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功能主义看农村学校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学校教育与个体的社会适应——对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的反思
作者: 陆小兵[1,2]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2]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江海学刊
页码: 212-21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学校教育;社会适应;结构功能主义
摘要: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社会化和选择两项基本功能,个体在接受学校教育后能获得社会适应的基本素质,有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但是,学校教育对于个体社会适应还存在负功能,有时会使个体在社会适应中出现问题。
因此,需从学校教育之于个体社会适应的负功能以及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分层的筛选机制两个层面反思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学校教育,在此基础上,从注重多元化知识和价值的培养、坚持教育公平、加强社会实践三个方面修复学校教育之于个体社会适应的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旨在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它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社会功能的相互依赖性。
以下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1. 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结构是社会的基础。
社会结构包括各种社会组织、机构、角色和规范等。
这些社会结构的存在和运作使得社会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2. 社会功能的相互依赖性: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结构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功能需求。
社会功能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组织和机构为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而发挥的作用和功能。
社会的不同部分和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彼此互相支持和影响。
3. 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存在可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通过规范和价值观等手段来约束个体行为,从而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
社会控制是社会维持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4. 社会变迁和社会适应: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是相对稳定的,但也承认社会变迁和社会适应的重要性。
社会的变迁可以引发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调整和变化,而社会适应则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对变迁做出的响应和调整。
5. 功能的正负面效应: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功能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正面效应指的是社会功能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如提供经济发展、社会安全等。
负面效应指的是社会功能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不平等、社会冲突等。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要通过调节和改善社会功能来减少负面效应并增强正面效应。
6. 功能的相对独立性:结构功能主义认为不同的社会功能是相对独立的,它们在社会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每个社会功能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目标,并且相互之间不可替代。
然而,它们也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整体。
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以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它强调社会的稳定性和功能的相互依赖性。
通过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试析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教育公平问题
试析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教育公平问题摘要: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当前社会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本文试图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分析教育公平的现状和对策,再进一步探析教育公平对于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结构功能主义;教育公平;和谐社会教育是振兴国家经济、实现社会各类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
本文将以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与视角,分析教育公平问题,以及教育公平对和谐社会的构建的意义。
一、关于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最重要的领袖人物是是帕森斯,他为建立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贡献卓越,他建构起一整套以结构功能分析为特征的社会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用系统、功能目标、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整合、结构、规范、价值、社会和谐、秩序等体系来分析组成社会的各个结构,如何发挥自己的功能来维护社会的和谐。
[2]它主张追求社会的稳定有序,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教育公平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和保证,接下来将讨论教育公平问题以及教育公平如何作用于和谐社会的建构。
二、教育公平的内涵与现状(一)教育公平的内涵公平是指公正和平等,指以一定的价值规范对人们的权利或财产在性质上和数量上平等状况的推断。
而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换而言之,它是指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拥有接受某种教育的机会。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
[3](二)教育公平的现状在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公平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
[3]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教育公平政策和措施的全面具体落实和展开存在着某些阻滞。
教育的负向功能
教育的负向功能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常常失之偏颇,出现了以图尔干和帕森斯为代表的唯正向功能说”.自觉不自觉地将教育“功能”等同于“目的、期望;本世纪 60年代末和 70年代初.人们对“准正向功能论”进行了反恩,形成了以默顿和伊里奇为代表的“唯负向功能论派:显然.“唯正向论”和“唯负向论”皆有其失之偏颇之姓,但两者分品看到了两种相反功能的客观存在。
既如此.我们就可以依据教育作用方向,将学校教育功能分成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判别正负向功能的标准是看教育的功能对其所在的社会存在或个体的发展是贡献性的还是损害性的。
若为前者.则是正向功能;若为后者,则是负向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向”与“负向”带有价值判断的色彩。
从教育功能作用对象的范畴来说,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大基本功能”。
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基础教育,同样具有这两重功能。
“基础教育是国家法定的、奠定国民素质基础的教育,是实施国家文化的规范教育,是公民接受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有别于以往的需求,从面对知识性文盲向面对功能性文盲,从对个体进行启蒙教育到促使其发展的教育.人文思想、民主教育思想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更深层次的重视。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新的需求和教育理想是否转化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功能中国基础教育对儿童个体发展至底产生了哪些作用?各种版本的《教育学》、《基础教育学》都比较透彻地分析了基础教育对儿童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关于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对儿童个体发展带来的负向功能几无涉及。
本文就这一问题作浅显的分析。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小学教育对儿童个体身心发展的负向作用客观存在。
“应试教育”使许多处于青春发育期的燕子缺乏必要的身体锻炼,身体单薄,体质较差;同时,过分的竞争压力,使许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缺乏自信等。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执行和传统家庭亲子观念的双重作用,中国大量的独生子女得了“四二一综台症”。
从结构功能主义看农村学校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从结构功能主义看农村学校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摘要:教育古已有之,默顿关于正负功能的分类被引入教育界后,拓宽了人们关于教育功能的解释。
近些年,我国学术界对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结构的论述已经很全面、成熟。
但是大多数的理论都是比较大而泛的,没有区分教育类别间、国家间、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的差异。
本文主要分析的是我国农村的学校教育,探讨现阶段农村学生受教育可能存在的正向及负向功能,以期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功能主义农村教育正功能负功能教育是随着人类的生存而出现,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的。
从古到今,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几乎提到教育的功能,人们想起的都是积极的、好的一面。
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社会学家默顿(Metonl Rik)在上世纪50年代把功能按性质和形态进行区分,得出了正向——负向、显性——隐性这两大类,之后人们对功能的理解才更加开阔。
一、结构功能主义简介结构功能主义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在50年代的美国成为社会学的主导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一)帕森斯抽象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于1945年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
他在对行动、系统进行概念界定后,提出了其独特的功能分析模型。
帕森斯认为,一个社会要生存下去,必须在系统之间保持某种平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规范,满足一些基本功能,这些功能包括适应、达鹄、整合和维模。
这四个基本功能大可以用于解释整个人类社会,小到可以解释某一具体制度。
这就是著名的“AGIL”功能分析模式。
他认为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人格系统和行为有机体共同构成了行动系统,其中在社会系统中承担适应功能的是经济制度;承担达鹄功能的是政治制度;承担整合功能的是社区;承担维模功能的是社会化,教育就是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图示如下:(二)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帕森斯的学生默顿在批判传统结构功能主义这的功能一致性、功能不可替代性以及功能必要性三个假设后,提出了价值中立的功能分析模式。
结构功能主义对课程的影响
结构功能主义对课程的影响
结构功能主义对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整体性:结构功能主义认为课程应该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使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2.关注社会文化背景:结构功能主义认为课程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还是一种社会文化传承的工具。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社会文化背景,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一致,同时也要注重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3.重视个体发展:结构功能主义认为个体的发展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提供多种课程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4.强调适应性:结构功能主义认为课程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注重课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课程内容能够随时更新和调整。
5.注重目标导向:结构功能主义认为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注重目标导向,明确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实际收益。
总之,结构功能主义对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整体性、社会文化背景、个体发展、适应性和目标导向等方面。
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充
分考虑这些因素,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有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学校组织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学校组织的功能彭鹤 2100402116教育学院10级研究生【内容提要】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对于解释学校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将其运用于教育领域,用其视角来看学校教育,对理解学校教育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学校教育具有两大功能——社会化和筛选。
【关键词】学校组织结构功能主义一、作为一种组织的学校组织,在我国的原始意义,是将丝麻制成布帛。
诗鄘风:「素丝组之」。
引申之,组织即将一物的构成部分,组合成一整体。
组织的界定为何?著名管理学家巴纳德(Barnard,1968)认为:组织是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行动之合作体系。
组织要具备三要素:成员彼此的沟通、具有一致的奉献行动及追求共同目标。
事实上,组织的界定,可从静态、动态、心态和生态四种观点来说明。
持静态观点的人,认为组织是由职务、阶层、权力、及责任等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强调职责分配和层级控制的静态面。
持动态观点的人,认为组织乃是成员为了完成目标而表现出一致的努力或交互作用的行为。
持心态观点的人,认为组织是成员感情、人格、思想、士气等构成的精神面,简言之,是重视成员心理和社会因素,而不是无生命的机械结构。
而持生态观点的人则认为:组织是一种生长的有机体,能够因应外在环境的变迁而作适当的调适。
据此,学校组织具有下列四项特点:1. 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从历史发展来看,组织是人类为了追求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有了共同的目标,成员才能努力一致、协调合作来完成目标。
2. 具有交互作用的型态:组织中的各部门、阶层及人员必须相互交流,行政人员与教师彼此合作,才能发挥团队精神,建立团体意识。
3. 具有权威阶层体系:透过职务的分工合作和权力控制系统来管理成员的行为,确立其工作范围。
例如校长、主任、组长等层级划分即是行政上权威阶层体系。
4. 学校是一个开放的有机体:组织具有输入(input)、转化(conversion)、输出(output)、回馈(feedback)等现象,藉此过程来不断地与社区环境相互调适,以求生存发展。
当代比较教育学理论新发展 一、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相关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
当代比较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一、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相关理论结构功能主义当代比较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一、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相关理论结构功能主义原来主要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由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社会整体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并最终形成新的整体平衡。
结构功能主义把教育看作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使个体社会化,让学生具备今后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时必需的能力和义务感;对学生进行甄选,并将其分配到社会结构中的相应位置上去。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选择由此成为教育社会学的两个重要命题。
结构功能主义对比较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比较教育注重对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人力资本理论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也是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教育在培养和训练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功能。
这种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就是美国的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他在1961年发表《人力资本投资》,1963年发表《教育的经济价值》积极主张将人力视为一种资本,把教育投资当作人力资本投资,认为投资教育可以加速经济增长。
在比较教育研究中,人力资本理论多被用来解释当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何都不惜代价地向教育事业投资的现象。
二、冲突理论冲突理论也是社会学的一种理论,与结构功能主义观点是相对立的。
冲突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有科塞尔(Lewis A(Coser)、柯林斯(Randall Collins)和达伦多夫(Ralf Dahrendorf)等。
这种理论强调用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来解释社会的变迁。
冲突理论将学校看作不断再生产社会不公平、阶级结构和维持现存生产关系的机构。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二章
1、教育的正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2、教育的负功能: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客观效果,是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3、人的社会化:个人学习社会知识、技能、行为规范,逐渐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成员,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4、物质文化:以物资形态表现出来的社会财富(人的智力的物化或对象化)精神文化:以语言文字形态记载下来的社会财富。
5、间接经验: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各种认识成果6、人口身体素质:人的身体状况和大脑的功能状况,(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营养、保健、锻炼)7、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比例人口的社会结构: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比例8、人口结构的合理化:人口结构有利于社会生产和人口的自然平衡9、劳动力: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智力和体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大小,不仅要以体力的大小来衡量,更重要的要用智力的高低来衡量。
10、文化传承: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扩展和代际间的传接。
11、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区别和联系: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可看成教育的职能包括: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传递和继承人类精神文明、社会经验和人才的选拔。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充分调动和履行而对社会产生的一种功效。
教育是通过自身传递知识、培养人才等基本职能的发挥而产生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口质量提高等社会作用的,因为教育必先履行其本体功能,进而才能实现其社会功能。
12、教育的政治功能: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社会制度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社会制度的正功能与负功能篇一:浅谈大众传播的正功能与负功能浅谈大众传播的正功能与负功能传播是人类的基本行为,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很难想象没有大众传播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的。
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天通过读书、上网、看报等方式来获取各种新闻和消息,大众传播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大众传播第一个重要的正功能就是,消息的传播。
如果我们只是凭我们自己单纯的去了解社会信息,得到的信息太狭隘太片面。
国家和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件,我们都不能及时的加以了解,这就会使我们与社会脱节。
再比如,大众传播能够及时地发出有关自然灾害、军事威胁、政治动乱等方面的警报,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更好的去加以防范,这样就会相应的减少了人身财产的损失。
不可不说,大众传播在一些事件中,给了受众暗示,比如之前的“冠生园月饼=过期食品”,使得受众都认为“冠生园的食品不好”造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倾向。
这就是大众传播中的引导舆论的功能。
娱乐功能是当今大众传播极为显著的一个作用,也是大众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平日我们口中谈的“歌星、影星”哪个不是大众传播的产物,很多情况下,人们对于一部电视剧、电影的评价,往往来源于大众传播本身对它的评价。
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是否有过每天等着看超级女生,为电视上的人伤心、欢乐的情景,是否有过等待金鹰卡通为其动画节目倾心的情景,是否有过因为看快乐大本营而喜欢上何炅的情景。
这都是大众传播中娱乐功能的影响。
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在教育已由学校教育逐步转化为终身教育的今天,人一生中绝大多数教育已不是在学校,而是在社会上接受的了。
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媒介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现在我们很多时候,尤其上了大学之后,有更多的时间上网看电视听广播,所以我们接受的很多知识已经脱离课堂。
而这种传播给我们的影响是直接的深刻的。
任何事物都会有两面性,既然它具有了一定的正面功能,就一定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人们通过媒介的选择来了解客观事物的变动,媒介只能部分再现真实世界,大量的事实被筛选掉了,被选中的事实也经过了加工。
教育功能与目的
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定义: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功能: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题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6、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1)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2)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的,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如何更好地区分教育的功能
如何更好地区分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在教资和教招的考查中,一般以客观题备考,考频较高。
所以大家在备考的时候要能够着重区分不同功能,特别是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教育的常见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常见俗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
社会功能的五个方面可概括为“文科正经人”。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指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促进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必须充分遵循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一般看到关键词“促进”等积极词汇选正向功能,“阻碍”等消极词汇选负向功能。
比如:“教育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该句指的就是教育的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
结构功能主义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
结构功能主义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1.结构功能主义认为教育系统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个体。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views the education system aspart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with the function ofcultivating individuals who can adapt to society.2.在教育系统中,结构功能主义强调每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和影响。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emphasizes the roles and impacts of each component.3.教育制度的结构和功能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play a crucial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knowledge, skills, and values.4.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教育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Structural functionalists believe that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social order and stability.5.学校、教师和课程都被视为教育系统中具有独特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Schools, teachers, and curricula are all seen as important components with unique functions in the education system.6.结构功能主义者强调教育对社会发展和持续运行的重要性。
《中学教育学》教育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教育的相对独⽴性,最主要地表现在教育功能的发挥上,即教育积极地反作⽤于社会的发展和⼈的发展。
这种积极的反作⽤可能表现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即积极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积极地促进⼈的成长与发展。
也可能产⽣负效应,体现教育的负向功能,即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的作⽤,对⼈的成长发展起着消极阻碍的作⽤。
例如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之后,与之相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可能残存⼀个时期,这种旧的教育思想和内容不适应于新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甚⾄对社会进步起着消极的、阻碍作⽤。
我们要改⾰“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僵硬的教学⽅法”,就是因为它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民族素质的需要。
“灌输、注⼊式的教育,窒息⼈的智慧。
”⽇常所见某些教育⽅式实际上起着摧残青年、摧残⼈才的作⽤。
这些均属教育的负功能。
教育学考题
一、填空1.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2.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
3. 从作用方向上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
5.终身教育的倡导者为保罗.郎格朗。
6.现代教师的职业形象包括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
7. 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
8.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的人是培根。
9. 教师职业的地位包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法律地位和专业地位。
10.在师生关系的诸类型中,师生关系的主体是教育关系。
1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
12.从教育目的作用的特点看,可以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13.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学记】】。
14.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有人的取向和社会的取向。
15. 教育目的具有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激励作用功能和评价功能。
16. 前苏联的学制类型是分支型学制。
17. 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有三种取向,分别是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
18.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人是德国人赫尔巴特。
19.个体教育功能是教育的核心功能,而社会教育功能是教育的衍生功能。
20.教学中的“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原则。
21. 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教改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22. 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23.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提出了道尔顿制。
24.“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25.美国的学制类型是单轨制。
二、选择1.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哪些类型(BC )A家庭教育B非制度化教育C制度化教育D学校教育2.下列哪些是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ABCD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3.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的人是(B )A夸美纽斯 B培根 C赫尔巴特 D卢梭4.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谁提出的功能分析的一个维度( B )A柴野昌山B默顿 C 马克思D洛克5.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为(BD )。
教育对个体发展有哪些正负向功能
教育与人的发展学习目标:1、记住个体发展的含义,识别不同的关于人的发展影响因素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把握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2、理解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理解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把握个体发展的教育意义。
4、基于当代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5、应用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基本原理,尝试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一具体现象或问题。
一、人的发展的概述(一)人的发展的内涵1、人的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教育学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研究以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为主。
2、人的发展是指身心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所谓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开展的。
因为人的生理成熟程序由基因控制。
生理影响心理。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这种阶段以年龄为标定,就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婴儿期(0-1、1.5岁)幼儿期(1、1.5-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2、13-15、16岁)青年期(16、17-25、30岁)成年期(26、31-55、60岁)老年期(55、60-死亡)注意各年龄阶段既是相互关联的,又是有区别的。
关联性: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
前一个阶段与后一个阶段并无截然的清晰的界限。
(前一个阶段的后期出现后一个阶段前期的特点;后一阶段的前期还保留着前一阶段的特点。
)区别:身心在发展水平上有本质的差异个体发展顺序性与阶段性的教育意义顺序性——循序渐进阶段性教育意义(1)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适合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结构功能主义看农村学校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摘要:教育古已有之,默顿关于正负功能的分类被引入教育界后,拓宽了人们关于教育功能的解释。
近些年,我国学术界对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结构的论述已经很全面、成熟。
但是大多数的理论都是比较大而泛的,没有区分教育类别间、国家间、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的差异。
本文主要分析的是我国农村的学校教育,探讨现阶段农村学生受教育可能存在的正向及负向功能,以期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功能主义农村教育正功能负功能教育是随着人类的生存而出现,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的。
从古到今,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几乎提到教育的功能,人们想起的都是积极的、好的一面。
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社会学家默顿(Metonl Rik)在上世纪50年代把功能按性质和形态进行区分,得出了正向——负向、显性——隐性这两大类,之后人们对功能的理解才更加开阔。
一、结构功能主义简介结构功能主义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在50年代的美国成为社会学的主导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一)帕森斯抽象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于1945年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
他在对行动、系统进行概念界定后,提出了其独特的功能分析模型。
帕森斯认为,一个社会要生存下去,必须在系统之间保持某种平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规范,满足一些基本功能,这些功能包括适应、达鹄、整合和维模。
这四个基本功能大可以用于解释整个人类社会,小到可以解释某一具体制度。
这就是著名的“AGIL”功能分析模式。
他认为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人格系统和行为有机体共同构成了行动系统,其中在社会系统中承担适应功能的是经济制度;承担达鹄功能的是政治制度;承担整合功能的是社区;承担维模功能的是社会化,教育就是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图示如下:(二)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帕森斯的学生默顿在批判传统结构功能主义这的功能一致性、功能不可替代性以及功能必要性三个假设后,提出了价值中立的功能分析模式。
他对“功能”做了新的解释,认为“功能”是个中性词,可以指正功能,也可以指负功能。
正功能有助于一个体系的适应或顺应,负功能则削弱体系的适应或顺应。
默顿还认为,一个功能归属事项对同一个功能承受单位或不同的功能承受单位可能兼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后果。
因此在评估时,应当以后果的净均衡为准则。
(三)结构功能主义关于教育功能的表述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的是均衡、稳定和秩序。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要维持稳定,就要让人们有共同的价值规范,社会化是维持社会秩序与和谐的根本途径,教育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具体来说教育的主要功能有社会化和个性化选择,社会化指的是让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规范,通过学校这个机构使个体适应社会,接受共同价值;选择指的是教育对被教育者进行评定和筛选,选择人才,同时满足个体发展自身的需要。
与此同时,默顿提醒我们,教育对于国家、社会的功能又不全是正向的,也有可能有负向的影响。
二、教育以及教育功能(一)教育的定义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对于处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对于教育的解释如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之所作善也”。
意思就是示范模仿培养后代向善。
现代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
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更通俗点来说,学校教育就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授内容,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学校教育的功能功能就是一种事物在某种环境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功能,也就是说依附于学校的教育是用来干什么的?有学者对此进行过概括,将已经形成的观点进行分类:1.从作用对象上分,有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2.从作用层次上分为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3.从作用方向和表现形式分为正功能与负功能,显功能与隐功能;4.从作用性质上分为期望功能与实效功能,自我更新功能;5.从作用时间上分为传统导向功能与未来导向功能。
1之后又有很多分法,比如蒋士会将教育功能按照对外和对内功能来划分。
刘世民认为我国现阶段对于教育功能的表述大多是穷举式的总结,而研究深度则比较局限,教育功能的普适性和宏观性比较明显。
这个我比较赞同。
因此,我想把农村学校教育拿出来进行简单分析。
在我看来,教育的主体主要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学校教育的功能最终还是应当归结为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又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社会发展功能指的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包括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因为教育说到底还是对个体的教育,对于社会的作用也是通过个体反映出来的。
三、农村学校教育的正功能以及负功能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城市与农村、发达城市与落后城市、东部与西部、汉族与少数民族等差异群体的教育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方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功能也是不一而论的。
既然学校教育的主体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方面,那么论及它的功能时就应分别说明:受教育者,很显然是农村能够上得起学的学生包括通过农村学校教育获得高等教育走出农村的学生;教育者表面上是教师,但是我认为教师只是教授学生的载体,是中间环节,真正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社会。
社会向学校传达需求,学校根据人才需求调整改变教授的内容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促进社会发展。
(一)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学校教育的正功能体现在:1、个人的潜力得到开发。
农村人口众多,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资源短缺,受教育程度低于城市。
学校教育最直接的内容就是传授课本知识,通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学习到各方面的基本常识。
如果有能力,有需要可以通过高中1郑金洲.教育功能研究十七年.[J].高等教育研究,1995,(6)教育和大学教育学习更多的知识。
这对于以前没有机会上学的农村学生来说太难得了,这几年人们对于教育的期待、国家对于农村学生教育问题比较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挖掘自己的潜能,成为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做贡献。
2、个人的生存更有保障。
在大多数农村父母的观念中,农村生活比较艰苦,资源比较缺乏,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子女能够离开农村,从事与农业无关的工作提高收入,改变现状。
只要有机会接受教育,就有机会接受更多先进的文化知识,职业选择也就更多。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深入,农村学生不用跟随父母的脚步靠土地吃饭,会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多样化的职业。
个人的生存与土地的关系简化,更多的是依靠个人的素质、能力来生存。
3、有利于向上层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指的就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由某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位置的移动,表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为个人社会角色的转变,实质上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结构功能主义也是认同社会流动的,他们认为学校教育能够使处于下层的群体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使更多的人选择教育作为自己向上流动的手段,活跃社会阶层的流动,从而提高社会平等的水平,维持社会结构。
农村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后知识得到普及,能力得到提升,他们取得了同城市学生竞争的资本。
优秀的学生在自由平等公平的市场环境中是能够取得一个很好的平台发展自己,选择不同类型的职业,增加收入,提高社会地位。
(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学校教育的负功能体现在:1、个人的创新力受抑制。
接受教育是好事,但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的缺陷是趋同化。
同一地区的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是相似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将每门功课学好,否则就有可能会在升学的路上被“淘汰”。
比如说,有的学生偏科很严重,而上高中和大学参考的是分数,对各科都有要求。
这样的制度有可能让一个未来的数学家流失,或者让一个物理学家成为外交家,而真正适合当外交家的人才却因为数学差而失学。
个人的天分被扼杀,这对于社会和学生来说都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2、城乡教育存在不公。
城乡教育的不公包括起点不公,过程不公,以及结果不公。
具体来说,城市的物质条件丰富,优秀教师更愿意到城市发展,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是先城市后农村,城乡的起点是不公平的;在求学生涯中,农村学生可能要付出比城市学生更多的努力才能站在一起,接受共同的教育。
高校录取明显倾向于城市或发达省份体现了这种不公,比如北京市和河南省的考生人数比为1:7左右,北大2009年在北京市录取180人,最低分为626,而在河南录取50人,最低分为640。
这体现了过程不公;在毕业进入社会后,城乡学生在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待遇也是千差万别的。
这些不公在表面公正的掩盖下无形中让农村孩子有了更高的门槛。
3、社会流动的筹码不足。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就业结构也发生很大的改变,社会阶层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但是这种流动也是有选择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被上层接受。
大学一个班中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城乡边区,虽然大家都在一个教室听同一个老师讲同一门课程,但是毕业之后的差距并不在于你有没有认真听课,有没有取得较高的成绩。
更多的是取决于你的家庭出身和家庭关系。
有些刚毕业的学生就可以随着父亲社会地位的升高而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工薪阶层或者农村出身的学生则大多数只能通过公开招聘的竞争方式去争取。
但是能被录取的几率太小了。
所以说想且只想通过教育并不能真正实现社会流动,还需要社会资本等多个方面的积累。
2吴峰.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64(三)对于社会来说,农村学校教育的正功能体现在:1、提升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根据我国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字表明,我国现有人口大约13.35亿,其中大约有7亿在农村,比例大概为53.41%。
这个比例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而不断下降的。
农村孩子受教育水平关系到我国未来一半人口的素质,因而至关重要。
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家庭让子女上小学和初中的压力已经很小,大多数孩子都能接受基础教育。
农村学校为减少文盲率,提高农村的受教育程度做出了贡献,为国家提供各行各业的大量人才,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保障。
2、综合国力得到提升。
综合国力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较量,归根到底还是在人,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有研究表明,一个受过初等教育的工人可以是劳动生产率提高30%,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在技术创造上的积极性比没有受过同等教育而工龄相同的工人多4~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