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题专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题专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题专题及答案(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A.摆脱帝国主义战争 B.向社会主义过渡C.确立无产阶级统治地位 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列宁说:“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这“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主要指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全面实行工业化措施 D.在农村进行集体农庄化经营3.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D.承认商品货币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4.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纳税后农产品由农民自己支配 B.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C.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生产 D.实行余粮收集制5.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本质是A.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C.重视重工业的发展D.否定价值规律、商品和市场关系6.苏联的现代化的完成与西欧国家相比具有的特点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现代化道路所用时间短③有着明确的现代化目标④农、轻、重比例失调发展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7.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D.轻工业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8.斯大林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片面发展重工业C.农业集体化 D.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忽略经济发展的质量9.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C.阻碍了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D.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10.以下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评价,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的残余阻碍了农业发展B.工业化使农业迅速摆脱了落后局面C.大规模集体经济是农业发展的保障D.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11.赫鲁晓夫改革的政治前提是A.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B.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C.“八一九”事件 D.中苏关系恶化12.下列有关赫鲁晓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农业改革为重点B.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开始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C.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改革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1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成果是A.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计划经济体制得到恢复C.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D.开始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14.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成功的相同原因是A.没有突破个人崇拜的禁区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C.片面发展重工业 D.扩大地方权力,导致地方分散主义膨胀15.导致勃列日涅夫后期失败的直接因素是A.与美国展开疯狂军备竞赛 B.政治上官僚腐化C.民族矛盾突出 D.农业长期停滞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5分,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进行。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50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版,含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50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版,含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50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版,含解析)1.1921年6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直言不讳地声明苏维埃政权在重建资本主义,“贸易自由就是资本主义自由,然而这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形式。

这就是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建立资本主义”。

材料表明A.列宁已经认识到商品市场的作用B.苏维埃政权要恢复资本主义C.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还存在问题D.苏俄要对社会制度进行改革2.《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作者意在A.揭露斯大林体制的弊端B.批判斯大林的极权统治C.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D.探讨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3.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

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B.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C.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4.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

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

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贸易自由化B.部分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C.优先发展重工业D.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5.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整。

这些政策A.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B.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C.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D.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6.苏联曾经颁布《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

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及答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及答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及答案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初步尝试,它的形成,是一种历史选择,那么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政治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②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③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④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个情景描述了红军战士保尔于国内战争期间在铁路工地与以前的恋人冬妮娅偶遇,当时,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

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

这说明苏俄()A.对小企业实行监督?B.规定一切生活必须品由国家集中分配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D.由国家经营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3.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不成功的。

其共同原因是()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B.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成就巨大。

对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西方报刊曾有这样的评论:“五年计划的四年获得了真正卓越的成就,苏联像战时那样紧张地、创造性地建设新生活的基础,国家面貌焕然一新。

”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主要有()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②苏联人民建设祖国的爱国热情③苏联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④列宁的正确领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允许农产品自由贸易6.实施新经济政策,并未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这主要是因为()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国家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业企业仍归国家所有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都属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关于它们的相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C.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8.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卷

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卷

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方针,规定党在农村中的基本任务是()A.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成为大规模集体经济B.继续坚持新经济政策C.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坚持个体小农经济2.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是()A.执行新经济政策B.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的实现C.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有()①1935年开始的大清洗运动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表现②从1928年起,苏联完整地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③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④1936年新宪法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4.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之所以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确立,主要是因为()A.它宣布苏联为社会主义国家B它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C.它规定了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D.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苏维埃5.决定苏联20世纪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根本因素是()A.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B.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需要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D.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需要6.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的主要表现有()①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②违背了列宁关于把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③它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④它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③④7.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在于()A.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B.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C.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D.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8.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C.都曾产生过积极作用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9.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无关的是()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小农经济和农民意识C.斯大林的个人因素D.大清洗运动10.苏联大清洗运动的主要影响不包括()A.取得了阶级斗争的胜利B.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C.阻碍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D.破坏了干部资源1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A联共(布)十四大 B联共(布)十五大 C俄共(布)十四大 D俄共(布)十五大12.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绩主要有()①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②实现了国家工业化③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④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1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特点是()A.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来积累资金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C.优先发展轻工业以改善人民生活 D.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14.联共(布)“十五大”规定在农村的根本任务是()A.实行农业集体化 B.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的所有制形式C.使小农走上集体化道路 D.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条件15.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是在()A卫国战争期间 B “一五”计划完成后 C “二五”计划完成后 D “三五”计划完成后16.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A.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 B.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召开C.1928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17.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使苏联的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和破坏C.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D.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18.下列哪一项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失调C.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 D.损害农民利益太多,农业长期落后19.1936年苏联新宪法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苏联建成的标志,是因为()A.它规定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B.它宣布了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C.它规定了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D.它反映了苏联社会生活和阶级结构的变化20.下列对1937年苏联经济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美法 B.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支配地位C.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D.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21.苏联的大清洗运动发生在()A.1924年—1928年B.1936年—1939年C.1928年—1937年D.1937年—1939年22.导致苏联30年代大清洗运动的直接原因是()A.个人崇拜风盛行 B.国际反苏势力猖獗C.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认识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3.苏联的下列政策和运动在历史上没有起过积极作用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体制 D.大清洗运动24.苏联出现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原因,主要有()①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下,个人权力过大②苏联是从经济文化落后的沙俄发展而来的③斯大林本人也提倡个人崇拜④大清洗运动粗暴地破坏和践踏了民主和法制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二、材料解析题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

高中历史必练题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高中历史必练题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1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西方专家和技工的数量超过2万人,其中美国人约翰•考尔德担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总工程师,因贡献突出被授予列宁勋章,甚至还有外籍技术人员获得了党员称号。

这种现象发生在苏俄(联)( )A.三年国内战争时期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C.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D.二战后经济改革时期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3、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年﹣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D.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4、列宁在1921年4月21日发表的《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中,反复论证了俄国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列宁的这一论述( )A.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B.加速了苏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C.明确了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D.指出了苏俄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5、1922—1923年,苏俄私商控制了整个零售贸易的30%多。

在莫斯科,1922年零售贸易的83%掌握在私商手中,7%由国营商业控制, 合作社商业控制10%。

这主要是由于( )A.国家消费品生产增加B.农产品的商品化提高C.工业经济已全面恢复D.自由贸易获得合法化6、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中,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

这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

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 )A.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B.为斯大林模式奠定理论基础C.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D.与当时苏俄基本国情不相符7、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练习卷及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练习卷及答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单项选择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确切的表述是()A.资本主义有较快的发展B.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C.农村中保留大量的农奴D.沙皇专制制度继续加强2.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B.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C.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3.1905年革命和二月革命的相似之处是()A.革命的背景相同B.革命的目的相同C.革命的结果相同D.革命的性质相同4.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国对苏俄进行干涉的原因是①不满俄国单独与德国媾和②惧怕共产党政权会影响到本国资产阶级统治③企图恢复俄国的封建专制统治④敌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②④5.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于()A.七月事件后B.十月革命后C.苏维埃政权建立后D.临时政府建立后6.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日两国历史的相同点,正确的有①都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②经济发展迅速但仍相对落后③都加紧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④与英、美等国矛盾十分尖锐()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7.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最终目的是()A. 退出大战 B.得到喘息机会C.维持国内和平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8.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的相似之处是()A.革命的性质相同 B. 革命的目的相同C.革命的结果相同 D.革命的方式相同9.共产国际的性质是()A.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 B.各国工人党的上级组织C.新的国际工人组织 D.国际无产阶级的咨询机构10.对苏维埃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A.它的制定不符合当时的国情B.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C.在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D.在实施过程中对国家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11.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在()A.由工农苏维埃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B.有限度地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C.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D.依靠工农及其他劳动阶级,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12.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和新中国过渡时期实施的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都()A.恢复和扩大了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秩序B.是两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成熟的基本标志C.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并进而战胜资本主义D.是两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策略13.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实施的经济政策措施中最符合当时社会主义情况和客观经济规律的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C.实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4.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能表明()A.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暂时放弃了共产主义原则B.苏维埃政府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C.新生政权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D.苏俄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历经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5.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填空题1.为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2.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4.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5.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6.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二、选择题7. “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苏俄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B )A. 夺取十月革命的胜利 B.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 推动工业化建设D. 对付美国的“冷战”8. 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

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

这反映了苏联( B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B.重工业发展迅速C.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D.完成农业集体化9. 1920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

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

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B )A. 加快发展市场经济B. 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C.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D. 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10. “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特定历史条件”是指( )。

①俄国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经过一战,物质极为匮乏②当时布尔什维克的主要任务是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③苏俄人民拥护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迫切希望在它的领导下打败国内外的反动敌人④十月革命后苏俄具备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3.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

……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过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本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彻底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4.“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5.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6.赫鲁晓夫回忆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

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卷含答案 精校打印版

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卷含答案 精校打印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卷(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

”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2.美联社曾经报道,1930~1932年,每天有大量的美国人聚集在苏联驻美大使馆门前,要求移民苏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美国工人大量失业 B.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C.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苏联的经济政策吸引美国人前去投资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4.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5.“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试卷(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斯大林上台后,在一次讲话中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我们不想挨打。

不,我们拒绝挨打!……那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再落后了。

于是苏联()A.实行了战吋共产主义政策 B.推山了新经济政策 C.开展了工业化建设 D.发动了垦荒运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上台后,为了改变苏联落后的局面,开展了工业化建设,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了先进的工业国。

AB项都是在列宁时期实行的;D项是在赫鲁晓夫时期实行的。

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2.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这一模式表述正确的是()A.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尊重经济规律并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C.为夺取十月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答案】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经济方面,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

故A符合题意;斯大林模式重点发展重工业,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违背了经济规律,排除B项。

斯大林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已经取得胜利;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

排除CD两项;故选择A。

3.列宁指出:我们现在正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列宁为“纠正错误”而采取的措施是()A.建立苏维埃政权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改革苏联模式【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我们现在正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帮助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挺过了国内战争的危机。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2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2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题干:《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苏联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 加快工业化进程B. 稳定国内政治局势C.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D. 削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题干: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A.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速B. 创立了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 政治上出现了大清洗运动D. 强化了国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3、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实施的“第一颗原子弹”计划,其最终目的是:A. 提高国际地位B. 加快工业化进程C. 发展军事力量D. 防止核战争威胁4、下列关于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农业集体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B. 农业集体化导致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 农业集体化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D. 农业集体化是为了应对国内外反苏势力的压力5、苏联在1928年开始大规模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的是()A、迅速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B、大力发展轻工业,提升民生C、优先发展农业,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D、增加商品出口,促进国际贸易6、赫鲁晓夫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最突出的改革成果是()A、经济体制改革,使苏联经济进入黄金发展期B、农业改革,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D、通过改革改变了斯大林模式,废除了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的名称7、下列关于苏联1936年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 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B. 确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 删除了关于国家政体的规定D. 规定了党的最高权力8、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但这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教训。

以下关于这一时期的描述错误的是()A. 大力发展重工业,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B. 对农业和轻工业的过度集中投资,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 重视科学技术,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D. 推行农业集体化,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挫伤9、题干: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推行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是 ______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试题及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试题及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C. 斯大林模式的推动D. 农业集体化的成果2.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这一评价针对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D. 英法绥靖政策3. 对于20世纪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

该模式的特点是( )A. 全面实施市场经济B. 采取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模式C.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 多党制代替一党制4. 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是( )①废除农奴制改革 ②领导十月革命胜利 ③实施新经济政策 ④制定苏联新宪法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5. 对斯大林模式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 以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为形成标志B. 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C. 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D. 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6.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实行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D. 社会主义工业化7.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但此套邮票却是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A. 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B. 邮票发行的时间C. 邮票的发行者D. 周年纪念的时间8. 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B.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C. 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基本不受群众监督D. 注意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9. 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 有利于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C.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D. 标志着苏联的成立二、材料解析题10.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高二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题

高二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题

高二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题1.“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据此苏维埃俄国决定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B.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客观作用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可以看出此时是允许商业存在与发展的,故本题选B项,A、C、D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名师】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曲折反复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列宁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是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三是二战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及结果。

2. 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A.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B.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D.人民怀念沙皇统治时的荣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苏俄农民反对当时政府的,是因为在1921年以前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所以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

3.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

布哈林这种认识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一、选择题1.(20__四川成都模拟)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

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2.(20__来宾模拟)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3.(20__江苏盐城调研)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4.(20__安徽黄山模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

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5.(20__广东惠州调研)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

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凯恩斯主义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20__开封模拟)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1926年工业产量比重生产资料生产 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生产59.3% 56.3% 51.9% 56.6% 56.1%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7.(20__江西南昌模拟)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相当于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30%。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其中“追随理想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2.如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

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3.(2017·海南卷)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4.“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C.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5.(2017·河北张家口一中高一月考)1925年,是苏俄政权发展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年。

这一年,粮食产量比1921年提高了一倍,农业基本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工业指标也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苏俄政权在经济战场上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A.苏联成立调动了民众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C.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6.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________”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高考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含答案解析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1.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

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2.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

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

这一政策()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3.列宁提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

”为此,苏联() A.加快了农业社会改造步伐B.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D.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4.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

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

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5.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

”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

这些观点()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6.某政治家在其著作中写道:“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doc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doc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1. 苏维埃俄国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是一种恐怖政策B. 是一种应急措施C. 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D. 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B 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问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可以长期实行的政策,但当时的俄共试图利用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遭到了失败。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其实施的历史背景,它是在战争状态下采取的非常措施,直接目的在于保证俄国国内战争的胜利。

2.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路主要得益于( )A. 优先发展重工业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运动D. 斯大林模式解析:B 本题考查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实践。

拄着拐杖走路说明当时苏俄经济渐有起色,应是新经济政策。

3. 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

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罗斯福新政D. 改革开放解析:B 1921年,苏俄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工业方面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说明在当时的俄国,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包括国家资本主义)。

4. 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 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 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解析:D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自由贸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C. 斯大林模式的推动D. 农业集体化的成果2.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这一评价针对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D. 英法绥靖政策3. 对于20世纪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

该模式的特点是()A. 全面实施市场经济B. 采取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模式C.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 多党制代替一党制4. 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是()①废除农奴制改革②领导十月革命胜利③实施新经济政策④制定苏联新宪法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5. 对斯大林模式的阐述不正确的是()A. 以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为形成标志B. 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C. 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D. 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6.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实行了()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D. 社会主义工业化7.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但此套邮票却是错体票,其错误在于()A. 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B. 邮票发行的时间C. 邮票的发行者D. 周年纪念的时间8. 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是()A. 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B.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C. 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基本不受群众监督D. 注意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9. 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 有利于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C.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D. 标志着苏联的成立二、材料解析题10.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1) 为什么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材料二图1海报:工业化之路(1928年)图2农民加入集体农庄(2) 指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中,与图2类似的历史事件。

(3) 以史为鉴:材料一中“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的是什么?存在着哪些弊端?(4) 图1、图2分别反映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1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工业化的重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材料二材料三下图是一张反映苏联经济的漫画。

请完成:(1) 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重心是什么。

(2) 为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人民在谁的领导下进行奋斗?哪一年开始其第一个五年计划?(3) 材料二说明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什么成果?(4) 根据材料三的漫画和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经济的主要特点。

(5) 造成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案及解析1.答案:A解析:【分析】此题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提示“1921~1925年”。

这一期间苏联(俄)实施的是新经济政策,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巨大发展,故选A。

【点评】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题干相符的是斯大林模式,故选 C。

【点评】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

3.答案:C解析:【分析】解答本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和学者的观点。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故选C。

A、B明显错误;D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相关。

【点评】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有严重的弊端。

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4.答案:B解析:【分析】十月革命和新经济政策都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贡献,而废除农奴制改革是亚历山大二世领导的,制定苏联新宪法是斯大林的贡献。

【点评】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1921年开始在列宁领导下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5.答案:D解析:【分析】斯大林模式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故D项不正确。

【点评】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有严重的弊端。

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6.答案:B解析:【分析】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

所以,出现了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点评】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7.答案:A解析:【分析】因为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苏联成立于1922年。

正确的国家称谓应是“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所以“苏联十月革命”的说法是错误的。

【点评】十月革命前称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简称苏俄;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8.答案:D解析:【分析】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权,忽视民主,所以这种体制忽视了民主法制的建设。

【点评】斯大林模式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治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9.答案:D解析:【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使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D项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

【点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使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10. 答案:(1)实施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政权。

(2)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3)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

(4)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弊端:经济上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个人手中,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中国三大改造中的农业的改造。

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政权。

斯大林模式即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弊端又严重阻碍了苏联的长远发展。

中国学习苏联经验对工业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在1956年底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点评】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的三大改造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的重要尝试。

新经济政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却没有得到长期坚持和贯彻;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即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弊端又严重阻碍了苏联的长远发展;中国的三大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伟大成就之一。

11. 答案: (1)重工业。

(2)斯大林。

1928年。

(3)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4)重工业发达,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5)“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排斥经济规律和商品价值规律,依靠政治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28年——1937年,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其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但是这一体制却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点评】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它既发挥过积极作用,又存在着严重弊端。

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斯大林模式,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