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明理学》浅谈思想文化史的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宋明理学》浅谈思想文化史的教学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
朱熹借鉴道家对世界万物的本原“道”的认识,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从而明确“理”是世界的本原,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文公文集》”
“材料三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四书章句集注》”
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理学家们就是让我们去认识理,获得理,并把理变成指导我们的行动的准则。但是我们又怎样寻找拥有“理”呢?
“材料四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日致知在格物。——《二程遗书语录》”
“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当然,这个探究不是搞科学研究,它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我们又该怎样获得这个理呢?
“材料五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
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理”和“欲”,这“理”和“欲”生性不和,水火不容。因此,程朱理学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用理,也就是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来约束指导我们的行为,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
三、通过比较,让思想直接碰撞,更深刻而直观地理解思想巨人的主张
本节中,设计一个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比较表格,让学生结合比较项自己概括,能达到简单而深刻理解宋明理学的目的。随着表格的完成,学生对宋明理学有了一个本质的认识。
src="/ebook2/ebooks/42-306/42-306-1112/367.j pg" />
四、精选练习,讲练结合,进一步加深理解并加以巩固
讲练结合模式的着眼点就是指导学生利用其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充分的主动实践,使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同步充分到位,从实质上内化为其新的知识结构,并成为以后重新建构、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简单说,讲练结合模式是讲与练的有机结合,它的突出优点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直接针对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效果,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练习主线的教学要求。
[例1]、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答案:C]
本题既能通过文史结合引发学生兴趣,又能理解“心是万物的本原”这一心学核心思想,一举两得。
[例2]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答案:A]
本题通过展示最新高考题,认识到王守仁所说的“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例3]、南宋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寺会上相遇,两个思想家关于“理”的认识和治学方法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你认为这二人的主要分歧是
A.是否继承和保留儒家思想问题
B.是否保留理学思想中封建伦理道德的问题
C.探究获取“理”的途径方法问题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答案:c]
本题既考查理学与心学的相同点,更强调双方在方法论上的根本
差异。
思想文化史的教学任重道远,还需要同行的共同努力,以更简便易行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耀东,李梅.心理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杜志建.《试题调研》2011年第3辑高考专题全通关(三)[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