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一,关于清末改革

问题一: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政府是否会自行走上宪政之路?

1)从一九O一年到一九一一年十年间

,清政府的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

一九O一年一月,清廷发布上谕,命令高级官员提出改革制度和行政管理的意见,并创立政务处负责审查这些建议。

在教育制度方面,一九O五年九月,政府下令于次年废除科举,兴建各种新式学堂,鼓励学生出洋留学。

在军事制度方面,取消了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改建兵制,招募和训练新军。

在行政制度方面,政府推行了若干改革措施,整饬吏治,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

在法律制度方面,从一九O二年起,清政府决定着手修订法律和改进司法管理班工作;设置专署,聘请专家,编纂新的刑律以及编订商法与民法。

与此同时,清政府还在民间开展了一场革除陋习的运动,包括反对缠足和禁止鸦片。为了缓和满汉矛盾,清廷也修订了一些新的规章。

尤其重要的是,清政府确实做了不少工作,推行立宪。一九O五年十二月,以载泽为首的五大臣奉旨赴日、英、美、法、德等国考察,认真研究在中国实行立宪政体的可能性。一九0六年九月,政府正式下令预备立宪。一九0八年八月宣布了预备立宪的具体计划,许诺在一九一六年颁布宪法和首次选举国会,并发布了“宪法大纲”。在一九0九年分别举行了咨议局(类似于省级立法机构)和资政院(类似于国会)的选举,并于当年和次年先后召开了第一次咨议局会议和资政院会议。到了一九一O年,迫于朝野压力,清政府宣布修改立宪计划,决定提前四年实行立宪。到了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当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清廷又匆匆宣布宪法重要信条“十九条”,试图进一步加速立宪以平息革命运动,但为时已晚。

不难看出,在本世纪最初十年间,清政府确实进行了大量的政治改革工作。无论是就其深度还是就其广度而言,这次改革都远远超过了戊戌变法。但是,这场改革终于被辛亥革命所打断。一场旨在防止革命的改革,到头来也许倒成了引发革命的催化剂。于是有人埋怨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必要的革命,批评当时的所谓激进主义思潮。按照这种观点,如果那时的中国人更有耐心一点,给予清政府稍多的时间去完成其立宪计划,以后中国的情况可能还要更好一些。

2)应该说,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这样或那样的“革命”后

,中国人对“革命”一词早已极度反感,而对渐进和平的“改革”则情有独钟。以这种心情回过头去检讨历史,很容易得出那样的结论。

我从来不认为,凡历史上实际发生的一切都注定是必然要发生的。但是,在考察

晚清的改革何以失败的原因时,我们不可忽略以下几件事实。

第一,晚清的政治改革几乎完全是被“逼”出来的。

在镇压下戊戎变法后,本来清政府是变得更顽固而决不是更开明。为了进一步抵制西方的影响,慈禧煽动和利用狭隘的排外情绪,由此引出了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用武力直接干涉中国内政。联军中有人主张干脆废除清廷,另立孔子后裔作皇帝;另外一些人则要求慈禧还政于光绪。仅仅是迫于这种压力,慈禧为保全自己的权势,才一反常态地同意实行政治改革。

刺激清政府实行立宪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九O五年的日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小日本竟然打败了大俄国。这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立宪君主制优于专制君主制的一个铁证。于是在朝野上下,要求实行立宪的富国强兵的呼声便越来越高,包括张之洞、袁世凯一类地方实力派也力主立宪,清政府再无法对此置若罔闻。慈禧本人则被说服相信立宪实际上是维持皇室权力的最好手段,因此才最后下定了预备立宪的决心。

第二,在改革过程中,清政府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

首先,政府拒绝为戊戎变法平反。虽然它后来几乎实行了当年变法提出的所有主张甚至还有过之,但它却出于权力斗争的需要继续监视光绪、通缉康梁。其次,政府中有势力的满人集团对汉人地方实力派百般猜忌排斥,借改革之机进一步地获取权力。再者,政府的若干措施显然是自相矛盾,例如开创咨议局和资政院,本意应是广开言路,但与此同时,政府却又愈来愈严格地控制人们表达不同政见。另外,制定改革的时间表上,政府的步子总是太慢,连体制内立宪派的愿望都不能满足。如此等等。

粗略地讲,一场自上而下的宪政改革若要获得成功,有赖于一系列条件:它要有一种起码的道义感召力,它需要证明改革是为国为民,而不仅仅是为了保持统治集团的特权私利。它要有一定的主动性,不能是纯粹被逼迫而不得已的结果;如果它从一开始就缺少这种必要的主动性,那么它就必须要有足够的魄力加快改革的步伐(一九八六年汉城学生再次走上街头争取民主,南朝鲜当局由于八O年光州事件本来已经失去了改革的主动权,但由于卢泰愚等采取断然措施,一方面逼迫全斗焕退位,一方面立即接受了比示威者预期更多的要求,从而赢回了某种主动即为一例。)它应该善于化解历史包袱而不能继续制造政敌。它应该表明诚意、行为一致,而不能自相矛盾。在以上几方面,清政府差不多全部做错,因此,它所推行的改革的失败即便不是必要的,至少是难免的。

3)清末改革的失败,主因当然在于清政府自身。一个成功的革命家未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混战一场,到头来总会有个结果,而最后赢得胜利的人,不一定就是最高明的人。象在《说唐》里罗成夺了武状元,其实他只算第七条好汉。改革却不同。改革基本上不是用武力消灭对手,而是运用政治手段去协调、分解、诱导各派力量与各种利益,这显然需要更高超的智慧和技巧。所以,一个成功的改革家必定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清末改革的关键人物当然是慈禧。慈禧虽非等闲之辈,但正是她的刚愎自用、狭隘顽固,精于权术而昧于治道,长于小算计而缺乏大眼光,最终导致了一场本非不可能成功的改革的失败。

二,关于改革开放

我在前边列举了清政府在最后十年间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的是让读者便

于和这三十年改革开放作个比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邓小平的改革受到了充分肯定称赞。这当然是因为原先毛泽东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大战钢铁及尔后四清、文化大革命运动把中国的经济导入了崩溃的边缘。

邓小平两次上《时代》杂志封面,中共在国际舞台上的左右逢源,这证明了整个国际环境对中共改革的善意期待。

其次,国内环境也十分有利于改革。“文革”留下的摊子虽烂,但它却给人们提

供了一个期待改革、要求改革的极好的心理基础。举国上下求治求变,这就使得任

何一项改革都能获得超乎预料的大效果。仅仅是恢复高考,就造成了亿万青少年

如饥似渴读书学习的好风气。仅仅是允许农民包产到户,立时就迎来了农业的持续

丰产。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中共领导人,以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主人翁姿态重新出现。天下百姓对他们刮目相看,他们自己也有了一个现成的可以从新做起的大好机会。

再有,“文化革命”把中国的极权统治发展到顶峰。物极必反,它刺激了中国人

也许是第一次自发地萌生了强烈的自由民主要求。出于对多年来“革命”和“运动

”的痛切反省,人们普遍地向往那种和平的、渐进的改革路线。三十年来,中国

民主法制建设稳健地趋于成熟完善。

2)回顾中国这三十年的改革,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三.关于辛亥革命

问题二:辛亥革命是太革命还是太妥协?

1)辛亥革命受到两种相反的批评。有人责怪它太“革命”,用暴力推翻旧政权;有

人又责怪它太“妥协”,把胜利果实拱手相送给黎元洪和袁世凯。这两种批评都不

无事实依据,但又显然彼此矛盾。也许,我们应该把辛亥革命称为一场温和的革命

。这场革命之所以采取了暴力的形式而又同时具有温和的性质,那是一系列错综复

杂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任何一种因素强大到得以支配整个过程。和历史上

许多次重大变化一样,其最终结局和几乎每一派政治力量的预期都不相同,但又在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愿望。

2)辛亥革命前夕的中国,主要有三种政治力量:满清王室、立宪派和革命派。

先谈革命派。当时的革命派仍处于分裂状态。第一,海内外的革命派之间彼此脱节。孙中山是革命派中最有国际声望的领袖,但他对国内的革命派活动缺乏有效的

协调指挥能力。许多次国内革命派的武装反抗都和孙中山没有关联。包括武昌起义

,孙中山本人都是在武昌起义成功之后才从美国的报纸上得知这一事件的。第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