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的整体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的整体观
摘要: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中的任何一个组织器官、部位,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理位置、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用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串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而不是单从局部的变化着眼,。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早在2500年前,《内经》就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应”的协调论点,由此产生把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以及人体内脏之间的关系当做整体看待。
《内经》曾从天地人一体的角度这样定义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由于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四合之内,形神机能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环境指自然环境
GAGGAGAGGAFFFFAFAF
和社会环境。因此,在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等一系列临床活动时,必须把人置于自然、社会环境之中,以结合环境变化的诸因素来分析考虑其机能状态。
(1)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中医称之为“天人相应”,就是指人体阴阳与自然界的阴阳相呼应。《内经》把宇宙空间的气流现象说是“天气下降于地,地气上升于天,升降会合,称为气交”。人体就是生活在宇宙大气流中。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直接参与生命机体的气体代谢,物质代谢和体温调节活动。一个人每天必须吸入大约1000多升的空气,才能保证人体吐故纳新过程的正常运行。中医把这种天空之气和水谷之气并称“真气”。《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意思是说,人体各个脏器都有着气体的升降出入活动,没有气体功能运行,人体便不能适应自然变化规律而生存下去。“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环境与人的交换联系一旦中断,即意味着死亡。现代科学也逐步揭示和证实着这一点:生理学研究
GAGGAGAGGAFFFFAFAF
表明,人的体温有着周日波动规律,其波动曲线类似于《内经》中阳气平旦生,日中隆,日西虚之描述。人与天地的适应是人与自然气候、地域环境的相适应。强调人要适应四时季节的气候变化,适应节气,时辰对人体的影响。据此,医学就要效仿对自然界生态现象、生态结构和生态规律的认识,来认识人体的结构,功能,疾病及其防治规律。
(2)人体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GAGGAGAGGAFFFFAFAF
人是社会的一分子,生活在群体之中,因此,人的意识
和行为均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所以,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是人生活活动的意识环境,人的意识活动是受社会影响的。人的本质,在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社会是生命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从婴儿到成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生态变迁与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社会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动不仅影响人们的心身机能而且疾病谱的构
成也不尽相同。“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恒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故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易于攻邪”(《医宗必读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太平之世多长寿,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朴素的社会医学思想。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变迁,对人的身心机能的影响也在发生变化。现代社会的“多科技综合征”、“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发生与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总之,中医学从天
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强调研究医学应上知天文,下知地
GAGGAGAGGAFFFFAFAF
理,中知人事,治病宜不失人情,“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为医”(《医学源流论》)。
中医学事实上是把人视为天地环境间大系统中一个开放着的小系统,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皆对人之形神机能状态产生一定作用。故强调医家必须从环境变化对人的机能影响和人本身心身活动间的辩证关系中去分析认识个体
机能状态和不同病症的病因病理,从而进行诊断、治疗、预防等一系列临床实践。
<二>人体自身的统一性
中医学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及其附属的皮、肉、脉、筋、骨等组成。各个脏腑与组织之间, 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而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与否, 主要决定于五脏系统之间的活动是否协调[2] 。例如: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映五脏分别与相应的神志有关,《素问·宣明五气》中说:“心藏神, 肺藏魄,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虽然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分主于五脏, 但是统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类经·疾病篇》云:“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
GAGGAGAGGAFFFFAFAF
统魂,兼赅意志。”心藏神是以心所主之血脉为物质基础的,
只有血脉中的气血充足, 心神得养, 才能保证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季节性情感障碍(SAD)多发于秋冬
季节, 乃因阴寒主气, 寒伤心阳, 导致心脉淤滞, 影响心
藏神的功能正常发挥。总之。心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其他脏的功能正常。
在临床诊治中,需从整体观出发,才能真正找到疾病所在的根源,如:上病下治,临床应用承气汤通腑降气以治喘, 就是上病下治的应用。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气宣发肃降正常, 则大肠传导顺利, 反之大肠传导不利, 则肺失宣发肃降,
临床上常痰热壅肺喘促明显之人多伴腑气不通、大便燥结之证。同样还有下病上治,例如“启壶揭盖法”,使上焦之气宣通则下焦小便自利。中医治疗中还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故善用针者, 从阴引阳, 从阳引阴, 以右治左, 以左治右。”它是《内经》中重要的针灸治疗原则。在《内经》中具体体现于“巨刺”及“缪刺”二法之中。前病后治,后病前治,即通腑泄浊,利小便实大便。
以及内病外治和外病外治,因为中医认为人是一个内外联的
GAGGAGAGGAFFFFAF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