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一、引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在我国,教育学基础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梳理教育学基础的相关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参考。
二、教育学基础的概念与内涵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为基础,关注教育实践,探讨教育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
2.教育学基础:教育学基础是指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它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分支学科,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教育学基础研究:教育学基础研究是指对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研究。
它关注教育现象的本质、教育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旨在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育学基础的理论体系1.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本质、目的、价值、方法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探讨教育与社会、个体之间的互动。
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等方面,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依据。
3.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教育制度、教育公平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与社会结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互动,探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经济效益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投入与产出、教育市场、教育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经济依据。
四、教育学基础的发展趋势1.跨学科研究:随着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增加,教育学基础研究逐渐呈现出跨学科趋势。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教育与其他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的交叉研究,以揭示教育现象的多元规律。
2.实证研究:教育学基础研究越来越注重实证研究方法。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调查、统计分析等手段,收集和分析教育数据,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024年)教育学基础(完整)
8
受教育者
定义
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者 影响的人,包括学生、学徒等。
思想接受者
在受教育者的引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 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2024/3/26
知识学习者
通过接受教育者的指导,学习掌握各种 知识和技能。
情感体验者
在教育过程中体验各种情感,如喜怒哀 乐、爱恨情仇等。
9
教育内容
基础知识
学校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影 响力,能够引导社会对人的发展的 关注和投入。
2024/3/26
20
05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2024/3/26
21
教育目的概述
01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
规定。
02
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 社会变迁的科学,而教育学则是研究 教育现象的科学。两者在研究对象和 研究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社会 学可以为教育学提供关于社会背景、 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 导;而教育学则可以为社会学提供关 于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视角和实证依据。
教育学与哲学
32
德育目标与内容
2024/3/26
德目标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体包括 政治素质目标、思想素质目标、道德素质目标和心理素质目 标。
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 别差异性等特点。
教育学基础知识
1.教育结构:指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
即教育纵向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它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主要包括:教育层次结构、教育类型结构、办学形式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结构。
就各级教育内部而言,又有各自的教育类型结构、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设置结构。
合理的教育结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
调整教育结构是提高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质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3.国家主义教育:指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家主义派的教育主张。
代表人物为曾倚、李璜等。
主张教育是国家主权之一,是国家的事业。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自尊。
发展国华、陶铸国期、拥护国权。
组织国家教育协会,出版了上的一篇翻译文章。
主张以国家主义为教育的根本宗旨,这是国家主义派的共识。
国家主义教育学派的著名教育思想家、著名教授余家菊从1922年起,开始研究国家主义教育,并撰写文章宣传国家主义教育。
1923年10月,同李璜合著的论文集《国家主义的教育》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学科体系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提高其教育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与学科体系2. 教育的基本原理3. 教育的目的与功能4. 教育方法与手段5. 教育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演练法:设计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章:教育学的定义与学科体系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学的概念、学科性质、体系结构和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2.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原理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3.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与功能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的目的、功能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4. 第四章:教育方法与手段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常见的教育方法、手段及其适用场景。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5. 第五章:教育评价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评价的定义、类型、方法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演练法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演练:评估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教育实践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6. 教育的个体差异与适应性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适应性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7. 教育制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制度的定义、类型、结构及其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学的定义、功能和体系,明确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要素和规律,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3. 了解教育目的、教育原则和教育制度,理解教育公平和教育正义的含义。
4. 掌握教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模式,了解教学评价的方法和策略。
5. 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培养教育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与功能2. 教育的基本概念与要素3. 教育的规律与与发展4. 教育目的与教育原则5. 教育制度与教育公平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教育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教育现象和问题。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育学基础》2. 辅助资料:相关论文、案例、教育政策文件等3. 网络资源:教育类网站、论坛、在线课程等4. 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课程论文、案例分析等3. 实践评价:教育实践活动参与度、成果展示、反馈意见等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3. 教学进度:第1-4课时:教育学的定义与功能第5-8课时:教育的基本概念与要素第9-12课时:教育的规律与发展第13-16课时:教育目的与教育原则第17-20课时:教育制度与教育公平第21-24课时:教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第25-28课时: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第29-32课时: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实践七、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引入教育现象和问题,引发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和思考。
2. 课堂讲授: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p4)2.教育要素: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整个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②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作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a)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c)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不同人对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③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
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p6)3.教育形态(根据教育形态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志: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根据空间特性来看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基础理论
教育学基础理论1. 简介教育学基础理论是教育学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 主要内容教育学基础理论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2.1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人的研究和发展过程,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帮助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育环境。
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包括认知发展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
2.2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它探讨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化过程。
2.3 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投资的效益。
它探讨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提高教育经济效益。
2.4 教育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制度,保护教育的合法权益和维护教育的秩序。
它帮助我们了解教育法规的要求,为教育实践提供法律依据。
3. 作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 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基础理论为教师提供了教育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 促进教育改革: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供对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的启示,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 促进教育研究:教育基础理论为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促进了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4. 结论教育学基础理论是教育学的核心内容,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教育学家们通过研究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法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学基础理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注意:本文引用的内容需经过确认后方可引用。
教育学基础(完整版)
02 教育的基本原理
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本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传递知识、技能、价值观等,促进个体发 展和社会进步。
功能
教育具有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包括促进个体认知、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发展;社会功能包括传承文化、促进社会流动、维护社会稳定等。
教育的目的与价值
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 不断的动力。
教育政策的实施
教育政策的实施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试验、全面实施等步骤。同时 ,还需要建立政策实施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以确保政策的顺利执行和有效实施。
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教育制度是教育政策的载体
教育制度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教育政策需要依靠教育制 度来得以实施和推广。
混合研究方法的常用技术
混合研究方法常用的技术包括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实验研究与观察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 结合等。
混合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混合研究方法适用于处理复杂的教育问题,特别是需要全面揭示教育现象的研究领域。然而,混合研究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方法整合的难度和数据处理的复杂性等局限性。
提出儿童情感发展的八个阶段,每个阶 段都有其特定的情感危机和发展任务, 需要得到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VS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认为人的情感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 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 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这些需求按照优先 级依次得到满足。
社会化发展理论
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
强调社会交往对于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认 为个体通过语言和行为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 流,逐渐形成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堇尧整理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客观性、目的性(教育赖以区别于其他社会影响的基础)2.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从教育的对象来看,广义教育包括青少年儿童和成年人;从教育组织形式来看,广义教育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系统、自我成才系统、在职培训系统。
广义教育指能增长知识技能,影响思想品德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3.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基本要素和关系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指导、管理)、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开展,受教育者也不可能的到有效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饮,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要素的有机组合。
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
5.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本能活动,否定人与动物的区别,否定教育的社会性,法-利托尔诺<教育是生物现象,起源于一般生物活动,动物的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是教育的基础>、英-沛西·能)2)心理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世界的无意识模仿,否定教育的本质,美-孟禄)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劳动、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6.1)原始教育:教育对象全民化,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场所社会化,教育价值实用化2)古代教育:学校出现并成为基本的教育形式,学校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3)近代教育: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兴起,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获得发展,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并重4)现代教育:教育全民化、终身化、国际化、民主化、人性化、一体化、教育技术现代化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基础(完整版)
教育的功能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个体的先天性(遗传基因)素质 可能性、不确定性
LOGO
内发论(孟子;格塞尔)外铄论(洛克;华生)多因素论 社会环境的决定性影响(环境因素) 大环境(自然与社会) 小环境(家庭、学校) 个体活动(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教育的功能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人的发展动因之一——内发论
教育的功能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人的发展动因之一——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即环境的刺激和要求 •洛克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可以任人涂抹。
LOGO
•华生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 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通过外力强制约束才能弃恶从善。 外铄论主张教育应由外入内,教育用以改造人,他人影响 与学校教育是塑造人的良好方式
学校如何培养出向善的孩子:德育 学校如何管理学生:班主任工作
教育学基础——课程简介 如何学习教育学
课上:看、听与理解 课后:看教育著作与教育电影 集中:复习课件中的内容提纲
LOGO
考试:应知应会加案例分析
表现:能从专业视角理解和指导教育活动
教育与教育学
许红敏
QQ723235554
教育与教育学 何为教育
教育规律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教育规律理论化整理出能反应教育规律的科学理论供教育者学习与参照学习教育理论识读教育规律教育理论目的化改变现存的教育活动创造出符合主体价值追求的教育活动新形式运用教育规律到教育实践中去教育规律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建立教育活动的观念模型在理论指导下教育主体在头脑中构想的关于未来教育活动的目的和计划说课的方式教育理论技术化把基础性理论转化为应用性理论把应用性理论转化
教育学基础课程大纲
教育学基础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教育学基础课程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教育学基本概念、原理与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基础。
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教育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学生的教育思维、研究能力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
2. 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理论框架。
3. 熟悉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4. 了解教育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话题。
三、课程内容1.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1.1 教育学的定义与范畴1.2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关系1.3 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2.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2.1 教育学的学派与理论2.2 教育目标与价值观2.3 教育过程与教育评价2.4 教育发展与教育变革3. 教育学研究方法与技巧3.1 实证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 3.2 教育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设计 3.3 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技术3.4 教育统计与数据解读四、教学方法与评价1. 教学方法1.1 理论授课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1.2 教学讨论与小组合作学习1.3 教学实践与实地考察2. 评价方式2.1 平时表现与课堂参与2.2 个人或小组研究报告2.3 学期末综合考核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 主教材:《教育学导论》(著者:XXX)2. 参考书目:- 《教育学理论与实践》(著者:XXX)- 《教育研究方法与技巧》(著者:XXX)- 《教育学研究进展与前沿》(著者:XXX)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2. 第二周:教育学的定义与范畴3. 第三周: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关系4. 第四周: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5. ...6. 第十五周:学期末综合考核七、课程要求与考核标准1. 出勤:学生需按时参加课堂教学活动。
2. 作业:学生需按时完成布置的课后作业。
3. 课堂参与: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
4. 期中报告:学生需提交一份关于教育学某个领域研究的论文。
教育学基础(完整版)PPT课件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 问题,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制度 、内容、方法、管理等方面。
教育学的任务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指导 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 质量。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育学与哲学的关系
教育学与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哲学为教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教育学则丰富和发 展了哲学的思想体系。
教学策略与模式
探讨教学策略的内涵、类型及其选择依据,介绍常见的教学模式如翻 转课堂、合作学习等,并分析其特点、实施步骤及适用条件。
07 德育论基础
德育概述
1 2
德育的定义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道 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品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是优化人口结构的重要途径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 化。
04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人的身心发展定义
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 变化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
方面。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互 补性、个别差异性。
教育者
01
02
03
定义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 知识、技能、思想、品德 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 。
职责
包括制定教育计划、传授 知识和技能、引导受教育 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
素质要求
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广 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教 育教学能力等。
受教育者
定义
《教育学基础》教案
《教育学基础》教案教案一:课时安排课题:教育学基础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3.了解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家;4.培养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3.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家。
教学难点:1.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体系;2.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家。
教学准备:1.教材:《教育学基础》;2.多媒体教学设备;3.教学课件。
一、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包括教育学的定义、起源、发展阶段等。
2.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教师介绍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包括教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3.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家:教师介绍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家,包括杜威的进步教育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教育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并进行讨论。
四、问题解答(10分钟)学生提问关于教育学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家等内容。
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但本节课对于复杂的教育学理论和思想家只做了简单的介绍,需要在后续课堂中加深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和教育规律的学科。
它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整体素质。
教育学基础知识是理解教育学核心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一、教育学的定义和特征教育学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研究与探索的学科,它关注教育的对象、目标、内容、方法和影响。
教育学的特征包括: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它通过分析教育现象和评价教育成果,为改进和创新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二、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可分为多个学科分支,其中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法学等。
每个分支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教育问题,丰富了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
三、教育学的核心概念1. 教育目标:教育活动的宗旨和发展方向,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 教育内容:涵盖了学科知识、技能、文化、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教育课程的制定和实施。
3. 教育方法:指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和评价方法等。
4.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和教育成果进行客观评判和反馈,帮助教育实践持续改进。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教育问题,常见的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研究者需根据具体问题进行选择和运用。
五、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1.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学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帮助教育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规律,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2. 促进教育改革: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引导教育制度的创新和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
3. 培养教育专业人才:教育学作为培养教育专业人才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教育思维和专业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
六、教育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教育学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的教育学趋势包括:注重个性化教育、技术融入教学、创新教育模式和跨文化教育等。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教学【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评价】:首先,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呈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下支配的一套规则。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级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学习影响。
【三要素的关系】:上述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有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是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不是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是有目的地培养人。
广义的教育: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
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3.教育媒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前苏联】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形态:1.按教育系统自身标准分——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按教育系统发展历史进程分——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现代社会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特征: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有关;主要方式为言传身教和有意识模仿学习。
古代社会教育——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中国:夏代——出现学校教育形态;西周——“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儒墨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度,“六学二馆”;宋代——“四书五经”,“学而仕则优”;明代——八股文;清代——清光绪31年(1905),科举制度被废.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脚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代希腊、罗马:欧洲奴隶社会——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教育学基础-基本概念
教育学基础-基本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和教育规律的学科。
它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以及与社会、文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
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有组织的方式,引导和帮助人们全面发展和获取知识、技能、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智力、情感、品德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学科,包括教育的理论、原则、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
它致力于提高教育实践的效果和质量,指导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实践。
教育学基本概念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是指教育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它们
是理解和分析教育现象的基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育学基本概念:
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指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结果或期望达到的目标。
它反映
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
内容。
它涵盖了学科知识、文化传承、社会和生活技能等多个方面。
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实践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它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活动和评价等方面。
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它通过考察学生的研究成果、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环境等方面来评价教育的效果。
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
它包括教育发展规律、研究规律和教学规律等方面。
以上是教育学基本概念的简要介绍,它们为我们理解和探索教育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育1、教育的含义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的基本形式1)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和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或者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特点:(1)启蒙性与长期性(2)全面性与渗透性(3)针对性和权威性。
2)学校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后的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
特点:(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3)内容的系统性3)社会教育是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特点:(1)对象的开放性(2)内容的多样性(3)媒介的多元化4、教育的起源和历史演进(一)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孟禄)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历史演进1)原始形态的教育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②教育与生产、生活密切结合;③教育的手段以言传身教为主。
2)古代形态的教育①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等级性:③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3)现代形态的教育教育的公共性、生产性、普及性、法制化4)当代形态的教育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5、当代主要教育理念1)教育理念的含义: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2)教育理念的作用:反思与概括、导向与激励、创新作用3)主要教育理念:(每个理念的含义、特征,可能考填空、名词解释)①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受到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保罗朗格朗提出)特点:终身性、整合性、民主性、灵活性②全民教育:指人人都要受到教育,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求,从普及初等教育、扫除成人文盲等方面进行教育改革,以消除教育上的不平等。
(最早可追溯到1948年联合国大会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泰国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提出了“全民教育”的新概念)特点:差别平等、普及化③素质教育:指根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动地位和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促使学生身心各种因素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特点: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和最根本的要求);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真正的教育是形成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能力的直接动力是每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④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特点:超越性、全面性、主体性、实践性⑤全纳教育:以人权观来批判现行的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向隔离的状况,重申人所具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学校生活之外,提倡普通学校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起源于特殊教育,但其内容远远超出特殊教育的范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全纳教育”首次被正式提出)特点:平等性、合作性、差异性、持续性6、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从词源上看,教育学一词是从希腊语“教仆”派生而来的。
1)国外教育学的发展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柏拉图主张国家控制教育;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著作;弗兰西斯·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视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最先提出教育学的概念。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被认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系统完备的教育学专著,标志着独立教育学的问世;赫尔巴赫《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现代教育学第一本著作,他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教育学的发展①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②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③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加里宁)⑤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阿普尔)2)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作品。
7、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1)教育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教育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自觉性的提升3)教育学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第二章教育的功能(上)1、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在与人及社会的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
分类:作用对象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作用社会功能:教育对于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呈现形式显性功能:主观目标与客观情况相符的情况隐性功能: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也未被察觉到作用方向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默顿、柴野昌山)负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作用2、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因素作用:①遗传因素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潜在的可能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与阶段③遗传素质是造成人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④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2)环境因素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同时也作出一定的限制;②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③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有正反之分,大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的可能。
3)教育(单独考,论述,考研)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①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
②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是有计划、全面、系统的,可以大大影响对人影响的效益。
③学校教育主要由专业人员实施④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性和终身性4)活动因素①人的生理活动是人作为有机体与环境发生交换的过程;②心理活动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具有鲜明个体特征的生命活动;③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也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对人的发展方向起制约作用;2)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3)学校教育主要由专业人员实施,通过教师对个体发展施加影响;4)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性和终身性,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①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②培养个体的主要意识和角色;③帮助个人掌握生活所必需的技能。
个体个性化功能:①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②促进人的独特性形成;③促进人的创造性的发展。
5、个体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体在和社会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社会价值、规范,使自己逐步具有作为这一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行为方式等。
个体社会化包含三层含义:①个体社会化是“生物人”到“社会人”转化的过程;②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过程;③是双向转化的过程。
6、个性化含义: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第三章教育的功能(下)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反映,它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进。
1、教育与经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形态:①农业经济时代:其经济功能处于萌芽状态。
②近代工业化社会:其经济功能日益显现。
③知识经济时代:其经济功能越凸显和强大。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经济实力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b)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c)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d)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的经济功能a)教育能够实现劳动力再生产首先,教育是把可能劳动力转化成现实劳动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
再次,教育可以改变劳动能力的形态。
最后,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高效的。
b)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和创新c)教育对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首先教育作为消费系统直接拉动经济增长。
其次,教育直接参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
2、教育与政治从历史上看,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A.古代社会,教育从属于政治B.近代社会,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b)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c)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d)政治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e)另外,政治不但在宏观层面影响着教育,而且影响着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教育内部问题。
2)教育的政治作用a)教育有利于实现社会政治目标b)教育有利于维护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c)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政治生活教育民主化实践是推动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当然,教育不是推进民主政治生活的唯一力量,也不是决定力量。
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
d)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3、教育与文化(很有可能出论述题)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即是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社会习俗及制度规章等的复合体。
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部分内容构成教育的内容,而教育活动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文化活动的构成。
文化与教育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a)文化影响教育目标b)文化影响教育内容c)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2)教育的文化功能a)教育是文化保存和传递的主要手段b)教育有利于文化传播和交流c)教育有利于文化的选择和整理d)教育有利于文化的更新和创造4、教育与人口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质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和布局2)教育的人口功能a)教育有利于人口的控制b)教育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c)教育有利于人口结构的调整d)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教育不仅受制于社会发展水平,而且还对社会发挥能动的反作用。
教育的社会功能具有间接性、隐含性、潜在性、迟效性、有限性等特点。
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及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二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