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

1、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的一个纪,距今2.6Ma以来。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如:气候变迁、生物演化、构造运动、海平面波动、冰川进退等。

3、地貌学: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4、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关系:第四纪地质学主要是地球表层沉积物特征及成因;地貌学主要是地表的形态特征及成因。

5、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第四纪的沉积物及其所含物质。

6、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形态,即地形。

7、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任务:1)理论研究:重建第四纪时期的地质演化历史,探究演化规律,预测未来变化。如:气候变化、生物演化、海平面变化等。2)实践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减灾防灾,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如:干旱、土地沙化、泥石流、滑坡、地震、火山爆发、崩塌。

8、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内容:1)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分布;2)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海平面波动(黄土:温暖:红色;寒冷:黄色);3)第四纪生物界(哺乳动物的繁盛;喜冷植物的扩展;人类发展;人类文化发展);4)第四纪地层;5)第四纪年代学;6)第四纪构造运动;7)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演化。

第二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1、确定第四纪下限的依据:冰川活动、气候变冷、动物化石、人类出现和人类文化、沉积—构造事件。

2、第四纪下限的方案:0.70~0.80MaB.P:(冰川学派)依据:古地磁极性分界(B/M);气候变冷;

1.80~1.90MaB.P:(气候学派)依据:奥都威事件;地中海喜冷动物;真马、真象出现;直立人出现;

2.50~2.60MaB.P:依据:全球发生了大幅度的降温;北极冰盖发生了明显的扩张;北大西洋沉积物中的

冰筏屑数量明显增多;欧亚地区植被发生明显的变化,涌现出大量的针叶树和草本植被,预示气候的恶化;在哺乳动物群方面,真马、真象、真牛的出现;在非洲出现石器;青藏高原隆升加速,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出现厚层的砾石沉积,东亚地区冬季风出现和加强,黄土堆积开始。3.20~3.50MaB.P:G/G界限,气候变冷,南方古猿。

3、中国的第四纪下限:1)北方的第四纪下限:剖面:泥河湾盆地的泥河湾村附近产泥河湾动物群的剖面;

2.50~2.60MaB.P;真马、真象、真牛的出现。2)南方的第四纪下限:云南元谋盆地;河湖相沉积;一、

二段为沙沟组(湖沼相沉积G),三、四段为元谋组(河流相沉积M);2.60MaB.P;高斯正极性与松山反极性的分界。

4、第四纪分期:更新世(Qp)和全新世(Qh),更新世分为早、中、晚,早、中可再分早、中、晚时期,

晚分早、晚,全新世分早、中、晚。

5、冰期和间冰期:全球性降温、降雨减少、冰川扩大、气候带运动、生物迁移、海平面下降。间冰期的

表现与冰期相反。

6、冰期与间冰期、干旱期与湿润期和雨期与间雨期的对比

气候期冰川作用区中低纬度地区N15°~N30°中国

冷期冰期干旱期雨期寒冷、干旱(冬季)

暖期间冰期湿润期间雨期温暖、湿润(夏季)

7、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多变、厚度差异大、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迹、

形成多种地貌形态。

8、岩性分类:碎屑沉积物(砾石、砂)、化学沉积物(钟乳石、石膏)、生物沉积物(珊瑚礁)、火山碎屑沉积物(火山灰)、人工堆积物(填土)。砾石(>2mm)、砂(2~0.0625mm)、粉砂(0.0625~0.0039mm)、粘土(<0.0039mm)。

9、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沉积学标志(沉积物的成分、结构、构造);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环境标志(物理环境标志、化学环境标志、生物环境标志)。

10、地貌形态: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

11、地貌形态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12、地貌形态分类:1)地貌组合关系分类:地貌单个形态,如:阶地、河漫滩;地貌组合形态,如:河谷。2)地貌相对关系分类:正形态地貌,如:火山锥;负形态地貌,如:冲沟、盆地。3)地貌规模的分类:星体地貌、巨型地貌、大型地貌、中型地貌、小型地貌。

13、地貌形态测量:地貌的坡度,陡坡>50°,中等坡25°~50°,缓坡<25°;地貌的高度,相对高度和海拔高度;地貌的切割程度。

14、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1)岩石:岩石成分、岩石的结构、构造、岩石的节理。2)地质构造:地层产状、断裂、褶皱。

15、地貌形成的动力因素:内动力:构造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火山作用。外动力: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泊、海洋、风力作用。

16、地貌的成因分类:内动力地貌,如:断层崖、火山锥;外动力地貌,如:地面流水地貌、冰川地貌、岩溶地貌;人工地貌,如:运河、梯田。

17、地貌年代的确定;切割、淹埋、过渡;古地磁、热释光、光释光、考古学、古生物学。

18、侵蚀旋回理论:幼年期(河流短,河谷浅,谷底窄,横剖面为“V”字形,切割程度低,地形起伏不大。相当于一条河流源头的状态。);壮年期(水流湍急,强烈的下蚀作用形成深窄的河谷,河谷横剖面为陡峻的“V”字形,谷底窄,谷坡上可发育窄小的侵蚀阶地。相当于河流的中、上游河段。);老年期(谷底非常宽,谷坡很矮,两河流的分水岭地形模糊或为小的残丘,河谷的横剖面为“蝶”形)。前提:地壳运动长期稳定,气候特征不变。

19、斜坡发展理论:平行下降说:地面流水的侵蚀作用。在它的作用下,斜坡在降低的同时,坡度也在变缓,在一个谷地的横剖面上,谷地的形态从较深窄的“V”字形向宽缓的“蝶形”发展;平行后退说:重力对斜坡的改造作用。在重力作用下,斜坡不断地崩塌和撒落,谷坡不断平行后退,形成有尖顶残丘和山足剥蚀面的和缓地形,其横剖面形态从较深窄的“V字形向宽浅的“U”字形演化。

第三章风化壳、斜坡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1、风化作用:指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矿物和岩石,由于受到大气、温度、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它

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2、风化作用类型及残积物:物理风化作用(矿物、岩石碎屑);化学风化作用(粘土矿物);生物风化作用

(土壤)。

3、风化壳:指由残积物构成的分布在陆地表面的不连续薄壳。在地球历史时期形成、保存在地层中的风化

壳称为古风化壳。

4、风化壳的剖面结构:自上而下: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壳、母岩;热带砖红壤—高岭土型风化壳:全

风化带、半风化基岩带、未风化基岩带。

5、风化壳类型:平面形态:面状、线状及囊状风化壳。物质成分:岩屑型风化壳、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

硅铝粘土型风化壳(高岭石型风化壳)、铁铝型风化壳(砖红壤风化壳)。

6、斜坡的分类:物质成分:基岩斜坡、碎屑坡;形态: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凸—凹形坡;成因:侵

蚀坡、剥蚀坡、堆积坡、人工截坡。

7、斜坡块体运动及力学分析:自然斜坡由岩体或松散的土块构成,它们统称块体,也称岩土块,块体在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