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提出了识人五法
古今中外识人识才的启示
古今中外识人识才的启示——组织行为学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正确的、合理的识人识才非常重要。
在组织单位更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开发与运用。
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是否组织需要的人才。
慧眼识才、量才而用可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识别与运用人才,减少判断偏差,“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呢,古今中外有很多经典的理论和案例给了我们启示。
一、识人识才需要综合考察姜太公“六守”识人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
人君有六守、三宝。
”文王曰:“六守何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
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出自:姜子牙《六韬·文韬·六守》译文大意:对于如何科学的选择人才,姜太公首先对周文王如此回答:选人就是要坚持“六守”选人的方法,即“仁、义、忠、信、勇、谋”。
文王又问姜太公:“怎样才能慎重选择具有这六种操守的人才呢?”太公说:使他富裕,看他能否不逾越礼法;给他高位看他是否傲慢狂妄;委以重任,看他是否改变忠诚之心;使之办事看他是否隐瞒欺骗;遇见危难,看他是否临危不惧;遇到突发事件看到是否能随机应变。
如给他财富而又谦虚守礼,就是仁爱的人;如果他地位高贵而又不傲慢专横,就是正义的人;委之重任而又心志不改。
就是忠实的人;使之办事而又忠实可靠,就是诚信的人;临危不惧,就是勇敢的人;能够对应突发事件应付自如,就是智谋的人。
李悝的“五视法”识人魏文侯想找一个贤能的人来当宰相。
当时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魏成子,一个是翟璜。
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
李悝的“识人五法”
李悝的“识人五法”作者:徐廷华来源:《群众》2018年第06期李悝(公元前445-前395),又名李克,战国时政治家、魏国丞相。
《史记·魏世家》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魏文侯想从魏成子和翟璜两个人中选出一个为相。
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魏文侯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就询问他的重臣李悝。
李悝列举了五条辨识人才的标准(史称“识人五法”),魏文侯根据李悝所提供的这一标准,最后录用魏成子为相。
李悝辨识人才究竟是哪“五法”?一曰,居视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
二曰,富视其所与。
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养有为之士,则可重用。
三曰,达视其所举。
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唯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
四曰,窘视其所不为。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
五曰,贫视其所不取。
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这是李悝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识人五法”,并运用于他的工作中,使他广揽天下人才。
司马迁说:“魏用李克(悝)尽地力,为强君。
”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
这些记载都表明,当时魏国能走上富强之路,成为在战国初期一个称霸一方的强国,连当时的强秦也对其畏惧三分,李悝是作出很大贡献的。
为政之道,贵在用人。
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在各种利益面前,往往嘴上说的、行动做的与内心想的并不是一回事。
有的人貌似温柔善良,实际上虚伪奸詐;有的人外表恭敬谨慎,实际上却心怀欺诈;有的人看上去正直,实际上喜欢窥视;有的人表面尽心尽力,实际上并不忠诚可靠。
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人更是会伪装自己。
史上的事例,举不胜举。
所以,要看准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既要观其表面的言,还要察其实际的行,更要考其日常生活中对具体情况的反应,唯有如此,才能从本质上了解一个人。
历史趣谈著名改革家李悝是自杀而亡的吗 李悝变法的内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著名改革家李悝是自杀而亡的吗李悝变法的内容导语: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并且是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和法学家。
魏国与其它诸侯国相比,国土面积都很微小。
当时,各个诸侯国都在为扩充自己的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并且是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和法学家。
魏国与其它诸侯国相比,国土面积都很微小。
当时,各个诸侯国都在为扩充自己的国土面积而做出努力。
魏文侯意识到国家强大,才能不会被兼并。
在魏文侯的示意下,李悝在魏国开始了变法运动。
李悝根据魏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李悝废除了井田制,并将土地买卖合法化,李悝还派人测量土地的量产,根据不同的量产标准,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百姓觉得税收制度趋向合理化,这样一来,提高了粮食种植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李悝为了增加国家的粮食储存量,鼓励百姓多多开垦荒地,这也是李悝重农的表现之一。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李悝在军队实行了考核法,所谓考核法就是对军队里面的士兵进行综合方面的考核,对于优秀者会给予奖励。
除此之外,李悝还实行科学性的军队编排,根据士兵们擅长的领域对他们进行军队的划分,这样一来,每位士兵都能发挥他们作战的优势,大大地提高了军队作战能力。
李悝改革最大的闪光点就在于他废除了封建世袭制度。
选拔人才时,李悝认为国家应该广纳贤才,依据个人能力来入朝为官,选取优秀的人才,更能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
李悝还建议魏文侯将旧贵族的世袭俸禄取消,用这笔钱吸引人才。
李悝是法家代表人物,并且著有《法经》一书。
李悝将各诸侯国的法令融于《法经》一书中,并且根据魏国的情况,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例,保护了魏国百姓的私有财产权。
而李悝颁布法令这一做法保障生活常识分享。
八观六验、七问八法、五法八验、六戚四隐
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X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
近日网络疯传中国古代识人之法,“神准〞!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易经?等等。
除此而外,圣人先贤们还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经〞,X邵?人物志?中的“九征〞、“五常〞学说,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曾国藩?冰鉴?中关于识人的著述等等。
1、?吕氏春秋?提出的识人六验法:〔1〕喜。
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
〔2〕乐。
验其癖性爱好,不玩物丧志。
〔3〕怒。
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
〔4〕惧。
验其是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
〔5〕哀。
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
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够吃苦耐劳。
以上六法松下幸之助评价甚高。
2、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1〕居视其所亲。
即考察该人经常和谁在一起。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都黑。
从一个人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
〔2〕富视其所与。
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
〔3〕达视其所举。
即考察该人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什么样的人。
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4〕穷视其所不为。
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
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那么换取利益。
〔5〕贫视其所不取。
即考察该人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3、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通过观察该人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了解他的信仰和志向。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通过和该人展开辩论以观察应变能力。
〔3〕咨之以计策而观其识。
通过请该人出谋划策以了解其学识和视野。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通过将灾事、祸事等告诉他,看他的反响,由此来观察他是否有勇气直面苦难的现实。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即将其灌醉以后,观察他的真实性情。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法家代表人物李悝识人五法的介绍
法家代表人物李悝识人五法的介绍法家代表人物李悝识人五法的介绍李悝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李悝识人五法的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李悝的识人五法李悝变法,让魏国走上国富民强的道路。
后人班固和司马迁都给予了李悝变法很高的评价,认为李悝变法促进了魏国的繁荣。
李悝被魏国魏文侯所重视提拔,一生的仕途比较平坦,而李悝变法在魏国也进展的十分顺利。
一次,魏文侯想在两位宰相候选人中选一位作为宰相,自己没有意见,便问李悝对此事的看法。
李悝听完魏文侯的焦虑后,给魏文侯说了“识人五法”。
第一,居视其所亲。
判断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平时和谁在一起交往,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般道理。
如果这个人平时都和贤能之人在一起交往,就可以重用他;反之,如果和小人经常在一起,就要慎重选择了。
第二,富视其所与。
意思就是观察他日常是如何支配自己的钱财,如果他用了大量的钱只是为了享乐,奉行自我主义,这样的人就不可以重用;如果他会拿出一部分钱用来接济穷人,那么有仁之心的人就值得重用。
第三,达视其所举。
这一点的意思就是说,当一个人拥有显赫的权力之时,看他如何运用权力选拔人才,如果他是求贤如渴的心态,选拔的都是闲人,那么这个人也是真人才;如果依靠他的高权力结党营私,那么此人便不可重用。
第四,窘其所不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逆境最能锻炼一个人的品格,如果他身处困境仍然拥有高洁的品格,不畏恶势力所低头,那么这个人就值得交往和重用;相反,为了私利而出卖自己的良心和品格,那么这个人便不是良师益友。
第五,贫视其所不取。
顾名思义,一个人在贫穷困苦的时候也不要嗟来之食,那么这个人可以重用;相反,在贫困之时,获取了不义之财只为缓解自己现状,那么这个人就不可以任用。
李悝用了“识人五法”指引魏文侯,让他挑选出最佳人选。
李悝的变法措施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并且是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和法学家。
识人五法
识人五法
一,居视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
二,富视其所与。
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
三,达视其所举。
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为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
四,窘其所不为。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
五,贫视其所不取。
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相学绝技 古今最基本的识人方法 组图
相学绝技古今最基本的识人方法组图A·古代经典识人术一、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人的品德看言行,人的思想看行为,人的内心看做事,人的心术看眼神,人的知识看谈吐,人的内涵看表现,人的修养看性格,人的能力看业绩,人的身手看对手,人的为人看朋友,人的本质看历史。
二、战国李悝“识人五法”——1.居视其所亲: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2.富视其所与: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3.达视其所举:处于显赫之时,看他如何选拔部属;4.窘其所不为:处于困境时,看其操守如何;5.贫视其所不取: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三、八大识人术——1.自私的人:没智慧;2.情绪不好的人:没领导力;3.没魂的人:对爱与智慧美不绝对崇拜——他没指导思想;4.没逻辑的人:没组织能力;5.不没自律的人:不会管理;6.没运营力的人:会错过机会;7.对未来不敏感的人:只会成功一时;8.不能引领客户的人:会被客户淘汰。
四、四大识人术——1.了解一个人的德,看他交往的朋友;2.了解一个人的善,看他对困者、弱者的态度;3.了解一个人的心胸,看他如何对待自己看不顺眼的人;4.了解一个人的能力,看他发现和解决了多少难事,办了多少实事。
五、识人6要诀——1.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肯定是有思想的人;2.能忍受孤独的人,肯定是有理想的人;3.遇事能屈能伸的人,肯定是有胸怀的人;4.处事从容不迫的人,肯定是个淡定的人;5.经常微笑的人,肯定是有头脑的人;6.看透天下事的人,肯定是个有智慧的人。
六、识人术:细节暴露性格——1.喜欢眨眼:这种人心胸狭隘;2.习惯盯着别人看:代表警戒心强;3.喜欢提高音量说话:多半是自我主义者;4.穿着不拘小节:代表个性随和5.一坐下就翘脚:这种人充满企图心,有行动力;6.边说话边摸下巴:通常个性谨慎;7.将两手环抱在胸前:坚持己见。
七、识人术:从签名看透他——1.常年不变型:这类人注意力集中,做事耐性十足;2.搞笑逗乐型:嘻哈逗乐,相处轻松愉快;3.频繁更换型:兴趣广泛,情绪化,很啰嗦;4.立志型:志大才疏,执行力低下;5.文化型:对自己的文采很自信,很自我;5.空白型:城府很深,跟人交流都是套话。
识人五法
识人五法作者:潘春华来源:《前进》 2017年第10期潘春华识人用人、选贤任能,体现了领导者的政治品格、领导艺术和导向标识,关系到事业成败、国家兴衰,是一道千古难题。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
不过,识准和用好一贤并非易事,孔子曾发出过“人心像天体一样难识”的感慨。
近阅春秋战国时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李悝的“识人五法”,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现摘而录之,与大家共赏。
一曰居视其所亲。
有一句话说得好,看一个人的素质和价值如何,就看他和谁在一起,结交哪些朋友。
晋人傅玄的《太子少傅箴》中有云:“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交高人,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所作所为有益于社会和大众,能终成大业,可视为贤人,应亲而用之。
交小人,则背道而驰,要弃而远之。
二曰富视其所与。
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
孟子曰:“贫则见廉,富则见义。
”这“义”乃为走正道,不忘根本,富帮穷,或培植有为之士。
“以富人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人而爱人,何人不亲?”你爱别人,别人尊你、亲你、拥戴你。
对这具有百川归海、百鸟朝凤向心力的人,一定要用。
反之,有的人富了,讲排场,比阔气,显气派,不惜物,不惜民,贪图享乐,挥霍无度。
古人云:“贪乐者,必取辱;过侈者,必招非。
”染上享乐奢侈之风的人,就会不思进取,失去民心,断不能用。
三曰达视其所举。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要保持本色不变,心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用,如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中所云:“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为百姓办事,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小心谨慎,不白拿俸禄,这样的人,一定要重用。
有的人,一旦权到手,便一心想着自己,中饱私囊,耍滑作奸,不顾百姓冷暖,这样的人,绝对不可用。
四曰窘视其所不为。
一个人处于困境时,要看其操守如何,如果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以清净之态明鉴万物,容纳万象,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
中原文化行为篇 读心识人
中原文化行为篇读心识人一、“五视法”识人战国初期魏国政治家李悝的“五视读心识人法”:1、居视其所亲。
看他平时亲近哪些人,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富视其所欲。
看富裕时他是怎么花钱的,是贪图个人享受,花天酒地;还是广散钱财,招贤纳士。
3、达视其所举。
看他身居高位有权势时推举重用什么样的人,是个人的酒肉朋友、七姑八姨;还是不论亲疏,举贤荐能。
4、穷视其所不为。
看他交厄运时能否坚守信念,不拿原则做交易。
5、贫视其所不取。
看他处于贫困境地时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李悝的“五视读心识人法”实际上是对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他们的表现,来确定他们是否有高尚的操守,这实际是一种“环境读心识人法”。
二、“六验法”识人《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种“六验读心识人法”,这“六验”指的是:1、喜之以验其守,让他欢喜,验其节制能力,看他是否不变操守,不得意忘形。
2、乐之以验其僻,让他高兴,验其癖性爱好,看他是否有不良癖好,是否会玩物丧志。
3、怒之以验其节,引他发怒,验其控制能力,看他能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失去理智。
4、惧之以验其持,在恐惧的情况下考验他是否能够坚持到底,验其能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
5、哀之以验其人,悲哀之时,看他是否节哀自制,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之以验其志,处于艰苦环境,看他是否胸怀大志,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否吃苦耐劳。
《吕氏春秋》中记载的“六验读心识人法”,实际上是通过看人在不同的情绪中的行为表现,来达到识人的目的。
可以称之为“情绪读心识人法”。
这种方法曾经被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当成宝典,他曾经说过:“《吕氏春秋》‘六验’中的名句,曾帮助我物色了众多人才。
”后来的情况证明,在提拔外人这一用人策略上,松下幸之助是完全正确的。
古今中外识人识才的启示
古今中外识人识才的启示古今中外识人识才的启示――组织行为学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正确的、合理的识人识才非常重要。
在组织单位更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开发与运用。
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是否组织需要的人才。
慧眼识才、量才而用可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识别与运用人才,减少判断偏差,“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呢,古今中外有很多经典的理论和案例给了我们启示。
一、识人识才需要综合考察姜太公“六守”识人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
人君有六守、三宝。
”文王曰:“六守何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
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出自:姜子牙《六韬・文韬・六守》译文大意:对于如何科学的选择人才,姜太公首先对周文王如此回答:选人就是要坚持“六守”选人的方法,即“仁、义、忠、信、勇、谋”。
文王又问姜太公:“怎样才能慎重选择具有这六种操守的人才呢?”太公说:使他富裕,看他能否不逾越礼法;给他高位看他是否傲慢狂妄;委以重任,看他是否改变忠诚之心;使之办事看他是否隐瞒欺骗;遇见危难,看他是否临危不惧;遇到突发事件看到是否能随机应变。
如给他财富而又谦虚守礼,就是仁爱的人;如果他地位高贵而又不傲慢专横,就是正义的人;委之重任而又心志不改。
就是忠实的人;使之办事而又忠实可靠,就是诚信的人;临危不惧,就是勇敢的人;能够对应突发事件应付自如,就是智谋的人。
李悝的“五视法”识人魏文侯想找一个贤能的人来当宰相。
当时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魏成子,一个是翟璜。
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
法家代表人物李悝生平简介
法家代表人物李悝生平简介李悝(lǐkuī)(前455—前395年),河南濮阳人。
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人物。
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悝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李悝变法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并且是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和法学家。
魏国与其它诸侯国相比,国土面积都很微小。
当时,各个诸侯国都在为扩充自己的国土面积而做出努力。
魏文侯意识到国家强大,才能不会被兼并。
在魏文侯的示意下,李悝在魏国开始了变法运动。
李悝根据魏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李悝废除了井田制,并将土地买卖合法化,李悝还派人测量土地的量产,根据不同的量产标准,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百姓觉得税收制度趋向合理化,这样一来,提高了粮食种植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李悝为了增加国家的粮食储存量,鼓励百姓多多开垦荒地,这也是李悝重农的表现之一。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李悝在军队实行了考核法,所谓考核法就是对军队里面的士兵进行综合方面的考核,对于优秀者会给予奖励。
除此之外,李悝还实行科学性的军队编排,根据士兵们擅长的领域对他们进行军队的划分,这样一来,每位士兵都能发挥他们作战的优势,大大地提高了军队作战能力。
李悝改革最大的闪光点就在于他废除了封建世袭制度。
选拔人才时,李悝认为国家应该广纳贤才,依据个人能力来入朝为官,选取优秀的人才,更能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
李悝还建议魏文侯将旧贵族的世袭俸禄取消,用这笔钱吸引人才。
李悝是法家代表人物,并且著有《法经》一书。
李悝将各诸侯国的法令融于《法经》一书中,并且根据魏国的情况,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例,保护了魏国百姓的私有财产权。
而李悝颁布法令这一做法保障了魏国行政有法可依,推动了国家法治化进程。
李悝变法使魏国在方方面面有了彻底的革新,它提高了魏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他国变法的典范。
李悝法经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法学家和政治家。
除此之外,李悝是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在著名的李悝变法中,因为受到魏文侯的重用,李悝将自己的法家思想融入到变法之中,促进了魏国在法治上的建设。
八观六验、七问八法、五法八验、六戚四隐
八观六验、七问八法、五法八验、六戚四隐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
近日网络疯传中国古代识人之法,“神准”!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易经》等等。
除此而外,圣人先贤们还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人物志》中的“九征”、“五常”学说,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曾国藩《冰鉴》中关于识人的著述等等。
1、《吕氏春秋》提出的识人六验法:(1)喜。
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
(2)乐。
验其癖性爱好,不玩物丧志。
(3)怒。
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
(4)惧。
验其是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
(5)哀。
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
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够吃苦耐劳。
以上六法松下幸之助评价甚高。
2、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1)居视其所亲。
即考察该人经常和谁在一起。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都黑。
从一个人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
(2)富视其所与。
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
(3)达视其所举。
即考察该人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什么样的人。
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4)穷视其所不为。
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
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
(5)贫视其所不取。
即考察该人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3、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通过观察该人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了解他的信仰和志向。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通过和该人展开辩论以观察应变能力。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通过请该人出谋划策以了解其学识和视野。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通过将灾事、祸事等告诉他,看他的反应,由此来观察他是否有勇气直面苦难的现实。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即将其灌醉以后,观察他的真实性情。
“五视法”识人
“五视法”识人李悝的“五视读心识人法”,是在魏文侯请李悝为他挑选的两位宰相候选人提出裁决意见时提出来的。
魏文侯向李悝征求对宰相候选人的意见,李悝说,宰相主要是君主的助手,应由魏文侯自己而不是由别人酌定,但他可以提出五种意见供魏文侯参考:(1)居视其所亲。
看他平时亲近哪些人,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富视其所与。
看富裕时他是怎么花钱的,是贪图个人享受,花天酒地;还是广散钱财,招贤纳士;(3)达视其所举。
看他身居高位有权势时推举重用什么样的人,是个人的酒肉朋友、七姑八姨;还是不论亲疏,举贤荐能;(4)穷视其所不为。
看他交厄运时能否坚守信念,不拿原则做交易;(5)贫视其所不龋看他处于贫困境地时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李悝提出识人的五个标准之后,魏文侯马上就明白了,他高兴地对李?说:“先生回家吧,宰相人选决定了。
”李悝的“五视读心识人法”实际上是对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他们的表现,来确定他们是否有高尚的操守,这实际是一种“环境读心识人法”。
“六验法”识人在秦代古籍《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种“六验读心识人法”,这“六验”指的是:(1)喜之以验其守,让他欢喜,验其节制能力,看他是否不变操守,不得意忘形;(2)乐之以验其僻?让他高兴,验其癖性爱好,看他是否有不良癖好,是否会玩物丧志;(3)怒之以验其节,引他发怒,验其控制能力,看他能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失去理智;(4)惧之以验其持,在恐惧的情况下考验他是否能够坚持到底,验其能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5)哀之以验其人,悲哀之时,看他是否节哀自制,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6)苦之以验其志,处于艰苦环境,看他是否胸怀大志,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否吃苦耐?。
《吕氏春秋》中记载的“六验读心识人法”,实际上是通过看人在不同的情绪中的行为表现,来达到识人的目的。
可以称之为“情绪读心识人法”。
这种方法曾经被日本着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当成宝典,他曾经说过:“《吕氏春秋》‘六验’中的名句,曾帮助我物色了众多人才。
历史上谁的“识人之法”最好?
历史上谁的“识人之法”最好?泱泱大国,伟业千秋。
翻开历史,就是一部各类人才的奋斗史。
这些人才大都出身卑微,倘若不被所识所用,他们就无施展之日,历史也将重写。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者,关键在于用人得当。
刘帮有段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识人之法,用人之术,也是一门学问。
那么,历史上谁的“识人之法”最好呢?请干大事的老总们自己去体会比较吧。
一、《吕氏春秋》提出的识人六验法:(1)喜。
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
(2)乐。
验其癖性爱好,不玩物丧志。
(3)怒。
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
(4)惧。
验其是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
(5)哀。
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
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够吃苦耐劳。
二、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1)居视其所亲。
即考察该人经常和谁在一起。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都黑。
从一个人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
(2)富视其所与。
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
(3)达视其所举。
即考察该人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什么样的人。
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4)穷视其所不为。
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
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
(5)贫视其所不取。
即考察该人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三、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通过观察该人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了解他的信仰和志向。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通过和该人展开辩论以观察应变能力。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通过请该人出谋划策以了解其学识和视野。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通过将灾事、祸事等告诉他,看他的反应,由此来观察他是否有勇气直面苦难的现实。
战国时期李悝识人五法
战国时期李悝识人五法
李悝提出了“识人五法”。
即:
第一,居视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
第二,富视其所与。
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
第三,达视其所举。
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为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
第四,窘其所不为。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
第五,贫视其所不取。
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魏文候请老臣李悝为他挑选的两位宰相候选人提出裁决意见,李悝说:宰相是君主的主要助手,应由魏文候自已而不是别人酌定。
李悝提出了五种意见供魏文候参考)
李悝(前455-前395)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也作李克。
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
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
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
悝曾作出很大贡献。
李悝是魏国丞相。
识人五法”之启示
识人五法”之启示识人用人、选贤任能,是一道千古难题。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
不过,识准和用好一贤并非那么容易,孔子曾发出过“人心像天体一样难识”的感慨。
近阅春秋战国时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李悝的“识人五法”,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在此摘而录之:第一,居视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
第二,富视其所与。
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
第三,达视其所举。
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唯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
第四,窘视其所不为。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
第五,贫视其所不取。
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李悝是魏国丞相,做过中山相和上地郡守,在实践中总结和运用这“识人五法”,使他广揽天下人才。
司马迁说:“魏用李克(悝)尽地力,为强君。
”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
这些记载都表明,当时魏国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
其实,他的“识人五法”并没有多少深奥的玄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从细微的习惯着眼,准确地捕捉一个人的德行。
这也应验了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
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常常在各种各样的利益面前,嘴上说的、行动做的与内心想的并不是真正一码事。
有的人貌似温柔善良,实际上虚伪奸诈;有的人外表恭敬谨慎,实际上却心怀欺诈;有的人表面上勇敢,实际上内心怯弱;有的人看上去尽心尽力,实际上并不忠诚可靠。
有时候,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人很会伪装自己。
所以,要看准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还要观其行动,察其习惯,唯有如此,才能从本质上了解一个人。
习惯是一个人心灵的流露,从一个侧面自然反映出其思想、道德、文明、志趣、知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人五法
战国时期的李悝提出了―识人五法‖。
即:
第一,居视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
第二,富视其所与。
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
第三,达视其所举。
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为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
第四,窘其所不为。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
第五,贫视其所不取。
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魏文候请老臣李悝为他挑选的两位宰相候选人提出裁决意见,李悝说:宰相是君主的主要助手,应由魏文候自已而不是别人酌定。
李悝提出了五种意见供魏文候参考)
李悝(前455-前395)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也作李克。
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
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
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
李悝是魏国丞相。
—–谋断广角—–
李克识人:多方明察而断
领导者明断,起源于明察,而且一定要多方明察。
只有这样,才能在了解全面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与综合,判断而决断。
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一分为三,同时被软弱的周王朝正式确认为诸侯。
三国之中,只有魏文侯最有名声,广纳贤才,励精图治,一时成为强国,连西面强大的秦国都惧怕魏国三分。
《史记》中记载一段故事,是说魏文侯想找一个贤能的人来当宰相。
当时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魏成子,一个是翟璜。
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
魏文侯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就去请教他的一位大将李克。
李克列举了五条评判领导人(特别是作为一国宰相这样的主要领导人)的标准,供魏文侯作参考。
结果魏文侯根据李克所提供的识人标准,录用了魏成子作宰相。
李克的评判领导人的5条标准是:
(1)―居视其所亲‖。
是说当他不做官在家时,都与哪些人物相交往。
(2)―富视其所与‖。
是说当他有钱的时候,他如何花钱,他都把财富施舍给什么样的人。
(3)―达视其所举‖。
就是说当他居于高官显贵之时,他都举荐、重用些什么样的人才。
(4)―穷视其所不为‖。
是说当他陷入穷困厄运之时,他是不是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谨慎言行,有所不为。
(5)贫视其所不取―。
是说他陷入贫寒穷苦之时,他是不是能够严其操守,一介不取。
我们再进一步理解李克的这五条标准。
可以推想,如果一个人在日常交往之中,都是酒色之徒,或者都是绿林好汉,或者都是阿谀逢迎之辈,或者都是腰缠万贯的―土财主‖、―暴发户‖(顶多加一点―附庸风雅‖)之类,那么可以从―近墨者黑‖推断出这个人的品格和作风。
这种人与结交高雅之士的人的品味显然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这就是―居视其所亲‖。
当一个人有了钱而富有之后,是花天酒地呢,还是干社会公益事业。
或为干成大事业而准备基础,二者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就是―富视其所与‖。
一个人当了高层领导,所举荐、重用什么样的人,至少反映出他的胸怀和领导水平。
这就是―达视其所举‖。
例如魏成子和翟璜相比较,在举荐人才上就有很大不同。
魏成子推荐给魏文侯的三个人,都是第一流的人才,魏文侯对这三个人都以老师的礼节相待。
翟璜推荐过五个人给魏文侯,那五个人都很有业绩,但他们只能算是一般的人才,魏文侯只是以臣子之礼相待。
就从―达视其所举‖这条标准来看,魏成子确实比翟璜高出不少。
这一点,就连翟璜自己也是心悦诚服。
孟子说,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李克除了推衍出―富视其所与‖,还得出―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的识人标准。
其核心都是―坚持操守‖的原则。
一个人在顺境中,要坚持操守并不很难,但在困厄中仍然能够坚持操守,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一个高层领导者,一个伟大的领导者,需要有这种超乎常人的坚韧品性,在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中仍然要坚持原则。
苏武被软禁在匈奴19年,整日牧羊,须发皆白,而对汉朝的忠诚之心、大国使臣的高风亮节,一如既往,体现了我中华民族的高尚品格。
李克的五条标准,虽是从静态角度看人,但却把作为一个领导人的必须具备的品行都总结到了。
我们是从领导人明断的立场上引出上述故事的,那么,这则故事给领导人明断以什么启示呢?
第一,领导人事前要把所决断事情需要的信息,明确地分为几个基本的、又相互不同的方面。
这就是说,有了这几个方面的信息,就可以作出判断了。
第二,搜集信息,调查研究。
在做这一工作的时候,不要浮皮潦草,要深入、细微,而后才能分析。
第三,判断的基础在于对各基本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
要知道,善于综合,乃是领导水平高的重要基础。
第四,如果在综合判断后,还要对若干个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的话(例如魏文侯要比较魏成子和翟璜二人优劣),须再明确将要做出决断的性质(例如魏文侯决断的性质是选用宰相,而不是进行饮食起居的服务事项),根据对各方案的―综合判断‖再明确地作出最终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