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纪录片的主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纪录片的主题

对纪录片主题的两种不同见解

在世界纪录片史上,关于主题的问题,就曾经有过两种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纪录片的功能就是记录现实,它与主题无关,只要是对现实生活真实的记录,就有它的历史价值,而历史价值正是纪录片的根本所在。因此,也就不需要像写文章一样非要什么主题。纪录片这个词(Documentory或Documental film)的词根document意为“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国际纪录片大师伊文斯曾不只一次地说过,“纪录片是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凡是记录现实社会和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视片或者电影片都是纪录片。纪录片贵在忠实记录,而反对任何人为加工的因素。怀斯曼等著名的纪录片专家都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因此,他们在拍摄中尽量处于旁观的角度,不介入生活,更不影响和改变生活。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摄影机应该像墙上的苍蝇,不被人注意,从而忠实地记录现实。”在后期的制作中,他们也尽量减少剪辑,不用解说,不用音乐等人为的手段。在他们看来,纪录片理应如此,它与艺术无关,因为艺术首先是人的创造,而纪录片所反对的恰恰是人的主观创造和提炼出的主题。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纪录片不应只是对客观现实的被动记录,应该是“对现实素材进行创造性加工”。因此,作为一部纪录片必定是有主题的,是有内涵、有叙事,结构完整的独立作品。纪录片就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首先是人的创作。绝不能因为纪录片是对现实进行记录的片种,就想回避人(创作者、拍摄者)的主观介入。事实上,这种介入也是回避不了的。当你拿起摄像机,准备对眼前的现实进行记录时,拍摄什么,不拍摄什么,从什么样的角度拍,用什么样的景别、构图去拍,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人的主观介入,而这些选择的不同,使得拍出的片子也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可以说,真实的记录并不排斥人(拍摄者)的创作,只是这种创作必须基于不破坏现实真实状况的前提之下。当拍摄完成时,得到的东西只能称做素材,而不能称为纪录片。只有在对素材进行编辑、加工,使其按照一定的主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叙事体时,才能称其为一部纪录片。

不知是历史上两种不同观点的再现,还是影视艺术与技术的发展伴随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新的认知?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又在纪录片栏目化的创作中表现出来:

前不久,凤凰卫视开办了一个新的栏目叫《DV新时代》。创办这一栏目的人在中国纪录片二十年回顾研讨会上说:“我们开办该栏目的宗旨就是不要主题,只要内容有趣,乐呵乐呵就行啦!”这个栏目的出现,使观众通过电视看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鲜活的生活,感到非常亲切,因此大受欢迎,这就使纪录片这一原本属于“象牙塔”中的片种,随着时代的进步拓展了新的大众化的内涵。

前些天,中央电视台《百姓故事》栏目总制片人在审看完一位纪录片独立制片人送来的三集片子后,他们之间出现了这样一段对话(大意):

总制片人:你的这三集片子之间既没有递进关系,又没有悬念,都是在重复同一个层面的问题。其中不但没有一个很好的主题,更没有为了一个主题而展开论述的分别独立的三个侧面,就是说每一集没有做到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贯。

送片人:现在的观众看的都是热闹,哪还管那么深刻的东西呀!我们非要整出些深刻的主题来是白费工夫,他们也看不懂。

总制片人:你太低估观众了,现在实际上是我们的制作跟不上观众的要求,并不是观众只看热闹没有鉴赏力。根据收视率的调查,凡是观众爱看的,受欢迎的片子,也是我们认为质量较高的。质量高的含义至少包括镜头的叙事流畅,情节内容吸引人,主题比较深刻。看完一部片子不是看完就完,什么印象都留不下,而是要产生回味,引发思考或得出一个道理。在国外,许多出色的纪录片工作者,同时又是某个领域内的学者专家,而不是单一的影视工作者。那样的人拍东西才会有深度。而我们许多拍纪录片的人,只是学过一点儿影视拍摄方法,有一点儿拍摄热情就去拍片子。所以当面对同一个事件,专家学者型的人能够拍出具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挖掘出深刻的主题。而我们往往只拍下浅层次的,表象的东西,这就是差距。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就是尽量使自己成为专家学者。

两个纪录片栏目,创作观念却不尽相同,那么,原因何在?

兼顾纪录片的不同属性

针对历史上的两种观点笔者这样认为:

纪录片首先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记录,因此它呈现出的第一属性应该是“史料价值”的属性。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纪录片,“史料价值”可以说就成了纪录片的代名词,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确实没有必要让作者强加上主题。“对现实的素材进行创造性加工”也显得毫无意义。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待纪录片,它又呈现出“现实的属性”,即:一部纪录片不只是为了“史料价值”而拍摄,其拍摄制作的目的首先是给现代人看的,其次,才是为后人留下影像的历史资料。因此,必须主题鲜明,内涵深刻,叙事流畅,为现代观众带来某些启示、教益或思考。这样才会满足人们的观看欲望。

这样看来,同是纪录片的不同方面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都应该尊重,要让不同方面的属性都能够在纪录片中充分显现,才是比较全面的认知。

中央电视台的《百姓故事》和凤凰卫视的《DV新时代》这样两个栏目虽然创作观念上略有不同,但笔者认为他们在彰显纪录片各种属性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一个故事要有一个主题,一篇文章也要有一个主题,无论是戏剧还是绘画、音乐都需要有各自的主题。然而,在影视技术与艺术空前发展的今天,关于纪录片是否需要主题的问题却再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DV新时代》是大众参与创作的栏目,目的就是让群众用自己手中的DV摄像机,把发生在自己身边有趣的人和事记录下来,通过电视传播让观众分享。该栏目面对的全都是业余作者,不能也不需要限定主题,用该栏目创办者的话说:“如果限定和要求有主题,反而会使拍摄者无所适从,连真实自然的情景都会拍不到。而什么要求都不提,反而能得到许多生动有趣的情景,同时,这些影像还自然呈现出许多深刻的主题。”可见,创办者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获得“真实的影像”和“深刻的主题”。

《百姓故事》是专业创作者的栏目,它要求全面彰显纪录片的属性,在真实记录现实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主题,对现实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由于是专业纪录片创作,因此,主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部纪录片在拍摄时,一旦确立了主题,实际上就划定了一个拍摄的方向,从而使得拍摄工作在事件进行的过程中选择得当,不会显得无从下手,搞不清楚该拍什么不拍什么。因为,当一个事件发生时,往往涉及不同的人物,包含不同的人物关系、人事关系,从而构成许多方面的不同主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每天24小时不停机地跟拍事件所涉及的所有人的所有言行,必须有所选择地去拍。而这种选择的依据,就是对于主题的把握和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