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杨贵妃形象再解读-精选文档
唐诗中的典型女性艺术形象评略
![唐诗中的典型女性艺术形象评略](https://img.taocdn.com/s3/m/78a9348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1.png)
唐诗中的典型女性艺术形象评略
唐诗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妇女地位和文化观念。
有一些典型的女性艺术形象影响深远,成为了后世文化中的标志性形象。
首先是杨贵妃这一形象,她是唐明皇的宠妃,也是唐代最有名的美女之一。
唐代有许多描写杨贵妃的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这首诗通过对杨贵妃的描写,展现了她婀娜多姿、美丽动人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隔阂和离愁。
杨贵妃这一形象在后世被赋予了更多的浪漫色彩和传奇色彩,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其次是玉环这一形象,玉环是唐明皇第二位皇后,也是唐代的名妓。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描写玉环的部分。
玉环一直以美丽、聪明和有才华而闻名,她和杨贵妃一样,成为了唐代宫廷艺术的代表之一。
玉环这一形象在唐代的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戏剧和艺术都有深远的影响。
还有一些诗中描写的女性形象也很典型,如西施、貂蝉等。
西施是春秋时期的美女,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施》中描绘了她的容貌和风姿。
貂蝉是王昭君的别名,她是汉代宫廷的美女,唐代杜牧的《秋夕》中有关于她的描写。
这些形象都以美丽动人为特点,成为了唐代文化中关于女性的艺术形象。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33581b59a26925c52dc5bf09.png)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 杨玉环 作为一个祸国殃民的丑的历史人物,世人皆唾而骂之。
然而她在白居易 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长恨歌 》中,却是一个玲珑剔透,完美无缺,外在美和内在美完美结合的美的艺术 典型。
从外表看,杨玉环和赵飞燕一样,是人们公认的“倾城倾国” 之美女,在白居易笔下更无例外。
“天生丽质难自弃”,从全身角度 描述了她出落非凡, 天生的美丽的姿质光彩照人, 令人称羡, 就是她自己也“ 难自弃”。
不少人认为“难自弃”乃画龙点睛之笔,成功地发 掘了杨玉环“恃色而骄的心理”。
但我以为不甘心埋没自弃“ 天生丽质”也不为过,有谁愿在自己本来很漂亮的脸蛋上涂沫脏物而使之 变丑呢?其实,从诗语上也看不出“恃色而骄”的心理。
评价文学 作品 中的人物形象不宜受历史真人的局限,因为他已经是在作家、诗人头脑中 “ 打过转 ” 的东西。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前句写她回头微微一笑,便生出百般妩媚。
眸能传情,令人心动;后句 用衬托手法极写她的美貌压倒群芳,绝世超群。
历来 “ 重色 ” 求 “倾国”的唐玄宗选杨为妃就顺理成章了。
“温泉水滑洗凝脂 ”写她皮肤洁白细嫩,滑腻可感。
“云鬓花颜金步摇”写她有 乌云般的头发,鲜花般的容貌,鬓边戴着金的首饰一步一摇,雍容华美,楚楚动 人。
唐玄宗让她“侍宴”、 “侍夜”是自然的事了。
《杨贵妃》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杨贵妃》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facb6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a.png)
《杨贵妃》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杨贵妃》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杨贵妃,即杨玉环,是元代著名戏剧家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的女主人公。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94879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0.png)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
《长恨歌》是一首唐代流传下来的叙事长诗,由白居易所作。
此诗内容涵盖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佳作。
在文学史上,《长恨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经过了世代传承和深刻剖析,成为了经典文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部分。
本文将尝试从多角度来分析《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主人公杨贵妃的形象分析
二、唐明皇的形象分析
唐明皇是《长恨歌》中最为重要的男主角之一,他是唐代历史上的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帝。
他被描绘成智慧、果断、有勇有谋的皇帝形象。
然而,他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却是一段令人遗憾和伤感的爱情故事。
在未曾得到太过相知相爱的时间和机会下,杨贵妃便被宫廷权力集团所陷害,最终遭到了悲惨的结局。
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唐明皇的形象也呈现出矛盾与无奈之色,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和对于命运的无奈和抗争,展现出了极为丰富的人性特征,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真实感人。
三、安童太监的形象分析
安童太监是《长恨歌》中极具特色的配角之一,他紧跟在杨贵妃身后,一直照顾着她。
他被描绘成高大、剽悍、机智、勇敢和忠诚的形象。
他具有独特的气质和人性魅力,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忠于职守,为了保护杨贵妃而不惜冒险和鲜血斗争,在故事的最后时刻,他对于杨贵妃的爱情和自己的忠诚,都以生命的代价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他的形象,充满了独特的人性特征,从另一角度丰富了整个故事的意义和内涵。
总之,《长恨歌》中各个人物性格鲜明,形象鲜活、深刻,打造出了一个极为完整立体的故事情节,深刻表达了爱情、人性、命运等人类普遍关注的主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长恨歌_中杨贵妃形象新解
![长恨歌_中杨贵妃形象新解](https://img.taocdn.com/s3/m/69e6cdfc700abb68a982fbe0.png)
李隆基最喜爱的舞曲是 《霓裳羽衣曲》 。 《霓裳羽衣曲》 因为她的聪明, 她也做到了。第四步, 得到实惠。 “姊妹弟 , 杨玉环有三个姊妹先后被 本名 《婆罗门曲》 开元中, , 由西凉节度使杨敬述献给玄宗, 兄皆列土” 她也做到了。史载,
2007 年第
12 期
安徽文学
63
经 典 重 释
封为国夫人。第五步, 得到权利。她的堂兄杨国忠被封为 宰相。 第六步, 勾结安禄山以寻求支持。 这所有的行为, 只 有一个动力: 欲望。 从杨贵妃有计划地实现她的欲望来看, 她对李隆基的 爱情是值得怀疑的。从一般意义看, 妃子享受荣华富贵是 元和四年, 白居易创作了 《秦中吟》 《新乐府》 和 五十首等 大量的讽刺现实的诗篇。但是这些诗篇并没有直接对准 皇帝, 即使是 《卖炭翁》 “苦宫市” 的 也不能说就是直接批 评皇帝, 只能说是委婉地批评。这个时期的创作, 从白居 易的政治倾向上看, 讽刺皇帝也不是他的本意。 因此, 长 《
的创作不在于讽刺唐玄宗, 矛头还是指向杨贵妃的。 正常的。 但是杨玉环所享受的, 大大超过了一般人的预料。 恨歌》 杨国忠愚蠢无能却当了宰相, 如果没有杨玉环的支持, 玄宗 不会如此过分相信杨国忠的人品和才能。 勾结安禄山以求 永远巩固自己的地位, 更看出杨玉环的不一般。而且杨玉 环与安禄山还有说不清的暧昧关系, 这更说明杨玉环对李 隆基的不忠贞。 三、 关于杨玉环的悲剧 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以悲剧结束, 确实值得同情。 他们的悲剧主要的是历史的悲剧。历史的悲剧, 李隆基要 负主要的责任。但是杨玉环不能说就是 “牺牲品” 而是咎 , 由自取, 因为杨玉环在悲剧发生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推动 作用。 杨玉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但她没有去做。她受到 通过讽刺杨贵妃而达到讽劝皇帝的目的,这是符合白居 易的一贯作风的。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是:文章合为时而 “ 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最终的目的, ” “ 是要借此帮助 国君实现良善的政治秩序和良善的社会风俗。 [3 ] ” 《长恨 歌》 并不例外。 二是 《长恨歌》 对李杨爱情的长篇铺叙, 就是对杨贵妃 的讽刺。理解 《长恨歌》 中杨贵妃形象含义的钥匙是 “天生 丽质难自弃” 作者不去写 , “难自弃” 的内涵, 而去写 “难自 弃” 的过程和结果, 就含有讽刺的意图。 杨贵妃 “难自弃” 的 过程和结果是什么?上文分析过, 从官女到王妃, 从王妃到 皇妃, 从皇妃到受宠, 而后乱政干权, 结党营私, 勾结边将, 最后导致国破家亡。与其说 《长恨歌》 是爱情悲剧, 不如说
试论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多重形象
![试论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多重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f0b355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10.png)
试论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多重形象杨贵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和才女,她是唐玄宗的宠妃,也是唐代最富盛名的美人之一。
她的美丽和才华深深地吸引了唐玄宗,使得她成为了当时政治中的重要人物。
因为她在唐代的地位和形象极其特殊,人们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她一系列多重的形象。
尤其是在唐诗中,杨贵妃的形象常常出现,这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她的关注和臆想。
那么,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杨贵妃的哪些多重形象呢?在一些诗歌中,杨贵妃被塑造成了一个极度娇媚美丽、端庄贤淑的女子形象。
比如《相见欢》中有一句“悬崖乍合,窃窗半掩”,看似简单的诗句却勾勒出了杨贵妃的温婉端庄的形象。
在这类诗歌中,杨贵妃常常以端庄贤淑的形象被描绘,使得她更显得高贵典雅,此时的杨贵妃是一个充满魅力与优雅的贤淑佳人,这样的形象也与她在历史上的地位相符。
杨贵妃由于出身卑微,能够成为唐玄宗的宠妃,是因为她的才华与美貌。
她不仅具有倾国倾城的美貌,更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才女,这样的形象也为她在文学作品中的塑造提供了基础。
在一些诗歌中,杨贵妃被塑造成了一个孤独忧伤的形象。
比如《长恨歌》中有“庙堂的琵琶送嫦娥,夜夜弹奏何时休?当年霜重,万点梨花散,人间难再会君面露。
”这样的诗句,展现了杨贵妃身处在宫廷之中却无法摆脱寂寞与忧伤的形象。
作为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虽然享受了无尽的荣华富贵,却也深受宫廷权谋的束缚,这使得她倍感孤独与忧伤。
这种孤独忧伤的形象,使她更加触动人心,也成为了文人笔下不可忽视的一面。
在这些诗歌中,杨贵妃不再是只有美丽与优雅,而是一个深受苦难磨炼的女子,这样的形象也更加接近历史中的真实杨贵妃。
而在一些诗歌中,杨贵妃则被塑造成了一个权谋之人、妖娆妩媚的形象。
比如《渭城曲》中有“长安春色昼如年,不知烟水了多少。
去岁今朝一开笼,赌美谁胜赌妖娆?”这样的诗句,将杨贵妃塑造成了一个妖娆妩媚、充满权谋的形象。
在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文人对杨贵妃的审视与偏见,她不再是唐代尊贵的宠妃,而是一个充满欲望与权谋的女子。
唐诗中的典型女性艺术形象评略
![唐诗中的典型女性艺术形象评略](https://img.taocdn.com/s3/m/204887e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3.png)
唐诗中的典型女性艺术形象评略唐诗中的典型女性艺术形象丰富多样,展现了古代女性的美丽和智慧。
有些形象表现出的是女性的柔情和温婉,有些则展现出的是女性的坚强和聪明。
以下是对唐诗中典型女性艺术形象的评析。
杨玉环是唐代著名美女,她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被赞美为“国色天香”。
在《长恨歌》中,王之涣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的诗句形容她的美丽。
杨玉环的形象被赋予了非凡的魅力和美感,成为了一代佳人的代表。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的婉约和柔情,让人产生深深的爱慕之情。
诗人王昌龄曾有“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感慨。
这些诗句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对政治动荡的悲痛。
“君王”这个词在这里代表了女性,描述了王昌龄对妻子的爱慕。
通过王昌龄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女性的温柔和纯洁,以及对家庭和爱情的无限忠诚。
李商隐在《夏日绝句》中描写了一位美丽的女子:“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这位女子的美丽让人心生爱慕,她像一朵飘逸的云彩,那么纤巧,那么灵动。
诗人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比喻,表达了对这位女子的钦佩和赞美。
这个形象展示了女性的纤细和美丽,以及她们天然的神秘力量,像是银河中的星星一样。
在唐代的《女冠子》中,刘禹锡描绘了一个以花冠为标志的冠婚仪式。
整首诗通过对女子仪态和妆饰的描写,展示了女性流畅的动作和优雅的姿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形象展示了女性的高雅和华丽,体现了唐代女子自信而美丽的一面。
唐诗中的典型女性艺术形象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这些形象展示了女性的温柔和纤细,以及她们的美丽和智慧。
这些形象不仅展现了唐代女性的美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对女性的追求。
这些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了独一无二的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磨灭的瑰宝。
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形象
![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2be6ac4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c.png)
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形象“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是唐宣宗李忱悼念白居易定的《吊乐天》。
《长恨曲》即是白居易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创作的叙事诗《长恨歌》,此诗竟至于“童子解吟”那么李杨情事在当时一定是万口宣传,路人皆知了。
杨玉环、李隆基正式结合后10年,举世震骇的安史之乱爆发了,于是有了唐玄宗的仓皇出逃,杨贵妃的缢杀马嵬开元盛世彻底破灭。
从此大唐帝国从强盛的巅峰跌落下来,蹒跚地迈入了多灾多难的中唐时期。
杨贵妃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瞩目人物,所以她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祸国妖姬。
视女人为祸水,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时代的老调子。
早在《诗经》中就有言“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的说法。
在唐诗中,杜甫恐怕是较早论述贵妃之死的。
其诗《北征》中的: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从此诗中可以看出杜甫是把杨玉环视为“祸国妖姬”来加以鞭挞的。
陈鸿的《长恨歌传》明确提出“惩尤物,窒乱阶”,即把杨玉环作为万恶之源。
刘禹锡的《马嵬行》中有“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直接称其为兴乱作怪、祸国殃民的妖姬。
像这样的观点不胜枚举,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文人都没有去过多地责怪另一个当事人——唐玄宗,而是把所有的脏水都泼给了杨贵妃。
可见这种观点代表了唐代官方的正统观点。
与“祸国妖姬”相接近的是刻画她的“骄奢淫逸”的形象,典型莫过于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弟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无辜弱者。
当然也有些诗人是不赞成千刀万剐杨贵妃的。
他们认为,杨贵妃只是唐玄宗的一个玩物,她死于马嵬坡就足以看出她是一个无辜受害的弱女子,她不应对政治担负任何责任。
李益《过马嵬》:汉将如云不直言,寇来翻罪绮罗恩。
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
很明显,诗人认为杨贵妃是无辜的,需要追究的是那些尸位素餐、不敢直言的朝廷大臣。
李商隐更是直接地批驳了“祸国妖姬”的观念。
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
![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1d7e4e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60.png)
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杨玉环作为一个祸国殃民的丑的历史人物,但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却是一个内在美和外在美完美结合的美的形象。
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篇1《长恨歌》描绘出了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爱情悲剧,用更多缠绵悱恻的笔触淋漓尽致的描写杨玉环生前的无尽欢乐和李、杨生死相隔后双方的无尽思念,写出了人物的悲欢离合。
杨玉环,这一人物形象在众多的文章及诗句中皆有提及。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李隆基为满足杨玉环的要求,不惜动用驿马由广州向长安千里奔驰送荔枝,强烈抨击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骄奢淫侈及荒淫无度;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描绘的杨玉环貌若天人。
笔者此前同样接触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透露出来的批判李隆基“重色误国”的主题鲜明强烈,批判性的思维居多,现再次品读,分析作者情节安排,对诗中重笔着色的杨玉环的形象又有了一些感性的新的看法。
一些史书或影视剧中,关于杨贵妃的形象,描写的很复杂,大都以负面刻画居多。
她出身不高,能歌善舞,美艳聪慧,至于她和李隆基的爱情,也表现的并没有那么专一,是一美色误国的“红颜祸水”。
而在《长恨歌》中,白居易用了更多缠绵悱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爱情悲剧,写尽了杨玉环生前的无尽欢乐和李、杨生死相隔后双方的苦苦思念,写尽了人物的悲欢离合,可以说,白居易对杨玉环流露出一丝同情的态度。
《长恨歌传》(陈鸿)中,谈到了白居易创作此诗的背景,“暇日相携游仙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
质夫举酒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
”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感其事”而作,用浓重的笔墨润色“李、杨” 的爱情,供后人评阅并彰闻于世。
整四段的详述,都在围绕一个中心人物“杨玉环”展开,细细读来,一立体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试论唐诗中的杨贵妃形象
![试论唐诗中的杨贵妃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1d75490b0717fd5360cdc5e.png)
试论唐诗中的杨贵妃形象作者:杭勇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7年第07期【摘要】杨贵妃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唐诗中杨贵妃形象主要有三种:一是惑君乱政的祸根,红颜如祸水,是妖姬;二是作者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认为她是一个无辜弱者;三是将其和玄宗的感情戏剧化,把她塑造成一名痴情女子。
唐诗中的杨贵妃形象是复杂的,杨贵妃形象的这种复杂性是由社会历史状况和诗人思想认识的变化引起的。
【关键词】唐诗;杨贵妃;形象;演变杨贵妃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她的天生丽质、国色天香,她与政治的紧密关系,都很受诗人的关注。
陈寅恪先生说:“唐人以太真遗事为通常练习诗文之题目,此观于唐人诗文集即可了然。
”涉及杨贵妃的唐代诗歌有180多首,在这些作品中倾注着诗人对她的不同感情,使她由历史走入文学,由历史人物演变为文学形象。
唐诗中杨贵妃形象主要有三种:一是惑君乱政的祸根,红颜如祸水,是妖姬;二是作者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认为她是一个无辜弱者;三是将其和玄宗的感情戏剧化,把她塑造成一名痴情女子。
唐诗中的杨贵妃形象是复杂的,杨贵妃形象的这种复杂性是由社会历史状况和诗人思想认识的变化引起的。
一、红颜祸水《旧唐书》:“呜呼,女子之祸于人者甚矣……开元之际,几致太平,何其盛也!乃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
”就像正史一样,这种认为杨贵妃为祸水、玄宗因宠爱杨贵妃而荒淫误国传统观念潜移默化并深深地烙在唐代诗人的思想中。
如杜甫《北征》这样写道:“奸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1]《国语》中有关妲己以及褒姒的记载成为女色误国的经典故事,作者认为杨贵妃同妲己、褒姒一样,都是红颜祸水。
刘禹锡《马嵬行》对杨贵妃也有同样的看法:“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
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
”[2]作者认为杨贵妃是祸国殃民的“妖姬”。
再如罗隐《马嵬坡》:“从来绝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
”[3]这两句不难看出诗人认为杨贵妃是倾覆国家的罪魁祸首;郑畋《马嵬坡》则将批判矛头直指杨贵妃,而为唐玄宗开脱罪责:随着杨贵妃之死,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恩爱也已消亡,国家政权却出现了更新局面,诗作的批判锋芒直指杨玉环,认为她就是祸害国家的女子。
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解读
![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c22b4f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31.png)
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解读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首具有浓厚历史背景的叙事诗,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展现了唐朝社会的众多面貌。
本文将从几位主要人物入手,对其形象进行解读。
首先,诗中的杨玉环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形象。
她是唐玄宗的宠妃,被誉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当时的美女代表。
然而,长恨歌中对她的描写并非仅仅停留在美貌上,更多地展现了她的聪明才智和内心的矛盾。
她在诗中表现出对爱情的追求和对权力的渴望,同时也展现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忧伤。
通过对杨玉环形象的描绘,诗人成功地将她塑造成一个既有人性的女性形象,又有历史背景的典型代表。
其次,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形象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他是一个既有着卓越才华又有着人性弱点的君主形象。
诗中描绘了他对杨玉环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心。
然而,他也因为对杨玉环的宠爱而忽视了政务,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这一形象的塑造,既展现了唐玄宗的人性魅力,又揭示了他的政治失误和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另外,长恨歌中的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反派人物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是安史之乱的幕后黑手,代表了权力的腐败和野心的膨胀。
诗中描绘了他们的奸诈狡猾、残暴无情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权力的渴望和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通过对这两位反派人物形象的塑造,诗人成功地将他们描绘成了一个既有历史背景,又有深刻意义的形象。
此外,长恨歌中还有许多其他人物形象,如杨贵妃的父母、唐玄宗的儿子等,它们各自展现了唐朝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的塑造,既展示了唐朝社会的多样性,又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总的来说,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是诗人对唐朝社会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众多面貌。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朝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性的复杂性。
长恨歌作为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叙事诗,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唐朝社会的众多面貌,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诗词中的佳人形象解析
![诗词中的佳人形象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11300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6.png)
诗词中的佳人形象解析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乏描绘佳人的美丽形象。
这些佳人形象以其婉约的容颜、聪慧的才情和独特的个性深受人们喜爱和赞美。
本文将通过对几位著名佳人形象的解析,展示其在诗词中的魅力。
一、纤云弄巧——杨玉环杨玉环是唐代著名美女,她的美貌和聪明才智广为传唱。
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下一句即为:“渐看西湖景,来往绮寺楼。
”这里的“来往绮寺楼”指的就是杨玉环所居住的地方。
杨玉环的佳人形象在诗词中多有描写,她的美丽与智慧成为了诗人吟咏的对象。
例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中,“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即表达了白居易对杨玉环美丽伶俐的赞叹。
二、花容月貌——西施西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美女,她的美貌被誉为“花容月貌”。
诗人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正当危急间,麻姑令断续。
黄粱梦过齐,美人迎春去。
”其中,“美人迎春去”即指的是西施离开了齐国。
西施的佳人形象在古代诗词中广泛出现。
李白曾在《秋风词》中写道:“银灯照画楼,玉箸指流苏。
纤云飞不绝,玉树朝云舒。
”这里的“玉树朝云舒”即表达了西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风华绝代。
三、窈窕淑女——貂蝉貂蝉是三国时期的美女,她被誉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其中,“美人帐下犹歌舞”即指的是貂蝉美丽动人的形象。
貂蝉的佳人形象经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丰富了文化内涵。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写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长在离别中。
”这里的“洛阳城里见秋风”即表达了李商隐对貂蝉的思念之情。
四、飞花点点——王昭君王昭君是汉代著名美女,她以其温柔贤淑的气质而著称。
诗人杜甫曾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战鼓一声雷震震,风移星动月流鲜。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与爱情观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与爱情观](https://img.taocdn.com/s3/m/cee40c94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74.png)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与爱情观引言《长恨歌》是一首古代长篇叙事诗,由白居易创作,描绘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首诗以一个美丽而悲剧性的爱情故事为基础,通过对女性形象以及对爱情观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婚姻关系的看法。
女性形象杨贵妃:美丽与权势的象征杨贵妃是《长恨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角色之一。
她被描绘为极端美丽、聪明并富有魅力的女人。
她不仅成为皇帝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也赢得了众多后宫女子们羡慕和仰慕。
然而,杨贵妃也被指责为权势的象征。
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在朝廷上获得了广泛认可,并影响了唐玄宗在政治决策方面。
这种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其他官员和皇子的不满,也最终导致了杨贵妃的悲剧结局。
其他女性形象:温文尔雅与严肃庄重除了杨贵妃之外,《长恨歌》中还涉及到其他女性角色。
这些女性形象在描绘上往往以温文尔雅、聪明才智、严肃庄重为特点。
她们通常是家族出身或高官之妻,以优雅和谨慎而闻名。
这些深受传统价值观影响的女性形象在《长恨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行为规范的期望。
爱情观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是《长恨歌》中最突出的主题之一。
他们相遇于舞台上,随后唐玄宗迅速被她美丽和才华所吸引,逐渐陷入疯狂而无法自拔的爱情之中。
然而,这种禁忌的爱情关系最终导致了杨贵妃的悲剧结局。
唐玄宗在面临政治和个人困境时,对爱情的忠诚也被考验,最终选择了政治利益而背弃了杨贵妃。
这种爱情观的描绘提醒了人们,在当时封建社会中,爱情与权力之间常常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
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与限制《长恨歌》也通过展示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行为规范的期望,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限制。
虽然杨贵妃以其美貌和才华获得了极高的地位,但她依然是一个被命运捉弄、最终走向悲剧结局的受害者。
这表明当时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不公平待遇和权力斗争。
结论《长恨歌》通过对女性形象与爱情观念的描绘,深入探讨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婚姻关系主题。
试论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多重形象
![试论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多重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d4caabc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1e.png)
试论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多重形象杨贵妃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符号,其在唐诗中的多重形象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化。
她是一个美丽的女性形象,是一个爱情的代表,是一个富贵和荣耀的象征,也是一个悲剧的英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唐代诗歌中杨贵妃的多重形象。
首先,杨贵妃在唐代诗歌中的形象是美丽的。
许多诗歌描述她的容貌,其中最经典的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玉颜倚楼,飞燕走隙”,其表现出了她美丽的面容和身姿。
这样的描述体现了唐代人对于美丽女性的审美观念,同时也展现了杨贵妃独特的魅力。
另外,杨贵妃的美丽也被视为她身份的象征,表现了她作为宫廷女性的高贵和尊贵。
其次,杨贵妃在唐代诗歌中还被赋予了爱情的象征。
不可否认,历史上的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感情故事是唐代诗人描述的热门题材。
在许多诗歌中,杨贵妃被描绘为一个美丽和纯洁的女性,深深地吸引着唐玄宗的心。
例如杜牧在《赤壁怀古》中写道:“瑶台月下迎帝子,风景不与人间同”。
这里的“帝子”指的就是唐玄宗,他为杨贵妃的美丽所倾倒。
杨贵妃在这些诗歌中成为一个代表爱情的形象,唤起了人们对于美好、浪漫和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杨贵妃在唐代诗歌中也成为了富贵和荣耀的象征。
作为唐代最著名的后宫美女之一,杨贵妃在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也非常高。
她的身份和地位吸引了许多唐代诗人的关注和描写,表现了她的富贵、尊贵和荣耀。
例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冯唐易老惠难全,钓樵叟晚凿篱根,仙翁抚我诗细听,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侍女扶行垂极星,眼妆一半入江水,钗横八度招灾星。
”这里的“仙翁”指的就是杨贵妃,她倾听白居易的诗歌,展现了她和唐代皇帝一样的富贵和荣耀。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32c78e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76.png)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描写了杨玉环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
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本文就《长恨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杨玉环是《长恨歌》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被描写成人美心善、才情出众。
诗中的描写将她塑造成了一个贤淑美丽的女子,她不仅仅是唐玄宗的妻子,更是他的知己和智囊。
在杨玉环这个人物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女性的某些特征,比如她的温柔贤淑、通晓音律等等。
而唐玄宗则是《长恨歌》的另一个主要人物,他被描写成一个英明果断、仁慈宽厚的君主形象。
他深爱着杨玉环,但同时也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君王,他在处理国事时仍然能够保持克制和冷静。
在唐玄宗这个人物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君主的某些特征,比如他的仁慈和宽厚、深爱着百姓等等。
除了主要人物之外,《长恨歌》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它们的形象设置也很丰富。
比如说穆婆婆这个人物,虽然只是一个配角,但她马上被描绘成一个热心肠的老人,她的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乡村中典型的长辈形象。
而在诗中描写唐玄宗的舞姬时,舞姬的身影变得十分具体,她们一个个身着色彩缤纷的舞衣,跳起来如同凌波微步的舞步和华丽的舞姿让读者难以忘怀。
总之,《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首诗所展现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能够反应出唐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这些形象不仅有文学性,而且有历史价值,对于我们研究唐代文化和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称赞杨贵妃的唐诗
![称赞杨贵妃的唐诗](https://img.taocdn.com/s3/m/7cd4c24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f.png)
称赞杨贵妃的唐诗《清平调·其一》原文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白话译文她的衣裳如云般飘逸,容颜如花儿般娇艳。
春风吹拂着她的衣裳,露珠在花瓣上晶莹欲滴。
如此美貌只能在群玉山头才能看到,或许会在瑶台月下相遇。
杨贵妃赏析第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中,诗人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杨玉环的衣裳想象为飘逸的云朵,将容貌想象为盛开的花朵,以表现出她的美貌和风姿。
第二句“春风拂槛露华浓”中,诗人通过描绘春风拂过栏杆的景象,以及露水润泽花色更浓的画面,进一步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和风姿。
第三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中,诗人以群玉山为喻,表现出杨玉环的美貌和风姿难以在人间见到。
最后一句“会向瑶台月下逢”中,诗人以瑶台月下为喻,进一步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和风姿。
整首诗想象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人通过比喻和描绘的修辞手法,将杨玉环的美貌和风姿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因此,《清平调·其一》成为了李白描写杨玉环美貌和风姿的经典之作。
《清平调·其二》原文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白话译文一枝红艳的花儿上凝结着芳香,云雨巫山的神女也难以相媲美。
请问汉宫里谁能够与此花相比?只有那可爱的飞燕才刚刚换上新妆。
环肥燕廋赏析从“一枝红艳露凝香”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描写花儿的艳丽和香气,来表现杨玉环的美貌和魅力。
接着,诗人引用楚襄王的典故,将楚襄王梦中神女的形象与眼前的杨玉环相比,表达了杨玉环的美貌和风姿不输于神女。
最后再借由汉宫和对赵飞燕的轻盈体态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杨玉环的美貌和风姿的出众。
诗人暗示了杨玉环的美貌和风姿是无人能比的。
整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典故和对比等手法,将杨玉环的美貌和风姿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人也暗示了杨玉环不需要借助化妆或外力来修饰自己的美丽,她的自然美更胜一筹。
《长恨歌》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
![《长恨歌》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bb3c0c6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0c.png)
长恨歌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引言《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名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史诗长篇音乐之曲,以描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风貌。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女性角色的形象及她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长恨歌》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并从社会地位角度剖析她们所处的环境。
1. 杨贵妃:权力与美丽的象征杨贵妃作为《长恨歌》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被描绘成美丽、聪慧而有野心的女子。
她借助自身魅力和才华获得了对皇帝的特殊宠爱和影响力,在政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尽管她享受了无比荣华富贵,却也备受思念和担忧困扰,在唐玄宗令其离去后更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2. 唐玄宗:权力的俘虏与感情的纠葛唐玄宗是《长恨歌》中的主要男性角色,同时也是杨贵妃深爱的对象。
在诗中,唐玄宗被描绘成一个既有政治智慧又深陷情感泥潭的皇帝。
他被杨贵妃吸引并控制,使得他对国家政事漠不关心,酿成了安史之乱。
3. 天宫二十八宿:女性形象背后的历史寓意《长恨歌》中还出现了一组特殊女性角色,即天宫二十八宿。
她们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形象的丰富塑造与象征意义。
每个女性角色都有其独特的人格特点和社会地位,如既贤良又聪明的密煌子、仪态万方的绦牛女等。
通过描述这些女性形象,白居易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多样化角色定位和尊重。
4. 唐代社会下女性地位《长恨歌》反映了唐代封建社会下女性在政治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缺乏独立自主的权力和决策能力。
然而,诗中也透露出女性通过巧妙运用美貌、智慧等手段来获取一定程度的社会地位。
5. 《长恨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虽然《长恨歌》揭示了唐代封建社会下女性面临的困境和限制,但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现代社会应该重视和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能力,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应享有平等发展机会。
结论《长恨歌》通过描绘不同女性形象塑造了多元化社会角色,并反映了唐代封建社会下女性在权力和地位方面的局限。
长恨歌中杨贵妃的人物分析
![长恨歌中杨贵妃的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800f38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4.png)
长恨歌中杨贵妃的人物分析长恨歌中杨贵妃的人物分析杨玉环,这一人物形象在众多的文章及诗句中皆有提及。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李隆基为满足杨玉环的要求,不惜动用驿马由广州向长安千里奔驰送荔枝,强烈抨击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骄奢淫侈及荒淫无度;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描绘的杨玉环貌若天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恨歌中杨贵妃的人物分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贵妃刚入宫时就已倾城的美貌征服了皇帝;“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杨贵妃如玉的肌肤,皇帝专设御用温泉赐浴;“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贵妃死后,皇帝思念的垂泪,如芙蓉般清新美丽的容颜;“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贵妃与皇帝在梦中相见,那垂泪的面庞,就像一枝春雨润过的梨花,让人怜又带着脱俗的美丽。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
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
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
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
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
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
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
唐诗中杨贵妃形象再解读
![唐诗中杨贵妃形象再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746cd4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b.png)
唐诗中杨贵妃形象再解读
郝晓丽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本文选取唐代诗歌这一文学样式对杨贵妃的文学形象进行考察与分析,认识到唐代诗人对杨贵妃的评价各执一端、莫衷一是,即使同一个诗人,在不同诗中甚至同一首诗中,对杨贵妃形象的刻画及价值判断也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有时对杨贵妃持鞭挞态度,有时对杨贵妃持同情态度.以上两种不同的评价普遍并长期存在,接下来从传统文化与有唐一代的时代文化背景出发去探讨唐代诗人对杨贵妃形象不同评价的深层原因.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郝晓丽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30022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试论唐诗中的杨贵妃形象 [J], 杭勇;
2.试论唐诗中的杨贵妃形象 [J], 杭勇
3.试析唐游侠诗中侠之形象塑造 [J], 严正道;杨道富
4.唐庚惠州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管窥--以杂诗二十首为例 [J], 余红芳
5.《杨贵妃传》和《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形象比较 [J], 袁盛财;吴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中杨贵妃形象再解读
杨贵妃,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史料记载寥寥数笔。
当今人们认识的杨贵妃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们塑造出来并使之不断丰满的人物。
而在这一文学形象形成的过程中,唐代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初创阶段,有必要对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歌中提到的杨贵妃加以关注。
唐代诗人对杨贵妃的吟咏几成一种风尚,陈寅恪先生就曾指出:“唐人竟以太真遗事唯一通常练习诗文之题目,此观于唐人诗文集即可了然”。
唐代涉及杨贵妃的诗歌有180多首,数量相当可观,相对于同类题材小说戏剧,研究者对唐诗中杨贵妃形象关注得很少。
经检索查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其中涉及讨论本课题的论文大致有十几篇,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篇零散的论文多,大多数是对某个作家,某篇作品中的杨贵妃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且多与白居易《长恨歌》有联系。
综合性地谈到这个问题的论文目前仅有两篇:1.吴晶《论唐诗对李杨爱情及杨贵妃形象的评价》(《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2.何钟东《唐代文学中的杨玉环形象》(《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两文思路大致相同,都是按照时间的推移,纵向梳理了杨贵妃题材诗歌的流变,分析了杨贵妃形象的演变过程。
论文认为唐代杨贵妃题材的诗歌演变过程隐含着这样
一条线索:距离安史之乱的时空距离不同,诗人与杨贵妃之间的
心理距离不同,诗歌中的感情、评价相应地不同。
近年来有两篇学位论文涉及到这个问题,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叶丹菲硕士论文《唐诗贵妃题材研究》,2007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唐宋时期杨贵妃题材文学研究》,在谈到杨贵妃形象时基本沿袭了以上观点。
不可否认,这样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但这些研究在努力探讨各
个时期诗人对杨贵妃共性评价的同时,无疑会忽略杨贵妃形象的矛盾复杂性,从而给本文留下了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一
下面我们将通过梳理、分析,进一步揭示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形象。
盛唐时期,描写杨贵妃生前美貌和得宠生涯的《清平调》三首可能是最早描写杨妃的作品,目前就这首作品是否为李白作品存在争议的同时,人们也疑惑李白是否语含讥讽。
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的作品《丽人行》已有了明显的暗讽,《咏怀五百字》更是明白指出杨妃的美是骄奢淫逸的渊薮、罪恶的源头。
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杜甫较早对马嵬事变作出反应,于757年春,即杨贵妃死后不到一年,写下名篇《哀江头》,对杨玉环的死给予了一定的同情。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作者怀着极大的同情把马嵬事变描写为“两不相顾、一死一生”的悲剧,在谴责哀怨之中寄以深沉的怜惜。
仅过了半年,杜甫在《北征》诗中却道:“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一变怜惜而为抨击与谴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前后不到半年在同一诗人笔下出现,而后者恰好暗合了自古以来女色误国亡国的观念,把杨贵妃视为“祸国妖姬”,这种认识显然影响了其后的中唐诗人。
中唐诗人中对这个题材写的最多的是王建,有27首之多,但质量最高的却不能不提到白居易的《长恨歌》,关于其主题,争议甚多,虽然其《传》说:“惩尤物,窒乱阶”,但纵观全诗,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是不无惋惜同情甚至赞美的,“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感伤缠绵,影响深远。
同样是白居易,却在另一首涉及杨妃的诗歌《胡旋女》中持一种非常鲜明的批判态度。
这种复杂多变的情感态度绝非个案,中唐另一诗人刘禹锡在《马嵬行》中说杨贵妃是妖
姬,“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
但后来又道:“共爱宿妆妍,
君王画眉处。
履綦无复有,殿组光未灭。
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
”显然是缠绵徘侧的怀念。
在同一首诗歌中诗人情感的矛盾复杂,不能不令人深思。
晚唐时期,杨贵妃题材仍为人们所爱,以此为题材的作品达
到百首以上,对于杨贵妃,大多数诗人仍延续了矛盾复杂的态度,以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小李杜为例: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讽刺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
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在这些诗篇里,杨贵妃作为安史之乱的直接导火索,其身上的丑恶一面被夸张地暴露出来。
而在另一首《过华清宫》中,诗人却道:“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莲开蕊暖泉香。
行云不下朝元阁,一曲《淋铃》泪数行”,诗中怜悯之情多于谴责。
再看李商隐同类题材的创作,他曾在《华清宫》冷冷地揶揄道:“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娥眉不胜人。
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认为杨贵妃是使“天子暂蒙尘”的罪魁祸首,而在另一首诗歌《马嵬》中却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暗讽他当了45年皇帝,到头来还保不住自己的宠妃。
晚唐的这些怀旧之作,情感丰富,诗人由悲天悯人之心生出无限的同情爱惜,对杨妃的认识有所改变,渐渐悟到杨妃之冤屈。
唐末由于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唐僖宗由兴元(今陕西汉中市)西奔成都,历史的巧合让人们很自然地想起120多年前玄宗奔蜀的情景,引起了诗人更深的思索。
罗隐的《帝幸蜀》联系他所处的时代和现实情况,为杨妃伸冤鸣屈,说无辜的杨贵妃做了替罪羔羊,为杨妃叹息持不平:“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但同样是罗隐,在另一首《马嵬坡》写下了“佛屋前头野草春,贵妃轻骨此为尘。
从来绝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在此,诗人明显持红颜祸水的批判态度。
二
以上我们通过梳理唐诗,认识到唐代诗人对杨贵妃的评价各执一端、莫衷一是,即使同一诗人,在不同诗中甚至同一首诗中,对杨妃形象的刻画及价值判断也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与政治联系紧密,认为杨贵妃是红颜祸水,对杨贵妃持鞭挞态度;一是感慨帝妃的爱情悲剧,对杨贵妃持同情态度。
以上两种不同的描写和评价普遍并长期存在,针对其原因,本文试做以下分析:
首先,诗人的认识水平会随着所处环境、所接受的外界影响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由于世上的事件、人物是复杂多变的,人们的认识也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在不同的诗里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去感知它,激发出的爱憎感情自是迥异。
其次,唐诗中描写杨贵妃的作品如此之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点是大多数文人认为杨贵妃是导致国家动乱的关键性人物,将其和安史之乱联系起来,杨贵妃与政治的关系往往是诗人们书写的切入点。
可以说是安史之乱造就了杨贵妃这一文学形象,如果没有这场政治变故,杨可能就湮没无闻了。
据形象学的理论,杨贵妃形象不是杨贵妃本身,而是诗人根据自己的认识、想象建构出来的,所以,杨贵妃研究不仅应该注重研究形象与现实存在的真实程度,而且也应该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形象的创造者一方。
因为在形象塑造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形象创作者的姿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形象的塑造形态,而决定形象塑造者表现姿态的是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心理积淀,因此,形象塑造者与意识
形态便构成了形象研究的重要层面。
下面本文将从传统文化观念与有唐一代的时代文化背景出发去探讨唐代诗人对杨贵妃形象
不同评价的深层原因:
一方面,有唐一代的诗人仍然受到红颜祸水、女色误国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红颜祸水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甚至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左传》中说“美必有甚恶”,《国语》中有关妲己以及褒姒的记载成为女色误国的经典故事,汉代汉成帝宠妃赵合德被公开称为祸水。
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并深深地烙印在历代文人的思想中。
唐代仍是以男人为核心的男权社会,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对杨贵妃人物形象的评价,当有人需要为社会动乱承担责任时,杨首当其冲成了很好的挡箭牌。
难能可贵的是,诗人们并没有一味地将历史的罪责追加到杨玉环身上,而对拥有至高权力的唐玄宗不置一词。
这和有唐一代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关。
唐代统治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个时期,庶族寒士登上了中国文化舞台,成为正在上升的世俗
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这些从下层寒士中晋升起来的唐代诗人又在一定程度上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对社会产生一些新认识,
在国家兴亡的问题上能去掉偏见,敢于质疑,并开始颠覆原有的
传统观念,做出较有见的的评价。
在杨贵妃的问题上,有些诗人会破除对于君王的盲目崇拜,认识到君王对于国家兴亡的直接责任,而杨贵妃不过是替罪羊和牺牲品,进而从个人角度出发,以人性
的眼光看待杨贵妃的遭遇,她有如花的容貌,有极尽恩宠的婚姻
生活,但也有悲惨的结局,这样的一生令诗人发出太多的同情和
感慨。
结语
总而言之,当诗人去认识杨贵妃时,一种是潜意识里的旧观念,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红颜祸水”的影响,这几乎成了一种惯
性思维,一种是理性思考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的新的认知。
当然由于人的心态的复杂性,情绪的多变性,这两种认知会交错出现,出现复杂多变的状况。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探究不应仅仅局限于杨贵妃这一具体形象,而是涉及到古代文学中诸多女性形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继续引起关注的必要。
(本文为天津科技大学科研基金。
项目编号:2009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