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化测度方法述评_汪国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
入+ 二级信息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 二级信息部门的信息劳动者人数× (人均工资 + 人均固定资产折旧)
波拉特在测算过程中,采用了美国劳动统计局的产业—职业结构矩阵数据库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产业—资本劳动矩阵数据库而完成的。
1.2 对波拉特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与方法的评价
波拉特方法的贡献和优点在于:
第一,科学性较高,国际影响和国际通用性较强,测定结果具有国际可比性,因此国内很多机构和学者都采用这种方法测算我国的信息化水平。
第二,波拉特首次以信息商品是否进入市场交换为标准,将信息产业划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次信息部门,使人们对信息产业的概念、结构和产值构成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三,波拉特方法从经济学角度,以经济统计语言开启
了定量描述信息经济的先列,并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信息经济测度的理论与方法,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我们间接对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方法。
第四,提出经济的两大领域划分观点: 一个是包含物质和能源转移的领域,另一个是包含从一个模式向另一个模式的信息转换的领域。
但是,波拉特的理论与方法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第一,由于波拉特仅仅通过对信息产业GNP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测度信息化发展水平,因而使信息化其它因素的发展状况不能得到全面的反映,如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主体水平等。而且,以“出口导向型”发展信息产业的国家,信息产品的出口额在信息产业中占较大比重,其一定时期信息产业GNP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不能准确反映该国某个时期的信息化水平(出口的信息产品反映别国的信息化水平,反之亦然)。
第二,波拉特对信息化水平的反映不够直观、具体,而且其测度对统计资料要求很高,测算复杂,因此各国在应用该方法时也作相应的变通。
第三,波拉特对信息活动、信息产业、信息职业的划分缺乏统一的科学依据,“信息经济”概念的外延太广。
第四,波拉测度方法本身属于宏观经济测度范畴,但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的微观经济特性却削弱了他们使用投入一产出法分析的基础。
2RITE模型(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法)及其评价2.1RITE模型
RITE模型也称为信息化指数法,是由日本经济学家小松畸清于1965年首次提出并使用的,该模型中的社会信息化指数是通过四个因素和11个分指标(如表一)加以反映的,由于这些分指标不同质而无法直接进行运算,所以测算时应根据统计数据求出每个分指标的绝对值,再将各自的数值转换成指数,最后才能求得信息化程度的总指标——信息化指数。
测算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是先将基年各项指标的指数值定为100,然后分别将测算年度的同类指标值除以基年指标值,求得测算年度的各项指标值的指数,再将各项指标值指数求算术平均值,即得到预算期的信息化指数。二是先测算出信息化指数Q、信息装备率指数E、通信主体水平指数P和信息系数U的指数,再求算术平均值,即求得信息化指数。信息化指数模型如下图:
2.2对RITE模型的评价
RITE模型的贡献和优点在于:
第一,RITE模型既可以纵向比较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变化和趋势,又可以横向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化程度的差别。
第二,该方法测度指标直观,参数少,数据易查找,测算简便,实用性较强,而且可以避免用波拉特方法进行测度时进出口因素的影响。
但是,也许正是由于RITE模型简便,才使其暴露出很多不足:
第一,指标选取的片面性。RITE模型仅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几方面选取指数来描述信息化,显得过于简单,一些基本方面(如信息需求、信息设施状况等)的指标没有体现出来,而且没有反映出人均生产方面的指标,因而没有准确反映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第二,计算方法基本上背离了一般科学原理,信息化指数法在计算上采用算术平均法,对其指标体系中的4个二级指标和11个三级指标没有赋予不同的权重,显然是不合理的,不能区分出指标变量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
第三,RIET模型割裂了社会信息化和经济信息化的关系,较多考虑社会信息化方面,几乎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指标,而且该法的测度结果是无量纲的相对量,只有相对意义,比较而言,波拉特方法的测度结果却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绝对量。
第四,指标选取的人为确定性使模型本身带有主观因素。张启人认为,函件和通话指数是邮电业务量的主要成分,单用函件量反映有失偏颇,报纸没有省(国)界,按报纸发行量不足以说明信息量; 人口密度指数更与信息化无直接关系,电话、电视、电脑在评估上表现的特点截然不同,难以反映实际的信息需求。
3我国国家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及其评价
3.1我国国家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信息化测算与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信息化理论,要测算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程度或发展水平,除了选择一定测算方法外,还必须参照或建立一套既定的(或标准的)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判断分析。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对信息化理论和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刚刚开始。我国许多学者(如卢太宏、陈禹等)对信息化指标及其体系的研究和构建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 、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
广泛利用
123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