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诫子书知识点整理(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诫子书》知识点
![《诫子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90d149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5.png)
《诫子书》知识点《诫子书》知识点《诫子书》知识点本文的行文思路:先从“君子之行”写起,接着提出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中心论点、主旨句),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
然后从正面分析了静与学,才与学,志与学的关系,最后从反面论述了珍惜时间,不能虚度光阴的道理,希望儿子能做“君子”。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淡泊明志,静心学习,珍惜时间,不淫慢险躁,希望儿子能做“君子”诫子书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答:立德与立功(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做人和治学)两方面。
诸葛亮《出师表》中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相照应,这句话也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以及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
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浓缩为四字成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常被人当做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文中多次提到“静”,说说你对“静”的理解。
答:(1)作者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学须静也”,可见“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和精神要求,是学习的前提。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要做到“静”,就要屏除杂念和干扰,内心恬静、不慕名利,从而实现远大的目标。
结合《诫子书》,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答:(1)文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见“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
(2)人一定要有志向,并且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
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个有志向的人。
作者对自己的儿子寄托了哪些厚望?答:(1)诸葛亮从修身养德,静心学习方面告诫儿子做人和治学的道理。
他围绕“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躁”字,告诫儿子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淫慢,不能险躁。
(2)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答:(1)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文言文《诫子书》知识梳理资料
![文言文《诫子书》知识梳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08f8de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f.png)
文言文《诫子书》知识梳理资料【题解】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诫子书,即作者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课文原文及朗读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字词注释】【1】夫(fú):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行为操守。
【4】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5】淡(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6】明志:明确志向。
【7】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8】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9】广才:使才智广博。
【10】淫(yín)漫:过度怠慢。
漫:怠惰,淫:过度。
【11】励精:振奋精神。
励:奋勉,振奋。
【12】险躁:暴躁、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13】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4】与:跟随。
【15】驰:消失、逝去。
【16】日:时间。
【17】遂:于是,就。
【18】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9】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20】穷庐:破房子。
【21】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呢!【重点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习。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诫子书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1d74d8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5.png)
诫子书知识点梳理《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世的人生哲理传递给后人,成为了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以下是对《诫子书》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重点字词1、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3、行:操守、品德。
4、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5、修身:修养身心。
6、俭:节俭。
7、养德:培养品德。
8、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9、明志:明确志向。
10、宁静: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11、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12、须:必须。
13、广才:增长才干。
14、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5、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16、险躁:轻薄浮躁。
险,轻薄。
17、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18、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9、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20、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1、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2、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3、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三、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第8课《诫子书》必备知识清单
![第8课《诫子书》必备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8d0c3784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7.png)
《诫子书》知识清单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诵读理解1、字音夫(fú)澹(dàn)2、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字词诫:警告,劝人警惕。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
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4、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诫子书知识点
![诫子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b02753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1.png)
15诫子书【知识点一】1.(1)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2)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3)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古义:修养今义:管理(4)古义:岁月今义:24小时、天2.动词,学习名词,学业成就3.(1)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2)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4.(1)操守,品德 (2)立志 (3)放纵励:振奋 (4)轻薄浮躁(5)疾行,指迅速逝去 (6)陋室5.(1)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知识点二】1.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才能明确志向,集中精神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知识点三】1.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
3.学习需要静心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习。
4.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5.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6.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知识点四】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淡泊、立志、惜时。
3.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懈怠、懒惰、浮躁。
4.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静,学习须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5.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知识点五】“淡泊”“宁静”“淫慢”“险躁”【中考链接】1.A(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2.C(就) A.(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凭借) B.(的;主谓取独) D.(最终;于是)3.C(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教育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淡泊明志)4.D 修养5.B A.代词,代学过的知识;B.和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宾语前置的标志;D.补足音节,不译。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e3e7e3f763231126fdb1122.png)
《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非学无以广才)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非志无以成学)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
(淫慢则不能励精)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险躁则不能治性)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
(将复何及)3、注释⑴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⑵行:操守、品德。
⑶淡(dàn)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⑷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⑹广才:增长才干。
⑺淫(yín)慢:放纵懈怠。
慢:懈怠。
淫,放纵。
⑻励精:振奋精神。
⑼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⑽治性:修养性情。
⑾驰:消失、逝去。
⑿日:岁月。
⒀遂:于是,就。
⒁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⒃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⒄才须学也:才:才干⒅意与岁去:意:意志[19]俭以养德: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诫子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诫子书》重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8afca4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3.png)
4诫子书
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
作品主旨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主要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
记文言知识
1. 重点注释
①诫.(告诫、劝勉)子书.(书信)
②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君子
..(有才德的人)之行
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
身
④非淡泊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
⑤年与.(随同)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⑥遂.(于是,就)成枯落
..(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⑦悲守穷庐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 词类活用
①形容词作动词:非学无以广.
才(增长) ②形容词作名词: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大目标) 3. 古今异义
夫.
君子之行 古义:f ú,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今义:丈夫
险.
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4.一词多义
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遂成.
枯落(变成,成为) 学⎩⎨⎧夫学.须静也(学习)非志无以成学.
(学业) 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志向)非志.
无以成学(立志)。
诫子书知识点
![诫子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a85453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0.png)
《诫子书》知识点整理一、基础知识【文题解读】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当作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北伐途中放心不下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劝勉【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
诸葛亮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政权日夜操劳,对儿子,他寄予厚望,又不大放心,故写下这篇《诚子书》,对他加以教诲、训诫。
【课文原文及朗读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译文助词,的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行,操守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养译:君子的品行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志向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形容词作动词,明确、坚定达到译: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必须形容词作动词,增长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
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办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振奋精神修养性情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连词,表承接,就轻薄浮躁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疾行,指迅速逝去凋落衰残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言副词,又怎么来得及译: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5《诫子书》字词批注知识点整理
![15《诫子书》字词批注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f81d5a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15.png)
15《诫子书》字词批注知识点整理15.《诫子书》知识点整理一、字词批注二、作者介绍XXX,字XXX,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三、字词积累(一)古今异义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缓慢(二)一词多义之:学而时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以:静以修身:来,表目的连词可以为师矣:凭,介词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志向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学:夫学须静也:动词,研究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三)词性活用1、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2、广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3、远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XXX.多多不接世:形作名,多数人四、文章分析1.本文中央论点(中央句)是:XXX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险的句子是:险躁则不能治性。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XXX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请求人们的心里天下始终坚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关系:“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5.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就研究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研究,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研究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6.XXX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的人格,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恬淡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同时留意爱护保重光阴,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b06bdd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5d.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知识点梳理诫子书(课文)[三国·蜀汉]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多何及!一、基础知识积累1、字音字形(1)读音夫.fú淫.慢yín 淡泊..dàn bó险躁.zào 穷庐.lú遂.su ì(2)多音字及形近字夫fū(农夫)(夫妇)(万夫不当之勇)fú(逝者如斯夫)泊bó(淡泊)(停泊)(漂泊)pō(湖泊)(血泊)(水泊梁山)躁(险躁)(暴躁)燥(干燥)(燥热)噪(噪音)(噪声)操(操场)(操守)澡(洗澡)(澡堂)庐(茅庐)(庐山)炉(火炉)(炉火)沪(沪江)(京沪)妒(妒忌)(嫉妒)遂(遂愿)(遂心)逐(逐渐)(放逐)隧(隧道)(隧洞)邃(深邃)(幽邃)髓(精髓)(骨髓)驰(驰骋)(飞驰)弛(松弛)(张弛有度)2、重点文言字词积累(1)重点字词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操守、品德。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日:岁月。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静以修身: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
俭以养德: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宁静致远:平稳静谧的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2)古今异义词①夫君子之行夫(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今义:丈夫)行(古义:操守、品德今义:行为,行动)②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指环境安静,不嘈杂)③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轻薄今义:危险,惊险)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④非学无以广才广(古义:增长今义:广泛;宽广)⑤年与时驰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奔驰,奔跑)⑥淫慢则不能励精慢(古义:懈怠今义:指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3)一词多义①去:意与日去.(消失)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离开)②学: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③以:歌以.咏志(介词,用)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借)静以.修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不译)(4)词类活用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非志无以成.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5)倒装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3、文史积累(1)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诫子书》知识点考点梳理打印版
![《诫子书》知识点考点梳理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938271dc856a561252d36fde.png)
《诫子书》知识点考点梳理打印版❶生难字淡泊.(bó) 致.远(zhì) 淫.慢(yín ) 励.精(lì) 险躁.(zào ) 穷庐.(lú) ❷重点词语解释①夫.君子之行 ②静.以修身 ③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热衷名利;使志向坚定、明确)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 ⑤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⑥淫慢..则不能励.精 ⑦险躁..则不能治.性 ⑧年与时驰.(逝去) ⑨意与日.去 ⑩遂成枯落..(凋落、衰残。
文中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❸一词多义①不⎩⎪⎨⎪⎧淫慢则不.能励精()尊君在不.(同“否”,在问句尾表询问) ②时⎩⎪⎨⎪⎧年与时.驰()学而时.习之()元方时.年七岁() ③日⎩⎪⎨⎪⎧意与日.去()君与家君期日.中() ❹古今异义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内心平静,集中精力和注意力今义: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无常今义: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今义:④遂成枯落.. ⎩⎪⎨⎪⎧古义: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今义: ❺词类活用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使……明确)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的目标) ❻重点句子默写①夫君子之行,,。
②, 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非学无以广才,。
④, 险躁则不能治性。
❼重点句子翻译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
课文理解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第15课《诫子书》知识梳理
![第15课《诫子书》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fbaff2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89.png)
七上《诫子书》第一部分知识梳理一.重点词语: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无以明志非宁静..: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远:远大目标。
..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
振奋精神。
..则不能励精险躁..:轻薄浮躁。
修养性情。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成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诫:劝勉、告诫二.文言知识积累:(一)一词多义之: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以: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非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学: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成: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遂成枯落:变成,成为行:三人行:行走君子之行:品德,操守意:意与日去:意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意暇甚:神情,态度(二)词类活用:1、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2、广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增长3、明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4、远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三)古今异义:1.静以修身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安静。
2.淫慢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
3.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4.年与时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车马等或使车马等)跑得很快。
5.意与日去古义:丧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四)重要虚词1.夫君子之行(助词,的)2.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五)特殊句式判断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也”表示判断)(六)成语积累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诫子书》知识点
![诫子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a50ba3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b.png)
诫子书》知识点人教版文言文《诫子书》知识点梳理(最新)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后来任蜀国丞相。
代表作有《出师表》等。
2.释题: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文题的意思是:给儿子写的一封告诫、劝勉的信。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夫君子之行(fú)淫慢(yín )励精(lì)险躁(zào )遂成(suì)穷庐(lú)三、重点字词解释:1.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2.静以修身(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3.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4.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远:远大目标)5.非志无以成学(立志)5.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轻薄;治:修养)7.非学无以广才(使……广博,增长)8.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9.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10.意与日去(消失)11.将复何及(又)12.诫子书.(诫:告诫、劝勉;书:书信)四、字词归纳:1.一词多义(1)学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2)之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3)以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4)志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②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3.词类活用①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③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④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五、朗读停顿: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个句子中,每个分句只划一次。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子书》知识梳理
![《诫子书》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109e7a353169a4517723a3da.png)
《诫子书》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与诸葛亮相关的故事:空城计、七擒孟获、火烧博望坡、诸葛亮借东风、诸葛亮六出祁山、诸葛亮巧布八阵图、舌战群儒、三气周瑜、木牛流马、火烧藤甲军、锦囊妙计、三顾茅庐、关于诸葛亮的俗语1、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解释〗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2、事后诸葛亮:〖解释〗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3、一个诸葛亮,稳坐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4、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5、不出茅庐知三分天下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7、聪明莫过于诸葛亮8、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9、死孔明吓走活仲达有关诸葛亮和三国的成语:不求闻达闭门思过初出茅庐淡泊明志鞠躬尽瘁既生瑜何生亮俭以养德计日而待集思广益开诚布公L三顾茅庐三足鼎立死而后已妄自菲薄欲擒故纵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盂获——欲擒故纵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头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频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关键字词夫( ) 静( ) 淡泊( ) 无以( )明志( ) 致远( )广才 ( ) 治性( )多不接世( ) 淫慢 ( ) 年与时驰( ) 穷庐( )励精( ) 驰 ( )将复何及( ) 励( )险躁( ) 意与日去( )四、课文理解1、请说说题目的意思。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重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340e7f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4.png)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
《诫子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学常识
✧ 作者档案
重点字词
✧ 重点字
夫.
(fú)君子之行 淡bó(泊) 淫.
(yín)慢则不能励精 险zào(躁)则不能治性
遂.
(suì)成枯落 穷庐.
(lú) ✧ 一词多义
1.以⎩⎪⎨⎪⎧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非淡泊无以.
明志(介词,拿,用) 2.成⎩⎪⎨⎪⎧非志无以成.学(动词,完成,实现)遂成.枯落(动词,变成,成为)
3.学⎩⎪⎨⎪⎧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4.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非志.
无以成学(动词,立志) ✧ 古今异义
1.悲守穷.
庐 古义:简陋,寒酸。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跟“富”相对)。
2.淫慢.
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
3.险.
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
✧ 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2.非志.
无以成学 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3.非学无以广.
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 成语积累
1.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2.俭以养德: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课内古诗文05:《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课内古诗文05:《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85f1773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e.png)
第五讲 诫子书1、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2、语句的理解,文章内容、主旨以及人物形象等的把握。
(一)文章概述《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
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有《诸葛亮集》。
(三)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四)三行对译之句首发语词,无实意 品德高尚的人 操守、品德、品行 提高修养 培养品德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无以无以内心恬淡,清心寡欲 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实现远大目标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须学也,非学无以 学。
才干 增长才干 达成,成就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二、 知识点讲一、 考点则不能则不能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尽心,专心,奋勉,振奋冒险急躁,狭隘浮躁陶冶性情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时跟随疾行,此指增长时间消逝,逝去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成多不于是,就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悲守破房子又怎么来得及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五)文章赏析《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诫子书诸葛亮知识点
![诫子书诸葛亮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3dea9d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83.png)
诫⼦书诸葛亮知识点《诫⼦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诸葛瞻的⼀封家书。
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位品格⾼洁、才学渊博的⽗亲,对⼉⼦的殷殷教诲与⽆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下⾯⼩编给⼤家分享⼀些诫⼦书诸葛亮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诫⼦书诸葛亮知识⼀、⽂学常识:?1.本⽂选⾃《诸葛亮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东沂南南)⼈。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留⼼世事,被称为 “卧龙”。
后来任蜀国丞相。
代表作有《出师表》等。
?2.释题:诫:告诫、劝勉。
⼦,⼀般指诸葛亮的⼉⼦诸葛瞻。
书,书信。
⽂题的意思是:给⼉⼦写的⼀封告诫、劝勉的信。
?⼆、给加点的字注⾳:?夫君⼦之⾏(?fú?)淫慢(?yín?)励精(?lì?)险躁(?zào?)遂成(?suì?)穷庐(?lú??)三、重点字词解释:?1.夫君⼦之⾏(助词,⽤于句⾸,表⽰发端?)?2.静以修⾝(摒除杂念和⼲扰,宁静专⼀?)3.⾮淡泊⽆以明志(内⼼恬淡,不慕名利?)4.⾮宁静⽆以致远(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致:达到;远:远⼤⽬标)5.⾮志⽆以成学(?⽴志?)?5.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轻薄;治:修养?)7.⾮学⽆以⼴才(??使……⼴博,增长)?8.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9.年与时驰(?疾⾏,指迅速逝去)?10.意与⽇去?(??消失)?11.将复何及(⼜)?12.诫⼦书.(?诫:告诫、劝勉;书:?书信?)四、字词归纳:?1.⼀词多义?(1)学? 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②⾮志⽆以成学(名词,学业)?(2)之? ①学⽽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②君⼦之⾏(结构助词,的)(3)以? ①静以修⾝(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的)②⾮宁静⽆以致远(连词,⽤来)?(4)志? ①⾮淡泊⽆以明志(名词,志向)??②②⾮志⽆以成学(名词活⽤为动词,⽴志)?3.词类活⽤?①⾮淡泊⽆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法,使……明确)?②⾮宁静⽆以致远?(远:形容词活⽤为名词,远⼤⽬标)?③⾮学⽆以⼴才(⼴:形容词使动⽤法,使……增长)?④⾮志⽆以成学(志:名词活⽤为动词,⽴志)五、朗读停顿:?⽤“/”划分下列句⼦的朗读节奏(每个句⼦中,每个分句只划⼀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知识点整理
1、作者介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出生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
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二、字词积累
(1)古今异义
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
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缓慢
(2)一词多义
之: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以: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志: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学: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三)词性活用
1、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广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3、远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4. 多多不接世:形作名,多数人
3、文章分析
1. 本文中心论点(中心句)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 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 《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险的句子是:险躁则不能治性。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
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关系:“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5.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6.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同时注意珍惜光阴,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7.文本作者抓住一个“ 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
找出原句。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8.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
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
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四、诸葛亮的典故,故事:
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