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术语,宋式与清式主要构件名词对照表
古建筑构件名称
![古建筑构件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68eea67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c.png)
古建筑构件名称1.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副阶:古建的外柱廊,副阶周匝:古建外面一圈都是外廊。
2.副阶柱:也就是廊柱,宋代称为“副廊柱”。
廊柱就是支撑廊檐的柱子,它应包括单独建筑的游廊和房屋周围的回廊等所有廊子的柱子。
但一般来说,廊柱主要指的是房屋周围的回廊或前后廊子的柱子。
我国古代很多房屋,上到皇家宫殿,下到普通人家的住宅,都常在主体房屋外围设有回廊或前后走廊,支撑这种廊子上的屋檐的柱子就是“廊柱”。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5.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古人在做建筑时,将构件或部位的端部做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形式,使得构件或部位的外观显得丰满柔和。
6.脊槫(拼音tuán):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7.檐槫:檐(拼音yán),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槫:即“桁”或叫“檩”,宋代称“槫”。
8.驼峰:两层梁枋间起支承托垫作用的墩木,通常做成骆驼背峰式样,故名。
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两种做法,前者较多,有鹰嘴、掐瓣、笠帽、卷云等式样;后者少见,辽金又有两侧斜削成梯形的。
清代改用柁墩,为高度小于直径的短木。
9.襻(拼音pàn)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10.丁华抹颏(拼音kē)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
中国古建筑术语(一)
![中国古建筑术语(一)](https://img.taocdn.com/s3/m/a4c06e514a7302768e993991.png)
一顺一丁:古建筑墙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一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般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十八斗: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75064c53561252d381eb6e2c.png)
屋背做圆弧不起脊的屋顶,又称
“过陇脊”。
出际、华厦
支出部分
边贴、挑出
两山屋檐悬跳部分。
檐出及
腰檐
出檐及
廓檐
出檐及
廓檐
檐顶伸出至建筑之外墙或外柱以外。檐按建筑层数分腰檐、重檐、三重檐(苏称三滴水)。
推山
无殿正脊加长向两山推出的做法。
排山
排山
硬山悬山或歇山山部之骨干构架。
收山
歇山山顶在两山的正心桁中心线上向里退回一桁径即缩短正脊的长短。
宋、清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
一、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
一、平面:
宋式名词
清式名词
苏州地区名词
词介
地盘
平面
面阔
地面
开间
建筑物水平剖视图。
①建筑物平面之长度。
②建筑物正面檐柱间之距离
③建筑物总长度称“通面阔”或
“共开间”。
进深
进深
建筑物由前至后的深度,总深度称
“总进深”、“共进深”
间
间
房屋宽度之面积为计算房屋的单位。
齐心斗
升
拱中心上的斗,又称“心斗”。
柱头枋上
之散斗和
齐心斗
槽升子
升
正心拱两端之升。
散斗
三才升
升
单材拱两端承上一层拱或枋之斗。
连珠斗
两斗重叠。
平盘斗
贴升耳
无斗耳的斗。
耳
耳
上斗腰
斗分耳、平、欹三段,苏地也将上斗腰、下斗腰合称“斗腰”。
平
腰
下斗腰
坐斗之中部。
欹
欹幽
底
斗底
幽
坐斗之下部。
斗、升之欹凹入的曲线,清式无幽为直线。
中国古建筑术语
![中国古建筑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a4613ea60b4e767f5acfced9.png)
中国古建筑术语[一顺一丁]古建筑墙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一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般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
[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I 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整理)古建筑木结构的构件名称
![(整理)古建筑木结构的构件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6f1fd8844693daef5ff73d29.png)
古建筑木结构的构件名称古建筑采用木结构比较普遍,主要是当时木材资源比较丰富,木材易于加工,所以使用较多,但是木结构的主要问题是易蛀、易燃,很多古建筑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消失了。
现存的还有部分古建筑,十分需要加强保护,对古建筑木结构的有关知识需要了解,这里介绍的是古建筑的构件名称。
古建筑的构件名称有宋式和清式两套,这些图上的标注是遵照《营造法式》的宋式名称,适用于早期木结构建筑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我把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一座金代建筑。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word完整版)古建筑构件名称
![(word完整版)古建筑构件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244e9b67dd88d0d232d46a9c.png)
中国古建筑技术(构件名词篇)一、通则名词1、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2、次间:建筑物明间和梢间之间的开间。
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3、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4、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5、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6、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7、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8、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9、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10、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11、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12、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向外挑出的水平长度.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
13、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14、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15、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16、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17、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
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
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18、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19、硬山: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20、悬山: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
悬山又称挑山.21、庑殿: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22、歇山: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歇山建筑又称九脊殿,型制等级仅次于庑殿建筑。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75064c53561252d381eb6e2c.png)
月梁
似荷包梁
月梁,形如弧虹状的梁,梁两面向外侧微膨称“琴面”,清式和苏地在卷棚结构顶层的梁称“月梁”,与宋代月架形制略有不同。
平梁(袱)
三架梁
三界梁
(山界)
两步架上共承三桁之梁。位于“山尖”的三架梁,庑殿两侧清式称“太平梁”。
三椽袱
三步梁
(三穿梁)
长三步架,一端梁头上有桁,另一端无桁而安在柱上之梁。
硬山
硬山
山墙直上至与屋顶前后坡平之结构。
撮尖
(斗尖)
攒尖
攒尖
几道垂脊交合于顶部上覆宝顶一般为单檐,也有重檐与三重檐。
抱厦(屋)
龟头屋
似雨塔
似外坡屋或
带廓
殿、堂出入口正中前方的附加似“门厅式凸出于正殿堂外的建筑物”。
勾连塔
为了扩大建筑物的进深。遂将二座以上的屋架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结构形式。
卷棚
(元宝顶)
挑檐檩
(挑檐枋)
梓桁
(托檐枋)
挑檐檩清大式又称“挑檐枋”斗拱外拽厢拱上之枋或檩。
平綦枋
(算程枋)
井口枋与
机枋
牌条
里拽厢拱之上,承托天花之枋。
和里拽厢拱所承之枋称“机枋”。
2.梁架
宋式名词
清式名词
苏州地区名词
词介
大木作
大木殿式
(大式)
大式殿庭
有斗拱或带纪念性之建筑形式。
大木作
小式大木
大式厅堂
无斗拱或不带纪念性建筑形式。
鹊台
凤凰台
昂嘴上一部分。
昂尾(挑斡)
挑杆
琵琶撑
昂后杆斜撑部分。
耍头
蚂蚱头
(耍头)
耍头
翘,昂头上雕研,或折角形的装饰法之
强干货!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
![强干货!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329330ac1c708a1294a4429.png)
强干货!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建筑从一定角度,体现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古建筑尤为突出。
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古建筑的结构及形式必然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和民俗等。
只有适应当地的民族文化及考虑地域性,才得以被留存保护。
本篇选择了部分古建筑名称术语解释,希望对热爱古建的朋友有些帮助,但再次提醒,术语的名称和做法也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因素,切莫以偏概全。
1、七踩斗拱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
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2、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3、三踩斗拱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在殿堂或亭阁柱间有隔架及装饰作用。
4、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5、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6、三踩交麻叶斗供清式斗拱组合名称。
主要用于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阁、琉璃焚帛炉等建筑,起支承出檐的作用。
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状烧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组成,可拆卸成拱、昂、翘、麻叶头等分件,每个分件三至四个露明面满着釉色。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DOC)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DOC)](https://img.taocdn.com/s3/m/4230931e03d8ce2f006623d3.png)
用于外檐柱头之上各部位的斗拱总称。
内檐斗拱
用于内槽金柱之上的各部位斗拱的总称。
计心造与偷心造
逐跳拱或昂上,每一跳上均置有横拱的称“计心造”。凡有一跳不安横拱而仅有单方向的拱出跳称“偷心造”。二者皆是斗拱组合方法之一。
单拱
一斗三升
斗三升
在大斗或内外跳头上仅置一层拱。
重拱
一斗六升
斗六升
在大斗或内外跳头上置二层拱,苏地
缝
中线一般多用于垂直向的中线
子荫
槽(浅)
插相交斗拱构件的浅槽。
隐出
线刻或挑出很少的意思。
相闪
指位置相隔差错。
栌斗
坐斗
(大斗)
坐斗
(大斗)
斗拱最下之斗,为全攒斗拱重量集中之点。宋代有圆栌斗称“圜栌斗”,方形栌斗四隅做成小圆形的称“讹角斗”。
交互斗
十八斗
升
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上一层拱与翘或昂的形似斗之小立方木。
斜拱)
由坐斗上内外出跳35°或45°的华拱。
丁华拱颏拱丁华拱
额拱
脊檩下与义手缠交形似“耍头”状的拱。
鸳鸯交
手拱
把臂厢拱
左右相邻的拱。
翼形拱
做成翼形的拱,拱头不加小斗,以代横向拱。
丁头拱
半截拱、丁头拱
实拱、蒲鞋头、
丁字拱
不用大斗,由柱身直接出跳半截华拱来承托梁枋。
角华拱
斜头翘
斜拱
斜置在转角位置成45°出跳的华拱。
塔角闹翘把臂拱或搭角闹二翘
角科上由正面伸出至侧面之翘与昂。
护壁拱
正心瓜拱、万拱与壁体附贴一起的单层或双层拱。
枫拱
(风潭)
为南方特有之拱,长方形木板其形一端稍高,向外倾斜,板身雕镌各种比试样,以代横向拱。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0286c8d7f1922791688e882.png)
古建筑名词解释二画1、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
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2、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
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3、九脊屋顶即歇山顶。
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4、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
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三画1、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2、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
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3、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
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4、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5、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
又注《礼记。
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
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1、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
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2、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3、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
4、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
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
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5、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
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59f642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8.png)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3.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4.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5.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挂落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6.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正定隆兴寺)7.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处理。
8.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9.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0.收山:是指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11. 偷心造与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称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
跳头上置横栱的称为计心造,金、元以后常用。
12移柱法、减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的处理,以获取较大的室内空间。
13.草袱:是在天花板(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或处理比较粗糙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14.明袱指天花以下的梁,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15.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等。
一.名词解释1工官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中,把建筑管理工作集中在国家手里,由封建统治集中掌握的制度。
2僭越:西周时期,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的高度、道路的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照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中国古典建筑术语词典
![中国古典建筑术语词典](https://img.taocdn.com/s3/m/39670f320740be1e650e9a93.png)
中国古典建筑术语词典[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一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般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
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
[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
袖口宽0.8斗口,深0.1斗口;十八斗以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
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
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
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1、清式大木作斗拱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拱。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
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拱构件。
[三砖五瓦] 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036814676eeaeaad0f33065.png)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建筑从一定角度,体现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古建筑尤为突出。
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古建筑的结构及形式必然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和民俗等。
只有适应当地的民族文化及考虑地域性,才得以被留存保护。
本篇选择了部分古建筑名称术语解释,希望对热爱古建的朋友有些帮助,但再次提醒,术语的名称和做法也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因素,切莫以偏概全。
1、七踩斗拱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
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2、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3、三踩斗拱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在殿堂或亭阁柱间有隔架及装饰作用。
4、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5、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6、三踩交麻叶斗供清式斗拱组合名称。
主要用于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阁、琉璃焚帛炉等建筑,起支承出檐的作用。
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状烧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组成,可拆卸成拱、昂、翘、麻叶头等分件,每个分件三至四个露明面满着釉色。
古建名称宋清对照表
![古建名称宋清对照表](https://img.taocdn.com/s3/m/fa8340cece2f0066f5332292.png)
位置 清式
面阔 进深 通面阔 通进深 明间 次间 梢间 尽间 柱顶石 檐柱 金柱 中主 周围廊 坐斗 斗拱 十八斗 三才升 蚂蚱头 平盘斗 耳 腰 底 正心瓜栱 正心万栱 里外拽瓜栱 里外拽万栱 厢栱 翘 攒 宝瓶 跳杆 菊花头 斜翘 斜昂 昂嘴 枕头木 斗栱 踩 列栱 平面
宋式 位置
清式
宋式 位置 清式宋式 Nhomakorabea当心间 次间 梢间 稍间 柱础 檐柱 内柱 分心柱 副阶周匝 栌斗 交互斗 散斗 耍头 贴耳升 耳 平 欹 泥道栱 泥道慢栱 瓜子栱 瓜子万栱 令栱 华栱 朵 角神 挑斡 靴楔 角华栱 角昂 昂尖 生头木 铺作 跳 抄 后带
柱头科 柱头铺作 由戗 续角梁 平身科 补间铺作 大连檐 小连檐 角科 转角铺作 小连檐 大连檐 三踩 四铺作 瓦口木 鷰yan颔板 翘 抄 廊 副阶 五踩 五铺作 歇山顶 厦两头 七踩 六铺作 悬山顶 不厦两头 九踩 七铺作 庑殿顶 四阿顶 十一踩 八铺作 举架 举折 栱垫板 栱眼壁板 步架 椽架 正心枋 柱头枋 翼角 转角 井口枋 平棊qi枋 掰bai升 侧角 梁架 里外拽枋 罗汉枋 冲出 斜出 生出 撩檐桁(檩) 撩檐枋 装修 装修 小木作 平板枋 普柏枋 门枕 门砧zhen 额枋 阑额 抱框 榑柱颊 小额枋 由额 短抱柱 立颊 承椽枋 由额 裙板 障水板 三架梁 平梁 下槛 地栿 绦tao环板 腰华板 五架梁 四椽栿 九架梁 八椽栿 走马板 照壁板 双步梁 乳栿 连楹ying 鸡栖木 七架梁 六椽栿 余塞板 泥道板 十一架梁 十椽栿 抹头 腰串 三步梁 三椽栿 台基 斗八藻井 藻井 五步梁 五椽栿 天花 斗棊 平闇an 七步梁 七椽栿 阶条石 压阑lan石 单步梁 剳zha牵 台基 殿阶基 递角梁 递角栿 垂带 副子 脊瓜柱 侏儒柱 瓦顶 荷叶净瓶 云栱瘿ying项 角背 合榻 石栏杆 钩阑 随梁枋 顺栿串 正吻 鸱chi吻 桁 檩 榑 走兽 蹲兽 上金檩/桁 上平榑 勾头 华头筒瓦 下金檩/桁 下平榑 仙人 嫔伽 雷公柱 杆棖cheng 滴水 重唇板瓦 仔角梁 子角梁 排山勾滴 华废 老角梁 大角梁 博脊 曲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