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实验实验报告.pptx

合集下载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化⼯基础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吸收(解吸)系数的测定班级化21 姓名张腾学号2012011864 成绩实验时间2014.5 同组成员张煜林努尔艾⼒·麦麦提⼀、实验⽬的1、了解吸收(解析)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法;2、测定氧解吸液相总体积传质系数K x a和液体流量的关系;3、测定筛板塔的板效率与液体流量和⽓体流量的关系。

⼆、实验原理吸收是⼯业上常⽤的操作。

在吸收过程中,⽓体混合物和吸收剂分别从塔底和塔顶进⼊塔内,⽓液两相在塔内实现逆流接触,使⽓体混合物中的溶质较完全地溶解在吸收剂中,于是塔顶获得较纯的惰性组分,从塔底得到溶质和吸收剂组成的溶液(通称富液)。

当溶质有回收价值或吸收剂价格较⾼时,把富液送⼊再⽣装置进⾏解吸,得到溶质或再⽣的吸收剂(通称贫液),吸收剂返回吸收塔循环使⽤。

吸收是⽓液相际传质过程,所以吸收速率可⽤⽓相内,液相内或者两相间的传质速率来表⽰。

在连续吸收操作中,这三种传质速率表达式计算结果相同。

对于低浓度吸收过程。

计算公式如下。

⽓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N A=k y(y?y i)F液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N A=k x(x i?x)F⽓、液两相相际传质的吸收速率:N A=K y F(y?y?)=K x F(x??x)式中:y,y i—分别表是⽓相主体和⽓相界⾯处的溶质摩尔分率;x,x i—分别表⽰液相主体和液相界⾯处的溶质摩尔分率;x?,y?—分别为与y和x呈平衡的液相和⽓相摩尔分率;k x,K x—分别为以液相摩尔分率差为推动⼒的液相传质分系数和传质总系数;k y,K y—分别为以⽓相摩尔分率差为推动⼒的⽓相传质分系数和传质总系数;F—传质⾯积,m2。

对于难溶溶质的吸收,常⽤液相摩尔分率差和液相传质系数表达的吸收速率式。

对于易溶⽓体的吸收,常⽤⽓相摩尔分率差和⽓相传质系数表达的吸收速率式。

本实验为⼀解析过程,是⽤空⽓与富氧⽔接触,因富氧⽔中氧的浓度⾼于同空⽓处于平衡的⽔中氧的浓度。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对声波的吸收特性。

实验中,我们使用一套完整的声学
测量仪器,包括两个声发射器和两个声接收器以及一台声学扫描仪,可以实现对指定测试
物体声波的发射、接收和定量记录。

在实验室中,我们首先组装试验设备,将一组声发射器与一组声接收器相连接,然后
用胶布固定在一张稳定的垫板上,并使用细白实验线将它们与声学扫描仪相连接。

接下来,我们在声学扫描仪上载入按照物体的尺寸及形状设定发射、接收时机和记录次数,这样可
以避免出现额外噪音。

然后,我们将测试物体放置在声发射器和声接收器之间,通过声学扫描仪,将声发射
器和声接收器发出的声音全部合成成一种单音,用来测试物体的声波吸收率。

实验的结果表明,物体的吸收率随着声波穿过物体的距离及物体声阻抗的变化而变化,物体的吸收率相较透射率较低,这一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表明物体上半部分吸收声波更
多一些。

总而言之,本次实验得出的结论表明,物体对声波有显著的吸收作用,且吸收率随距
离及声阻抗变化而变化。

同时,实验数据提示,物体上半部分对声波吸收率更高,上下部
分最高声波吸收率的差值也较明显。

这些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物体的声波吸收特性。

吸收实验 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 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1. 了解吸收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吸收实验的操作方法3. 研究不同材料对光的吸收能力的影响实验材料:1. 吸收实验装置(包括光源、光强计、样品台等)2. 不同材料的样品(如纸张、玻璃、塑料等)3.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将实验装置搭建好,确保光源和光强计的位置合适、稳定。

2. 选择一个样品材料,将其放置在样品台上。

3. 打开光源,并调整光强计的位置和读数,使得读数在合适的范围内。

4. 记录下光强计的初始读数。

5. 将光源的光照射到待测样品上,保持一定的时间,使其充分吸收光。

6. 关闭光源,记录下光强计的最终读数。

7. 换一块不同材料的样品,重复步骤3-6,直到所有样品都被测试完毕。

实验数据记录:材料初始光强(单位:lx)最终光强(单位:lx)-纸张100 30玻璃100 90塑料100 10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材料对光的吸收率。

吸收率的定义为:(初始光强-最终光强)/ 初始光强。

根据此公式计算各材料的吸收率如下:纸张的吸收率= (100 - 30) / 100 = 0.7玻璃的吸收率= (100 - 90) / 100 = 0.1塑料的吸收率= (100 - 10) / 100 = 0.9通过比较各材料的吸收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纸张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吸收率为0.7,说明纸张对光的吸收较高,而不容易透过光线。

2. 玻璃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弱,吸收率为0.1,说明玻璃对光的吸收较低,大部分光能透过玻璃。

3. 塑料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吸收率为0.9,说明塑料对光的吸收较高,不容易透过光线。

实验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纸张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玻璃的吸收能力较弱,而塑料的吸收能力较强。

这与材料的物理特性有关,如纸张的纤维结构较为密集,能较好地吸收光线。

而玻璃的特性则使得大部分光线能够透过。

塑料则具有较好的光学透过性能,但也一定程度上吸收光线。

吸收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塔的吸收原理和操作方法;2. 学习测定填料塔的吸收系数;3. 分析影响吸收过程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是气液两相接触过程中,气体中的溶质分子被液相吸收的过程。

在填料塔中,气液两相逆流接触,溶质分子从气相转移到液相。

本实验采用理想气体吸收模型,即气体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与气相分压成正比,吸收过程遵循亨利定律。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填料塔(玻璃或有机玻璃制成,内装填料)2. 气体发生装置(可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3. 气体流量计4. 温度计5. 液相流量计6. 吸收液(溶剂)7. 计时器8.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确保填料塔内填料均匀分布;2. 在气体发生装置中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通过流量计调节气体流量;3. 在填料塔底部加入吸收液,通过液相流量计调节液相流量;4. 打开气体发生装置,记录气体流量和液相流量;5. 观察气体在填料塔中的流动情况,记录气体进出口的压力、温度等参数;6. 测定一定时间后,收集塔顶出口气体,分析气体中溶质浓度;7.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填料塔的吸收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条件:气体浓度C1=0.1mol/L,液相流量Q=1L/min,气体流量Qg=1L/min,填料层高度H=1m。

实验时间:T=10min气体进出口压力:P1=101.3kPa,P2=101.3kPa气体进出口温度:T1=25℃,T2=25℃气体进出口溶质浓度:C1=0.1mol/L,C2=0.05mol/L2. 吸收系数计算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吸收系数Kx:Kx = (C1 - C2) / (C1 Qg H) = (0.1 - 0.05) / (0.1 1 1) = 0.5mol/m²·s3. 结果分析本实验中,填料塔的吸收系数Kx为0.5 mol/m²·s。

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填料塔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

吸收系数的大小与气体浓度、液相流量、填料层高度等因素有关。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ppt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ppt
化工原理实验
吸收实验
(一) 实验目的及认为
1、 熟悉填料吸收塔的结构与操作 2、 观察填料吸收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
气速的关系曲线 3、 掌握总传质系数Kya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
分析
4、 同过实验了解p—u曲线和传质系数Kya对工程 设计的重要意义
5、 学习对气液连续接触的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 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 1、 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 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液体流动引起的压降 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
•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压 降对气流做图得到一 条斜率为1.8—2的直 (图中a—a线)。
(图7—1 填料层压降— 空塔气速关系示意图 )
log p
d
a
c
ba
log u
• 而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时,(c点以前)压 降也比例于气速的1.8~2次幂,但大于同一气速 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段)。
4).单位时间氨吸收量 GA GA G(Y1 Y2 )
5).进气浓度 Y1
Y1

n1 n2
n 2 ——空气摩尔数
即:
Y1

V0 V0
6).尾气浓度 Y2

n1 n2
n1——氨气摩尔浓度;n 2 ——空气摩尔浓度
即: 式中
Y2

V
NS VS (T0 ) / 22.4
T
NS——加入分析盒中硫酸当量浓度[N];
VS ——加入分析盒中硫酸溶液体积[ml]
V——湿式气体流量计所量得的空气体积[ml];
T0 ——标准状态下空气温度[K];
T——空气流经湿式气体流量计时的温度[K]。
7).对数平均浓度差 (Y)m

化工原理吸收实验ppt

化工原理吸收实验ppt
No Ls l /h 气相组成
y1 y2
Ga Kmol / h
ΔXm
L’s Kmol/ m2h
Kxa Kmol / m3h
备注
2、实验结果的坐标图示
⑴坐标轴: 为双对数坐标,自变量(喷淋密度)为横坐标,函变量(体积传质系数)为 纵坐标。对于对数坐标,具体一个数量级内的刻度位置是已经定好了,只是标明 数量级即可。 ⑵标点: 根据实验结果将数据点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用“+”、“×”、“⊙”标点, 而不可用“ · ” 标点,否则看不清 Kxa ⑶曲线: 根据标好的点,从中间画一条直线。
小塔
液量[ l / h] 喷淋密度[ kmo / m2h]
160 1060
300 2000
500 3300
700 4655
大塔
液量[ l / h]
喷淋密度[ kmo / m2h]
210
1030
400
1960
650
3200
950
4657
5、填料性能的不同,可能对实验结果带来什么影响?
填料类型不同,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导致吸收效果的不同。既在同样的空塔气 速和喷淋密度下,其传质系数Kxa是不同的。填料好→Kxa会大→HOL小。
y 操作线
x
x2 x1
2、有关实验操作问题
⑴ 开车: 对吸收塔开车时,应先通吸收剂,再通入气体,以满足对气体工艺要求。 ⑵ 流量调节 气量(空塔气速):过大,阻力大,且易液泛;过小,生产能力小,不经济。 液量(喷淋密度):过大,易液泛;过小,填料润湿不充分。 ⑶ 停车: 应先停气,再停吸收剂。
3、有关实验装置说明
实验安排
日期
星期四
时间
晚上 上午8:10—8:50—9: 30-10:10-10:50-11:30 下午1:00—1:40—2: 20 下午1:00—3:00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_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_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_吸收
实验名称:吸收实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吸收塔的操作方法;
2. 熟悉吸收塔的工作原理;
3. 了解吸收塔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
吸收是指将气体中的某种成分溶解在液体中的过程。

在工业生产中,吸收常用于气体分离和净化。

吸收塔是常用的吸收装置,常见的吸收塔有塔板吸收塔和填料吸收塔两种类型。

实验仪器及材料:
1. 塔式吸收塔;
2. 气源;
3. 转子流量计;
4. 吸收液;
5. 相应的连接管道。

实验步骤:
1. 将吸收液倒入吸收塔中,注意液位不要过高;
2. 连接气源至吸收塔的底部,控制气源流量;
3. 打开气源,调节气源流量;
4. 连接转子流量计并调节流量;
5. 观察吸收液的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
根据实验步骤所得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气体吸收的效率和吸收塔的传质系数。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吸收塔的工作效果和适用范围。

实验结果和结论:
通过实验可以得到气体吸收的效率和吸收塔的传质系数,进而评估吸收塔的性能。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吸收塔是否适用于化工过程中的气体分离和净化。

根据实验结果和结论,可以调整吸收塔的操作方法和参数,进一步优化吸收塔的性能。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吸收塔时需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控制气源流量时需谨慎,避免发生压力过大或流量过大的情况;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吸收塔和相关设备。

化工原理实验_吸收实验PPT34页

化工原理实验_吸收实验PPT34页

Y1
V NH 3 V air
Y2 2M V H 量 2S O 气 4 ( 管 VH T20S O 4T量 ) 22.4
X2 0
X1
2MH2S V O 4 H2SO 4 1 V样 品 1000
8
m 6 1 4 0 t2 0 .01 t 2 0 .2 393 Y1*1 mX1
Y2* 0
YmY l1n Y Y 1 2Y2 (Y1L Y1*Y n Y ) 1 2 (Y Y Y212**Y2*)
由Y 2 滴定法测定,Ym
中的
Y
* 1

Y
*可用平衡关系式
2
求出。下面介绍整理数据的步骤。
(27 t)3 1.01 13 50 V ai rV 1(27 23)0 (1.01 13 50 9.8 1p)
VNH 3 V2
ai(r273t) NH 3(27320)
相关计算公式 符号说明详见实验教材
ai r1 1 5 0 t20 .00 t 4 1 .2 692N 4 3H 71 6 0 t20.00t 2 0.7 7603
1、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 K Y a的计算公式(低浓度)。
G
V
KYaHO
G HO
G(/4)D2
Z HOG NOG
NOG
Y1 Y2 Ym
YmY l1n Y Y 1 2Y2 (Y1L Y1*Y n Y ) 1 2 (Y Y Y212**Y2*)
三、实验原理
式中 G ——混合气体通过塔截面的摩尔流速,kmol/ (m2•h); V ——空气的摩尔流量,kmol/h z —— 填料层高度[m] K Y a—— 以 为Y推动力的气相体积总传质系数,
空气流量计 水、氨气流量计 空气、吸收液温度计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_一、 实验名称:吸收实验二、实验目的:1.学习填料塔的操作;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 Y a.三、实验原理: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

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 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定。

若以空塔气速o u [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ZP∆[mmH 20/m]为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2-2-7-1所示。

当液体喷淋量L 0=0时,可知ZP∆~o u 关系为一直线,其斜率约1.0—2,当喷淋量为L 1时,ZP∆~o u 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L 2>L 1。

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ZP∆值较小时为恒持液区,Z P ∆~o u 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

ZP∆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Z P ∆~o u 曲线斜率大于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A 。

ZP∆值较大时叫液泛区,ZP∆~o u 曲线斜率大于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B 。

在液泛区塔已无法操作。

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吸收实验图2-2-7-1 填料塔层的ZP∆~o u 关系图图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

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

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m Ya A Y H K N ∆⋅⋅Ω⋅= (1) 式中:N A ——被吸收的氨量[kmolNH 3/h];Ω——塔的截面积[m 2]H ——填料层高度[m]∆Y m ——气相对数平均推动力K Y a ——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NH 3/m 3·h] 被吸收氨量的计算,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见图2-2-7-2):)()(2121X X L Y Y V N A -=-= (2) 式中:V ——空气的流量[kmol 空气/h]L ——吸收剂(水)的流量[kmolH 20/h] Y 1——塔底气相浓度[kmolNH 3/kmol 空气] Y 2——塔顶气相浓度[kmolNH 3/kmol 空气]X 1,X 2——分别为塔底、塔顶液相浓度[kmolNH 3/kmolH 20]由式(1)和式(2)联解得: mYa Y H Y Y V K ∆⋅⋅Ω-=)(21 (3)为求得K Y a 必须先求出Y 1、Y 2和∆Y m 之值。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吸收(解吸)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塔吸收装置的基本结构及流程;2 掌握总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3 测定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4 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5 了解气相色谱仪和六通阀在线检测CO2浓度和测量方法;6 学会化工原理实验软件库的使用。

二、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及实验流程简述1〕装置流程本实验装置流程如图6-1所示:水经转子流量计后送入填料塔塔顶再经喷淋头喷淋在填料顶层。

由风机输送来的空气和由钢瓶输送来的二氧化碳气体混合后,一起进入气体混合稳压罐,然后经转子流量计计量后进入塔底,与水在塔内进行逆流接触,进行质量和热量的交换,由塔顶出来的尾气放空,由于本实验为低浓度气体的吸收,所以热量交换可略,整个实验过程可看成是等温吸收过程。

2〕主要设备(1)吸收塔:高效填料塔,塔径100mm,塔内装有金属丝网板波纹规整填料,填料层总高度2000mm.。

塔顶有液体初始分布器,塔中部有液体再分布器,塔底部有栅板式填料支承装置。

填料塔底部有液封装置,以避免气体泄漏。

(2)填料规格和特性:金属丝网板波纹填料:型号JWB—700Y,填料尺寸为φ100×50mm,比表面积700m2/m3。

(4)气泵:层叠式风机,风量0~90m3/h,风压40kPa;(5)二氧化碳钢瓶;(6)气相色谱仪(型号:SP6801);(7)色谱工作站:浙大NE2000。

三、简述实验操作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步骤(1)熟悉实验流程及弄清气相色谱仪及其配套仪器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2)打开仪表电源开关及风机电源开关;(3)开启进水总阀,使水的流量达到400L/h左右。

让水进入填料塔润湿填料。

(4)塔底液封控制:仔细调节阀门○2的开度,使塔底液位缓慢地在一段区间内变化,以免塔底液封过高溢满或过低而泄气。

(5)打开CO2钢瓶总阀,并缓慢调节钢瓶的减压阀(注意减压阀的开关方向与普通阀门的开关方向相反,顺时针为开,逆时针为关),使其压力稳定在0.1Mpa左右;(6)仔细调节空气流量阀至1m3/h,并调节CO2调节转子流量计的流量,使其稳定在100L/h~160 L/h;(7)仔细调节尾气放空阀的开度,直至塔中压力稳定在实验值;(8)待塔操作稳定后,读取各流量计的读数及通过温度数显表、压力表读取各温度、压力,通过六通阀在线进样,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出塔顶、塔底气相组成;(9)改变水流量值,重复步骤(6)(7)(8)。

吸收试验实验报告

吸收试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吸收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不同条件下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规律;3. 分析影响吸收效率的因素;4. 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吸收试验是研究气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通过测定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了解气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原理基于亨利定律和传质速率方程。

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气体在液体上方的分压成正比。

传质速率方程:吸收速率与气体在液体中的浓度差成正比,与气液接触面积、液体性质、气体性质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气体发生器、吸收瓶、温度计、流量计、压力计、计时器、移液管、滴定管等;2. 试剂:氯化氢气体、硫酸、蒸馏水、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气体发生:将氯化氢气体通入吸收瓶,调节气体流量,使气体在吸收瓶中稳定。

2. 吸收:将氯化氢气体通过吸收瓶,观察气体颜色变化,记录气体在吸收瓶中的溶解度。

3. 稳定:将吸收瓶放置一段时间,使气体与液体达到平衡。

4. 重复实验:重复上述步骤,分别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不同气体浓度下进行实验。

5.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的关系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体分子在高温下运动速度加快,更容易从液体中逸出。

2. 压力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压力增大,气体分子在液体中的浓度增加,导致溶解度增大。

3. 气体浓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浓度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气体浓度增大,气体分子与液体分子的碰撞机会增多,导致溶解度增大。

六、实验结论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等因素有关;2. 吸收试验是研究气体与液体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可用于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3.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吸收试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吸收试验的实验报告

吸收试验的实验报告

吸收试验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吸收试验,探究不同物质对特定化合物的吸收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实验原理:吸收试验通常涉及将待测物质置于特定条件下,观察其对目标化合物的吸收效果。

实验过程中,吸收率、吸收速度以及吸收量是衡量吸收效果的关键指标。

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浓度等,可以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设备:1. 待测物质:包括但不限于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

2. 目标化合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化合物。

3. 试剂:包括溶剂、缓冲液等。

4. 设备:天平、量筒、移液管、离心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的所有材料和设备,并确保设备准确校准。

2. 按照预定比例配制待测物质和目标化合物的溶液。

3. 将待测物质加入目标化合物溶液中,混合均匀。

4. 在设定的条件下进行吸收试验,记录时间,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变化。

5. 通过离心或过滤分离待测物质和溶液,取上清液进行吸收率测定。

6. 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上清液中目标化合物的浓度,计算吸收率。

7. 根据需要,改变实验条件,重复步骤2-6,以研究不同因素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部分应详细记录每次试验的具体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溶液的初始浓度、吸收后的浓度、吸收率等。

数据应以表格形式呈现,并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

实验讨论:在讨论部分,应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此外,应将实验结果与现有文献或理论进行比较,指出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局限性。

结论:基于实验结果和讨论,得出结论。

结论应简洁明了,概括实验的主要发现,并提出可能的应用前景或建议。

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格式化。

附录:如有必要,附上实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图表等补充材料。

请注意,这是一个实验报告的通用模板,具体实验内容应根据实际实验设计进行调整和补充。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吸收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过程,通过实验测定吸收系数,了解吸收设备的操作原理和性能,以及掌握吸收过程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是一种物质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传质过程。

在吸收过程中,溶质气体在气相中的分压与在液相中的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平衡关系。

本实验采用的是物理吸收,即被吸收的气体与吸收剂不发生化学反应。

根据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气液平衡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与在液相中的浓度成正比,其表达式为:$p = E \times x$,其中$p$为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E$为亨利系数,$x$为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

吸收系数是衡量吸收过程快慢的重要参数,它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吸收剂吸收溶质的量。

吸收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吸收剂的性质、操作条件以及设备的结构等因素。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实验装置主要由吸收塔、储液槽、流量计、压力表等组成。

吸收塔采用填料塔结构,内部填充有一定高度的填料,以增加气液接触面积,提高吸收效率。

实验流程如下:含溶质气体从塔底进入吸收塔,与从塔顶喷淋而下的吸收剂逆流接触进行吸收。

吸收后的尾气从塔顶排出,经流量计计量后放空。

吸收剂从储液槽经泵输送至塔顶,经分布器均匀喷淋在填料上。

实验过程中,通过调节气体流量、吸收剂流量和温度等参数,研究其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四、实验材料与试剂1、实验气体:二氧化碳($CO_2$)2、吸收剂:水3、实验仪器:填料吸收塔、气体流量计、液体流量计、压力表、温度计等五、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装置的密封性,确保无泄漏。

2、向储液槽中加入适量的水,启动泵,调节吸收剂流量至设定值。

3、开启二氧化碳气瓶,调节气体流量至设定值,使气体从塔底进入吸收塔。

4、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塔顶和塔底的气体组成、温度和压力,以及吸收剂的流量和温度。

5、改变气体流量、吸收剂流量或温度等参数,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组实验。

6、实验结束后,关闭气瓶和泵,清理实验装置。

吸收实验.ppt

吸收实验.ppt

205000 55900 13000 6500 119047 31654 11160 3320 97160 31890 11600
堆积重度 (γρ)
kg/m3
365 427 365 395 353 249.6 239.7 244.7 439 475.5 400
比表面积 (α) m2/m3
239 219 129 112.3 185 140.4 90.1 57.6 220 154.3 109.2
8. 数据处理注意事项
a. 所测数据为y(溶质mol/混合气体mol) 应换算为Y(溶质mol/惰性气体mol)。Y= y/(1-y) b. 所测定的G为标准条件下(1atm,20 ℃ )的 数据应 换算为实验条件下(P、t)的数据
液体
G GN
=
ρN(ρf − ρ) ρ(ρf − ρN )
气体
G GN
b. 填料的作用和要求 (1) 增加气液接触面积
应满足:1) 80%以上的填料润湿。 2) 液体为分散相,气体为连续相 (反之为鼓泡塔,失去填料的作用)。
(2) 增加气液接触面的湍动 应满足:1) 保证气液逆流。 2) 要有适宜的液气比,若气速过大, 液体下降速度为零,即发生液泛。
填料塔的操作满足了上述要求,填料才会起作用。 c. 一般填料的直径为塔经的1/8—1/10
填料分类:
散堆填料(拉西环、阶梯环、鲍尔环、矩鞍形、环矩鞍) 规整填料(孔板波纹填料、丝网波纹填料 )
填料性能评价指标:
比表面积、空隙率、压降、HETP
不同填料的性能比较如下表所示:
填料
特点
备注
拉西环
形状简单,制造容易
严重的壁流和沟流
鲍尔环
压降小,无严重壁流和沟流

吸收实验的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的实验报告

1. 了解填料塔吸收装置的基本结构及流程;2. 掌握总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3. 探讨填料对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4. 分析吸收过程中气液两相流动状况及传质速率。

二、实验原理吸收实验是研究气液两相接触过程中,溶质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传质过程。

实验采用填料塔作为吸收装置,通过改变气液流量、温度等条件,研究填料对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

实验原理如下:1. 传质速率方程:在低浓度、难溶等条件下,吸收速率方程可表示为:Ga = Kxa V (Xm - X2)其中,Ga为填料塔的吸收量(kmol CO2),Kxa为体积传质系数(kmolCO2/m3·hr),V为填料层的体积(m3),Xm为填料塔的平均推动力,X2为气相出口处的溶质摩尔分率。

2. 总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通过改变气液流量、温度等条件,测定填料塔的吸收量,从而计算出总体积传质系数。

三、实验器材1. 填料塔2. 气体发生器3. 气体流量计4. 液体流量计5. 温度计6. 计时器7. 计算器1. 装置准备:将填料塔、气体发生器、气体流量计、液体流量计等实验器材连接好,确保气液两相在填料塔内逆流接触。

2. 实验开始:开启气体发生器,调整气体流量,使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填料塔。

同时,调整液体流量,使液体以一定流速进入填料塔。

3. 测量数据: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气体流量、液体流量、气体进出口温度等数据。

4. 计算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填料塔的吸收量,进而计算出总体积传质系数。

5. 改变实验条件:改变气体流量、液体流量、温度等条件,重复实验步骤,观察填料对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气体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填料塔的吸收量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体流量增加,气液两相接触时间减少,传质效果变差。

2. 不同液体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液体流量的增加,填料塔的吸收量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液体流量增加,液相在填料塔内的停留时间增加,有利于溶质在液相中的扩散。

吸收实验

吸收实验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2010-11-28 22:29:11 阅读12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实验目的1.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

2.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掌握总传质系数Kx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4.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先用吸收柱将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后,送入解吸塔再用空气进行解吸,实验需测定不同液量和气量下的解吸总传质系数,进行关联,得Kxa=ALa*Vb的关联式。

同时对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及流体力学性能进行比较。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P/Z对G'作图得到一条斜率为1.8~2的直线(图1中的aa线)。

而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时(c点以前)压降也比例于气速的1.8~2次幂,但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段)。

随气速增加,出现载点(图中c点),持液量开始增大。

图中不难看出载点的位置不是十分明确,说明汽液两相流动的相互影响开始出现。

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曲,斜率变徒(图中cd段)。

当气体增至液泛点(图中d点,实验中可以目测出)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图1 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2.传质实验填料塔与板式塔气液两相接触情况不同。

在填料塔中,两相传质主要是在填料有效湿表面上进行。

需要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填料高度,其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法、传质单元法和等板高度法。

本实验对富氧水进行解吸。

由于富氧水浓度很小,可认为气液两相平衡服从亨利定律,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计算填料层传质平均推动力。

得速率方程式:相关的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为:其中,由于氧气为难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传质阻力几乎全部集中于液膜中,即Kx=kx。

由于属液膜控制过程,所以要提高总传质系数Kxa,应增大液相的湍动程度。

在y-x图中,解吸过程的操作线在平衡系下方,在实验是一条平行于横坐标的水平线(因氧在水中浓度很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当喷淋量为
L1
时, P Z
~ uo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
P 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 L2>L1。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 Z 值较小时为恒持
液区,P Z
~ uo
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P Z
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P Z
~ uo曲
线斜率大于 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 A。 P 值较大时叫液泛区, Z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
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 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
定。
若以空塔气速u
o [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
P Z
[mmH20/m]为纵坐标,在
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
2-2-7-1
所示。当液体喷淋量
L 0=0
时,可知
P Z
~
u
关系
o
为一直线,其斜率约
(8)
故塔顶气相浓度为:
Y2
V03 V04
3、塔底 X1~Y*1 的确定
由式(2)知: X1
V L
(Y1 Y2 )
X 2 ,若
X2=0,则得:
(9)
V X1 L (Y1 Y2)
(10)
X1 值亦可从塔底取氨水分析而得。设取氨水 VN`[ml],用浓度为 NS`的 H2SO4 来滴定,中和后用量为 VS`[ml],则:
02 ——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密度(=1.293kg/m3)
对空气:
(5)
V02
V2
T0 P
0
P3 P4 T3 T 4
式中:V2——空气流量计读数[m3/h]
T。,P。——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3,P3——空气流量计上标明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4,P4——实验所用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K Ya
V (Y1 Y2 ) H Ym
为求得 KYa 必须先求出Y1、Y2 和 Ym 之值。
1、Y1 值的计算:
(3)
Y1
0.98V01 V02
式中:V01——氨气换算为标态下的流量[m3/h]
V02——空气换算为标态下的流量[m3/h]
(4)
3
广西大学实验报告
姓名 院 年
实验内容
0.98——氨气中含纯NH3分数 对氨气:
(6)
Y1 也可用取样分析法确定(略)。 2、Y2 值分析计算 在吸收瓶内注入浓度为 NS 的 H2SO4VS[ml],把塔顶尾气通入吸收瓶中。设从吸 收瓶出口的空气体积为 V4[ml]时瓶内 H2SO4Vs 即被 NH3 中和完毕,那么进入吸收瓶 的 NH3 体积 Vo3 可用下式计算:
V03 22.1NSVS [ml]
NA V (Y1 Y2 ) L(X1 X 2 )
式中:V——空气的流量[kmol 空气/h] L——吸收剂(水)的流量[kmolH20/h] Y1——塔底气相浓度[kmolNH3/kmol 空气] Y2——塔顶气相浓度[kmolNH3/kmol 空气]
(2)
X1,X2——分别为塔底、塔顶液相浓度[kmolNH3/kmolH20] 由式(1)和式(2)联解得:
2
广西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姓名 院 年
专业



指导教师
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NA KYa H Ym
(1)
式中:NA——被吸收的氨量[kmolNH3/h];
——塔的截面积[m2]
H——填料层高度[m]
Ym——气相对数平均推动力
KYa——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NH3/m3·h] 被吸收氨量的计算,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见图 2-2-7-2):
1
广西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姓名 院 年
专业



指导教师
P
Z
~
u
曲线斜率大于
o
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
B。在液泛区塔已
无法操作。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
图 2-2-7-1
填料塔层的
P Z
~ uo关系图
图 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
(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 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 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
X
1
0.018
NS `VS VN`
`
又根据亨利定律知,与塔底X1 成平衡的气相浓度 Y1*为:
(11)
Y1
E P
X1
式中:P——塔底操作压强绝对大气压(atm)
(12)
E——亨利系数大气压,可查下表取得:
液相浓度 5%以下的 E 值
5
广西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姓名 院 年
专业



指导教师
表 2-2-7-1
t(℃)
0
E(大气压) 0.293
或用下式计算:
10 0.502
20 0.778
E 0.311431.047t
4、塔顶的X2~Y2*的确定 因用水为吸收剂,故 X2=0 ,所以 Y2*=0 5、 吸收平均推动力ΔYm
Ym
(Y1
Y
1
)
Y
ln
Y1
Y
1
2
Y2
6、吸收效率η Y1 Y2 100%
Y1
(7)
4
广西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姓名 院 年
专业



指导教师
பைடு நூலகம்
通过吸收瓶空气化为标准状态体积为:
V04
V4TP0 0
P5 [ml] T5
式中:V4——通过吸收瓶空气体积[ml],由湿式气量计读取 T
。,P。——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5
,P5——通过吸收瓶后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专业



指导教师
V01
V1
T0 P
0
02 P1 P2 01 T1 T 2
式中:V1——氯气流量计上的读数[m3/h]
T。,P。——标准状态下氨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1,P1——氨气流量计上标明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2,P2——实验所用氨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0 ——标准状态下氨气的密度(=0.769kg/m3)
25 0.947
30
40
1.25
1.94
(13)
(14) (15)
四、实验流程简介:
吸收装置如图 2-2-7-3 所示,塔径为 110(mm),塔内填料有一套为塑料阶梯环, 其它为瓷拉西环,均为乱堆。填料层高为 600—700(mm)(请自量准确)。氨气由 氨瓶 1 顶部针形阀放出,经减压阀 2 到达缓冲缺罐 3,用阀 4 调节流量,经温度计
广西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吸收实验
姓名 院 年
专业



指导教师
一、 实验名称:
吸收实验
二、实验目的:
1. 学习填料塔的操作;
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Ya.
三、实验原理:
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 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