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沙康唑预防和治疗侵袭性真菌病

合集下载

泊沙康唑国内外临床研究介绍(1)

泊沙康唑国内外临床研究介绍(1)

Cornely OA et al. N Engl J Med. 2007;356:348-359.
12
结论
对于因急性髓性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而接受化疗的 患者,泊沙康唑较伊曲康唑或氟康唑能更好的预防侵袭性 真菌感染的发生,并且泊沙康唑的使用可以改善上述患者 总体的生存率。
Cornely OA et al. N Engl J Med. 2007;356:348-359.
设计 开放性、前瞻、对照、多中心 13 岁;预计出现粒缺 (绝对中性粒细胞数 ≤500 cells/mm3) 7 天;因新诊断或复发的AML/MDS使用了密集化疗方案 N=602 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 200 mg TID 氟康唑口服混悬液 400 mg QD 伊曲康唑 口服混悬液 200 mg BID
严重不良事件泊沙康唑与标准唑类相当
*不良事件的统计是从患者随机化至最后一次用药后30天。由于部分患者出现上述不良反 应不止一次,因此不良反应的统计仅按照病例数而非不良事件发生的次数. †该表中包括了本次研究中所有的严重不良反应.
9
Cornely OA et al. N Engl J Med. 2007;356:348-359.
26
治疗失败率泊沙康唑低于氟康唑
因接受系统性抗真菌治疗/临床诊断及确诊IFI导致的治疗失败,泊沙康唑组 显著低于氟康唑组。
Yang Shen et 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2013,51(9):738-745
24
治疗期泊沙康唑组临床诊断/确诊IFI 发生率低于氟康唑
9.4%
3.42%
11/117

泊沙康唑说明书

泊沙康唑说明书

使用前请充分振摇本品。

建议在每次给药后和储存前用水清洗量匙。

必须在进餐期间服用本品,或者对于无法进餐的患者,可以伴随营养液或碳酸饮料(如:姜汁汽水)服用本品。

为了增加泊沙康唑的口服吸收并且优化血浆浓度:1.必须在进餐期间或进餐后立即(20分钟内)服用本品。

对于无法进餐的患者,可以伴随营养液或碳酸饮料(如:姜汁汽水)服用本品。

而对于无法进餐或不能耐受口服营养液或碳酸饮料的患者,考虑采用其他抗真菌治疗或对患者出现的突破性真菌感染进行密切监测。

2.在出现重度腹泻或呕吐的患者中,必须对突破性真菌感染进行密切监测。

3.通常应避免可导致泊沙康唑血浆浓度降低的联合用药,除非获益超过风险。

如果需要使用这类药物,必须对患者出现的突破性真菌感染进行密切监测。

3.肾功能不全单次服用400 mg口服混悬液后,轻度(CLcr:50 ~80 ml/min/1.73m2,n = 6)和中度(CLcr:20~49 ml/min/1.73m2,n = 6)肾功能不全对于泊沙康唑的药代动力学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因此,在轻度至中度肾功能受损患者中,不需要进行剂量调整。

在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CLcr:< 20 ml/min/1.73m2)中,平均血浆暴露水平(AUC)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CLcr:> 80ml/min/1.73m2)相似;然而与其它肾功能受损组(变异系数< 40%)相比,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AUC估计值范围存在较高的变异性(变异系数= 96%)。

由于暴露水平存在变异性,必须对重度肾功能受损患者出现的突破性真菌感染进行密切监测。

4.肝功能不全在轻度(Child-Pugh A级,N = 6)、中度(Child-Pugh B级,N = 6)和重度(Child-Pugh C 级,N = 6)肝功能不全患者中,单次口服泊沙康唑400 mg后,平均AUC与肝功能正常的受试者(N = 18)相比分别升高43%、27%和21%。

泊沙康唑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观察

泊沙康唑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观察

·论著·基金项目: 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基金(1601005062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5A030313727)。

作者单位: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广州 510180。

作者简介: 黎宇苗(1981—),女,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血液系统疾病诊疗、造血干细胞移植 。

通信作者:张玉平,E- mail :jnzhangyuping@ 。

泊沙康唑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观察黎宇苗, 王顺清, 周 铭, 吴亮亮, 王彩霞, 毛 平, 张玉平摘要: 目的 评价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预处理期间应用泊沙康唑口服液预防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4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所有患者在移植预处理期间服用泊沙康唑200 mg 每日3次,直至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植活。

预防结束后1周、2周及4周复查真菌检测1,3-β-D 葡聚糖检测(G 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 试验)及胸部CT ,未发现真菌感染征象者,判定为真菌预防成功。

结果 46例患者移植后干细胞植入前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 )谷值的中位数为0.02(0~0.05)×109/L ,中性粒细胞植活的中位时间为10(8~19)d ,使用泊沙康唑口服液预防性治疗的中位时间为26(15~41)d 。

其中45例出现了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事件,发热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5(1~13)d 。

其中6例(占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13.3%)虽经广谱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但仍持续发热7 d 以上,短期改给予静脉广谱抗真菌药的经验性治疗,后G 试验、GM 试验和胸部CT 扫描均呈阴性结果,无一例达到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诊断和确诊标准,不考虑突破,重新给予泊沙康唑口服液预防。

46例患者在泊沙康唑口服液预防结束后1周、2周及4周分别行G 试验、GM 试验及胸部CT ,均未发现真菌感染征象,可判定为真菌预防成功。

《泊沙康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要点

《泊沙康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要点

《泊沙康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要点近年来,随着各类免疫缺陷人群及危重疾患的增多,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整体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非白念珠菌、曲霉及毛霉等真菌感染的比例在血液科、呼吸科、器官移植科等科室普遍呈升高趋势。

泊沙康唑属于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其抗菌谱和药物代谢过程有别于其他三唑类药物,口服混悬液、肠溶片和注射剂分别于2005、2013和2014年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先后上市。

在我国,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于2013年上市,肠溶片也于2018年12月上市,在IFD的预防和治疗领域适用范围广泛。

1 临床药理学特性1 1 作用机制及分子结构特征1 2 药代动力学(PK)泊沙康唑的吸收会因剂型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在胃部溶解,在十二指肠部位吸收。

肠溶缓释片剂使用独特的热熔挤压工艺将药物分散在pH敏感的高分子聚合体中,有效避免药物在低pH的胃部释放,利于在中性pH的小肠溶解,从而使泊沙康唑吸收达到最大化。

注射针剂几乎在注射完毕时即可达血药峰浓度,且除首日双倍剂量外每日仅需给药1次,适用于不能耐受口服剂型的患者。

1 3 治疗药物监测(TDM)在深部真菌病的预防治疗中,基础疾病、合并用药、饮食情况、诊疗措施等多种因素都会对抗真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清除产生影响,TDM 既是保证治疗充分的重要手段,又是避免过度药物暴露、减少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

专家建议: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积极开展泊沙康唑的TDM,监测指标为泊沙康唑血药谷浓度。

首次泊沙康唑血药谷浓度监测的采血时间建议为用药后第5天。

用于预防IFD时,泊沙康唑的血药谷浓度应维持在0.7mg/L以上;用于治疗IFD时,泊沙康唑的血药谷浓度应维持在1.0~1.25mg/L以上。

1 4 药物间相互作用泊沙康唑的主要药物相互作用结果及应对措施见表2。

1 5 安全性及耐受性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头痛、呕吐、腹痛、皮疹等,症状较轻微,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停药,长期治疗(≥6个月)时QT间期延长、肝酶升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

泊沙康唑预防或挽救性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研究

泊沙康唑预防或挽救性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研究

泊沙康唑预防或挽救性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研究泊沙康唑属于新型广谱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免疫缺陷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的预防性治疗,被批准的适应证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IFD的预防。

泊沙康唑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对念珠菌属、曲霉菌属,甚至既往唑类药物不敏感的接合菌属(如毛霉菌等)等均具有良好的作用,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泊沙康唑在我国被批准应用于临床的时间较短(2013年6月批准注册),国内文献尚鲜见其用于IFD预防或治疗的临床报道。

我们回顾性分析25例接受泊沙康唑预防或挽救性治疗IFD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共有25例血液病患者接受了泊沙康唑预防性或挽救性治疗,平均年龄32.6岁(16~ 64岁)。

其中18例接受了泊沙康唑预防性治疗,包括急性白血病患者8例[6例为AML, 2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均为化疗后严重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HSCT患者10例,其中非血缘脐血移植7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同胞PBSCT及非血缘PBSCT各1例。

10例HSCT患者接受泊沙康唑预防性治疗主要是由于移植前3个月曾发生过侵袭性肺部真菌病(IPFD),经过伏立康唑治愈(7例)(即泊沙康唑二级预防)或出现Ⅲ~Ⅳ度急性GVHD(aGVHD)(3例)。

7例患者接受了泊沙康唑挽救性治疗,其中4例为HSCT患者,1例为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孢素(CsA)免疫抑制治疗联合脐血输注,1例为ALL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间),1例为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

所有接受泊沙康唑挽救性治疗的患者均是在伏立康唑预防期间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突破或IPFD治疗无效(6例)或不耐受(1例)者。

泊沙康唑预防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患儿真菌感染的疗效研究

泊沙康唑预防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患儿真菌感染的疗效研究

•临床研究•泊沙康E预防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患儿真菌感染的疗效研究高海丽,刘炜(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河南郑州450000)[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患儿泊沙康)治疗对真菌感染的预防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135例接受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预防性口服泊沙康)(泊沙康)组,70例)与口服氟康)(对照组65例)患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结果泊沙康)组患儿中发生真菌感染8例,发生率为1143%,其中临床诊断3例,拟诊5例$对照组患儿中发生真菌感染21例,发生率为32.30%,其中实验室确诊2例,临床诊断10例,拟诊9例。

泊沙康)组患儿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儿粒细胞减少期口服泊沙康)能有效降低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不良反应轻微$[关键词]血液肿瘤;粒细胞缺乏;真菌;感染;泊沙康)%预防DOI:10.3969/j.issn.1009-5519.2020.15.040中图法分类号:R725.5;R379文章编号:10095519(2020)15243603文献标识码:B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儿童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粒细胞减少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造成患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真菌感染的预防对此类患儿非常重要。

有研究表明,泊沙康哩在IFI的预防治疗中优势明显'1(;但多为成人患者,有关儿童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对135例恶性血液病患儿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口服泊沙康哩和氟康哩2种药物作为真菌感染的一级预防,探讨了恶性血液病患儿粒细胞减少期泊沙康哩治疗对真菌感染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患儿135例,其中男70例,女65例;平均年龄(6.8士5.5)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69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29例,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7例,淋巴瘤白血病15例,神经母细胞瘤15例;化疗期间接受泊沙康哩口服溶液抗真菌预防治疗70例(泊沙康哩组),接受氟康哩抗真菌预防治疗65例(对照组)泊沙康哩组患儿中男3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7士4.6)岁。

泊沙康唑使用指南

泊沙康唑使用指南

泊沙康唑使用指南
药物说明
泊沙康唑是一种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

它能抑制真菌细胞膜的生长,达到抑制菌丝伸长和繁殖的效果,从而抑制真菌的增殖。

使用方法
泊沙康唑的使用方法如下:
1. 用药前请确保患处已经干燥。

2. 取适量泊沙康唑药膏涂于患处。

3. 患处每日使用2-3次,每次使用间隔至少6个小时。

4. 使用药物的时间视确诊的真菌感染病情决定,一般建议至少使用2-4周。

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泊沙康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切勿将药物接触到眼睛或口腔黏膜。

2. 请勿使用泊沙康唑治疗其他皮肤病。

3. 患者在使用泊沙康唑过程中注意个人卫生,不易交叉感染。

不良反应
尽管泊沙康唑是一种常用的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瘙痒,烧灼感,红斑等皮肤过敏症状。

如果您使用泊沙康唑期间出现不适症状,请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

总结
泊沙康唑是一种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在使用泊沙康唑药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泊沙康唑的疗效。

泊沙康唑联用PPI_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血药浓度和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影响

泊沙康唑联用PPI_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血药浓度和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影响
ydyyliuyan@
中国药房
2023 年第 34 卷第 10 期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ime from the start of prophylaxis
to IFD onset, the fatality associated with IFD, treatment of
康唑血药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第 14 天,两组患者的泊沙康唑血药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泊沙康唑联用 PPI 可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的血药浓度,增加 IFD 发生风险,临床应尽量避免二者联用或在治疗药物监测指导下
联用。
关键词
泊沙康唑;
质子泵抑制剂;
血药浓度;
050000,China;2. Hebe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linical Pharmacy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Shijiazhuang
050000,China;3. School of Pharmacy,Hebei Medic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00,China;4. Dept. of
QU
Ruochen1,2,YU
Jing1,2,WANG
Ziyang3,LIU
Minglin3,LIU
Jiahui3,LIU
Xinying4,CUI
Xinyu3,WANG
Ziyi3,
LIU Yan1,2(1. Dept. of Clinical Pharmacy, the First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泊沙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病研究进展

泊沙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病研究进展

2012 年 2 月第 32 卷第 2 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55
0. 25 μg / mL和 0. 03 ~ 1 μg / mL[6]。一项对 30 株尖 端赛多 孢 子 菌 ( Scedosporium apiospermum) 临 床 分 离菌株的体外药敏特征研究显示,泊沙康唑对该药 的抗菌活性强于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 B, MIC50 和 MIC90 分别为 0. 5 μg / mL 和 1 μg / mL[7]。总 之,泊沙康唑对曲霉菌属为代表的丝状病原真菌同 样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尤其对接合菌属,其 抗真菌活性虽稍弱于两性霉素 B,但明显强于伏立 康唑、伊曲康唑及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6]。
作者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病与真菌病研究所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 上海市医学真菌研究所 上海市 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03
通讯作者: 廖万清,电子信箱: liaowanqing@ sohu. com
MIC50 和 MIC90 为 1 μg / mL 和 2 μg / mL,而伏立康唑 对该两种菌的 MIC50 和 MIC90 分别为 0. 08 μg / mL、 0. 063 μg / mL 和 0. 25 μg / mL、2 μg / mL。泊沙康唑 对隐球菌的 MIC90 为 0. 25 μg / mL,而伏立康唑则为 0. 125 μg / mL[3]。耐药白念珠菌的研究显示,编码 14α-脱甲基羊毛甾醇酶 ERG11 基因突变可降低泊 沙康唑的抗菌活性,但该基因突变对氟康唑和伏立 康唑抗 菌 活 性 的 影 响 程 度 强 于 泊 沙 康 唑。Pfaller 等[4]对全球 100 多个临床研究中心分离的 1646 株 隐球菌进行的体外药敏研究结果发现 99% 的隐球 菌对泊沙康唑敏感( MIC≤1 μg / mL) 。既往研究也 表明,泊沙康唑对隐球菌有很好的抗菌活力,1 μg / mL 时可 100% 抑制隐球菌的生长,且对氟康唑耐药 的隐球菌同样对泊沙康唑敏感。总之,泊沙康唑对 酵母类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念珠菌属 的抗真菌活性稍弱于伏立康唑,而强于伊曲康唑和 两性霉素 B; 而对隐球菌的抗真菌活性则与伏立康 唑和两性霉素 B 相当,但强于氟康唑[3]。 1. 2 对丝状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 泊沙康唑对曲 霉菌属的抗 菌 活 性 是 两 性 霉 素 B 的 4 ~ 16 倍,在 0. 03 μg / mL 的质量浓度即有抗真菌活性[5],且对两 性霉素 B 天然耐药的土曲霉菌和对伊曲康唑、伏立 康唑耐药的烟曲霉也有一定抗菌作用,但对黑曲霉 的抗真菌 活 性 较 弱[5]。 泊 沙 康 唑 对 接 合 菌 属 菌 株 也由良好的抗菌活性,有体外药敏实验比较了伏立 康唑、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对 86 株接合菌临床株的 抗 菌 活 性,结 果 显 示 泊 沙 康 唑 对 接 合 菌 属 菌 株 MIC90 最低,分别为 128 μg / mL、32 μg / mL 和 4 μg / mL[3]。接合菌属内不同种的接合菌对泊沙康唑药 物敏感性不同,如根毛霉属、毛霉属、犁头霉属和小 克银霉属菌株对泊沙康唑的 MIC50 和 MIC90 值分别 为 0. 25 ~ 8 μg / mL、0. 125 ~ 8 μg / mL、0. 03 ~

侵袭性真菌感染预防与治疗相关问题探讨

侵袭性真菌感染预防与治疗相关问题探讨

抗菌谱广 、 菌活性强 , 抗 体内对念珠菌属 、 曲霉属、 多孢菌属 、 孢子 菌、 球 菌 、 赛 球 隐
青霉 和其 他 真 菌 具 有 活 性 , 对 接 合 菌 无 但
A r a J . l n e Ds20 4 :2 me c ] Ci If t i,08,6 3 7— i n o
菌病研究与治疗 研究小组 确诊 或拟诊 标 准 的 患者 。 抗真菌治疗药 物 : ) ( 多烯 类药 物 : 1 目 前已批准 3种 以类 脂为基础 的两性霉 素 B剂型 : 两性 霉素 B类 脂质 复合物 , 两性 霉素 B胶 体分 散 物 和两 性霉 素 B脂 质 体 。此类产品均只有注射剂应用于临 床, 且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2三唑类 : 该类药 物是 通过 阻断细 胞色 素 P 5 4 0介 导 的 l 4 a 一固醇 脱 甲基酶 作用 , 抑制 真 菌细胞 膜麦角固醇 的生物合 成… 。① 伏立康 唑
3 W as J, asi E De nn lh T An ise J, n ig DW , ta. e 1
T e t n o a p r i o i :ci i a p a t e r a me t f s e g l ss lnc l r ci l c
g i e i e ft e I f ci u s a e o i t f u d l s o h n e t sDie s s S ce y o n o

验使用 氟康 唑或 泊 沙康 唑注 射 液 治疗 。 用 法 为 氟 康 唑 注 射 液 静 滴 2 0 g 0m , 1 次/日, 日加倍 使 用 , 首 持续 8天 , 续 继 口服 氟康唑 片 10 g 持 续 7—1 ;3 0m , 0天 1 例曲霉菌感染者 , 应用伊 曲康唑治疗。

新型抗真菌药简介

新型抗真菌药简介

新型抗真菌药简介当前真菌感染治疗面临很多挑战,侵袭性真菌感染死亡率居高不下、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渐上升、多重耐药和高致死率的“超级真菌”的出现、抗真菌治疗疗程长、可选用的联合治疗方案有限以及抗真菌药物的安全性及药物相互作用问题等等。

再加上抗真菌药物的可及性相对较差,新型抗真菌药物具有巨大市场需求。

抗真菌药物近些年来有较好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新作用机制及新型抗真菌药物不断出现。

王明贵教授谈到,在中国,近年上市或即将上市的抗真菌药物也相对较多。

近年中国上市的抗真菌新药原研泊沙康唑在2022年之前的适应证为预防真菌感染,其混悬液、片剂和注射剂分别于2013、2018和2021年上市。

2022年3月原研泊沙康唑的片剂及注射剂被批准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

国产泊沙康唑于2021年4月上市了片剂和注射剂,用于预防曲霉及念珠菌感染。

原研艾沙康唑胶囊于2021年12月被批准上市,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病、毛霉病。

注射用艾沙康唑也于2022年6月获批上市。

除了艾沙康唑,毛霉病也可选择两性霉素B类进行药物治疗。

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较大,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可使与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和肾毒性明显减少。

国产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ABCD)于2021年3月正式上市,用于治疗各类真菌病,同年该药进入医保国谈品种。

除此之外,原研脂质体两性霉素B(L-AMB)目前也处于审批当中。

正在进行或即将开展Ⅲ期临床试验的抗真菌新药目前也有一些其他药物在中国正在进行或者即将进入Ⅲ期临床试验中。

Rezafungin属于棘白菌素类药物,在国内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展一段时间。

Ibrexafungerp(艾瑞芬净,IBX)作为首个全新三萜类结构的糖原合成酶抑制剂,其虽然为棘白菌素的衍生物,但IBX也可视为新作用机制的第四代抗真菌类药物。

IBX治疗念珠菌阴道炎疗效好,复发率低。

Fosmanogepix是一种新作用机制的抗真菌药物,对于曲霉病和毛霉病都可起到治疗效果,未来也将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

泊沙康唑脑脊液

泊沙康唑脑脊液

口咽或食管念珠菌病;顽固性口咽和食管念珠菌病;侵袭性曲霉病、念珠菌病、镰刀茵病、赛多J包子茵病、由双相型真菌引起的感染、接合茵病以及由罕见霉菌和酵母引起的侵袭性感染;对其他疗法不应或不耐受患者的侵袭性真茵病;因血液恶性肿瘤、骨髓或周围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经过强烈化疗和/或放射疗法的患者,和接受急性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或实体器官移植排斥治疗的联合免疫抑制疗法患者中的念珠菌病、侵袭性霉菌感染;恰加斯氏病;以及利什曼病。

泊沙康吐用于预防和/或治疗以下疾病:口咽或食管念珠菌病的初期(一线)治疗;P坐类药物·不应的口咽和食管念珠菌病的抢救治疗(如在口服氟康吐和/或伊曲康吐元效的患者中);侵袭性曲霉病、念珠茵病、镰刀茵病、赛多抱子茵病(scedosporíosis) 、由双相型真菌引起的感染(如隐球茵病、球抱子茵病、昌1) 球抱子菌病、组织胞浆茵病、芽生茵病)、接合菌病以及由罕见霉茵和酵母引起的侵袭性感染的初期治疗;对其他疗法(如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 的脂类制剂、卡泊芬净、伏立康F坐和/或伊曲康吐)不应或不耐受患者中侵袭性真菌病的抢救治疗;预防高风险患者的侵袭性念珠菌病、侵袭性霉菌感染(包括接合菌病和曲霉病),所述高风险患者包括因血液恶性肿瘤、骨髓或周围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经过强烈化疗和/或放射疗法的患者,和接受急性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或实体器官移植排斥治疗的联合免疫抑制疗法的患者;恰力口斯氏病(由克氏锥虫(T. cruzi) 引发的锥虫病),包括急性和慢性形式;以及利什曼病,包括内脏和局部形式。

1.1Medizinische Klinik III, Charité Campus Benjamin Franklin, Berlin, Germany2.2Institut für Toxikologie, Berliner Betrieb für Zentrale Gesundheitliche Aufgaben, Berlin, GermanyCorrespondence: S Schwartz, E-mail: stefan.schwartz@charite.deInvasive mold infections are a potentially lethal complic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CT (alloHSCT) and have a major impact on morbidity andmortality. Cumulative incidences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 range up to 7% in patientswith alloHSCT.1脑曲霉病运载尤其是预后不良。

泊沙康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泊沙康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属于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其抗菌谱和药物代
代氯,同时侧链进行羟基化,一系列结构改造使其
谢过程有别于其他三唑类药物,口服混悬液、肠溶
和真菌亲和 力 更 强,稳 定 性 更 高,细 胞 毒 性 增 加,
片和注射剂分别于 2005、2013 和 2014 年经美国食
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先后上市。在我国,泊沙康
片多中 心 PK 研 究 (n =65,AML/MDS) 显 示,
[ ]
泊沙康唑在预防和治疗肺真菌病时,虽然血药浓度
泊沙 康 唑 在 体 内 消 除 缓 慢, 半 衰 期 为 27~
35h,其中仅 约 的 药 物 在 肝 脏 转 化 为 多 种 形
式的 葡 萄 苷 酸 化 衍 生 物 经 肾 脏 排 泄, 而 大 部 分
s
sn 1673
436X 2020 04 001
近年来,随 着 各 类 免 疫 缺 陷 人 群 及 危 重 疾 患
的增多, 侵 袭 性 真 菌 病 (
i
nva
s
i
vef
unga
ld
i
s
e
a
s
e,
[
1
5]
, 且 非 白 念 珠 菌、
IFD)的整体发病 率 逐 年 上 升
曲霉及毛霉等 真 菌 感 染 的 比 例 在 血 液 科、 呼 吸 科、
范围广泛。本共识对泊沙康唑的 临 床 药 理 特 性、 现 有 临 床 研 究 资 料 以 及 编 写 组 专 家 的 临 床 应 用
经验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和总结, 在 此 基 础 上 对 其 临 床 应 用 做 出 了 全 面 建 议, 这 些 建 议 涉 及 了 泊
沙康唑在预防和治疗侵袭性真 菌 病 中 的 临 床 应 用 原 则、 在 特 殊 人 群 中 的 使 用 原 则、 治 疗 药 物 监

泊沙康唑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预防作用

泊沙康唑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预防作用

泊沙康唑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预防作用杨艳梅;史克倩;杨同华;陆智祥;辜学忠;陈枫煜【期刊名称】《内科急危重症杂志》【年(卷),期】2016(022)005【摘要】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患者因接受大剂量的放疗、化疗使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黏膜炎的发生、导管的留置、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发生等使真菌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移植后真菌感染仍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影响移植的成功率。

【总页数】2页(P384-385)【作者】杨艳梅;史克倩;杨同华;陆智祥;辜学忠;陈枫煜【作者单位】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65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9【相关文献】1.泊沙康唑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观察 [J], 黎宇苗;王顺清;周铭;吴亮亮;王彩霞;毛平;张玉平2.评价泊沙康唑预防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侵袭性真菌病的效果 [J], 徐宵寒;张路;段明辉3.泊沙康唑治疗重型再障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感染1例 [J], 孙艳;叶宝东;周郁鸿4.泊沙康唑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一级预防侵袭性真菌病的效果及安全性 [J], 魏志杰;岳冠岚;高康;杨荣5.泊沙康唑与伏立康唑预防成人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效果分析 [J], 王菀菀;刘桂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泊沙康唑对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预防性抗真菌作用

泊沙康唑对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预防性抗真菌作用

泊沙康唑对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预防性抗真菌作用金磊;徐文彬;叶晨静;阎骅【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22(42)6【摘要】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使用泊沙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6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121例AL(包括MDS)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根据《泊沙康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临床预防治疗。

根据中国血液病抗真菌治疗评估(China Assessment of Antifungal Therapy in Hematological Diseases,CAESAR)研究,对患者进行IFD风险分层,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

观察泊沙康唑应用于不同风险组患者的疗效。

在泊沙康唑应用期间确诊或临床诊断为真菌感染视为发生突破性真菌感染,停用泊沙康唑后3个月期间无真菌感染视为有效预防。

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间,每日监测血常规、体温,每周3次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观察口服泊沙康唑期间患者是否出现胃肠道不适如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并监测心电图。

结果·共收集病例121例,其中低危组27例、中危组40例、高危组54例。

突破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3.31%(4/121),4例均为高危组患者。

肝功能异常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20例);其中,中、高危组13例(10.74%,13/121)患者因不耐受治疗而更换方案。

因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不同,各组泊沙康唑预防用药时间也不同,其中低危组的平均应用天数为16.85 d,中危组18.90 d,高危组21.31 d。

泊沙康唑的整体预防有效率为85.95%(104/121)。

肺部真菌感染及其治疗进展

肺部真菌感染及其治疗进展
菌 活性 也 明 显 优 于 吡 咯 类 抗 真 菌 药 和 氟
36. 008
和酮康唑。泊沙 康唑 对 曲霉菌 的活 性 与
肺孢 子菌 : 长期 以来肺孢子 菌一 直被
划 为原 虫 , N 研 究 证 实 肺 孢 子 菌 更 接 DA
两性菌素相 似 , 对光 滑念 珠菌 、 柔 念 但 克
珠菌及耐氟康 唑 和伊 曲康 唑 的念珠 菌作 用较差 。国外研究结果表 明 , 泊沙康唑 在 预 防中性粒 细胞减 少 患者发 生侵袭 性 真 菌感染及延 长侵袭 性真 菌感染 患 者 的存 活率 方 面 治 疗 优 于 氟 康 唑 或 伊 曲 康 唑 。由于 泊 沙康 唑 只 有 口服制 剂 , 因 此严重 限制 了其 在重 症患 者 的应用 。拉
剂 与 两性 霉 素 B在 疗 效 方 面 相 当 。 两 性
分 为原 发性 真菌病和条件致病性真菌病 。 引起 原 发 性 真 菌 病 的 主 要 病 原 体 有 粗 球 孢 子菌 、 荚膜组织胞浆 菌、 皮炎芽生菌 , 我 国南部地 区有马 尔尼 菲青霉 菌分 布 。常
见的条件致 病性 真菌有 念珠 菌 、 曲霉 菌 、 新 型 隐 球 菌 、 合 菌 。 目前 约 1 % 的 医 接 0
色 念珠 菌 以 及 克 柔 念 珠 菌 等 也 具 有 良好 的抗 菌 活 性 。 由 于 所 有 吡 咯 类 抗 真 菌 药
4 0余年 , 仍 然 是一 类 重要 的抗 真 菌药 但
物 , 是 评价 新 抗 真 菌 药 物 的 标 准 对 照 药 也 物 。两 性 霉 素 B抗 菌 谱 广 , 曲 霉 菌 、 对 毛
近于真菌。肺 孢子 菌在 培养 基上 不能 生 长, 目前 的诊 断主要 依靠 诱导 痰或 B L AF

临床常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及TDM研究答案-2024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

临床常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及TDM研究答案-2024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

临床常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及TDM研究2024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对于曲霉菌、尖端赛多孢子菌、血液病患者的预防用药,建议将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维持在(C)A.1~1.5mg/LB.>0.5mg/LC.1.5~2mg/LD.0~1mg/LE.2~2.5mg/L2.伏立康唑给予6mg/kgq12h的负荷剂量4mg/kgq12h后,血药浓度几天可达稳态(B)A.1天B.2天C.3天D.4天E.5天3.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剂量为(A)A.100mg,tidB.100mg,bidC.200mg,tidD.100mg,qidE.200mg,bid4.泊沙康唑血药浓度最佳浓度目标为多少可以保证临床预防效果(A)A.0.5mg/LB.0.7mg/LC.1.0mg/LD.1.2mg/LE.1.5mg/L5.伏立康唑应该在什么时间点采集血样检测血药谷浓度(D)A.给药前60minB.给药后60minC.给药后30minD.给药前30minE.给药前10min6.艾沙康唑负荷剂量的准确给药方法为(A)A.前48小时内,每8小时两粒胶囊(相当于200mg的艾沙康唑)B.前24小时内,每8小时两粒胶囊(相当于200mg的艾沙康唑)C.前72小时内,每8小时两粒胶囊(相当于200mg的艾沙康唑)D.前48小时内,每12小时两粒胶囊(相当于200mg的艾沙康唑)E.前24小时内,每12小时两粒胶囊(相当于200mg的艾沙康唑)多选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CYP2C19诱导剂有哪些(ABCD)A.卡马西平B.泼尼松C.利福平D.利托那韦E.氟伏沙明2.泊沙康唑临床应用有哪些剂型(ACD)A.口服混悬液B.缓释胶囊C.肠溶片D.注射剂E.栓剂3.泊沙康唑与下列哪些药物禁止合用(ABCDE)A.西罗莫司B.阿托伐他汀C.洛伐他汀D.奎尼丁E.麦角胺4.泊沙康唑混悬液目前批准的适应症是(AB)A.预防侵袭性曲霉病和念珠菌感染B.口咽念珠菌病,包括伊曲康唑和/或氟康唑难治性口咽念珠菌病C.侵袭性肺曲霉菌病D.侵袭性毛霉菌病E.隐球菌脑膜脑炎。

泊沙康唑在预防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中的应用研究

泊沙康唑在预防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中的应用研究

• 108•现物医学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VoL21 NO.l JAN*2021doi: 10.13241 /ki.p m b.2021.01.023泊沙康唑在预防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中的应用研究*郎涛徐艳芳王增胜王一淳李蒙蒙李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病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1)摘要目的:研究泊沙康唑在预防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 5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按照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采取泊沙康唑预防的泊沙康唑组以及采取伊曲康唑预防的伊曲康唑组各25 例,对两组预防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泊沙康唑组预防治疗成功率为84.00%(21/25),显著高于伊曲康唑组的68.00%( 17/25),侵 袭性真菌病发生率为4.00 %(1/25),显著低于伊曲康唑组的16.00 %(4/25)(P<0.05);给药前两组炎性细胞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0.05),给药结束后均较本组给药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泊沙康唑组均低于伊曲康唑组(P C0.05);泊沙康唑组治疗期 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 %(2/25),伊曲康唑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 %(5/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 意义(P>0.05)。

结论:在预防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中泊沙康唑效果更佳且安全性高,可作为优选用药方案推广使用。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病;泊沙康吐;伊曲康唆中图分类号:R519;R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273(2021)01-108-04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saconaz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Invasive Mycosis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Hematological Diseases*LANG Tao, X U Yan-fang, WANG Zeng-sheng, WANG Yi-chun, LI Meng-meng, LI Yarf^ (Department o f H ematology, People's Hospital o f X 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Xinjiang, 830001, China)A B S T R A C 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osaconazole i n the prevention of invasive mycosis i 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hematological diseases. Methods: Fifty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hematological disease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September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Poisson conazole group (n=25) and itraconazole group (n=25). The preven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success r ate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i n the posaconazole group was 84.00 %(21/25),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68.00 %(17/25) of the itraconazole group,and the incidence of invasive fungal disease was 4.00 %(1/25),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16.00 %(4/25) of the itraconazole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dministration.(/)>0.05),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he administration of t h i s group (P<0.05), compared between the groups,the posaconazol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itraconazole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posaconazole group was 8.00 %(2/25),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reatment of itraconazole group was 20.00 %(5/2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Posaconazole has better effect and high safety in the prevention of invasive mycosis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hematology.Key words:Malignant hematological disease;Invasive mycosis;Posaconazole;Itraconazole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C L C):R519; R55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673-6273(2021)01-108-04i/. —^刖目恶性血液病已经成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病症类型,除 了常见的白血病外,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浆 细胞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亦 属于此类疾病范畴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沙康唑在预防和治疗 侵袭性真菌病中的应用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流行病学特征

近年来因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所致的发病和死亡人数 逐年增多。 IFI的感染率: 1.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年发病率为178.3/100万[1].

2. 1999到2003年在对血液科病人回顾性队列调查发现, IFI的感染率约为5% [2].
第二次IFD
移植过程及环孢菌素浓度监测

移植过程顺利,移植+8天曾合并肛周感染,体 温37.5 ℃ ,没有出现侵袭性真菌病情况 移植过程中,环孢菌素浓度稳定
移植时间 -9 -8 -7 -6 CTX -5 CTX -3 90 -2 113 -1
环孢菌素浓度(ng/ml)
-
-
-
Flu+Ara-C Flu+Ara-C
三唑类药物的化学结构

所有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都共有一个通用基团(红色) 泊沙康唑和伊曲康唑有一个延长的侧链(绿色) 延长的侧链可以和受体部位紧密而稳定的结合,减少耐药的风险 氟康唑 泊沙康唑
HO CH3 O N N F N N N O H F F F N N O N N
N
N OH N N N
接合菌病: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

接合菌包括许多不同菌种,在非洲、东南亚、和南美洲的发病率较高


主要感染途径:吸入至鼻窦和肺、口服进入胃肠道和通过皮肤创伤
根霉菌是最常见的菌种 常见于实体器官移植、HIV、血液肿瘤、糖尿病和创伤/烧伤 未治患者死亡率接近100%* 两性霉素B(只有静脉制剂)是唯一的治疗选择,肾毒性的副作用 严重限制了其长期使用
血浆 肺泡细胞 肺上皮黏液层
n=21
泊沙康唑在肺部可达到理想浓度
9. Conte JE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9;53:703-707.
常用唑类药代动力学参数
参数 生物利用度 蛋白结合率 泊沙康唑 受剂量和食物影响 >98% 氟康唑 >90% 11% 0.7-0.8 2-4 0.014 肝:11%代谢 22-31 80% 原 形 从 尿 中排出 伊曲康唑 50-75% 99% 11 4-5 0.2-0.4 肝:CYP3A4 35-64 肝 <1% 原 形 从 尿 中排出 伏立康唑 >95% 58% 4.6 1-2 0.2-0.5 肝 : CYP2C19 , 2C9,3A4 6-24(变化的) 肝 <2% 原形从尿中排 出


孢子








ND,没有确定。
毛癣
黄曲
咽曲
黑曲
土曲
皮炎
白色
克柔
光滑
新型
念珠
茄病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泊沙康唑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X X +/- X
1. Sabatelli F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6;50:2009.
1.Pfaller, M.A. and D.J. Diekema, Epidemiology of invasive mycoses in North America. Crit Rev Microbiol, 2010. 36(1): p. 1-53. 2.Pagano, L.,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fungal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the SEIFEM-2004 study. Haematologica, 2006. 91(8): p. 1068-75

人类中不常见,但有逐年增高趋势


死亡率高,治疗选择有限

25.Clinical miobiology and infecton 2011, 17;1859-1867
Case 1
•男性,37岁,2013年3月11日,主因 发热伴牙龈出血1天入院 • 诊断: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治疗:VDCLP联合伊马替尼诱导缓 解后VDCP、MA、大剂量MTX等方案联 合伊马替尼巩固治疗 • 治疗过程中多次发生侵袭性真菌病。 • 2014年2月26日行非血缘异基因造 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Vd/F(L/kg) 7-25 Tmax(h) 3-6
CL(L/h/kg) 0.25-0.5 代谢 T1/2(h) 排泄途径 肝:葡萄糖苷酸化 (UDP 酸化代谢) 15-35 <1%原形从尿中排出 66% 原形从粪便中排 出
曲霉菌感染

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 [1]。 曲霉感染发病率的增高更需重视,因为它对患者生命的危 害更严重。侵袭性曲霉病未能及早诊治的病死率高达90100% [2]。 美国霉菌发病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8.4/100万增至90年代的 12.4/100万 [3]。在欧洲,近几年曲霉菌的感染比例也逐年 增加 [4] 。


Rees, J.R., et al., The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invasive mycotic infections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1992-1993: results of population-based laboratory active surveillance. Clin Infect Dis, 1998. 27(5): p. 1138-47. Pagano, L.,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fungal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the SEIFEM-2004 study. Haematologica, 2006. 91(8): p. 1068-75.
作用机制
Modified from MSD profile:CAN-2010-W-6004-ST-5B
抗真菌药物分类
分类
代表性药物
中文名 英文名 Amphotericin B及ABLC、 ABCD、L-AmB
多烯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一代
三唑类 第二代 嘧啶类 丙烯胺类 棘白菌素类 胞嘧啶
两性霉素B及衍生物
尖端
球孢
荚膜
其它
X X X ND X X X
接合

接合菌(毛霉、根霉)敏感性数据
根霉属
毛霉属
15. Almyroudis NG, Sutton DA, Fothergill AW,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7;51(7):2587-90.
上皮细胞与抗真菌药物(泊
H3C
伊曲康唑
CH3 H3C N N O
N N O O
N N
伏立康唑
N N CH3 F OH
N
N
N
O
H
Cl
Cl
F
N
N
F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抗菌谱比较

氟康唑仅作用于酵母菌有活性 伊曲康唑不是对所有曲霉菌均有活性 只有泊沙康唑对接合菌有活性
菌 胞浆
霉菌
霉菌
牙生
念珠
念珠
念珠
隐球
镰刀

子菌
组织
赛多
诊断:鼻眶脑型毛霉菌感染
两性霉素B脂质体,逐渐加量至3mg/kg/d
一周后行颅内脓肿清除及鼻内镜鼻窦手术,术后病 理显示毛霉菌,持续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 出现肾损害,将两性霉素B脂质体减量应用,同时 联合口服泊沙康唑 400mg bid 巩固治疗期间持续应用泊沙康唑,骨髓抑制期联合 两性霉素B
两次行鼻窦清理、右眶纸板切除术、筛板切除修补 术 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两性霉素 B及泊沙康唑预防真菌,过程顺利 停用泊沙康唑及两性霉素B出院,随访至今白血病 持续缓解,感染无反复 (泊沙康唑口服持续14个月)
105
移植时间
0
1
2
4
5
环孢菌素浓度(ng/ml)
132
202
258
301
294
6 325 质子泵抑制 剂
7பைடு நூலகம்
8 338 碳青霉烯
305
移植时间
9
11
12
13
14
环孢菌素浓度(ng/ml)
284
306
336
309
311
15 352 钙离子拮抗 剂
16
18
327
334
Case 2




女,26岁,主因“乏力2月余,发热1天” 入院 血常规:白细胞2.32×109/L,血红蛋白51g/L,血小 板23×109/L;骨穿及白血病免疫分型考虑急性髓细胞 白血病M2b;染色体46XX,t(8,21)[3]/46XX [15];融合基因AML1-ETO阳性 HAD方案化疗 骨髓抑制期出现头痛、右眼肿涨及鼻腔分泌物,行鼻窥镜 显示局部粘膜发黑,予局部清理,3天后分泌物培养均为 毛霉菌 核磁示双侧额叶底部感染并局部脓肿形成,右侧眶内感染 并内直肌与眶内壁间脓肿 鼻内窥镜病理显示毛霉菌

1.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 中华内科杂志, 2007. 2.Kontoyiannis, D.P. and G.P. Bodey, Invasive aspergillosis in 2002: an update.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02. 21(3): p. 161-72. 3.Rees, J.R., et al., The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invasive mycotic infections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1992-1993: results of population-based laboratory active surveillance. Clin Infect Dis, 1998. 27(5): p. 1138-47. 4.Koch, S., F.M. Hohne, and H.J. Tietz, Incidence of systemic mycoses in autopsy material. Mycoses, 2004. 47(1-2): p. 4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