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ppt课件1
合集下载
3-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3-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0ab37d45022aaea998f0f26.png)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3单元 第六课 第一框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我们的文化使命 (1)弘扬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共有的________耕 耘。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________________,使 中华文化的发展与________相适应、与________相协 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3单元 第六课 第一框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答案:一、天命神权 “敬德保民” 雏形 至尊 微 二、1.载体 发明 汉字 2.一脉相传 全盛时代 宋明理学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
统一 衰
人 教 版 政 治
三、 1.封建统治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 马克思主义 3.1精神家园
2.中国共产党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3单元 第六课 第一框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主要是指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且 影响深远, 其发展历程从未间断。 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 但依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3单元 第六课 第一框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 . 衰 微 原 因 : 中 国 ________ 的 日 渐 没 落 和 ________________的巨大冲击。 2.实践证明:只有在________的领导和________的 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
必修③
第3单元 第六课 第一框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
必修③
第3单元 第六课 第一框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我们的文化使命 (1)弘扬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共有的________耕 耘。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________________,使 中华文化的发展与________相适应、与________相协 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3单元 第六课 第一框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答案:一、天命神权 “敬德保民” 雏形 至尊 微 二、1.载体 发明 汉字 2.一脉相传 全盛时代 宋明理学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
统一 衰
人 教 版 政 治
三、 1.封建统治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 马克思主义 3.1精神家园
2.中国共产党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3单元 第六课 第一框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主要是指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且 影响深远, 其发展历程从未间断。 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 但依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3单元 第六课 第一框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 . 衰 微 原 因 : 中 国 ________ 的 日 渐 没 落 和 ________________的巨大冲击。 2.实践证明:只有在________的领导和________的 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
必修③
第3单元 第六课 第一框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共15张PPT)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共1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dc1e336af1ffc4fff47ac52.png)
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国家衰落决定文化衰微。
决定
国家衰落
文化衰微
反映 反作用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 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 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二:史书典籍
(1)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
历史资料,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2)地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3)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圆明园复原图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是清朝著名的皇家 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 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 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 “夏宫”。
它们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的中断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 代文明发展史上中的遗憾!
(二)、面对奇迹深思所
殷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隋唐——宋元明——清
(1)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秦始皇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
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
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
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
是圆明园。 ——雨果
圆明园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文物被 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 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 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1900年八国联 军侵占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再遭劫难。
2023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2023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f0974e3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5.png)
③阶层:士阶层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④文化:由于学在民间,出现了一批知识相对丰富的知识分子。 ⑤民族关系:华夏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民族交融加强。
(2)内容:__儒__家___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成 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3)影响: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__奠__基___时期。
【特别提示】“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发展起来 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历 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影响 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 说,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 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特别提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 (1)畏民:即敬畏民众。“君失道则民叛之,故可畏。” (2)重民: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对民众问题加以重视。“民惟邦 本,本固邦宁。” (3)得民:即要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4)知民: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国将兴,听于民。” (5)爱民:要爱护民众。“仁者爱人。” (6)富民:要让民众生活富足。“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3)消极影响 ①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了社会 的进步。 ②其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 的精神枷锁。 ③“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④等级观念,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 由,等等。 ⑤实质是用儒家伦理道德为封建专制统治辩护。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c713d2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8.png)
利条件; • (8)汉字的发明和使用。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 1.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 2.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 3.提倡爱国,家国情怀 • 4.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 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6.和而不同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 1.特点 • (1)本土性;(2)多样性;(3)包容性; • (4)凝聚性;(5)连续性 • 2.价值 •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 (2)道德伦理和价值标准影响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 • (3)维护团结统一,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 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 念影响到了服装领型的选择”可知,反映了中山装既融合了 西方文化又保留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 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
3.中华民国设计的旗袍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而同时期,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 列。这反映出( ) A.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 B.文化传承具有多样性 C.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D.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复习题跟踪训练
• 1.“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 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下列思想与上述材料具有相似性的是( )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 B.墨家的“兼爱”“尚贤” • C.儒家的“礼治” • D.法家的“法治”“变革”
第2课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中国 8页
1.发展历程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两汉 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儒、道文化相融合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 1.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 2.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 3.提倡爱国,家国情怀 • 4.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 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6.和而不同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 1.特点 • (1)本土性;(2)多样性;(3)包容性; • (4)凝聚性;(5)连续性 • 2.价值 •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 (2)道德伦理和价值标准影响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 • (3)维护团结统一,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 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 念影响到了服装领型的选择”可知,反映了中山装既融合了 西方文化又保留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 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
3.中华民国设计的旗袍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而同时期,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 列。这反映出( ) A.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 B.文化传承具有多样性 C.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D.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复习题跟踪训练
• 1.“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 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下列思想与上述材料具有相似性的是( )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 B.墨家的“兼爱”“尚贤” • C.儒家的“礼治” • D.法家的“法治”“变革”
第2课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中国 8页
1.发展历程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两汉 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儒、道文化相融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354902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0.png)
展示 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和审美意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解析] 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不是汉字标志着人 类进入文明时代,①不选;我们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 原则,不应认为自身的文化具有优越性,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②不选;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③正确;汉字具有 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 D。
长的特征,深刻理解中华文 化源远流长这一特点的理解。
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 2.素养提升:体会中华文化源远流
字和史书典籍。
长的基本特征和强大生命力,增强
3. 了 解 中 华 文 化 衰 微 的 原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明确实现中
因,深入思考如何再创中华 华文化的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
文化新的辉煌。
党的领导。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一,谈谈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样的 作用? (2)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古代史官的设置有什么作用?史 书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作用? (3)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①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②要面向 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③要立足社会实践,着 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PPT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PPT](https://img.taocdn.com/s3/m/9ba4321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06.png)
回顾四大文明
古巴比伦
巴比伦是人们已知 的历史最悠久的古 代东方国家。据历 史学者推断,约在 公元前四千年代, 居住在这一带的苏 美尔人已有较为发 达的文化,不仅发 明了文字,而且发 明了用于书写文字 的“泥板书”。公 元前538年,巴比 伦王国被并入波斯 帝国的版图。 古老 的两河流域文明最 终湮灭。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空中花园”
汉 谟 拉 比 法 典
泥板字-楔形
文字
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 河,恒河流域,是佛教的 诞生地, 古印度人民还 发明了0-9的记数符号, 后被阿拉伯人传播到世 界各地,被称为阿拉伯 数字。古印度人民创造 了辉煌的文明, 摩亨 佐达罗遗址是其中的代 表。公元前1750年 印 度河文明突然失落 被 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 化。
③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屈辱的近代史
走进近代 文化衰微
衰微原因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内因)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外因)
决定
国家衰落
文化衰微
政治、经济
反映 反作用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 繁荣大发展
经济上: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中国综合国力 和国际竞争力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
埃及文化古埃及, 一般指公32世纪 左右至公元前343 年波斯灭亡埃及这 段时间内尼罗河下
埃 及 金 字 塔
游地区的埃及文明
埃及的文化渊源甚
古,但历经希腊化、 希 艾 罗马化,伊斯兰化, 腊 菲 已与古代面目全非。 古 索
城斯 遗 址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 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课件PPT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d93204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1d.png)
定义
01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 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文学艺术、 礼仪制度、生活方式及其物化形式等等。
特点
02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强调和谐、注重伦理道德;重视家庭、尊 重祖先;注重实践与经验总结;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性。
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
历史背景
自省、自律等品质在个人修养中的 培养与实践。
02
03
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
诚信、仁爱等价值观在企业文化建 设中的体现。
道
家 思 想
第
及 其 影
泱 泱 华 夏
巍 巍
三 章 节
响
中 华
老子与道家学派。
01
老子的生平与著作
介绍老子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包括《道德经》的创作背景和 内容概述。
02
道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中
国泱 泱
传华 夏
统巍
文巍 中
传 统 文 化
化华
目录
壹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贰 儒家思想及其影响
叁 道家思想及其影响 肆 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伍 佛教文化及其影响
陆 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
传 统
柒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文
化
捌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中
国 传 统
第
文 化 概
泱 泱 华 夏
巍 巍
一 章 节
述
中 华
定义与特点。
阐述道家学派的形成过程、主 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传承,如 庄子、列子等。
03
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探讨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 “道”、“无为而治”、“自 然”等,并分析这些观念在道 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63cba13b3567ec112d8a23.png)
民族融合、天下一家
西汉至明 中后期
发展成熟期 汉代新儒学、宋明理 学
明后期至 清前期
衰落期
八股取士;明清之际 进步思想
近代前期
(1840— —五四前)
转型期
“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维新 思想、三民主义、新 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 复兴新时期 五四精神、毛泽东思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 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 疫精神。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 身而出的凡人。向国家英雄致敬!
3、中华传统 文化走向世界
1、一带一路
共享共富与和谐发展
2、孔子学院遍布全世界
3、首倡“和平共处五原则”,逐步成为处
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古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和谐之路、共享之路
推崇天下为公,崇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西周太史伯“和则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为政以德”、“见贤而思齐”;墨
德尚贤 设五经博士
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曾子杀猪
家“尚贤”、尧舜“禅让”
崇尚自强不息,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汲取着中华农耕文明的丰富营养,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吸引和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
近代前期 向西方学习
(1840— —五四前)
转型期
“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维新 思想、三民主义、新 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 复兴新时期 五四精神、毛泽东思
1.春秋时期
孔子(1)简介: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代表没落
的奴隶主阶层利益。(2)思想主张:★核心思想:仁:仁者爱
人 礼: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政治:
西汉至明 中后期
发展成熟期 汉代新儒学、宋明理 学
明后期至 清前期
衰落期
八股取士;明清之际 进步思想
近代前期
(1840— —五四前)
转型期
“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维新 思想、三民主义、新 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 复兴新时期 五四精神、毛泽东思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 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 疫精神。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 身而出的凡人。向国家英雄致敬!
3、中华传统 文化走向世界
1、一带一路
共享共富与和谐发展
2、孔子学院遍布全世界
3、首倡“和平共处五原则”,逐步成为处
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古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和谐之路、共享之路
推崇天下为公,崇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西周太史伯“和则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为政以德”、“见贤而思齐”;墨
德尚贤 设五经博士
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曾子杀猪
家“尚贤”、尧舜“禅让”
崇尚自强不息,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汲取着中华农耕文明的丰富营养,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吸引和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
近代前期 向西方学习
(1840— —五四前)
转型期
“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维新 思想、三民主义、新 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 复兴新时期 五四精神、毛泽东思
1.春秋时期
孔子(1)简介: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代表没落
的奴隶主阶层利益。(2)思想主张:★核心思想:仁:仁者爱
人 礼: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政治:
课件4: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4: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ebda289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2.png)
个体→群体
启迪→潮流
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 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伦理观) 代表:周公:“敬天保民”,礼乐制度; 孔子:“仁者爱人” 。 2.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政治观) 孔子:统治者顺应民意,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管子:顺应民意;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龙虎纹尊 (商代饮酒器)
四羊方尊
(商代晚期礼器)
仁
统治者
1.核心
百姓
忠恕
孔
礼 正名
子
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的
思
3.鬼神观: 敬而远之
想
4.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秦汉至宋元时期
建立统一多 民族国家
巩固大一统 局面;
佛 教 传 入 、 佛学繁荣,传
道 教 兴 起 、 统儒学受到挑
儒佛道交
空谈
唯心主义
5.1840年(鸦片战争)后
著作
内容
林则徐 《四洲志》
第一部系统的世界 地理志
魏源 《海国图志》 最详备的世界史地 著作
观点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徐继畲:《瀛寰志略》 姚莹:《康輶纪行》
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开明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探索新知,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想萌发,从盲目自大到开始向西方学习。
阶段 时期
概况
原始
起源
多元一体
社会
奠基 先秦 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家学说治国。 秦汉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fcd2f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0.png)
VS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法则和宇宙规律,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
详细描述
道家思想由老子和庄子等人创立,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万物皆有其规律和本性。道家思想反对过度的人为干预,主张让事物自然发展,追求个人的内心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麻辣口味著称。川菜注重刀工和调味的技巧,代表菜品有水煮鱼、宫保鸡丁等。
川菜
粤菜以清淡、鲜美、爽口为特点。烹饪技法独特,如炖、蒸、炒等。代表菜品有白切鸡、烧鹅等。
粤菜
苏菜注重食材的原味和色泽,烹饪技法以炖、焖、烩为主。代表菜品有松鼠桂鱼、狮子头等。
苏菜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茶道强调的是一种宁静、和谐与内敛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01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元性、包容性、传承性、创新性等特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特点
历史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历经夏、商、周等朝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发展历程
戏曲与曲艺是中国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唱、念、做、打等技艺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戏曲与曲艺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戏曲包括京剧、昆曲、川剧等不同剧种,曲艺则包括相声、评书、快板等表演形式。这些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唱腔、念白、动作等技艺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戏曲与曲艺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各种流派,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2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d92ebb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1c.png)
(六)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
王 阳
1.传承: 明中后期,陆王心学的广泛传播(“致良知”“知行合一”)
明
2、转折: (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黄宗羲
工商皆本 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 责焉耳矣。
——摘编自《中国历史纲要.上册》
(五)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 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形成;
宇宙观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是宇宙的本原
人生观 “存天理,灭人欲”,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方法论 提倡“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以把握“理” ◎集大成者朱熹 理学的影响: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②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百家争鸣
(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
(2)战国“百家争鸣”局面:
② 表现:
派别
人物
道家
庄子
儒家
孟子 荀子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兵家
孙膑
思想主张 齐物论、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仁政、性善论、浩然正气 礼法并施、性恶论、天行有常 依法治国、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兼爱、非攻、尚贤 《孙膑兵法》
③影响: 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1)春秋末期: 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
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 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 族称为“夷”。
中华传统文化ppt课件
![中华传统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46e1b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9.png)
19
05
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 响
Chapter
2024/1/28
20
汉字文化圈形成与发展
汉字起源与演变
介绍汉字起源、构造原理及演变过程,展示汉字独特魅力。
汉字文化圈范围
阐述历史上受汉字影响国家地区,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汉字在当代影响
分析汉字在信息化时代作用,探讨汉字对未来文明贡献。
2024/1/28
经典建筑与园林赏析
选取著名古建筑与园林进行赏析,如故宫、颐和园等,领略传统建 筑与园林艺术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
15
04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Chapter
2024/1/28
16
古代教育制度及影响
太学、国子监等官办教育机构
自汉代起,设立太学等官办教育机构,为士人提供学习场所,培养了大量人才,对古代教 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1/28
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 断的古老文明。
涵盖哲学、宗教、文学 、艺术、科技等多个领 域,具有极高的思想深 度和艺术价值。
由众多民族共同创造, 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文化 格局。
5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共处,追求“天人合一 ”的境界。
02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传统文化教 育。
2024/1/28
25
创新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利用新媒体平台
运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播 传统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打造文化品牌
通过创作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影视作品、动漫游戏、音乐舞蹈等,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05
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 响
Chapter
2024/1/28
20
汉字文化圈形成与发展
汉字起源与演变
介绍汉字起源、构造原理及演变过程,展示汉字独特魅力。
汉字文化圈范围
阐述历史上受汉字影响国家地区,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汉字在当代影响
分析汉字在信息化时代作用,探讨汉字对未来文明贡献。
2024/1/28
经典建筑与园林赏析
选取著名古建筑与园林进行赏析,如故宫、颐和园等,领略传统建 筑与园林艺术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
15
04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Chapter
2024/1/28
16
古代教育制度及影响
太学、国子监等官办教育机构
自汉代起,设立太学等官办教育机构,为士人提供学习场所,培养了大量人才,对古代教 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1/28
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 断的古老文明。
涵盖哲学、宗教、文学 、艺术、科技等多个领 域,具有极高的思想深 度和艺术价值。
由众多民族共同创造, 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文化 格局。
5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共处,追求“天人合一 ”的境界。
02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传统文化教 育。
2024/1/28
25
创新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利用新媒体平台
运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播 传统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打造文化品牌
通过创作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影视作品、动漫游戏、音乐舞蹈等,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a71b4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9.png)
中秋节
又称“团圆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秋夕 祭月,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习俗包 括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
2024/3/26
18
重阳节、冬至节等节日起源及习俗介绍
重阳节
又称“登高节”,起源于秋游去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包括登高、 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冬至节
又称“冬节”,起源于汉代,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 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习俗包括吃饺子、喝汤圆、祭祖等。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 件
2024/3/26
1
2024/3/26
• 引言 •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与庆祝活动 •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影响 •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园林艺术特色 • 总结与展望:传承创新,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2
01
引言
2024/3/26
位于福建省南部山区,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 筑形式,以其厚重的土墙和圆形的外观而闻 名于世。
2024/3/26
26
园林艺术设计理念及代表作品解读
2024/3/26
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通过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将自 然山水与人工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诗情画意的园林 空间。
指南针
宋代开始应用于航海,大大提高 了航海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推动
了地理大发现和全球化进程。
21
天文历法成就概述
2024/3/26
天文观测
01
古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和记录,如浑天仪、
简仪等。
历法制定
02
中国历法以农历为基础,根据天文观测数据制定,如夏历、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 远流长 的中华 文化( 共24张P PT)
3.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 ③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 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 体现时代性。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 远流长 的中华 文化( 共24张P 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 远流长 的中华 文化( 共24张P PT)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②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 上编撰的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峰,世界仅有。
春秋时期,齐国大臣崔抒 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 崔杀齐庄公,立齐景公,自己 做国相。齐国太史记道:崔抒 弑其君。崔抒不愿留下弑君恶 名,下令杀太史。继任的两个 太史还这样写,接连被杀。第 四个太史照样直书其事,崔抒 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 只好作罢。《左传·襄公二十 五年》记载了齐太史不畏强暴, 秉笔直书,"身膏斧钺"的事迹 几千年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官 的典范。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 远流长 的中华 文化( 共24张P PT)
高 【中 高政 中治 历人 史教 统版 编必 版】修源三远文流化长生的活6中.1华源文远化流p长pt 的课中件华1 文化( 共24张P PT)
本课小结:
源 远 流 长 的 中 华 文 化
高 【中 高政 中治 历人 史教 统版 编必 版】修源三远文流化长生的活6中.1华源文远化流p长pt 的课中件华1 文化( 共24张P PT)
自西周起, 就有太史记载国 家大事;在每一 季的开始,一般 要写“春”到 “冬”四季的季 节。但古人重视 春季和秋季,因 此把国史记载叫 做《春秋》,这 就是“春秋”作 为史书名的来由。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 远流长 的中华 文化( 共24张P PT)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预习思考
阅读P62~P66,思考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辉煌的历程?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体现在哪里? 3.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古中国 古巴比伦 古埃及 古印度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1.中华古代文化的辉煌历程:
空中花园:世界八大奇迹之 一。传说公元前6世纪由巴 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 世为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 依迪丝修建的,现已不存。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 远流长 的中华 文化( 共24张P PT)
小篆
楷体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 远流长 的中华 文化( 共24张P PT)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②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 上编撰的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世界仅有。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 远流长 的中华 文化( 共24张P PT)
课前提问: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如何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竞争力? 3.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有何作用? 4.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5.传统文化的表现? 6.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8.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9.文艺工作者要如何进行文化创造? 10.文化创新的途径?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 远流长 的中华 文化( 共24张P 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 远流长 的中华 文化( 共24张P PT)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囧
被誉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原为“ 窗口大开,光明”之意。 现在引申为“无奈,郁闷,悲伤。”
甲骨文 金文
1.中华古代文化的辉煌历程:
金字塔:古埃及奴隶制国王的陵墓。 他们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 居留,而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古 埃及人认为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为 法老建造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天”。 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角锥体金字 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
1.中华古代文化的辉煌历程:
摩亨朱-达罗城:印度古城。 遗址在今巴基斯坦信德省, 离印度河右岸5公里,南距卡 拉奇320公里。周长5公里多, 平面为方形;有南北大道和 东西大道成直角交叉,大道 格子内的小径也成直角交叉。
1.中华古代文化பைடு நூலகம்辉煌历程:
1.中华古代文化的辉煌历程:
1.中华古代文化的辉煌历程:
1.中华古代文化的辉煌历程: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 远流长 的中华 文化( 共24张P PT)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①文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 史轨迹和丰富的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 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古代辉煌历程
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薪火 相传 一脉
相承 见证
汉字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 要见证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高 【中 高政 中治 历人 史教 统版 编必 版】修源三远文流化长生的活6中.1华源文远化流p长pt 的课中件华1 文化( 共24张P 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 远流长 的中华 文化( 共24张P 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 远流长 的中华 文化( 共24张P PT)
3.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①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内因:中国封建统治日渐衰落(根本原因) 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 远流长 的中华 文化( 共24张P 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