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智慧论文 西方哲学智慧论文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智慧论文

西方哲学智慧论文

西方哲学智慧论文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哲学都随其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产生某种新的哲学主题,西方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的精神状况。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智慧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智慧论文范文一:西方哲学给我的启示摘要: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关键词:西方哲学科学生活这个学期,也就是大三第一学期,我们学习了“西方哲学智慧”这门课程,感觉这门网上授课教学的课程学起来有点麻烦,不过我们还是顺利的完成了课程的学习。

本来,我对于学习一门关于西方哲学的课程——“西方哲学智慧”,确实是对此不太敢冒。

不过,上了大半学期的课程,感觉这门课程的学习也没想象中那么恐怖。

而且视频内容适中,通俗易懂,加上我课下查看书籍,上网搜索资料来辅助学习,使自己更清楚学习内容,渐渐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

在学习“西方哲学智慧”期间,我从对哲学的模糊认识到系统的去了解西方哲学的一个发展历程。

关于“西方哲学智慧”的授课视频,带领我在哲学的浩瀚宇宙中畅游了一回。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哲学转向近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来源于古希腊,从泰勒斯到普罗提诺,中间十几个世纪,通过历史的变迁,古希腊文明一去不返,然而其精神永存。

尽管原始哲学不太严肃,空洞的想象多而实证的经验少,但古代的哲学家们,几乎对凡人所能触觉到的东西,都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与合理性设想,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唯心主义两大流派。

后来的继承者们,或者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光大,或者提出与两大流派相反的观点,或者喋喋不休地考证与唠唠叨叨地解释,终究跳不出古代哲人们所设计的圆圈,只不过比原始哲学更加完善清晰而已。

中西先哲的智慧

中西先哲的智慧

中西先哲的智慧中西先哲是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们的智慧在文化、哲学、伦理和道德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西先哲的智慧,并对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进行思考。

中国古代先哲,如孔子、老子、孟子等,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道德和伦理观念,认为个人应该以仁爱为核心,追求和谐与仁义。

孔子的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极大影响。

与之相对应的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和谐统一,并主张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统治社会。

孟子则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实现人的完美,同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西方哲学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两位重要的先哲。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Theory of Forms)的观点,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只是理念的表象,真正的实体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他也探讨了伦理和政治学的问题,尤其关注理性与欲望之间的平衡。

亚里士多德则对逻辑、伦理学和政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概念,主张在道德和行为上的适度和平衡。

他的观点对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西先哲的智慧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

他们的智慧可以被视为人类思维的扩展和提升,对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中西先哲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他们提出的伦理和道德观念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

无论是儒家强调的仁义和和谐,还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性和中庸之道,都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观念可以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中西先哲的智慧也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他们的思想强调了道德修养、个人的完善和内在的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诱惑,追求物质财富和快速成功往往成为主要目标。

中西先哲的智慧提醒人们重视内在的修炼,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从而使个人在成长中更加完善和健康。

古代哲学的智慧东西方思想的对话

古代哲学的智慧东西方思想的对话

古代哲学的智慧东西方思想的对话古代哲学的智慧:东西方思想的对话引言古代哲学源远流长,东西方文明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方和西方思想互补共进,相互借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智慧瑰宝。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哲学的智慧,以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形式,从不同角度探索其共通与差异,带领读者进入古代哲学的智慧世界。

第一篇:人与宇宙的关系西方哲学中的柏拉图主义强调人与宇宙之间的紧密联系。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在物质世界中仅仅是驻留的,其本质则属于理念世界。

他认为人的任务是透过理性的思维,分辨和追求真理,超越感官层面寻求灵魂的升华。

而东方哲学中的道家思想则关注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老子讲述了“道”这一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道的自然运行。

他提倡顺天应命,以柔克刚,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从人与宇宙的关系来看,虽然东西方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了人与宇宙之间的紧密联系。

西方思想更专注于人的灵魂和理智的发展,而东方思想则更注重个体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二篇:人性的追问西方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受到广泛关注。

他认为理性与道德是人的核心特征,而道德行为的良好发展依赖于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西方哲学强调了个体的自由、自主和责任,认为人通过理性和道德行为来实现自身价值。

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东方哲学中的儒家思想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伦理。

儒家强调的“仁”是一种道德情操,主张通过仁爱、孝顺和诚信来构建和谐社会。

他们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人性的追问上,西方思想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崇尚理性和道德。

而东方思想则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和谐,追求内在道德的修养。

第三篇:幸福的探索古代哲学对于幸福的探索贯穿于东西方思想的历史中。

西方哲学中的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个在一生中不断追求的目标,其核心在于理性和美德的实践。

他认为人通过自我完善和道德行为来实现真正的幸福。

相较之下,东方哲学中的佛家思想认为追求无苦即是幸福。

中西方哲学思想异同论文(2)

中西方哲学思想异同论文(2)

中西方哲学思想异同论文(2)中西方哲学思想异同论文篇二从中西方哲学比较中浅析“禅”的意境摘要:西方的宗教中的神,创造世界而又居于世界之上,远离人的日常生活,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对此作了必要的修正,把神秘主义从迷幻的天空引降到坚实的大地上,主张在现实的生活中成就理想人格。

与这一终极目标的达成相一致,其形而上学的智慧,是即体即用,即刹那即永恒。

既超越又内在的,并不是要人们去执著于人之外的永恒不变的独立实体或逻辑的上帝,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化神奇于平淡,寓平淡于神奇。

关键词:禅;形而上;形而下康德曾经把人类的哲学探索划分为三大问题:(1)我可以认识什么?(2)我应该做什么?(3)我能够希望什么?[1]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属于科学的认识问题,第二个问题属于伦理的道德问题的话,那么第三个问题则属于作为人类的最高企盼的宗教信仰问题。

西方哲学对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的追问从巴门尼德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里,无论表述方式是多么不同,他们都坚持终极世界与现实世界两界之殊异。

从中世纪到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哲学家们把所谓的形而上学的“存在”,日益引向脱离现实事物,超越于人自身的存在。

如果以西方那种以纯粹概念表达的超验性质的形而上学为标准,中国哲学并不存在那种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和形而下讲的都是人自己的活动。

《周易•系辞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导出的形上与形下、道与器(气)的争辩虽然在文字上是最接近西方哲学的形上本体,而且在后来的演变中,特别是宋明理学中,也确有了哲学意义上的形上、形下之义,但归其要,形上形下之辩和道器之辩的“形上”和“道”从来都不是纯粹和抽象的概念和超验的存在,不是在概念中被把握的东西,而是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的或说了悟到的。

形上与形下合而为一,是一体之两面,道与器相互涵摄,道以器显,器得道而成。

[2]?西方宗教中的神,创造世界而又居于世界之上,远离人的日常生活,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对此作了必要的修正,把神秘主义从迷幻的天空引降到坚实的大地上,主张在现实的生活中成就理想人格。

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英语作文

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英语作文

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英语作文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WisdomChina, with a history spanning thousands of years, has a rich tapestry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at h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its culture and the worl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deep contemplation on the nature of existence, morality, and the universe, offering unique insights and wisdom that are still relevant today.Confucianism, perhaps the most well-known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schools, was founded by Confucius in the 6th century BCE.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ethics and morality, the significance of family and social harmony, and the ideal of the 'Junzi' or the 'Gentleman' who is a paragon of virtue. Confucius taught that through self-cultivation, family management, governance, and peace in the world, one could achieve harmony. The concept of 'Ren' or'benevolence' is central to Confucian thought, advocating for a compassionate and empathetic approach to human relations.Taoism, another pivotal school of thought, was developed around the same time an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figure of Laozi. Taoism is rooted in the idea of 'Dao' or'the Way,' which is an unnamable force that underlies and unites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It advocates for a life of simplicity, humility, and liv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ural order. The Taoist text 'Tao Te Ching' is a classicthat encapsulates this philosophy, promoting the virtue of'Wu Wei,' or 'non-action,' which is about taking action thatis not forced and in harmony with the flow of life.Buddhism, which originated in India,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around the 1st century CE and became deeply integrated with the indigenous philosophies,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of a unique form known as Chan Buddhism, which later traveled to Japan as Zen. Buddhism in China focuses on the Four Noble Truths and the Eightfold Path, aiming to alleviate suffering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reality and cultivating mindfulness and compassion.Thes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have not only shaped Chinese thought but have also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other cultures, particularly in East Asia. They have influenced art, literature, politics, and social structures, and continue to offer guidance on how to live a virtuous and harmonious life.In the modern world, the wisdo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remains pertinent. The emphasis on ethical conduct,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resonates with contemporary concerns about sustainability, social justice, and personal well-being. As we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ancient wisdom ofChina's philosophers can provide a valuabl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ou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for seeking balance and peace within ourselves and our communities.。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小论文浅读孟子哲学思想混合1102仇昂1100000219作为儒家孔子之后的另一位闻名于世的思想大家,孟子的哲学方面的思想造诣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本文将从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及其对当世人们的可借鉴之处进行阐述。

个人认为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西方哲学智慧论文范文3篇

西方哲学智慧论文范文3篇

西⽅哲学智慧论⽂范⽂3篇古希腊哲学家的⽣态智慧与西⽅⼯业⽂明的悖论古希腊哲学家的⽣态智慧“⽣态”这⼀术语,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家、住所或者⽣存环境。

古希腊哲学家⾼度重视⼈与⾃然的关系,他们的学说代表了古希腊哲⼈的⽣态智慧。

和谐就是美德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前580―约前500)认为,“和谐就是美德”。

宇宙中的⼀切⽆不存在着和谐,宇宙秩序⽆不表现为和谐,这种和谐的关系谱写了天籁之⾳。

和谐代表了美和善,代表了和平、健康和快乐。

毕达哥拉斯反对⼈类破坏⾃然界的和谐秩序,他指出,只要⼈类继续残忍地迫害动物⽣命,就不会真正懂得健康与和平。

只要⼈类⼤规模地“屠杀动物”,⼈类就会“相互屠杀””。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约前460―约前370)沿着毕达哥拉斯“和谐就是美德”的⽣态思想,提出了“古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他把⼈与⾃然的关系问题与⼈的终极意义联系起来思考,认为⼈⽣的⽬的在于与⾃然和谐相处,指出⽣活的⽬的不是⼀味地追求物质享乐,真正的幸福是节制欲望,让灵魂宁静,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是健康的灵魂,要求⼈们向动物学习,向⼤⾃然学习,他说:“我们是模仿禽兽,做禽兽的⼩学⽣,从蜘蛛那⾥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那⾥学会了造房⼦,从天鹅和黄莺等唱歌的鸟那⾥学会了唱歌。

” 他认为使⼈幸福的不是征服的⼒量和⾦钱,⽽是正直和公允,⼈要⽣活得⽆忧⽆惧,就要与⼤⾃然和谐相处,提出“中等的财富⽐巨⼤的财富更可靠”的观点,认为富豪和⾚贫是两个极端,都不可靠,贪得⽆厌的欲望使⼈堕落。

叔本华也同样认为,“财富就像海⽔,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健康依赖于⾃然古希腊医学家、哲学家希波克拉底(前460―前370)的医学著作《论风、⽔和地⽅》,阐述了⾃然环境对⼈体健康的影响。

他指出医⽣进⼊⼀个城市,⾸先要注意到这城市的⽅向、⼟壤、⽓候、风向、⽔源、⽔质、饮⾷习惯、⽣活⽅式等等,因为这些对⼈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在中国长达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中国哲学一直是在自己特有的地理人文环境、语言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条件下成长发育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篇1浅谈中西方哲学的区别和联系摘要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反思。

哲学有其普遍性,但也有其特殊性。

普遍性由观念,概念来了解,特殊性由生命来讲,因为普遍性的观念,普遍性的要通过特殊的生命来表现的。

哲学真理都是内容真理,既要通过特殊的生命来表现,同时也就为表现真理的生命所限制。

本文主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改造作用。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普遍性特殊性一、西方哲学能够影响中国哲学的可能性:哲学真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 给会通一个哲学说明。

中西哲学相互影响,相互会通,不能离开中西哲学的史实,但其性质则是哲学的。

中西哲学各具形态与特质,这一点,在今天已术界之共识。

但不同的形态与特质的两个事物是如何能会通并且相互影响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因为哲学本身就是的头脑清楚。

中西哲学会通这个题目有两重性格:一是通学术性,一是通时代性,也就是说既要从学术上讲,又要从时代性上来说明这个道术性很好理解,但时代性如何理解?通时代性也就是与时代联系起来来讲。

主要讲中西哲学会通的时代意义与文化意义。

因为生了文化问题,文化问题是一个价值与方向问题,故不是科技性的,说到底是哲学性的。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时代问题的是哲学问题。

哲学关联着文化讲,就是指导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与智慧,讲中西哲学之会通就是从核心处将中西文化智会通。

性赋予了中西哲学之会通的存在性格与人文化成的文化品格。

哲学是对人类认识的反思,哲学有其普遍性,哲学所追求的是普遍性的真理,所讲的道理都具有普遍性。

只有从普遍性开始才可通,如没有普遍性就不能谈会通。

哲学真理的普遍性是给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的直截了当说明,但是会通理论的说明更重要对特殊性与关系的说明上来讲。

中西文化哲学结课论文

中西文化哲学结课论文

引言:韦伯指出,理性主义为西方文化所特有。

理性主义认为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的来源以及证实知识的手段,而中国思想家的观点则与之不同,后者可称为实践理性主义。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但人类又是以地区、国家和民族而存在和发展的,因而文化又呈现出它的多种样式,每一种文化都各具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既以社会伦理为核心,又涉及人文自然万物,既体系严谨,又微言大义;既明白易懂,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它显示了巨大的魅力。

西方文化多元分立、激进豪放、张扬个性、变化无常;既以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为核心,又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既跌宕起伏,又有脉络可循;既有贵族绅士风范,又具有扩张性、侵略性。

墨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认识论原则,即“言必立仪”。

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涉及到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是对人类认识进行反思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表现。

墨子说:“言必立仪。

言而毋仪,……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墨子·非命上》)“仪”是准绳、准则,也即标准。

“言必立仪”即言论的“是非利害”必须确立标准。

这里包含了认识的真理(是非)标准和价值(利害)标准。

大思想家王夫之认为,“行而后知有道,道犹路也。

”i[1]“道”即道理、规律,人们只有通过行,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犹如走路,只有行才能知道路。

由此可见,王夫之认为行是知的来源。

他举例说,“格致有行者,如人学弈棋相似,但终日打谱,亦不能尽达杀活之机;必亦与人对弈,而后谱中谱外之理,皆有以悉喻其故。

”ii[2]终日打谱而不与人对弈,是难以学会下棋的,只有在与人对弈的实践中,才能逐渐晓喻“谱中谱外之理”,以“尽达杀活之机”。

王夫之认为:“知而后行之,行之为贵,而非但知也。

”iii[5] “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iv[6],行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在这里,王夫之也明确地使用了“实践”这一概念。

王夫之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指道德实践,但也包括生产实践等。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2)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2)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2)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篇2浅析中国哲学的价值论转向近代来,东风渐进,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

肇始于西方哲学界的价值论转型也早在20世纪初就影响到了东方,新中国成立前罗素、杜威来华讲学之际就带来了价值哲学的内容,但在那个救亡图存的动荡年代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又由于各种政治因素,价值哲学被当作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遭到批判和摈弃。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热烈进行,人们的思想获得了较大的解放,价值论开始被我国哲学界接受,并引起了极大的研究热情,一时之间成为影响广泛的显学。

1 价值论在中国哲学界获得重视的原因价值论于改革开放后在我国获得的热烈关注和迅猛发展绝非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具有其自身的必然性的,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客观的运行轨道和发展趋势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革开放对人们思想的极大地解放作用。

如果没有思想的解放,长期以来的“左”倾狭隘僵化思想的彻底清算,价值哲学乃至任何西方现代哲学思想都不可能被中国哲学界接受。

改革开放后政治和经济政策的拨乱反正,为哲学研究提供给了宽松的环境和研究的资源和通道,价值哲学正是在这种高涨的文化引进中进入中国的。

其次,价值哲学的主题正好回应了改革开放后社会大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冲突,人们期待通过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来解释这种转型时期思想观念的混乱和困惑,价值哲学的现实功用性在这次研究热潮中体现的很明显。

在这种历史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冲突交替,多元价值纷纷应运而生,人们迫切需要在这种困惑中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寻找合理的理论支撑。

所以说中国的价值论转向根本原因是内源性的,是中国现实和历史发展的内在需要。

再次,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文化交流的热潮。

冷战后期两极对立有所松动,文化交流渐成趋势,我国也在改革开放后加入了这股潮流。

古代西方哲学论文

古代西方哲学论文

古代西方哲学论文西方哲学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主要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哲学流派的总称。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古代西方哲学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西方哲学论文篇一试论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摘要]随着主客二分思维从萌芽、酝酿、确立及解构的演变,科学也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壮大及陷入困境的过程。

在主客:分思维指导下高度发展的科学却带来人类意想不到的生态困境,于是各大哲学流派纷纷提出解决主客二分危机的各种方案,如胡塞尔、海德格尔排斥主客二分而主张主客交融的现象学;逻辑经验主义主张将思维的界限局限于语言的范围内,巧妙拒斥主客二分;后现代主义者福柯、德里达等主张完全解构主客二分,提倡无中心和非在场的观点;后SSK代表人物拉脱尔、皮克林等提出科学实践分析方式。

正确解决主客二分思维危机的一条可行性途径是承认主客二分前提下的主客辨证法的科学实践观。

[关键词]主客二分思维;主客二分危机;主客辨证法[中图分类号]B0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4—0068—02一、主客二分思维的演变历史主客二分思维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近代科学诞生于西方并得到快速发展的深层次的根本因素。

主客二分思维的形成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在原始社会人类和自然还没有分化,人类自身作为自然存在的一部分被淹没在自然之中。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自然是人类非有机体的身体。

人类对于自然如同幼儿对待母亲一样,视之为自身不可缺少的肉体的一部分,对自然充满爱和恐惧。

这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原点。

那时虽然也产生把人类自身的现象映射于自然的神话和巫术,但这时主客两者之间没有差别,主客二分的思想无从产生,所谓的自然科学也不存在。

古希腊时期,自然科学是建立在自然界渗透或者充满着心灵这个原理之上。

“希腊思想家们把自然中心论的存在当作自然界规则或秩序的源泉,正是后者的存在才使自然科学成为可能。

他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运动体的世界。

西方哲学史研究论文范文

西方哲学史研究论文范文

西方哲学史研究论文范文西方哲学中国化不仅仅是近些年我国人民所追求和向往的,也是一种文化和习俗的自然形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史论文篇一:《论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但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中西方哲学智慧,内容以及他们的相同之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1-3个):中西方哲学智慧哲学可谓博大精深,虽然这个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但仍只是略懂皮毛,也可以说是只知道了一些大家都懂得的那些简单的哲学思想,对于那些复杂一点的哲学思想仍然是不理解。

现在就我的那一点理解来谈谈对中西方哲学的看法。

中华民族的哲学。

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而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

公元前5~3世纪,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了一大奇观,中西方文明几乎同时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中方哲学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为标志,而西方哲学则以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昌盛为特征。

中西方这一时期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对于后来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

一、中国哲学的神秘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泰勒斯是西方自然哲学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然的先哲。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总是由某种最基本的东西构成的,它就是世界的基始或本原。

泰勒斯对自然的解释是“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基始是水”。

这个观点为人类认识自然开创了一条可贵的理性认识之路。

它引导人们从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避免了用主观意志或凭个体好恶解释自然带来的任意性和神秘性。

虽然古代西方人对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的认识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是通过理性方法来解读自然。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摘要: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的比较早,但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起源的不同,中西方哲学在天、人的方面的比较,中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相异性的方面进行阐释,得出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哲学出发点所得出的伦理意识的不同,进而导致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不同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起源、天、人、仁、义、利一.中西方哲学起源的不同1.1西方哲学的起源探索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是个海洋国家,其境内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但古希腊有许多肥沃的山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海岸曲折而且有很多天然良港。

这个地理环境为手工业活动和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生产的兴起要求对加工对象及各种矿石等自然物的属性有较多的了解,由此逐渐形成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思维倾向;航海事业的需要导致了天文和气象知识的产生,而这种活动又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并思索到更多的未知事物;商业往来则拓宽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并由于得失成败导致“审慎”与推理思维的发展。

这宏大开放的视角环境及其社会生产方式,促使人们不得不注重对自身之外的自然物的思考和研究,并由具体困惑的产生和解决进一步形成了解茫茫宇宙及其本质的求知欲望,从而决定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向对自然知识的追求和立足于自然及社会进行理性探索的轨道。

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直接源于古希腊神话。

那些被早期自然哲学阐述宇宙生成的思想在神话诗篇中早已出现。

神话通过想像把天空和大地、日、月、星系、河、海、火、土、水、气和金属进行神化,于是,混沌成了卡俄斯神,天变成乌兰诺斯天公,地成为该亚地母……,这种对诸神各自代表一种自然力量的想像,表明希腊人对宇宙结构种种自然性质的关注。

公元前8世纪时,赫西俄德的《神谱》就是一部以神话语言、形象方式编纂而成的宇宙生成论,它可以说是西方具有思辨色彩的早期哲学认识宇宙结构及其属性的范本。

古希腊神话的思维倾向是在人之外有一种巨大、普遍的本质和力量主宰着人间祸福、事物变幻。

中国哲学智慧的论文(2)

中国哲学智慧的论文(2)

中国哲学智慧的论文(2)中国哲学智慧的论文篇二哲学教育与哲学智慧摘要:对智慧的追求使哲学具有恒久弥新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今天的哲学教育似乎正在背离它原来的目标,把哲学知识等同于哲学智慧,哲学教育成了对既定哲学遗产的继承。

为此,必须恢复哲学的智慧功能。

首先,教育方法应注重启发性和探讨性。

其次,考核方式上应注重能力的评价。

相信凭着哲学的智慧,哲学教育终将摆脱困境,走向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哲学教育哲学智慧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1. 何谓哲学自古以来,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关于哲学的定义,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很难给出一个清晰、完整而又为大家都接受的定义。

然而,哲学的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悠久漫长,它已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向人们展示出时代的精神和智慧,它把人们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思绪进行提炼、加工,成为照亮众人的智慧之光。

由此可见,不管人们把哲学称之为什么,毫无疑问,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科学。

从词源来看,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文philo(爱) sophia(智)两个词,译成汉语即“追求智慧”之意。

在这里,智慧不等于知识,如果说知识属于静态的范畴,那么智慧则属于动态的范畴。

智慧最重要的涵义就是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人们对宇宙、时代的认识只有挣脱了静态的知识表面,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升华成动态的哲学智慧。

智慧的第二个涵义是哲学的洞见。

哲学洞见不是指哲学知识,因为知识的堆砌不等于智慧。

不仅如此,知识会老化,而哲学洞见不会老化,也不会被岁月的尘埃所覆盖,相反,哲学智慧具有恒久弥新是价值。

正因为如此,成书于2千年前的《道德经》和《柏拉图全集》才没有因年代的久远失去其重要的科学文化价值,而是代代相传,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正是这种对智慧的追求,使哲学具有充分的生存权和独特的魅力,从而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痴迷,,为之陶醉。

然而今天的哲学教育却并不尽如人意,哲学教育步履艰难。

2. 哲学教育的误区作为一门追求智慧的科学,哲学教育似乎正在背离它原来的目标。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国哲学是智慧之学智慧乃中国哲学之母,学习中国哲学,一是把握其思想内容和方法,二是体悟其中所蕴含着的丰富思想智慧,智慧是浓缩了的思想,是思想的升华,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庄子和他的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但见一棵大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高耸云端。

庄子忍不住问树旁的伐木者:“请问,眼前这棵大树这么高大挺直,为什么一直没有人来砍伐它?”伐木者听了庄子的问话,淡淡地说:“要问为什么,我来告诉你,这棵树看起来高大挺拔,但却是一棵不中用的树。

用它来造船,船很容易沉底;用它来作棺材,棺材很容易腐烂;用它来作器具,器具很容易毁坏;用它来作门窗,门窗的脂液很不容易于;用它来作柱子,柱子很容易受虫的侵蚀,因此,这是一棵不成材的没用的树木。

既然是不材无用之木,所以就没有人对它砍伐,以至于它长成现在这个样子。

”庄子听了伐木者这番话,感慨地对弟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材无用,所以长得高大挺拔,得以终其天年,这难道不是无用之用吗?人们都知道有用之用,却往往不知道无用之用。

”人们往往会问,当今经济时代,信息时代,为什么一定要了解中国哲学、中国文化?这些东西都是过去的事了,不了解老子、孔子、孙子,不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了解三国、水浒、红楼,不是也不影响我的人生吗?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还不如学一些实用的技术来得经济实惠。

人们有这样的想法,本也无可厚非,因为一百多年来,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出现了断裂,传统文化成为了被批判被否定的对象,人们除了在中小学学的那点古文诗歌外,几乎就不再会接触民族文化的东西了。

其实,如果我们扪心自问、反躬自省,我们就会发现:千百年来积淀成的文化因子已经渗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既然我们每一个人在潜意识中与民族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及其智慧就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一件十分重要紧迫的事情,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把传统思想与封建落后保守垃圾等同起来一概否定。

古代西方哲学论文范例鉴赏(共3篇)

古代西方哲学论文范例鉴赏(共3篇)

古代西方哲学论文范例鉴赏(共3篇)>古代西方哲学是表现的和谐精神与人权思想的整合,是现在社会的维护和保障人类的生存发展,是解决人类现在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一种新的理念,为谋求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反思。

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古代西方哲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和谐精神与人权思想在古代西方哲学中的折射当今世界,追求和谐,维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对古代西方哲学中的和谐精神与人权思想进行梳理、挖掘、整合和开拓,进一步揭示古代西方哲学中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凸显的和谐精神与人权思想,更好地维护和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权益,解决人类现在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提供一种新的理念。

一、和谐精神与人权思想的哲学内涵近些年来,学术界对和谐问题的研究很多,对此解释也不尽相同。

综合传统和谐观和现代学者对和谐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虽然对和谐基本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但从和谐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益的内在一致性进行研究和探索,却不多见,这也就为进一步研究和谐问题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研究和谐,不是单纯研究客观和谐论,如果无视主体的存在,仅以自然和谐为研究对象,这是片面的,是不存在真正和谐问题的。

我们研究和谐,不仅要研究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由人所组成的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

因此,本文的和谐精神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目标、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念和精神,是一种对文化的发掘、创新与提升。

显然,这种和谐精神已经包含了人的生存与发展权,与人权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精神就是一种人权思想。

之所以把本文的标题冠以“和谐精神与人权思想”,其目的是为突出和强调和谐精神就是一种人权思想。

全国人大常委徐显明就把“和谐权称为第四代人权。

”和谐权的提出,将深刻改变人与国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正如古人所云:“东海西海,心同理同。

”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哲学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在一定阶段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我们必须肯定它们的存在,以平等的眼光来审视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

对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纵览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不断地斗争、融合,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主流的哲学思想。

对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而对于有些内容,我们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使之成为对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

一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理清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注重人生。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从生活的实践出发,来研究各种哲学问题,所以特别注重对人生的研究。

儒家哲学重所讲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对人生、人性,以及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所关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遥与解脱,向往着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佛家追求成“佛”,将达到涅槃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两千多年来,对人生的审视,对人的自我追求的关注,始终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

(二)注重践履。

知与行的关系向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方面,更体现在这些理论的践行上。

哲学毕业论文3

哲学毕业论文3

哲学毕业论文(3)哲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世界哲学一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加以理解。

在相对静态的意义上,中西哲学往往首先被置于同异关系之中。

在中西哲学刚刚相遇时,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上述层面的比较研究,它所关注的通常是如下一类问题:中国哲学如何、西方哲学怎样;什么是二者的共通之处、何者为它们的差异之点,等等。

不难看到,这种视域所侧重的,不外乎同异(相同与差异)的比较,从严复、梁启超、章太炎到梁漱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在尔后的比较研究中,依然可以一再看到如上趋向。

这一类的比较研究对于具体把握中西哲学各自的特点,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仅仅停留于此,似乎也容易流于平面、静态的罗列。

与静态、平面的比较有所不同的,是互动的视域,后者意味着从相互作用的层面理解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

这里首先涉及西方哲学对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意义,后者本身又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考虑。

对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解,往往涉及多方面的背景,在中西哲学相遇之后,西方哲学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统。

以先秦《墨辩》(《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而言,其中的不少观念、思想长期以来素称“难解”,梁启超便曾列举了八点难读之处。

《墨辩》之难读,当然有各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涉及不少科学的、逻辑的问题。

近代以后,不少思想家,如梁启超、章士钊、胡适、谭戒甫等以西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形式逻辑系统为参照背景,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这一经典,号称“难读”的《墨辩》之意义也随之逐渐清晰。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以上的参照背景,《墨辩》中的一些内容恐怕到现在仍会如同“天书”,其意义难以获得确切的理解。

另一方面,不管是中国哲学,抑或西方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身的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比较具体的、特殊的,也可以是普遍层面的。

以中国哲学而言,如冯友兰等已注意到的,从宽泛的、普遍的层面来看,较之西方哲学,它更多地展现为一种实质的体系,而在形式的系统方面显得相对薄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哲学智慧论文西方哲学智慧论文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中国古代哲学智慧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哲学智慧论文篇一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正如古人所云:“东海西海,心同理同。

”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哲学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在一定阶段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我们必须肯定它们的存在,以平等的眼光来审视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

对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纵览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不断地斗争、融合,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主流的哲学思想。

对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而对于有些内容,我们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使之成为对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

一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理清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以下特征。

注重人生。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从生活的实践出发,来研究各种哲学问题,所以特别注重对人生的研究。

儒家哲学重所讲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对人生、人性,以及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所关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遥与解脱,向往着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佛家追求成“佛”,将达到涅槃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两千多年来,对人生的审视,对人的自我追求的关注,始终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

注重践履。

知与行的关系向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方面,更体现在这些理论的践行上。

诚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所谓的“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从而获得一种乐趣。

道家的退隐,墨者的身体力行……无不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仅关注理论的构建,而且能做到言行一致。

注重道德。

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儒家的“五伦”、道家的修身、佛教的向善都是以道德为第一要义的,封建社会的秩序也是通过道德来维系的。

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注重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道家创始人老子在追寻万物产生的本源时,体会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各种关系,以达到“人和”的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极力通过各种方式追求一种和合的境界。

二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哲学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心理积淀。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许多思想,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促进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诚然,中国传统哲学作为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产物,其中自然存在着一些糟粕,至今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作用。

因此,有人曾质疑:21世纪,我们还需要接受这些传统哲学思想并使之作用于我们的行动吗?这些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不是已经过时,应该被扔入故纸堆中了呢?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很多思想,我们应当客观、理性地来看待,其中有很多精华部分与当今的时代并不相悖,只要我们能够赋予它们新的涵义,给予它们新的理解,那么它们仍然会给人们以启迪,对现实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今天,当我们重新翻阅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细细品味,仍然会获得很多感悟,而这恰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魅力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受到外来的冲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一再地受到冲击。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一些西方消极的、错误的思想也随之而来。

生活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任重而道远。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给予了他们很高的期望,但很多社会现象却不得不让人警醒,很多大学生的现状不能不让人担忧:人本精神的缺失、精神文明的真空、公民意识的淡薄、生命尊严的淡漠、责任感的缺乏、社会道德的沦丧……这一切已为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

将中国传统哲学导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非是一种倒退,而是希望能用传统哲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那一部分优秀思想和观念来震慑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三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熏陶,会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为人处世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古代哲学重视个人的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塑造具有高尚品格的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很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便放松了自己,对未来感到很渺茫,于是把精力放在上网、恋爱上,白白地虚度了宝贵的光阴;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取得荣誉,甚至不择手段……殊不知,大学时代正是一个人加强自身修养,培养理想人格的时期。

未来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将自己定位于何处,这些都离不开个人修养,以及思想认识的提高。

中国古代哲学的各家各派都非常注重个人自我修养的充实。

在儒家看来,人只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才有完善的理想人格,因此就要努力充实个人的学识和涵养。

孔子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认为,人无论在何时,都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持自身的操守,不因名利损毁个人的品格。

道家哲学认为,虚假的名誉会给人带来伤害,庄子认为:“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

”只要名誉与实际相符合,善行与能力相适应,就可以了。

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应当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地学习,老老实实地做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正是古人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今天被时代赋予的深意。

中国古代哲学主张正确地对待义利之间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面临义、利的矛盾时作出正确的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义和利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争论的焦点,在义利问题上,各家各派都有各自的观点。

在义利问题上,当代大学生又当如何去抉择呢?当前,有的大学生为了赚钱,误入传销组织,为不法分子所利用,害人害己;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取蝇头小利,向自己的同学兜售一些“三无”产品;有的大学生违反学校的相关规定,为了获取利益铤而走险……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在义利问题上曾做出许多不同的选择。

儒家承认谋取物质利益和祈求幸福是人们的共同追求。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孟子也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但儒家哲人又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

”在他们看来,物质利益只是人们为了生存的一种基本的、低层次的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那就是对道义的追求。

在道家哲人的面前,名利富贵皆烟云,“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认为应当去掉过分的追求、过分的欲望和过分的企盼。

庄子反对争利,特别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

今天,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人都应当正确地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

首先要肯定每一个人的正当利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难免会产生矛盾。

当发生这样的矛盾冲突时,应当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个人应以大局为重,必要时,还应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

当代大学生如通过合法的手段去赚取生活所需,这无可厚非,高校往往也鼓励学生勤工俭学,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择手段谋取利益,其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国古代哲学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当代大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长辈关爱呵护的对象,这也就造成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

但是进入大学以后,远离父母,大学生开始了集体生活。

如果还继续保持“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凡事只考虑自己,那么,这样的大学生将很难适应大学生活。

中国传统哲学崇尚“仁爱”的原则,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认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荀子强调:“仁者自爱。

”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的古人主张“和为贵”,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始终坚持与人为善。

今天的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同样应奉行这样一种“仁爱”精神,努力搞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凡事多做换位思考,平等待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注重道德的实践,倡导言行一致,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现象,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某些大学生身上也有这样的一些表现,如在考试时违反考试纪律,与人交往时不讲诚信,面对父母长辈颐指气使……这不禁使人们在心中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今天的大学生就是如此不讲道德吗?”中国历史上的儒、道、墨、法、佛等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道德的实践。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如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发愤图强、恪守诚信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深入人心。

而今,当代大学生仍应践行这些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传统,并要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相信在当代大学生的表率下,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美好。

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有些哲学思想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精华的部分;有些哲学思想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

当代大学生应注意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积极思想,并根据现实,赋予它们以新的内容,使这些思想能真正为我们所用,为我们自身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中国古代哲学智慧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