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披文以入情
披文以入情——谈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和体味情感的关系(省教科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作品)平阴职业教育中心傅崇伟一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要想深入把握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必须从文本入手,以文本品读为手段,以体会情感为指归,做到“披文以入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 这句话揭示了写作和阅读不同的心理过程。
是啊,写文章,诚然是一个字一个字连缀而成,可是没有感情的触动和灵感的激发,这些字不会自发的组织在一起;可是当一篇文章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如果不是借助文字,作者的感情也不会自动地感动读者,那些扑面而来的气息,也须借助文笔之力。
阅读的过程与写作相逆,是“以意逆志”,就是以读者的体会迎合作者的本意。
而这种迎合,也正是从呈现在他面前的文字作为出发点,然后借助于对这些文字的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慢慢的窥见了作者深藏于心灵之中和文字背后的玄妙。
二在各类语文教材选文中,抒情文学作品的文本占着很大的比重。
如何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因势利导,让学生品味语言,遣词造句,在阅读中升华情感,用情感诱发灵感,用灵感牵引写作,用写作促进阅读,成为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面对一篇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如何让学生既能体会和理解作品的感情,又能品味揣摩其语言的精妙,是鉴赏作品必须达到的目标之一。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多年来存在过如下五种不良倾向:第一种是条分缕析,大卸八块。
面对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一篇美文,这无疑是十分残忍的。
几十年形成的习惯一时是难以改尽的,字,词,句,句群,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条分缕析,层次清晰,结构完整。
最后,艺术手法,只有寥寥几笔。
偶尔赏析优美的文笔时,便是逐字逐句,修辞手法,微言大义,让人好不头疼!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这种不顾学生感受的填鸭式教学,其场景往往是老师头头是道,学生眉头紧锁。
第二种是生拉硬拽,牵牛鼻子。
这种课表面上也是启发式的,也有问题,也有品读,也有感悟,也有讨论,但是不论什么,老师都认定了参考书上的唯一的标准答案,一切提前摆在那儿了,只是藏起来不说,猜谜给你玩。
北史·来护儿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北史·来护儿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篇一:2015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文言文注释答案解析译文2015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文言文注释答案解析译文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来护儿,字崇善,未识(不记事儿的时候)而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养于世母(世父的妻子,相当于伯母。
世父:大伯父,后用为伯父的通称。
:“父子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
”晜:kūn,古同“昆”,兄)吴氏。
吴氏提携(字面意思为“牵扶,携带”,这里指“照顾,扶持”)鞠养(jū yǎng,抚养,养育,供养,赡养),甚有慈训(母或父的教诲)。
幼儿卓荦(zhu? lu?,卓越,突出,超绝出众),初读(指),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应当,一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认为他志向远大。
壮:大,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壮”)。
及长,雄略(雄才大略)秀出(美好特出),志气(志向气量)英(才能出众)远(高远,远大)。
会(适逢,恰逢,正赶上)周师(周朝军队。
这里的“周朝”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yì,疆界,边境),数(shu?,屡次,经常)见军旅(军队。
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有伍、什、行、卒、旅、师、军等。
四千人成一军。
在我国古代军队中,五人为一伍;二伍为一什;五伍为一两,或称一行;五两为一卒,也说百人为卒;五卒为一旅,即五百人;五旅为一师,即两千五百人;五师为一军,也说四千人为一军),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隋文帝杨坚的年号,用此年号20年)初,宇文忻(xīn,同“欣”,开导,启发)等镇广陵,平(平定)陈(指南北朝时期的陈朝)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这里指“缣帛”)一千段。
仁寿(隋文帝杨坚的年号,也是他的最后一个年号,用此年号4年)初,迁瀛(y íng)洲刺史(职官。
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
情动而辞发 披文以入情
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作者:孔婧来源:《中国教师》2014年第16期《文心雕龙》中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小学美术教学其实也和作家著文一样,蕴涵着强烈的情感。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
”情感的渗透和熏陶在美术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术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真切的教学情境,以情激情,以言动情,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奏出动人的乐章。
一、角色互换策略美术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传道、授业、解惑”的模式,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最好的爱是放手,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让教室成为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
教师不要高高在上,最好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和学生平等地交流、讨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种平等、愉快、欢畅的气氛。
二、合理评价策略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作为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从学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学生时隐时现的闪光点,更要有一颗匠心,走进学生的心灵,和他们的心跳形成和谐的节拍,产生共振的效果。
教师的思想工作,要少一份“理”,多一份“情”,添一份“趣”,进而点燃信念的火种,燃烧为熊熊之火。
由此,笔者深深地认识到正确处理学生所犯的错误,有效地惩戒学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美术课应采取多元、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措施,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精彩的展示,多一些喝彩;对一些离题的展示,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
在我们古城曲阜,至今还保留着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房屋建筑上的窗花雕刻、精美的龙柱、硕大的碑文、木雕构件、根雕、木刻工艺品,遗留下来的古家具,圣贤祠中的壁画等,都是难得一见的民间工艺品。
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组成志愿者小组,合作互助,进行曲阜手工艺品的制作。
学生刚开始进行手工制作时非常踊跃,展示时也很积极,可是制作的很多作品都不尽人意。
披文入情,成就古今知音
披文入情,成就古今知音摘要:“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认为,从文学创作看,作者是先有情思才发为文辞,成诸文章;而从文学接受看,读者则是先看文辞,通读文意,才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情思。
篇章的深奥只因接受者识鉴浅薄。
一旦鉴识微妙隐幽,定会感到灵魂的悸动。
阅读者只有具备了较为丰厚的知识积累,才能有较高的艺术素养、艺术才能,才能最大限度地与作者的情感遇合,成就古今知音。
以《荷塘月色》与《前赤壁赋》为例,结合作者的阅读感悟试图阐释这一观点。
关键词:披文入情知识积累艺术素养情感遇合一、与作者结为知音是阅读与鉴赏的最高境界刘勰是知音论的集大成者。
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他首先感慨知音千载难遇之苦:“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他又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占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刘勰认为,从文学创作看,作者是先有情思才发为文辞,成诸文章;而从文学接受看,读者则是先看文辞,通读文意,才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情思。
篇章的深奥是因为接受者识鉴的浅薄。
一旦鉴识微妙隐幽,读者定会感到灵魂的悸动。
于漪老师也曾说过,教语文千万不能把语言文字看成是僵死的符号。
从看似明明白白、普普通通的文字中去探寻蕴藏着的深邃思想,领悟精辟的见解。
我国文学作品十分讲究含蓄。
“用语十分,下语三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下笔时往往是藏而不露的。
平平淡淡的事情,平平常常的文字,文学大师曹雪芹竟于其中蕴含了如此丰富的内涵,竟借此刻画出如此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实在令我们叹为观止!读这样的佳作,我们自然会像香菱学诗时所说的,“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真是回味无穷!金圣叹评赏西厢记,悟到浩荡大劫、风驰电掣,而心生“恸哭古人”之念,这都从不同侧面要求接受者具有非凡独到的艺术眼光和个性解读。
披文入情品美文
披文入情品美文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首次提出“披文入情”。
他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以感情创作出的作品,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涌动着感情的溪流,掀动着感情的波澜。
阅读文学作品,要注意把握其语言,根据语言捕捉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正是深入作品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所选的课文,或散文、或诗词,都是表达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或借景抒情,或叙事抒情,或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受、抒发个人独特的思想情感。
如《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
《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
《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
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常不是直露无遗地抒发出来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写景、状物、叙事来表现。
因此,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一定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读文章,首先要做的就是整体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情感,认真体察作者热爱什么,憎恶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
尽管感知有时不一定准确全面,但一定要有所体察,要能基本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如《泊船瓜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当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我们就能基本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读《梅花魂》最后一段:“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祖国的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由此可见,不论是读写还是听说,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也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
因此,教师如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努力发掘课文蕴含的情感因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披文入情,学生定能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人格健康成长,所以,教育理论、新课改和学生的成长都要求教师必须学会打造充满生命灵动的充满魅力的课堂。
下面以《春》为例谈谈我是如何用“情”打造魅力课堂的。
一、听中“煽”情一堂课的开篇导入,对这堂课的功效往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与思维往往处于分散,松弛的状态,因此,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用自己从教材中获得的“情“去给学生创设一种“境”,把学生的心一下子“抓”过来。
对于每篇课文都要设计一段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导入方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去,其目的就是通过引入情境尽快地使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共鸣,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春》时,我先播放相关的音乐,学生静静地听着泉水的叮咚声;小鸟的宛转的歌声;牧童的短笛声……悦耳的音乐时而如滔滔激流,震撼心弦;时而如春雨霏霏,滋润心田。
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热爱生活之情也便油然而生。
二、看中“生”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我认为这两句名言同样揭示了文与画之间的关系。
因为当作者用文字来状物、叙事、写人、绘景、表情达意时,总是有“境”的,所谓“作者胸有境”,那“境”就是“画”,因此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画胜千言,千言寄一画”的效果。
运用画面再现当时的情景,便成了我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的常用手段。
我常常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绘制各种图画,用美丽动人、形象逼真的彩画再现文章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促使学生会意、入境、动情。
2024年《背影》课堂教学总结(通用篇)
2024年《背影》课堂教学总结(通用篇)《背影》课堂教学总结 1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让学生走进深深的父爱,学会感恩身边给予我们关爱的每一个人:(一)抓住背影、朗读圈划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
“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所以,我通过反复朗读、圈划,欣赏歌曲,引导学生体会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课外拓展、体会写法“细微之处见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细节,多次展开描写”,这是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
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呢?然后小结:抓住细节描写能达到艺术视角的创新,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并且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随后,我发了一片课外阅读《父亲的巴掌》,此文与《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是抓住“父亲巴掌”这一细节来体现父亲对我的爱。
在课堂中,我紧紧抓住细节描写这一主线,贯串整个教学,教学思路非常清晰。
课内学习、课外拓展,学习的容量增加了,所学的知识也及时得到了巩固。
(三)连接生活、畅谈心声不同的父亲,爱的方式各有不同。
最后一环节,我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
通过小组讨论,推选1-2人上台演讲,全班交流,预期使全课达到高潮。
但可惜,下课的铃声已响起,只能把这一精彩的环节放在第二节课,继续讨论。
最后,我告诉大家: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
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
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
请大家回到家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
谈语文教学中的披文以入情
谈语文教学中的披文以入情谈语文教学中的披文以入情吴启兴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是说作家的创作,总是因为首先受到外界景物、事情的感动、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感情涌动,这感情涌动调动作者自己的认识积累、调动作者自己的语言词汇进行表达,把自己的感动、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
一切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是作者的有为而发,因为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强烈欲望,促使作者动笔,善写诗者写诗,善为文者为文。
对于散文这种文体,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既可以通过写人叙事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写景状物来进行,还可以通过议论来进行。
梁衡《夏感》的写作也是如此。
作家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看一篇文章、学生学习一篇文章,也必须通过读文章的语言词语、通过读文章的语言词语描写的景物、事物,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与认识。
所以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而且刘勰告诉了人们阅读、解读文章的方法是“沿波讨源”、告诉了人们使用这种方法阅读、解读文章的结果“虽幽必显”。
读者看一篇文章、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由文辞入手,逐词逐句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
因此,老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时,不论是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必须从解读文章的语言入手,逐词逐句去解读作品,掌握文章语言所写的景物、事物,理解文章语言所议论的事理,感悟文章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是说读文章的人要逐词逐句去解读作品,一层层剥开文字,一步步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这样做好比是沿着水波寻找源头一样,使文章的情感藏得再深也会让它显现出来。
刘勰的话告诉了我们一条正确的阅读途径,这既是读者看一篇文章、更是学生学习一篇文章、更是老师引领学生学习一篇文章必须使用的方法。
“沿波讨源”,由指文章的理解,要从文章字词入手,逐词逐句去解读作品,掌握文章语言所写的景物、事物,理解文章语言所描写议论的事理,感悟文章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披文入情,激发情感,培养能力论文
披文入情,激发情感,培养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
”他认为作品是作者主观情思的自然宣泄,一篇好的文章的都涌动着作者感情的溪流,掀动着感情的波澜,怎样让这固有的情感元素作用于学生的主观情感世界?怎样使这些外在的情感元素成为点燃学生情感火花的导火线?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感,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对于崇高美的追求。
按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标准,情感激发点通常指动情点、兴趣点、思维点、立意点、美育点等多方面。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好工作: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选准动情点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作为教者必须心中有数,不能让学生成为脱缰之马。
譬如:学生对桃花源境外的美景十分欣赏,对“初极狭,才通人”这一入境处的情景,对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神态,对“咸来问讯”和“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动人场面,一一予以设想或模拟……勿需怀疑,学生已瞅准课文的动情点,进入了情感体验的境界。
他们凭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双翼在情感世界里驰骋。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把握兴趣点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全日制教育硕士吕乔蔓201022080004看到于漪老师的一篇教育论文《阅读教学艺术谈》,里面有一段话觉得说得很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自古至今,一片片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和运用这个特点,通过读讲的训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我之口,如出我之心。
要做到‘披文以入情’,教师钻研教材时自己必须‘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和意。
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来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
”我是很赞同于漪老师的这一说法的,一篇课文,老师如果感动了自己,那就有更大的可能感动学生。
前几天看汪曾祺的小说,有一篇《徙》,小说的主人公高北溟也是一位国文老师,他也有相似的观点:“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
”所以他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
只有尽可能的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不仅语文知识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品质得到塑造和提升,利于他们做人。
这是可以影响学生一生的。
就像《徙》中所说的,高北溟这样做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他所教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时,甚至在日后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若干片断,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响到了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
”这正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我自己也是有这样的体会的。
高中的时候我的班主任是一名语文老师,又一次语文课,他给我们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记得这好像是读本上的一篇。
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
百花园地2013-05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心雕龙·知音》)也就是说创作者由体验唤起情感,文章是情感激发出来的,阅读者通过文章体验感情。
如果文章是一个硬币,那么情感和文采就是这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情感是文章的“里”,文采是文章的“表”,“表”“里”一致才是好文章;情感是文章的“质”,文采是文章的“文”,文质兼美,考试才能获胜。
一、感情真挚考试大纲关于作文情感方面要求的表述是“感情真挚”。
何谓感情真挚?作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味、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在写作中进行真实的自我表达,与人进行真诚的交流,这种自我表达的“真实性”和与人交流的“真诚感”就是“感情真挚”。
它包含下列要素:作文是自己所写,作文所表达的情感和作者自己体验的情感一致,作文所要表达的思想确实是作者自己的思想,作文所写的事实反映了生活的本质。
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作文的感情表达作为基础等级“内容”项的重要构成部分,被具体地从高到低分成四个等次———感情真挚、感情真实、感情基本真实、感情虚假,以此区分文章的高下,并作为基础等级“内容”项的重要评分依据。
所谓“感情真挚”,是指行文真诚、恳切、感人,这样的文章才能进入一类;所谓“感情真实”,是指行文朴实自然、不造作,也就是谈自己的见解,抒自己的情怀,只是其真诚恳切度还不足以深深打动人,这样的文章属于二类;所谓“感情基本真实”是指行文有造作的痕迹,但总体尚属于自然,这样的文章属于三类;所谓“感情虚假”,是指行文矫揉造作,说假话,抒假情,写假事,这样的文章只能属于四类。
我们必须培育真挚的感情,也必须学会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
(一)怎样培育真挚的感情1.培育爱心孔庆东说:“作文糟糕的孩子缺乏的不是技巧而是爱。
”这话很有道理。
热爱生活才会关注生活,关注生活才会深有感触,深有感触才想自我表达、与人交流,从而抒发情感,这抒发的情感形诸文字,就是诗文。
一个缺乏爱心、不关心国家、不关心他人、情感麻木冷漠、不知感恩、不知回报的人,即便有生花妙笔在手,也断然写不出情感丰富、真实动人的文字。
古诗读山海经·夸父诞宏志翻译赏析
古诗读山海经·夸父诞宏志翻译赏析《读山海经·夸父诞宏志》作者为东晋诗人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前言】《读山海经·夸父诞宏志》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创作的《读山海经》系列诗篇中较为著名的一首,体裁为咏史诗,作者通过对“夸父逐日”这一神话传说的感慨,表达出对英雄豪杰的向往欣羡之情。
【注释】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
②倾河:把河水倒干,即饮尽河水。
③余迹:本意为遭迹,此处兼指夸父之遗愿。
邓林:古时邓、桃二字音近,邓林即桃林。
【鉴赏】《山海经》一书记载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其中《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所载夸父追日的神话更饶奇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海外北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
逮之于禺谷。
”(《大荒北经》)夸父追日的神话以绝妙天真的想像极度夸张地表现了先民们战胜自然的勇气和信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读山海经》组诗第九首(“夸父诞宏志”)即据此写成。
但诗人不是一般地复述神话的情节,而是凭藉卓越的识见,运用简妙的语言,对神话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独特的审美观照和审美评价,因而又有其不同于神话的审美价值。
神话反映事物的特点是“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恩格斯《反杜林论》)。
因此,神话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具有某种象征的意义。
此诗对夸父追日其人其事的歌咏,自然也是一种含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歌咏。
诗人之言在此,诗人之意则在彼,所以不像直陈情志的诗那么容易理解。
但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下面采取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的方法,试探一下这首诗的意蕴。
开篇二句咏夸父之志。
《大荒北经》原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
言外似乎还有点不以为然的意思。
刘勰在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于观文者的“人情”。
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
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观文者,更是讲文者,如何能把一篇文章讲好,让学生和创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如果我们能做到“披文以入情”并进一步做到“讲文以入情”,以“情”再现课文的意境、氛围,以“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将有助于学生的“沿波讨源”。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应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能使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领悟到真谛,陶冶情操,并在此基础上联想、想象,从而达到思维的飞跃。
这种授课艺术不仅需要授课者本身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品.同时还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的素质,即作为一个教师必不可少的火一样的激情。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情感呢?一、从宏观上把握好文章的基本风格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近千篇文章,这些文章文风不同,格调迥异,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每篇文章的基调。
如果一篇文章的基调是豪放的,教师却采用柔婉的语调去讲解,不管他分析得如何透辟、详尽,这节课从整体上讲他已失败了,因为他丢掉了文章的灵魂。
凡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清楚这一点,每讲一篇文章,胸有全局,从导语开始就定下文章的基调。
比如同时谈“笑”的文章,从风格上讲各有千秋,冰心的《笑》,意境悠远,语言优美,创造了一种恬美、淡远、优雅的气氛;曹雪芹的《笑》明朗爽快,使人忍俊不禁;高尔基的《笑》幽默活泼。
这些文章之所以具有不同的基调,一是因为体裁、内容的不同;二是因为每个创作者风格的不同,讲解这些文章时,就要因材定调,避免那种千篇一律的讲课风格。
豪放激昂型。
这种文章激昂豪迈,犹如大江奔涌,一泻千里,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
披文入情-解读文本语言的有效方法
披文入情:解读文本语言的有效方法摘要:“披文入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有效方法。
“披文入情”即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
鲁迅在其文章中写到不同人物的“偷”。
从描写“偷”的语言入手,我们可以看到隐含其间的不同的意蕴。
善良、无奈、迂腐、无赖等不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关键词:披文入情鲁迅语言“偷”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首次提出“披文入情”。
他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古人强调“诗言志”,读诗是为了“了解诗中之志”。
张少康先生也曾指出“欲求作家之情意,须从言象之外得之,如果执著于具体的言象,则不能获得无限之情意。
但情意虽不在言象,却又必须借助言象方能获得,故而追求言外之意、文外之旨,遂成为文艺家所欲达到的最终目的”。
所谓“披文入情”研究法就是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情意”的一种研究方法。
阅读文学作品,要注意把握其语言,根据语言捕捉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意向。
那么,如何“披文入情”呢?下面以鲁迅作品中的“偷”字为例来分析。
鲁迅在其作品中曾多次写到不同人物的“偷”。
一个“偷”字反映出人生百态。
《社戏》中有一个精彩的片段:迅哥儿与双喜、阿发、桂生等小伙伴一同到赵庄看戏,肚子饿了“偷豆”吃。
文中写道:“……许久没有东西吃了。
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些来煮吃的。
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在这段文字中多次提到了阿发的“偷豆”。
如何理解鲁迅在这里用的“偷”字?《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偷”的解释有以下几种:①(动)私下拿走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背影》教学反思15篇
《背影》教学反思15篇《背影》教学反思1上一周,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的一篇名作《背影》。
《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以下是我上完这节课后的几点反思:一、在初略感知文本的大层次后,我带领同学们直奔课文第6段,重点品析了“望父买橘的背影是如何刻画的”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找描写背影的句子,品析动词描写的妙处,归纳人物特定环境下细节描写的方法。
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高,纷纷举手,品词品句很精彩。
紧接着,在课堂的下半段时间里,我还设计了请学生“表演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这一环节,学生们高昂的积极性再度被调动起来。
我班的何宇翰、任丽萍等几位同学经过认真揣摩课文中的精彩词句,表演时很投入,把父亲攀爬铁道时一系列的重要的动作表现得非常到位。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当之好,原本显得有些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笑声不断。
这样不但做到了分析课文时重点突出,还很好地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接下来,紧扣两次流泪,体会父子间深沉真挚的爱是本节课的难点。
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学生是很难进入意境的。
在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背景、路上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所做的几件事,还有文中父亲说的5句话来体会。
一层层地引导着学生进入意境,体会到作者当时流泪的复杂心情:这是理解的泪、感动的泪、幸福的泪、怜惜的泪、自责的泪、依恋的泪……三、第三个环节是用心感恩,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们存在的对家长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而进行的一种美德教育。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在家里孝顺和不孝顺父母的种种表现,然后用一段这样的话去震憾学生的心灵:“世间的爱有千万种,惟有父母的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着我们的生命历程。
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
列夫 ・ 托尔斯泰说 : “ 艺术起 于至微 。” 说 的就是细节对于艺术
验的情感一致 ,作文所要表达 的思想确 实是作者 自己的思 想 , 作 的关 键作用 。要在文章 中表达真挚的感情 , 用好细节至关重要 。 文所写的事实反 映了生活 的本质。 考生耳熟 能详 的《 背影》 中有个感人至深的细节 : 在高考 作文评分 标准 中, 作文 的感情表达作 为基 础等级 “ 内 朱 自清对父亲 的感情隐忍而真切 , 怎么表 达?作者选取父 亲 容” 项 的重要 构成部分 , 被具体地 从高 到低分 成 四个 等次— —感 翻越 月台给 自己买 橘子 的细节 , 倾 注 内心 的感激之情 , 以最饱 满 情真挚 、 感情 真实 、 感情基本 真实 、 感情虚假 , 以此 区分 文章 的高 的笔 墨 , 以精雕 细琢 的方 式 , 把父亲 买橘子 的动作 、 衣着和体 态 , 下, 并作为基础等级“ 内容 ” 项 的重要评分依据 。所谓 “ 感情真挚” , 点点滴滴 , 细致入微地描写出来。父亲上月 台 , “ 他用两手攀着 上 是指行文真诚 、 恳切 、 感人 , 这样的文章才能进入一 类 ; 所谓 “ 感情 面 , 两脚 再向上缩 ; 他肥胖 的身子 向左 微倾 , 显 出努力 的样子 ” ; 下 真实” , 是指行文朴实 自然 、 不造作 , 也就是谈 自己的见 解 , 抒 自己 月 台时 , “ 他先 把橘子散放 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 下 ,再抱 起橘 子 的情怀 , 只是 其真诚 恳切度还不 足 以深深 打动人 , 这样 的文章 属 走” 。写得多 么真切 !只有行走不便的老人才是这样 的动作 。写父 于二类 ; 所 谓“ 感 情基本 真实 ” 是指行文有 造作 的痕迹 , 但总体 尚 亲 回到车上 , “ 将橘 子一股脑儿放在我 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 属于 自然 , 这样的文章属于三类 ; 所 谓“ 感情 虚假” , 是指行文矫 揉 的泥土 , 心里很轻松似的” , 爬 了两次月 台, 衣服哪能不 沾上泥土 ? 造作 , 说假话 , 抒 假情 , 写假事 , 这样 的文章只能属于四类 。 “ 心里很轻松似的” ,则是从父 亲的动作推想 出来 的心情状态 , 推 我们必须培育真挚的感情 , 也必须学会表达 自己真挚 的感情。 想得真实可信 。作 为一个父 亲 , 给儿子做完 了他认为应该做 的事 ( 一) 怎样培育真挚的感情 情之后 , 哪有不“ 心里很 轻松” 的呢?可 以这 么说 , 没有这些细节 ,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
文心雕龙翻译·四八、知音《知音》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八篇,论述如何进行文学批评,是刘勰批评论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篇。
全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
刘勰举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和楼护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而正确的文学评论者是很难遇见的。
第二部分讲“音实难知”。
要做好文学批评,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为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又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所以难于做得恰当。
根据这种特点和困难,第三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并提出“六观”,即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考察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六个方面能否恰当地为内容服务。
第四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仔细地玩味作品,才能领会作品的微妙,欣赏作品的芬芳。
《知音》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相当全面地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并涉及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和文学欣赏等问题。
但这些问题本篇都讲的比较简略,还须联系全书有关论述,才能全面理解刘勰的文学批评观点。
刘勰的批评实践,基本上是贯彻了他在本篇提出的主张的。
因此,根据本篇所论,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刘勰是怎样评论古代作家作品的。
(一)知音其难哉1!音实难知,知实难逢2;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3,多贱同而思古4;所谓“日进前而不御5,遥闻声而相思”也6。
昔《储说》始出7,《子虚》初成8,秦皇、汉武,恨不同时9;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10,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11?至于班固、傅毅12,文在伯仲13,而固嗤毅云14“下笔不能自休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贵有情,情感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情感是碰撞出读者心灵火花的电石,学生只有用真情去拨动教师的喜怒哀乐的琴弦,才能获得共鸣,得到赏识。
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习作生出真情来呢?
一、素材选择——至真、至善、至美、至浓
(一)至真。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王国维)唯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
真情缘于真事、真人,要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真实的、典型的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以求得文章之感情真挚。
如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在我懂事的时候,妈妈总说她浑身疼痛,但她却坚持劳动。
站不起来,就跪在地上,一锄一锄地耕耘,一寸一寸地前行。
劳作间隙,妈妈再艰难地步行十几里,去买中药。
然后,用几块石头,把药锅架起来,煎煮。
晴天还好,一到阴雨天,柴草都燃烧不起来。
妈妈就趴在地上,用嘴吹,浓烟冒出来,炭灰飞出来,妈妈的泪出来了。
不知道是烟熏的眼泪,还是伤心的眼泪。
作者观察细致,体悟深入,描写真实动人,读来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二)至美。
不管是命运多舛、事业曲折,还是得意、快乐,只要符合生活和艺术真实的,符合人性真善美的,就能打动人。
如下面这段文字:天边那一弯新月发出淡淡的清辉,静静地洒在
阳台上。
迷朦的月色下,几朵刚开的昙花散发出缕缕清香。
啊!还有一朵正含苞欲放的蕾儿。
忽然间,花蕾动了一下……终于,花蕾尖上不知不觉裂开了一个小孔,接着,小孔缓缓地张开,然后花瓣一片片地逐渐舒展开来。
那一片片花瓣像是水晶雕成的,连花脉都清清楚楚。
作者对花做了详尽的描写,花的质地、气味、色彩、纹路,花蕾开放的整个过程,让人如临其境,写得细腻生动。
(三)至浓。
感情要浓,作文选材要选那些自己融入其中的、自己被深深感动了的材料,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如考场作文《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我回房间整理东西,妈妈收拾碗筷。
忽然我想到告诉妈妈学校要体检了,可是到了厨房,我分明看到,妈妈正在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庆幸妈妈没有看见我。
我冲回房间,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平凡的妈妈,用不平凡的母爱充实了女儿的成长过程,文字质朴,情感真挚,也自然而然地扣紧了题意。
(四)至善。
朱熹认为:“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也就是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夫妻话别”一场,水生嫂那一“震”一“吮”,历来被名家评点为细节描写的经典之笔。
寥寥数笔,不仅惟妙惟肖地描摹了水生嫂的勤劳善良,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的机敏多情、深明大义。
凝练含蓄,耐人寻味,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
二、情感表达——冲突、细节、烘托、多方表达、文体
(一)矛盾冲突中见真情。
“百炼之后始见真”,真情是锤炼出来的,矛盾冲突的双方便是两把锤炼的大锤。
具体说来,设计矛盾冲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如写“母爱”,有同学写自己希望有一个漂亮富有的母亲,但现实生活中的母亲却是又黑又瘦,自己开始时看不起母亲,但是,母亲用伟大的爱感染了“我”,让“我”感觉到世界上最美的便是自己的母亲。
误会冲突:因爱而产生误会,因误会而加深了爱,这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情,写作时也可通过对误会冲突、发展和误会的消除过程的叙述,展现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情愫。
情感冲突:爱极生恨、乐极生悲……这些都是情感冲突的结果。
而每一种情感冲突的过程,都是一个真情锻造的过程。
(二)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真挚感情。
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向来是动人情思的。
细节描写能描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从而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的代表作《背影》,其中最动情的,最令人难忘的是对父亲爬月台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描写,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之心,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都寄寓在这一细节描写之中。
(三)烘托手法显真情。
情景交融:景物描写与人物感情结合起来,能起到很好的渲染烘托作用,从而增强文章感染力。
为了将情感的表达发挥到极致,可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如有的同学写“父爱”时,先写父亲不近人情,每次见了“我”总是扳着脸,但后来终于明白,原来父亲那严肃古板的面孔下有一颗浓浓的爱心。
双方
情感的互见与烘托,情感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它能彼此交错彼此映衬,一方的真情可以衬托出另一方的真情。
(四)虚实结合凸现真情。
“虚实相生”的写法更容易表达感情。
如:鲁迅的“夜”是飘散着豆麦蕴藻香气的水乡戏台上红红绿绿的人影;曹禺的“夜”是浓浓黑暗中狂呼怒啸、冲刷一切罪恶与苦难的雷雨;张继的“夜”是来自远处寒山寺幽幽肃穆的钟声;苏轼的“夜”是千里之外埋葬着爱妻的短松冈。
“虚而实之”使“夜”显得形象生动,空灵飘逸,又具有丰富的人文色彩,正如古人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
(五)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是最佳表达情感的方式。
抒情,或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宜根据情感需要来选择;描写,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表达感情无疑也有直接的功效;适当的议论,能使所抒之情得到升华;具体的记叙,是抒发感情的依托;记叙描写是画龙,抒情议论是点睛,是情感的升华。
(六)选择易于打动人的文体。
事情如果直白地去说,往往达不到目的;用书信、日记则可以尽情地用书面语言去感染人、打动人,甚或教育人。
它一方面是将自己的情感倾诉出来,一方面又关照对方、理解对方、尊重对方,所以它是一种好形式。
总之,要在作文中达到“感情真挚”的要求,在平时就要注重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阅读的积累、感情的积累,在写作时就要精
心选材、精心构思,适当运用一些表现技巧。
只有平时的努力和临场的文思相结合,才能写出真情,写好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