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优课堂2虚词复位题的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课堂•虚词复位题的解题技巧
【题型概述】 虚词复位题是全国卷2016年高考出现的一种题型,重点考查关联词语,同
时兼顾语言的简明、连贯。要求考生要有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扎实的词汇积累, 缜密的逻辑思维。只有切实掌握常见常考虚词的基本用法,掌握虚词之间基本的搭 配方式,
再在训练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形成语感。解题时,只要读懂句子的意思,理顺句 中存在的逻辑关系,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理解特定的语境,就完全可以做出正确的 选择。
①
②
③
④
⑤⑥
A 尽管 但
更 只有
才
/
B 即使 也
/
只要 就 因而
C
一方 面
Biblioteka Baidu
另一 方面
特别
/
所以 最终
D 既然 那么 尤其 如果 / 那么
【解析】选A。①处,暂且承认“少”这个事实,然后引出后面重点强调的“作用”, 因此填“尽管……但……”。“即使……也……”表假设,“既然……那么……” 表因果,“一方面……另一方面……”表并列,都不符合语意。③处,“特别”和 “尤其”多表示在全体中或与其他事物比较时特别突出,
需要关联词语。“究竟”用于疑问句有追究的意味,但不用于是非问句。它有名词 用法,表示结果或原委,如“他想知道个究竟”。“到底”指经过变化后实现的情 况。它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如“你跟他到底有什么关系”。因前文已经用了“到 底”,⑥处应换用“究竟”。
2.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今天,__①__ 很少有人像孟子那样高自期许,__②__ 必须承认伟大人物在
推动社会演进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__③__ 重要的是,每一个公民都有一 份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__④__ 每个人都成为积极活跃的社会个体,__⑤__ 能形成 和伟大人物之间的良性互动,__⑥__ 国家和社会才真有希望。
【解析】选A。①处的关联词语要照应前文的“无论”,应填“都”。②处关联前文 的“发表观点”和后文的“担忧”,应填表转折关系的词语。相比较而言,“但” 转折强烈,多用于现代汉语。“然而”语气委婉一些,多用于书面、文言语境。③ 处针对前文的“每个人似乎都能”,作为第二个“都”,需要加“也”。④处转换 话题,只需轻微转折。⑤处不
而此处所说的“责任”是前文“巨大作用”的递进一层,因而选“更”。④往后的 三句话是对“责任”的解读,④和⑤⑥形成必要条件关系。⑥处不需要关联词语。
3.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人工智能(AI)技术在今年成为了一个热词,无论你是否了解它,每个人似
乎__①__能发表两句自己的观点,__②__由此产生的人类与机器的关系、失业问题、 机器人统治世界等各式担忧__③__都浮出了水面。__④__,人类和机器之间到底应 该是什么关系?__⑤__人工智能的未来__⑥__该是什么样的?
【解题流程】
【典题示范】 (2016·全国卷Ⅰ)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____①____不要依赖译文。____②____并 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____③____肯动脑筋,____④ ____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____⑤____,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 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____⑥____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评价,____③____却不能不承认这毕竟也是一种更高的人生追求和使命感。____④ ____小说的后半部则又一步步地写到了这一追求所导致的现实困境,英雄好汉战死 疆场,奔走离散,____⑤____终归于“魂聚蓼儿洼”的沉寂。这样一个聚散的过程, ____⑥____是从追求到失败和幻灭的过程,其所以失败而仍不失为英雄,不正是由 于这一点精神上的追求吗?
①②③④⑤⑥
A
/ 这 如果 而且 那么 也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就
C 一定 也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仍
【解题流程】
答案:A。
【应用体验】 1.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水浒传》中,我们看到英雄好汉千里追寻,意气相感,为着一个共同的使 命而聚集到一起,____①____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指望着以此获得立功的机会而名垂 青史。对此,我们____②____可以有不同的
①②③④⑤⑥
A
但 当然 不过 然而 / 假如
B 也许 虽然 但是 尽管 却
/
C 所以 即使 只是 /
竟 即使
D
/ 固然 可是 而 而 也
【解析】选D。从文段末句“其所以失败而仍不失为英雄,不正是由于这一点精神上 的追求吗”可知,作者对“英雄”的基本态度。再由②后的“不同的评价”和③后 的“不能不承认”可知,句间应为转折关系,排除A、C。由⑤⑥句排除B。
【题型概述】 虚词复位题是全国卷2016年高考出现的一种题型,重点考查关联词语,同
时兼顾语言的简明、连贯。要求考生要有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扎实的词汇积累, 缜密的逻辑思维。只有切实掌握常见常考虚词的基本用法,掌握虚词之间基本的搭 配方式,
再在训练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形成语感。解题时,只要读懂句子的意思,理顺句 中存在的逻辑关系,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理解特定的语境,就完全可以做出正确的 选择。
①
②
③
④
⑤⑥
A 尽管 但
更 只有
才
/
B 即使 也
/
只要 就 因而
C
一方 面
Biblioteka Baidu
另一 方面
特别
/
所以 最终
D 既然 那么 尤其 如果 / 那么
【解析】选A。①处,暂且承认“少”这个事实,然后引出后面重点强调的“作用”, 因此填“尽管……但……”。“即使……也……”表假设,“既然……那么……” 表因果,“一方面……另一方面……”表并列,都不符合语意。③处,“特别”和 “尤其”多表示在全体中或与其他事物比较时特别突出,
需要关联词语。“究竟”用于疑问句有追究的意味,但不用于是非问句。它有名词 用法,表示结果或原委,如“他想知道个究竟”。“到底”指经过变化后实现的情 况。它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如“你跟他到底有什么关系”。因前文已经用了“到 底”,⑥处应换用“究竟”。
2.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今天,__①__ 很少有人像孟子那样高自期许,__②__ 必须承认伟大人物在
推动社会演进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__③__ 重要的是,每一个公民都有一 份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__④__ 每个人都成为积极活跃的社会个体,__⑤__ 能形成 和伟大人物之间的良性互动,__⑥__ 国家和社会才真有希望。
【解析】选A。①处的关联词语要照应前文的“无论”,应填“都”。②处关联前文 的“发表观点”和后文的“担忧”,应填表转折关系的词语。相比较而言,“但” 转折强烈,多用于现代汉语。“然而”语气委婉一些,多用于书面、文言语境。③ 处针对前文的“每个人似乎都能”,作为第二个“都”,需要加“也”。④处转换 话题,只需轻微转折。⑤处不
而此处所说的“责任”是前文“巨大作用”的递进一层,因而选“更”。④往后的 三句话是对“责任”的解读,④和⑤⑥形成必要条件关系。⑥处不需要关联词语。
3.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人工智能(AI)技术在今年成为了一个热词,无论你是否了解它,每个人似
乎__①__能发表两句自己的观点,__②__由此产生的人类与机器的关系、失业问题、 机器人统治世界等各式担忧__③__都浮出了水面。__④__,人类和机器之间到底应 该是什么关系?__⑤__人工智能的未来__⑥__该是什么样的?
【解题流程】
【典题示范】 (2016·全国卷Ⅰ)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____①____不要依赖译文。____②____并 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____③____肯动脑筋,____④ ____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____⑤____,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 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____⑥____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评价,____③____却不能不承认这毕竟也是一种更高的人生追求和使命感。____④ ____小说的后半部则又一步步地写到了这一追求所导致的现实困境,英雄好汉战死 疆场,奔走离散,____⑤____终归于“魂聚蓼儿洼”的沉寂。这样一个聚散的过程, ____⑥____是从追求到失败和幻灭的过程,其所以失败而仍不失为英雄,不正是由 于这一点精神上的追求吗?
①②③④⑤⑥
A
/ 这 如果 而且 那么 也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就
C 一定 也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仍
【解题流程】
答案:A。
【应用体验】 1.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水浒传》中,我们看到英雄好汉千里追寻,意气相感,为着一个共同的使 命而聚集到一起,____①____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指望着以此获得立功的机会而名垂 青史。对此,我们____②____可以有不同的
①②③④⑤⑥
A
但 当然 不过 然而 / 假如
B 也许 虽然 但是 尽管 却
/
C 所以 即使 只是 /
竟 即使
D
/ 固然 可是 而 而 也
【解析】选D。从文段末句“其所以失败而仍不失为英雄,不正是由于这一点精神上 的追求吗”可知,作者对“英雄”的基本态度。再由②后的“不同的评价”和③后 的“不能不承认”可知,句间应为转折关系,排除A、C。由⑤⑥句排除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