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高危人群行为干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

第一节行为干预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

一、行为干预的基本概念

(一)行为干预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干预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施加外在因素而引起的内在变化,从而改变事物发展方向或阻断其发展进程。而行为干预就是在目标人群的行为活动中,通过干预措施的实施而改变其具有引起艾滋病传播危险的行为,达到促进目标人群改变危险行为,采取安全行为;降低或预防目标人群感染性病艾滋病的危险;预防控制性病艾滋病在目标人群中及社会上的传播与流行的目的。根据干预的范围不同,可以将干预分为1.个体水平干预:主要是改变个人的行为,其方式主要为一对一、同伴教育、培训、小组讨论等;2.社区水平干预:以改变个人行为和改变社区行为准则,其方式多为社区动员、宣传、织组建设等;3.地区水平干预:是社区水平干预范围的扩大,为多个社区基础上的干预,主要通大众宣传媒介实现;4.国家水平干预:针对全体国民,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政策倡导、大众媒介宣传、建立多部门联合机制等。

(二)行为改变交流(Behavior Change Communication BCC)

行为改变交流是指为改变行为而进行的交流。行为改变交流是一个与目标人群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为改变目标人群行为而交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各种交流途径发展独特的信息和方法,开展积极的行为方式,以促进和维持目标人群的行为发生改变。

在进行行为干预活动的过程中,行为改变交流在提高干预服务的可及性和目标人群的可接受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双向的交流活动,一方面是要通过行为改变交流活动试图改变目标人群的行为,另一方面为实现这一点,干预者也必须了解目标人群的需求,并根据其需求改进自己干预活动的设计、方法和技巧。由于艾滋病是由人的行为引起传播,有较长的潜伏期且在较长时间内无任何不适,目前无彻底治愈的药物也没有有效的疫苗,但可以通过改变行为进行预防等特点,故行为改变交流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工作中。交流活动包括人际间交流如外展活动、同伴教育等;技术培训如培训班、知识交流、推荐安全套使用的技巧和方法等;支持性材料如知识信息材料的发放与使用、宣传单等;大众媒体传播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这些活动,适用于包括吸毒人群、暗娼、男男性行为人群等重点高危人群,同样也适用于青年学生、流动外出务工人群、普通人群等目标人群。

(三)行为改变干预(Behavior Change Intervention BCI)

行为改变干预是指为改变行为而进行的干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活动:一是与目标人群的各种交流;二是各种服务的提供,如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交换、规范性病诊疗等;三是相关政策的倡导开发,如不将安全套作为卖淫嫖娼的依据、100%安全套推广,宾馆酒店等场所安全套摆放和提供等。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目标人群危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有一些研究涉及促进健康的行为。个人是行为改变干预的主要对象。

二、影响行为改变的因素

(一)倾向因素

倾向因素是影响行为的最基本因素,包括知识、态度、价值观和自我效能等。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艾滋病的危害或严重性,他就不会产生预防艾滋病的愿望,更不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果他有了这样的愿望,但不知道哪些危险行为可能传播艾滋病,那么他也不会改变他现有的注射吸毒、共用针具、不使用安全套等危险行为。理论上通常是知识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倾向,但实际生活中,知识和行为往往不成正比。如:吸毒人群明明知道共用针具可以传播艾滋病等血液性疾病,但由于他们为了追求“过瘾”的快感或想尽快摆脱“发瘾”的痛苦,仍旧会与他人共用针具;同样的,在通常的调查中,男男性行为人群和暗娼人群中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知道多性伴和无保护的性行为属高危行为,极易造成性病艾滋病的传播,但由

于本人或他人的原因,或是怀有侥幸的心理,认为不可能因这一次行为被感染而一次又一次的实施无保护的高危性行为。

(二)促成因素

促成因素包括资源、技术和服务的可获得性。如,一个人即使知道了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性病艾滋病,也有使用安全套的愿望,但如果他想使用安全套时却不能够买到(得到)或是得到了但不能正确使用。那么,他的这个行为改变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所以,必须营造能促进其坚持改变危险行为的环境。

(三)强化因素

强化因素主要是指目标人群在其行为改变过程中,环境因素(同伴、家长、领导、医务人员、外展人员等)对其的影响,包括正性的强化和负性的强化。例:一个性服务人员,如果场所的“妈咪”及其同伴要求、鼓励、支持其使用安全套,即是正性的强化,这将促进其提高安全套使用率,有利于艾滋病的防治;但如果把安全套当作处罚的依据,或是当她使用安全套时得到的是同伴的讥笑,则是负面的强化,就会影响她使用安全套的行为。

三、行为改变的阶梯理论

行为的改变是一个过程,可以把这个过程分解为5个阶段,共经历6个阶梯。它们是:一无所知→有所了解→担心→形成动机并准备→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坚持新的形为方式。

处在不同阶段的目标人群,需要不同的信息与支持。而行为改变的过程,不是单方向的按步骤发展,大多数目标人群都会发生反复,由上一阶段回到下一阶段,有

的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

第二节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

一、艾滋病高危行为

艾滋病高危行为可根据艾滋病传播的途径来进行分类。

(一)经性途径传播的危险性行为

1.多性伴:几乎任何成年人群都会发生性行为,包括同性和异性之间的性行为。多性伴指同时与多人(同性或异性)发生性行为,或短期内和多个同性或异性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由于与其发生性行为的人员数量较多,无法知晓对方性活动的范围及危险程度。一般情况下,如果与一个人较轻易就发生性行为,则与其他人发生性行为的几率就较大,也会同时拥有较多的性伙伴。相关研究证实,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多性伴情况较为常见,假如在其性活动的人群中一旦有传染源的引入,就极易在其圈内引起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

2.频繁更换性伴:虽然在一定时间内只和一个人发生性关系,但其性伴更换较快或较多同样也具有较大的危险性,此行为不仅表现在暗娼、嫖客和男男性行为等人群中,普通人群中更换性伴情况也较为常见。在吸毒人群中由于毒品的需求,用性来换取金钱或直接用性换取毒品也十分常见。部分吸毒人群通过吸食毒品也会发生群交、滥交等性乱活动。

3.不使用或不正确使用安全套:安全套的使用是预防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有效措施。但在实际性活动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坚持和正确使用安全套。一方面,由于受个人感受、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安全套使用意识、安全套质量、获得安全套难易程度和部分人群对橡胶制品过敏因素的影响,部分人群不能坚持使用或没有条件使用安全套;别一方面,部分人群虽有意识使用安全套,也能获得并愿意使用安全套,但由于不具备安全套使用的知识,不能正确使用安全套,如不是全程使用安全套,仅只在射精前才戴安全套,或不是每次性活动都使用安全套,同样也会造成艾滋病经性途径的感染;三是在安全套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安全套破裂或脱落后不能正确进行补救处理,也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

(二)经血途径传播的危险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