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始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始末

自5月中旬以来,SARS在逐渐降温,北大校园里却如同开了锅。

5月12日,许智宏校长致信全校各院、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有关职能部门,把学校管理层内部已经研究讨论了5个月、先后九易其稿的《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交付讨论。意见征集截止日期是5月30日。

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以后,6月16日,校方又拿出了第二份征求意见稿,再次提交全校教师讨论。

“第二稿是在第一稿的基础上修改的,更加符合院系的情况,更具操作性。”许智宏说,“目前的第二稿会更广泛地听取意见,接下来可能还有第三轮征求意见。”

各种各样的意见都出来了。

“与其到处去挖40岁以上所谓‘有贡献’的学者,不如留一些在北大呆了10年或者7年的学生。”一位青年学子说,“因为只有在这个园子里呆着,才知道什么是‘问学’。”

一个在北大校园网上回应非常热烈的帖子指责:“为了去掉近亲繁殖的虚名,而把自己辛苦培养出来的大量优秀学生推到外面,是一种最大的浪费,无异于对北大的犯罪。”

马上就有人出来反驳:“现在总体来说,北大文科和理科在国内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具体到某个学科和专业,有很多都并不是北大老大,国内一些院校在很多学科方面可以和北大并驾齐驱。从国内引进人从总体上应该不会降低北大师资的水平。并且过了3年5年以后,北大今年和明年毕业的一些人开始在其他学校崛起,将这些本土人士(所谓‘100%的北大人’)再引进回来,就更加不用担心没有优秀的师资了。所谓拒绝本校毕业生留校会导致师资水平下降,实际上是一种比较狭隘的观点,这种观点的假设是:高考优秀=本科优秀=研究生优秀=博士生优秀。”

改革方案的六大项内容,几乎每一项都受到了激烈的批评,也都得到了强有力的辩护。

反对意见最集中的,是人文社科院系。“难道要把我们的文史哲专业改造成美国大学的东亚系吗?”一位教师质问道。

最尖锐的反对意见是:“改革北大,还是阉割北大?这是个中华文化生死存亡的问题,是中华民族共同面临的问题。”最“上纲上线”的反对意见是,指控现行改革方案违法!

“尽管第一轮有不少批评意见,但支持一方占主流。”许智宏校长说。

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最近一个多星期内,北大改革的3个关键人物———许智宏、闵维方和张维迎频繁露面,答疑释惑,阐述改革的初衷和方方面面的依据。

6月17日,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公布的第二天,校长助理张维迎受改革领导小组委托,在北大校园网上发表了长达3万多字的方案说明。

6月18日,许智宏校长接受北大校园网记者采访,表达改革的决心和集思广益的诚意。

6月19日,许智宏校长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6月20日晚,张维迎在北大校园网“发展论坛”即席答问,一口气解答了校内网友提出的近20个问题。

6月23日,闵维方书记专门约见人民日报、新华社和本报记者,介绍北大本次改革的缘起及意义,呼吁社会支持。

闵维方表示:“改革是要付出成本的,我坚信,改革的收益会大于成本,我们有勇气支付必要的成本。”

许智宏对本报记者说:“如果不改革,北京大学在5年内不会有大问题。凭借原有的基础,我相信北大的许多学科在国内依然会是一流的。问题是5年后会怎样?10年后又会怎样?”

“我不怕毁誉参半。”许智宏说,“不是所有的改革都会成功。我没有想过个人的得失,我主要考虑的是北大的未来。”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宣称:“北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北大每个终身教授都是一流学者。”

按校方权威解释,北大改革方案提出的新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1)教员实行聘任制和分级流动制;(2)学科实行“末尾淘汰制”;(3)招聘和晋升中引入外部竞争机制;(4)原则上不直接从本院系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新教员;(5)对教员实行分类管理,教师岗位分为教学科研岗位和专任教学岗位两类;(6)招聘和晋升中引入“教授会评议制”。

这些名堂,博学多识的北大教师们可能一条都不陌生。让他们感到陌生的,是这些在欧美大多数大学通行的制度如今竟要移植进中国大陆的校园里。校方解释———

所谓“聘任制和分级流动制”,是指在讲师和副教授岗位的教员都有定期合同,在合同期内最多只能有两次申请晋升的机会,不能晋升的将不再续约;副教授一旦晋升为正教授,则将获得长期教职(类似国外的终身教职)。

所谓“学科实行‘末尾淘汰制’”,是指:教学和科研业绩长期表现不佳的教学科研单位,学校将对其采取限期整改、重组或解散的措施;而在被解散单位工作的教员,无论有无长期教职,都得中断合约,但有些教员可能被重新聘任。这里,“业绩长期表现不佳”的标准是该单位在国内大学的相对地位,如某学科教研室长期排名在国内10名之后,将可能被

解散。解散后,学校可能建立新的教研室,在此情况下,原来的一些教员有重新被聘任的机会,但不保证一定被聘任。

以上两条结合起来,基本上就是美国大学普遍实行的“tenure-track”制度。这种制度也被称为“up-or-out”(不升即离)合同。

在方案的第一次征求意见稿中,对“分级流动制”还有这样一项具体要求:“讲师层面的流动比例控制在总量的1/3以上,副教授层面的流动比例控制在总量的1/4以上。”因为反对的人太多,在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中被删除。

方案提出,今后,北大的讲师岗位要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尽量不留或少留本院系新毕业生;副教授和教授的空缺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晋升两种方式实现。

方案的第一次征求意见稿为此也定过一个死杠杠儿:“自2003年起,空缺教授岗位1/2以上对校外公开招聘,对外招聘名额不得用于内部晋升。”北大的许多讲师、副教授认为拿出一半以上的空缺教授岗位给外人会造成对于自己人的“不公”,因此激烈反对。于是在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中取消了比例限制,改成了“内部申请人和外部申请人平等竞争”。

尽管做了许多具体的调整,但方案的大原则没变。校方认为:“这些都是国外大学的典型做法,无论这些大学是一流的还是三流的。”而北大的目标是世界一流。张维迎说:“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北大所有的正教授都应该是相关学科领域内至少是国内一流的学者,而不能只满足平均水平是国内一流的学者,就像哈佛大学的正教授必须是世界一流的学者一样。”

“自从我当校长以来,每年都会收到不少同学的来信。他们说有些老师上课不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告诉本报记者,“我们给社会的承诺是让最好的学生接受最好的教育。如果教师队伍不行,这一点很难做到。实际上,学生的良好素质在有些方面掩盖了教学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