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第2讲古代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清)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课前预习案】(25分钟)阅读教材回答识记下列问题:一、秦朝时期1、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主要原因?时间:公元前221年。
主要原因: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②长期饱受战乱之苦的广大人民渴望统一③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力增强④秦王嬴政的才能。
2、秦朝建立后,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巩固统一?简述其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除了上述的政治制度之外,秦朝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选修史课本)P7页。
巩固措施:①经济上,沿用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统一度量衡、文字。
②思想上,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郡县制起源于何时?它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有何历史的进步性?起源时间:春秋后期。
如何: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地控制。
进步性:①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以及社会的稳定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二、汉朝时期:1、材料创业的工作一旦完成,创业者们就面临组成一个帝国的问题。
他们或是把大片土地委托给他们的支持者并给予一定的独立性,或是把全部领土、官署和权力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和有效的控制之下。
结果七年的混乱时期之后,采用后一条路线就有了可能;但是直到公元前154年和前122年的叛乱被粉碎后,消灭闹独立性的潜在根源的过程才基本上得以完成。
—《剑桥中国秦汉史》依据上述材料回答,西汉初年实行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其实行的原因、后果?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原因:为了稳定天下,巩固统治。
后果: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带来王国问题,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作用?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评价?政治措施:①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②酎金夺爵③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秩序。
中国历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讲义+笔记)

中国历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讲义)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重要考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西汉与东汉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王莽改制——王田制;盐、铁、酒专营;改革币制刘秀兴复汉室(定都洛阳)真题回顾【小学】(2019下)在中国历史上,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
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将盐、铁、酒、铸钱收归官府专营,多次改变币制的改革运动是()。
A.邹忌变法B.王莽改制C.庆历新政D.戊戌变法三国鼎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以弱胜强;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曹操VS孙权刘备)——以弱胜强;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称帝,国号为“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为“吴”夷陵之战(刘备VS孙权)——蜀军元气大伤司马昭灭蜀司马炎称帝,国号为“晋”西晋灭吴,三国结束两晋与南北朝(作背景了解)晋惠帝“何不食肉糜?”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南北朝并立南北朝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双方——前秦(苻坚)VS东晋(谢安)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知识梳理西汉——新——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知识回顾中国历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笔记)【说在课前】大家好,欢迎来到粉笔课堂,我是包展羽。
今天是文化素养历史常识的第三节课,本节课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幼儿在讲义的301页,小学289页,中学302页,大家翻到对应的页码。
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重要考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容比较少,只讲四场战争。
这四场战争是重要考点,其它内容考频低,今天就不讲了。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汉语,包括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等。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古代汉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和特点。
下面将对几个古代汉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并用易于理解的术语解释。
1. 古代汉字的演变古代汉字的演变是指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和用法上的变化。
古代汉字最早源自象形文字,通过一系列的演变逐渐演化为今天所使用的汉字。
这个演变过程可以从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不同的字体和字形中看出来。
古代汉字的演变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是指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和音节结构。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较为复杂,有声母、韵母、声调等要素。
声母是指在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是指在音节中间或结尾的元音或鼻音,声调是指语音的音高和音调变化。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差异,例如古代汉语的声调比现代汉语更为复杂。
3. 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主要包括古音、古义和古词。
古音是指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古代汉语的音韵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古代汉语中有一些辅音和韵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
古义是指古代汉字的原始意义,因为古代汉字的演变,有些字的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生了变化。
古词是指古代汉语中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但在古代文献和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
4.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主要包括古代汉语的词序、句法和虚词的使用。
古代汉语的词序较为灵活,通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但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换。
古代汉语的句法较为简单,缺乏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句法结构,例如被动语态和复合句等。
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使用较为丰富,包括了介词、连词、副词等,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与词、词与短语等作用。
5. 古代汉语的文体特点古代汉语的文体特点主要表现在文言文和白话文两个方面。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具有较高的规范性和文雅性,使用较多的是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
[笔记]高三复习中外历史基本线索
![[笔记]高三复习中外历史基本线索](https://img.taocdn.com/s3/m/73fb5ce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0.png)
高三复习中外历史基本线索高三复习中外历史基本线索0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历史。
中国古代史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六个时期。
第一阶段: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 原始社会时期。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分别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兴盛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大大发展,从而引发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促使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瓦解。
公元475年,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标志着封建制度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虽加重了人民的灾难,但也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西周的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后世和东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00年)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确立。
秦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两汉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西汉虽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但封国已是地方行政单位。
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拓展,民族融合不断加快,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活跃起来。
丝绸之路开辟。
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生产力有了提高。
秦的统一和统一货币、度量衡的措施,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有了重要发展。
出现了很多领先世界的发明创造,文学艺术绚丽多彩,史学、哲学成就辉煌。
此时,佛教传入,道教产生。
这些,对后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220年至589年)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南迁的中原农民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当地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共同开发江南,从而使南方农业有了新的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589
宋元
907 1368
明清
1840
原始社会 221BC 220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远古时代-221BC) 时间线索 远古时代
2070BC
夏朝Leabharlann 商朝1600BC西周
1046BC
春秋
战国
770BC 475BC 221BC
第一阶段 阶段特点
远古时代(2070BC之前)
二者 关系 演变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成为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巩固了 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 存。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成 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长期分裂割据的祸根,秦统一后被 郡县制全面代替;西汉初年出现“郡 国并行”局面,经“七国之乱”和“ 推恩令”分封制名存实亡,诸侯王只 是“衣食租税而不治民”,失去对封 地的实际管理权 政治·制度
7、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 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 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铁农具使用的历史: 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 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战国时期:铁器使用范围扩大。
分封制与宗法制
7、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 “尊 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 也 可能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8、(2010· 上海卷)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 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阶段特征:11.政治上: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对近现代西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3.思想上: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三、考点:(一)、考点一:夏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知识要点一:夏商政治特点:夏:从禅让制到家天下;商: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按血缘关系分配权力)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贵族政治): “家国一体”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权力的集中(地方权力较大)等级森严: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3、横向联系:经济:商周:刀耕火种;井田制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文化:私学兴起,百家争鸣(二)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3、横向联系: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经济:小农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思想:焚书坑儒改革:商鞅变法第二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考点:(一)、考点一:汉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时代特征:(见上一页秦汉时期)23经济:汉武帝煮盐冶铁收归官办,工官制度;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二)考点二、中华文明的鼎盛——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2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都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但两者本质不同,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而三权分立则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2、也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有限制君权的一面1、含义:指魏晋南北朝以来,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会贯通的思想文化现象。
(三)考点三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时期3、横向练习:经济:宋朝交子出现,“市”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思想:理学的发展考点四: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明:1368~1644年;清前期1644~1840年)一.阶段特征: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整体水平居世界前列;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中国农耕文1、政治: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美法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中国古代史脉络知识

通史综述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2.经济上(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 思想文化上(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313历史考研复习资料

313历史考研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1. 先秦时期: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成就。
重点关注西周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2. 秦汉时期: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郡县制和察举制。
分析秦朝的统一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政策以及王莽改制。
3. 魏晋南北朝:探讨三国鼎立、五胡乱华、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了解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北魏孝文帝改革。
4. 隋唐时期:分析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掌握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唐朝的藩镇割据。
5. 宋元明清:了解宋朝的中央集权、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
分析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文化成就。
中国近现代史1. 晚清时期:掌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2. 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了解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统治和抗日战争。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世界史1. 古代文明:了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衰落。
2. 中世纪:掌握欧洲封建制度、基督教的兴起、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等重要历史事件。
3. 近代史:分析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4. 现代史: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全球化等重要历史事件。
复习策略1. 系统梳理:按照时间顺序,系统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制度和文化成就。
2. 重点突破:针对历年考研真题,分析出题规律,重点复习高频考点。
3. 比较分析: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相似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
4. 联系实际: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做题巩固:通过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检验复习效果,查漏补缺。
通过以上复习资料和策略,相信同学们在历史考研中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三历史时间知识点梳理

高三历史时间知识点梳理一、秦朝(221年前-206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成立秦朝,结束了战国时期。
二、汉朝(前206年-220年)
刘邦建立汉朝,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三、三国时代(220年-280年)
三国魏、蜀、吴相争,蜀汉最先被灭。
四、隋朝(581年-618年)
隋文帝统一南北,恢复了大一统的局面。
五、唐朝(618年-907年)
唐太宗贞观之治,唐朝达到鼎盛时期。
六、五代十国(907年-960年)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南汉、南唐、吴越、南吴、荆南、南楚、闽、后蜀、前蜀、吴。
七、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靖康之耻,丧失北方土地。
南宋(1127年-1279年):与金朝抗争,最后被元朝所灭。
八、元朝(1271年-1368年)
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民族政权。
九、明朝(1368年-1644年)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成祖洪武年间国力强盛。
十、清朝(1644年-1912年)
满族建立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十一、近代时期(1840年-1949年)
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以上是对中国历史中一些重要时间知识点的梳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历史知识的学习需要掌握时间与事件的关系,深入理解历史演变的整体脉络,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面对当下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七到九年级历史知识点

七到九年级历史知识点一、七年级历史知识点1. 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先秦时期有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封建社会初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成果。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建立了统一的文字、货币和法律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
2. 世界古代文明世界古代文明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域、古希腊和罗马等文明。
埃及是著名的河谷文明,以金字塔和法老墓葬而闻名。
巴比伦文明在现今伊拉克一带,发展了以汉谟拉比法典为代表的法律制度。
印度河流域文明在现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发展了印度教和佛教等宗教。
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对西方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二、八年级历史知识点1. 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辽金元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是文化和艺术繁荣的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宋辽金元时期是南北朝分裂后的统一时期,金元是外族政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世界中古历史世界中古历史包括欧洲的封建社会、阿拉伯帝国和蒙古帝国等。
欧洲的封建社会是农民与领主关系的典型,以封建领主的庄园制度为基础,民众生活在农奴制度下。
阿拉伯帝国是伊斯兰文明的发源地,科学、艺术和文学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蒙古帝国是由成吉思汗建立的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统治范围广泛。
三、九年级历史知识点1.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包括清朝末年的危机和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民国时期和抗日战争。
清末危机主要指的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社会的动荡,引发了许多重要思潮和变革运动。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推翻一个封建皇朝的革命,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高度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时期。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
2024高考历史时代划分知识点总结与题型训练

2024高考历史时代划分知识点总结与题型训练第一部分:时代划分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史时代划分1. 先秦时代(公元前2070年-221年):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2. 秦汉时代(221年-220年):包括秦、西汉、新莽、东汉时期。
3. 魏晋南北朝时代(220年-589年):包括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4. 隋唐五代时代(581年-960年):包括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5. 宋元明清时代(960年-1840年):包括宋、元、明、清时期。
二、现代史时代划分1. 清朝末年及辛亥革命时代(1840年-1911年):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等重要事件。
2. 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代(1912年-1949年):包括北洋政府、国共合作、国共内战等重要事件。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1949年至今):包括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重要事件。
第二部分:题型训练1. 选择题(1)下列哪个时代不属于古代史时代划分?A. 秦汉时代B. 隋唐五代时代C. 清朝末年及辛亥革命时代D. 魏晋南北朝时代(2)以下哪个时代属于现代史时代划分?A. 宋元明清时代B. 秦汉时代C. 清朝末年及辛亥革命时代D. 先秦时代2. 完成句子题(1)1840年至1911年的时代被称为_____________。
(2)1949年至今的时代被称为_____________。
3. 解答题请简要描述中国古代史时代划分的五个主要时代,并指出每个时代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1.(1)C (2)C2.(1)清朝末年及辛亥革命时代(2)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3. 先秦时代:中国历史的开端,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主要特点是神话传说、星象卜筮、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大放异彩。
秦汉时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包括秦、西汉、新莽、东汉时期。
主要特点是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与法制,汉武帝的开疆辟土与文化繁荣,以及新莽王朝的短暂统治。
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为严重的时期,包括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1-25课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1-25课一、课程简介高中历史必修一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历史知识点,其中包括课程内容1-25课。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历史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二、先秦时期(课程内容1-4课)1. 先秦时期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包括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等。
这一时期对中国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儒家学说及其主要思想儒家学说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主要思想包括仁、孝、礼等。
3. 道家学说及其主要思想道家学说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道的境界,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由和无拘无束。
4. 法家学说及其主要思想法家学说注重法律制度的建设,强调法治为国家的根本,主张维持社会秩序和强大国力。
三、秦汉时期(课程内容5-8课)1. 秦朝的统一和改革秦朝通过实施中央集权政策和经济农业改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
2. 西汉时期的政治和社会西汉时期政府设立丞相、太尉等职位,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社会上出现了士族地主阶级的壮大。
3. 西汉墓室壁画的艺术特点西汉时期的墓室壁画以鲜艳多彩、精细逼真的风格为特点,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
4.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西汉与匈奴进行了多次战争和外交斗争,其关系对于中原地区政权的稳定和疆域扩张具有重要影响。
四、东汉时期(课程内容9-14课)1. 新朝的建立和灭亡新朝是东汉时期的短暂政权,由王莽建立,但不久后遭到起义队伍的推翻。
2. 东汉政权的分裂与北方民族的崛起东汉政权后期逐渐分裂,董卓之乱等事件导致中央政权势力衰弱,北方民族如羌、氐等开始崛起。
3. 三国时期的政权分立东汉末年,中国分裂为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自建立政权,争夺中央领导地位。
4. 三国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三国时期具有许多杰出文化和艺术成就,如曹操的文学才华、诸葛亮的智谋等。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课程内容15-19课)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乱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分为西晋、东晋、南北朝等时期。
高考语文必备朝代知识点

高考语文必备朝代知识点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主要包括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多变的政治局势和思想争锋。
(1)西周: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封建王朝。
它的政治制度包括天子、诸侯以及有功之臣。
这一时期的文化,主要有《诗经》、《尚书》、《周礼》等。
(2)春秋:春秋时期是战国时期前的一个时期,以德才并举而非血缘来决定政治地位,是中国封建制向官僚制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等文化作品。
(3)战国:战国时期是先秦时期的最后一个时期,政治局势混乱,各国相互争霸。
这一时期出现了《战国策》、《墨子》、《庄子》等优秀文化作品。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包括秦朝和汉朝。
(1)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此时出现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史记》等文化典籍。
(2)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繁荣的一个时期,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史记》、《汉书》等伟大的历史著作,以及《论语》、《韩非子》等重要的哲学作品。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分裂的时期,主要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
(1)魏晋:魏晋时期是三国时期后的一个时期,政权分裂、社会动荡,但文化繁荣。
这一时期出现了《古文尚书》、《文选》等文化典籍。
(2)南北朝: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南方和北方分裂的时期,政治混乱,但文化交流频繁。
这一时期出现了《诗经》、《文选》等文化作品。
四、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时期,主要包括隋朝和唐朝。
(1)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统一的一个时期,统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建立了敦煌文化、龙门石窟等文化遗产。
(2)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朝代,文化底蕴深厚。
这一时期出现了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北方汉诗玉瓶》、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优秀文化作品。
高一历史先秦秦汉知识点

高一历史先秦秦汉知识点在高一历史学习中,先秦和秦汉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涵盖了从秦朝的建立到西汉朝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先秦和秦汉时期的知识点。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公元前221年,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战国时期以及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先秦时期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孔子、墨子、韩非子等。
春秋时期还出现了分封制和诸侯国体制,打下了中国封建制的基础。
-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的时期。
七国争霸,相互间进行割据和战争。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等。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诸子百家各种思想流派的兴起,为后来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奠定了基础。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秦朝的建立到西汉朝的兴起,这一时期主要包括秦朝和西汉两个朝代。
-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
秦始皇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推行法律制度、统一文字、修建长城等。
这些措施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西汉: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长的王朝,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汉武帝是西汉的一个重要皇帝,他开启了西汉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3. 先秦和秦汉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出了仁、义、礼、智等思想,形成了儒家学派。
- 墨子: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主张兼爱、非攻,极力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出了对外和平、对内和谐的主张。
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全册

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全册一、中国古代史(一)先秦时期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夏朝的宗室始祖是大禹,盛行劳动本位制度,崇奉“天子”和“天帝”,注重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秩序,平民也得到了司法保护;2、商朝是夏朝后继祖先,宗室始祖是启母尧,国家较庞大,一民政治制度更加完善,重视本民文化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文明时期;3、周朝统一全国,有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崇尚儒家文化,发展农业、商业和文化,大型社会开始出现,使中国由封建历史发展到社会发展;(二)秦汉时期1、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了简明行政体制,实行辽阔的税收体系,改革实行了封建制度;2、汉武帝建立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明的封建制度,全面实施汉文化,发展后来的“六艺”,是中国最重要的一次变革;3、东汉时期是汉朝的繁荣时期,整合民籍,规范书法,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集大成“东晋文学”,开创了长安城“四大名楼”,繁荣了农业和商业,成为历史上中国最繁盛的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魏晋时期政治变革剧烈,政治思想东汉的贵族重视的以让得以大规模发展,人物分布商鞅变法,三范兴起,经学大受激励;2、南北朝时期,是春秋战国思想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思想家有wang-xizhi、Jin-shengan、Liu-xie,他们倡导团结一致、求同爱和,影响了中国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3、北朝时期,北朝宗室落成汉室政治,注重律令制度,实行文书制度,发展教育经贸,文人雅座异军突起,有助于中国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也为宋朝开创了生机。
(四)隋唐五代十国时期1、隋朝是王朝的重要时期,泽世大业,统一四海,降低地方割据,强调地方官吏拘令办事,大型的民间市场完全发展起来;2、唐朝是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实行八项法则,达到内外平定、内部和睦和外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此时的文学及艺术成为华夏文明的代表;3、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激烈的一段时期,民族矛盾爆发,政权更迭,特别是宋辽权力斗争使中国大陆战火连绵,但也形成了一定的主权国家体制,并对后期文化都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中国古代历史是指自人类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至公元1840年,即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段漫长的历史包含了中国的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本文将概述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时期和重要事件。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起始阶段,约从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分裂和争霸的时代,政治形势复杂多变。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称王,争夺中央政权,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时代。
孔子和墨子等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为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时期,中国进入“西汉开国盛世”,推行郡县制和科举制度。
汉朝也是丝绸之路开通时期,对外交流广泛。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分裂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形成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蜀汉、魏晋南北朝的建立又进一步加剧了政权地域分裂。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时间处于散乱状态,北方被胡族入侵,南方则政权更替频繁。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再次统一时期,隋朝的统一使中国在政治上再次恢复统一,唐朝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唐朝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经济达到顶峰,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唐玄宗时期,中国对外交流再次扩大,国力繁荣。
5. 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动荡时期,这段时期主要是五代十国之间的鼎立和战争,政权更迭频繁。
宋辽西夏金元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北方与西方民族政权相继兴起,南方则是宋朝的统一。
6.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封闭时期,明朝最初由朱元璋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中央集权的朝代。
明成祖时期,中国进行了七下西洋的航海事业,并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经济总量超过印度的国家。
高考历史秦汉到魏晋知识点

高考历史秦汉到魏晋知识点古代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和魏晋时期都是非常重要的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的统一时期,而魏晋时期则是中国分裂成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端。
本文将从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个方面介绍秦汉到魏晋这一历史时期的知识点。
一、政治知识点1.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推行了集权统治、行政区划、法律制度等一系列改革。
代表性人物有秦始皇、李斯等。
2. 汉朝:刘邦建立的新朝代,开创了封建制度,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时期相对较为稳定,东汉时期出现宦官专权和地方割据等问题。
代表性人物有刘邦、武帝等。
3. 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前身,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演义的时期。
魏晋时期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相互争斗。
代表性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等。
二、社会知识点1. 秦朝:实行丞相制、郡县制等行政制度,以农业为主导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标准。
开凿了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2. 汉朝:设立太常、大鸿胪等官职,行中央集权制度。
使用黄金作为通行货币。
汉代崇尚儒家思想,实施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
3. 魏晋:政治制度呈现分封割据趋势,各地方势力崛起。
推行分田制,削减豪族势力。
儒家思想衰落,兴起道教和佛教。
三、文化知识点1. 秦朝: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烧毁了大量古籍,形成了“焚书坑儒”的事件。
兴修了兵马俑、长城等工程,秦筑万里长城,开辟了丝绸之路。
2. 汉朝:文化基础稳定,广泛吸纳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汉文化。
兴修了都城长安、洛阳等,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提高了农民地位。
3. 魏晋:文学艺术繁荣,出现了“乐府”民歌的创作。
兴起了琴棋书画四艺,形成了新的文化风尚。
佛教进入中国,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经济知识点1. 秦朝:推行均田制和收紧农民负担,加强中央集权经济。
实现农业集约化和工业化,大力发展铁冶炼和冶铜业。
2. 汉朝:推行了分田制和井田制度,加强农耕生产和土地管理。
中国古代史总结

中国古代史分期总论先秦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乱纷纷;秦皇汉武大一统,新朝命短东汉兴;魏晋南北起纷争,西晋短促曾一统;隋唐封建鼎盛期,五代十国续藩镇;辽宋夏金先后建,元代民族融合鼎;明朝尝试全球化,清朝闭关断交流;鸦片炮声中华悟,断断续续近代化。
一、先秦时期:远古时代到春秋战国(180万年前到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180万年到公元前2070年2、奴隶社会:(1)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556年)建立(2)商朝(公元前1556年到公元前1046年)发展(3)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鼎盛(4)东周:春秋(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75年)瓦解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形成二、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形成时期2、秦汉时期:(1)封建社会的确立: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2)封建社会巩固发展时期: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东汉(公元27年——公元220年)3、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社会发展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4、隋唐时期: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公元581年至907年)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政权对峙时期(公元907年——公元1276年)6、元朝:中国大一统时期,民族融合鼎盛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7、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一、先秦史:(一)远古时代: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尧舜禹)(1)政治方面:禅让制.(2)经济方面:①农业:a.种植业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呈现地域差异(北粟,南稻);五谷(黍稷稻麦菽)六畜(猪马牛羊鸡狗);b.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集体耕作。
c.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②手工业:缫丝业、酿酒业、陶瓷业(二)夏商西周时期:该时期奴隶制建立及鼎盛、分封制、宗法制形成的特点。
1、表现(1)政治方面:①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②商—中央设相、士,地方分封;③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维系的宗法制、维护制度的礼乐制(2)经济方面:①农业:商周少量青铜工具;西周后世主要农作物出现②手工业:商周时期官府垄断,官营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已经烧制原始瓷器;丝织业,商产品种类多,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考历史知识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考历史知识点并不是说哪种人生更好,但是高考让你拥有决定未来人生的能力。
小编整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考历史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考历史知识点【知识梳理】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1.中央机构(1)秦朝①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②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朝: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地方制度(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2)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3.选官制度(1)战国、秦朝和汉初: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实现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2)两汉:察举制。
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4.监察制度(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2)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二、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1.秦朝时期: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2.两汉时期(1)农业:牛耕逐渐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汉代中国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政府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习点滴:知识点概览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习点滴:知识点概览
1. 大一统时代
- 大一统的概念与特征
-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治理
- 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2. 西汉时期
- 汉高祖刘邦的统一和刘邦的治理
- 西汉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 西汉的衰落和王莽的新朝
3. 东汉时期
- 光武中兴和东汉的分裂
-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文化特点
- 东汉末年的动荡和黄巾起义
4. 魏晋南北朝时期
-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状况
-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繁荣和学术成就
- 魏晋南北朝的传入和民族融合
5. 隋唐时期
- 隋朝的统一和隋炀帝的治理
- 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唐朝的科技发展和文学艺术繁荣
6. 五代十国时期
- 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状况
- 五代十国的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
- 北宋的统一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
7. 南宋时期
- 南宋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状况
- 南宋的文化发展和科技成就
- 南宋的与金朝的战争和灭亡
8. 元朝时期
- 元朝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状况
- 元朝的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
- 元朝与西方世界的交往和影响
这份文档概述了七年级下册历史研究的知识点,并按照历史时期进行了分类。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点,同学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作者:————————————————————————————————日期: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 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一、选择题1.(2010·上海单科·T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命题立意】本题以经济革命为切入点,重在考查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现象。
主要检测的是判断史实的认知能力,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A 。
题干主要把握两个信息,第一是时间即新石器时代,第二是表现方式即经济革命,以此再从选项中抽取对应选择项,判断对错,得出结论,“农耕和驯养”取代“采集和狩猎”的进程,被称为“农业革命”。
【类题拓展】近代西方三次经济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首先是英国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然后是法国、德国,还有美国。
而发展中国家此时却在经济落后中徘徊挣扎。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德国超过英国,还有日本的快速发展。
对亚非拉的资本输出。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发达国家恢复飞速发展。
亚非拉国家开始利用新的科技革命发展本国经济。
2.(2010·上海单科·T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B。
由“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得出结论,这一家代表了君主的利益,法家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制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
对照一下选项,不难做出判断。
【类题拓展】儒家代表世卿世禄阶级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平民的利益,因此主张“尚贤”“兼爱”“非攻”道家代表没落贵族阶级3.(2010·四川高考.T12)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
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命题立意】本题以丝绸之路的地图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丝绸之路所经之地的再认再现。
此题以史地结合的基本能力立意,难度不大,是近年试题常规题型命制的重点知识。
【规范解答】选A。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路线,由题干提供的四个选项:葱岭、玉门关、大宛、安息,可分析玉门关在阳关南面;大宛在①位置的西北方向,安息在大月氏以西。
【类题拓展】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和对外交往关系张骞通西域开辟了西汉与西域各地联系的通道,为西域都护的设立创造了条件,西域都护又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丝绸之路架起了古代中国与南亚、西亚、欧洲交往的陆上通道;中国古代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印度佛教和西方文化也开始向中国传播。
4.(2010·全国文综Ⅱ.T13)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B.采用了新的材质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D.铸造技术更精良【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唐代货币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材料运用能力。
中档难度。
隐性考查我国当前社会热点——人民币升值问题。
【规范解答】选C。
圆形方孔钱始于秦朝,A错;开元通宝钱和五铢钱都是铜钱,B错;五铢钱和此前的秦半两钱是以重量为单位作为币值,开元通宝钱打破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C符合题意;钱币的铸造技术没有发生质的变化,D错。
【类题拓展】我国古代货币的六次重大演变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周代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我国古代货币史开始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这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西汉元鼎四年(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唐高祖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清朝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开始了我国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大演变。
这不但标志着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5.(2010·全国文综Ⅰ.T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命题立意】本题以五行相生相克说切入, 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及学生的比较分析和综合理解能力。
此题主要以能力立意为主,但难度不大,符合近年各地考题的命题主流。
【规范解答】选A。
古代五行相克说认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说认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曹魏是土德,故通过“禅让”代位取代曹魏的一定是金德。
【类题拓展】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都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
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6.(2010·全国文综Ⅱ.T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命题立意】本题从古代文学发展的现象入手,意在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中档难度,与近年高考中出现的英国议会题、唐朝进士科比明经科更受重视等命题方式一致。
【规范解答】选B。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儒学在唐宋一直居于独尊的地位,A错;C社会上书籍缺乏,不符合宋初实际情况;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与北宋无关,排除C、D。
因此,答案选B。
7.(2010·全国文综Ⅱ.T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水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土德【命题立意】本题以五行相生相克说切入, 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和综合理解的能力及对古代文化常识掌握情况。
此题主要以能力立意为主,但难度不大,符合近年各地考题的命题主流。
【规范解答】选D。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内在联系,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
五行相生包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包括“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朝代的更替适用相生还是相克的关系取决于两个朝代之间是顺利取代还是被推翻的关系。
汉代是水命,土克水,故取代汉代的曹魏一定是土德。
因此,答案选D。
8.(2010·上海单科.T5)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点是()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分 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命题立意】本题以两个不同地区的庄园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对封建经济特点的认识,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D。
西欧中世纪和东汉后期同属封建时代,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的基本特点,西欧中世纪庄园同样具有这一特点。
封建经济主要是自然经济,其特点:①排斥社会分工,经济活动限制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狭小圈子里,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特点。
②生产形式相对封闭、墨守陈规,排斥技术进步,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
9.(2010·上海单科.T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命题立意】本题以历史现象为切入点,考查对某个历史时期的认识。
主要检测的是对时代特征的全面了解程度,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B。
提炼题干中的关键词:数以千计、青铜重器、铭文、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结合西周时期的历史时代特征,排除A、C、D。
西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
铭文是西周器的重要特征,故西周铭文对于考古学、文字学和历史学等都具有珍贵的价值。
10.(2010·重庆高考.T12)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①派甘英出使大秦②出使大宛、大月氏③任西域都护,管理西域④大败北匈奴,使其政权瓦解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命题立意】此题以《汉书》对班超的部分记载为切入点,考查知识点是班超在西域的活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再认再现与史论结合能力,此题难度不大,此题型是各市地高考的常规题型。
【规范解答】选B。
班超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侯,突出了他对西域的贡献。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是他担任西域都护后的一项重大举措;②出使大宛、大月氏是张骞的活动;大败北匈奴,使其政权瓦解的是窦固、窦宪。
11.(2010·重庆高考.T1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作刀镰者。
”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命题立意】此题以新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炼钢法,考查材料运用能力。
试题难度不大,但学生如果不能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容易做错。
此类型题目在高考中经常出现。
【规范解答】选C。
材料所说“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是古代冶炼方法中的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的冶炼业发展与生产生活关系: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生产活动;商朝青铜铸造规模大,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