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_作物栽培学_1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如何科学地种植和管理各种作物,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章将介绍作物栽培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和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作物栽培技术的原则和方法等。

一、土壤和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和气候是作物生长的两个基本要素,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提供了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而气候则会影响到作物的生长节奏和发育过程。

不同的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栽培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调控和管理。

1.1 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是支撑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作物的根系生长、养分吸收和水分利用。

土壤的质地、结构、肥力和酸碱度等因素都会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

因此,在作物栽培中,要根据不同土壤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土壤处理方法,如施肥、翻耕、改良土壤结构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适应作物的需求。

1.2 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现象统计规律,包括降水、温度、光照等因素。

不同的作物对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如水稻适应高温多湿的气候,而小麦则适应寒冷的气候。

因此,在作物栽培过程中要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并根据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如调节灌溉水量、选择适宜的播种期等。

二、作物栽培技术的原则和方法作物栽培技术是指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在作物栽培过程中,要依据作物的特点和生长需求,合理选择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

2.1 合理施肥施肥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本措施之一。

根据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的肥力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化肥和有机肥进行施用。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可以减少土壤肥力的流失和环境的污染。

2.2 适时灌溉灌溉是指通过人工方式给作物提供水分,以满足其正常的生长需求。

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土壤的含水量状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因缺水或过度灌溉而导致的产量和品质下降。

《作物栽培学》课件

《作物栽培学》课件

移栽
1. 选择适宜的移栽时间和地点。 2. 保持幼苗的根系完整,避免损伤。 3. 给予适当的水分和营养,帮助幼苗适应
新环境。
管理与调控
1 施肥管理
根据作物的营养需求进行合理的施肥,注意施肥时机和方式。
2 病虫害调控
定期检查和监测病虫害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3 灌溉调控
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特性和气候条件进行灌溉调控。
《作物栽培学》PPT课件
一份精彩而易于理解的《作物栽培学》PPT课件,全方位分享作物栽培的基 本概念、生长发育过程、技术要点,以及种子播种、育苗、管理与调控等关 键内容。
课程介绍
本课程将介绍作物栽培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包括作物的生命周期、生 长环境、栽培方法等,旨在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作物栽培的重要性和基本原 理。
课程总结及展望
通过学习本课程,您将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具备种植作物 的能力,并且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和发展相关领域。
作物栽培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
作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 分、温度和光照等环境要 素。
生长周期
从种子发芽到结果的完整 生命周期,包括营养生长 和生殖生长阶段。
品种选择
根据种植目的和环境条件 选择适合种植的作物品种。
作物生长发育过程
1
发芽与幼苗期
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并生长为最初的幼苗。
2
营养生长期
植物不断吸收养分并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出叶片、茎和根系。
3
生殖生长期
植物开始开花和结果,形成种子以完成生命周期。
作物栽培技术要点
1 土壤管理
2 灌溉方法
保持土壤肥力,合理合适的灌 溉方法,如滴灌、喷灌或地下灌溉。
3 病虫害防治

第一章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一)作物产量的概念 2.经济产量 是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量。
由于人们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不同,其产品器官也不同。 如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以籽粒干重表示,棉花为种子纤维, 黄麻是茎秆的韧皮纤维,烟草以叶片干重表示,苜蓿则以地上部分 干重来表示,甜菜、马铃薯等习惯分别以块根、块茎的鲜重表示产 量(根据需要亦可以折算为干重表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 ①漏光损失 ②反射及透射光损失 ③光饱和浪费 ④环境条件不适
因为经济产量的绝大部分不是由先形成的非经济产量转化而来的, 而是在经济产量形成期直接形成的。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如稻、麦类、玉米等作物,经济系数的生理实质是群体花前和 花后两个时期物质生产积累量的比例的反映。
生物产量高是经济产量高的基础,对稻、麦类等以籽粒为经济产 量的作物,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可能出现负相关。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3.生产的连续性 作物生产是连续的生产过程。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上茬 和下茬作物都是紧密相连,互相制约的。 对土地只用不养,会导致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4.系统的综合性 作物生产的复杂性要求用整体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要求有 多学科协作,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处理和协调各种因子的相互关 系,以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发挥作物生产的总体效益。
3.绿肥及饲料作物
4.药用作物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必考知识

作物栽培学必考知识

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3、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4、作物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5、作物的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6、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7、作物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8、作物温光反应特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9、作物的感温性:作物因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进程,导致生育期缩短或延长的特性10、作物的感光性:作物因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进程,导致生育期缩短或延长的特性11、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

12、基本营养生长性:指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13、可消营养生长期:实际营养生长期中可受光周期和温度影响而变化的部分生长期15、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积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16、经济产量:指对人类最有经济价值的那部分产量的重量,即人类栽培作物的主要利用部分的重量。

17、收获指数(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占其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8、源:指向其他的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

19、库: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

20、流:指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反映了源库间的运输能力24、作物品质;产量器官,即目标产品的质量27、离乳期:胚乳中养分耗尽的三叶期28、分蘖:稻茎各节上的腋芽在适宜的条件下,他们都能萌发形成新芽,这就叫分蘖。

作物栽培学课后题答案

作物栽培学课后题答案

植物栽培学课后复习答案第一章作物概述1.作物栽培学研究对象,性质,任务是什么?作物栽培学是以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作物,环境及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学科。

性质:农业自然科学任务: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规律。

2.简述作物的概念:广义讲,凡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

从狭义讲,作物是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农业上所指的粮棉油麻,烟糖茶桑蔬果药和杂等农作物。

3.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结合分类方法,作物分为五大部分:(1)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豆类,薯芋等三类作物。

A:禾谷类作物B: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类作物糖料作物其他作物。

(3)绿肥及饲料作物。

(4)药用及调味品作物。

(5)再生能源作物。

4.研究作物栽培学的起源问题,实质目的:(1)寻找植物资源(2)基因库(3)多样性5.栽培作物与野生祖先存在哪些差异?主要表现几方面优点:生长迅速产品器官变大产量提高品质改善成熟一致种子休眠性变弱传播手段退化6.三大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7.双低油菜指:油菜籽低芥酸,硫甙含量8.提高粮食总产的途径:单产的提高播种面积的增加复种指数的提高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1简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名词解释)营养生长:以营养体本身为主要功能的器官的生长,如根茎叶的生长生殖生长:与作物生殖功能有关的器官的生长,如花果实种子等的生长①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在相当长时间内交错在一起;③彼此之间必然会发生相互影响,且各方对营养物质有明显的竞争2. 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生长: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地变化(量变)生殖:作物在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作物单一器官及整个器官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变,从无到有)关系: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

《作物栽培学》习题

《作物栽培学》习题

《作物栽培学》习题第一章绪论1.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对象、性质、任务是什么?2.简述作物的概念。

3.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结合分类方法作物可分为哪几类?4.研究栽培作物的起源问题,实质目的是什么?5.栽培作物与其野生祖先存在那些差异?6.三大粮食作物指什么?7.双低油菜指什么?8.提高粮食总产的途径有哪些?9.作物分类部分有关作物的记忆。

10.作物栽培的研究法有哪些?11.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种哪些传统和经验值得我们继承?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1.解释概念:生长,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发育,生育时期,生育期,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同伸关系,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最适叶面积指数,叶龄指数,光合势(LAD),净同化率(NAR),反馈2.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3.简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4.作物生长的“S”型曲线分为几个时期?生产上采取促控措施时如何运用?5.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的概念是什么?6.作物的种子与植物学上通常指的种子有何不同?7.举例比较说明单子叶与双子叶作物根、茎、叶的区别。

8.作物花器官分化有何特点?影响花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和种子果实形成的因素有哪些?9.解释作物的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这“三性”在生产上有何意义?10.作物个体与群体关系如何?如何协调二者关系促进作物高产?11.研究作物的器官同伸关系有何实际意义?12.作物地上部生长和地下部生长有何依赖关系?13.如何理解“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1.解释概念: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源,库,流,食品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加工品质2.试述主要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各因素的相互关系。

3.简述“源、库、流”理论在作物高产栽培中的意义。

4.光合生产潜力如何估算?5.目前限制光能利用率的原因有哪些?6.通过哪些途径使实际的产量不断向产量潜力的高限迈进?7.简述玉米、大豆、棉花、薯类和油菜的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栽培学_作物栽培学教案

作物栽培学_作物栽培学教案
作物栽培学教案
课程名称
作物栽培学
课程代码
03085-03086
总学时120
讲课:90学时
实验:30学时
实习:1周
学分
5
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
理论课(√)实验课()
任课教师
职称
授课对象
农学专业
教材和
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1.胡立勇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杨文钰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狭义的作物则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粮、棉、油、麻、丝、茶、糖、烟和饲料等作物,又称大田作物(field crops),农作物等,俗称庄稼。
1.1.2作物生产的特点
1.作物种植的地域性
2.作物种植的季节性
2.中国作物网:http://
3.中国农业网:/
4.中国作物科技信息网:http:///caw/zuowu_c.htm
5.中国种植业信息网:http://
(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本区包括新疆全省,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西北部及内蒙古西部,共137个县、市。
(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本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南部和东北部,川西、甘南、云南西北德钦、中甸2县,共129个县、市。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与分类
2.1作物的起源
随着人类从以采集为生向着为自己生产食物这一转变,一些野生植物也被驯化培育成了栽培植物。考古发掘表明,自公元前7000年始,在穆雷贝特(Murey-bet,今叙利亚北部)、我国黄河流域、非洲、美洲等均有栽培作物的早期历史。

作物栽培学1

作物栽培学1

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据1952年至1999年的统计,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平 均递增1042万kW,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 均每年递增达2029万kW;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平均递增2.15%。 化肥用量年均递增14.3%。 在堤防、水库和配套机井的修建以及洼涝、盐碱、 渍害低产田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方面都取得了杰出 的成就。 自1988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中低产田改造、 荒地开垦及防沙、治沙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

近30年来世界主要作物新品种的培育着重于 高产、优质和高抗,特别是在矮秆、抗性和 品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品种改良在这一 期间的累计增产效益在30%以上。 大多数国家种植的小麦、水稻品种,株高已 普遍由以前的110-140cm降为70-110cm, 单产有了显著的提高。
1.品种改良

基本解决了过去不耐肥水易倒伏的高产障碍,
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外,遥感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化 学调控技术等。 遥感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经过70年代的发展, 80年代进入了商业应用。主要包括作物长势监测和 估产、植被识别分类、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自然 灾害预测与灾情评估、农业生态系统监测等。 计算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已涉及到农业信息服务、 生产管理决策、模拟试验研究等多个领域。 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调控作物生长发 育的技术,是在发现和研究植物激素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新技术。

000多种 植物通过花粉培养法获得了单倍体植株,其 中小麦、水稻、玉米、烟草、马铃薯等10多 种作物已由单倍体育成优良品种,其育种年 限比常规育种方法缩短了一半以上。植物幼 胚离体培养已成为作物育种中克服远缘杂交 不实性的有效手段,通过这一途径已获得 100多种远缘杂交后代。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第一节作物及作物栽培学作物的概念、作物栽培学的概念、性质与任务、作物栽培学的特点1、作物的概念广义的作物: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狭义的作物:农业生产上在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

作物是作物栽培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

2、作物栽培学概念、性质和任务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门应用科学。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综合性,区域性,可持续性,变动性,季节性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栽培作物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长期的驯化与培育而得农业的发生公元前5000-7000年采集野生植物到种植植物渔猎野生动物到饲养动物●公元前5000年土耳其西南部居民已栽培大麦和小麦●黄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种植黍(糜子)和粟(谷子)●我国长江流域的先民早在6000—7000年前已经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4000年以后,南美的阿亚库乔人已经较多地依赖食物生产,已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豆类等。

大约在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随着非洲撒哈拉各民族的南迁,他们在那里栽培了高粱等作物。

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起源于我国的作物:水稻、小麦、裸燕麦、六棱大麦、粟(谷子)、高粱、大豆、荞麦、苦荞、山药、油菜、大麻、苎麻、苘麻、红麻、中国甘蔗、紫云英等。

从中亚和印度一带引入蚕豆(胡豆)、豌豆、绿豆、黑绿豆、芝麻、红花(红蓝花)、苜蓿等。

公元后从亚、非、欧各洲引入燕麦、黑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非洲高粱、魔芋、饭豆、蓖麻、草棉、三叶草等。

从美洲引入玉米、甘薯、马铃薯、粒用菜豆、花生、向日葵、陆地棉(美棉)、海岛棉、剑麻、烟草等。

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 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植物多样性,作物的多样性,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多样性的保护,作物的驯化,作物的创造(二)作物的分类1.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1)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分为:•喜温作物(10℃)/耐寒作物(1~3℃)(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为长日照作物(日照变长时开花)、短日照作物(日照变短时开花)、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定日照作物(只能在某一日照长度开花)(3)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三碳(C3)作物,四碳(C4) 作物(4)根据播种期,分为:春播作物:水稻、棉花、花生、玉米、甘薯、夏播作物:玉米、大豆、秋播作物:马铃薯、油菜、小麦、冬播作物:马铃薯、小麦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其他作物药用植物:红花、贝母、泽泻、川芎等饲料和绿肥作物:豆科:有苜蓿、苕子、紫云英,草木樨、田菁、柽麻等禾本科:有苏丹草、黑麦草等其他:红萍、水葫芦、水浮莲等有些作物既可作饲料,又可作绿肥上述分类中有些作物可能有几种用途,例如大豆、玉米、马铃薯、红花。

作物栽培学试卷和答案解析(十八套)

作物栽培学试卷和答案解析(十八套)

作物栽培学总论试题库(新定)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题一、名词释义1 .作物栽培学一一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目的,是一门应用科学。

2 .持续农业一一指既能保证食物安全,又能保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加速向市场化、科学化和现代农业发展。

3 .引种一一指从外地(包括国外)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4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这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5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和形成过程,即作物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质的变化。

6 .S形生长过程是指作物器官、个体或群体的大小、数量和重量随时间的变化线呈S形。

S形生长进程即〃慢-快-慢〃的生长进程。

7 .作物物候期一一即人工配制的作物形态特征,用于判断作物是否达到某一生长期,即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一个人为标准。

8 .种子寿命是指种子从生理成熟到失去活力的寿命。

9.休眠一一作物种子在适合发芽的条件下停止发芽的现象。

10.叶面积指数一一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IL自花授粉作物一一具有自交亲和性的作物(水稻、小麦、大麦、大豆、花生等)。

12 .异花授粉作物一一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作物(白菜型油菜、向日葵)。

13 .经常进行异花授粉的作物一一具有自交亲和性,但杂交率超过5%(甘蓝型油菜、棉花、高粱、蚕豆等)。

14.作物光敏性是指作物经过一段光周期诱导后,从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的能力特性。

15 .作物的温度敏感性是指一些二年生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冬黑麦等)必须经历一段低温期温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16 .短日照作物一一只有当日照长度小于某一临界日照长度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如大豆、烟草、晚稻等。

长日照作物一一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某一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如小麦、油菜等。

中性作物一一对日照时间和四季开花没有严格要求的作物,如养麦。

作物栽培学 期末复习材料

作物栽培学 期末复习材料

作物栽培学总结[1]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和技术的关系,进而采取栽培措施使各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已达到生产作物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目的,使投入发挥最佳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一门科学。

[2]作物种子,种子休眠作物种子:凡在农业生产上可利用作为播种材料的任何器官或营养体的部分种子休眠:在适宜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3]出叶速度;叶面积指数等生长指标概念、收获指数出叶速度:作物主茎发生新叶的速度,常用主茎发生一片新叶所需的天数或生长日度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有绿叶面积的总和收获指数(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4]群体与个体作物群体:指某种大田作物许多个体的聚集体作物个体:指单独占有周围环境的孤独生活的生物体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个体是群体成员中的个体,组成群体的个体并不是独立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作为群体成员组合成有机的整体[5]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经济产量:作物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生物产量:作物在生产发育过程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包括矿物质)[6]生态因子及生态因子的分类与作物相关的所有环境因子,统称生态因子。

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7]作物生育期与生育时期生育期:把作物出苗到成熟期间的总天数,即作物的一生,称为全生育期生育时期: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物候期: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定具体指标,以便科学的指导作物的生育进程[8]蒸腾系数和凋萎系数蒸腾系数:指作物制造1克干物质所需要的水分量。

常用来表示作物需水量,蒸腾系数大,利用水分效率低;蒸腾系数小,利用水分效率高凋萎系数:植物由于缺水发生永久性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9]温度/营养/水分临界期温度临界期:作物性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和开花时,对外界温度最敏感,即温度逆境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的时期(营养、水分同上)[10]叶龄、叶龄指数与叶龄余数叶龄:植物发育过程总的不同阶段,一般来说,植物长出几片完全叶就称几叶龄。

作物栽培学在线作业E1答案

作物栽培学在线作业E1答案

作物栽培学-在线作业_E 最终成绩:100.0一 单项选择题1.两熟制两熟与多熟并存两年三熟一年一熟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两熟制 知识点: 4.1 概述2.15.0 ℃21.0 ℃24.0 ℃26.0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24.0 ℃知识点: 4.3 棉花栽培的生理基础3.磷氮钾硅长江流域的棉花种植制度主要是( )。

棉纤维形成的最佳温度是( )。

影响棉花纤维品质最主要的肥料因素是( )。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氮知识点:4.3 棉花栽培的生理基础二 多项选择题1.亚洲栽培稻种欧洲栽培稻种美洲栽培稻种非洲栽培稻种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亚洲栽培稻种 | 非洲栽培稻种 知识点: 5.1 概述2.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印度 | 印度尼西亚 | 中国 知识点: 5.1 概述3.旱稻世界栽培稻种有( )。

水稻的起源地包括( )。

水稻按生态亚类可分为( )。

陆稻糯稻水稻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旱稻 | 陆稻 | 水稻 知识点: 5.1 概述4.双季稻单季稻再生稻三季稻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双季稻 | 单季稻 | 再生稻 知识点: 5.1 概述5.养分投入需要低杂交稻的分蘖能力更强抗虫性更强根系更为发达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杂交稻的分蘖能力更强 | 根系更为发达 知识点: 5.1 概述6.水稻按种植制度可分为( )。

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主要有以下特点( )。

华南西南华中华北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华南 | 华中 知识点: 5.1 概述7.栽培技术加工条件遗传因子环境生态因子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栽培技术 | 加工条件 | 遗传因子 | 环境生态因子 知识点: 5.1 概述8.吐丝期结实期分蘖期灌浆期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用户解答: 结实期 | 分蘖期 | 灌浆期 知识点:5.2 水稻的生长发育特点我国的双季稻区有( )。

作物栽培学(1)

作物栽培学(1)

作物栽培学1、作物的分类:(1)粮食作物:禾谷类、豆类、薯类(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苜蓿、三叶草等;(4)药用作物、香料作物、色素作物2、按生物学性状分类:(1)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喜温作物、耐寒作物;(2)作物感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长日作物(麦类、油菜)、短日作物(水稻、玉米、棉花)、中性作物(豌豆)、定日作物(甘蔗);(3)对CO2同化途径分类:C3(水稻、麦类、豌豆)、C4 (玉米、高粱、甘蔗)、CAM(景天酸代谢)(凤梨科、龙舌兰、菠萝麻);3、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1、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数量和重量上不可逆的增加过程。

2、分化:同质的细胞类型变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原来不同的异质细胞类型的过程。

3、发育:作物的组织、器官或整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在生命周期中的有序变化。

4、生长、分化和发育的相互关系:(1)发育包含了生长和分化;(2)生长和分化受发育的制约。

(3)根据作物生长、分化、发育的关系又分为:协调型;徒长型;早衰型;僵苗型5、“S”形生长过程及其应用。

(1)“S”形生长曲线可细分为4个时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减速增长期、缓慢下降期。

(2)应用:①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应在作物生长最快速度到来之前使用;②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S”形生长周期的步伐不同,在控制某一器官发育的同时,应注意该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③作物的生育是不可逆的。

6、作物群体生长“S”形的三个阶段:指数增长期、直线增长期、减缓停滞期7、作物生育期:从播种出苗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时间。

8、生育时期:即将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9、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人为制定的一具体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_作物栽培学_1
交卷时间:2016-04-27 14:39:25
一、单选题
1.
(5分)
∙ A. CAM ∙ B. 中日照作物 ∙ C. 长日照作物 ∙
D. 短日照作物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1.1 作物及作物生产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2.
(5分)
∙ A. 穗数 ∙
B. 株数
根据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不同,通常将其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和( )。

作物分类
水稻生育中期是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阶段,与( )构成关系密切。

∙ C. 粒数 ∙
D. 粒重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5.2 水稻的生长发育特点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A. 灌浆速度×灌浆长度(天数)
∙ B. 可育小花数×结实率
∙ C. 基本苗×(1+单株有效分蘖数) ∙
D. (分化小花数-退化小花数)×结实率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2.4 小麦产量品质形成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二、多选题
1.
(5分)

A. 糯玉米
水稻生育阶段
以下哪个是小麦千粒重的表示方法?( )
小麦千粒重 以下属于专用玉米的是( )。


B. 郑单958 ∙
C. 甜玉米 ∙
D. 高油玉米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3.4 玉米栽培技术 展开解析 答案D,A,C 解析
2.
(5分)
∙ A. 植物向环境中释放生化物质 ∙
B. 由Molisch 创造的
∙ C. 不影响其它植物的生长发育 ∙
D. 植物间的一种化学交流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1.4 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展开解析 答案A,B,D 解析
3.
(5分)

A. 玉米

B. 棉花
专用玉米种类 生化互作是( )。

生化互作 以下几种作物不属于C4作物的是( )。


C. 小麦 ∙
D. 水稻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1.1 作物及作物生产 展开解析 答案D,C,B 解析
4.
(5分)

A.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 B. 干湿交替灌溉体系 ∙ C. 旱稻栽培系统 ∙
D. 地表覆盖旱作系统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5.3 水稻栽培技术 展开解析
答案B,A,D,C 解析
5.
(5分)

A. 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 B. HI

C. 反映作物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作物分类
节水高产稻作体系包括( )。

节水高产稻作体系 收获指数是( )。


D. 经济系数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1.3 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形成 展开解析
答案B,A,D,C 解析
6.
(5分)

A. 分蘖期
∙ B. 结实期 ∙ C. 灌浆期 ∙
D. 吐丝期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5.2 水稻的生长发育特点 展开解析 答案A,C,B 解析
7.
(5分)
∙ A. 地下茎 ∙
B. 匍匐茎
∙ C. 块茎 ∙
D. 地上茎
收获指数定义 以下属于水稻生育期的是( )。

生育期
马铃薯的茎包括()。

得分:0
知识点:7.3 马铃薯生育特点与栽培要点 展开解析
答案D,A,B,C 解析
8.
(5分)

A. 异花授粉
∙ B. 同株异花异位 ∙ C. 须根系 ∙
D. 直根系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3.2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C,B,A 解析
9.
(5分)
∙ A. 比色法 ∙
B. 长宽系数法
∙ C. 称重法 ∙
D. 仪器法
纠错
马铃薯茎的种类 玉米的形态特征包括( )。

玉米形态特征
叶面积指数测定方法有( )。

知识点:1.3 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形成 展开解析 答案C,B,D 解析
10.
(5分)
∙ A. 土壤肥力 ∙
B. 生产水平
∙ C. 品种特性 ∙
D. 气候条件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4.4 棉花的栽培技术 展开解析
答案D,A,C,B 解析
11.
(5分)
∙ A. 整枝 ∙
B. 喷施化学药剂
∙ C. 水肥运筹 ∙
D. 去叶
纠错
得分:0
叶面积指数测定 确定棉花种植密度的原则包括( )。

棉花种植密度确定原则 人工调节作物群体结构的方法有( )。

知识点:1.3 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形成 展开解析
答案B,A,D,C 解析
三、判断
1.
(5分)
∙ ∙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2.5 小麦栽培技术 展开解析 答案正确解析
2.
(5分)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4.2 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错误解析
3.
(5分)
作物群体结构调节 小麦器官建成阶段是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结实粒数的关键时期。

器官建成阶段 棉花的果枝是单轴分枝。

果枝概念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7.2 甘薯生育特点与栽培要点 展开解析 答案错误解析
4.
(5分)
∙ ∙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2.6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展开解析 答案错误解析
5.
(5分)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7.3 马铃薯生育特点与栽培要点 展开解析
甘薯的主要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

甘薯的繁殖方式 小麦器官的生长发育进程都呈“J”型曲线。

生长发育进程 马铃薯需钾肥最多。

答案正确解析
6.
(5分)
∙ ∙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7.2 甘薯生育特点与栽培要点 展开解析 答案错误解析
马铃薯需肥特点 甘薯是短日照作物,自花授粉、蒴果。

甘薯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