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做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竞争”成为社会的标签时,家长把学习成绩看得重于一切,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几乎忽略。“作业完成没有?成绩怎样?”成为父母与孩子交流的主要内容。这种交流使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之情。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因此会与父母形成隔阂还会普遍出现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而如果教师把作文与做人割裂或对立起来,势必存在为作文分数而教,为教师个人利益而教的嫌疑;如果学生把二者对立起来,完全可能导致为作文而作文,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作文的消极心态。相反,如果我们把作文同做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作文活动中接受教育和洗礼,升华或重塑自己的人格,就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养育学生灵魂的同时.又使文风得到有效的提升。怎样让写文章与做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我有自己以下几点看法。
一.充分阅读.为文风打一个亮丽的精神底子
一个健康的孩子,应该有一个敏感而丰盈的灵魂,这是他一切思想和行为源头,是他所有智慧和才能的土壤。我们一直信奉“人之初,性本善”,而后天则受环境影响,给朱则朱,施墨则黑。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梁启超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在儿童时期,人对一切都感兴趣,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对自然,对社会,乃至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未来也充满幻想。这是学生心灵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让儿童广泛接触古今中外适合儿童吸收的优秀文化,给予全面的浇灌和培育。就会收到事半功信的效果。儿童的心灵也会因此而变得细腻,变得丰盈,变得粗壮,变得更有活力,更有延展性。
刘勰曾经说过,文章都是“情文”。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应引导学生移情,走进作者的心灵,把自己的感情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带着感情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我做过这样的尝试,在教学歌颂母爱的文章《慈母情深》时,我曾经利用三节时间,让孩子学了这篇文章。怎么学呢?第一节课,精讲少讲,剩下两节课干嘛?自己看书。不看课本,我补充了与《慈母情深》类似十几篇文章,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讨论。结果呢,实验下来,学生读得兴致勃勃,讨论得热热闹闹,从课上读到课下,讨论到课下,欲罢不能,有的学生还为阅读过的文章写下洋洋洒洒的批语。然后,举一反三.让孩子去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爷爷》《奶奶》……隐藏在心底的爱意被激活,找到室泄的出口,他们通过阅读重新认识了“爱”这个字的深刻含义。
在我的班级里,我会和学生一起阅读,品味名著,精心选择爱的絮语,爱的小诗。爱的格言送给孩子……我越来越感觉到读书真好,读书,使孩子们对人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读书,提高了孩子们的写作水平;读书,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富有爱心;读书,让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增加了情感的交融……读书吧!我经常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唤。孩子们也在日记里悄悄告诉我:“我读的书多。发现自己好像天使长出了翅膀,就像在蓝天白云间轻盈地穿行一般.老师,这就是心灵的飞翔吗?”……
教师不只是教书者,还是育人者。而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恰恰是人格培养的最为有效的载体。作为生命个体,我们不能只关注生命的厚度。读书,不仅仅是求知,更重要的是求“道”.追求人格的成长,精神的丰富,文化的积淀。
二、课堂上的亲情唤醒,缔造心灵
长期以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给人的感觉似乎只有“赏识教育’’才是对的,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来越民主和宽松,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冷漠、自私和自我。面对日益难以调教的孩子,一些极有耐心的家长和老师也产生了严重的“教育疲劳”。
小学新课改里的核心理念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的场所是课堂,那么是否也能让孩子在课堂上培养爱心,懂得亲情,懂得回报,懂得感恩呢?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一堂特殊的作文课亲情测试课让我顿悟,我也尝试给我的学生上了这堂震撼人心的生命、亲情课。
没有太多的开场白,我开始了作文课:写下这个世界上你最亲、最割舍不下的5个人的姓名,然后逐个划去,划去后等于这个人从此在你面前永远消失,孩子手中的笔顷刻间变成了闪着寒光的刀,要把5位自己最爱的亲人依次从纸上“抹杀”。短短3吩钟,看着亲人一个个在自己的面前消失,欢乐的课堂转瞬间变成了哭泣的海洋……有个男同学忍不住大声抗议:“不能再划了,我眼前一片黑暗!我仿佛掉在一个冰窟窿中,我觉得生不如死!……”看到孩子们已经有了真情体验,我赶紧把他们从悲情中拉出来:“同学们,悲伤已经过去了,庆幸的是亲人还在我们身边。你们一次次划去亲人时的感受就是我们今天要写的内容。这节课是为了让你们感受到人世间浓浓的亲情。就让我们每个人从现在起学会珍惜……”
此刻,孩子们终于松了一口气,红着眼,破涕为笑。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篇篇饱含真挚情感的作文应运而生:
几个学生曾这样写到:“总是很少看见爸爸的影子,他是个工作狂,以为和爸爸很陌生,但划完之后,感觉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突然被割掉了。突然,一些微乎其微的细节浮现脑海:寒风凛冽,爸爸脱掉外套把我抱在怀里的情景时隐时现;瓢泼大雨,爸爸心急火燎地把我送往医院的情景历历在目……原来我是爱爸爸的,他在我心中很重要。”
“我下不了手,我无法选择,此时的我已泪流满面.那些永不磨灭的情景在脑海中闪过,心中充满了从未有过的痛苦,令人窒息的气息弥漫在教室上空……这时,老师亲切的话语适时地传来,把我们从黑暗中解救了出来,是啊!我们要学会珍惜,学会感恩,我要好好地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这堂“灰色”的作文课,不啻于对“赏识教育”的一种种棒喝。看似“残忍”,但不用体罚,不用嘲讽,给幼小的心灵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在这种独特的教育方法面前,孩子们仿佛在一瞬间就获得了平常几年,十几年都无法得的宝贵体验。究其原因,是这种与正面泛泛说教有着强烈反差的“残忍”起了作用,它激起孩子埋在内心深处的爱心感激、善良,亲情,使冲破层层冷漠,麻木的表象。
作为教育的主要基地课堂,正面的是温暖的,阳光的,反而是灰暗的,苦难的,其实是教育孩子的必需。小小的课堂,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有机结合,才能缔造孩子们真善美的心灵,孩子的人格才能更完整,孩子才能会得到更全面的营养,孩子们作文中流露的亲情才会打动人……
三、实践体验,熏陶人文素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如果没有真实体验,在作文中说假话,别人一眼就会看出来那是编的是不真实的。不真实的东西,再怎么修改,润色,都难以打动人。而一切真挚情感,都依附于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中。要有真实,具体内容来支撑,将情放在事中,用事实说话。用心讲述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浓浓的亲情之爱,并且,能把对爱的领悟,带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使整篇作文洋溢着感人的温暖气息。
鉴于现在的孩子与父母沟通少,他们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呵护,更不懂得怎样关心自已的父母。怎样让写文章与做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我尝试着引导学生走进家长的心灵。通过讨论一份班级活动计划走近家庭名人在我们的手里诞生了。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他们全身心地投人家庭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中。整整一个月时间,同学们感受到父母的艰难与快乐,用心体会了父母的甜蜜与苦涩。他们禁不住感慨万千,心中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于是我引导同学们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
读着他们的一则则体验日记,我深深地感到活动已走进了每个同学的心田。在这里,没有抄袭背诵的范文,也没有无病呻吟的词句,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同学们记下了活动中一个个让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故事。有的记录下父母对自己的爱:“每次妈妈总是帮我盛好饭,所有都准备好了才来叫我吃饭的。”有的同学写下了父母事务缠身的辛劳:“家里的饭菜早就凉了,妈妈把饭菜热了又热,可爸爸因为要等一个重要客户,还没回家……”有的同学把自己和父母换角色,写下了亲身体验:“整个上午,我忙得满头大汗,焦头烂顽,客人走后,我主动要求放弃家长的角色,爸妈问我有什么感受,我只说了一句:“我知道了,大人真不好当啊!”有的抒发了对父母的新认识后的真情,尽管我们的父亲大多都深沉寡言,但是,他们额头的皱纹,鬓上的白发,都深深触动着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片美丽。爱,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一个理解的微笑,一个宽容的眼神和一颗懂得感恩的心。……在一则则体验日记中,爱得到充分的体现,日记也是十分人感耐人寻味。
一个实践活动引出了一组作文,使原本单调枯燥的写作训练变成了生动的作文实践。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从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受到,只有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真情体验,他们才能写出立意新颖,充满生活气息的文章来。人们应该把课堂作文教学搬到社会的大舞台之中,让每个同学进入角色,自觉参与,演出最动人的一幕,写出最感人的一页。
四、爱心评语放大亮点,走进心灵
作文评语与作文,犹如鱼与水的关系,作文评语的价值不仅在于评价学生习作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能够与习作者实现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唤起学生的共鸣。任何一个学生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有渴望成功的欲望。教师评价艺术的真谛就是敏锐地发现和真诚地肯定他们的点滴成功,小心地呵护他们的学习欲望,保护他们的自信心,使转化为学生学习动力。爱心评语促使他们的思考向纵深发展,不断进发出智慧的火化,引领学生再次体验情感,积淀文化,储存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生命。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做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