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转载)

合集下载

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史

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史

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史中国民族器乐是中国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以时间顺序探讨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史。

古代中国是民族器乐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古代,中国人就开始使用各种乐器来表达情感和表达思想。

最早的民族器乐之一是古琴,它被誉为“中国的国乐”。

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象征。

古琴有着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弹奏时需要借助指法和技巧来表达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民族器乐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与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

这也为中国的民族器乐带来了新的影响和发展机遇。

丝绸之路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民族器乐开始融合了一些西方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宋朝时期,中国的民族器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时,乐器的种类更加丰富,演奏技巧也更加成熟。

著名的乐器如古筝、笛子、琵琶等都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乐器在演奏技巧和音色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民族器乐进一步发展壮大。

这个时期,乐器的种类更加多样化,乐器的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器乐开始与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

著名的乐器如京胡、二胡等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进入现代时期,中国的民族器乐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的民族器乐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但是,中国的民族器乐并没有被淘汰,反而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的音乐家开始将民族器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崛起,中国的民族器乐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发展,加强了对乐器制作工艺的保护和研究。

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音乐家也加入到传统民族器乐的学习和创作中,为中国的民族器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章中国民族器乐.(第一节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doc

第三章中国民族器乐.(第一节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doc

第三章中国民族器乐第一节民族器乐的发展中国民族乐器的历史悠久,这一点从我们今天日常使用的语言中感受得最真切。

“滥竽充数”、“得心应手”、“一鼓作气”等等,都跟中国的乐器有关。

读先秦的典籍,字里行间总会有吹笙、吹竽、鼓瑟、弹琴、击筑、击磬、击鼓等词出现,可见这些活动在那时是很平常的了。

1986年,在中国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发掘出了距今9000年的骨笛,这些骨笛用鹤类尺骨制成,大多钻有七孔,这些现象都说明:那时的人们已对音高的准确有一定的要求,也证明了当时中国的音乐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七千年前的先民,在浙东余姚这块依山傍水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创造了世界上最早、最辉煌的稻作文化。

据河姆渡遗址两期科学发掘出的7000多件文物证明,先民不仅在吃有以稻米为主食,穿用原始织物制衣,住有干栏式榫卯结构木屋,行用舟和桨在水面航行,而且在乐上更有世界上最早的哨(骨笛)、陶埙和木筒等乐器,成为远古原始音乐的先河。

埙在我国古代书籍有多处反映,《拾遗记》中说:“疱牺灼土为埙”。

中国第一本诗集《诗经》在“小雅”中所赋“伯氏吹”,与埙从文言文读解为同音异体字。

《尔雅—释乐》注:“烧土为之,锐上底平,形如称锤,六孔、小者如鸡子”。

因此,从古籍反映,埙古已有之。

埙为一椭圆型,只有一个吹孔,无音阶,但为稍晚时期的山东万泉县荆村遗址管状型、有F5音的陶埙,提供了更古老的埙实物。

后人是站在肩膀上长大,后人推动着历史车轮,河姆渡远古埙的发明,从吹孔、无音孔到后来有音孔,并逐渐增加音孔,后人又先后由不规则的圆形,发展到管形、鱼形、平底卵形状等,成为可以吹奏曲调旋律的一咱乐器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类型。

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类型。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隋县(今随州市)挖掘了一座战国初期的墓葬——曾侯乙墓。

出土了八种124件乐器,被称为是古代地下音乐厅。

中国民乐发展历程

中国民乐发展历程

中国民乐发展历程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外部动态,主要表现为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而其内在的本质,则更多的表现为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民乐的发展历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中国民乐的发展历程1. 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

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

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

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 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

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之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

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

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周边各国,如朝鲜、日本等)以重要的影响。

3. 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包括辽、宋、金、明、清。

其政治上的特点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

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

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民族乐器

民族乐器




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 吹木管乐器之一,即中国竹笛, 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 笛。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 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 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 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大部分笛子 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和玉笛。 不过,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 竹子,因为这种材料的笛子声音 效果最好。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 蝙蝠琴、蝴蝶琴,击弦乐器。扬琴是中国民 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无论用于独奏、 伴奏还是合奏, 扬琴的音色特点都可得到 淋漓尽致的发挥。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 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 音量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 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它的 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表 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 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 队中在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不可 缺少的主要乐器。

巴乌,是哈尼族、彝族单簧气鸣乐器。哈尼语 称各比、梅巴、妞巴。彝语称非里、尔吉非里 比鲁、乌勒。汉语称巴乌。流行于云南省南部 的红河、玉溪、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德宏 等地区。 关于巴乌,民间传颂着这样—个神奇而美 妙的故事:很早很早以前,在红河南岸的哀牢 山区,哈尼族有—位纯洁、美丽、善良的姑娘 梅乌,与英俊、勇敢、勤劳的小伙子巴冲相 爱.他俩发誓要像树枝和绿叶那样永世相伴, 寨子里的人无不赞叹和羡慕他们。这事被深山 里贪婪的魔鬼知道了。就趁人们歌舞时,驾着 一阵狂风把姑娘掠走了,硬逼着姑娘和他成亲 姑娘不畏魔鬼的威逼和利诱,始终坚贞不屈, 一言不发。于是魔鬼恼羞成怒,凶惨地割去了 她的舌头,并将她扔进了深山老林。姑娘怀念 着心上的恋人,整天徘徊在山林之间,有苦难 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一天,树林里的仙鸟 衔来了姑娘的舌头和一截竹子,让姑娘把舌头 放进竹管里,告诉她“竹子会帮助你说话”。

中国民间传统乐器

中国民间传统乐器

中国传统乐器埙埙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件民族乐器,据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

埙源于远古人狩猎用的一件石器——石流星(大概样子像后来的流星锤,就是一块石头后面穿上绳索,用以投掷击杀猎物)。

远古人在狩猎时偶然发现,若对准石流星上用以穿绳索的小孔吹气,则呜呜有声,好似野兽鸣叫,因此便用它来诱惑猎物,后来逐渐发展,就成了原始的埙。

到了四五千年以前,出现了有两个音孔的三孔埙。

到了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晚期,埙已经有了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在前700多年的春秋时期,出现了有六个音孔的七孔埙,能吹奏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埙作为一件乐器,也就基本成型了。

众所周知,古有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音之分,这看似不起眼的埙,在其中竟独占土音。

其实古代制埙的材料很多,有陶、石、玉、木、象牙等,但后来多为陶制。

埙是一种中音吹奏乐器。

古有:“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而为之”的说法。

埙在古乐之中负责填充中音,和谐高低音,所谓“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正,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功……”的说法,正体现了埙的功用。

埙在古乐中的地位等同于钟磬,可见古人对其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埙在古代常与笛子合奏,象征兄弟之情(或许是“埙笛”与“兄弟”谐音的缘故——笔者妄猜而已)。

《诗经·小雅》里就有“伯氏吹埙,仲式吹篪(音‘迟’,即古之八孔笛)”的说法。

埙的形状很多,现发掘出来的就有梨形、球形、鱼形和笔管形等。

现代的埙也有很多形状,比如两端突出,开十三孔的握埙、形如二卵相连,开二十孔,上下皆可吹奏的鸳鸯埙以及左右互抱,开十七孔的子母埙等,但最为流行的是卵形的十孔埙和葫芦形的十一孔埙。

埙的音量很小,音程也窄,平吹只有一个八度,加上俯吹技巧,可以达到一个半八度,现在的一些卵形埙和葫芦埙,通过对形状和吹孔的改造,音域已经拓展到了两个八度,表现力也日渐丰富。

埙的音色苍凉古朴,带着三分神秘,尤其适合表现一些悠远悲怨的曲调,著名的埙曲有《霓裳中序》、《秦王破阵乐》和《哀郢》、《楚歌》等。

中国民乐发展史

中国民乐发展史

民乐与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民乐风格各异,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南方地区的民乐以细腻、婉转、柔美为特点,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 北方地区的民乐则以粗犷、豪放、高亢为特点,如二人转、山西民歌等。
地域文化对民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曲目和演奏风格上,还体现在乐器种 类和制作工艺上。不同地区的乐器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如南方的二胡、 笛子,北方的马头琴、琵琶等。
影响
中国民乐对世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外国音乐家都对中国民乐充满兴 趣并进行了学习和研究。
02
近现代民乐演变
西乐东渐的影响
西方音乐传入中国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音乐 开始影响中国音乐界,为中国的 音乐创作和表演带来了新的元素
和风格。
音乐教育改革
西乐东渐也促使了中国音乐教育的 改革,一些新的音乐学校和机构开 始出现,培养了更多的音乐人才。
民乐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01
02
03
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 注度提高,民乐演出、唱 片等市场将有更大的发展 空间。
国际化发展
民乐将有更多机会在国际 舞台上展示,推动中国音 乐文化的传播。
保护与传承
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民 乐需要不断创新和保护, 确保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民乐在全球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05
民乐的未来展望
民乐教育的发展
民乐教育普及化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民乐教育将逐渐普及,更多的孩子 将有机会接触和学习民乐。
教学方法创新
民乐教育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和效果。
民乐与其他音乐形式融合
民乐将与西方音乐、流行音乐等其他音乐形式进行更多的交流和融 合,拓展民乐的受众群体。

中国古典民族乐器发展历史系列

中国古典民族乐器发展历史系列

中国古典民族乐器发展历史系列中国拥有丰富的古典民族乐器,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

这些乐器不仅在音乐演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和音乐文化。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典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

第一章:古代乐器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乐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周时期。

最早的乐器主要是以击打、吹奏和弹奏为主,如鼓、吹管、弦乐等。

这些乐器在古代礼仪、宗教仪式和娱乐活动中广泛使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乐器逐渐丰富起来,形成了古代乐器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古代乐器的演化和分类古代乐器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打击乐、弦乐、吹管乐和键盘乐四大类。

打击乐器主要包括鼓、钹、锣等,弦乐器则有琴、瑟、筝等,吹管乐器包括笙、箫、管等,键盘乐器则有古琴、古筝等。

这些乐器在古代的音乐演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古代民族乐器的地方特色中国广袤的土地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古代民族乐器。

各个地区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

比如西北地区的马头琴、二胡,江南地区的古筝、琵琶,西南地区的木琴、手鼓等。

这些乐器以其特有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为地方音乐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第四章:古代乐器的传承和发展古代乐器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许多文人雅士对古代乐器进行了改良和创新。

他们以琴棋书画为伴,以音乐为乐,使得古代乐器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继承。

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一些电子技术也被应用到古代乐器的制作中,使得乐器的音色更加多样化。

第五章:中国古典民族乐器的当代价值中国古典民族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中国古典民族乐器,并将其应用到现代音乐创作和演奏中。

古典民族乐器在传统音乐、戏曲、舞蹈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而且,中国乐器还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为推广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结语:中国古典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琴的发展史

古琴的发展史

古琴的发展史
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之一,发展历史悠久。

以下是古琴的发展史:
1.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时
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名为筑(zhù)的弹拨乐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古琴。

2.公元3世纪-公元10世纪:东汉至唐代,古琴逐渐成为一种重
要的宫廷音乐器乐,得到广泛应用。

唐代的《琴谱》记录了当时古琴的演奏技法和曲目。

3.公元11世纪-公元14世纪:宋代至元代,古琴的音色和演奏技
巧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个时期,古琴的演奏主要以文人雅士为主,古琴也成为了文人墨客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4.公元15世纪-现代:明清时期,古琴的演奏技巧进一步精进,
古琴音乐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现代,古琴音乐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国际上的欣赏和推广。

总之,古琴作为一种传统的弹拨乐器,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凭借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民族器乐简介

中国民族器乐简介

琵琶曲分类
武曲 文曲
以写实和运用右手 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 技法为主 法为主 《十面埋伏》和 《月儿高》《思春》 《霸面埋伏》
全区共十三段,标题分别为: 战前:1、列营 2、吹打 3、点将 4、排阵 5、走队 战中:6、埋伏 7、鸡鸣山小战 8、九 里山大战(高潮) 战后:9、项王败阵 10、乌江自刎 11、众军奏凯 12、诸将争功 13、得胜回营

琵琶文曲《塞上曲》

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哀怨惆 怅,凄楚缠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弹奏上强调左手的 推、拉、吟、揉及擞音、带起等技法,使旋律更显得委婉柔美。 走就走吧 让我的生命 在琵琶声声中沉沦 用漫漫黄沙描我的眉 采幽幽冷月点我的唇 掬一手异乡的水 照不见我昨日的容颜 故乡在金戈铁马的喧哗中 变成我手指的一滴露珠 美丽是所有悲剧的起源 而柔弱却不是我可以哭泣的理由 使自己的青丝变成白发 梳下的是干结了的记忆
拉弦乐器--二胡


二胡的历史:又名胡琴或南胡,唐朝称为 “嵇琴”。。。 二胡的组成结构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和他的二胡 作品
华彦钧生平介绍 作品赏析:《二泉映月》 《听松》

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和他的二胡 作品
刘天华生平介绍 作品赏析《病中吟》 《光明行》
弹拨乐器—筝、琵琶和扬琴



筝的外质特征 古筝的发展史及流派 筝曲《渔洲唱晚》 《高山流水》
扬琴
扬琴的由来及发展 扬琴的结构特征 扬琴的音色特点 欣赏扬琴曲《龙船》 《苏武牧羊》

扬琴的由来及发展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 蝙蝠琴、蝴蝶琴。据史书记载,中世纪以前, 中东的亚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国家,流行 着一种击弦乐器,名叫萨泰里琴。明朝(1368 --1644),随着中国和西亚、东亚间日趋密 切的友好往来,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 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来逐渐扩 及到中国各地。后来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改 造,萨泰里琴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民族乐器 ──扬琴。

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转载)

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转载)

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转载)总说周代曾以制作方法为据,分民乐为八类,称“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此种分类自周末至清初,沿用三千多年。

其中石、木两类已极为罕见,石类较著名的有磬,木类有木鼓,还有不再流传的敔、柷等。

其后,又有另一种分类方法,现下较为常见。

以演奏方法为据,分为四类,吹奏类、弹拨类、拉弦类、打击类。

其中吹奏类又分空气振动、哨片振动、簧片振动;弹拨类又分横式、竖式;拉弦类分类依据多样;打击类根据材质可分响铜、响木、皮革,根据音高又可分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两类。

最早的,且有实物证明、年代可考的乐器为河南舞阳县出土的贾湖骨笛,距今已有近八千年。

古韵悠悠,先秦遗响,我便从先秦说起。

因多数乐器皆始于先秦时代,内容浩繁,便拆分两章,夏商(及以前)与两周。

中国民乐的魅力中国民乐有哪些?中国民乐中有五声,“五声”也称“五音”,都有哪五个音阶?夏商·乐以息和  早先乐器,多由劳动工具或生活用具发展而来。

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乐器有两类,敲击乐器和吹管乐器。

陶钟、石磬、骨哨、骨笛、陶埙等均已出现,因陶钟等乐器我手里无相关演奏资料,便介绍骨笛、骨哨和陶埙。

骨笛作为笛子的一种,发现于一九八六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至今仍流传于藏族牧区。

现行曲有《春播》等。

因无演奏资料,便也不再多作评价。

骨哨截取鸟禽类中段肢骨加工而成,有些可调声调。

音质脆、尖,类似口哨,但音亮。

《中国古典音乐历朝黄金年鉴》中有曲《原始狩猎图》,觉尖锐、凄厉,多为仿声。

由此可见,骨哨并非作为单一乐器,大抵作狩猎之用。

我于《乐德》一文中介绍,“埙具治后之德,圣人贵淹。

于是,错凡银、借福勃。

埙音古朴醇厚,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

‘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恭,启笙竿于而启批极’,在古乐史上,埙之地位,与钟、磬等同。

中国乐器发展史

中国乐器发展史

中国乐器发展史1、远古时期以狩猎及歌舞伴奏为主,用的是打击乐器,如磬、陶钟、铜钟、祝、敔、管、篪、笙、、等,在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发展,但遵循著由不定音到固定音、种类少到多、不定型到定型、、等等途径。

2、夏商时期乐器增多,如婸鼓、铃、编钟、埙、龠、言、、、等,出现的是有定音的击乐器和多管乐器,渐渐地人们也掌握了纯四度、大小三度、大二度及小二度的音程关系。

3、先秦时期乐器不但增加,如击乐器:鼓、钟、镛、雅、祝、簧、筑、、,吹奏乐器:箫、管、龠、笙、埙、笛、竽、、,弹弦乐器:琴、瑟、筝等,表达的性能更加提高。

4、秦汉隋唐时期乐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弹奏乐器(如琴、瑟、箜篌、琵琶、五弦琵琶、、、)得到空前的繁荣与发展。

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专以演奏宫廷燕乐为主。

汉代开始琵琶类乐器使用了平均律,且急速发展。

5、辽、宋、西夏与金时期承隋唐乐器,广泛地应用弦乐器(如嵇琴、轧筝),另有新乐器的产生,如义手笛、羌笛、箫管等吹奏乐器以及葫芦琴、、等弦乐器,还有流行在西北边区的马尾胡琴。

6、元代时期在元统治初期的对内外战争,客观上引起国内各民族间,及本国与外国文化的交流。

这时期出现了新的乐器,如三弦、火不思、七十二弦琵琶、鱼鼓、云璈、、、等。

7、明清时期乐器有较大发展与集中,特别是胡琴类擦弦乐器(如二胡、京胡、板胡、马头琴、、、)与唢呐芦簧乐器。

笙与古琴两类由於复古势力的勃兴,加上其古典价值,在国家音乐方面占了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乐器历史:乐器是人类早在原始时期已拥有的文明财富之一。

围绕乐器的来历,自古以来中外均有许多传说和神话,并长期被据为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说。

如中国许多古书记载:“女娲作箫”、“女娲作笙”、“伏羲作箫”、“伏羲作琴”、“庖犠氏作瑟”、“倕作钟”、“伶伦入昆伦山采竹为笛”、“黄帝命伶伦铸十二钟”、“黄帝杀虁以其皮为鼓”等。

所述均为公元前四、五千年前的事,尚未或刚刚进入铜器时代,不可能有笙簧和铸钟等工艺很复杂的产品。

中国古典民族乐器发展历程系列

中国古典民族乐器发展历程系列

中国古典民族乐器发展历程系列中国古典民族乐器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带您回顾中国古典民族乐器的历史,了解各种乐器的起源、演变和特点。

一、竹类乐器竹类乐器是中国古典民族乐器中最早出现的一类乐器。

竹笛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古代,竹笛被广泛使用于祭祀、娱乐等场合,具有悠扬、清亮的音色,常用于表达深情的音乐作品。

二、弦类乐器弦类乐器是中国古典民族乐器中最重要的一类乐器。

古琴作为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古琴有丝、徽、桥等部件组成,其演奏技巧独特,音色宛如天籁之音。

除了古琴,还有琵琶、二胡等弦乐器,它们在古代民族音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琵琶起源于西域,宋代时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音乐中的重要乐器之一。

二胡则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拉弦乐器之一,其独特的弦声能够表达出豪情万丈的音乐情感。

三、打击类乐器打击类乐器在中国古典民族乐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钟鼓,早在商朝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钟鼓作为乐器。

钟鼓作为一种礼仪乐器,常常在宫廷和祭祀仪式上使用,具有庄重而威严的音色。

此外,还有锣、鼓、木鱼等乐器,它们能够打击出不同的音响效果,在音乐表达中起到丰富节奏和增强节奏感的作用。

四、管类乐器管类乐器是中国古典民族乐器中的一大系列。

其中最早出现的是竹管乐器,如箫、笛子等。

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古代宫廷乐队中经常被使用。

在管类乐器中,唢呐是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唢呐源自于古代波斯,通过丝、竹和喇叭嘴等部件的组合,演奏出悠扬而高亢的音乐声音,常常被用于各种庆典和民间活动。

五、龙骨类乐器龙骨类乐器以古代的龙骨为材料,经过特殊手工处理而制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特色之一。

其中最有名的乐器就是龙骨笛,在古代常常被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

六、吹奏类乐器吹奏类乐器是中国古典民族乐器中的一大类乐器。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葫芦丝和曲笛。

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史

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史

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史
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期。

早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乐器的雏形。

随着社会的发展,乐器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并且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起源与早期发展
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中,人们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各种乐器。

最早的乐器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的石磬和骨笛。

这些简单的乐器主要用于狩猎和日常生活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制作更加复杂的乐器,如铜鼓、编钟等。

这些乐器不仅在音乐表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被用于祭祀、战争等重要场合。

2.秦汉时期的繁荣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民族乐器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各种乐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了巨大的进步,乐器的种类也变得更加丰富。

秦朝的编钟和汉朝的筝、琵琶等乐器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这些乐器不仅在音乐表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被用于宫廷和民间娱乐。

3.古代民族器乐的多样化发展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因此民族器乐的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唐宋时期,中国的民族器乐已经发展到了高峰。

在这一时期,各种乐器的制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乐器的种类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琵琶、二胡、古筝、笛子等乐器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这些乐器被用于各种场合,包括宫廷、寺庙和民间娱乐。

总的来说,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乐器的种类和制作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这些乐器不仅在音乐表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被用于各种场合,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

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

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中国乐器制造行业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基本可以加工世界上所有大类乐器,门类齐全、品种众多,大约有钢琴、提琴、西管乐器等不同类别1200多个型号。

那么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有有哪些呢?下面一起跟店铺来了解吧!先秦时期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先秦时期的乐器已有鼓、鼗、鼛、贲鼓、应、田、县鼓、钟、镛、南、钲、磬、缶、编磐、铃、陶铃、雅、祝、敔、和、鸾、簧、哨(陶制、骨制等)缶、埙、籥、龢鳌、言、箫、管、篪、笙、琴、瑟、筑等多种。

在原始社会里乐器的出现多与神话传说、求神祭祀、民间舞蹈、劳动生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乐器除用于宗教、礼仪等场合外,主要是供统治者娱乐享受。

在乐器制作上精美豪华,规模越来越大,如《吕氏春秋·侈乐》中所载:"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思度量。

"秦汉至魏晋时期当时出现的乐器主要有筝、琵琶(有秦汉子和阮咸两种不同的形制)、笛、方响、箜篌瑟(即卧箜篌)。

筝、琵琶、笛均为《相和歌》的伴奏乐器。

这一历史时期,吸收外来乐器数量不少,如随着鼓吹乐的引入,还使用了笳、角、中鸣、长鸣、羌笛等吹管乐器。

由于与西域文化的交往,传入的乐器主要有竖箜篌、波斯琵琶(即曲项琵琶)、荜篥等。

竖箜篌亦为波斯乐器,魏晋之际传人我国。

曲项琵琶约在公元350年前后通过印度和新疆,传入甘肃一带,据《梁书·简文帝本纪》所载,至少在公元551年(南北朝)已传入南方。

隋唐时期的乐器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乐器数量骤增。

特别是鼓类乐器,这可能是由于歌舞音乐的发展所致。

打击乐器有铜钹、拍板、节鼓、杖鼓、腰鼓、羽葆鼓、棡鼓、桴鼓、齐鼓、担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等三十多种;弦乐器有独弦琴、三弦、匏琴、轧筝、风首箜篌、五弦琵琶、奚琴等二十多种;吹管乐器有幢箫、义嘴笛、叉手笛、太平管、桃皮荜篥等二十多种。

中国民乐的发展历程.doc

中国民乐的发展历程.doc

中国民乐的发展历程先秦:编钟改写先秦的音乐历史在湖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是先秦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它的出土改变了一段时间内在民族音乐领域内所认为的先秦音乐只有五声音阶的观点,彻底改写了整个先秦的音乐历史。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曾侯乙墓被发掘以后,其中有陪葬的64枚编钟。

从编钟以及钟上的铭文反映出的内容看,中国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能制造出七声12律齐全,还可以旋宫转调的编钟,因此这些编钟被视为考古界和民族音乐一个历史性的符号。

编钟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既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又是祈求平安的祭祀用品。

唐朝:以弹拨音乐为主体的华丽浪漫民乐时代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乐器的制造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唐朝音乐的特点是以弹拨音乐为主,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经济水平相比于秦朝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与此相应的,在民族音乐领域内,先秦那种在室外演奏的、相对粗糙的编钟渐渐衰落,而具有浪漫和华丽色彩的弹拨音乐、歌舞乐队迅速发展起来。

另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包括高丽、胡人、西域等地音乐开始传至中原,极大丰富中国民族乐器的品种。

进入宋朝后,弹拨音乐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乐得到了发展,这也是同当时的历史背景相联系的,这种趋势和宋朝的战争不断的局势有很大的关系。

元朝:文人推动下繁盛的元曲时代元朝没有科举制度,于是大批的文人都转入了民间艺术的创作之中。

元曲因此具有很强的故事情节性,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进一步促进了它的繁盛。

清朝以后,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乐器繁盛的时代,以明末清初出现的二胡就是这个时代民族乐器发展的一个缩影。

汉人的音乐一直都是以“单字”居多,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萧、笛、琴、钟等。

通常在乐器中出现的两个字的乐器多是外国传入中国民族音乐之中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唢呐、二胡等。

近代:民族音乐发展艰难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为大部分观众所耳熟能详,但是在中国近代的发展时期,民族音乐的发展进入一个步履蹒跚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两个标志性人物就是阿炳和刘天华。

中国传统乐器

中国传统乐器

国传统乐器古代史远古时期远古时期(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根据现有的出土实物,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河南舞阳骨笛最为久远。

这段时期也出土了不少的击奏类乐器,弦乐器见于典籍的有“瑟”,但未见实物出土,远古时期的乐器以狩猎和歌舞伴奏为主。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

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

这段时期的乐器以击奏类为主,出土实物以曾侯乙编钟影响最大,音乐也是以钟鼓乐为代表。

秦汉隋唐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

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

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

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这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是弓弦乐器发展,弓弦乐器的传入和普遍使用,促进了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

古琴则出现了众多的流派,明末由波斯传入扬琴。

吹奏类乐器元代出现唢呐,击奏类乐器元代出现云锣,这段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

传统乐器古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乐器。

古琴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13个徽位,代表一年的12个月及闰月。

琴面弧形代表天,琴底为平象征地,为天圆地方。

有西方音乐人评价:这个乐器的构造,是依据中国天与地之间关系的观念而设计的,使人联想到传说中只有天上神仙才能听得到的音乐。

瑟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

《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中国民族乐器图片和介绍_6样版

中国民族乐器图片和介绍_6样版
民 族 器 乐 发 展 简 史 器乐是用乐器来演奏音乐的总称。总分为民族器乐与 西洋器乐两大类。我国的民族器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原始时期就有了关于鼓、磬、钟、埙等乐器的传说。 商朝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已经有 了鼓、鼗、铃、磬、编磬、钟、编钟、埙等乐器。到了周 朝(公元前 11 世纪至公元前 771 年),见于文献记载的乐 器就有近70种。其中大部分是打击乐器,其次为吹管乐器, 弹弦乐器较少。从周朝至秦朝这段历史过程中,特别是春 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古代音乐文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西安普渡村出土的 3 个编钟和湖北随县出土的 64 件一套的 编钟,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wqdqdq
25
弹拨乐器
古筝
筝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于秦地,史称秦筝,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从诗人 白居易所写“奔车看牡丹,走马看秦筝”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当时筝的演奏广泛盛行 于民间音乐生活之中。现代筝一般为21弦,并设有机械变音装置,能转调。筝的音域 宽,表现力强,常用于独奏、重奏、伴奏、合奏,是现代民乐演奏中的主要乐器。
wqdqdq 11
打击乐器

板通常是由三块长方形木板组成的。前面两块缚成一体,后面是单块, 前后用布带连结,撞击发声。主要用于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常与板鼓合用。
wqdqdq 12
打击乐器
板鼓
板鼓呈扁圆形,鼓面蒙皮,故又称单皮。木制鼓框厚而坚实,是由五块木 头拼合而成的。鼓心部分稍凸起。京剧和北方戏曲使用的板鼓鼓心较小,声音 高亢。南方十番锣鼓和江南丝竹乐中的板鼓鼓心较大,声音厚实。演奏时,在 木制鼓架上系上绳子,将鼓置于绳子上,用两根鼓签敲击。在戏曲乐队中,板 鼓居于指挥和领奏地位,演奏者被称之为“鼓师” “鼓佬”。
wqdqdq 1

中国民族乐器史

中国民族乐器史

中国民族乐器史中国民族乐器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

据史书记载,殷商时期研制了象琴、瑶琴等乐器,这些乐器经过漫长的岁月和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中国民族乐器。

在中国传统乐器中,有相当多的乐器都是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由一些农民所创制的。

这些简单的乐器,都是为了配合劳动、祭祀和娱乐而设计的,而这些乐器最初的作用,只是用来起舞、跳跃、欢蹦乱跳。

但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这些民族乐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文艺活动、婚庆、宗教仪式、戏曲、舞蹈、宴会等各种形式的表现艺术。

起初,中国的民族乐器主要是用竹、木、石等材料制成的,这些制造方式也被称为“竹木管”。

在“竹木管”这个制造方式中,乐器的声音主要是靠吹拨来制造出来的。

这种制造方式的优点是易于制造,制造成本低,可以用在大规模的乐器制造中。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不断提高,中国的民族乐器开始使用铜、铁等金属材料,这种乐器制造方式也被称为“金属管”。

这种制造方式的优点是音质清脆、饱满,适合各种音乐风格。

在中国民族乐器中,不同的乐器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历史和地域。

例如,在南方,有二胡、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用来演奏南方的传统音乐。

而在北方,有笛子、胡琴、高胡等民族乐器,用来演奏北方的传统音乐。

这些不同的乐器,在传统音乐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的民族乐器也有着复杂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

例如,在二胡演奏中,要通过和弦、泛音、滑音等技巧来表现出情感丰富的音乐;在笛子演奏中,要通过吹调、吐息、音节把握等技巧来解释出音乐的多样性。

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越是复杂,表现的音乐就越富有内涵和情感。

在现代,中国的民族乐器除了用来表现传统音乐外,还被应用到了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中,如摇滚、古典、电子等。

同时,中国的民族乐器也受到了国际音乐界的高度关注,例如,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综上所述,中国的民族乐器历经三千多年的发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转载)总说周代曾以制作方法为据,分民乐为八类,称“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此种分类自周末至清初,沿用三千多年。

其中石、木两类已极为罕见,石类较著名的有磬,木类有木鼓,还有不再流传的敔、柷等。

其后,又有另一种分类方法,现下较为常见。

以演奏方法为据,分为四类,吹奏类、弹拨类、拉弦类、打击类。

其中吹奏类又分空气振动、哨片振动、簧片振动;弹拨类又分横式、竖式;拉弦类分类依据多样;打击类根据材质可分响铜、响木、皮革,根据音高又可分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两类。

最早的,且有实物证明、年代可考的乐器为河南舞阳县出土的贾湖骨笛,距今已有近八千年。

古韵悠悠,先秦遗响,我便从先秦说起。

因多数乐器皆始于先秦时代,内容浩繁,便拆分两章,夏商(及以前)与两周。

中国民乐的魅力中国民乐有哪些?中国民乐中有五声,“五声”也称“五音”,都有哪五个音阶?夏商·乐以息和  早先乐器,多由劳动工具或生活用具发展而来。

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乐器有两类,敲击乐器和吹管乐器。

陶钟、石磬、骨哨、骨笛、陶埙等均已出现,因陶钟等乐器我手里无相关演奏资料,便介绍骨笛、骨哨和陶埙。

骨笛作为笛子的一种,发现于一九八六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至今仍流传于藏族牧区。

现行曲有《春播》等。

因无演奏资料,便也不再多作评价。

骨哨截取鸟禽类中段肢骨加工而成,有些可调声调。

音质脆、尖,类似口哨,但音亮。

《中国古典音乐历朝黄金年鉴》中有曲《原始狩猎图》,觉尖锐、凄厉,多为仿声。

由此可见,骨哨并非作为单一乐器,大抵作狩猎之用。

我于《乐德》一文中介绍,“埙具治后之德,圣人贵淹。

于是,错凡银、借福勃。

埙音古朴醇厚,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

‘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恭,启笙竿于而启批极’,在古乐史上,埙之地位,与钟、磬等同。

”陶埙与埙又有不同,陶埙器形多样,河姆渡遗址的陶埙,椭圆形,仅有吹孔,无音孔;仰韶文化遗址陶埙,略如橄榄,亦是仅有吹孔。

陶埙作为埙的雏形,对于埙的发展可谓意义重大。

及至夏商时期,笙、古琴和笛子这几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乐器出现。

早时并无笙,只作笙中簧,许是以竹、木片所制,只可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到夏商诸代,发展以数根的竹簧之管参差插入葫芦之干壳内制成(今云贵边疆葫芦笙)。

目前出土最早的笙为曾侯乙墓的匏笙,两周时期,笙已非常流行,与竽并存。

另,据《史记》载,古琴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尧舜时期,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超过四千年。

但商周时期并非古琴的发展盛行期,此时便也不谈。

同是《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笛,当称笛子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骨笛介绍(乐器)骨哨介绍(乐器)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两周·古乐遗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渑池之会”一节有“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此处“缻”即缶,《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

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这里的缶便作为一种生活用具,蒙兽皮而成鼓。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早先的缶、石磬,作为实用性和表现性兼顾的乐器,或许还不甚明显,时至后来,编磬、编钟,以及各种丝竹类乐器的出现,无一不得益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两周时期,多见青铜乐器,如编钟、编铙等。

出现于两周时期的非青铜类乐器主要有古筝、卧箜篌。

古筝的起源,争议甚多。

筝于古诗文中多称“秦筝”,如曹植《箜篌引》云,“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李斯公元前二百三十七年作《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起源更应早于此时。

条件所限,无法仔细考证,便也姑且算作两周。

尤要注明,筝为蒙恬所造,纯属以讹传讹,并无此事。

古代箜篌大致分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与琴瑟相似的卧箜篌。

此时,古琴、埙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列子·汤问》载,古琴曲《高山流水》,便是出现在此时。

提及古琴曲,还有《幽兰》,相传为孔子所作,但真实度有待商榷。

此时的埙已有六孔,有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

《哀郢》、《楚歌》为埙曲代表作。

若论苍凉,箫音过悲,若于高楼之上,望断天涯路;笛音过硬,似是取之节中,挺拔刚劲。

埙音,如于风沙之中,战场之上,独吟一曲萧索。

两周时期战乱频繁,小国朝不保夕,同时各国思想发展迅速,士大夫阶层得以壮大,琴埙之发展,也在情理之中。

曾侯乙墓的编钟古琴起源的传说古筝是我国的出名的乐器吗?秦汉魏晋·且数铮然  秦汉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分裂至一统,又由一统至分裂。

此段时间,阮、琵琶、竖箜篌、凤首箜篌出现,筝、笛得以发展。

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出现于秦朝。

“推手为枇,引手为杷”,所以名为“枇杷”(琵琶)。

在当时,“琵琶”所指的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琵琶”,当是琉特属弹拨乐器总称,例如阮、柳琴、月琴等。

“琵琶”此名,得于魏晋,真正意义上的琵琶,于南北朝时由龟兹传入内地。

此时琵琶还属雏形,横抱演奏,曲目记载甚少,不谈。

阮起源于中亚,同样由龟兹传入内地,汉时称“秦琵琶”。

晋代“竹林七贤”的阮咸擅弹此器,因为他,阮也曾风靡一时,但后因动乱,阮曾一度失传。

比之琵琶,阮音低沉,音色暗淡,琵琶音脆,大珠小珠落玉盘。

竖箜篌于东汉之时由伊朗传入,为角形箜篌,为区别于中土卧箜篌,名竖箜篌。

凤首箜篌东晋时由印度传入,晋曹毗《箜篌赋》言“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故知其名源自凤首为饰。

此时,古筝向淡雅古朴发展,“慷慨”之音,已不复见。

相传,筝为裂瑟而成,虽为无稽之谈,但齐瑟柔和,秦筝起先铿锵,后转为平和优雅,由此看来,倒也有些关系。

《梅花三弄》,笛存古曲,仅此一首,便是现于此时。

宋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记有“桓伊下马踞胡床取笛三弄”之事,明朱权《神奇秘谱》中辑有《梅花三弄》琴曲,曲前小序云:“桓伊出笛作《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梅花三弄》,三弄为曲,起序悠扬,泛音高昂,极之动听。

至于古琴,嵇康弹奏的《广陵散》,阮籍《酒狂》皆于此时成曲。

《广陵散》为古琴曲中唯一杀伐之音,一般与《聂政刺韩王》归为同曲。

公元二百六十二年,嵇康被小人陷害,司马昭下令将其处死,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祈求释放嵇康并要求拜他为师。

想当然,如此“无理取闹”的要求朝廷自是不会接受。

于是,刑场之上,嵇康琴曲一首,自此,《广陵止息》为绝响。

此曲清时失传,后由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打谱整理,也是万幸。

箜篌介绍(乐器)广陵散介绍(曲)梅花三弄介绍(曲)隋唐·盛世天舞 作为中国封建制的鼎盛期,各种乐器都在隋唐成为定制,并得以完善。

此时出现的主要乐器有二胡,箫也从笛中分派而出,竖吹篪为箫,横吹则为笛,同时,唐朝吕才制“尺八”传入日本。

笙、阮、琵琶、箜篌、古琴、笛等,都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在宫廷演奏中,古筝却渐渐为箜篌所取代。

筝声此时已完全不复“慷慨”,与现在已经大体相似,对于隋唐盛世,显然已不适合。

而箜篌华丽优雅,声调繁复,于是便渐渐成为宫廷演奏的重中之重。

同时,因竽一般用于雅乐,九、十部乐中已经废弃,便也逐渐失去重要作用。

二胡发源于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为“奚琴”,宋陈蜴在《乐书》载“奚琴本胡乐也”。

二胡可谓是出现晚、发展快的典范,但“二胡”此名,却是出现于近代。

笛箫同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箫”名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即洞箫。

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当因韶乐伴奏乐器以箫(当时为排箫)为主而有此称。

此时期乐曲多为合奏,《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便为其中翘楚。

二胡介绍(乐器)箫的由来和时间?霓裳羽衣曲的所有资料宋元·囿形于迹  宋元时期可以说是将各种乐器规范化的一个时期,但同时,也有乐器在此时失传。

程朱理学,影响了方方面面,在我看来,它必然影响了乐器的发展,在宋元时期消失或失传的主要乐器有竽、卧箜篌等。

北宋景德三年,即公元一零零六年,宫廷乐工单仲辛制作十九簧笙,但十九簧笙亦在此后失传,现多为十四、十七簧笙。

宋代设局制琴,称之“官琴”,制法发生变化,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唐琴。

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京师、两浙、江西等古琴流派出现。

之前,汉朝南方有蜀山琴派,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姜维等人为其代表,晋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者为嵇康。

唐朝起,琴学流派已见于著录,此时,琴派分支已然渐多,《潇湘水云》便由浙派琴家郭沔作成。

发展至此,古筝舍弃鹿骨爪,开始使用义甲弹奏,这赋予了筝更大的表现力和发展空间。

相反,箜篌因其制作复杂,演奏困难,困于深宫,“在外不曾辄教人,内里声声不遣出”,后又遭儒教诬之“靡靡之音”,已是奄奄一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