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导学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土壤

1.考纲要求:

①土壤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②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中土壤条件对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土壤

1、概念:

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2、土壤的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肥、气、热等营养条件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

从相态组成来看,土壤肥力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固体部分包括矿物质土粒和土壤有机质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土壤液体是土壤水分,因溶解着多种养分物质,实际上是稀薄的土壤溶液。气体是土壤空气。

土壤三相物质的体积比因环境条件的差异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土壤固体占50%;液体和气体占50%,气体和液体不稳定,其比例为气体占15%~35%。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因子,主要元素组成是C、O、H、N。来源于高等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土壤中的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施用的有机肥。虽然有机质仅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在土壤肥力上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却是显著的。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

腐殖质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胶体物质,一般为黑色或暗棕色,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50%~65%)。腐殖质具有适度的黏结性,能够使黏土疏松,砂土黏结,是形成团粒结构的良好胶结剂。影响腐殖质形成的因素有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温度、土壤反应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值。

3、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着生-----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矿物养分)(死亡,有机质积累)(形成肥力)(淋滤、淋失)

4、一般土壤剖面分层

①有机层,枯枝落叶层,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②腐殖质层,呈灰黑色或者黑色,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

③淋溶层,色泽较淡,由于淋溶作用而致使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④淀积层,由上层淋溶下来的物质,淀积在这里,通常比较紧实、粘重,不透水,矿物质养分比较丰富。

⑤母质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多疏松的风华碎屑物质,为粗糙砂粒或粘重的胶泥,不具备土壤结构。

⑥母岩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是坚硬的岩石。

5、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1)成土母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成

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质地。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沙和黏粒较多,含沙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沙粒较多,含粉沙和黏粒较少。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气候与土壤

气候通过降水、热量、风等要素影响土壤的厚度、水气比例、粒径、有机质含量。降水充沛,土壤粒径大、(下渗增加)土层较厚,土壤中含水量大。降水少,土层薄、土壤中空气含量多,土质疏松。

热量丰富,微生物活跃,有机质被大量分解,土壤贫瘠。

风力强,空气湿度降低,蒸发旺盛,成土母质迁移速度快,土壤粒径小、多气孔、有机质含量低,土质较差。

不同气候类型影响下的土壤类型:

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

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3)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图解分析如下:

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

A、山谷:河流发育,下渗多,土层厚,有机质较丰富土壤肥沃。

B、山脊:坡度较大,成土母质迁移快,土层薄。

C、迎风坡:降水多,下渗,土层厚,土质粘重,含水量大,北方肥沃,南方贫瘠。

D、海拔高,冻土广布,地下水位高,生长期短,光照强,气温低,形成冰沼土。

E、山前冲积扇:土壤肥沃,土层厚,矿物养分含量高,沉积物不规则,水气组合较好。

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4)生物与土壤

生物创造土壤: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地衣类、苔藓类以及一些微生物功不可没

土壤养育生物:各种陆地植物生长在土壤上,蜱螨类、多类真菌以及蚯蚓、土鳖等以土壤为家

生物改造土壤:植物的枯枝落叶形成的腐殖质使土壤变得肥沃,低等动物和微生物改造土壤中的各类生物遗体,动物的活动是土壤变得松软.

植物:低等植物:苔藓、地衣等;高等植物:草类、灌木、乔木(枯枝落叶)

动物:腐尸、排泄物(钙质、肥料)

微生物:分解(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5)其他要素

比如时间,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成熟。

6、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①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②人类遣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