反者道之动、无为墨子:三表法、尚同、《小取》(2)孟子:尽心、四端庄子:卮言、心斋(3)、齐物论荀子:解蔽、虚一而静韩非子:喻老五德始终中庸:中和、慎独公羊学三世说(2)【简答】1)中庸与乡原有何区别?请结合“四书”予以说明。
2)荀子是如何批判百家之学的?【原典解读】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论语·雍也》)2)仁,爱也。
义,利也。
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
爱利不相为内外。
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
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
(《墨子》)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4)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焉,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4)5)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6)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
中大01-03年中哲史试题
中山大学2001年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一、释词
心斋 ;人副天数; 独化;道统;格物;三世说;
二、翻译(略)
三、简答
1、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
2、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
3、朱陆之争的内容及其意义。
四、论述
中国哲学中,“天人和一”论有哪几种理论形态?请分别予以评述。
中山大学2002年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一、释词
1、齐物论
2、即万物之自虚
3、理一分殊
4、至良知
5、俱分进化
二、翻译
三、简答
1、怎样分与评价王弼的一段话:“忘象者,乃得意者也;……而象可忘也”
2、怎样评价王夫之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批评?
四、论述
论先秦时期人性论的历史的与逻辑的演变
中山大学2003年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
正名;反者道之动;春秋繁露;言意之辩;西铭;坛经;六经注我;致良知;孔子改制考;天演论
二原典解读(略)
三、论述(二选一)
1、分析、评价庄子齐是非的思想
2、分析、评价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
2014年中山大学813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中山大学813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释词(50分)1.巵言答:“巵言”语出《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巵言”具体是指无主观成见而能随时变化之言;是没有固定解释的模糊之言;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言;巵言是酒后圆滑清谈之言。
2.得意忘象答:“得意忘象”是三国魏王弼的哲学用语。
意是指圣人思想;象是指卦象;言是指卦辞、爻辞。
王弼提出一种解《易》的义理之学,认为万物的惟一共同特征就是“存在”,称为“有”。
但这个“存在”排除了任何具体内容,等同于“无”。
王弼阐发取其精神而无视其形的思想,以“无”言之,体现了他对经验世界的否定性取向。
3.一心二门答:“一心二门”论出自于《大乘起信论》,为印度马鸣所作,由南梁的真谛译出。
“一心”是指我们的心;“二门”是指真如门和生灭门。
“真如门”是指觉悟,是心的纯洁清净;“生灭门”是迷妄,是不断被欲望、念头纠缠。
“一心二门”阐述的是人一生之中本心不断在觉悟和迷惘中徘徊,实质是对人的思维、心理运行的机制的描述。
4.理一分殊答:“理一分殊”由朱熹提出,包含理物关系和理事关系两种意思。
万物出自“一”,“一”理分万物,万物各有“理”。
表明万物具有各自规律,而合一具有同一的大道;万事出自“一”,万事与人相联系,因此人人对于事的理会依据人的个体特性而有千差万别。
儒家思想观念之统系就在此“理一分殊”上落实下来。
“理一分殊”是对太极原理的分解与展开,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其实就是“理一分殊”的关系。
5.经学既理学答:“经学既理学”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持有的基本观点。
“理学”即新儒学。
南宋以来,儒学发展过程中王阳明学派,使本来依靠经书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发展成了以自我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
顾炎武提出“经学既理学”,意在重新使新儒学回归到以经学为道德标准的轨道上。
二、读下面几段话,说出其各段大意并阐述其主要观点(60分)1.义,利也。
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
2014年中山大学813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中山大学813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释词(50分)1.巵言答:“巵言”语出《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巵言”具体是指无主观成见而能随时变化之言;是没有固定解释的模糊之言;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言;巵言是酒后圆滑清谈之言。
2.得意忘象答:“得意忘象”是三国魏王弼的哲学用语。
意是指圣人思想;象是指卦象;言是指卦辞、爻辞。
王弼提出一种解《易》的义理之学,认为万物的惟一共同特征就是“存在”,称为“有”。
但这个“存在”排除了任何具体内容,等同于“无”。
王弼阐发取其精神而无视其形的思想,以“无”言之,体现了他对经验世界的否定性取向。
3.一心二门答:“一心二门”论出自于《大乘起信论》,为印度马鸣所作,由南梁的真谛译出。
“一心”是指我们的心;“二门”是指真如门和生灭门。
“真如门”是指觉悟,是心的纯洁清净;“生灭门”是迷妄,是不断被欲望、念头纠缠。
“一心二门”阐述的是人一生之中本心不断在觉悟和迷惘中徘徊,实质是对人的思维、心理运行的机制的描述。
4.理一分殊答:“理一分殊”由朱熹提出,包含理物关系和理事关系两种意思。
万物出自“一”,“一”理分万物,万物各有“理”。
表明万物具有各自规律,而合一具有同一的大道;万事出自“一”,万事与人相联系,因此人人对于事的理会依据人的个体特性而有千差万别。
儒家思想观念之统系就在此“理一分殊”上落实下来。
“理一分殊”是对太极原理的分解与展开,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其实就是“理一分殊”的关系。
5.经学既理学答:“经学既理学”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持有的基本观点。
“理学”即新儒学。
南宋以来,儒学发展过程中王阳明学派,使本来依靠经书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发展成了以自我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
顾炎武提出“经学既理学”,意在重新使新儒学回归到以经学为道德标准的轨道上。
二、读下面几段话,说出其各段大意并阐述其主要观点(60分)1.义,利也。
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