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的翻译和原文
曾国藩家书的翻译和原文曾国藩家书的翻译和原文 1《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原文及翻译曾国藩家书原文:诸位贤弟足下:十月廿一,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
廿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以臆揣。
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郑伴之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
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不胜感激!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
何也?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净耳。
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数奇②,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人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忧之。
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
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穷笑其所忧之不大也。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
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
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弟,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
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
本欲抄余日课册付诸弟阅,因今日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去,故不及抄。
十一月有折差,准抄几页付回也。
兄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摘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有删改)[注]①负薪:背柴,相传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时还刻苦读书。
曾国藩家书
慎独则心安
【原文】 一曰慎独①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 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 而已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②, 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谦,《中庸》所 谓戒慎恐惧③,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④,孟子之所谓仰不 傀、俯不怍⑤,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 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 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 也。 【注释】: ①慎独:在独处中谨慎不苟。 ②好色:美好的容颜,美色。 ③戒慎恐惧:出自《礼记· 中庸》。就是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 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 ④自反而缩:出自《孟子· 公孙丑上》。意思是,自我反省之后能够理 直气壮,无愧于良心 沅甫九弟左右: 初七、初八连接弟由便足寄回及由胡二、安七送回两信,具悉一切。 亮一去时,信中记封有报销折稿,来信未经提及,或未得见耶?二十六早 地孔轰倒城垣数丈,而未克成功,此亦如人之生死早迟,时刻自有一定, 不可强也。 总理既已接札,则凡承上起下之公文,自不得不照申照行,切不可似 我疏懒,置之不理也。余生平之失在志大而才疏,有实心而乏实力,坐是 ①百无一成。李云麟之长短亦颇与我相似,如将赴湖北,可先至余家一叙 再往。润公近颇综核名实②,恐亦未必投洽无间也。 初八日祖父大人八十四冥诞,共二十席。彭寿七、曾题五等皆来,留 萧丕八之龙午饭。初九日温弟妇来曾家坳住,二妹子亦同在彼。七十侄女 则回老屋。纪泽随易芝生至罗、李、峙衡三家拜年,即至沅堂先生家,吊 其师母之丧。温弟十一日至永丰等处拜年。澄弟拟节后至城一次。王福、 韩升均不在此,余甚不方便。 近日身体略好。惟回思历年在外办事,愆咎③甚多,内省增疚。饮食起 居,一切如常,无劳廑虑④。今年若能为母亲大人另觅一善地,教子侄略 有长进,则此中豁然畅适矣。弟年纪较轻,精力略胜于我,此际正宜提起 全力,早夜整刷。昔贤谓宜用猛火煮、漫火温,弟今正用猛火之时也。
曾国藩家书 廉洁 原文
曾国藩家书廉洁原文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 19 世纪中叶。
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三十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 1500 封。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以下是关于廉洁的家书原文:凡人多愿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这段话是曾国藩写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
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能够勤俭自持,习劳习苦,不贪图享受,不懒惰成性。
曾国藩认为,仕宦之家往往容易由俭入奢,而由奢返俭则很难。
因此,他告诫儿子要从小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不要贪爱奢华和懒惰。
这段话反映了曾国藩的廉洁观和家教观,也是他一生为官清廉、治家严谨的真实写照。
曾国藩家书二则
曾国藩家书二则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家书大家。
他的家书不仅涵盖了个人经历和思想观点,更是对后人提出的许多精神和道德要求。
以下是曾国藩的两封家书的简介:
1.《关于家书的教诲》
这封家书是曾国藩给儿子曾纪泽的一封家书,书信中曾国藩对曾纪泽的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指导。
他强调了勤奋学习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要求儿子要有坚定的意志、刻苦的精神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他还告诫儿子要恪守道德底线、不贪图权势和财富,要有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精神。
这封家书展现了曾国藩严谨的治家原则和鞭策儿子努力成为一个有用之才的期望。
2.《谦受益,傲受害》
这封家书是曾国藩给其弟曾纪鲁的一封家书,书中曾国藩对曾纪鲁提出了傲慢和自负是他事业受挫的原因,要他谦虚谨慎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曾国藩告诫他要学会宽容,决心改正自己的过失,并当仁不让地为人民和国家贡献。
这封家书中体现了曾国藩思想的成熟,通过对个人弟弟的教育来启发他人,也展示了曾国藩的家庭文化价值观。
这两封家书都彰显了曾国藩的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家族义务,同时体现了他对家庭成员深思熟虑的关心和睿智的教诲。
通过这些家书,曾国藩呼吁后人要勤学苦练、遵守道德准则,为国家
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家书不仅是曾国藩作为家长和兄长的责任和义务的体现,也是他对后人有益的榜样和启迪。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
曾国藩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政治家、将军和思想家。
他的家书是他写给家人的信件的集合,这些信件记录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
以下是曾国藩的一封家书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纪念我自己,事事好好办,千万不可骄傲,万万不可慢怠。
我是一个凡人,而且我的终期也不远,但我要让我的名字永垂不朽,我要使我的事业发扬光大。
翻译:
为了纪念我自己,我要做好每件事,千万不要骄傲,万万不要懈怠。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而且我的生命也不会长久,但我要使我的名字永远流传,我要使我的事业取得巨大成功。
曾国藩家书三则原文
曾国藩家书三则原文1. 曾国藩致父母亲的家书尊敬的父母亲:您们万福金安。
自闰三月十四日离开都城,送父亲大人回家之后,共收到了五封家书。
五月十五日收到父亲在长沙发的信,内有四弟的信和六弟的文章五首,十分欣慰。
得知祖父母身体康健,家中老少平安,诸弟读书用功,甚感欣慰。
同时,也很高兴父亲能够一路平安顺畅地从京城回到家乡。
儿子的身体一如既往地健康,每天晚上早睡早起,只是思考过度容易头昏,因此常常会静下心来修身养性,谨记父亲的保身之训。
九弟的功课保持得很好,《礼记》已经点完九本,《鉴》已读至《三国》,诗文方面各已读半本。
儿子的诗略有所进,文章尚未有明显的进步。
不过也不求速效,相信只要不断领悟,自然会有心得。
甲三在四月下旬已经能够行走,不需要人扶持,虽然还不能说话,但已经开始吃辅食了。
家中的女眷和仆人都安好如初。
敬请父母亲放心。
此致敬礼!儿子国藩敬上2. 曾国藩致诸弟的家书亲爱的弟弟们: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们,我得知自己在大考中升官的消息了。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家人的期望。
我想起父亲的教诲,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理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了这个目标,我一直努力不懈,希望能以自己的才学为国家做出贡献。
今天,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小目标,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但是我知道,这只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小步,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弟弟们能够以我为榜样,努力学习,修身养性,成为有用之才。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家庭、为国家、为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爱你们的哥哥曾国藩写于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3. 曾国藩致四弟的家书亲爱的四弟:近日来得知你在家中刻苦读书,发奋用功,我深感欣慰。
你一直以来的努力和坚持终于有了回报,你的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是,我也希望你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努力和进取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功名和荣誉,更是为了修养身心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曾国藩家书译文
曾国藩家书译文
曾国藩的家书是他在各个时期写给家人和朋友的信件,涉及了他的生活、工作和思考,是研究曾国藩的重要资料。
以下是一篇曾国藩家书的译文:尊敬的父母亲:
儿在远方一切安好。
请放心。
家中万万不要因我而变得焦虑不安,儿在此处与上下左右的邻里官员和士卒们和睦相处。
我们已经回到XX住了下来。
我已经开始自己料理家务,每天坚持早起,研读经史,修养身心。
我的妻子和儿女也都身体健康,生活得很好。
希望家中人能够安心,不要因为我的离家而忧心忡忡。
我知道家中近来收成不好,十分忧虑。
我已经写信给朋友,请求他们帮助家中渡过难关。
我也已经嘱咐弟弟们要努力耕作,不要荒废田地。
希望家中能够保持冷静,不要因为一时的困境而乱了方寸。
我在这里时刻想念着家中的一切,尤其是父母亲的身体健康。
我希望能够早日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
儿曾国藩敬上
这封家书反映了曾国藩对家庭的关心和思念,同时也表明了他的责任感和对家庭的承诺。
家书中的语言质朴、简洁,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切的关怀,展现了曾国藩作为一个儿子、丈夫和父亲的形象。
曾国藩家书文言文及翻译
伯涵曰:吾家诸弟足下:时光荏苒,转眼已至春末,信至,知家中安好,欣慰之至。
吾久居京城,每思家乡,虽山水迢迢,然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家人的思念。
近日,接到家书,得知家中一切如常,吾甚感安慰。
然吾心中仍有几分忧虑,恐吾之身在京,未能尽孝于父母,未能尽忠报国,未能尽兄弟之情。
故此,特书一纸,以慰吾心。
吾观世之乱,实为人心不古,道德沦丧所致。
吾辈当以此为戒,恪守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吾虽身在朝堂,但始终不忘家国情怀,心系百姓。
愿吾诸弟亦能如此,不负先祖遗训。
吾闻,学海无涯,学问无穷。
吾辈当勤学不辍,以充实自己。
吾自幼读书,至今已二十载,深知学问之重要。
然学问非一日之功,需日积月累,方能有所成就。
吾诸弟若有疑惑,不妨随时询问,吾定当竭尽所能,为诸弟解惑。
家国之事,吾辈亦当关心。
近日,朝中之事,变幻莫测,吾心中忧虑不已。
然吾坚信,只要吾辈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定能克服困难,实现国家之强盛。
吾家中事务,亦需诸弟共同分担。
父母年事已高,需吾辈细心照料。
家中的田地,亦需耕种,以免荒芜。
吾诸弟若有闲暇,不妨回家,与家人共度时光,共同分担家务。
吾家虽贫,然吾辈当自强不息,奋发向前。
吾辈之志,当如松柏之坚韧,如江河之奔腾。
勿因一时之困苦,而放弃追求。
人生在世,总有起伏,关键在于如何面对。
吾辈当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吾特书此信,望诸弟珍重,勿忘家国情怀,勤学不辍,自强不息。
吾等虽分隔两地,然心相连,情相通。
愿吾辈共勉,共创美好未来。
涤生顿首翻译:涤生说:我的弟弟们:时光匆匆,转眼间春天即将过去,接到你们的来信,得知家中一切安好,我感到非常欣慰。
我久居京城,每当想起家乡,虽然山水遥远,但我的心中始终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
最近,接到家书,得知家中一切如常,我感到非常安慰。
然而,我心中仍有几分忧虑,担心我身在京城,未能尽孝于父母,未能尽忠报国,未能尽兄弟之情。
因此,特地写这封信,以安慰我的心情。
我看世间之乱,实为人心不古,道德沦丧所致。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译文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译文
曾国藩家书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集。
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曾国藩的个人修养、治学态度、处世哲学,也展现了他对家族成员的关爱和对家族未来的期望。
以下是曾国藩家书中的一段原文及其译文:
原文:
“吾儿,吾家世居湘乡,自吾祖以来,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吾辈当继承先人之志,不可一日忘本。
”
译文:
我的孩子,我们家族世代居住在湘乡,从我的祖父开始,就一直以耕读为生,勤俭持家。
你们应当继承先人的遗志,绝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本。
续写:
“吾儿,吾家世居湘乡,自吾祖以来,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吾辈当继承先人之志,不可一日忘本。
”曾国藩在信中这样告诫他的儿子们。
他深知家族的兴衰与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因此,他强调家族传统的重要性,希望儿子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
曾国藩在信中还提到:“吾儿,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汝等当自强不息,勤学不辍,方能有所成就。
”他鼓励儿子们要勤奋学习,不断进取,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进步。
此外,曾国藩还特别强调:“吾儿,吾家虽非富贵之家,然吾辈当以德为先,以才为辅,以勤为本,以俭为荣。
”他希望儿子们能够以德行为先,以才能为辅,以勤奋为本,以节俭为荣,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曾国藩的家书不仅是对家人的教诲,也是对后人的启迪。
他的家书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家庭教育的宝贵财富。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译文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译文
引言概述: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的家书是他人生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介绍曾国藩家书的原文及译文,并从五个大点阐述其重要性和价值。
正文内容:
1. 曾国藩家书的历史背景
1.1 清朝末年的政治环境
1.2 曾国藩家书的写作目的
1.3 家书的传统意义
2. 曾国藩家书的原文及译文
2.1 家书的原文及其特点
2.2 家书的译文及其翻译难点
2.3 家书的翻译对比及其价值
3. 曾国藩家书的思想内涵
3.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3.2 忠诚、奉献和责任感的培养
3.3 学习和修身的方法与原则
3.4 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的观点
3.5 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4. 曾国藩家书的影响与传承
4.1 家书对后人的影响
4.2 家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4.3 家书的传承与发展
5. 曾国藩家书的现实意义
5.1 家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5.2 家书对个人成长的指导
5.3 家书对国家建设的借鉴
总结:
曾国藩家书作为他人生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家书原文及译文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曾国藩的思想和价值观。
家书中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了忠诚、奉献和责任感,提出了学习和修身的方法与原则,关注了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以及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曾国藩家书的影响和传承不仅对后人有启示,也在教育领域得到应用。
同时,家书对当代社会、个人成长和国家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曾国藩家书的研究和传承,以更好地发扬其价值和思想。
【名篇欣赏】《曾国藩家书》全文翻译目录及作品欣赏
【名篇欣赏】《曾国藩家书》全⽂翻译⽬录及作品欣赏《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湘乡派,⾏⽂镇定,形式⾃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章冠冕⼀代"的称誉。
⼀、作品⽬录1.劝学篇禀⽗母·闻九弟习字长进89.治家篇致九弟季弟·做后辈宜戒骄横之⼼2.劝学篇禀⽗母·教弟写字养神90.治家篇致四弟·教⼦侄宜戒骄奢佚3.劝学篇禀⽗母·劝两弟学业宜精91.治家篇致四弟·教⼦侄做⼈要谦虚勤劳4.劝学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法92.治家篇致四弟·教⼦弟去骄⽓惰习5.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志有恒93.治家篇致四弟·教⼦弟牢记祖训⼋字6.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课程94.治家篇致四弟·教弟必须爱惜物⼒7.劝学篇致诸弟·讲读经史⽅法95.治家篇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8.劝学篇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96.治家篇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9.劝学篇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97.治家篇致四弟·教⼦勤俭为主10.劝学篇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98.治家篇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11.劝学篇致诸弟·勿为时⽂所误99.理财篇禀祖⽗母·请给族⼈以资助12.劝学篇禀⽗母·教弟注重看书100.理财篇禀祖⽗母·述告在京⽆⽣计13.劝学篇致诸弟·必须⽴志猛进101.理财篇禀祖⽗母·述京中窘迫状14.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102.理财篇禀⽗亲·筹划归还借款15.劝学篇致诸弟·按⽉作⽂寄京103.理财篇禀⽗母·借银寄回家⽤16.劝学篇致诸弟·评⽂字之优劣104.理财篇禀⽗母·在外借债过年17.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选⼀明师105.理财篇禀⽗亲·家中费⽤窘迫18.劝学篇致四弟·读书不可太疏忽106.理财篇禀祖⽗母·要叔⽗教训诸弟以管家事19.劝学篇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107.理财篇禀祖⽗母·先馈赠亲戚族⼈20.劝学篇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108.理财篇禀祖⽗母·赠亲戚族⼈数⽬21.劝学篇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109.理财篇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22.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功110.理财篇禀⽗母·取借款须专⼈去23.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111.理财篇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24.修⾝篇禀⽗母·谨守⽗亲保⾝之则112.理财篇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25.修⾝篇禀⽗母·痛改前⾮⾃我反省113.理财篇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26.修⾝篇致诸弟·明师益友虚⼼请教114.理财篇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27.修⾝篇禀⽗母·劝弟勿夜郎⾃⼤115.理财篇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28.修⾝篇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116.理财篇禀叔⽗母·请兑钱送⼈29.修⾝篇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117.理财篇致诸弟·节俭置⽥以济贫民30.修⾝篇禀⽗母·做事当不苟不懈118.理财篇致四弟九弟·千⾥寄银礼轻义重31.修⾝篇致诸弟·劝宜⼒除牢骚119.理财篇致四弟·送银⼦共患难者32.修⾝篇致四弟·不宜露头⾓于外120.交友篇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33.修⾝篇致九弟·劝宜息⼼忍耐121.交友篇致诸弟·必须亲近良友34.修⾝篇致九弟·劝弟须保护⾝体122.交友篇禀叔⽗·不辞劳苦料理朋友丧事35.修⾝篇致九弟·做⼈须有恒⼼123.交友篇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36.修⾝篇致九弟·⾔凶德有⼆端124.交友篇致诸弟·切勿占⼈便宜37.修⾝篇致九弟·愿共鉴戒⼆弊125.交友篇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38.修⾝篇致九弟·注意平和⼆字126.交友篇致九弟·述挽胡润帅联39.修⾝篇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127.交友篇致九弟季弟·述有负朋友40.修⾝篇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之妙⽅128.为政篇禀祖⽗母·述与英国议和41.修⾝篇致九弟·宜平骄矜之⽓129.为政篇致诸弟·喜述⼤考升官42.修⾝篇致九弟季弟·须戒傲惰⼆字130.为政篇禀祖⽗母·报告荣升侍讲43.修⾝篇致四弟·⽤药须⼩⼼谨慎131.为政篇禀祖⽗母·报告考差信44.修⾝篇致四弟·不宜⾮议讥笑他⼈132.为政篇禀祖⽗母·报告补侍读45.修⾝篇致九弟季弟·做⼈须清廉谨慎勤劳133.为政篇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46.修⾝篇致九弟季弟·必须⾃⽴⾃强134.为政篇禀⽗母·万望勿⼊署说公事47.修⾝篇致九弟·望勿各逞⼰见135.为政篇禀⽗母·敬请祖⽗换蓝顶48.修⾝篇致九弟季弟·治⾝宜不服药136.为政篇禀⽗母·拟为六弟纳监49.修⾝篇致四弟·劝弟须静养⾝体137.为政篇禀⽗母·报告两次兼职50.修⾝篇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138.为政篇禀⽗母·请勿悬望得差51.修⾝篇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139.为政篇禀⽗母·附呈考差诗义52.修⾝篇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140.为政篇禀⽗母·贺六弟成就功名53.修⾝篇致九弟·万望⽏恼⽏怒141.为政篇禀⽗母·请敬接诰封轴54.修⾝篇致九弟·宜以⾃养⾃医为主142.为政篇禀⽗母·不敢求⾮分之荣55.修⾝篇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143.为政篇禀⽗母·请四弟送归封轴56.修⾝篇致四弟·述养⾝有五事144.为政篇禀⽗母·谨遵家命⼀⼼服官57.修⾝篇致九弟·宜⾃修处求强145.为政篇致诸弟·述升内阁学⼠58.修⾝篇致九弟·时刻悔悟⼤有进益146.为政篇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59.修⾝篇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147.为政篇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60.治家篇禀⽗母·述家和万事兴148.为政篇致诸弟·进谏⾔戒除骄矜61.治家篇禀⽗母·教弟以和睦为第⼀149.为政篇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62.治家篇致诸弟·教弟婚姻⼤事须谨慎150.为政篇致诸弟·喜闻九弟得优贡63.治家篇禀⽗母·勿因家务过劳151.为政篇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64.治家篇禀叔⽗母·勿因劳累过度152.为政篇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65.治家篇致诸弟·⽆时不想回家省亲153.为政篇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字报亲66.治家篇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做⼈154.为政篇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67.治家篇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155.为政篇致季弟·述长江厘卡太多68.治家篇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156.为政篇致九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69.治家篇致诸弟·迎养⽗母叔⽗157.为政篇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70.治家篇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158.为政篇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71.治家篇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159.为政篇致九弟·不必再⾏辞谢72.治家篇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160.为政篇致九弟·处事修⾝宜明强73.治家篇谕纪泽·勤通书信不必挂念161.为政篇致九弟·战事宜⾃具奏74.治家篇谕纪泽·家眷在京须⼀切谨慎162.为政篇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75.治家篇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163.⽤⼈篇致诸弟·述营中急需⼈才76.治家篇致诸弟·勿使⼦侄骄奢淫佚164.⽤⼈篇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77.治家篇谕纪泽·宜教家⼈勤劳持家165.⽤⼈篇致九弟·催周凤⼭速来78.治家篇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亲166.⽤⼈篇致九弟·交⼈料理⽂案79.治家篇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167.⽤⼈篇致九弟·愧对江西绅⼠80.治家篇致四弟·得两弟为帮⼿168.⽤⼈篇致九弟·宜以求才为⼤事81.治家篇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169.⽤⼈篇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82.治家篇致四弟季弟·在家⾥注重种蔬等事170.⽤⼈篇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的⼈83.治家篇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实⾏勤俭⼆字 171.⽤⼈篇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84.治家篇致诸弟·述家庭不可说利害话172.⽤⼈篇致沅弟季弟·嘱⽂辅卿⼆语85.治家篇致诸弟·述六弟妇治家贤慧⽽命最苦 173.⽤⼈篇致九弟季弟·拟和陈射仙办⼤通厘⾦86.治家篇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174.⽤⼈篇致九弟·述告办事好处不多87.治家篇致四弟·治家有⼋字诀175.⽤⼈篇致九弟·宜多选好替⼿88.治家篇致四弟·居乡要诀宜节俭⼆、作品欣赏(⼀)称谓及提称语称谓是对收信⼈的称呼。
【名篇欣赏】《曾国藩家书》全文翻译目录及作品欣赏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一、作品目录1.劝学篇禀父母·闻九弟习字长进89.治家篇致九弟季弟·做后辈宜戒骄横之心2.劝学篇禀父母·教弟写字养神90.治家篇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骄奢佚3.劝学篇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91.治家篇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谦虚勤劳4.劝学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92.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5.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93.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弟牢记祖训八字6.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94.治家篇致四弟·教弟必须爱惜物力7.劝学篇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95.治家篇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8.劝学篇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96.治家篇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9.劝学篇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97.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勤俭为主10.劝学篇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98.治家篇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11.劝学篇致诸弟·勿为时文所误99.理财篇禀祖父母·请给族人以资助12.劝学篇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100.理财篇禀祖父母·述告在京无生计13.劝学篇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101.理财篇禀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状14.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102.理财篇禀父亲·筹划归还借款15.劝学篇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103.理财篇禀父母·借银寄回家用16.劝学篇致诸弟·评文字之优劣104.理财篇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17.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选一明师105.理财篇禀父亲·家中费用窘迫18.劝学篇致四弟·读书不可太疏忽106.理财篇禀祖父母·要叔父教训诸弟以管家事19.劝学篇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107.理财篇禀祖父母·先馈赠亲戚族人20.劝学篇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108.理财篇禀祖父母·赠亲戚族人数目21.劝学篇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109.理财篇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22.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110.理财篇禀父母·取借款须专人去23.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111.理财篇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24.修身篇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112.理财篇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25.修身篇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113.理财篇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26.修身篇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114.理财篇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27.修身篇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115.理财篇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28.修身篇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116.理财篇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29.修身篇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117.理财篇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30.修身篇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118.理财篇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银礼轻义重31.修身篇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119.理财篇致四弟·送银子共患难者32.修身篇致四弟·不宜露头角于外120.交友篇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33.修身篇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121.交友篇致诸弟·必须亲近良友34.修身篇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122.交友篇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朋友丧事35.修身篇致九弟·做人须有恒心123.交友篇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36.修身篇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124.交友篇致诸弟·切勿占人便宜37.修身篇致九弟·愿共鉴戒二弊125.交友篇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38.修身篇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126.交友篇致九弟·述挽胡润帅联39.修身篇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127.交友篇致九弟季弟·述有负朋友40.修身篇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128.为政篇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41.修身篇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129.为政篇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42.修身篇致九弟季弟·须戒傲惰二字130.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43.修身篇致四弟·用药须小心谨慎131.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44.修身篇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132.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45.修身篇致九弟季弟·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133.为政篇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46.修身篇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134.为政篇禀父母·万望勿入署说公事47.修身篇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见135.为政篇禀父母·敬请祖父换蓝顶48.修身篇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药136.为政篇禀父母·拟为六弟纳监49.修身篇致四弟·劝弟须静养身体137.为政篇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50.修身篇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138.为政篇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51.修身篇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139.为政篇禀父母·附呈考差诗义52.修身篇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140.为政篇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53.修身篇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141.为政篇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54.修身篇致九弟·宜以自养自医为主142.为政篇禀父母·不敢求非分之荣55.修身篇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143.为政篇禀父母·请四弟送归封轴56.修身篇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144.为政篇禀父母·谨遵家命一心服官57.修身篇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145.为政篇致诸弟·述升内阁学士58.修身篇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146.为政篇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59.修身篇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147.为政篇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大臣60.治家篇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148.为政篇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61.治家篇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149.为政篇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62.治家篇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150.为政篇致诸弟·喜闻九弟得优贡63.治家篇禀父母·勿因家务过劳151.为政篇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64.治家篇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152.为政篇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65.治家篇致诸弟·无时不想回家省亲153.为政篇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66.治家篇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154.为政篇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67.治家篇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155.为政篇致季弟·述长江厘卡太多68.治家篇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156.为政篇致九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金69.治家篇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157.为政篇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70.治家篇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158.为政篇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71.治家篇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159.为政篇致九弟·不必再行辞谢72.治家篇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160.为政篇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73.治家篇谕纪泽·勤通书信不必挂念161.为政篇致九弟·战事宜自具奏74.治家篇谕纪泽·家眷在京须一切谨慎162.为政篇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75.治家篇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163.用人篇致诸弟·述营中急需人才76.治家篇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佚164.用人篇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77.治家篇谕纪泽·宜教家人勤劳持家165.用人篇致九弟·催周凤山速来78.治家篇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亲166.用人篇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79.治家篇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167.用人篇致九弟·愧对江西绅士80.治家篇致四弟·得两弟为帮手168.用人篇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大事81.治家篇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169.用人篇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82.治家篇致四弟季弟·在家里注重种蔬等事170.用人篇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色的人83.治家篇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 171.用人篇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84.治家篇致诸弟·述家庭不可说利害话172.用人篇致沅弟季弟·嘱文辅卿二语85.治家篇致诸弟·述六弟妇治家贤慧而命最苦 173.用人篇致九弟季弟·拟和陈射仙办大通厘金86.治家篇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174.用人篇致九弟·述告办事好处不多87.治家篇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诀175.用人篇致九弟·宜多选好替手88.治家篇致四弟·居乡要诀宜节俭二、作品欣赏(一)称谓及提称语称谓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曾国藩家书原文注释
曾国藩家书原文注释1.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原文: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
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
谨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
迩际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渐早。
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
九弟功课有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至《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已读半本,诗略进功,文章未进功。
男亦不求速效,观其领悟,已有心得,大约手不从心耳。
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食,每日一粥两饭。
家妇身体亦好,已有梦熊之喜,婢仆皆如故。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日付回。
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
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梅霖生病势沉重,深为可虑。
黎樾乔老前辈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
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捷音,兹将抄报付回。
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
家中事,兰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伏望示知。
男谨禀,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注释:•迩际:现在,目前。
•译文:儿子国藩跪着禀告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自从闰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门拜送父亲回家,后来共接到家信五封。
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里面有四弟的信,六弟的文章五首。
恭谨地得知祖父母大人身体康健强壮,家里老小都平安,诸位弟弟发奋读书,并且高兴地知道父亲离京后一路顺畅,从京城到省城,只用了三十多天,真是神速。
眼下儿子身体如常,每晚早睡,起得也早。
只是不能用脑过度,过度了便头昏。
所以经常静下心来让脑子不想任何事情,身心悠闲以加强涵养工夫,以便谨敬地遵守父亲关于保身的训示。
九弟的功课很正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到《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读了半本,诗歌稍有进步,文章没有进步。
曾国藩家书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家书全文及译文原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咱读书人读书啊,头一样得有志气。
啥叫有志气呢?就是不甘心当个没出息的人。
第二呢,得有见识。
为啥要有见识呢?因为学问这东西啊,没个尽头。
要是有点小收获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那就跟那河伯看大海似的,还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了呢,又像那井里的青蛙看天,就井口那么大点儿天,这都是没见识的表现。
第三呢,得有恒心。
只要有恒心啊,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这志向、见识和恒心啊,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再来看一段家书原文:“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译文:不管是将军还是丞相,都不是天生的,那些圣贤豪杰也不是生来就那样的。
只要一个人肯立下志向,这些都能做到的。
你想啊,又不是谁一生下来就注定是什么将相或者圣贤豪杰,只要自己有想法,努力朝着那个方向走,没什么做不到的。
这就好比咱平常过日子,想把日子过好,就得有个奔头,这个奔头就是志向。
译文:家里人要是都勤劳,这个家就会兴旺起来;人要是勤劳呢,身体就健康。
又能勤劳又能节俭,那就永远不会又穷又没地位。
你看,这道理多简单啊,就像咱老百姓常说的,人勤地不懒,只要肯干,日子肯定差不了,而且还不能乱花钱,得省着点,这样家里才能过得好。
又如他谈到关于交友,“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译文:选朋友可是人生里顶重要的事儿。
你这一辈子是成功还是失败,很大程度上就看你交的朋友是好是坏,所以可不能不谨慎对待啊。
就好比你跟着好人,就容易学好,跟着那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不定就学坏了,所以交朋友的时候得擦亮眼睛好好挑挑。
曾国藩家书翻译及原文
曾国藩家书翻译及原文原文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谚日①:“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
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
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②?若志在穷经③,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④。
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⑤,则须专看一家文集。
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⑥。
万不可以兼营并鹜⑦,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⑧,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
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录于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并致谦弟温弟沅弟季弟》注释①谚:长期流传下来文词紧固的常言。
②嗜:喜爱,爱好。
③愁:推究到极点。
④制义: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称制艺,即八股文。
⑤古文:唐代时称秦汉之文为古文,即以文言译成的散体文。
⑥试帖: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
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程式。
⑦鹜(w`u):乱窜,心志不专一。
⑧极言:把话说到深处。
译文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
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
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
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
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
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
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
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
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
《曾国藩家书》故事梗概
《曾国藩家书》故事梗概《曾国藩家书》是一部富有智慧和情感的珍贵家书集,由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所撰写。
这部家书以文笔优美、真挚感人的方式,向子孙后代们传达了曾国藩生前的良言。
通过全书十二封信,曾国藩将智慧和聪明才智的种子撒向了他的家族后代们,为他们指明了人生的道路,并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沉关爱。
这部家书的第一封信,是曾国藩为他的孙子撰写的。
他提醒孙子要知道珍惜时间,取得一流的学术成就,以及如何对待他人。
曾国藩还告诉孙子,一个人在人生中一定会遇到世俗的诱惑和挑战,但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持追求真理与智慧。
第二封信是给曾国藩的女儿写的,这封信表达了曾国藩对女儿的担心与爱护。
他告诫女儿要保持勤奋、谦虚和善良,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曾国藩还提到了家族的荣誉与使命,鼓励女儿为家族的繁荣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封信是曾国藩写给他的幼子的。
在这封信中,曾国藩鼓励他的儿子要有一颗善良和正义的心,以及坚定的意志和毅力。
他告诉儿子,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克服人生中的困难并取得成功。
曾国藩还向儿子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向他传递了自己的智慧和见解。
第四封信是曾国藩给他的堂兄弟写的。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强调了家族团结和亲情的重要性。
他提醒亲人们要相互关心和支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和挑战。
曾国藩还向堂兄弟们传授了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术语,为他们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成功提供了指导。
第五封信是曾国藩给他的堂妹写的,他在信中提到了家族的传统与责任。
曾国藩鼓励堂妹要树立正确的家族观念,并将家族的荣誉与使命牢记于心。
他告诫堂妹要坚守道德底线,负责任地面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第六封信是曾国藩写给他的外甥女的,他在信中展示了他父亲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曾国藩向外甥女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她传达了对家庭和人生的理解。
他鼓励甥女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努力追求美好的未来。
第七封信是曾国藩给他的亲信朋友写的。
在这封信中,曾国藩表达了对他朋友一生的感激之情和敬意。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赏析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
她心中充满大爱,为人热情大方,但又克制谦让。每每碰见 人家需要帮助,一定毫不犹豫施以援手;若是碰Leabharlann 人家在聊八 卦,则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开。
那些年,奶奶教会我,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对我来说,那就是我所接收到的,最好的家风。
我们今天谈家风,最值得学习的,大概是“资质平庸”的曾 国藩先生,留下的那些至理名言。
听说他爸妈对他的学习,要求很严格,但是假期会经常带他 去各种博物馆,给他买很多的书籍,他是古龙的忠实粉丝,所有 书籍都读过至少一遍。
前阵子,从朋友圈得知,现在的他,已经是中科院毕业的数 学博士了。
这样的人,走到这个位置,大概是理所当然的吧。
曾国藩位高权重,但他看不惯京城世家子弟奢侈腐化、挥霍 无度的习气,只管醉心于自己的事业,一门心思锻炼出最优秀的 军队。为了培养家人勤俭节约的品质,他甚至不让子女搬到京 城,只让他们住在乡下。
妈妈答:孩子们不听我们的,他们模仿我们。
读书,总是这世上投入最少、收获却最多的事,如果你也想 让自己的孩子爱上阅读,如果你也想树起良好的家风,不如就让 自己从阅读《曾国藩全书》开始吧。
在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圣人是如何勤勉克己,又如何用行 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不管你是职场人、学生、待业,还是作为父母、上司、亲 友,今天推荐的这本《曾国藩全书》,都能让你满载而归。
曾国藩的家门口也不挂任何“相府”“侯府”之类的匾,一 应从简,就连日常饮食,也总以一荤为主。衣着穿戴则更是简 朴,一件青缎马褂,愣是穿了三十年之久。
他在家书(《曾国藩家书》)中告诫子孙:“勤苦俭约,未 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诗漫】曾国藩家书 ¥32
购买
真正的“豪门”,大概就是这样,不需要任何的外物来彰显 自己的身份。
曾国藩家书最有名的一篇(精选3篇)
曾国藩家书最有名的一篇(精选3篇)【曾国藩家书最有名的一篇第1篇】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
湖南湘乡人。
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治理湘军、洋务运动)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天津教案、镇压太平天国)。
作为汉族人,他能在满清的统治下官至一品,同时言、行、德又为后人所传颂。
因此,作为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他的思想和学识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其中《曾国藩家书》作为其代表作,与《傅雷家书》、《一生忠告》并称三大家书。
《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
修身篇中:“凡人作事,便须全部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忧为用。
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通,行得通也”劝学篇中:“盖世人读书,第一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交友篇中:“凡事皆贵之,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涂以扩其只,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当然,曾国藩是功还是过,后人如何评价,历史终究是客观和公正的。
正如丘吉尔所说:“建筑师造就了建筑物,建筑造就了建筑师。
”对于曾国藩,历史造就了曾国藩,曾国藩也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
【曾国藩家书最有名的一篇第2篇】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曾国潘家书主要内容
曾国潘家书主要内容
以下是 7 条关于曾国藩家书主要内容:
1. 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哇!就像我们每天都要洗脸刷牙保持整洁一样,他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呢。
比如他会教导子女要谦虚、勤奋,这不就像给自己的心灵做保养嘛!那我们是不是也该好好想想怎么修身呢?
2. 家庭教育可是曾国藩家书的一大重点呀!他对子女的教育那真叫一个尽心尽力,就好像园丁精心培育花朵似的。
他会细致地告诉他们该读什么书、怎么为人处世,这不是和我们父母教导我们一样用心良苦吗?我们能从中获得多少启发呢?
3. 还有哇,曾国藩特别注重勤奋努力!他觉得就像爬山一样,只有一步步努力往上爬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他自己就是这样勤奋一生,难道这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们是不是也该加把劲了?
4. 他在家书中也常常提到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呢!好比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给自己指引方向。
当遇到困难时,他鼓励大家不要气馁,要积极面对,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呀!我们遇到挫折时能不能也这么坚强呢?
5. 与人相处的智慧在曾国藩家书中也有体现哦!他说要像水一样柔和,能包容万物。
看看他和朋友们的相处之道,再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有时候太冲动啦?是不是应该向他学学呢?
6. 曾国藩对节俭的重视也很让人敬佩呢!他觉得这就像节约用水一样,点滴积累才能长久。
他自己生活简朴,也要求家人这样,这多难得呀!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消费是不是也得好好反思一下呢?
7. 最后啊,曾国藩强调了要有坚定的信念!就如同航海时有了指南针,不管风浪多大都不会迷失方向。
他就是凭借着坚定的信念成就了一番事业,我们是不是也该为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呢?我觉得呀,曾国藩家书真的太有价值了,里面的智慧值得我们好好钻研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自从八年六月再次出山,便努力戒傲,以改正自己没有恒心的毛病。近来又力戒惰字。徽州战役没有失败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点自以为是;失败之后,我就更加深入反省。大概军事上的失败,不是傲就是惰所造成的,二者之间一定占有一方面。达官贵人家的失败也如此,不是傲就是惰,二者必占其一。
我在初六所发的奏折,十月初可接到圣旨。我如果奉旨被派往外地,十天之内便要起程,兄弟远别,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相见呢唯一希望的是两位弟弟戒傲戒惰,并嘱训诫各后辈子孙也戒这二字,遵守家规,那便是我心中莫大的欣慰了。
咸丰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解读】
曾国藩为官多年,一直遵循祖父星冈公的训诫:满招损,谦受益。因而他为人谦虚谨慎,无论对上级还是对手下,丝毫没有半点傲慢的样子。也正是因为他这种谦虚谨慎的美德,他才能在官场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处于不败之地。
【原文】
沅、季弟左右:
沅弟以我切责之缄,痛自引咎,惧蹈危机,而思自进于谨言慎行之路,能如是,是弟终身载福之道,而吾家之幸也!季弟言亦平,温雅,远胜往年傲惰气象。
吾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进京散馆,十月二十八日早侍祖父星冈公于阶前,请曰:“此次进京,求公教训。”星冈公曰:“尔之官是做不尽的,尔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做,更好全了!”遗训不远,至今尚如耳提面命。
巢县既然已经攻破,那么和、含等地也一定能够到手。日后进攻二浦,希望你能够自己主持大局,并写信给鲍、萧、彭、刘四位将军。因为我离你太远,不能遥控指挥你。
顺便问候近况可好。国藩手草。贤弟的公文不应该用“咨呈”来写,用“咨”才符合通例。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解读】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使自己做成大事,内心决不能缺少一股倔犟的精神,这一点很重要。在生活中,人人都想争强,因为都有血气。但遇到挫折,有人立即脆弱成一摊烂泥,望天长叹,退步不前。曾国藩终生的信条是:欲成大事,“明强”为本。
【原பைடு நூலகம்】
沅弟左右:
二十七日接二十一日来信,俱悉一切。
弟辞抚之意如此坚切,余二十二日代弟所作之折想必中意矣。
来信“乱世功名之际尤为难处”十字实获我心。本日余有一片,亦请将钦篆、督篆二者分出一席,另简大员。兹将片稿抄寄弟阅。吾兄弟常存此兢兢业业之心,将来遇有机缘,即便抽身引退,庶几善始善终,免蹈大戾乎
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弟向来倔犟之气,却不可因位高而顿改。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我在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进京入翰林院庶常馆。十月二十八日早上在屋阶前侍奉祖父星冈公,并请教他说:“这次进京城,请求祖父给予教导训示。”星冈公说:“你的官是做不完的,你的才能是好的,但是不要骄傲自满。满招损,谦受益,你如果不骄傲,就更好了!”这个遗训还没多远,到现在还如同耳提面命,回响不断。
现在我用这段话告诫两位弟弟,总以去掉傲字为第一重要。唐虞时代,有个叫丹朱的恶人,傲慢;有个叫象的人也傲慢;桀纣的无道,说自己能力强,可以拒绝一切忠言,能言善辩,可以粉饰一切过失,说自己的命运受之于天,说敬重不必实行,这些都是傲的表现。
事实如此,生活中总会存在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地去挑拨离间,而且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甚至会为了一点利益跟别人大打出手。所以,这种人是难以成就大事的。而如果这些人都能看破这些人情世故,那么就会如曾国藩所说:“知道世上道路的艰难,那么内心就会更加抑制畏惧,心气反而会更加平和了。”
致沅、季弟:满招损,谦受益
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
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
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刬不平。
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
在书法方面,曾国藩不喜欢纤弱阴柔的字,而喜欢强劲阳刚的字。他说:“杜陵言‘书贵瘦硬’,乃千古不刊之论。”字体硬而瘦,正是阳刚风格的一种表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虽是小事,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有些善于识才的人仅凭一个人的字,就可以看出一个大概。
巢县既克,和、含必可得手,以后进攻二浦,望弟主持一切,函告鲍、萧、彭、刘四公。余相隔太远,不遥制也。
顺问近好。国藩手草。弟公文不宜用“咨呈”。用“咨”以符通例。
同治二年四月廿七日
【译文】
沅弟左右:
二十七日接到贤弟二十一日的来信,所有情况都已知晓。
既然贤弟对于辞去巡抚之职的决心如此坚定迫切,那么我二十二日代你写的奏折也一定符合你的心意吧。
曾国藩十分明白这一道理,所以他对弟弟说:生活中,如果我有过错,弟弟一定要直言给我指出,而不要自己深藏在心里,这样时间长了会生出病来。还有,作为官员,会有很多人都嫉妒我,而且还希望弟弟做错事情,希望弟弟对我不尊敬。而嫉妒弟弟的人,则希望哥哥我做错事情,如此来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导致我们不和。所以,弟弟一定要看破这世态,这样你就知道世道的险恶,而就不会凡事都忧虑和发怒,心境也会变得平和起来。
因此,曾国藩作为曾子的后人,以自身的成绩证明了这一点。在曾国藩的思想中,认为“思必明,柔必强”。从孔子对南方之强的见解来看,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是以道德的实践者为真正的强者。
此外,曾国藩在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一日,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也写道:强字本是美德,我以前寄给你的信也讲明强二字断不可少。但是强字必须从明字做起,然后始终不屈不挠。如果对事情全不了解,一味蛮横,等到别人用正确的道理进行驳斥,并用事情的实际后果来验证,这时候再俯首服输,这就是京师讲的瞎闹。我也并不是不要强,只是因为见闻太少,看事不明不透,所以不敢轻易要强。再者,我们正处于鼎盛的时候,属员在外,气焰嚣张,言语放肆,往往令人难以接近。我们如果一味强劲,不稍稍收敛抑制,那么属员仆从就会闹出大祸。
以勇士北宫黝为例,北宫黝肌肤被刺不退缩,眼睛被戳不逃避,不但如此,北宫黝既不受平凡小民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听到斥骂的声音一定反击。这种勇气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是外发的,这种人有某种体格或武功上的卓越之处。
再以孟施舍为代表,孟施舍对待不能战胜的敌人,就像对待足以战胜的敌人一样,即使自己的兵力比别人少,但士气高于对方、内心坚定,就一定可以打败对方。孟施舍认为,必胜的秘诀就是无所畏惧,这种勇气是内敛的,很不容易做到。像北宫黝、孟施舍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强者了,但是曾子这个人只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对的,那就会“虽千万人,吾往矣”,即使面对千军万马也不畏惧。由此看来,北宫黝只是好勇斗狠之辈,而曾子则被后人奉为“宗圣”。空有血气之强的勇士,仍是远远不及拥有明智之强的儒者。
余于初六所发之折,十月初可奉谕旨。余若奉旨派出,十日即须成行,兄弟远别,未知相见何日唯愿两弟戒此二字,并戒后辈,当守家规,则余心大慰耳!
咸丰十年十月廿四日
【译文】
沅、季弟左右:
沅弟因我批评指责的信,痛加引咎自责,害怕陷入危机,而想走上谨言慎行的道路,能够这样做,一定是弟弟终身得福的好事,也是我家的幸运,季弟的信也是平和温雅,比往年的极具傲慢之气强多了。
曾国藩在给沅弟的信中强调《中庸》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要点就是要使愚蠢的变得贤明,柔弱的变得坚强。其意是说,一个人要想在困难面前成为一个强者,光有勇气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也就是说必须从“明智”的“智”字做出来。这个“智”可以是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也可以是不畏困苦的毅力,或者是另辟出路的智谋。只要能够自始至终都不屈服顺从,而不是一味强硬地去做,那便是明智之举。
今吾谨述此语,告诫两弟,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唐虞之恶人,曰丹朱傲,曰象傲,桀纣之无道,曰强足以拒谏,辨足以饰非,曰谓已有天命,谓敬不足行,皆傲也。
吾自八年六月再出,即力戒傲字,以儆无恒之弊,近来又力戒惰字。昨日徽州未败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自是之见,既败之后,余益加猛省,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善于忍耐,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三国时期诸葛亮侮辱司马懿的故事可谓人人皆知。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驻扎在五丈原。而司马懿自知不如诸葛亮有智慧,就采取拖延的战术而不肯出兵。于是诸葛亮就派人将一套女人服装送给司马懿,并写了一封信说:“如果你不敢出兵,就要恭敬地跪拜在地上接受投降;如果你还有些羞耻心,有点男人的骨气,就要立刻回信,答应出兵迎战。”司马懿看完信后,十分气愤。但是他却忍了下来,依旧坚守不战。没过多久,诸葛亮的将士又到营帐前来送战书,司马懿便问道:“你的主公近来可好”将士则回道:“主公每天都军务在身,非常繁忙,只是有时候饭吃得少了”司马懿听后,暗喜。在他看来,诸葛亮现在吃饭少,肯定撑不了几天。结果正如司马懿所料,没过多久,就有人报信说诸葛亮因劳累成疾,病死帐中。而司马懿则没伤一兵一将,不战而胜。这便是“忍”的结果。正如古人所说:“必须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触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别人难及的事业功名。”
由此可见,明强就是敢争,当一种判断确定后,曾国藩从不迁就他人的意见,有主见,敢斗争。
曾国藩的个性,就意志方面来讲,也是很坚强倔犟的。从曾国藩的诗文和军事生涯中都可以看出他意志坚强,并非懦弱之辈。他的诗文,很少有意味平淡之作,而多豪言壮语,雄奇之气溢于笔端,坚强的性格跃然纸上,如他30多岁做京官时作的一首诗:
同治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解读】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很多逆境,来自官场内部的忌刻,疑谤和攻击,多于来自同僚的真枪实弹。这使他养成了一种“忍”字当头的性格。
曾国藩对弟弟们常说,“忍”是走出逆境的良方。弟弟曾国荃在湖北的巡抚衙门失了火,他说对外只能说是仆人不小心失的火,不可怀疑匪徒或仇家纵火。如果大惊小怪,胡思乱想,就会节外生枝,增加许多仇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处之泰然,行若无事。此外,曾国藩认为“忍”也是保养身体的重要因素。他说:“凡郁怒最易伤人。”他主张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要少恼怒就必须忍。他的弟弟曾国荃脾气十分暴躁,身体也不好。他在信中提醒弟弟:“凡是属于抑郁发怒的情绪,都最伤身体。弟弟性格十分偏激和暴躁,这恐怕就是导致患有内疾外症的原因。”所以要他修心以忍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