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以学习指导目标为导向,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和词语,并尝试独立完成第二步的思考题,准备展示和交流。
(2)记录难题,记录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以便在合作探究中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互相讨论。
如果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分组讨论;如果在小组内无法达成一致,小组长会记录下来,以便在班级讨论时交流。
(3)课堂讨论时,老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
学生的思维火花充分碰撞后,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启发他们的思维。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2)词义行为:用刀雕刻;出售、租赁、抵押等关系的证明。
;匹配。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同情心:对社会和人类的灾难和苦难表示焦虑和同情。
广阔的天空:形容大自然的辽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自由,没有界限。
安心:自信事情做得合情合理,感觉很平静。
2022年部编版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精品)
16 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
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2.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在短时间〔根据班级情况灵活安排〕内有选择地迅速浏览课文,表达作者的主要观点。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表达风格,从中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作者的价值取向,从而联系实际,形成自己对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把握文章论点及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我经常听同学们抱怨:上学真苦啊!难道不上学就不苦吗?又有多少人因为上不了学而痛苦?一生中,每个人都沐浴幸福和快乐,也会历经坎坷和挫折。
快乐和痛苦本来就是双胞胎。
上帝是公平的,快乐与痛苦是相依相存的。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认识也有不同。
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
环节二自主学一、助学资讯1.作者作品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进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2.写作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败,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
一个有良知的致力于中国改革的维新运动领袖,希望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一、深层探究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第1段〕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认,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大抵()契()悲天mǐn()人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 ",著有《》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孔子任重而道远孟子如释重负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小结1、学生自我总结我的收获我的不足2、师生共同总结七、当堂训练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2、指出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文中"最苦"指,"最乐"指,中心论点是。
《最苦与最乐》优质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学科:主备人:初审人:审核人:班级:姓名:一、自主学习1.自学指导(1)细心的同学们,请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书,划出有关作者梁启超的重要信息,以及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并大声朗读。
(2)认真的同学们,请浏览全文,圈划出自己不熟悉的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或问老师解决字词。
(契约监督循环如释重负海阔天空悲天悯人揽失意恩惠安分卸却诸圣诸佛任重道远心安理得死而后已)(3)智慧的同学们,反复朗读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4)聪明的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论述的,并归纳本文论点。
联系实际,思考本文的观点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2.小组讨论(1)我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2)我来读读字词。
契约监督循环如释重负海阔天空悲天悯人揽失意恩惠安分卸却诸圣诸佛任重道远心安理得死而后已能力训练点:(3)我来讲述一下本文论述思路以及本文的论点。
(4)我来说说我印象深刻的句子。
(5)我来说说本文给我带来的启示。
二、课堂展示三、测学必做题1.给下列划横线字词注音或补全成语。
2.循环()安分()卸却()恩huì( )契约()悲天悯人 ( ) 诸圣诸佛 ( ) 如()重负任重()远心安()得死而后()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A在两位大师做出了权威性的结论后,制琴师的儿子如释重负。
B他是个足球迷,经常看得出神入化,有时竟忘了吃饭。
C“孝”是象形文字,表示一个儿子背着老子,肩负赡养的义务,任重道远。
D以德报怨的豁达态度,海阔天空的博大胸怀,能淡化仇恨,让我们走出仇恨的阴影。
选做题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请以“我希望......”为开头仿写句子,表明自己对治理恶化的环境的渴望。
我希望,每一片天空都碧蓝如洗,不再涂抹蒙蒙的雾霾,让鸟儿自由地翱翔;我希望,四、学后反思。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条理清晰的写作特点。
2、难点(1)体会本文语言简洁流畅的特点。
(2)深刻理解责任的含义,增强责任意识。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 年 2 月 23 日—1929 年 1 月 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2、解释下列词语。
(1)达观:(2)契约:(3)海阔天空:(4)心安理得:(5)任重道远:(6)死而后已:五、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最乐的事又是什么?3、作者是怎样论述“最苦”与“最乐”的?六、合作探究1、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2、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责任”的理解。
3、作者说“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七、拓展延伸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你的感受。
2、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在新冠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探究案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练习案
1.本文作者,字号,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家、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契约( )揽( )悲天悯人( )如释负重()
3、解释下列词语
如释负重:。
任重道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结合经验谈认识
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梁启超说:“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
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编号:16编制人:魏晓琴授课人:授课时间:审核:
学习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文中关键句,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
3、理解梁启超提出的苦乐观,学会在人生的历程中尽到自己的责任。
预习案
1、掌握什么是议论文握。
2、整理生字词,给生字注音,解释生词。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指导案
教后反思及作业问题探究: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
课时计划授课口期年月R 总笫15课时课题最苦与最乐课型新授教沖目的要求1、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3、学习文章流畅而乂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教具准备课件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丿J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新授1、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吋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述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2、展示冇关报道:冇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 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家主人,曾参与“戊戍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作:《饮冰室合集》1、课文朗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1注音:契约(qi)揽(lan)悲天悯人(min)%1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H得、悲天悯人%1补充解释词语: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己: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徳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课前布置学牛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冇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2、师牛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第一步: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填写以下空格:是人牛•最大的痛苦。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牛当,而不能O 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笫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九年级语文上册 11、最苦与最乐快乐学案 北师大版
编号课题11、最苦与最乐导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重点1、3教学难点 2教学过程与步骤二备走近作者:(启动你的搜索引擎吧!)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课文导读:(你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吗?)本文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本文的语言洗练简洁,表现在使用了概括力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也表现在该展开则展开,该收敛则收敛。
走进文本:(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㈠知识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ABC)循.环( xún )圣贤.( xián )卸.却( xiè)悲天悯.人( mǐn )达guān(观)péi礼(赔)qì约(契)监dū(督)2、解释下列词语(ABC)并选其中两个造句(AB)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3、本文的作者是梁启超,字任甫,号任公,他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文体),选自(ABC)㈡整体感知4、本文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请你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语林拾贝:1、做好每一件该做好的事就是责任。
2、力量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段意。
(ABC)1-2论述未尽到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4-5论述人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022年部编版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精品)
16 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 .跳过某些细节 ,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把握作者观点 .2.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 ,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在短时间〔根据班级|情况灵活安排〕内有选择地迅速浏览课文 ,表达作者的主要观点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表达风格 ,从中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作者的价值取向 ,从而联系实际 ,形成自己对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 ,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把握文章论点及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我经常听同学们抱怨:上学真苦啊!难道不上学就不苦吗?又有多少人因为上不了学而痛苦?一生中 ,每个人都沐浴幸福和快乐 ,也会历经坎坷和挫折 .快乐和痛苦本来就是双胞胎 .上帝是公平的 ,快乐与痛苦是相依相存的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认识也有不同.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最|苦与最|乐> ,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环节二自主一、助学资讯1.作者作品梁启超〔1873 -1929〕 ,字卓如 ,号任公 ,别号饮冰室主人 ,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 "诗界革|命〞和 "小说界革|命〞 .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2.写作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清政府统治腐败 ,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 .一个乐 ,苦乐循环 ,人间趣味 .引用名言:孟子- -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 -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得出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人生当勇于尽责 ,而不能逃避责任 .小结:由前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我们得出了两个分论点和一个结论 ,即分论点一: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点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由此我们也明确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任 ,而不能逃避责任 .二、语言赏析精读课文 ,品味语言特点 .1.凝重的语言风格 .首|先 ,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的问题 ,谈论起来自然多了一份审慎 ,多了一份深思熟虑 ,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特有的凝重风格 .其次 ,作为近代颇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思想家 ,梁启超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远见卓识以及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也对本文凝重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2.朗朗上口 ,比较流畅 .作者没有堆砌过多华美的词藻 ,而是用比较轻松的语气娓娓道来 ,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比较简洁 .如用"海阔天空 ,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之后的快乐 .再看看这些句子:"为什么呢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这些句子及语气极口语化 ,让严肃的问题亲切化 ,易于接受 .3.运用修辞 ,让人读来心情愉悦 .本文主要用的修辞:①设问:特点主要是自问自答〔第1段〕;②排比:最|鲜明的符号就是分号 ,特点是句式相同或相近〔第2、3段〕;③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 ,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第6段〕 .运用修辞使文章条理清晰 ,问题鲜明 ,有趣味性 .三、探究写法通读全文 ,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小组活动,找出每局部的论据〕〔1〕事实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2、3段〕道理论据: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 ,支持作者的观点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 .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4、5、6段〕 .〔2〕论证方法:①道理论证:引用了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第4、5、6段〕 .②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第5段〕 .③比照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比照论证 .〔3〕论证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略读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根底上感知文本大意 .其次 ,让学生自主搜集有效信息 ,交流收获 ,在教师的帮助下整合相关信息 .最|后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对重点词句进行感悟 .通过三个层次的略读指导 ,让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认识 .此时 ,适时引导学生交流 ,如文本写了什么 ,自己有何感受 ,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学习框架 ,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学生略读能力的培养 .对文章的精彩之处 ,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 .对本文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的欣赏和对文章论证的严密性 ,采用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收到不错的效果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根底上 ,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 ,学习根本的抒情方法 .学法指导教师指导 - -学生习作 - -批改讲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抒情是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同学们生活中常说的"今天天气真好啊!〞"这件衣服真漂亮!〞等等都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下面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抒情,学习如何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环节二自主学习了解作文文题 ,熟悉作文要求 ,搜集相关素材 ,为写作做准备 .一、片段作文 .写一段话 ,抒发某种情感 ,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 .200字左右 .二、在<土地的誓言>里 ,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他那美丽而富饶的家乡 .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你对它怀有怎样的情感 ?以<乡情>为题 ,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三、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烦恼 ,烦恼后面也许有一段小故事 .以<我的烦恼>为题 ,写一篇作文 .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少于500字 .环节三一、写作指导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和抒发 .那么怎样在作文中抒情呢 ?1.抒情要自然、真切 .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即心中怎样想就怎样写 ,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 ,让感情在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样文章才能防止矫揉造作 .读后使人感到清新、自然 .2.感情要健康、真挚 .教学反思。
用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老师寄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相信自己,没有什么不可能。
知识链接: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第一课时(展示探究课)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循.环()圣贤.()卸.却()悲天悯.人()达guān() péi礼() qì约()监dū()2、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达观:卸却: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如释重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3、本文的作者是,字任甫,号任公,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一篇(文体),选自二、合作探究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提示:句式与内容分析入手)4、苦乐都与责任有关,哪什么是责任?(结合第二段思考)人生应如何对待责任?(结合第四段思考)5、结合上述分析,归纳本文中心论点:三、深入探究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合二、四段思考)结论是什么?四、拓展探究1、读罢此文,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自己目前应担负的责任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完成?2、实例分析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思考:就该孩子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五、课文小结1、学生自我总结我的收获:我的不足:第二课时(展示探究课)一、回顾上一课时的知识要点二、再探究1、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用序号表示)。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理解并分析《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理解梁启超所表达的关于人生苦乐的态度和观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4.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哲学思考。
导学重点:1.掌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4.思考并探讨人生的哲学意义和价值。
导学内容:《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对生活中苦乐对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颇具哲理的见解。
文章以富有哲学色彩的语言描绘了人生中的苦与乐,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看法。
在文章开头,梁启超用“苦”和“乐”作为对比,并通过“最”二字来突出其极端性,引起读者对人生苦乐对立的深思。
文章中作者以饱满的情感描绘了生活中的苦难,如“最苦之时,则莫过于爱之不遂”,“失意者,最苦也”,“困苦烦苦,孤苦独苦,生不如死,死不如生,虽然病苦者,其中又有生不如死者。
”这些描写展现了人生苦难的方方面面,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无常和残酷。
然而,作者并不只是停留在人生的苦难之中,他也用“乐”来反衬“苦”,通过对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人生的另一面。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得意者,最乐也”,“政通者,国乐也”,“家乐而国乐,则大乐也”,“人乐而国乐,则天乐也。
”这些描述展现了人生中的喜悦和幸福,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感动。
通过对文中苦乐对比的深度分析,读者可以领悟到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和观点。
梁启超通过对苦与乐的描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他认为苦与乐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人生中的苦难和困苦,使人更加珍惜和感恩生活中的幸福和欢乐。
在人生的道路上,苦难和挫折无处不在,但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更加珍惜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在文章的结尾,梁启超通过“乐”之后,又添加“极乐”,再次强调了对生活美好和幸福的向往。
他认为只有在经历过苦难之后,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和乐趣,只有在苦难之后享受到的快乐才是真正的生活。
《最苦与最乐》导学设计
1、过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吗?没有责任的日子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下面让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2、学生读书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习题。
3、教师提名学生回答,师生点评归纳。
4、追问:读完课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
【导学四】跳读课文,学习写法(5分钟)
1、追问:作者引用这些古语、俗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2、小结:属于道理论证,引用古语、俗语、成语等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凝练。
【导学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0分钟)
1、过渡:同学们学习了本文,一定明白了责任的意义以及负责任的重要性,责任不仅仅局限于个人与个人之间,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你能举些例子吗?
2、学生交流讨论完成。
3、教师提名学生回答,师生点评归纳(课件显示小结)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分论点一:末尽责任,便是最大痛苦
分论点二:尽责任,便是最大快乐
【教学反思】
2、指导学生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吃苦耐苦的精神。
【导学重难点】
归纳文章中心论点。
【导学过程】
【导学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
(10分钟)
1、新课导入:
导入语:我们经常会听到“苦尽甘来”“苦中作乐”的说法,可见“苦”和“乐”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苦”和“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苦与最乐》,看看梁启超先生的苦乐观是怎样的。
7、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学法指导:速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思考,找关键句子。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鄂教版
最苦与最乐一、学习目标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
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3。
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二、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三、预习案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恩惠()如释重负(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卸却( ) 监督()凡属() 纵然() 循环()3。
解释下列词语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失意:不得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4.理清文章结构.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论述 .二、(3自然段)论述。
三、(4、5自然段)论述。
探究案一、自主探究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答:2。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答: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答: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答:5。
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答:二、合作探究1。
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答:2。
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答: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答:4。
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答:5.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答:6。
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九年级语文上册 11、最苦与最乐快乐学案 北师大版
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串流一条理解的小溪。
②真诚的人坚强自信,乐观向上,在他们眼里,困难是胜利的前奏,失败是成功的信号;真诚的人从善如流,热情大方,生活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实践中乐于助人,行为高尚;真诚的人嫉恶如仇,崇尚真理,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清洁工,又是良好社会秩序的交通警;真诚的人潇洒自在,人格高尚。
真诚像春天的明媚阳光,即使有的地方普照不到,也会把温暖辐射到那里。
③缺乏真诚,心灵里会生长芥蒂与隔膜,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
没有真诚,生活会失去美好,变得虚伪与沉重,社会里也将失去纯真与同情。
向往真诚而不知其内涵的人,将永远无法做到真诚。
只知真诚却在行动上另是一套的人,只是在关键时期用它来伪饰自己的言行。
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是真诚,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也不是真诚。
真诚需要望我,需要付出,只有思想上达到并保持一种毫无顾虑、毫无压抑的至高、至善的境界时,方能自然流露真诚。
这犹如青春对于人生,只有心中的“天线”不断从天上人间接收美好、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
哪怕古稀高龄还能年轻,因为他思想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④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教学反思: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
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像X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
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其虚假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
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
⑤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真诚是感情里的一支劲歌,真诚是奋斗中的一叶风帆。
⑥恪守真诚,它会帮我们创造金色的人生。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作者开篇提出了我们“首先需要的是真诚”的观点,接着具体阐释什么是真诚,然后进一步论述了怎样做到真诚。
第十一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
2.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
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课前布置预习:通读课文,疏通文字。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及词义,课上听写。
1.字音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2.词义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教学过程:1在“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论述中,作者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呢?为什么认为它最苦?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3什么事最快乐呢?4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6作者对于责任未了的感觉,与尽了责任的感觉,各用了什么语句来形容?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7读完全文后,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样的责任?一、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3.学习如何运用梁启超的思想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策略1.阅读《最苦与最乐》全文,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中的观点,思考作者的用意。
3.讨论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导学步骤阅读导学文本《最苦与最乐/梁启超》梁启超,字梦谷,号苹崖,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在文学、教育、新文化运动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影响力,被誉为“近代立宪宪政之先锋”。
《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在他的《青鸟杂志》上创作的一篇文章,文章探讨了人生中“最苦”和“最乐”是什么,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享受快乐。
思考问题与讨论1. 梁启超认为人生中最苦的事是什么?你认同他的看法吗?为什么?2. 文章中提到“忍辱乐,将何所逃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 梁启超认为人生的最乐是什么?你觉得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是什么?4. 你是否认为苦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部分?你又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苦难的呢?实践运用根据《最苦与最乐》的主旨和思想,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以下问题:1.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苦难,你会选择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如何在苦难中寻找快乐?2. 你认为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你又是如何去追求和享受这种快乐的?3. 生活中存在很多选择,但有些选择却是“最苦”之选。
在你的生活中,你会如何做出这些选择?总结反思通过阅读和讨论《最苦与最乐/梁启超》,你是否对人生中的苦难和快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能否运用梁启超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在未来的生活中,你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享受快乐呢?扩展阅读如果你对梁启超的思想和作品感兴趣,不妨继续阅读他的其他作品,比如《青鸟杂志》中的其他文章,或者《论人生》、《民主与科学》等著作。
通过深入了解他的思想,或许能让你对人生和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新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初步了解议论文知识;明确本文观点,能理 清文章论述思路;领会本文平实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基本掌握论述性文章的略读方法,了解论述性文章的结构思路,初步了 解论据和论证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培养自己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自 己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课前预学.识记文学常识。
《最苦与最乐》选自《》,作者是 _________________ ,字卓如,号,别号、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 代表人物,思想家,学者。
他一生勤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三.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死而后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悲天悯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契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查阅资料,了解议论文知识。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和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
2、难点体会作者凝重、轻灵、简洁的语言风格。
三、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2、解释下列词语。
(1)达观:(2)契约:(3)海阔天空:(4)心安理得:(5)任重道远:五、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最乐的事又是什么?六、精读课文1、作者是如何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这一观点的?2、作者是怎样论述“人生最乐的事是完成了责任”这一观点的?3、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试举例分析。
七、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责任”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责任”的理解。
2、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逃避责任,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八、拓展延伸1、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责任的认识。
材料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无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责任。
材料二:一些企业在疫情期间积极转型生产防疫物资,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承担着社会责任。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承担了哪些责任,这些责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九、课堂小结1、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2、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和体会。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执笔:审核:审批:班级:姓名:课题:《最苦与最乐》课题:自读课课时:1课时知识目标:⒈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⒉文章论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欣赏文章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⒈学习略读的方法。
跳过某些教学重点: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⒉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关议论文的常识:、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3、论点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论据【1】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2)类型:概括或具体【2】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5、论证【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6、议论文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
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1】“总论——分论——总论”;【2】“总论——分论”;【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7、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学习过程:一、预习反馈(在导学稿完成后在书上做好笔记)(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恩惠()如释( )重负契()约监督()包揽()悲天悯()人卸()却()循()环(2)记住重点词语的含义达观()契约()如释重负()海阔天空()心安理得()悲天悯人()仁人志士()无入而不自得()任重而道远()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最苦与最乐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契qŒ: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
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二、相关背景: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
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
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的“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和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
在1898年至1903年五年之间,梁启超在以上刊物上共发表80多篇文章和专著,多方面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猛烈地抨击了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一时期,是梁启超思想发展最闪光的时期。
1903年后,梁启超在政治上走上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反动道路。
从提倡民权,鼓吹“破坏主义”,到坚持保皇,主张“与革党死战”,在论战中,梁启超是以保皇派的挂帅人物登场的。
辛亥革命后,他又组织“进步党”,为袁世凯效劳。
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便积极策划并参与了倒袁活动,加速了袁氏洪宪帝制的失败。
1916年后,他又投靠北洋军阀段祺瑞,鼓吹走立宪道路,曾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
后三个月便去职,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
此后的十多年,梁启超主要从事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在清华、南开等大学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他在哲学、佛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先秦诸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是近百年间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这是人生最爱探讨的问题。
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提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而责任完了,自然是最快乐的事。
我们在用心感悟这一人生哲理之时,必须熟读课文,明确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据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得出怎样的结论。
二、文章脉络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三、写作方法⑴语言流畅,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⑵运用了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⑶写作借鉴:议论文语言的凝重简洁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四、问题探究对第三部分的理解。
第一二部分分别论述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部分则论述由此得出的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四段由设问“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转入,过渡非常自然。
接着论述孟子等圣贤豪杰仁人志士诸圣诸佛的责任意识、苦乐观: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
作者并没有苍白的生硬的说教,而是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如与人促膝谈心,语重心长,易于读者接受。
第五段仍然由设问开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用回答问题的方式否定了一些人产生的消极逃避思想。
作者指出长大成人手“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避”?即责任是逃避不了的,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就必须尽责任。
这些句子虽然如话家常,但读来却使人感到句句教诲,字字叮咛,很愿意接受。
这两个自然段阐述了“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练习解答】一、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因为责任未尽,时刻受着良心的谴责。
人生最快乐的事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因为完成了责任,心地坦然,有轻松感和成就感。
二、文章倒数第2段是说“君子”毕生都在不断地担当重大责任,不断地尽到最大责任,他们毕生都在享受苦后的真乐。
倒数第1段是说人生的责任只能通过努力去解除,而不能也不应该逃避。
这两段文字是在上文阐述了“最苦”与“最乐”基础上的深入,与上文构成层进关系。
同时,这两段文字之间也是层进关系。
三、略四、略【类文品读】读书与“游手好闲”①书不离手,是爱读书人的标志。
假若你手捧一本书在校园里,或者外出旅行携带一两本不错的书,总能引得一些赞许的目光。
你自己也往往因为有书为伴,多一份踏实的志得意满。
,我的老师叶鹏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使我不敢轻易自称有了好的读书习惯,也不会轻易赞扬别人的读书行为。
他说:“游手好闲的读书,等于游手好闲。
”我终生忘不了这句话。
②当我们把读书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应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照理本不应该把游手好闲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联系在一起。
说读的是一本无意义的书还好解释,事实上多数人习惯拿上的都是一些很好的书。
这样,我认为仍属于老师所说的“游手好闲”之类。
③关键还在“游乎好闲”的读书状态。
因为人们之所以重视读书,是为了从书中吸取营养。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说得很中肯:“无论是怎样有益的图书,其价值的一半是由读者创造的。
”这就是说,书中知识和作者的智慧,是不会自然而然的传递给读书人的,读书是读者与作者在进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书本非常在乎读者的阅读状态,严格实行“按劳分酬”的原则,不搞“计时制”。
漫不经心的读书,就像荒种荒收的庄稼汉,一年到头,收获很少。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本书,有人读了所得巨大,有人虽读却收获甚微。
④从“游手”我想到了“动手”。
许多学者都有读书“动手”的习惯。
例如革命老人徐特立就是一个榜样。
他提倡抄读式的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看书”。
老百姓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说法。
动笔记录,以后可以随时调用读书所得。
更重要的是思考。
一——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感受、思想启发以及知识联想动手记录、整理出来,不仅遭流逝的遗憾,而且往往在整理的时候,还会生发出新的智慧火花。
⑤显然,这种认真的读书方法,动手用笔的读书方式,一开始需要通过意志来培养。
但经过反复实践,变成自己喜欢使用的方法,就不再觉得这是自己情感以外的特别要求了。
譬如早晨和晚间的刷牙,起初需要别人指点,后来依靠毅力坚持,久而久之,化为生活习惯;偶尔不刷牙,反而感到极不自然,不合自己的卫生习惯。
⑥认真读书的人们,瞧不起那种“游手”的读书状态;虽然有书在手,念念有词,还是不经意竟加入了“好闲”的人群。
因为你“游手好闲”的读书,不会有切实、丰厚的回报,与那些不读书的“闲人”相差无几。
所以,我特别赞同老师的话:“游手好闲的读书,等于游手好闲。
”1.在第①段、第③段中有两个加点的词,它们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①志得意满:②按劳付酬: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不过何况虽然B.不过如果虽然C.但是如果即使D.但是何况即使3.叶鹏先生所说的“游手好闲的读书”,具体指什么样的读书状态?根据文章推断,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手不释卷,无明确目的的读书习惯。
B.念念有词,却逃避思考的巧妙办法。
C、炫耀学识,又显示修养的虚荣心理。
D.以书为伴,似自然而然的日常行为。
E.只争朝夕,有如饥似渴的学习劲头。
4.第4段的横线上,如果要引用下列名言作为论据,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英国哲学家霍尔说:“有时,读书是逃避思考的一个巧妙的办法。
”B.德国科学家高斯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
”C.英国作家奥斯本说:“彻底消化几本书,强似把几百本书放在嘴里不咽下去。
”D.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5.从第4段看,作者认为养成“动手”的习惯,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
其一是:;其二是:。
(各不超过10个字)6.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7.对文章写作思路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参考答案:1.①志得意满:以为在读书而得到安慰和满足。
②按劳付酬:阅读状态决定了读书效果。
2.C 3.CE 4.C(讲析:A项阐述的是把读书看成逃避思考即用来消遣的办法,不符文意,B项阐述的是猜测与发现的关系也不合,D项指出的读书如何如饥似渴不符文意,只有C项,指出“消化几本书”与文中的动手与思考有关,因此只有选C项) 5.其一:可以随时调用读书所得。
其二:会生发出新的智慧火花。
6.提倡养成读书认真思考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7.A)二、同步练测一、基础知识1.你能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吗?纵然()恩惠()悲天悯人()契约()卸却()2.本文选自,作者是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文学家。
3.你对课文内容了解吗?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我说,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处处尽责任,;时时尽责任,。
就得大快乐;,就得小快乐。
4.结合句意释词:⑴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悲天悯人:⑵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
如释重负:5.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本文开头在引出“人生什么事最苦呢”做答时,为何做了种种猜测后说出自己的见解?8.你了解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最苦:最乐:二、同步解读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