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控制课设》脱丙烷塔控制系统设计

合集下载

丙烯丙烷分离塔及辅助设备的设计方案

丙烯丙烷分离塔及辅助设备的设计方案

丙烯丙烷分离塔及辅助设备的设计方案
丙烯丙烷分离塔及辅助设备的设计方案:
1. 设备选型
根据分离塔的要求和工艺参数,选择适合的材料和设备,如
塔板、填料、冷却器、泵等。

2. 分离塔设计
根据丙烯丙烷的物理性质和分离要求,设计合适的分离塔结构、板式或填料塔,并确定塔的直径、高度和塔板的数量。

3. 辅助设备配置
配置必要的辅助设备,如冷却器、加热器、冷凝器、泵等,
以确保丙烯丙烷分离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和流体流动的稳定性。

4. 安全防护
设计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如压力监控系统、泄漏报警系统等,确保分离塔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5. 自动化控制
配置适当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监控和控制丙烯丙烷分离过程
中的参数,实现自动化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6. 节能环保
考虑节能、环保要求,选择节能设备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
对环境的影响。

7. 设备维护
设计易于维护的设备结构,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延
长设备寿命,确保生产的持续进行。

以上是丙烯丙烷分离塔及辅助设备的设计方案,通过合理的选择设备和设计参数,确保分离过程的高效、稳定和安全。

抱歉,我无法完成这个要求。

丙烷脱氢控制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开发

丙烷脱氢控制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开发

丙烷脱氢控制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开发
丙烷脱氢控制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开发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 控制器:选择适合丙烷脱氢过程控制的控制器,如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或DCS(分散控制系统),用于实现
自动化控制和监测。

2. 传感器:选择适合监测丙烷脱氢过程参数的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用于实时获取控制系统所需的参数。

3. 运动控制器:如果涉及到丙烷脱氢过程中的机械运动控制,需要选择适合的运动控制器,如伺服控制器或步进电机驱动器,用于控制阀门、泵等设备的运动。

4. 通信模块:用于控制系统与上位机或其他设备进行数据通信,如采用以太网、Modbus、Profibus等通信协议。

5. 输电系统:为控制系统提供稳定的电源,并设计电源管理模块,包括电源供应、过载保护、电池备份等。

6. 用户界面: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显示屏、按键、LED
指示灯等用户界面设备,用于操作和监测控制系统。

7. 机柜和接线:设计合适的机柜和接线系统,确保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硬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丙烷脱氢工艺的具体要求,参考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系统设计、组装和调试。

同时,还需要注意选择高品质的硬件设备,并进行稳定性和可靠性测试,最后经过调试和验证,确保系统能够正确地控制和监测丙烷脱氢过程。

脱丙烷塔进料压缩机技术方案及安全措施

脱丙烷塔进料压缩机技术方案及安全措施

脱丙烷塔进料压缩机技术方案及安全措施项目名称:使用单位:编制:技术审核:安全审核:审批:施工方案审查会签表年月日目录一、项目概述 (4)二、编制依据 (4)三、检修内容与施工工序 (4)四、检修有关注意事项 (5)五、施工程序与技术要求 (7)六、施工进度计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质量目标与保证措施 (16)八、重大风险控制措施 (19)附件一、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二、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三、环境因素清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四、环境因素评价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五、施工物资清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六、检修质量控制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项目概述脱丙烷塔进料压缩机主要清理压缩机转子、隔板结垢,检查压缩机轴承、密封使用情况。

检修后,全面恢复设备技术性能,消除运行中存在的缺陷及隐患,使机组达到中石化设备完好标准并满足工艺要求,确保机组下周期转速、振动、轴承温度等参数达到优良标准。

二、编制依据1、丁烯装置K601压缩机说明手册2、水平剖分离心式压缩机维护检修规程(SHS03002-2004)3、变速机维护检修规程(SHS01028-2004)4、《石油化工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SHJ514-20015、《石油化工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GB50484-20086、《石油化工施工安全技术规程》SH3505-1999三、检修内容与施工工序3.1检修内容1、检查两端轴承,必要时调整或更换;2、检查干气密封,必要时更换;3、检查增速箱轴承和齿轮;4、检查电机轴承;5、检查级间密封间隙,拆、清理折流板;6、转子清理检查;7、解体检查主油泵,必要时更换轴承和密封;8、各温度和振动探头调校;9、清理润滑油、干气密封过滤器;10、清理增速箱箱底;11、清理压缩机入口过滤器;12、调整机组对中。

ASPENPLUS实例脱丁烷塔课程设计

ASPENPLUS实例脱丁烷塔课程设计

ASPENPLUS实例脱丁烷塔课程设计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ASPENPLUS实例脱丁烷塔课程设计)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ASPENPLUS实例脱丁烷塔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

分离过程课程设计—-脱丁烷塔设计学院:化工与药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年级班别:XX级X班学号:XXXXXXX学生姓名:XXX指导教师:XXX目录目录 (1)任务书 (2)ASPEN PLUS模拟过程 (3)1、启动ASPEN PLUS软件 (3)2、创建简捷精馏塔模型 (4)3、绘制物流 (4)4、模块和物流命名 (5)5、输入用户名 (6)6、定义组分 (6)7、物性方程 (8)8、流股参数输入 (8)9、运行程序 (10)10、确定塔顶、塔底的物料组成以及温度 (11)11、算最小回流比,确定操作回流比,理论塔板数,进料位置 (12)12、灵明度分析 (12)参考文献 (21)设计体会 (22)任务书设计题目:已知:某石油催化裂解的脱丁烷塔的进料组成如下:进料量F=3930kmol/h,泡点进料,全塔平均操作压力700kpa 进料组成(摩尔分数):C3 =0.6361iC4 =0.1018nC4 =0.1527iC5 =0。

0254C6 =0.0509C7 =0.0102C8 =0.0127C9 =0.0102分离要求:正丁烷在塔顶的回收率不小于99%,异戊烷在塔釜中的回收率不小于85%设计内容:筛板塔1.确定塔顶、塔底的物料组成以及温度2。

求算最小回流比,确定操作回流比3.理论塔板数,进料位置ASPEN PLUS模拟过程1、启动ASPEN PLUS软件启动ASPEN PLUS软件后首先出现如下图窗口,选择Template并点击OK按钮。

炼油厂常压塔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控制系统与装置课程设计(论文)

炼油厂常压塔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控制系统与装置课程设计(论文)

过程控制系统与装置课程设计(论文)题目:炼油厂常压塔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院(系):电气工程学院教研室:测控技术与仪器目录第1章炼油厂常压塔温度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案 (1)1.1 概述 (1)1.2过程控制系统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1.3常压塔温度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2)第2章炼油厂常压塔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内容 (3)2.1精馏塔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3)2.2主要内容与设计步骤 (5)2.2.1 被控参数的选择 (5)2.2.2温度变送器的选择 (6)2.2.3温度调节器的选择 (6)2.2.4执行器的选择 (7)2.3一线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7)2.3.1一线温度控制的主要内容与仪器选择 (9)第3章课程设计总结 (11)参考文献 (12)第1章炼油厂常压塔温度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案1.1 概述过程控制的对象复杂多样,控制方案和系统结构种类较多。

除了简单控制系统以外,还有复杂的控制系统,即串级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大滞后过程控制系统、比值控制系统、均匀控制系统、分程控制系统、阀位控制系统、选择性控制系统、接耦控制系统,还有计算机控制系统。

1.2过程控制系统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1.技术要求:测量范围:0-100℃常压塔控制温度:70±0.5℃,最大偏差:1℃一线控制温度:60±0.5℃,最大偏差:1.3℃2.说明书要求:确定控制方案并绘制原理结构图、方框图;选择传感器、变送器、控制器、执行器,给出具体型号;确定控制器的控制规律以及控制器正反作用方式;生产过程对过程控制系统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可简要归纳为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三个方面。

安全性是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过程控制系统能够确保人员与设备的安全(并兼顾环境卫生、生态平衡等社会安全性要求),是对过程控制系统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

通常采用参数越限报警、事故报警、联锁保护等措施加以保证。

稳定性是过程控制系统保证生产过程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

脱丙烷塔施工方案

脱丙烷塔施工方案

脱丙烷塔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与目标本工程旨在建设一座脱丙烷塔,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化工产品需求。

工程位于XX化工厂区内,预计建成后能够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本方案明确了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技术标准和施工质量要求,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高效、经济。

二、施工流程与顺序基础施工:包括地基处理、混凝土浇筑等。

塔体安装: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塔体组装和安装。

设备安装:安装塔内各类设备,如填料、换热器、再沸器等。

管道安装:连接塔体与周边设备的管道系统。

电气与自控系统安装:包括仪表、控制柜等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系统调试:完成所有设备安装后,进行系统调试,确保运行正常。

三、材料选择与检验所有用于工程建设的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具有相应的质量证明文件。

施工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材料检验,确保材料质量稳定可靠。

四、设备安装与调试设备安装前应进行预检,确保设备完好无损。

安装过程中应遵循操作规程,确保安装质量。

设备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系统调试,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确保系统性能达到预期要求。

五、安全防护与措施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施工人员应佩戴防护用品,确保人身安全。

六、质量监控与验收施工过程中应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对施工质量进行全程跟踪和控制。

每个施工环节完成后应进行验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工程整体完成后,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综合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和性能达标。

七、风险评估与应对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如天气变化、设备故障等突发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八、工程进度与管理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和时间节点。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进度管理,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

同时,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施工秩序良好。

通过本施工方案的实施,我们有信心建设一座高质量、高性能的脱丙烷塔,为化工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任务书3脱丙烷塔

任务书3脱丙烷塔

《过程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脱丙烷塔控制系统设计二、设计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原理及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2、掌握控制方案的设计、仪表选型的方法及管道流程图、仪表接线图、仪表安装等图的绘制方法。

3、掌握节流装置和调节阀的计算。

4、了解信号报警及联锁系统的设计和顺序控制系统的设计。

5、了解过程控制设计的设计文件构成及编制。

6、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必须的工程知识,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协作完成工程设计任务能力的培养。

三、设计所需数据:1、主要工艺流程和环境特征概况脱丙烷塔的主要任务是切割C3和C4混合馏分,塔顶轻关键组分是丙烷,塔釜重关键是丁二烯。

主要工艺流程如附图1所示:第一脱乙烷塔塔釜来的釜液和第二蒸出塔的釜液混合后进入脱丙烷塔,进料为气液混合状态,液化率为0.28。

进料温度为32℃,塔顶温度为8.9℃,塔釜温度为72℃。

塔内操作压力基本恒定在0.75MPa(绝压)。

采用的回流比约为1.13。

冷凝器由0℃丙烯蒸发制冷,再沸器加热用的0.15 MPa(绝压)减压蒸汽由来自裂解炉的0.6 MPa(绝压)低压蒸汽与冷凝水混合制得的。

和其他精馏塔一样,脱丙烷塔也是一个高阶对象,具有对象通道多、内在机理复杂、变量间相互关联、动态响应慢、控制要求高等特点。

假设该脱丙烷塔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塔釜关键组分,可以再沸器的减压蒸汽流量为操纵变量构成控制系统,且此时再沸器的减压蒸汽流量是经常出现的扰动。

同时要保持塔进料稳定,以及塔釜液位与塔底A馏出物料均匀缓慢变化。

试设计自动控制,满足质量指标、物料指标、能量平衡及约束条件等要求。

脱丙烷塔所处的环境为甲级防爆区域,工艺介质为多种烃类混合物,沸点低、易挥发、易燃、易爆,生产装置处于露天,低压、低温。

主导风向由西向东。

2、仪表选型说明所选仪表应具有本质安全防爆性能等特点,电动Ⅲ型仪表在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已能满足要求。

电动仪表信号传送快且距离远,易与计算机配合使用,除控制阀外,可选用电动Ⅲ型仪表或采用数字式控制仪表。

脱戊烷塔塔顶压力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化工过程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脱戊烷塔塔顶压力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化工过程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化工过程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题目:脱戊烷塔塔顶压力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学院: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目录1.课程设计的目的 (1)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1)3.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1)3.1工艺简介 (1)3.2控制系统设计 (2)3.3仪表选择 (3)3.3.1压力仪表的选择: (3)3.3.2控制阀的选择: (5)3.3.3电气阀门定位器的选择: (6)3.3.4仪表介绍 (8)3.4控制系统连接 (9)3.5系统投运 (9)参考书目 (11)附录:脱戊烷塔工艺图1.课程设计的目的针对脱戊烷塔顶压力自动控制系统的课题,模拟的进行完整的设计,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和巩固在《化工过程控制工程》课程和本专业其他相关课程所学习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熟悉工程设计的思维和步骤,并了解如何进一步根据确定的设计方案合理选择自动化仪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独立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1)题目:脱戊烷塔塔顶压力自动控制系统设计(2)要求:1.设计符合要求的合适的控制系统:2.画出控制原理图;3.选择合适的控制、检测仪表;4.进行系统的连接和所选仪表作用方式的正确确定。

3.课程设计报告内容3.1工艺简介蒸汽裂解装置中产生的裂解气经过分离出来的碳五以后的汽油组分作为脱戊烷塔的进料,利用C5馏分与C5以后等重组分沸点不同,在脱戊烷塔中进行气液分离,使C5组分从C5以后的重组分中分离出来。

温度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设计控制方案加以控制。

只有在一定的压力下温度才能表征分离的效果因此对压力也需进行自动控制,进料从塔中部(第24块塔盘)进入。

塔顶产品为碳五馏分,送出界区,塔底产品为C6-C8汽油馏分,也送去贮罐。

脱戊烷塔压力0.08MPa(G),塔底温度111℃,再沸器采用低压蒸汽进行换热。

脱戊烷塔工艺进料为C5以上组分,塔顶产物为C5,塔底产物为C6-C8。

脱丙烷精馏塔设计

脱丙烷精馏塔设计
Chemical production often requires the separation of liquid mixtures that have reached useful component purification or recovery purposes. There are many ways of liquid separating. Distill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he use of distillation column is a two-point difference in the achievement of continuous volatility of the separation of high-purity equipment. Among them, the return constitutes a gas, liquid two-phase mass transfer contact with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distillation is distilled from the host.
设 , ,查 图得 列下表
表2-3
组分
i
i
n

%
1.0
55.0
8.5
15.8
4.8
10.5
1.7
2.7
1
3.6
1.52
1.34
0.675
0.63
0.6
0.52
0.5
1
0.00278
0.3618
0.06343
0.234
0.07762
0.175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精馏塔温度控制系统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精馏塔温度控制系统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精馏塔温度控制系统(总3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课程设计目录一、研究对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研究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仿真研究要求 (4)四、传递函数计算 (5)五、控制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单回路反馈控制系统 (6)1) 控制方案的系统框图和工艺控制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PID参数整定 (7)3) 系统仿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对象特性变化后仿真 (12)2. Smith预估补偿控制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控制方案的系统框图和工艺控制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控制系统方框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脱丙烷塔控制系统设计有图)资料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脱丙烷塔控制系统设计有图)资料

成绩:《过程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题目:脱丙烷塔控制系统设计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班级:自动化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起止日期:2012年12月31日~2013年01月4日目录一、设计任务书 (2)二、设计说明书 (5)1、摘要2、基本控制方案的设计与分析3、节流装置的计算4、蒸汽流量控制阀口径的计算三、参考文献 (11)四、附图 (15)一、设计题目:《脱丙烷塔控制系统设计》二、设计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原理及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2、掌握控制方案的设计、仪表选型的方法及管道流程图、仪表接线图、仪表安装等图的绘制方法。

3、掌握节流装置和调节阀的计算。

4、了解信号报警及联锁系统的设计和顺序控制系统的设计。

5、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必须的工程知识,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完成工程设计任务能力的培养。

三、设计所需数据:1、主要工艺流程和环境特征概况脱丙烷塔的主要任务是切割C3和C4混合馏分,塔顶轻关键组分是丙烷,塔釜重关键是组分丁二烯。

主要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第一脱乙烷塔塔釜来的釜液和第二蒸出塔的釜液混合后进入脱丙烷塔,进料为气液混合状态,液化率为0.28。

进料温度为32℃,塔顶温度为8.9℃,塔釜温度为72℃。

塔内操作压力为0.75MPa(绝压)。

采用的回流比约为1.13。

冷凝器由0℃丙烯蒸发制冷,再沸器加热用的0.15 MPa(绝压)减压蒸汽由来自裂解炉的0.6 MPa(绝压)低压蒸汽与冷凝水混合制得的。

和其他精馏塔一样,脱丙烷塔也是一个高阶对象,具有对象通道多、内在机理复杂、变量间相互关联、动态响应慢、控制要求高等特点。

脱丙烷塔的自动控制应满足质量指标、物料指标、能量平衡及约束条件等要求。

脱丙烷塔所处的环境为甲级防爆区域,工艺介质为多种烃类混合物,沸点低、易挥发、易燃、易爆,生产装置处于露天,低压、低温。

主导风向由西向东。

2、仪表选型说明所选仪表应具有本质安全防爆性能等特点,电动Ⅲ型仪表在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已能满足要求。

气体分馏装置脱丙烷塔浮压控制

气体分馏装置脱丙烷塔浮压控制

75一、概况气体分馏装置为中海油东方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一期炼油项目装置,本装置的公称建设规模为60万吨/年,装置年开工按8000小时设计,装置操作弹性为60~110%,气体分馏装置主要由脱丙烷塔、脱乙烷塔和精丙烯塔组成,原料为上游催化裂化装置所产液化气经 脱硫、脱硫醇后的精制液化石油气。

塔顶碳三馏分作为为丙烯塔进料。

塔底物料混合碳四馏分做为MTBE装置的原料,脱丙烷塔重沸器热源为1.0MPa蒸汽。

(图为本装置脱丙烷塔系统)东方石化有限责任公司的气体分馏装置主要由以下几点进行节能降耗:1.塔顶采用表面蒸发式空冷,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蒸发吸热,冷却效果好。

2.优化各塔操作,在保证分离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塔的回流比,减少蒸汽消耗。

3.选用高效率机泵,以降低电耗。

4.设备及管道布置尽量紧凑合理,从而较少散热损失和动力损失。

5.加强设备及管道保温,从而减少散热损失。

二、浮动压力控制精馏的原理是利用物料中各组分挥发度的不同,从而实现轻重组分之间的分离。

精馏是一种相平衡分离过程,其最基础的理论就是是汽-液相平衡原理。

在精馏塔中,为了保证每层塔板的汽液两相存在温度和浓度梯度,必须由塔顶冷凝器提供轻组分浓度高且温度较低的冷回流,由塔底重沸器提供重组分浓度高且温度较高的热回流。

不平衡的两相在进入塔板上进行传质、传热后,液相中易挥发组分部分汽化,难挥发组分浓度增加,同时吸收热量使汽相部分冷凝;汽相中难挥发组分部分冷凝,易挥发组分浓度增加,同时放出热量供给液相部分汽化。

板上汽液两相充分接触,使最终离开该板的汽相与液相在同一温度下趋于平衡,如此经过若干塔板上的传质、传热过程后即可达到对物料中各组分进行完全分离的目的。

精馏塔的压力主要取决于塔顶产品组成和产品冷凝后的温度。

这样我们在平时的操作中首先是保证塔的压力恒定,在这个条件下我们可以根据固定的塔顶温、低温及灵敏板温度来控制塔的产品质量在要求的指标范围内。

这种操作方法比较容易、可靠,有利于装置的平稳运行,但是结合相平衡原理来分析,恒压操作不能有效地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我们可以从这个方向着手进行优化。

脱丙烷塔

脱丙烷塔

on Base 1Const n As Integer = 3 '输出个数Const m As Integer = 3 '输入个数Const d As Integer = 100 ' 系统最大时滞Dim ts As Single '采样时间Dim tr(n) As Single '参考轨迹柔化系数Dim H(n) As Single '预测时域长度'标志位定义Dim APC_COM As IntegerDim APC_ON As IntegerDim APC_2_ON As IntegerDim T_APC_STA As IntegerDim MV_1_STA As IntegerDim MV_2_STA As IntegerDim MV_3_STA As IntegerDim DV_1_STA As IntegerDim DV_2_STA As Integer'模型参数Dim K11, K12, K13, K21, K22, K23, K31, K32, K33 As SingleDim T11, T12, T13, T21, T22, T23, T31, T32, T33 As SingleDim TAO11, TAO12, TAO13, TAO21, TAO22, TAO23, TAO31, TAO32, TAO33 As SingleDim KM11, KM12, KM13, KM21, KM22, KM23, KM31, KM32, KM33 As SingleDim TM11, TM12, TM13, TM21, TM22, TM23, TM31, TM32, TM33 As SingleDim TAOM11, TAOM12, TAOM13, TAOM21, TAOM22, TAOM23, TAOM31, TAOM32, TAOM33 As SingleDim K(n, m) As SingleDim t(n, m) As SingleDim tao(n, m) As SingleDim km(n, m) As SingleDim tm(n, m) As SingleDim taom(n, m) As Single'变量定义Dim I As IntegerDim J As IntegerDim g As IntegerDim AA(n, m) As SingleDim AAA() As SingleDim BB(n, 1) As SingleDim b(n) As SingleDim a(n, m) As SingleDim am(n, m) As SingleDim L(n, m) As SingleDim Lm(n, m) As SingleDim c(n) As SingleDim piduu1 As SingleDim piduu2 As SingleDim piduu3 As SingleDim ym(n, m) As Single '模型输出Dim ym1(n, m, d) As Single ' 模型上次输出Dim y0 As SingleDim yp0 As SingleDim yp(n) As Single ' 过程输出Dim y(n, m) As SingleDim ypav(n) As SingleDim ymm0 As SingleDim ym0(n) As SingleDim Y1(n, m, 1) As SingleDim u1(m, d) As SingleDim uu(m) As Single'力控数据通讯所需参数Dim read_datas(22) As Double '读数据数组Dim readtag As StringDim read_data As LongDim write_datas(6) As Double '写数据数组Dim writetag As StringDim write_data As LongPrivate Sub Form_Load()'过程参数K11 = 4.05: T11 = 50: TAO11 = 2K12 = 1.77: T12 = 60: TAO12 = 3K13 = 5.88: T13 = 50: TAO13 = 2K21 = 5.39: T21 = 50: TAO21 = 3K22 = 5.72: T22 = 60: TAO22 = 2K23 = 6.9: T23 = 40: TAO23 = 3K31 = 4.38: T31 = 33: TAO31 = 2K32 = 4.42: T32 = 44: TAO32 = 3K33 = 7.52: T33 = 19: TAO33 = 3K(1, 1) = K11: K(1, 2) = K12: K(1, 3) = K13: K(2, 1) = K21: K(2, 2) = K22: K(2, 3) = K23: K(3, 1) = K31: K(3, 2) = K32: K(3, 3) = K33t(1, 1) = T11: t(1, 2) = T12: t(1, 3) = T13: t(2, 1) = T21: t(2, 2) = T22: t(2, 3) = T23: t(3, 1) = T31: t(3, 2) = T32: t(3, 3) = T33tao(1, 1) = TAO11: tao(1, 2) = TAO12: tao(1, 3) = TAO13: tao(2, 1) = TAO21: tao(2, 2) = TAO22: tao(2, 3) = TAO23: tao(3, 1) = TAO31: tao(3, 2) = TAO32: tao(3, 3) = TAO33Text29.Text = Val(K(1, 1)): Text30.Text = Val(K(1, 2)): Text31.Text = Val(K(1, 3)): Text32.Text = Val(K(2, 1)): Text33.Text = Val(K(2, 2)): Text34.Text = Val(K(2, 3)): Text35.Text = Val(K(3, 1)): Text36.Text = Val(K(3, 2)): Text37.Text = Val(K(3, 3))Text38.Text = Val(t(1, 1)): Text39.Text = Val(t(1, 2)): Text40.Text = Val(t(1, 3)): Text41.Text = Val(t(2, 1)): Text42.Text = Val(t(2, 2)): Text43.Text = Val(t(2, 3)): Text44.Text = Val(t(3, 1)): Text45.Text = Val(t(3, 2)): Text46.Text = Val(t(3, 3))Text47.Text = Val(tao(1, 1)): Text48.Text = Val(tao(1, 2)): Text49.Text = Val(tao(1, 3)): Text50.Text = Val(tao(2, 1)): Text51.Text = Val(tao(2, 2)): Text52.Text = Val(tao(2, 3)): Text53.Text = Val(tao(3, 1)): Text54.Text = Val(tao(3, 2)): Text55.Text = V al(tao(3, 3))'模型参数KM11 = 4.05: TM11 = 50: TAOM11 = 2KM12 = 1.77: TM12 = 60: TAOM12 = 3KM13 = 5.88: TM13 = 50: TAOM13 = 2KM21 = 5.39: TM21 = 50: TAOM21 = 3KM22 = 5.72: TM22 = 60: TAOM22 = 2KM23 = 6.9: TM23 = 40: TAOM23 = 3KM31 = 4.38: TM31 = 33: TAOM31 = 2KM32 = 4.42: TM32 = 44: TAOM32 = 3KM33 = 7.52: TM33 = 19: TAOM33 = 3km(1, 1) = KM11: km(1, 2) = KM12: km(1, 3) = KM13: km(2, 1) = KM21: km(2, 2) = KM22: km(2, 3) = KM23: km(3, 1) = KM31: km(3, 2) = KM32: km(3, 3) = KM33tm(1, 1) = TM11: tm(1, 2) = TM12: tm(1, 3) = TM13: tm(2, 1) = TM21: tm(2, 2) = TM22: tm(2, 3) = TM23: tm(3, 1) = TM31: tm(3, 2) = TM32: tm(3, 3) = TM33taom(1, 1) = TAOM11: taom(1, 2) = TAOM12: taom(1, 3) = TAOM13: taom(2, 1) = TAOM21: taom(2, 2) = TAOM22: taom(2, 3) = TAOM23: taom(3, 1) = TAOM31: taom(3, 2) = TAOM32: taom(3, 3) = TA0M33'初始化变量For I = 1 To nFor J = 1 To mym(I, J) = 0y(I, J) = 0uu(J) = 0For g = 1 To dym1(I, J, g) = 0NextNextyp(I) = 0ypav(I) = 0ym0(I) = 0Nextpiduu1 = 0piduu2 = 0piduu3 = 0End SubPrivate Sub Timer1_Timer()'从力控读数据readtag = "T_APC_TS.pv,T_APC_H1.pv,T_APC_H2.pv,T_APC_H3.pv,T_APC_TR1.pv,T_APC_TR2.pv,T _APC_TR3.pv,TI_707_1_SP.pv,TIC_706_SP.pv,LIC_703_SP.pv,APC_COM.pv,APC_ON.pv,AP C_2_ON.pv,T_APC_STA.pv,FIC_730_MV.pv,TIC_706_MV.pv,FIC_704_MV.pv,FIC_702_DV.pv ,TIC_701_DV.pv,PID_U1.pv,PID_U2.pv,PID_U3.pv"read_data = Dbcom1.GetRealData(22, readtag, read_datas(1))Text1.Text = read_datas(1)Text2.Text = read_datas(2)Text3.Text = read_datas(3)Text4.Text = read_datas(4)Text5.Text = read_datas(5)Text6.Text = read_datas(6)Text7.Text = read_datas(7)Text14.Text = read_datas(8)Text15.Text = read_datas(9)Text16.Text = read_datas(10)Text20.Text = read_datas(11)Text21.Text = read_datas(12)Text22.Text = read_datas(13)Text23.Text = read_datas(14)Text24.Text = read_datas(15)Text25.Text = read_datas(16)Text26.Text = read_datas(17)Text27.Text = read_datas(18)Text28.Text = read_datas(19)Text17.Text = read_datas(20)Text18.Text = read_datas(21)Text19.Text = read_datas(22)'VB中变量赋值ts = Val(Text1.Text)H(1) = Val(Text2.Text)H(2) = Val(Text3.Text)H(3) = Val(Text4.Text)tr(1) = Val(Text5.Text)tr(2) = Val(Text6.Text)tr(3) = Val(Text7.Text)c(1) = Val(Text14.Text)c(2) = Val(Text15.Text)c(3) = Val(Text16.Text)APC_COM = Val(Text20.Text) APC_ON = Val(Text21.Text)APC_2_ON = Val(Text22.Text)T_APC_STA = Val(Text23.Text)MV_1_STA = Val(Text24.Text) MV_2_STA = Val(Text25.Text) MV_3_STA = Val(Text26.Text)DV_1_STA = Val(Text27.Text)DV_2_STA = Val(Text28.Text)piduu1 = Val(Text17.Text)piduu2 = Val(Text18.Text)piduu3 = Val(Text19.Text)'主程序部分For I = 1 To nb(I) = Exp(-ts / tr(I))For J = 1 To mam(I, J) = Exp(-ts / tm(I, J))Lm(I, J) = Round(taom(I, J) / ts) NextNextIf APC_COM = 1 ThenIf APC_ON = 1 ThenIf APC_2_ON = 1 Thenuu(1) = piduu1uu(2) = piduu2uu(3) = piduu3Text11.Text = uu(1)Text12.Text = uu(2)Text13.Text = uu(3)'模型计算子程序部分开始'回路一单独投用If MV_1_STA = 1 And MV_2_STA = 0 And MV_3_STA = 0 Then'********************************************ReDim AAA(1, 1) As Single'********************************************For I = 1 To 1For J = 1 To 1ym(I, J) = am(I, J) * ym1(I, J, 1) + km(I, J) * (1 - am(I, J)) * uu(J) 'ym1为y上一次的值For g = Lm(I, J) To 2 Step -1ym1(I, J, g) = ym1(I, J, g - 1)Nextym1(I, J, 1) = ym(I, J)NextNextFor I = 1 To 1y0 = 0yp0 = 0For J = 1 To 1yp(I) = yp0 + y(I, J)yp0 = yp(I)ypav(I) = y0 + y(I, J) + ym(I, J) - ym1(I, J, 1)y0 = ypav(I)NextNextFor I = 1 To 1ymm0 = 0For J = 1 To 1AA(I, J) = km(I, J) * (1 - am(I, J) ^ H(I))ym0(I) = ymm0 + (1 - am(I, J) ^ H(I)) * ym(I, J)ymm0 = ym0(I)NextBB(I, 1) = c(I) - b(I) ^ H(I) * (c(I) - yp(I)) - ypav(I) + ym0(I) Next'构造新的求逆矩阵AAA(1, 1) = AA(1, 1)Call Gauss_Inv(AAA(), 1)uu(1) = AAA(1, 1) * BB(1, 1)'If T_APC_STA = 0 Then '投用前赋值' uu(1) = piduu1'End IfText8.Text = yp(1)' Text11.Text = uu(1)End If'回路二单独投用If MV_1_STA = 0 And MV_2_STA = 1 And MV_3_STA = 0 Then'********************************************ReDim AAA(1, 1) As Single'********************************************For I = 2 To 2For J = 2 To 2ym(I, J) = am(I, J) * ym1(I, J, 1) + km(I, J) * (1 - am(I, J)) * uu(J) 'ym1为y上一次的值For g = Lm(I, J) To 2 Step -1ym1(I, J, g) = ym1(I, J, g - 1)Nextym1(I, J, 1) = ym(I, J)NextNextFor I = 2 To 2y0 = 0yp0 = 0For J = 2 To 2yp(I) = yp0 + y(I, J)yp0 = yp(I)ypav(I) = y0 + y(I, J) + ym(I, J) - ym1(I, J, 1)y0 = ypav(I)NextNextFor I = 2 To 2ymm0 = 0For J = 2 To 2AA(I, J) = km(I, J) * (1 - am(I, J) ^ H(I))ym0(I) = ymm0 + (1 - am(I, J) ^ H(I)) * ym(I, J)ymm0 = ym0(I)NextBB(I, 1) = c(I) - b(I) ^ H(I) * (c(I) - yp(I)) - ypav(I) + ym0(I)Next'构造新的求逆矩阵AAA(1, 1) = AA(2, 2)Call Gauss_Inv(AAA(), 1)uu(1) = AAA(1, 1) * BB(1, 1)' If T_APC_STA = 0 Then '投用前赋值' uu(2) = piduu2' End IfText9.Text = yp(2)' Text12.Text = uu(2)End If'回路三单独投用If MV_1_STA = 0 And MV_2_STA = 0 And MV_3_STA = 1 Then'********************************************ReDim AAA(1, 1) As Single'********************************************For I = 3 To 3For J = 3 To 3ym(I, J) = am(I, J) * ym1(I, J, 1) + km(I, J) * (1 - am(I, J)) * uu(J) 'ym1为y上一次的值For g = Lm(I, J) To 2 Step -1ym1(I, J, g) = ym1(I, J, g - 1)Nextym1(I, J, 1) = ym(I, J)NextNextFor I = 3 To 3y0 = 0yp0 = 0For J = 3 To 3yp(I) = yp0 + y(I, J)yp0 = yp(I)ypav(I) = y0 + y(I, J) + ym(I, J) - ym1(I, J, 1)y0 = ypav(I)NextNextFor I = 3 To 3ymm0 = 0For J = 3 To 3AA(I, J) = km(I, J) * (1 - am(I, J) ^ H(I))ym0(I) = ymm0 + (1 - am(I, J) ^ H(I)) * ym(I, J)ymm0 = ym0(I)NextBB(I, 1) = c(I) - b(I) ^ H(I) * (c(I) - yp(I)) - ypav(I) + ym0(I)Next'构造新的求逆矩阵AAA(1, 1) = AA(3, 3)Call Gauss_Inv(AAA(), 1)uu(3) = AAA(1, 1) * BB(3, 1)'If T_APC_STA = 0 Then '投用前赋值' uu(3) = piduu3' End IfText10.Text = yp(3)' Text13.Text = uu(3)End If'回路一、二投用If MV_1_STA = 1 And MV_2_STA = 1 And MV_3_STA = 0 Then'********************************************ReDim AAA(2, 2) As Single'********************************************For I = 1 To 2For J = 1 To 2ym(I, J) = am(I, J) * ym1(I, J, 1) + km(I, J) * (1 - am(I, J)) * uu(J) 'ym1为y上一次的值For g = Lm(I, J) To 2 Step -1ym1(I, J, g) = ym1(I, J, g - 1)Nextym1(I, J, 1) = ym(I, J)NextNextFor I = 1 To 2y0 = 0yp0 = 0For J = 1 To 2yp(I) = yp0 + y(I, J)yp0 = yp(I)ypav(I) = y0 + y(I, J) + ym(I, J) - ym1(I, J, 1)y0 = ypav(I)NextNextFor I = 1 To 2ymm0 = 0For J = 1 To 2AA(I, J) = km(I, J) * (1 - am(I, J) ^ H(I))ym0(I) = ymm0 + (1 - am(I, J) ^ H(I)) * ym(I, J)ymm0 = ym0(I)NextBB(I, 1) = c(I) - b(I) ^ H(I) * (c(I) - yp(I)) - ypav(I) + ym0(I)Next'构造新的求逆矩阵AAA(1, 1) = AA(1, 1)AAA(1, 2) = AA(1, 2)AAA(2, 1) = AA(2, 1)AAA(2, 2) = AA(2, 2)Call Gauss_Inv(AAA(), 2) '调用矩阵求逆函数'uu(1) = AAA(1, 1) * BB(1, 1) + AAA(1, 2) * BB(2, 1) '过程通道预测控制量uu(1)为回流量,uu(2)为蒸汽量uu(2) = AAA(2, 1) * BB(1, 1) + AAA(2, 2) * BB(2, 1)' If T_APC_STA = 0 Then '投用前赋值' uu(1) = piduu1' uu(2) = piduu2' End IfText8.Text = yp(1)Text9.Text = yp(2)' Text11.Text = uu(1)' Text12.Text = uu(2)End If'回路一、三投用If MV_1_STA = 1 And MV_2_STA = 0 And MV_3_STA = 1 Then'********************************************ReDim AAA(2, 2) As Single'********************************************ym(1, 1) = am(1, 1) * ym1(1, 1, 1) + km(1, 1) * (1 - am(1, 1)) * uu(1) ym(1, 3) = am(1, 3) * ym1(1, 3, 1) + km(1, 3) * (1 - am(1, 3)) * uu(3) ym(3, 1) = am(3, 1) * ym1(3, 1, 1) + km(3, 1) * (1 - am(3, 1)) * uu(1) ym(3, 3) = am(3, 3) * ym1(3, 3, 1) + km(3, 3) * (1 - am(3, 3)) * uu(3)For g = Lm(1, 1) To 2 Step -1ym1(1, 1, g) = ym1(1, 1, g - 1)Nextym1(1, 1, 1) = ym(1, 1)For g = Lm(1, 3) To 2 Step -1ym1(1, 3, g) = ym1(1, 3, g - 1)Nextym1(1, 3, 1) = ym(1, 3)For g = Lm(3, 1) To 2 Step -1ym1(3, 1, g) = ym1(3, 1, g - 1)Nextym1(3, 1, 1) = ym(3, 1)For g = Lm(3, 3) To 2 Step -1ym1(3, 3, g) = ym1(3, 3, g - 1)Nextym1(3, 3, 1) = ym(3, 3)For I = 1 To n Step 2y0 = 0yp0 = 0For J = 1 To m Step 2yp(I) = yp0 + y(I, J)yp0 = yp(I)ypav(I) = y0 + y(I, J) + ym(I, J) - ym1(I, J, 1)y0 = ypav(I)NextNextFor I = 1 To n Step 2ymm0 = 0For J = 1 To m Step 2ym0(I) = ymm0 + (1 - am(I, J) ^ H(I)) * ym(I, J)ymm0 = ym0(I)NextNextAA(1, 1) = km(1, 1) * (1 - am(1, 1) ^ H(1))AA(1, 3) = km(1, 3) * (1 - am(1, 3) ^ H(1))AA(3, 1) = km(3, 1) * (1 - am(3, 1) ^ H(3))AA(3, 3) = km(3, 3) * (1 - am(3, 3) ^ H(3))BB(1, 1) = c(1) - b(1) ^ H(1) * (c(1) - yp(1)) - ypav(1) + ym0(1) BB(3, 1) = c(3) - b(3) ^ H(3) * (c(3) - yp(3)) - ypav(3) + ym0(3)'构造新的求逆矩阵AAA(1, 1) = AA(1, 1)AAA(1, 2) = AA(1, 3)AAA(2, 1) = AA(3, 1)AAA(2, 2) = AA(3, 3)Call Gauss_Inv(AAA(), 2)uu(1) = AAA(1, 1) * BB(1, 1) + AAA(1, 2) * BB(3, 1)uu(3) = AAA(2, 1) * BB(1, 1) + AAA(2, 2) * BB(3, 1)' If T_APC_STA = 0 Then '投用前赋值' uu(1) = piduu1' uu(3) = piduu3' End IfText8.Text = yp(1)Text10.Text = yp(3)' Text11.Text = uu(1)' Text13.Text = uu(3)End If'回路二、三投用If MV_1_STA = 0 And MV_2_STA = 1 And MV_3_STA = 1 Then'********************************************ReDim AAA(2, 2) As Single'********************************************ym(2, 2) = am(2, 2) * ym1(2, 2, 1) + km(2, 2) * (1 - am(2, 2)) * uu(2) ym(2, 3) = am(2, 3) * ym1(2, 3, 1) + km(2, 3) * (1 - am(2, 3)) * uu(3) ym(3, 2) = am(3, 2) * ym1(3, 2, 1) + km(3, 2) * (1 - am(3, 2)) * uu(2) ym(3, 3) = am(3, 3) * ym1(3, 3, 1) + km(3, 3) * (1 - am(3, 3)) * uu(3)For g = Lm(2, 2) To 2 Step -1ym1(2, 2, g) = ym1(2, 2, g - 1)Nextym1(2, 2, 1) = ym(2, 2)For g = Lm(2, 3) To 2 Step -1ym1(2, 3, g) = ym1(2, 3, g - 1)Nextym1(2, 3, 1) = ym(2, 3)For g = Lm(3, 2) To 2 Step -1ym1(3, 2, g) = ym1(3, 2, g - 1)Nextym1(3, 2, 1) = ym(3, 2)For g = Lm(3, 3) To 2 Step -1ym1(3, 3, g) = ym1(3, 3, g - 1)Nextym1(3, 3, 1) = ym(3, 3)For I = 2 To ny0 = 0yp0 = 0For J = 2 To myp(I) = yp0 + y(I, J)yp0 = yp(I)ypav(I) = y0 + y(I, J) + ym(I, J) - ym1(I, J, 1)y0 = ypav(I)NextNextFor I = 2 To nymm0 = 0For J = 2 To mym0(I) = ymm0 + (1 - am(I, J) ^ H(I)) * ym(I, J)ymm0 = ym0(I)NextNextAA(2, 2) = km(2, 2) * (1 - am(2, 2) ^ H(2))AA(2, 3) = km(2, 3) * (1 - am(2, 3) ^ H(2))AA(3, 2) = km(3, 2) * (1 - am(3, 2) ^ H(3))AA(3, 3) = km(3, 3) * (1 - am(3, 3) ^ H(3))BB(2, 1) = c(2) - b(2) ^ H(2) * (c(2) - yp(2)) - ypav(2) + ym0(2) BB(3, 1) = c(3) - b(3) ^ H(3) * (c(3) - yp(3)) - ypav(3) + ym0(3)'构造新的求逆矩阵AAA(1, 1) = AA(2, 2)AAA(1, 2) = AA(2, 3)AAA(2, 1) = AA(3, 2)AAA(2, 2) = AA(3, 3)Call Gauss_Inv(AAA(), 2)uu(2) = AAA(1, 1) * BB(2, 1) + AAA(1, 2) * BB(3, 1)uu(3) = AAA(2, 1) * BB(2, 1) + AAA(2, 2) * BB(3, 1) ' If T_APC_STA = 0 Then '投用前赋值' uu(2) = piduu2' uu(3) = piduu3'' End IfText9.Text = yp(2)Text10.Text = yp(3)' Text12.Text = uu(2)' Text13.Text = uu(3)End If'所有回路全部投用If MV_1_STA = 1 And MV_2_STA = 1 And MV_3_STA = 1 ThenFor I = 1 To nFor J = 1 To mym(I, J) = am(I, J) * ym1(I, J, 1) + km(I, J) * (1 - am(I, J)) * uu(J) 'ym1为y上一次的值For g = Lm(I, J) To 2 Step -1ym1(I, J, g) = ym1(I, J, g - 1)Nextym1(I, J, 1) = ym(I, J)NextNextFor I = 1 To ny0 = 0yp0 = 0For J = 1 To myp(I) = yp0 + y(I, J)yp0 = yp(I)ypav(I) = y0 + y(I, J) + ym(I, J) - ym1(I, J, 1)y0 = ypav(I)NextNextFor I = 1 To nymm0 = 0For J = 1 To mAA(I, J) = km(I, J) * (1 - am(I, J) ^ H(I))ym0(I) = ymm0 + (1 - am(I, J) ^ H(I)) * ym(I, J)ymm0 = ym0(I)NextBB(I, 1) = c(I) - b(I) ^ H(I) * (c(I) - yp(I)) - ypav(I) + ym0(I)NextCall Gauss_Inv(AA(), n) '调用矩阵求逆函数'uu(1) = AA(1, 1) * BB(1, 1) + AA(1, 2) * BB(2, 1) + AA(1, 3) * BB(3, 1) '过程通道预测控制量uu(1)为回流量,uu(2)为蒸汽量,uu(3)为塔底采出量uu(2) = AA(2, 1) * BB(1, 1) + AA(2, 2) * BB(2, 1) + AA(2, 3) * BB(3, 1)uu(3) = AA(3, 1) * BB(1, 1) + AA(3, 2) * BB(2, 1) + AA(3, 3) * BB(3, 1)'If T_APC_STA = 0 Then '投用前赋值' End IfText8.Text = yp(1)Text9.Text = yp(2)Text10.Text = yp(3)End If'子程序部分结束End If '子控制器切除标志位End If '紧急切除标志位End If '通讯状态标志位End SubPrivate Sub Timer2_Timer()'向力控送数据writetag = "T_APC_YOUT1.pv,T_APC_YOUT2.pv,T_APC_YOUT3.pv,T_APC_U1.pv,T_APC_U2.pv,T_A PC_U3.pv"write_datas(1) = Val(Text8.Text)write_datas(2) = Val(Text9.Text)write_datas(3) = Val(Text10.Text)write_datas(4) = Val(Text11.Text)write_datas(5) = Val(Text12.Text)write_datas(6) = Val(Text13.Text)write_data = Dbcom1.SetRealData(6, writetag, write_datas(1))For I = 1 To nFor J = 1 To ma(I, J) = Exp(-ts / t(I, J))L(I, J) = Round(tao(I, J) / ts)NextNextIf APC_COM = 1 ThenIf APC_ON = 1 ThenIf APC_2_ON = 1 Then' 过程计算子程序部分开始'回路一单独投用If MV_1_STA = 1 And MV_2_STA = 0 And MV_3_STA = 0 Theny(1, 1) = a(1, 1) * Y1(1, 1, 1) + K(1, 1) * (1 - a(1, 1)) * u1(1, L(1, 1))Y1(1, 1, 1) = y(1, 1)For g = L(1, 1) To 2 Step -1u1(1, g) = u1(1, g - 1)Nextu1(1, 1) = uu(1)End If'回路二单独投用If MV_1_STA = 0 And MV_2_STA = 1 And MV_3_STA = 0 Theny(2, 2) = a(2, 2) * Y1(2, 2, 1) + K(2, 2) * (1 - a(2, 2)) * u1(2, L(2, 2))Y1(2, 2, 1) = y(2, 2)For g = L(2, 2) To 2 Step -1u1(2, g) = u1(2, g - 1)Nextu1(2, 2) = uu(1)End If'回路三单独投用If MV_1_STA = 0 And MV_2_STA = 0 And MV_3_STA = 1 Theny(3, 3) = a(3, 3) * Y1(3, 3, 1) + K(3, 3) * (1 - a(3, 3)) * u1(3, L(3, 3))Y1(3, 3, 1) = y(3, 3)For g = L(3, 3) To 2 Step -1u1(3, g) = u1(3, g - 1)Nextu1(3, 3) = uu(3)End If'回路一、二投用If MV_1_STA = 1 And MV_2_STA = 1 And MV_3_STA = 0 ThenFor I = 1 To 2For J = 1 To 2y(I, J) = a(I, J) * Y1(I, J, 1) + K(I, J) * (1 - a(I, J)) * u1(J, L(I, J))Y1(I, J, 1) = y(I, J)For g = L(I, J) To 2 Step -1u1(J, g) = u1(J, g - 1)Nextu1(J, 1) = uu(J)NextNextEnd If'回路一、三投用If MV_1_STA = 1 And MV_2_STA = 0 And MV_3_STA = 1 ThenFor I = 1 To 3 Step 2For J = 1 To 3 Step 2y(I, J) = a(I, J) * Y1(I, J, 1) + K(I, J) * (1 - a(I, J)) * u1(J, L(I, J))Y1(I, J, 1) = y(I, J)For g = L(I, J) To 2 Step -1u1(J, g) = u1(J, g - 1)Nextu1(J, 1) = uu(J)NextNextEnd If'回路二、三投用If MV_1_STA = 0 And MV_2_STA = 1 And MV_3_STA = 1 ThenFor I = 2 To 3For J = 2 To 3y(I, J) = a(I, J) * Y1(I, J, 1) + K(I, J) * (1 - a(I, J)) * u1(J, L(I, J))Y1(I, J, 1) = y(I, J)For g = L(I, J) To 2 Step -1u1(J, g) = u1(J, g - 1)Nextu1(J, 1) = uu(J)NextNextEnd If'所有回路全部投用If MV_1_STA = 1 And MV_2_STA = 1 And MV_3_STA = 1 ThenFor I = 1 To nFor J = 1 To my(I, J) = a(I, J) * Y1(I, J, 1) + K(I, J) * (1 - a(I, J)) * u1(J, L(I, J))Y1(I, J, 1) = y(I, J)For g = L(I, J) To 2 Step -1u1(J, g) = u1(J, g - 1)Nextu1(J, 1) = uu(J)NextNextEnd If'子程序部分结束End If '子控制器切除标志位End If '紧急切除标志位End If '通讯状态标志位。

脱丙烷塔计算

脱丙烷塔计算
与单回路控制系统相比串级控制系统多用了一个测量变送器与一个控制器调节器增加的投资并不多对计算5脱丙烷塔控制系统设计机控制系统来说仅增加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脱丙烷塔计算
计算依据《FP翅片小波纹填料工艺计算》FP-5A已知条件:
G=1934.1kg/hr
L=50871kg/hr
Pg=
Pl=
计算过程:
(一)1.计算流动参数Ф
(二)1.计算干因子
F=u(Pg)1/2=0.163077
u= (G/3600)/(π/4)·D2·Pg=
2计算填料层高度
查图1知每米理论板数NTSM=3.5m
Z=NTS/NTSM=
取7m
3计算塔釜空间高度在塔釜中间设一挡板
H=
扩径为Dm1m8Wt/π·Dc2=H8m其中t停留时间hr,w塔釜物料流率m3/hr0.024869m/s1.13(G/3600·Cg(Pg(Pl-Pg)1/2)1/2=0.505361m0.020250.0274m7.7492m
Ф=L/G(Pg/Pl)=1/243kg/m3452.206kg/m38.110683
0.03 校正系数为0.92最大气体负荷因子Cg.max 查图4知未经校正Cg.max=
则 Cg.max=
3适宜气体负荷因子Cg
Cg=(0.75-0.80)Cg.max=
4计算塔径
Dc= 1.13(Ac)1/2=
初选塔径为800mm

水洗塔、脱丙烷塔施工方案

水洗塔、脱丙烷塔施工方案

水洗塔、脱丙烷塔施工方案
简介
本文旨在描述水洗塔和脱丙烷塔的施工方案,从施工流程、注意事项、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施工流程
1.准备工作
–确认施工图纸和相关资料的准确性。

–调配所需人员和设备。

2.基础施工
–进行基础地面的清理、排除障碍物。

–按照设计要求浇筑基础混凝土。

3.主体结构搭建
–按照施工图纸,搭建水洗塔、脱丙烷塔的主体结构。

–确保结构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4.设备安装
–将水洗塔和脱丙烷塔的设备安装到对应位置。

–连接管道、电气线路等。

5.试运行
–在完成安装后,进行设备的调试和试运行。

–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注意事项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

•对设备和结构的质量要进行严格检查,确保符合标准要求。

•施工过程中要随时与设计单位沟通,及时解决问题。

质量控制
•设立专门质量检验小组,对关键节点进行抽检。

•每个施工阶段结束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验收,确保质量合格。

总结
水洗塔和脱丙烷塔施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密切合作,严格遵守规程,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通过本文的描述,相信能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的指导,顺利完成施工任务。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脱丙烷塔控制系统设计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脱丙烷塔控制系统设计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脱丙烷塔控制系统设计目录一、设计任务书 (X)二、设计说明书 (X)1、摘要2、基本控制方案的设计与分析3、节流装置的计算4、蒸汽流量控制阀口径的计算三、参考文献 (X)四、附图 (X)过程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脱丙烷塔控制系统设计》二、设计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原理及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2、掌握控制方案的设计、仪表选型的方法及管道流程图、仪表接线图、仪表安装等图的绘制方法。

3、掌握节流装置和调节阀的计算。

4、了解信号报警及联锁系统的设计和顺序控制系统的设计。

5、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必须的工程知识,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完成工程设计任务能力的培养。

三、设计所需数据:1、主要工艺流程和环境特征概况脱丙烷塔的主要任务是切割C3和C4混合馏分,塔顶轻关键组分是丙烷,塔釜重关键是组分丁二烯。

主要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第一脱乙烷塔塔釜来的釜液和第二蒸出塔的釜液混合后进入脱丙烷塔,进料为气液混合状态,液化率为0.28。

进料温度为32℃,塔顶温度为8.9℃,塔釜温度为72℃。

塔内操作压力为0.75MPa(绝压)。

采用的回流比约为1.13。

冷凝器由0℃丙烯蒸发制冷,再沸器加热用的0.15 MPa(绝压)减压蒸汽由来自裂解炉的0.6 MPa(绝压)低压蒸汽与冷凝水混合制得的。

和其他精馏塔一样,脱丙烷塔也是一个高阶对象,具有对象通道多、内在机理复杂、变量间相互关联、动态响应慢、控制要求高等特点。

脱丙烷塔的自动控制应满足质量指标、物料指标、能量平衡及约束条件等要求。

脱丙烷塔所处的环境为甲级防爆区域,工艺介质为多种烃类混合物,沸点低、易挥发、易燃、易爆,生产装置处于露天,低压、低温。

主导风向由西向东。

2、仪表选型说明所选仪表应具有本质安全防爆性能等特点,电动Ⅲ型仪表在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已能满足要求。

电动仪表信号传送快且距离远,易与计算机配合使用,除控制阀外,最好全部选用电动Ⅲ型仪表。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脱乙烷塔再沸器设计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脱乙烷塔再沸器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脱乙烷塔再沸器设计Disign of Reboiler to Deethanizer Tower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班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装备092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讲师)2013 年 6 月毕业设计(论文)中文摘要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摘要Disign of Deethanizer Reboiler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conditions for using U tube type heat exchanger, this heat exchanger structure, firm structure, high reliability, wide applicability, easy to manufacture, large processing capacity, low production cost, wide range of materials, heat transfer surface cleaning is more convenient to withstand higher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This chea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boiler of the design process of mechanical design. Mainly includes the determination of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tube shell, head, pipe, flange, takeover, tube plate, support plate and baffle plate, and other parts of structure size and material, and has carried on the intensity of pressure parts for heat exchanger respectively.Keywords: Reboiler;Machine design;Strength check目录1 绪论 (1)1.1 换热器概述 (1)1.2 换热器目前的研究和发展动向 (1)2 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 (2)2.1 已知条件 (2)2.2 换热管 (3)2.3 换热器筒体封头与管箱 (4)2.4 接管的选择 (8)2.5 法兰的选用 (8)2.6 垫片的选择 (10)2.7 管板 (10)2.8 折流板和支承板设计 (14)2.9 拉杆的形式 (16)2.10 防冲挡板 (17)2.11滑道 (17)2.12分程隔板 (17)2.13中间挡板 (17)2.14 开孔补强 (18)2.15支座选取 (27)结论 (30)致谢 (31)参考文献 (32)1 绪论1.1换热器概述换热设备的主要作用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高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工艺过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工程规定的指标。

脱戊烷塔提留段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脱戊烷塔提留段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目录1.课程设计目的 (1)2.课程设计题目和要求 (1)3.课程设计内容 (1)3.1工艺流程简介及工艺对自动控制的要求 (1)3.2控制方案的选择 (2)3.3各种自动化仪表的选型 (5)3.4控制系统连接 (10)3.5控制系统的投运与整定 (11)4.总结 (12)参考文献 (13)附录 (14)1.课程设计目的针对脱戊烷塔提留段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课题,模拟的进行完整的设计,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和巩固在《化工过程控制工程》课程和本专业的其他相关课程所学习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熟悉工程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步骤,并了解如何进一步根据确定的设计方案合理选择自动化仪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独立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2.课程设计题目和要求题目:脱戊烷塔提留段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要求:(1)设计符合要求的合适的控制系统;(2)画出控制原理图;(3)选择合适的控制、检测仪表;(4)进行系统的连接和所选仪表作用方式的正确确定。

3.课程设计内容3.1工艺流程简介及工艺对自动控制的要求来自于裂解汽油的C5馏分含有一些非常有用的化工原料,它们是异戊二烯(IS P)环戊二烯(CPD)(通常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即双环戊二烯(DCPD)、戊间二烯(PIP),2甲基一2一丁烯、1一戊烯等。

从这些原料出发可以合成许多高附加值的产品,一些大公司己经从全球性的角度来看待,考虑C5馏分综合利用。

C5馏分的化工利用可以分为燃料和化工两大方面。

化工利用比燃料利用(如裂解C5,一段加氢作调合汽油,C5/C6烷烃异构化后作无铅汽油等)的经济效益更好,是当今C5,利用的重点,也是C5利用的商机所在。

以分离提纯后的C5 各组分为原料,可以生产品种繁多的石细化学品,特种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和医药化学品。

随着新的下游产品不断开拓,C5 烃系列产品的市场会越来越景气。

这无疑将推动碳五馏分的综合利用上一个新的台阶。

脱丙烷塔设计

脱丙烷塔设计
1.2 设计依据
(1)气体分离装置原则流程图
图1.3气体分离装置原则流程图
进装置物流101F的压力为958kPa,温度40℃。所有出装置物流温度为40±1℃。
(2)原料性质:
本装置原料为经过产品精制脱硫后的催化裂化液化石油气,其组成如表1.1所示。
表1.1液化石油气组成
组分
mol%
乙烯
0.01
乙烷
0.46
合计
845.728
15.563
830.165
(3)脱丙烯塔物料衡算
由设计工艺流程可知,脱乙烷塔进料为脱丙烷塔中203B物流股。
脱乙烷塔进料量:0+0.153+694.048+135.438+0.328+0.198=830.165Kmol/h
该设计丙烯塔分离要求:丙烯产品中丙烯纯度≥99.6mol%、丙烯回收率≥99.3%。
701.059
0.702
701.059
0.702
C3
7.32
0.152
3.234043
135.574
135.438
0.136
134.185
1.389
I-C4
17.71
0.049
1.4
328.007
0.328
327.697
8.580
319.427
I-C4=
10.7
0.047
1
198.175
0.198
197.977
第二步、输入DSTW模块数据
第三步、模拟结果
3.2
第一步、严格计算数据输入以及结果输出
第二步、灵敏度分析结果
丙烯塔:丙烯产品中丙烯纯度≥99.6mol%、丙烯回收率≥99.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报告题目:脱丙烷塔控制系统设计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电气08-3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要脱丙烷塔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混合液中各组分挥发度的不同分离丙烷和丁二烯组分,并达到规定的纯度要求。

塔顶轻组分主要是丙烷,塔低重组分主要是丁二烯。

其中丙烷占10, 丁二烯占89,其它杂质占1。

为了满足脱丙烷塔的自动控制的质量指标、物料指标、能量平衡及约束条件等要求。

设计包括提馏段的温度与蒸汽流量的串级控制;塔顶鸭梨为被控变量,气态丙烯与去尾气管线组成分层控制;进料流量的简单均匀控制;回流罐的液位与回流管的回流量组成串级均匀控制;回流量的定制控制;以及进料、回流、塔顶、塔釜的温度检测,塔压检测,回流量的流量检测等。

关键字:串级控制,被控变量,分层控制,均匀控制,定值控制, 检测。

第一章主要故意流程和环境特征概论 (4)第二章控制原理分析 (5)1、................................................. 提馏段的温度与蒸汽流量组成串级控制. (5)2、................................................. 分程控制73、................................................. 单回路均匀控制回路.. (7)4、................................................. 液位报警系统85、................................................. 温度检测系统8第三章节流装置的设计计算 (10)第四章调节阀口径计算 (15)第一章主要工艺流程和环境特征概况脱丙烷塔的主要任务是切割C3和C4混合馏分,塔顶轻关键组分是丙烷,塔釜重关键是丁二烯。

主要工艺流程如图所示:第一脱乙烷塔塔釜来的釜液和第二蒸出塔的釜液混合后进入脱丙烷塔,进料为气液混合状态,液化率为0.28。

进料温度为32C,塔顶温度为8.9 C, 塔釜温度为72C。

塔内操作压力为0.75MPa(绝压)。

采用的回流比约为1.13。

冷凝器由0C丙烯蒸发制冷,再沸器加热用的0.15 MPa(绝压)减压蒸汽由来自裂解炉的0.6 MPa(绝压)低压蒸汽与冷凝水混合制得的。

和其他精馏塔一样,脱丙烷塔也是一个高阶对象,具有对象通道多、内在机理复杂、变量间相互关联、动态响应慢、控制要求高等特点。

脱丙烷塔的自动控制应满足质量指标、物料指标、能量平衡及约束条件等要求。

脱丙烷塔所处的环境为甲级防爆区域,工艺介质为多种烃类混合物,沸点低、易挥发、易燃、易爆,生产装置处于露天,低压、低温。

主导风向由西向东。

仪表选型说明所选仪表应具有本质安全防爆性能等特点,电动皿型仪表在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已能满足要求。

电动仪表信号传送快且距离远,易与计算机配合使用,除控制阀外,最好全部选用电动皿型仪表。

采用安全栅,可构成本质安全防爆系统。

—■-第二章控制原理分析1、提馏段的温度与蒸汽流量组成串级控制下图是精馏塔底部示意图,在再沸器中,用蒸汽加热塔釜液产生蒸汽,然后在塔釜中与下降物料进行传热传质。

为了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需要把提馏段温度0。

保持恒定。

为此在蒸汽管路上装上一个调节阀,用它来控制加热蒸汽流量。

从调节阀的做到温度0发生变化,需要相继通过很多热容积。

实践证明,加热蒸汽压力的波动对0 的影响很大。

此外,还有来自液相加料方面的各种干扰,包括它的流量、温度和组分等,它们通过提馏段的传质过程,以及再沸器中传热条件(塔釜温度、再沸器液面等),最后也影响到温度0。

很明显当加热蒸汽压力波动较大时,如果采用如图2-1所示的简单单回路温度控制系统,调节品质一般不能满足生产要求。

由于存在这些扰动故考虑串级控制系统。

加热」串级控制系统与单回路控制系统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即其在结构上多了一个副回路,形成了两个闭环。

串级控制系统在结构上与电力传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双环系统相同,就其主回路(外环)来看是一个定值控制系统,而副回路(内环)则为一个随动系统。

以加热炉串级控制系统为例,在控制过程中,副回路起着对炉出口温度的“粗调”作用,而主回路则完成对炉出口温度的“细调”任务。

与单回路控制系统相比,串级控制系统多用了一个测量变送器与一个控制器(调节器),增加的投资并不多(对计算机控制系统来说,仅增加了一个测量变送器),但控制效果却有显著的提高。

其原因是在串级控制系统中增加了一个包含二次扰动的副回路,使系统有如下几点的改善:①改善了被控过程的动态特性,提高了系统的工作频率。

②对二次扰动有很强的克服能力。

③提高了对一次扰动的克服能力和对回路参数变化的自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系统工艺要求,决定在系统设计中采用闭环串级控制方式。

采用如图所示的提馏段温度串级控制系统。

副调节器QC2艮据加热蒸汽流量信号控制调节阀,这样就可以在加热蒸汽压力波动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蒸汽流量稳定。

但副调节器QC2勺给定值则受主调节器0 C1的控制,后者根据温度B改变蒸汽流量给定值Qr, 从而保证在发生进料方面的扰动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温度0满足要求。

用这个方法以非常有效地克服蒸汽压力波动对于温度0的影响,因为流量自稳定系统的动作很快,蒸汽压力变化所引起的流量波动在2至3s以内就消除了,而这样短暂时间的蒸汽流量波动对于温度0的影响是很微小的。

进料”加热*2、分程控制一般来说,一台调节器的输出仅操纵一只调节阀,若一只调节器去控制两个以上的阀并且是按输出信号的不同区间去操作不同的阀门,这种控制方式习惯上称为分程控制。

图表示了分程控制系统的简图。

图中表示一台调节器去操纵两只调节阀,实施(动作过程)是借助调节阀上的阀门定位器对信号的转换功能。

例如图中的A B两阀,要求A阀在调节器输出信号压力为0.02〜0.06MPe变化时,作阀得全行程动作,则要求附在A阀上的阀门定位器,对输入信号0.02〜0.06MPa时,相应输出为0.02〜O.IMPa, 而B 阀上的阀门定位器,应调整成在输入信号为0.06〜0.1 MPa寸,相应输出为0.02〜0.1MPa。

按照这些条件,当调节器(包括电/气转换器)输出信号小于0.06MPa时A阀动作,B阀不动;当输出信号大于0.06MPa 时,而B阀动作,A阀已动至极限;由此实现分程控制过程。

0 ' OENFi 0fl才分程控制可以应用于调节塔顶压力中,以塔顶压力为被控变量,气态丙烯与去尾气管线组成的分程控制。

要保证反应的顺利进行,塔顶的压力恒定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影响此压力的是再沸器的气态丙烯流量以及回流罐的压力。

为了扩大控制阀的可调范围,改善控制系统的品质,满足工艺要求,以塔顶压力恒定为主要控制目的,当操纵变量气态丙烯流量的改变不足于控制塔顶压力时,调节去尾气管线上的流量,以达到控制塔顶压力。

3、单回路均匀控制回路均匀控制是指一种控制方案所起的作用而言,因为就方案的结构看,有时像一个简单液位(或压力)定值控制系统,有时又像一个液位与流量(或压力与流量)的串级控制系统。

根据工艺要求,塔的进料为单管传输,流量较平稳,回路扰动不大,控制要求不咼。

为了保证液位稳定在一定的的范围内,从而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可采用均匀控制的方案。

从经济和控制效果的角度综合考虑进料回路可选用简单均匀控制方案。

4、液位报警系统采用ON\OF输出方式用电极点做液位检测,在液体中给予一定的电视,当导线触到水时电势发生改变。

并且采用单片机进行报警控制。

如图,采用继电器和发光二极管进行液位报警指示5、温度检测系统根据要求,我们需要对进料温度、回流物温度、塔顶、塔底的温度进去检测。

所以我们需要设计一多点温度检测系统以达到多点的温度检测要求。

如图,由一台上位机,和下位机多点温度数据采集,组成两级分布式多点温度测量的巡回检测系统。

通过上位机控制下位机进行现场温度采集。

温度值既可以送回主控机进行数据处理,由显示器显示,也可以由下位机单独工作,实时显示当前各点的温度值,对各点进行控制。

第三章节流装置的设计计算本课程设计要求标准节流装置设计计算需编制计算机程序实现,程序设计流程框图如下图所示。

设’ X U=A ,/tc£') (当rr=l,2时)0 # XriX d 23g fey)C f用赴式c €用公式19)d.^As -rX^CND严标准节流装置设计计算原始数据项目数据备注位号FE21502用途200-RG2305介质名称压缩富气介质状态气体取大量12000m3/h正常量2200m3/h最小量1200m3/h操作温度40 C操作压力 1.5MPa量程比10:11.辅助计算①计算流量标尺因被测介质为液体,应求出质量流量。

根据流量标尺取标准流量为6000Kg/h,即为1.6666Kg/s。

②计算差压上限C 二 2q m = f£l:d 站2APH再根据公式' 4计算汗其中C=0.6, 1=1, : =0.5,d= D20X -,q m代17.5000Kg/s ,全部代入得P =135078.47 P因国产差变的系列值为1.0 , 1.6 , 2.5 , 4.0 , 6.0 X 10n,取P =160000.00 P③求雷诺数4gmReD=D J4*16.455= 3.141592654 * 0.100446 * 0.001139= 183127.498360④求A2A2= D 2 Pl0.001139* 183127.498360= 0.100446* .2*135078.47* 677=0.1535482.计算初值①求r设:C0=C::=0.6060, 0=1A2令X1=C0 0=0.2533795413又01 =〔1+x—=0.4955983337②求;1因被测介质为液体,所以^1③求C1C1 =0.5959+0.0312 B 12.1 — 0.1840 B 18+0.0029 B 12.5(106/ReD) 0.75故C1 =0.5959+0.0312 X ( 0.4955983337 ) 2.1 —0.1840 X (0.4955983337 ) 8+0.0029 X ( 0.4955983337 ) 2.5 X (106/183127.498360 ) 0.75=0.6041653582公式(n —3起用)X 3=X 2-2 X2 _X12「1 —0.2541405981因此■-1 — - X [C 「i=0.0004648607④ 精确度判断所以E iA2—0.00302746173. 进行迭代计算,设定第二个假定值 X2A2X2= C i i—0.2541489676-x| I 25p2=VxL—0.49630472082=16—0.5959+0.0312 考1— 0.1840 8+0.0029拧.5106/R eD 0.75—0.6041854730因此—-0.0000051122所以E 2 =0.00003329364.进行迭代计算,设定第三个假定值X 3,利用快速收敛弦截法-X 2严]1+X 3 一=0.4962970445C 3 =0.5959+0.0312肾1-0.18400; +0.0029肾.5(106/R eD f 5=0.6041852546因此=0.0000000001由于E3=0.0000000005精确度达到要求第四章调节阀口径计算1、 调节阀的选型在选择调节阀的结构形式时,主要是根据现场被控工艺介质的特 点、工艺生产条件和控制要求等,结合调节阀本身的流量特性和结构 特点来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