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 (优选.)

合集下载

中国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

中国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

中国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各期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一、2001年5月首批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序号所在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名称所依托高校总序号1北京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清华大学12北京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大学23天津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天津大学34沈阳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45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业大学56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交通大学67上海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复旦大学78南京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南大学89南京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大学9 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10杭州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浙江大学1011合肥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科技大学11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12 济南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山东大学1213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武汉大学13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14 长沙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南大学14 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15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华南理工大学1516成都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四川大学1617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电子科技大学1718重庆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庆大学1819昆明云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云南大学19 昆明工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20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安交通大学2021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北工业大学2122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223绵阳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筹) 西南科技大学。

武汉江夏区战略规划(中规院)简本

武汉江夏区战略规划(中规院)简本
1、定位方向未统一 (1)相关规划功能定位表述不一致 (2)新城定位:”南部新城组群”以方位定新城,主导功能不明确
黄陂新型工 业化示范园 新洲新型工业 化示范园
上海特色新城:
东西湖新型工 业化示范园
主导功能?
径河 盘龙
• 嘉定汽车城
武湖
金银潭 青山
食品?轻工?
蔡甸城关
钢铁、重化?
双柳 古龙
• 松江大学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机遇2:宏伟目标阶段引领
2011年底武汉十二次党代会: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
三个武汉(社会目标):幸福武汉、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 三个中心(经济目标):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
一门户三中心: 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门户) 国家商贸流通中心 国家先进制造中心 国家创新示范中心
阶段2:国家中心城市成熟阶 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阶段)
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1+8都市圈整体成长 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制造 业区域转移
阶段3:世界城市培育阶段(中 心职能的突显阶段)
服务业主导,核心服务职能提升 中三角五角形地区成长 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消费服务 业为主导 文化集聚度、国际交通门户、国 际企业总部、金融、创新、现代 物流、贸易 、高端制造
4、产业扩张显粗放 (1)工业区快速扩张历程(园区+街镇模式) (2)工业倍增压力下,工业用地有粗放扩张的趋势
成倍快速扩张:工业用地现状13,净增加29平方公里 粗放发展下工业效益总体偏低 与转型趋势相悖,转型已经在内部显现(庙山、藏龙岛) 与空间要素的矛盾
100 80 60 40 20 0
各区工业地均效益比较(亿 元/平方公里)
86 21 16 30 26 23 66

武汉光谷总体发展规划

武汉光谷总体发展规划

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总体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中国光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二OOO年五月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总体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二OOO年五月为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以及2000——2002年湖北省技术创新行动计划的精神,按照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突破口,依托武汉地区已有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光谷COV的指示,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时间为2000年到2005年,并展望到2010年;一、导言光电子技术是未来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经历了电子学、光电子学两个阶段的发展,即将步入光子学新阶段;科学家预测,21世纪将是光电子技术得到飞跃发展的世纪;光子作为信息和能量的载体,产生了信息光子学和能量光子学,二者都在按自己的规律和市场需求向前发展,推动建立了一个规模迅速扩大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光电子交叉学科和光电子信息产业;因此,光电子是未来信息技术的核心,它将在众多科学技术领域中起领头作用;光电子信息产业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目前,作为信息和能量载体的光电子,在信息的光显示、光存储和激光上,已经形成了新兴的光电子工业,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变革、国家安全乃至整个社会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关键作用;美国已经把电子和光子材料,微电子和光电子学列为国家关键技术,认为光子学在国家安全与经济竞争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与潜力;专家预测:以光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产业产值将在2010年达到50000亿美元,成为21世纪最大的产业,光电子技术将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进步;光电子信息产业是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目前世界上众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通信、光电子企业正在加紧策划实施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力求占据制高点和竞争的主动地位;美国在亚利桑那州建立了“光谷”,法国也在筹建“光电谷”,日本、英国、中国台湾也早已瞄准世界光电子产业的巨大市场和潜在价值,正加紧实施本国本地区的发展战略计划;现实告诉我们,世界光电子产业正进入一个富于机遇与挑战的关键时期;我国在光电子技术方面是与国际水平差距相对较小的一个领域,与发达国家几乎同时起步;在激光、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等领域已达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是,由于我国制造技术落后,材料水平有限,产业规模一直不大;而国际上光电子产业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3-5年,如果我们不在目前产业化前期的技术发展阶段抓紧进入,就会失去大好时机;因此,加快建设我国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对于我国既是重大机遇,也是十分紧迫的任务;“硅谷”的出现促进了微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并直接产生美国的新经济;建设中国光谷,通过聚集式发展可以使我国在光电子信息产业获得超常规的发展,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面对加入WTO的挑战,只有充分利用我国已有的技术优势,集中优势资源,才能形成突破,在未来的高新技术领域占一席之地;二、建设中国光谷的技术和市场背景一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态势1、信息光电子产业发展态势光纤光缆领域:从目前光纤通信技术已得到迅速发展;1998年美国朗讯公司发明了全波光纤,在1280-1650nm的整个带宽内的平均损耗<km,目前所使用的光纤带宽40-80nm只占能用带宽的20%以下;目前,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和掺铒光纤放大器技术EDFA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在DWDM系统和光传输设备中,光电技术的比例将从过去比重不到10%达到90%;一种全新的、无需进行任何光电变换的光波通信“全光通信”,由于波分复用技术和掺铒光纤放大器技术的进展,也日趋成熟,将在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通信系统上首次使用,给全球的通信业带来蓬勃生机;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初人们的预料,光纤已经成为通信网的重要传输媒介;现在世界上大约有60%的通信业务经光纤传输,到20世纪末将达到85%;信息网络化领域:随着电视、图像、计算机数据等业务的增加,对传输容量的需求在日新月异地提高;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MDM已成为发展的主流,其发展趋势是通道数为数十个或数百个,每个通道的数据率为S及10GB/S或更高;随着IP OVER DWDM的呼声日高,给未来宽带信息通信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也给众多中、小型企业在DWDM大市场上带来无限商机;新型光子集成和光电子集成芯片领域:小规模集成度的PIC器件组件近年已在市场上出现,其发展方向是更高集成度PIC和OEIC,多波长的半导体激光器阵列,半导体激光器与高速调制器集成芯片,集成光接收机阵列等;同时更复杂的三维集成系统芯片的研制也已启动,这就是通过在PIC或OEIC中引入微机械单元,从而构成功能齐备的微型光机电集成系统MOEMS这种新型器件一旦获得突破,将使现今庞大的设备、仪器实现微型化和单片化;98年国际市场上已有MOEMS器件如高性能的光滤波器,带波长选择性的光接收器等商品出售;光显示和光存储领域:蓝、绿色LED、LD的发展迅猛;蓝光LED的市场售价不断下降,蓝紫光LD400nm,5mW,万小时寿命,5000美元售价已进入市场;蓝绿色发光器件有十分巨大的应用市场,包括大型全色显示屏,下一代DVD等,以蓝光LED为基础的白光“半导体灯”已成为世界上各大照明灯光公司全力开发的节能光源,它的应用普及将引起能源领域的一场革命;以GAN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在显示、存储和大功率、高温、高速电子器件将形成新的经济生长点;在平板显示器领域,除LED屏之外,等离子体显示、场发射显示和液晶显示技术也都在发展,争夺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和监视屏的大市场;红外探测器领域:室温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列阵技术将有较大发展;长期以来,由于红外探测器列阵技术难度高、制备困难、使用条件苛刻需低温制冷,很难获得民用市场;近年来随着微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敏感元微型化、热分离构造的采用使非制冷红外焦平面器件的灵敏度响应和速度大幅度改善;非制冷焦平面的温度分辨NETD指标在室温环境下∽已经接近77K制冷的碲镉汞水平∽,达到满足几乎所有民用红外市场的需求水平;红外探测器列阵也在环境监测、保安、汽车驾驶、电力等工农业民用领域有十分巨大的应用;2、能量光电子产业发展态势能量光电子自1960美国休斯顿实验室研制出世界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之后,相继研制开发了半导体激光器、CO2激光器、YAG激光器和高功率CO2激光器;由于具有相干性好、单色性好、高亮度等独特优点,激光在工业和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可观,可用来切割、焊接、打孔、热处理、划片、光刻以及用来进行手术、镇痛、理疗等治疗;特别是高功率激光器的研制成功,为激光加工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激光加工设备将沿着高功率、高光束质量、高可靠、智能化、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工业加工CO2激光器及其成套设备、灯泵浦和半导体激光器、泵浦固体激光器将是主流产品;美国、日本、德国三个国家激光产业的发展代表了当今世界激光产业发展趋势;美国在激光医疗及激光检测方面占首位,而德国则在激光材料加工方面占首位;小功率激光器是美国占优势,500瓦以上用于材料加工的高功率激光器是德国占优势,而小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则是日本占优势;1998年全世界激光器销售额为38亿美元,其中半导体激光器为亿美元,非半导体激光器为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19%;半导体激光器主要应用于:通信占64%,光存贮占%;非半导体激光器主要应用于:激光材料加工占%,激光医疗占%,科学研究占%;1999年,世界激光器销售49亿,预计2000年将达到63亿;目前国内从事激光器及激光应用设备生产的单位约500多家,其中生产激光音像设备的就有380多家,其它激光设备的有150多家,国家级的激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四个,各种类型的激光加工站有120多家;全国有21个省、市、地区生产和销售激光产品,主要集中在湖北、上海、江苏和北京地区;3、光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发展态势光电子器件是光通信的关键部份世界光电子器件的发展趋势可用两点概括:一、继续通过能带工程使各种新型的人构改性半导体材料如异质结构、量子阱线、点和超晶格材料等得以实现,并用以研制高性能的器件;二、更为关键的是要象微电子一样实现集成化;目前将功能不同的若干光电子器件通过内部光波互连,优化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光子集成芯片PIC正在迅速发展;再下一步将是研制光子集成芯片和微电子集成芯片的共融体即光电子集成芯片OEIC,这将突破分立器件的功能局限,使芯片的功能提高、功耗降低,成品率和可靠性极大改善;根据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预测,今后几年将是信息光电子器件大发展的时期,尤其以下几个方面将是热点;光子学及光通信器件光子学技术主要包括光子的产生、探测、控制和处理,因此,必须有相应的光子学器件,光子学器件的时间响应和单道超大容量要比电子学器件高得多,这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高密度高相干性的激光光源始终对光信息工程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半导体激光器;多量子阱器件、高密度垂直腔面发射器、量子级联器件、微腔辐射与微腔光子动力学器件的发展,可以不断降低激光阈值、提高激光转换效率与输出功率、扩展波段、改善模式、压缩线宽、实现激光光源的阵列化和集成化;计算机正向着高速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由于光学信号处理高度并行化的优点,使光子在信息处理中发挥出大容量和高速的特征;研制出高效低功耗的光子器件仍然是关键所在;光存储器件20世纪末期兴起的光存储,特别是光盘存储技术将对信息的存取产生重大影响;已形成上百亿美圆的产业;数字光盘存储技术正向更高存储密度和更高存储速度方向发展;研制和生产蓝光半导体激光器并用于光盘存储读写,利用近场光学扫描显微镜NSOM进行高密度信息存储,运用角度多功、波长多功、空间多功与移动多功等的全息存储代替聚焦光束逐点存储的方法等等,可以实现和作为缓冲海量信息存储;发展三维存储技术,如光子引发的电子俘获三维存储光盘和光盘烧孔存储等高密度存储等;光传感器件光电传感器件在光信号的电学处理方面已经和正在通信、工业过程控制、光电信号处理以及光计算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其蕴涵的市场份额是极为巨大的;光显示器件信息的显示体现了真正的人机互动关系;在光子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产业领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这一领域可发展液晶显示LCD、等离子体显示PDP,电致发光显示EL、YAG激光显示等产业化工程;光能量转换器件研究并开展高效硅基太阳能电池、CIS高效太阳能电池等的产业化是能量光电子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该领域涉及到环保和新型可再生性能源,因此应主动出击,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以借力发展;新型光子功能材料和非线性光学材料与器件在大力发展目前以比较成熟的光子材料及器件的同时,也应该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研究开发那些具有广阔市场前景、有望形成新型经济增长点的光子材料和器件,主要涉及到光催化环保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红外焦平面阵列材料与器件、新型光电子信息处理与传感材料与器件以及其他一大类非线性光学材料与器件等;4、软件产业发展态势软件技术及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近十余年来,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发展突飞猛进;全世界软件销售额每年均以20-30%的速度增长,2000年世界软件及信息服务市场将达5400亿美元;近5年来,中国软件市场也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1999年软件市场销售总额为176亿元,比上年增长%,预计2000年中国软件市场销售将达210亿元;二光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态势1、国外情况近几年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发展本国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人才,建立基地,采取得力措施,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这一战略制高点;美国光谷:1998年5月美国光学咨询委员会向国会提交报告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大光电子产业发展力度;同年,在亚利桑那州以亚利桑那大学为中心建立了“光谷”;仅仅一年多时间,已有数十家光电子企业聚集于此,亚利桑那大学正迅速变成全球光电子产业的领头雁和核心地;1998年美国激光器销售额为39亿美元, 1999年达46亿美元,递增20%;法国光电谷:1999年,在法国政府的支持下,阿尔卡特公司和国家科研中心合作,在阿尔卡特研究中心内建立光电子学研究开发中心,简称“光电谷”;光电谷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于一体,该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一流的微电子、光电子器件和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强化纳米科学的基础研究;日本正在实施激光研究五年计划;1997年日本光电子销售额达52628亿日元,主要生产与信息有关的设备和元器件,如光盘设备、输入/输出设备、显示器件;日本在其本土之外的光电子产业达4884亿日元;德国:实施激光2000国家发展计划;英国:实施阿维尔计划;2、国内情况近10年来,我国光电子技术研究在国家“863”计划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很多领域同国外先进国家只有两三年的距离,个别领域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形成了武汉、北京、上海、长春、深圳等5个产业基地;1999年全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额32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当前,国内许多地方都加强了对光电子领域的关注程度,纷纷采取措施加速发展本地的光电子产业,力求在技术和产业上占据竞争的主动地位;北京:北京是我国光电子技术及产业重要基地之一;北京市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人才和政策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重点研究开发生产一批光电子信息产品;北京市委、市政府在研究制定“十五”计划过程中,明确把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了关键的领域之一;上海:上海是我国的光电子技术产业研究开发的三大基地之一;近几年,上海充分发挥龙头作用,超常规地发展自身包括光电子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2000年4月,上海浦东光电子工业园挂牌成立,上海光电子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长春:长春光机所是世界上生产532nm全固态绿激光器系列产品的最大供应商,1998年长春光机所实现产值110万美元;2000年4月,中科院长春光机与物理所宣布将与长春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同建立“光电子工业园”;广东:广东正在策划与朗讯科技公司联合建立一个以广州为中心的光子产业“广东光谷”;目前,“广东光谷”现已完成广州地区高校的教、研及产业化的第一期研究,提出了开展项目建设前期考察和调研工作的初步计划;重庆:重庆正在重点建设半导体激光器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全市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台湾:从90年代开始,台湾出现了光电子热,台湾当局成立了光电科技商业协进会,促进官、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目前,已有发光二极管等多项产品在世界光电子市场名列前茅,1997年光电子产品的销售额近100亿美元;面对国际国内的竞争态势,依托东湖开发区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光谷,已经成为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三、武汉地区建设中国光谷的基础和条件一武汉地区在国内具有不可替代的光电子信息技术优势在东湖开发区内,有23所大学,56家研究机构;有两院院士43名,其中有8名是光电子信息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有从事光电子领域研究开发共有科研开发机构38个,其中国家部委属4个,高校属20 个;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技术/国家技术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重点实验室6个,专业实验室2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优势学科,造就了一批着名的学科带头人,成为我国学科门类齐全、综合研究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光电子科研基地;武汉邮科院是我国光通信的发源地,也是唯一的光纤通信综合研究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武汉分部、亚太电信组织APT光纤通信培训基地和国家光纤通信工程研究中心,并一直承担着国家光纤通信产品质检中心的职能;是我国光纤通信领域的领头羊;多年来,该院在光纤光缆、光电端机、光电器件、有/无源器件、光通信仪表、光缆专用设备、IP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及生产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自1982年武汉邮科院率先开通全国第一条二次群8Mbps光纤通信线路以来,全院共有五次群光纤通信系统、SDH波分复用系统等共160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62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率达90%,是国内同行公认的中国光纤通信技术产业化基地;最近由武汉邮科院代表中国提出并获国际电联批准的和两个标准,是我国在国际电信领域第一个获得批准的国际标准,这标志着该院在这个领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华中理工大学从1971年起就开始从事气体、固体激光器及其应用研究,80年代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90年代初由国家计委批准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激光加工工程研究中心,随后建立了国家CAD支撑软件中心;多年来,该校先后承担光电子领域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1项,国家“863”计划10项,在光交换、光互连技术以及激光加工、激光器的研究、CAD、CIMS软件的开发运用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武汉大学从60年代末就较早地开始了从事半导体、光电材料及元器件、光电探测器及阵列的研究与生产,而且也是国内最早开始光孤子通信的研究单位之一;近年来,该校多媒体教学软件也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武汉大学现建有计算机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研究机构,在光量子计算机、光电材料及光器件、光子生物材料等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影响;武汉工业大学是国家光纤传感技术重点工业试验基地,开发研究的光纤传感器、光纤仪表产品居国内先进水平;湖北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以舰船光电系统技术为研究对象的专业技术研究所、唯一的潜基光电探测技术研究所、唯一的军用光电导航技术科研单位,在光电火控含警戒、跟踪、火控、潜基探测、光电对抗、光电导航四大领域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大型光电系统的研究开发、仿真、试验、总装、总调、小批量生产和光学、光电子学计量检测能力;其研究开发的光电潜望镜、光电跟踪仪的技术性能指标居世界先进水平;另外,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中科院测地所在GPS、GIS、RS软件系统和遥感测量,同济医科大学在生物芯片,湖北省化学所在光纤光缆配套材料,武汉电子科学研究院在CATV、DVD技术,中船总722所、709所在光通信网络研究,中科院物理所和数学所在原子钟研究方面等等都独具特色;“九五”以来,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重大科研成果,共获得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19项,占全省高新技术领域获奖数目的23%,居全国该领域获奖项目总数的第二位;二武汉地区在国内具有不可替代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早,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已成为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高地;武汉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群主要集中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1999年,东湖高新区共有光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企业143家,其中信息光电子企业59家,能量光电子企业12家,软件企业72家;主要生产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光电端机、光纤填料、激光加工机械、应用软件等几十种产品;在信息光电子产业方面,东湖开发区确立了全国领先的地位,其中光纤年产能力250万km、光缆年产能力6万km,产量居全国第一;光电器件、光电端机、光通信设备等产品都具有一定规模;在能量光电子产业方面,东湖开发区是全国三大激光产业基地之一,其中大功率激光器、激光加工设备、激光焊接设备、激光医疗设备、激光防伪图像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在软件产业方面有一批具有特色和知识产权的软件成果及产品,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多媒体教育软件、CAD/CAM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仿真软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999年东湖开发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52亿元其中信息光电子产业50亿元,能量光电子产业亿元,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三武汉地区在国内具有不可替代的光电子信息区位优势武汉是中国内陆的市场中心,距香港、北京、上海、重庆等特大中心城市均在1000公里左右,有极强的市场集散功能和广泛的经济辐射作用;不论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朔江而上,港粤沿海经济带的北进,还是三峡建设形成的东进力量,武汉都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在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中,武汉起着“承东启西”的重要责任,因此,发展高新技术对西部开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国光谷将成为我国进行技术创新和高新术发展的示范基地,成为全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源;中国光谷的建设将促进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四武汉地区在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差距和不足应该看到,面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武汉地区在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武汉地区有很好的技术优势,但产业化程度低,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难以达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二是投入不够,资金来源渠道不畅,投资重点不突出,金融扶植政策不到位;三是体制不顺,缺乏完善的技术项目和产权交易市场,企业和企业家及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四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力度不够,与国外大公司、大企业的合资少;四、中国光谷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一发展目标依托东湖开发区内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对研发、产业、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整合与重组,按照“水平最高、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发展方针,进一步加大武汉地区光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学科建设。

武汉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武汉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武汉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佚名
【期刊名称】《科技创业月刊》
【年(卷),期】2024(37)5
【摘要】武汉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于2000年6月,是武汉大学和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共同建设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近24年发展,已成为湖北省创新创业创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汉大学实现产学研结合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我国创新创业企业样本、战略性新兴产业样本和国家级众创空间样本等三大类“三创”(创新创业创造)样本最全的高新技术产业园。

【总页数】1页(P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创办国家大学科技园推动高技市术业发展--东北大学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实践与思考
2.竞争优势理论与国家大学科技园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基于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调查
3.国家大学科技园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基本路径——以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
4.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国家大学科技园规划设计研究——以宁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
5.创新发展国家大学科技园服务平台——以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

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

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武汉大学深圳产学研大楼●项目背景●位置图●项目基本信息2009年11月,据了解,武汉大学深圳产学研基地大楼于2007年5月28日主体工程正式开始施工,占地面积约为7260.57平米,大楼总建筑面积31000平米,其中地上11层,建筑面积约为25000平米,地下一层,建筑面积约为6000平米。

租金84,物管:8。

●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基本信息(以下简称‚SZVUP大学科技园‛)规划总面积22.6公顷。

一期开发面积17.33公顷,11栋大楼共计建筑面积22.1万平方米。

二期规划建设用地5.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将达16万平方米。

目前,深圳市高新办已经和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签订了入驻‚SZVUP大学科技园‛协议,入入驻院校将申请建设用地,独立建设产学研基地。

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院校也在筹备项目计划进驻大学科技园。

深圳市政府于1999年9月成立了深圳虚拟大学园(SZVUP),根本目的是致力于吸引入园院校的有效资源和有效人才,在深圳的有效环境下,为市、校双方做出有效贡献,实现双赢。

SZVUP是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体系,现有入园单位48家,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名校36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活动基地,香港院校6所以及国外院校4所。

2001年10月,深圳市政府批准在高新区南区填海六区规划22.6公顷土地兴建虚拟大学园大学科技园,为虚拟大学园各成员院校在深圳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和研发自主知识产权项目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2年1月申报至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2002年6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正式同意深圳启动建设虚拟大学园大学科技园;2003年8月,经过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虚拟大学园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分析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分析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分析中经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一、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一)一校一园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依托一所大学来发展科技园区,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创办,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校办科技产业基础,通过大学的智力和科技资源,运用市场化手段来进行经营开发。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等,都属于这种模式。

此种类型的科技园占总数的70%左右。

例如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清华大学为依托,拥有优质的学校资源,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强大的政府资源,如今除了同方、紫光、诚志等国家科技企业在园区聚集,光盘、CAD、软件、液晶等国家和部委的工程研究中心在园区落户,同时还聚集了一大批世界500强的公司,宝洁(P&G)、太阳微系统公司(SUN)、日电(NEC)中国有限公司、Google、微软等在清华科技园设立研发机构,使园区初步形成了国际化企业研发中心的聚集效应,提升了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研发能力,使园区与国际全面接轨。

(二)多校一园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依托多所大学,由政府出面组织在某一区域内形成的大学科技园区。

这种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多所大学合办,有多个分园区。

例如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五个科技园区构成,坐落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内。

还有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由11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组成,有常州科教城及武进高新区两个园区。

这种模式有效的发挥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优势,同时又发挥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各项优势,实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并且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有机结合。

另一种则是依托多所学校只有一个园区,例如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由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长沙矿冶研究所等8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建立。

这种模式有利于整合资源,园区内各方面更容易进行技术、信息交流和设备共享,也有利于吸收社会资本。

东湖示范区总体规划

东湖示范区总体规划

规划内容 4.2 建设规模
4.2.1 人口规模 总体思路
示范区人口包括产业人口和户籍人口人口两部分,预测其总量并考虑户籍人口与产业人口 的重合度。 产业人口
现状产业人口25万人,采用平均增长预测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曲线估计模型法 和面板数据回归法,测算至2015年产业人口为76万人,2020年产业人口为130万人。
北 翼
三位 一体
南 翼
综合 综合 组团 组团
综合 组团
综合 组团
生态核
建 成 区
服 务 中 心









鄂 州 市
生态核
综合 综合 组团 组团
综合 组团
综合 组团
规划内容
4.4 空间结构
“两楔多廊 三区两城 一轴六心”
两楔多廊:大东湖绿楔和梁子湖绿楔、 贯通式生态廊道 三区:自西向东,构建研发储备、产业 聚集、创新研发三个产业发展区。 两城:向南北跨越式发展构建两大科研 生态新城(严东湖和牛山湖科研生态新 城)。 一轴:依托中部综合交通走廊,构架 东向拓展城市发展轴。
2010年
80km2
136km2
224km2
518km2
2.1 规划区简介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2010年6月1日正式划 定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托管范围为准。
规划范围:东至武汉市界,南至江夏 区五里界镇的大屋陈社区,西与江夏区藏 龙岛和武汉市洪山区接壤,北以东湖风景 旅游区、化工新城和长江为界,总规划用 地面积约518平方公里。
五里界
12702
合计
249535
农业 人口 80078
22481 31123 19059 4891 11931 169563

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公布日期】1999.12.02•【文号】国科发高字[1999]558号•【施行日期】1999.12.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1999年12月2日国科发高字〔1999〕558号)积极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精神的重要举措。

今年9月,科技部、教育部《关于组织开展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的通知》(国科发高字〔1999〕385号)印发后,得到了各地政府、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先后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数十所高等学校提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申请。

经过对各试点申请单位的综合评议,并适当考虑不同建园模式和地域分布等因素,确定清华大学科技园等15个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名单详见附件)。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兴办大学科技园,对于激活高校科技资源,把人才和智力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试点单位及其所在地科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措施把试点工作抓出成效。

要从发展大学科技园的长远和全局出发,加强统筹规划,进一步完善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相关措施,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确定今明两年的工作重点和进度。

请将修订完善后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于年底以前分别送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和教育部科学技术司。

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高等学校和高新区的积极性,按照建设规划和试点方案的要求,抓紧推进大学科技园各项建设工作,在扶持政策、资金投入、基础条件等方面积极为大学科技园发展提供支持,努力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改革的精神开展试点工作。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总则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

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

市域规划范围即武汉市行政区域,面积8467平方公里;城镇地区规划范围包括主城、外围7个重点镇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面积2256平方公里;主城规划范围以三环路以内地区为主,面积约85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具体划分见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第4部分)。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6.07•【字号】武政办〔2022〕78号•【施行日期】2022.06.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指导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做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22〕13号)精神和省“才聚荆楚”工程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推行先落户后就业。

年龄不满45周岁(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的高校毕业生凭毕业证书在市内落户,其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可随迁落户。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风景区管委会,下同〉)二、减轻租房安居负担。

取得普通高校(包括教育部认可的境外高等院校)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毕业6年以内、本通知公布之日起在汉就业创业并正常缴纳社会保险、家庭在汉无自有住房的高校毕业生,在资格有效期内,租住人才租赁房的,按照不高于市场租金的70%缴纳租金,累计减免期限不超过3年。

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别免缴2年、1年租金,免租金额每月分别不超过2000元、1500元。

本通知公布前留汉的同等条件大学毕业生,现租住人才租赁房且租期未满3年的,在资格有效的剩余租期内,按照不高于市场租金的70%缴纳租金。

鼓励各区建设青年人才之家,为毕业6年以内有意愿来汉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长7天免费住宿以及就业咨询、创业指导、人才交流等综合服务,为其留汉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责任单位:市房管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团市委,各区人民政府)三、稳定政策性岗位。

武汉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武汉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武汉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坚持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协同联动,畅通创新策源“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更多“从0到1”“从1到10”“从10到N”的突破,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创建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突出“一个东湖科学城、七个湖北实验室、九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攻关,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中的战略要地。

一、建设东湖科学城高标准规划建设东湖科学城,集中布局高水平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型大学等,打造研发转化、产业发展和科技商务三大板块,营造科学氛围浓厚、生态环境优美、配套功能齐全的工作生活环境,打造创新国家队、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

以东湖科学城为创新极核,东湖高新区联动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发展大光谷创新组团,串联“武鄂黄黄咸”重点园区和重要创新平台,完善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与产业布局,以点带面提升区域间互联互通与协同创新水平,将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打造成为创新转化轴、产业协作轴、设施连通轴,将“中国光谷”打造成“世界光谷”。

二、做强基础研究重大平台聚焦光电科学、生物安全、空天科技、生物育种等领域,加快推进光谷实验室、江夏实验室、珞珈实验室、洪山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东湖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等7个湖北实验室建设,争取成为国家实验室。

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标准和要求,提升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2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功能,谋划建设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移植医学、园艺植物生物学、精细爆破等国家重点实验室。

加快推进和谋划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设施(武汉光源)、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神农设施)、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预研装置、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农业微生物设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九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自然、人文、现代科技的融合—武汉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

自然、人文、现代科技的融合—武汉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
Abs r tact T he m as erpl of W uhan t an Unieri ci ce an echn ogyl sr v s yS en t dT ol ndu ti al
开发、 分期施工、 分期入伙, 域的划分 各区 具
有可调 整性 。
2 总体 规 划构 思
逊湖湖底平均高程为 l 7m,最高水位为 l l 9n, 本 区建筑用地控 制在 2 Om高程 以上 ( 3) 图 。
sag d i o p t en al te n t e an gr u swi g er t r n h pa k tu c an ep n h ged an r g a u er , d b i bo t n ev i c ea ig e o l n f l n b t K y Wor s T e S en e an e h o o y e d h ci c d T c n l g
高新科 技 园是 当今世 界新产 业浪潮 中最 具生命力 、最活跃 的生 产综合体 ,其规划设计
也应与之相呼应 。在设 计中 ,我们不但 注意使
pr de pace ort ovi s f he dev opm en el tby
汤逊湖水 系,据开发区管委会 的资料表 明,汤
维普资讯
— 圈
A 恩 C 熊 醑T E Nv 。 N 建 A P . U A c c 绿 化 D ER e
自然 、人文 、现代科技 的融合 一 武汉大学科技园 总体规划设计
t he Com bi ng ofNat e,Cut r an M oder ech ni ur lu e d nT nol ogy
21 规 划 指 导 思 想 .
(1)可 持 续 发 展

“围”与“合”——湖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概念规划设计

“围”与“合”——湖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概念规划设计
于特 定地 段 中的 特 定项 目, “ 围合 ” 宜视 为 “ 围”与 “ 合 ” 的有 机 统一 , “ 围” 与 “ 合 ”互 成反 比 , 需要在
两者之 间找 到恰 当的平衡 。 f 关键词 1 围合 “ 围” “ 合” 概 念规 划
【 Ab s t r a c t 1 S p a c e i s ma d e i n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b y e n cl o s u r e, wh i c h i s o f t e n s ee n i n t o da y ’ S s t y l i s h
‘ ‘ 围 ’ ’ _ - j “ A 口 , ,
湖 北 工业 大 学科 技 园概 念规 划 设 计
Be i ng En c l o s e d a n d Be i n g I n t e g r a t e d :Co n c e p t ua l Pl a n n i n g o f
述 “ 围合 式 ”的设 计技 巧 ,也 不是在 任 何环 境下 都 适用 的。在 湖北 工 业 大学科 技 园概 念规 划 设计 中 ,笔 者 对 “ 围合 ”进 行 了再 思考 ,认 为处 于特 定地 段 中的特 定 项 目 , “ 围 合” 宜视 为 “ 围 ”与 “ 合 ” 的有机统 一 : “ 围 ”是在 匀质 空 间 中创 造 异质 空 间 ,创 造场 所 感 与归属 感 : “ 合 ”是 多个 异质 空间 之 间的相 互融 合 ,创造 和 谐整体 的环境 。 “ 围合 ” 不仅 是要 生成 特定 的 异质 空 间 ,此空
a r et hi nk i n g 0f en cl os u r e i n t he con cept ual pl anni n g of s ci ence par k of Hubei Un i ver s i t y of T ech n ol ogy . An d t h e aut h or deems t hat i t ’ S bet t er t o def i n e encl os ur e as an o r gan i c com bi n at i on of bei ng en cl o s ed an d b ei n g i nt egr at ed i n a gi v en pr ogr am wi t h a s pe ci i f c cont ex t .

洞悉历史机遇 夯实发展基础 打造特色园区

洞悉历史机遇 夯实发展基础 打造特色园区

T h e N a t i o n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c i e n c e P a rk洞悉历史机遇夯实发展基础打造特色园区□武汉大学科技园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首批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武汉大学科技园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位于“武汉中国光谷”的中心地带,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人文及自然环境优美。

武汉大学科技园在国家相关部委、湖北省、武汉市、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和武汉大学的指导、支持下,紧盯国际国内科技产业发展动态,审时度势,积极调整服务园区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新思路,努力探索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努力建设集创新创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于一体的功能型原生态特色产业园区,已经形成了研发、孵化、产业化不断递进、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一、关注环境变化,洞悉历史机遇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其发展与国际国内科技及其产业化发展环境息息相关。

美国《N at ur e 》2004年1月号在《M appi ng O ppor t uni t i es 》一文中指出:当今最具发展前途和最有潜力的3大高新技术是:地球空间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

地球空间技术涉及到遥感(R S )、全球定位系统(G PS )、地理信息系统(G I S )3大领域,空间信息产业已成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紧密联系,广泛应用在防灾减灾、能源环境、城市发展、交通运输、国防安全、位置服务、车辆导航等领域。

在今年四川“512”汶川大地震中,空间信息技术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服务。

为此,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明确指示:“要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防灾减灾高技术成果转化和综合集成,建立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国家和地方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应2007年9月7日,武汉大学前校长刘经南院士与国家科技部万钢部长畅谈武汉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大学科技园专刊急救助指挥体系。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

创新,服务,宜人,生态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规划说明第一章现状及规划背景1.1现状概况1.1.1 发展历程武汉科技新城是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的封闭管理区、政策区以及外延空间为基础和平台,以相关产业为基础,综合相关城市功能的特定地区。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10月,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5月,湖北省、武汉市作出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重大决策,同年7月东湖高新区被科技部、外交部批准为APEC科技产业园,2001年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

东湖高新区以电子一条街起步,逐步发展壮大,在全国53个高新区中位居前列(2004年总收入排名第14,工业总产值排名第15),形成了以光电子为主导产品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

1.1.2社会经济概况东湖高新区成立十多年来,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了较高速度,1991年至2003年,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长48.3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5.53%。

2004年,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8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5.5亿元,增长1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21%;全口径财政收入15.02亿元,增长25%;完成产业和基本建设投资47亿元,增长17.5%;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增长20%;引进内资37亿元,增长164%;出口创汇2.1亿美元。

1.1.3现状产业概况东湖高新区产业特色鲜明,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地位比较明显,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环保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机电一体化、环保等产业近年发展迅速,已成为东湖高新区发展最快的两大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由于近两年来企业产业调整的缘故,产业规模有所萎缩。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背景为深化落实国家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东湖示范区)的宏观战略以及东湖示范区发展战略,落实东湖示范区产业发展需求的空间支撑;实现东湖示范区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和东湖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指导东湖示范区各项城市建设,特编制《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作为东湖示范区下层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法定依据。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东湖示范区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提高东湖示范区的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1、区域协调,示范带动:在武汉城市圈武鄂黄城市带的区域背景下,坚持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周边区域特别是鄂州西部的发展,加强其在产业、生活、生态环境、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

2、创新特色,开放平台:充分挖掘“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内涵,塑造具有创新特色的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景观特色,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工作、学习、生活、游憩的公共服务共享平台。

3、研发主导,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三产业协调发展;由高新技术制造业逐步向创新研发产业转变,兼顾产业经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三方面的关系,营造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和谐社会。

4、安居乐业,城乡和谐:合理安排原住民的居住和就业,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

5、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实行紧凑和集约化的发展格局,建立以面向公众利益为基点的城市交通、市政和公共设施配套体系;树立节约型城市理念,贯彻节地、节水、节能等措施;尊重山、水等自然生态环境,确保城市健康、安全。

6、立足长远,引导实施:从时间和空间的更高层面上去认识城市发展的远景和趋势,用区域的观点思考城市的发展,并注重近远期结合安排建设时序,提出科学合理的实施建议。

武汉大学科技园

武汉大学科技园

武汉大学科技园中国科技产业S I N &T NOLOGY I N DUS TRY OF IN 6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武汉大学科技园作为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位于“武汉中国光谷“的中心地带,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人文及自然环境优美。

园区孵化、研发、生产建筑总面积现有15万平方米,到2010年底将超过3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2家,累计毕业企业25家。

武汉大学科技园根据《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武汉大学的指导、支持下,全面依托并充分发挥武汉大学优势资源,结合地方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特点,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的,坚持市场化和产学研协调、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孵化体系和孵化能力的建设,努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调研探讨科技园发展顾海良校长诚请国际规划大师吴志强为科技园建设出谋划策武汉大学李清泉副校长与国际知名3S 企业负责人亲切交谈国家“863”计划空间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武大吉奥、航天量子和武大卓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C E C E ECH CH A9中国科技产业S I N &T N O LOG Y I N DU S TR Y O F IN 力把学校的学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武汉大学科技园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建设优良的软硬件环境,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引进、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使园区成为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产业的创新基地;通过吸引大批高素质人才到园区创业,使之成为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现已形成了研发、孵化、产业化不断递进、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园区主要有海克斯康、德瑞光学、武大吉奥、武大卓越、华正空间、长江水产研究所、维奥制药、阳光广济、中船重工集团717所、三工光电、新时代激光、元茂光电、华灿光电、武大有机硅、武大巨成、中兴能源、湖北三环等国际国内知名研发、生产企事业单位,基本形成以空间信息产业为主,生物医药、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产业为辅的产业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