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时间表征的特点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27(5):1172-1174

叙事时间表征的特点研究Ξ

杨炳钧ΞΞ

(西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 叙事时间表征是时间心理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此尚未有系统研究。本文在概述这方面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叙事时间表征特点的假设,以便为今后这方面的时间心理学研究提供线索。

关键词:叙事时间表征 特点 时间心理学 假设

1 引言

凤凰卫视2004年7月18日20点50分到21点“东方八禧名人面对面”节目是主持人许戈辉访电影导演张艺谋。其间,张艺谋说,“干到老,学到老.....不是假谦虚.....我今天还在学拍电影,学讲故事”。这说明,虽然成人和幼儿园的小孩都能叙事,但叙事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有职业、年龄、生活经历等差异。Van den Broek[1]说,“叙事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剖析叙事理解的心理过程是研究人的心理的一个窗口”。叙事或叙述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比较深入和自然地揭示个人经验[2][3]。有关叙事的心理学研究已经有了很多成果,例如:有研究发现,可以用重写或改变个人生命故事的方式帮助个人构念行为;有研究者指出,叙事促使个人同一性的发展;有些研究甚至得出普遍的心理经验都可以追溯到叙事的结论。

人的经验和行为是有意义的,而为了理解我们自己和他人,需要探索构成心理和周围世界的“意义系统”和“意义结构”。意义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研究对象,它不是什么“东西”,不是什么“物质”,而是一种“活动”[4]。叙事本身就是一种“活动”,而“活动”必然是“时间”和“序列”的结合[5]。显然,叙事与时间关系密切,二者的结合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尤其是时间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2 研究现状概述

虽然叙事时间颇有研究意义,但人们对它的重要性认识得较晚,相关研究还很少。Science Direct电子资源检索系统中1992年至2004年4月间“叙事”(narrative)为主题的文章共有200篇,包括各个学科有关叙事的研究,其中涉及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共有37篇,这37篇中11篇研究心理治疗与叙事的关系,7篇研究儿童叙事问题,3篇研究叙事理解,2篇涉及叙事文体,2篇涉及叙事与自传,12篇是其他有关叙事的研究。而以“叙事”和“时间”同时为主题并与心理学相关的研究只有9篇,具体涉及以下内容:叙事中的时空关系[6],时间对叙事理解的影响[7],老龄化研究中的时间概念和叙事时间[8],叙事时间变化的加工[9],疾病的叙述———时间、希望和艾滋病[10],肿瘤学和叙事时间之间的关系[11],学龄前儿童叙事的结构和连贯性[12],叙事中句子回忆和阅读时间的结构要素[13]。

心理学检索系统PsycIn fo收录的1872至2004年4月间以“叙事”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共有4383篇,但以“叙事”和“时间”共同为主题的只有4篇。除了上述提到的Z waan[9]研究过叙事时间变化的加工外,还有以下几个研究:Freeman[14]的研究涉及自传和叙事时间,Nels on[15]则研究过叙事、时间和文化自我的突显,Survant[16]研究过叙事时间和空间隐喻之间的关系。

国外关于“叙事”的著作很多,但研究“叙事时间”的极少,较有代表性的是法国思想家Ricoeur[17,18,19]的《时间与叙事》三卷本,而该著作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叙事时间。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叙事时间表征”的著作则几乎没有,而且心理学中的叙事研究主要讨论心理治疗问题,比如S ovatsky[20]。

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来看,1994年至2004年初期间同时以“叙事”和“时间”为篇名的文章有28篇,其中没有一篇从心理学角度讨论“叙事时间表征”。心理学学术期刊中有四篇文章涉及记叙文或叙事,即莫雷对小学生概括不同类型记叙文主题的心理加工过程的研究,林秀英和杨炳钧对构成理论关于推论与记叙文篇章理解的研究的介绍,王荣和张积家的儿童角色认同对记叙文记忆与理解影响的研究,冷英和莫雷等探讨过记叙文语篇理解中的时间转换机制。国内以“叙事”为主题的著作有一些,这些著作的一些章节涉及叙事时间,比如杨义[21],但都是讨论知识层面的叙事时间。国内迄今未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叙事时间表征”的著作。

虽然上述情况并没有涵盖所有文献,但足以说明两点,一是结合“叙事”和“时间”进行的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二是心理学领域专门对“叙事时间”进行的研究还相当少。亟需针对叙事时间表征的专门的心理学研究。

3 时间表征的典型模式

关于时间表征有四种典型的模式:线性表征;螺旋式表征;循环表征和网状表征。线性表征模式以西方社会为代表。依照西方社会的一般看法,时间有一个开端,在此之前,时间并不存在。科学工作者把这个开端与大爆炸假说联系在一起,宗教人士则把它与“创世”等相联系[22]。把大爆炸作为时间开端的人倾向于把时间表征为向前流动着的线性线条。

而南部、中部和东部非洲说班图语的民族的时间观就完全与西方线性时间观不同。他们认为时间开始于一个使宇宙产生的最高生命,时间被表征为沿着螺旋式的道路走向无尽

2711

Ξ

ΞΞ作者简介:杨炳钧,男,西南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E-mail:ywils on@ 得到黄希庭教授的指导,特致以衷心感谢!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0270467)资助。

杨炳钧:叙事时间表征的特点研究

未来的旋转着的球体[23]。这个旋转着的球体可能与旋转着的地球相似,是白昼和黑夜之源;而螺旋与四季交替变化相似。这就是螺旋式时间表征模式。

西方文化与以上提及的非洲文化下典型的时间表征有着两个共同点:时间有一个开端,之前没有时间;时间在向前移动。有些民族则并不认为时间有一个开端。比如,印度教徒就认为时间永恒存在,他们把时间当作生老病死的不断循环[24]。

上述的时间表征都把时间当作过去、现在和未来中事件的延续,而印第安民族中霍皮人以及特洛布里安群岛(T ro2 briand Islands)的当地人的语言中并没有区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词汇。他们把时间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模式[25]。过去和未来与现在交融在一起,不可区分,时间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织网络。换句话说,现在中既有过去又有未来,不可分割。

这些时间表征模式虽然概括了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们对时间的认识上的典型差异,但是没有深入到个人时间表征层面,也没有揭示时间或时间表征的具体特点。另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时间概念的相互渗透,时间表征模式也在不断演化。

4 叙事时间表征特点的一些假设

一般认为,时间表征与语言的使用有密切联系,但人们对时间的理解依据的是生活的自然节律和周期循环,而不是由语言决定的,这些自然节律和周期循环先于语言存在, Y oung[26]称之为“节拍社会”(metronomic s ociety),持这种观点的学者甚至认为只有“社会时间”(s ocial time),尤其以Emile Durkheim为代表。Brockmeier[27]认为这种观点存在两个不足:首先不能解释社会时间和自然时间模式之间的交织关系;其次不能解释复杂的人类时间经验下语言符号的协调作用。Augustine认为时间经验的存在方式与表述方式是难以分割的。这表明了时间与语言之间的紧密关系。虽然不能否认时间觉知的生物和神经特性,但讨论时间实际上就是讨论符号组织网络的一种构造方式,具体指时间概念的语言表征,叙事就是其中的重要体现方式。

可问题是,叙事中的时间表征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体系和机制?时间表征与叙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人们在叙事中如何建构关于时间的表征呢?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的时间表征如何在叙事中得以体现?儿童叙事中的时间表征有什么特点?正常人和有心理障碍的人的叙事时间表征有什么差异?

对于上述问题,可以初步提出以下基本假设:(1)个人的时间表征受个人所接触的叙事影响。(2)儿童的叙事集中反映了儿童的时间表征方式。(3)时间表征上的差异是正常人与有心理障碍的人的叙事之间最重要的区别。(4)如果个人的时间洞察力倾向不同,那么叙事时间表征方式也不同。(5)有创造性的叙事和无创造性的叙事的时间表征方式有显著差异。

这些假设是否具备科学性、预测性和可行性呢?如前所述,关于时间的研究,一些学者强调社会生态关系以及生物和环境因素对时间概念的决定性或限制性;另外一些学者强调社会关系与意义结构之间的内在动力对时间概念的影响。上述五个假设既考虑叙事中意义结构之间的内在动力对时间表征的影响,又考虑时间表征对叙事的影响,具有其科学性。同时,以上假设对叙事与时间表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预测,分析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映射、相互促进之关系并由此推知人们具体的时间表征(如时间洞察力)上的差异等。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检验研究的可行性往往需要考虑研究的哲学基础。关于时间的当代哲学倾向主要有三种:(1)一体论,即人们关于自我和世界的经验以及关于自然和人的学术理论成为一体,以Schelling,Bergs on和Whitehead等为代表;(2)多元论,即把时间分割为互不相容的异质概念。比如,划分现象时间与宇宙时间,生物时间;(3)相对论,即认为时间在人理解自我和世界中只是与世界交流的实际方式的一个方面,具有文化差异并且不会一成不变,如Heidegger的本真时间、非本真时间和流俗时间[28]。以上假设既包含一体论的思想,有突出相对论的认识方法,具备研究可行性的哲学基础。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可以采取认知论取向和社会文化取向验证假设。依据认知论取向,只有通过对心理过程的研究才能充分了解有机体在做什么。同样,只有通过个人(尤其是儿童)如何以叙事等语言手段构建时间概念的过程,才能为了解时间表征的真正心理学特点。而每个文化社会都有其特殊的心理学概念,人类行为的形成基于各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及特点。社会文化取向也是揭示某些心理概念的重要途径,叙事时间便是这些概念之一。时间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方法可以分别满足这两种取向。假设的具体验证中需要考虑不同的维度,比如故事本身的分类(正面的、负面的、创造性的、普通的等),人的维度(性别、年龄、智力等),不同心理状态下的叙事(自主的、被动的等)。

5 展望

Ricoeur[17]在《叙事与时间》一书中指出,“时间只有通过在一定的叙事模式中表达出来才能够具有人的属性,而只有当叙事成为时间存在的一个条件时叙事才能获得其完美意义”。显然,时间存在的意义在于它的“人的属性”,时间本质上是人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体验,叙事的意义则在于展示这种体验的内在特点。二者自然而然地相互交融。

在心理学界,叙事一般用于研究人格,尤其是有心理障碍的人的人格特质方面的研究。实际上,作为与时间密切相关的语言表述方式,叙事往往展示了个人、群体特有或共有的时间表征,揭示时间的心理特点。可以预见,叙事与时间的关系将是一个研究热点,对叙事时间的研究将是时间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我们今后将对本文提出的假设逐一研究,探讨叙事与时间表征之间的联系,深入考察个人叙事时间表征的特点。

6 参考文献

1Van den Broek,P.W.Psychology of Narrative C om prehension.Interna2 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 ocial&Behavioral Sciences.E lsevier Science Ltd.,2001:10281

2Bruner,J.Acts of M eaning.Cambridge,M 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7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