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2课《范进中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上语文22 范进中举(名师教案)

部编版九上语文22 范进中举(名师教案)

部编版九上语文22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3.认清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的主题。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初步感知主人公命运,探讨范进喜极而疯的原因。

【课前预习】自读疏通字词,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现在我们选拔人才是通过中考、高考等方式,那么有谁知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吗?(生自由回答)“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名于天下,有的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美梦成真从此平步青云,也有的人为科举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

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正是以这些醉心科举的读书人为原型,创作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今天,我们走进其中的名篇《范进中举》,一起来看看范进在科举考试中的命运如何。

【设计意图】联系当前的中考、高考,追溯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方式,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自己即将要进行的中考,并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以下教学活动的快速展开。

二、初读,整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参见《状元大课堂》P226“字词清单”),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要求: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不回看,一口气读完全文。

1.掌握字词课件出示:星宿.(xiù)斋.公(zhāi)醉醺.醺(xūn)啐.(cuì)报帖.(tiě)攥.(zuàn)簇.拥(cù)侥.幸(jiǎo)作揖.(yī)带挈.(qiè)相.公(xiàng)行.事(háng)腆.着(tiǎn)嗑.(hé)亚.元(yà)解.元(jiè)轩.敞(xuān)锭.子(dìng)绾.(wǎn)拙.病(zhuō)商酌.(zhuó)桑梓.(zǐ)2.梳理情节(1)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22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及对比手法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3.了解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2.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情节,初步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及对比的手法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课堂预习】11.借用工具书查找不会的字词。

2.了解作者以及作品。

3.了解故事情节,并找出范进喜极发疯的文段,细细品赏。

4.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搞笑的文段或句子,仔细阅读。

5.找出描写范进的句子,看人物在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试分析人物形象。

【点拨精讲】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生答:科举。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成名于天下。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却能美梦成真,从此平步青云,这些封建知识分子为科举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

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看看范进的命运如何。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三、结合课文感知以下问题1.提问: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明确:第一部分(1~2):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一层(1):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2第二层(2):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3~11):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

第一层(3~5):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第二层(6~9):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0~11):写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2.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的?明确: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一、1、导入语: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是的,彩票!小小彩票。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

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

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教案(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注音、解释;2.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3.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结构;4.分析15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体统同案火候局不过兀自桑梓万贯家私谨具贺仪相与四、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预习题及情节结构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610)治疯;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范进中举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2.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难点、重点分析]1.本文如何运用细节描写,逼真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色?分析: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粗鲁没修养,一副市侩丑像。

胡屠户又道:“……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吃过两三回哩!”——讽刺、夸张意味很浓,胡屠户对“亲家”的嘲讽,反映了他的嫌贫爱富。

屠户见女婿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替他扯了几十回。

——横蛮不讲理的胡屠户,一下子变得憨态可鞠,十分可笑,用意颇深,讽刺效果很强。

2.与《孔乙己》相比较,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分析:A、从人物形象上看,写孔乙己侧重写孔乙己自身思想意识和社会地位的矛盾,通过对几个场面及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完成的;写范进则侧重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通过他的疯和周围人的变化完成的。

B、从行文上看,《孔乙己》写了“笑”,笑得悲凉。

批判中见同情:,虽字面少见“笑”字,但却处处可笑,充满着嘲讽、批判。

C、从主人公的结局上看,一个悲惨,一个富贵,没爬上去和爬上去终究不是一回事,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实质。

3.本文如何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课文通过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错题收集
学生姓名
班级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接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课文结构:《范进中举》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中举前和中举后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写范进中举之前的情况。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授课周次
第十一周
授课时间
课题
范进中举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理解对比和讽刺的写法与作用。
作用。
教学难点
1、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学法诵读法合作法
教学准备
教案课件
课时
1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标、增、改、删、调)
导入新课
作者: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僚地主家庭,早年热衷科举,考秀才,但再也未中举人。考场上的失意,家庭生活由富到贫的变化,在与官僚、绅士的交往中,他逐渐看透了他们丑恶的灵魂,对现实,龙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深刻地认识,这些对他写作《儒林外史》有很大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他“身为士人,熟悉其中情形,故其暴露丑态就能格外详细。”
中举后:经济状况(赠房拿蛋送鸡背米送酒
送银)社会地位(贤婿文曲星称老爷巴结)
行为:中举前(岳父见教的是唯唯连声千恩万谢
借钱被骂得摸门不着连考三十五年)
中举后(“噫!好了!我中了!”晚生久仰老先生”再三推辞,方才把银子收了。)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一个单元的小说,明确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写作目的,已经了解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

初步学会了对人物的分析和情节的梳理,但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另外,古代白话的文本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所以,字词的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

3.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为明清时期经典长篇小说节选,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范进中举》一文选自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1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

这个故事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以及他周围的胡屠户、张乡绅、乡邻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写出了当时的世态百相,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文中的人物刻画对学生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文中生字词,积累词汇。

二.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评价任务】针对目标一:1.通读课文,划出自己生疏的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22 范进中举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22 范进中举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22 范进中举一. 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范进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以及他中举后的变化。

通过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科举制度以及它对人们的影响,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和对人性的揭示。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对于古代的科举制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穿插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同时,学生对于讽刺手法可能还不够熟练,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讽刺手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科举制度,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和对人性的揭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代科举制度、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讽刺手法的运用、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3.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历史知识、教学多媒体资料;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多媒体展示古代科举制度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动作的到位。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

4.巩固(10分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体会作者的讽刺手法。

教师总结并讲解讽刺手法的运用。

5.拓展(10分钟)学生举例说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范进中举》的教案(通用7篇)

《范进中举》的教案(通用7篇)

《范进中举》的教案《范进中举》的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的教案篇1第二课时重点、难点: 的主题和写法(一)明确目标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4.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比较。

(二)整体感知本课时以讽刺艺术的欣赏为重点,以胡屠户的形象分析其实也贯穿这一内容,范进与孔乙己比较、精彩片断阅读求粗不求细,大致轮廓出现后让学生自己揣摩。

(三)教学过程1.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

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思考]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夸张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直接写实第12段,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范进中举前后的一系列事件,揭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

课文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者的讽刺手法以及探讨课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封建社会的了解程度不同。

学生在学习本文时,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作者的讽刺手法。

同时,学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课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讽刺手法。

2.能够分析课文所反映的封建社会问题,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课文,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所反映的封建社会问题。

3.领悟作者的讽刺手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所反映的封建社会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及其相关资料。

2.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反映的封建社会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随音频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答案。

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所反映的封建社会问题,联系现实生活,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范进中举清吴敬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和《儒林外史》,了解封建科举制度。

(2)了解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3)了解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和作用。

(4)分析小说主题,了解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过程与方法(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语言。

(3)小组合作探究,理清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文章主旨。

(4)引导学生掌握讽刺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认识到今天的教育与科举制度的本质区别,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对比、夸张手法在讽刺小说的作用。

难点:学习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对比、夸张手法在讽刺小说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互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现实生活中,许多的学生在考上高中后,经过三年寒窗,备战高考,大家说他们这时的愿望是什么?(考上好大学)可也有人考不上,于是就出现了许多的高中补习生。

有人补一年也会实现愿望,可有人连着补了好几年,越补越不如以前。

大家想,在这种情况下,突然这人今年在他已经极度失望的情况下老天开眼了,他考上了,你们觉得他会怎么样?(学生议论)情况有好几种,我们今天就看清朝的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离奇的故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

二.走近作者,了解《范进中举》,了解科举制度。

2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这是古人常讲的人生四大喜,对读书人而言,金榜题名时的“喜”可谓生命中最无上的光荣,好到什么程度,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课件展示)既然金榜题名是如此荣耀,也就难怪有人对功名利禄念念不忘,痴迷入魔了。

那么,吴敬梓为什么会为知识分子写这样一个故事呢?(学习合作小组展开议论,展示课外查阅的资料)吴敬梓(1701 1754)字敏轩,安徽全椒人,生于豪门巨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

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

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帝你。

"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母亲自和媳妇在厨下造饭。

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

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胡屠户又道:"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

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

我女孩儿也吃些。

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说罢,婆媳两个都来坐着吃了饭。

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

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

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次日,范进少不得拜拜乡邻。

魏好古又约了一班同案的朋友,彼此来往。

因是乡试年,做了几个文会。

不觉到了六月尽间,这些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

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案

22范进中举吴敬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儒林外史》及作者,了解古代科举制度。

2.默读课文,理清条理,把握课文大意。

3.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1.重点:感知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难点:学习文中夸张、对比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关于科举考试的视频〕“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古人称作人间四大幸事。

前三件人皆有之,惟独第四件乃幸中之幸。

试想,插花游街,衣锦还乡,该是何等的荣耀!于是就有了一代一代士子的“十年寒窗”,于是有人“金榜题名”,有人“一举成名天下扬”。

这不,报录的人来了,范进中举了,可范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举之后是喜是悲?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却喜欢慷慨资助别人。

父亲死后,没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这一切使他胸中郁结了愤世嫉俗之情。

乾隆元年,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教师撰写优秀教案,是教师不时反思、改进自身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生长的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思路】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

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工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

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

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范进中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范进中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学习古典小说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情感共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反思,培养他们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

教学重点:文章中范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社会背景的描绘。

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及其对人性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封建科举制度下人物的复杂心理和行为。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人性的复杂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作者简介:吴敬梓:清代著名小说家,以其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闻名,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士人的悲剧。

教学准备:《范进中举》课文PPT课件,包含吴敬梓的生平简介、《儒林外史》的文学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与《范进中举》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科举考试的场景、封建社会的生活画面等。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眼中的科举”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科举考试和封建社会生活的画面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科举制度及其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范进中举》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吴敬梓的生平和《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讨论范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社会背景的描绘。

深入探讨(15分钟)1. 人物心理: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心理变化,探讨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影响。

2. 社会批判:讨论作者如何通过范进的故事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类似的制度和现象。

互动活动(2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故事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验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2《范进中举》教学设计.doc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2《范进中举》教学设计.doc

22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手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教学重难点:l、对话描写人物为重点。

2、欣赏讽刺艺术为难点。

预习指导:1、给下列字注音:醺xūn癞lài攥zuàn挈qiè一宿xiǔ绾wǎn商酌zhu6 啐cuì星宿siù畜生chù侥幸jiǎo 拙病zhuō桑梓zǐ宿舍shù畜牧xù2、解释词语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商酌:商量斟酌3、掌握下列称谓含义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阁下:敬辞,称对方足下:对朋友的敬称愚:用于自称的谦辞生:旧时称读书人或晚辈4、读课文思考按时间顺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不同变化?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结构教学内容:一、导入上节课学了《孔乙己》由孔的悲惨遭遇,我们看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本文也刻画了一个热衷科举的范进,现在来看他们的命运相同吗?二、简介作者与《儒林外史》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思考:l、课文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时间)2、范进中举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中举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中前:①胡认为范中相举是他提携结果,所以摆出长辈架子教训范。

②范乡试向胡借盘缠,被骂个狗血喷头中后:①众人请胡打女婿,治疯病。

②范进疯病好了,见丈人担心挨骂,胡态度与前截然不同。

③胡无耻恭维范;④胡一路给范扯上衣襟⑤家里把屠户送来的钱打发报录人,拜谢丈人⑥范把张乡绅送的银子取出六两送给屠户。

3、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有哪儿点变化?(见考P280练习一)①生活境况:中前家贫无人周济;中后乡邻送米、送菜、送房②社会地位:中前卑微、委人的表现;中后乡邻巴结他。

③处事态度:中前甘受委屈,逆来顺受;中后对张乡绅奉迎自如,对胡屠户是势利、虚伪。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

选自我国清代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运用了夸张讽刺等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的丑态与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

本文内容生动,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其思想性的分析。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吴敬梓及其小说《儒林外史》,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等有关文学常识。

②感知课文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分析人物、评价人物的能力。

②变换思维角度,培养学生思考、想像、表达的综合能力。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

【教学重点】1、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感受夸张讽刺的艺术魅力,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围绕一个“变”字生发开来,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

提问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布置自学:查阅搜集资料:有关作者吴敬梓、作品《儒林外史》、封建科举制度等相关内容。

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请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把下列对联补充完整。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也香,也香,不拘,都来!”学生谈自己对这副对联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畅所欲言,开启思路,师不必深究。

)2二、复述故事。

先自我复述,再在同桌间相互复述、补充,最后在班上复述。

九年级语文上《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

《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束缚和毒害。

2.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效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科举制度吗?它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影响?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范进的形象特点。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范进的形象。

四、学习对比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范进的形象特点,谁能概括一下?二、分析文章结构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线索和铺垫。

三、学习讽刺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讽刺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分析了范进的形象特点和文章的表现手法,谁能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二、拓展阅读1.教师推荐相关阅读篇目,如《孔乙己》、《祝福》等。

2.学生自主阅读,交流阅读感悟。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范进中举》为题材,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四、作业布置1.巩固练习:分析《范进中举》中其他人物的形象特点。

2.预习下一课《孔乙己》。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范进的形象特点、学习对比和讽刺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2 范进中举》优质课教案_7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2 范进中举》优质课教案_7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朗读文章,掌握重点字词。

学习小说中运用夸张、对比以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具体内容。

通过赏析,分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体会封建科举制服对读书人的迫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考试、就业观念。

【学习重点】通过文本阅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领会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难点】结合资源挖掘文本,从而理解全书的讽刺意味和文学价值。

【学习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资料筛选(课前预习)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安徽全椒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

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

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

所作《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又有《文木山房文集》。

2《儒林外史》是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共55回。

“儒林”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外史”与“正史”相对,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不堪称道的轶事;“章回体”是长篇小说中的一种体裁,分若干回,每回都有标题,大多用一个对仗句来概括本回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描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记载他们的种种丑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范进中举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考官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对范进的态度:奉承,讨好。
胡屠户是一个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粗鄙的市侩。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请说出根据。
明确:
中举前:
家境: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备受胡屠户的辱骂,借不到盘缠去参加乡试;家里没有米,上街卖生蛋的母鸡。
(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痴情地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如果我们把小说的情节分为两个部分,大家认为如何分呢?
3.理清情节发展的思路。
明确:
1.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作揖(yī)行事(hánɡ)醺醺(xūn)
腆着(tiǎn)讳(huì)啐在脸上(cuì)
星宿(xiù)自绾(wǎn)桑梓(zǐ)
【教学难点】
认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情境导入】
同学们,金榜题名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耀,“学而优则仕”决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于是,“中举”在下层知识分子之间,在社会和广大老百姓之中,导演出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带着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思索,让我们一同走进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去认识一个被科举制度所毒害的病态社会。
轩敞:高大,宽敞。
2.第一部分(第1、2段):范进中举前的穷困潦倒及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3~11段):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胡屠户治疯以及胡屠户和周围各色人等对他的态度的“变化”。
3.
开端
发展
再发展
高潮
结局
考中秀才
告贷应试
喜极而疯
屠户治疯
乡绅来访
二、研读课文——人物形象
1.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详写了哪几个人物?
四、拓展延伸——“我”看科举
中举前后给读书人带来天壤之别。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很好地概括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______________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成,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____________”
商酌(zhuó)相与(yǔ)带挈(qiè)
拙病(zhuō)倒运(dǎo)
(2)掌握词义
带挈: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
央及:恳求,请求。
局不过:虽然自己不愿意,但碍于情面,也只好屈从。
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行为:唯唯诺诺、老实巴交。对胡屠户敬称为岳父。
中举后:
家境:众乡邻拿鸡蛋、拿白酒、背了米、捉了鸡来;张乡绅送银子,送房子。
行为:跌倒——昏厥——疯跑——疯走集上。
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庄重的“岳父”改为随便的“老爹”。(由怕、畏到随意)
虚伪世故地与张乡绅打成一片,“晚生久仰老先生”“幸得出老先生门下”。
范进是一个为追求功名富贵,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士人。中举前,唯唯诺诺,老实巴交,逆来顺受;中举后,虚伪,圆滑世故。
明确:文中主要描写的人物有: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等。其中,详写了范进和胡屠户。
2.找出描写胡屠户的语言、动作等的句子,说说这些语言动作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勾画、概括语句,讨论交流,明确:
范进中举前: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
(行为)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见教”范进。
(语言)现世宝;带挈你中了个相公;烂忠厚没用的人。(粗鄙)
第22课范 进 中 举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2.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认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体会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范进向他借盘缠:
(行为)一口啐在范进的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语言)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对范进的态度:鄙视、讽刺、嘲弄。
范进中举后:
(贺礼)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行为)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一路低着头替范进扯了几十回滚皱的后襟;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张乡绅:
中举前:
“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
中举后:
当天就来拉拢,送银子,送房子,称与范进是“亲切的世弟兄”。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的目的,体现其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性格。
三、精读课文——探究主旨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范进中举后发疯说明了什么?
探究明确:
中举后:
(1)“飞奔”着去寻找范进,态度非常积极。
(2)在范进发疯挨了胡屠户一巴掌后,众邻居一齐上前,“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舞”字用得极妙,众邻居手舞足蹈,哪里是正经救人,分明是作者有意渲染邻居都来抬举他、谄媚他、拍他马屁。
(3)中举的喜报一到,众乡邻一窝蜂拥了出来看热闹,贺喜,劝慰伤心哭泣的老太太,还主动拿出了鸡蛋、酒、米等管待报子,就连范进发病时跑丢的那只鞋,也有人特意去寻。真是“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世态炎凉,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附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后发疯说明热衷科举、醉心功名的人,其命运是可悲又可怜的,从而抨击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课文围绕“范进中举”这一中心事件,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范进等人的种种丑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知识分子的腐蚀和毒害,鞭挞了封建社会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4.众乡邻和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表现怎样?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明确:
众乡邻:
中举前:
(1)范进不得不向小气的岳父借钱,说明乡邻是不肯借钱给他的。
(2)范进去参加乡试,家中母亲快要饿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送一口救命粮,没有一个人帮忙,没有一个人露面。
(3)乡邻到市集告诉范进中了举人,范进一点也不相信,一方面是范进三十多年屡试不第的阴影,让他不敢相信;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乡邻平日对范进进行的冷嘲热讽,让他不相信邻居的话。
你能用两个成语补充上面的一副对联吗?读这副对联,并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范进所处社会的认识。
明确: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范进所处的社会,科举使及第者飞黄腾达,也可看出整个社会的欺贫爱富与世态炎凉,揭露了科举不仅毒化了士人,还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
五、本课小结
同学们,《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著名片段。文章围绕“范进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描述了范进等人的丑态,鞭挞了封建社会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对我们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有重要的意义。科举制度促成了中国古代文人人格的解构与重构,是中国文化的一次浩劫,是对社会文明的严重侵害,值得我们深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