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典故
中秋节的典故故事
中秋节的典故故事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是一个举国欢庆的节日。
这个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其中的典故故事更是让人们倍感神奇和美好。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与中秋节相关的典故故事。
1. 嫦娥奔月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如同神仙般长寿。
他们过着幸福而温馨的生活。
然而,一个天灾降临,他们失去了长生不老的药。
唯一的蓝色,就是长生不老的药物被一个叫做夸父的神仙追赶着。
有一天,夸父追击到了女仙嫦娥家门口,这位善良的女仙不忍心看到人们痛苦,因此决定偷偷拿走长生不老的药物。
夸父发现后便开始追赶嫦娥,嫦娥拼尽全力逃跑,最终来到了月宫。
为了躲避夸父的追捕,嫦娥不得不把药物吞了下去。
仙丹的力量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她永远地居住在了月亮上。
从此,每年的中秋节,人们就可以看到嫦娥在月亮上散发着美丽的光芒,给人们带来温馨和祝福。
2. 后羿射日古时候,在天空中有十个太阳。
每天,这些太阳轮流升起,为人们带来光和热。
然而,在一个夏天,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大地干燥,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拯救人们的生活,一个英勇的射手后羿走了出来。
他拉满弓弦,一箭射向天空中的太阳。
箭矢射中了九个太阳,只剩下一个太阳照亮大地。
人们感激地望着后羿,他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为了报复,后羿的妻子嫦娥趁后羿出门的时候偷走了长生不老的药。
后羿回家后发现了这个事实,他非常生气。
在一次争吵中,嫦娥飞上了天空,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
后羿伤心地望着夜空中的嫦娥,每年中秋节他都会带着孩子们望着满月,怀念与妻子的美好时光。
3. 月下露台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位大臣名叫李白,他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与王昌龄交好,在中秋节这一天,他们便一起登上一座高山,来到了一个月色明亮的露台上。
这座露台的位置正好可以俯瞰周围的乡村和田野,月光洒在大地上,使一切都显得格外美丽。
李白和王昌龄在露台上喝酒、吟诗,畅谈人生。
他们与月亮,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欢度着这个美好的夜晚。
和中秋有关的典故
和中秋有关的典故中秋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与它相关的典故众多,让人流传至今。
下面将介绍几个与中秋有关的典故。
典故一: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也是中秋节最著名的故事之一。
相传古时有十太阳同时出现,炎热难耐。
后羿是个英勇善射的人,他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们的生活。
人们为了感谢他,将不死之药给他保管。
然而,他的妻子嫦娥偷偷吞下了这颗不死之药,变成了不老不死的仙女。
后羿追求不到嫦娥,只好望着月亮思念她。
为了让人们纪念后羿和嫦娥的爱情,中秋节就成为了祭拜月亮的节日。
典故二:后羿射日后羿射日也是一个与中秋节有关的典故。
相传古时候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炎热难耐。
后羿是个英勇善射的人,他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们的生活。
为了纪念后羿的功绩,人们每年的中秋节都会举行射箭比赛,以此来祭拜后羿和祈求丰收。
典故三:玉兔奉草玉兔奉草也是一个与中秋节有关的典故。
相传在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在月亮上遇到了一只可爱的玉兔。
玉兔懂得种草,每年中秋节时,它会在月亮上奉上一颗不凋不败的玉草,以此祈求人间的平安和幸福。
人们在中秋节时也会在家中摆放兔子形象的玩偶,以此来纪念玉兔。
典故四:张良辞官张良辞官也是一个与中秋节有关的典故。
相传在秦朝时,张良辅佐刘邦,帮助他建立了汉朝。
刘邦成为了汉朝的皇帝后,张良辞去了官职,隐居在乡间过着平静的生活。
有一年的中秋节,张良在庭院里摆下了一桌丰盛的宴席,邀请了刘邦前来共度中秋。
刘邦感到非常惊讶,问张良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摆酒。
张良回答说:“中秋佳节,天地人和,我想与您共享这美好的时刻。
”这个典故表达了张良对刘邦的感激之情,也体现了中秋节家人团聚的重要意义。
典故五:吴刚捡桂吴刚捡桂也是一个与中秋节有关的典故。
相传在古时候,吴刚是个勤劳善良的人,他每天都在山上劳作,生活艰辛。
有一天,吴刚在山上捡到了一个桂花,他觉得这是上天给他的恩赐,于是抱着桂花回家。
然而,他的邻居们嫉妒他的好运,纷纷来抢他的桂花。
关于中秋节有什么经典典故
关于中秋节有什么经典典故 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由来已久,每年的农历⼋⽉⼗五便是⼀年⼀度的中秋节,你知道中秋节典故吗?下⾯店铺就告诉你中秋节典故,⼀起看看吧! 中秋节典故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照亮⼤地和给⼤地带来温暖,但有⼀天,⼗个太阳却⼀起出现,⼤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
这时,有⼀个叫后羿的神射⼿,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
⼈们于是把他拥⽴为王。
后羿当上皇帝后,沉迷酒⾊,随意杀⼈,成了暴君。
他希望长⽣不⽼,跑到昆仑⼭盗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药,他的妻⼦嫦娥怕他长⽣不⽼,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药偷来吃了,于是她⾃⼰就轻飘飘地飞上了⽉宫。
奔⽉后,嫦娥住的⽉宫其实是⼀个寂寞的地⽅,除了⼀棵桂树和⼀只兔⼦,就别⽆他物。
可是⼜有另⼀个说法是,在⽉宫⾥还有⼀个叫吴刚的⼈。
后来,⼀般妇⼥每逢中秋拜⽉,就是向⽉宫⾥的嫦娥遥祭。
中秋节⾷物 柚⼦ 柚⼦是中秋节的必备品之⼀,因为“柚”与“佑”谐⾳,也是希望⽉亮保佑的意思。
吃了甜⽉饼,再吃点甜酸的柚⼦,既开胃,⼜解油腻,让⼝腔有清爽感。
柚⼦味道酸甜,略带苦味,含有丰富的维⽣素C及⼤量其他营养素,是医学界公认的最具⾷疗效益的⽔果,有降⾎糖、降⾎脂、减肥、美肤养容等功效,经常⾷⽤,对糖尿病、⾎管硬化等疾病有辅助治疗作⽤,对肥胖者有健体养颜功能。
团圆馍 陕西西安⼀带,每到中秋节,当地每家做馍,全家共吃⼀馍,称“团圆馍”。
馍有顶、底两层,中间加芝⿇。
馍上层⽤⼤碗拓⼀个圆圈,象征中秋之夜,圆中刻“⽯头”⼀块,上站⼀个吃蟠桃的“⼩猴⼦”。
馍在锅⾥烙熟后,切成尖⽛状,全家每⼈⼀⽛,家⼈短期外出,则留下⼀⽛。
出嫁的姑娘,娘家则送馍上门,以⽰全家团圆不忘。
糍粑 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们为纪念楚国⼤将军伍⼦胥⽽流传⾄今的传统习俗。
通常⼈们把过中秋看成仅次于春节的农历节⽇,素有“⼩年”之称。
中秋节这⼀天天还未亮,家⾥的妇⼥就早早地起床开始忙活了,把清洗⼲净的糯⽶倒进⽊甑⾥蒸熟。
中秋节与月亮有关的典故和批注
中秋节与月亮有关的典故和批注一、嫦娥奔月1. 典故内容-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
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
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嫦娥为了保护不死药,无奈之下自己吞了下去,结果身体变轻,飞向月宫。
后羿伤心欲绝,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在每年八月十五这一天,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 批注- 文化内涵:这个典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月亮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嫦娥飞向月宫,使月亮成为一个充满神秘和浪漫色彩的地方。
月亮从此不仅仅是夜空中的天体,更成为了人们寄托情感的对象。
- 人物形象:后羿是一个英勇无畏、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他的力量和正义感代表了古代人民对英雄的期望。
嫦娥则是美丽、善良且忠贞的女性形象,她为了保护不死药而奔月,这种牺牲自我的行为也体现了一种高尚的品德。
同时,逢蒙的贪婪形象也从反面衬托出后羿和嫦娥的正面品质。
二、吴刚伐桂1. 典故内容- 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月桂树。
月桂树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仙人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
吴刚伐桂的声音在寂静的月宫中不断回响,他年复一年地做着这件事,却始终无法将树砍倒。
2. 批注- 文化内涵:这一典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因果报应观念。
吴刚因为犯错而受到惩罚,这种惩罚具有一种永恒性,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敬畏。
同时,吴刚伐桂的故事也增添了月宫的神秘氛围,使月亮成为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
- 寓意延伸:从另一个角度看,吴刚伐桂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中秋节赏月的历史典故
中秋节赏月的历史典故中秋节是华人世界里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一个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而赏月则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中秋节赏月的历史典故有很多,下面将为您介绍几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1. 后羿射日古代传说中,有位名叫后羿的英雄,他是一位弓箭手,拥有惊人的射箭技巧。
在人们生活在黑暗与饥饿中的时候,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为了帮助人们,后羿挺身而出,将九个太阳射下,仅留下一个太阳普照大地。
人们为了纪念后羿的功绩,便在中秋节这大好时机赞扬他的英勇事迹,同时也表达对神奇的太阳的敬仰。
后来,这种庆祝活动便变成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
2. 嫦娥奔月还有一个与赏月相关的典故,是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
传说中,嫦娥是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子,她与丈夫后羿生活在一起。
在后羿射日之后,人们对他们俩怀有极高的赞誉。
然而,嫉妒心作祟的后羿喝下了长生不老药,变得残忍而专横。
嫦娥为了保护人们不受到后羿的伤害,偷偷吞下了长生不老药,并在一次争吵中飞上了月亮。
为了纪念这个传说,人们便在每年的中秋节期间赏月,将嫦娥与月亮联系在一起,表达对她的景仰与怀念。
3. 曹操赏月除了神话传说,历史上也有很多与中秋节赏月相关的故事。
其中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是曹操,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角色。
在曹操的治下,人们普遍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
然而,曹操非常重视人们的情感交流和团结。
据说,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曹操坐在庭院里,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深深感叹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他默默地发誓在一天内解决所有争端和纷争。
为了表达对曹操的景仰,人们在中秋节期间也开始赏月。
中秋节赏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每到中秋佳节,无论在家中还是到户外,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赏月、品尝月饼、赋诗作画等活动。
在欣赏月光皎洁的同时,人们还会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赏月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是传递着团圆、思乡和祝福的情感。
中秋的典故与寓言故事
中秋的典故与寓言故事中秋,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充满了典故和寓言故事的节日。
在这个月圆之夜,人们欢聚一堂,赏月、吃月饼,共度团圆时刻。
而中秋的典故和寓言故事,更是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典故一: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中秋最为著名的典故之一。
相传很久以前,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炎热的阳光使人们生活困苦。
于是,英勇的射手后羿决定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人们。
他成功地射下了九个太阳,但这也引起了太阳神的愤怒。
太阳神想要报复后羿,于是派遣了精怪在后羿家中制造麻烦。
后羿的妻子嫦娥为了保护丈夫,不顾一切地吞下了长生不老药。
她的身体开始飘浮起来,最终飞向了月亮。
从此,嫦娥成为了月宫中的仙女,每年的中秋之夜,她都会出现在月亮上,与人们共度团圆之夜。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勇往直前、保护家人的精神是值得赞美的。
同时,也让人们明白了月亮的神秘和美丽。
典故二:吴刚捉兔吴刚捉兔也是中秋节的典故之一。
相传,吴刚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他在地球上种植树木,保护自然。
有一天,仙人看到了吴刚的努力,决定带他到月亮上享受长生不老的生活。
吴刚在月亮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他却渐渐感到无聊。
他想念地球上的家人和朋友,渴望回到地球上。
于是,他请求仙人让自己回到地球。
仙人答应了吴刚的请求,但有一个条件:吴刚必须在地球上找到一个不死草。
吴刚满怀希望地回到地球,但他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不死草。
最终,他决定在月亮上永远守着月亮,以示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家人的重要性。
同时,也让人们明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寓言故事一:玉兔捣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兔是月亮上的仙兽。
有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玉兔捣药的故事。
相传,玉帝派玉兔在月亮上捣药,每天都要捣出一种神奇的药物。
玉兔非常勤奋,每天都按时捣药。
然而,有一天,玉兔的药杵掉进了水中,他无法继续捣药了。
玉兔非常着急,他不愿意让玉帝失望,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身体来代替药杵。
中秋古典典故诗词小故事
中秋古典典故诗词小故事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秋古典典故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中秋节的典故和由来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因为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还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节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远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中秋节典故
中秋节典故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许多与中秋节相关的典故。
下面列举几个著名的中秋节典故:
1. 嫦娥奔月:相传古代有十日并出现了十个太阳,使人间炎热不堪。
后来,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了一个。
天帝为了表彰后羿,赐给他一枚神奇的长生不老药。
然而,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偷吃了一只药丸,变成了仙女,并飞上了月亮。
后羿为了怀念妻子,每年的中秋节时,都会在庭院里摆上香案,摆放月饼,拜月祭祀。
2. 周文王祭月:周朝时期,文王的儿子伯禽在训练军队的时候,经常晚归。
有一次,伯禽因夜间操练而迟归,刚好赶上满天明月。
他感到非常羞愧和愧疚,于是决定每到中秋节就在庭院里祭拜月亮,以表达自己的忠诚和对父亲的敬仰。
3. 月宫摘桂:相传古代有一个聪明乖巧的女儿名叫嫦娥。
她嫁给了后羿后,生活在人间。
她有一天偶然听到了天宫中的仙人们提到:“唯有月宫中的桂树上结的桂子才能延年益寿。
”嫦娥便心生欲望,想去月宫摘取桂子,以保住自己和丈夫的健康长寿。
于是,她在一个月圆之夜默默离开了家园,来到了月宫。
这些典故都与中秋节的主题,即团圆和祭祀月亮,密切相关,成为中秋节的文化象征和祭祀仪式的起源。
有关中秋的典故_中秋节
有关中秋的典故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佳节万家欢,你知道有关中秋的典故吗?今天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有关中秋的典故资料,希望你能喜欢。
有关中秋的典故1: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有关中秋的典故2: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
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
中秋节赏月背后的历史典故
中秋节赏月背后的历史典故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全家团聚、赏月的时刻。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中秋节赏月只是一种形式,而对于其中的历史典故鲜有了解。
实际上,中秋节赏月的习俗背后蕴藏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意义,与丰富多样的传说和故事密不可分。
本文将为您解析中秋节赏月背后的历史典故。
一、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赏月的背后,有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嫦娥奔月。
据传说,古代中国有十个太阳,导致大地上旱灾连连。
后羿是个英雄,他拉紧弓弦,一箭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人民。
为了抱住太阳,人民懿德皇后奉献了仙草给后羿,并让他去庆贺他的功绩。
然而,王母娘娘对此深感愤慨,因为仙草对于她来说非常重要。
她派人来找后羿,但后羿拒绝了她的要求。
王母娘娘不满意后羿的回答,于是她派遣嫦娥来取回仙草并惩罚后羿。
在她的鼻子下面,嫦娥吃下了仙草,并拿着另外两个仙草逃跑到了月亮。
这时,王母娘娘对她发出了警告,如果她没有拿回仙草,她将永远被困在月亮上。
嫦娥在月亮上呆了很长时间,为了不让后羿和王母娘娘再次发生争执,她变成了一位月宫仙子。
每年中秋之夜,嫦娥在月宫重新出现,人们便能在月亮上看到她的身影。
二、吴刚打桩的传说在中秋节赏月时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吴刚打桩。
相传吴刚是汉朝时期的一个著名木匠,他非常勤奋,工作非常出色。
他因为拒绝成为仙人,受贬成为人类。
然而,王母娘娘并不是把他捉住,她让吴刚在月亮上砍伐仙桩罚他。
吴刚每年中秋节都会砍伐仙桩,但由于桩根不断恢复,他永远无法砍树。
吴刚的神话象征了古代农民对耕作辛苦的生活的崇高敬意。
三、兔子捣药的传说中秋节还存在兔子捣药的传说。
相传在月亮上,有兔子正在捣碎药材,准备为王母娘娘炼制长生不老药。
这个故事来源于《山海经》中的《燕太子丹元子传》,据说其中的仙草只有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才能长出并具有特殊的药性。
兔子捣药的形象成了中秋节的标志之一,而兔子也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机智和聪明。
总结中秋节赏月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意义。
中秋节的神话传说与典故
中秋节的神话传说与典故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并赏月、吃月饼。
除了中秋的习俗,中秋节还有许多神话传说和典故与之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几个与中秋节相关的神话传说和典故。
1. 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中秋节最著名的神话传说之一。
相传,古代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大地饱受炙烤,庄稼死亡,人民生活艰难。
于是,神射手后羿决定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人类。
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后,受到了上天的惩罚。
他的妻子嫦娥误服了长生不老药,飞上了月亮。
嫦娥在月宫中度过了孤独的岁月,每年的中秋之夜,人们便在庭院中摆放供品,拜月祈福,表达对嫦娥的思念之情。
2. 后羿射日除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中秋节还与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相关。
相传,后羿是一位非常擅长射箭的神射手,他不仅射下了九个太阳,还曾经射下了邪恶的太阳之神。
传说中,太阳之神用火烤烤人民,后羿为了拯救人们的生活,决定射下太阳之神。
经过一番苦战,后羿成功将太阳之神射下,人民不再被炙烤,生活恢复了平静。
后羿射日的传说给人们带来了勇敢、拯救的寓意,因此中秋节期间,人们在赏月时,也会把目光投向天空,向后羿英勇的形象致敬。
3. 李清照与中秋在宋代文学界有一位著名的女作家李清照,她的诗歌中也融入了中秋节的元素。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之一,她的作品以描绘爱情和自然为主题,其中许多作品都与中秋有关。
她的《如梦令》一词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将中秋的月光照耀下的美丽景色与女主角的思念之情相结合,表达了对美好回忆的追忆和感叹。
正是这样优美的词句,让李清照成为了中秋节文学的代表之一。
4. 月饼的典故提到中秋节,人们就会想到美味的月饼。
传说中,明朝时期的起义领袖朱元璋曾使用月亮作为统一人民的暗号。
朱元璋发现敌人不易防备月亮,于是命令手下将暗号写在月饼里,分发给起义军。
和中秋有关的典故
和中秋有关的典故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与它相关的典故丰富多样。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与中秋节有关的典故。
一、嫦娥奔月相传古时有一个叫做后羿的英雄,他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民的生活。
为了感谢他,王母娘娘赐给他一瓶仙丹,可以让他长生不老。
然而,后羿并不想独自享受长生不老的福气,他想与妻子一起分享。
但是他的妻子嫦娥不小心喝下了仙丹,飞升到了月亮上。
后羿非常伤心,每年的中秋节,他都会在家中摆上美食供奉给妻子。
人们为了纪念后羿和嫦娥的爱情,也开始在中秋节的晚上仰望月亮,祈福幸福美满的爱情。
二、吴刚捡桂相传,吴刚是一个非常勤劳的木匠,他一直梦想能够长生不老。
有一天,吴刚听说在月宫中有一棵长生树,于是他决定登上月宫寻找长生不老的秘密。
吴刚来到月宫后,果然看到了一棵高挂在月亮上的桂树。
他十分高兴地摘下一片桂叶,准备带回地上。
然而不幸的是,他刚刚摘下桂叶,就被王母娘娘发现了。
王母娘娘十分生气,将吴刚变成了月亮上的一颗树。
从此以后,每年的中秋节,人们都可以看到月亮上的吴刚树,而且桂树也成为了中秋节的象征之一。
三、兔子奔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上有一个传说中的兔子。
相传,兔子是一个勤劳的动物,它经常帮助其他动物。
有一天,玉皇大帝看到了兔子的努力和善良,决定将兔子带到月亮上,让它成为月亮的伴侣。
据说,每年的中秋节晚上,兔子会在月亮上制作美味的月饼,然后分发给人们。
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兔子奔月”。
四、玉兔捣药相传,在月宫中有一只叫做玉兔的兔子,它非常擅长草药和药物。
每天晚上,玉兔都会捣碎各种草药,制作出神奇的药物。
据说,玉兔每年的中秋节晚上,都会在月亮上举行药物制作的盛大仪式。
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会向月亮祈福,希望能够得到玉兔的药物庇佑,身体健康。
中秋节是一个充满了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的节日,人们通过这些典故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祈愿。
无论是嫦娥奔月、吴刚捡桂、兔子奔月还是玉兔捣药,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中秋节的民俗传说及历史典故
中秋节的民俗传说及历史典故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为喜爱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品尝月饼、赏月、赛诗等。
而中秋节的民俗传说和历史典故更是增添了这个节日的神秘和魅力。
一、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最为人所熟知的传说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于是,后羿这位英勇的射手挺身而出,用神箭将九个太阳射下,使得人们重获太阳的光明。
为了感谢后羿的英勇行为,天后赐予他一颗不死之药。
然而,后羿的妻子嫦娥却被一群贪婪的人所觊觎。
为了保护不死之药,嫦娥决定吞下药丸,飞上月亮。
从此,嫦娥成为了月宫中的仙女,每年的中秋之夜,人们就能看到她在月亮上翩翩起舞。
这个传说不仅寓意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象征着团圆和爱情的力量。
二、吴刚和玉兔的故事除了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那就是吴刚和玉兔的故事。
相传,吴刚是一个木匠,他因为砍倒了一棵不朽的仙桂树,被贬到了月亮上。
在月亮上,吴刚过着孤独的生活,他的唯一伴侣就是一个叫玉兔的仙兽。
每年的中秋之夜,人们都能看到月亮上的吴刚和玉兔,他们一起采摘仙桂树的果实,希望能够重获自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贪得无厌,否则就会失去更多。
三、中秋节的历史典故中秋节的历史典故也是丰富多彩的。
据史书记载,中秋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周朝时,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向月亮祭拜,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而在唐朝时期,中秋节被正式定为国家的节日,皇帝会在这一天亲自主持祭月仪式,并举行盛大的宴会。
中秋节的习俗和传统也逐渐形成,如赏月、吃月饼等。
在宋朝时期,中秋节更成为了一个团圆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至今,中秋节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总之,中秋节的民俗传说和历史典故丰富多样,它们不仅寓意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象征着团圆和爱情的力量。
中秋节的典故与故事
中秋节的典故与故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不仅享受美食,更是通过各种典故和故事来传承和弘扬中秋文化。
下面将介绍几个与中秋节相关的典故和故事。
1. 嫦娥奔月相传古代有十个太阳,烤焦了大地,民不聊生。
于是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了九个太阳,使得人们得以重获生机。
天帝赐给了他一瓶仙丹,后羿妻子嫦娥偷喝了仙丹后飞上了月亮。
从此,人们便看到了月亮上的嫦娥,成为了中秋夜最美的景象。
2. 后羿射日后羿射日也是一个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老传说。
相传古时候,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烧焦了大地,后羿为了拯救苍生,使用神弓神箭,射下了九个太阳。
他的英勇行为使得人们对后羿产生了敬佩和感激之情,而后羿也因此成为了中秋节中备受赞美的英雄人物。
3. 月亮宫相传,在月球上有一座美丽的宫殿,它是嫦娥居住的地方。
这座宫殿是由白玉所建,美轮美奂。
每到中秋节,嫦娥便会举办盛大的宴会,邀请仙女和人们一起欢庆,共享美味的月饼。
这个故事传承了人们对月宫的美好愿景,宛如仙境一般。
4. 赵匡胤捉拿胡僧古时有一位名叫赵匡胤的将军,在中秋节的时候,他独自外出巡视。
在路上,赵匡胤遇到了一个可疑的胡僧,这个胡僧看起来很怪异。
赵匡胤怀疑他可能是来谋害自己的敌人,于是抓住了他。
经过审问,胡僧的真面目终于揭开,原来他是一名想要伤害赵匡胤的刺客。
赵匡胤英勇地保护了自己,也保卫了安定的国家。
5. 月宫赏桂古时候,中秋节是人们赏月的时候,也是观赏桂花的好时机。
相传,嫦娥住在月亮上的月宫,她喜欢桂花的香味。
于是,人们在中秋节的时候,不仅会赏月,还会赏桂,以纪念和向嫦娥表达敬意。
总结:通过以上的典故和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秋节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厚底蕴。
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丰富了中秋节的内涵,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中秋节不仅是人们享用美食的时刻,更是人们弘扬传统文化、寄托情感、团聚亲情的重要节日。
让我们在这个中秋节中,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秋节的历史典故
中秋节的历史典故关于中秋节的历史典故在我国的古代历法之中,八月中旬的的一天——农历八月十五日,定为中秋节。
它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至明清之时已与元旦齐名。
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历史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中秋节的历史典故中秋节源自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
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古人经长期观察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
《周礼》记载,我国周朝时就有中秋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夕月”仪式。
春秋战国时,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
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
北魏、隋唐以来,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人们为了祈求月神为农业发挥有利作用,或为了庆祝丰收,答谢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视祭月、拜月礼俗,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中央政府祭月的坛场。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在祭月拜月的同时,又出现了赏月的习俗。
晋代文献中已有中秋赏月的记载。
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大约是在唐代。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
到了明清,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上升为与新年、清明、端午并重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圆之日,又是亲人团聚、团圆之时。
自古以来,团结、团圆、庆丰收,就是中秋节的主题。
因此,中秋节又称“中秋节的由来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民间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另外一种说法是与农业生产有关。
八月中秋时,农作物基本都成熟了,农民为了庆祝丰收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而流传最为广发的是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中秋节的历史典故与习俗意义
中秋节的历史典故与习俗意义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团聚的时刻,更是人们对祖国、家园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本文将介绍中秋节的历史典故以及习俗的意义。
1. 历史典故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具有丰富的历史典故。
最有名的故事是嫦娥奔月。
相传,古代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灾难。
为了拯救人们,英雄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
天帝赏赐后羿不死之药,后羿却不忍心离开自己的妻子嫦娥。
一天,后羿外出,嫦娥偷偷吞下不死之药,飞上了月亮成为了仙女。
从此,每年的中秋之夜,人们都可以在明亮的月光下思念自己的亲人。
另一个典故是岳飞的故事。
岳飞是北宋时期的一位着名将领,他为民族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他因被奸臣毛文龙陷害而被投入监狱,并最终惨遭杀害。
人们认为,岳飞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与中秋节的精神相契合,所以他被视为中秋节的象征之一。
2. 习俗意义中秋节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它们既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追求。
其一是赏月。
中秋之夜,明亮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人们常常携带月饼和水果,在户外或者家中的阳台上赏月。
赏月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祝福,人们希望美好的月光可以带给亲朋好友幸福和平安。
其二是吃月饼。
作为中秋节最经典的食品,月饼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
月饼的圆形寓意着团圆,人们在节日期间赠送月饼,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
同时,月饼的馅料种类繁多,象征着丰收和幸福。
不同地区的月饼风味也各具特色,丰富了人们的口味。
其三是猜灯谜。
中秋节期间,人们常常在月亮下挂灯笼,灯笼上写有谜语,其他人猜测答案。
猜灯谜既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知识的交流。
通过猜灯谜,人们扩展了知识面,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最后是子女回家。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的团聚。
因此,中秋节是许多人盼望与家人团聚的时刻。
子女常常会赶回家乡,与父母和亲人共度中秋佳节。
中秋相关的典故
中秋相关的典故中秋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欢聚一堂,赏月、品尝月饼,共庆团圆之喜。
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典故,下面就来介绍几个与中秋节相关的典故。
一、嫦娥奔月相传古时候,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炙烤大地,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于是,传说中的英雄后羿带着弓箭,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们的生活。
后羿的功绩让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但也引来了嫉妒之心。
后羿的妻子嫦娥得到了长生不老药,却被后羿的弟弟冯刚所盗。
为了保护不让药物落入坏人手中,嫦娥选择了吞下药物。
她吞下药后,便飞向了天空,最终成为了月亮上的仙女。
二、吴刚伐桂吴刚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
他曾经因为犯了错误而被玉皇大帝流放到了月亮上。
在月亮上,吴刚过着孤独的生活,他想要回到人间与家人团聚,却没有办法。
后来,吴刚听说只有在中秋节这一天,他才有机会返回人间。
于是,吴刚每年都在中秋节这天努力伐桂,希望能够砍断桂树,离开月亮。
然而,每次他一刀砍下去,桂树就会立刻长出来,吴刚的努力都白费了。
尽管如此,吴刚依旧坚持不懈,他的精神一直被人们传颂至今。
三、兔子奔月在中国的传说中,月亮上住着一只兔子。
据说,这只兔子是嫦娥仙女的宠物。
每当中秋节这天,兔子就会跳到月亮上,陪伴着仙女度过这个团圆的夜晚。
为了表示对兔子的感激,人们在中秋节这天会在月饼上制作兔子的图案,以示纪念。
四、岳飞与中秋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在南宋时期,岳飞带领军队抵御金国的入侵,取得了一系列的战斗胜利。
然而,由于官僚内斗和政治阴谋,岳飞最终被陷害身死。
人们为了纪念岳飞的忠诚和英勇,将中秋节定为岳飞祭月的日子。
每年的中秋节,人们会到岳庙前献花祭拜,向岳飞表达敬意。
中秋节的典故很多,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美丽传说。
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更加热爱和珍视这个传统节日。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们一起赏月、品尝月饼,感受团圆的温暖和美好。
无论身在何处,中秋节都能将人们的心紧紧相连,传递着团圆和祝福的情谊。
中秋节有哪些典故
中秋节有哪些典故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我国的地位是很高的。
你知道中秋节的典故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店铺就给大家介绍中秋节的典故,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中秋节的典故貂蝉拜月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
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
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月下独酌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
“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
《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中秋节习俗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
“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
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
“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
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中秋节的典故与名人故事
中秋节的典故与名人故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会欢聚一堂,共度团圆之夜。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包括了许多典故和名人故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中秋节的典故与名人故事,了解其中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一、典故之“嫦娥奔月”中秋节最著名的典故之一就是“嫦娥奔月”。
相传,古代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炙热的阳光使人们生活困苦。
于是,神仙射下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照亮人间。
为了奖励射下太阳的英雄后羿,王母娘娘赐予他仙药“不死之药”。
然而,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偷吞下了这颗仙药,她因此飞升至月宫,成为了月亮中的仙女。
这个典故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嫦娥的奔月之举,代表着人们追求仙境和永恒美好的心愿。
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中,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赋诗等,都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二、名人故事之“范蠡与西施”在中秋节的文化传统中,还有一个著名的名人故事,那就是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相传,范蠡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物,而西施则是一个美丽绝伦的女子。
范蠡曾经辅佐吴王夫差,帮助吴国崛起。
而西施则以其美丽而闻名于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丽和智慧并存,可以相辅相成。
范蠡的智慧和西施的美貌共同促成了吴国的繁荣。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也会赏月、赋诗,以表达对美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
三、典故之“钟馗嫁妹”中秋节的另一个典故是“钟馗嫁妹”。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钟馗的官员,他为人正直,威严而又公正。
他的妹妹钟琼因为长相丑陋,无法嫁人。
于是,钟馗决定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月亮,以此来安抚她的心灵。
这个典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那就是人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弱者。
钟馗嫁妹的故事告诉我们,美丽并不是唯一的标准,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关爱。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也会表达对家人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传递着关爱和团圆的信息。
四、名人故事之“杨贵妃赏月”中秋节的名人故事还包括了唐代的杨贵妃赏月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秋节的典故中秋节很美,中秋节的传说亦美。
但最美的还是源自中秋节,四个优美典故的传说,全世界地球人都应该知道的,下面老朽就一一道来。
中秋典故之一——嫦娥奔月,中秋节日由来说起中秋佳节,在中国,人们便会自然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
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流传几个年了,至今仍为地球人所喜闻乐道,成为中秋由来起源的典故。
相传在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日光似火,四海如沸,山崩地裂,草木枯集”,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人类难以生存。
一个名叫后羿的大英雄,其力无比,身怀绝技,人称“神箭手”。
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为救人于水火,便登上世界顶峰喜玛拉雅山,支脉的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用箭射落九个多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按时起落,在天空运行,为民造福。
因此,后羿之名扬天下,受到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有一个能歌善舞、美丽善良的女子,名叫嫦娥,慕名嫁给了后羿。
婚后,夫妻二人相亲相爱,后羿除给年轻人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嫦娥在一起,日子过得美满幸福。
做为后羿的妻子,嫦娥的心地非常善良,常把丈夫射来的猎物接济穷苦的乡亲们,乡亲们都夸后羿娶了一个温柔、贤惠、善良的好妻子。
周边国家与地区的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徙弟多了,人员也就复杂了。
有一个心术不正的小人,名叫蓬蒙的也乘机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道教祖师爷爷太上天君,天君刚刚用八卦芦练成一种长生不老之药,天地间不少神灵与人吃了他的药后,一个个都修成超凡的仙人,得了正果,上了三十三洞天。
太上天君是下凡私访寻找与仙有缘之人,祖师爷爷十分佩服后羿的神力,敬重后羿为民造福的功德,便赐给后羿一包长生不死之药。
据说,不管是人还是其他生物,只要服下此药,能即刻成仙上天。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心爱的妻子嫦娥与乡亲们,更不愿意一个人升天。
便回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保管,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窃听和看见了。
拜倒在后羿门下蓬蒙,原本就是个奸佞小人,他看嫦娥长得漂亮,就起了歹心,后偷窍了嫦娥藏药之处,就想偷吃掉不死之药,自己升天成仙。
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进了卧室,对嫦娥非礼,并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身单力薄,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知道自己打不过坏人,便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果断地一口吞下腹中。
不料药性发作,嫦娥吞下药后觉得自己身轻如燕,身子一下子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宫中成了仙。
傍晚,等后羿回到家后,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己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妻子嫦娥,在天上望着他,好似妻子正在伤心得痛不欲生。
后羿便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月光变得又大又圆,后羿更加思念爱妻,可自己又上不了天,只好再次院中摆下供品遥祭嫦娥仙子,年年如此,此情传到民间,世人效仿,日久成俗。
人们以月饼、瓜果相送,有“合家团圆”、“吉祥平安”之意,故传到明代俗称“团圆节”,便有“中秋节”拜月等种种说法。
有诗为证,后羿问月:几缕情丝系广寒,真心问计向青天?今生已是难相聚,来世谁帮续旧缘?中秋典故之二——“祝捷饼”月饼雏名中秋节的第一主角是月饼。
关于月饼的来历,传说很多,较流行的观点是出现在唐朝。
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
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
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
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行军总管),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
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
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
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能作为月饼起源的依据。
上古时,中国古人对日、月、星辰等天体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风俗,在拜月时,都会供上一种圆圆的小饼子,这个小饼子才是月饼的雏形。
中秋典故之三——杨贵妃为“月饼”起名说了月饼来历的传说,再说月饼这个名字的故事。
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如李渊说的“胡饼”,还有“小饼”、“月团”、“宫饼”、“金饼”(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
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
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他们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
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这便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杨贵妃有关了。
杨玉环,原名杨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18子、寿王李瑁的妃子。
杨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众,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见了没有不动心的。
好色的李隆基听说后,便把时年已27岁的儿媳妇搞到了自己的后宫,册封为贵妃,万千宠爱集于她一身。
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
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
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
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
“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
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
有的学者称“月饼”一词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中,我查了一下,并无此词。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如与梅尧臣齐名的宋代文学家苏舜卿有诗句:“云头艳艳开金饼”、“金饼隔林月”。
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
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
如“明嘉靖《威县志》称,“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
”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中秋典故之四——月饼与“杀鞑子”历史上真正吃月饼、送月饼习俗是从明祖朱元章时起的。
中秋的传说多是美妙的,但这个“杀鞑子”的故事却渗透了一段不愉快,它与元末农民起义的传说有关。
古代中国社会有:“南蛮北鞑”之说。
这是中原汉人的俗称。
从华夏历史中,北方与南方的少数民族多次入侵中原地区,汉族区域的人对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区域的人通称“鞑子”,最初称呼是专指鞑靼人,这个称呼其实指的也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即满族人)。
而汉族区域的人对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区域的人通称“蛮子”,其意大概是说这些区域的人没文化,野蛮不讲理。
近代,中华56个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这些诬俗也被淡忘了,汉族也出现新观念,即逐渐认可南方少数民族的始祖蚩尢与黄帝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在元未,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
为了奴化汉人,有的地方竟然规定,新娘的初夜权要献给主政当地的蒙古人(鞑子)。
当时男人娶媳妇是不敢张扬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鞑子知道。
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
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推翻元政权。
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民间传说,朱元璋,穷苦人出生,受尽鞑人统治之气,立志消灭鞑人,恢复汉人统治天下的雄心壮志。
因此还在读书的时候,就每天背着老师偷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字条,满满写了一抽屉,后被老师发现,感到很奇怪,便乘朱元璋中午下学的时间,打开朱元璋的课桌抽屉一看,那么多的纸条,全都写的是:“八月十五杀鞑子”,胆小的老师吓坏了,这么大的事,让村里的鞑子头领知道,不用说一个朱元璋,就是自己的脑袋也保不住,情急之下,赶忙把抽屉里的纸条统统倒进了火炉里,谁知火炉发出一声响声,一股青烟,火中的纸条从窗户外四散飞出,不见踪影了。
传说,这些纸条飞到民间,人们通过吃的月饼,把纸条放在月饼内,便利亲朋互相传递,由此过通明教组织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全国各地的汉人手里,形成全国统一八月十五杀鞑子这个局面。
一夜之间,全国都在杀鞑子,朱元璋领导的明教组织很快打到北京,堆翻了元朝政权,朱元璋成了明代开国皇帝。
其实,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二、另一种中秋节的由来上述四个典故,后三个典故说的都是中秋月饼的由来故事,而中秋节由来的说法仅见“嫦娥奔月”,除外,在历史史籍记载中还有一些说法:嫦娥奔月其它说法嫦娥奔月怎么与中秋节联系上的?这里故事还很多。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
到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
嫦娥奔月有两种版本,均见于《淮南子》。
一种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药奔月:“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长生不死药,贪心的嫦娥背着丈夫偷后吃后,跑到了月亮上,成为了月亮女神。
另一种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药:跟后羿学习射箭术的逢蒙听说后羿搞到了长生不老药,于是前去偷窃。
逢蒙未能得手,恶从胆边生,欲加害嫦娥。
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