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时间表征的特点研究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的叙事时间效果的分析的论文

当代文学的叙事时间效果的分析的论文

当代文学的叙事时间效果的分析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当代文学的叙事时间效果的分析叙事文是具有双重时间序列的转换系统,即包括被叙述故事的原始时间和文本中的叙述时间两方面,这就赋予了叙事文应根据一种时间去变化乃至创造另一种时间的功能。

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关系问题引起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如叙事文是怎样排列时间顺序的?如何处理叙述时距和故事发生时间的关系?故事叙述的频率等?一、时序的应用分析时序研究事件在故事中的编年时间顺序和这些事件在叙事文中排列的时间顺序之间的关系。

有些单一线索的叙事作品采用了与编年顺序大致相似的叙述时间,如童话、民间故事等。

现代作家经常有意扩大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差异,试着用各种方式处理时间。

通常采用的方式有逆时序和非时序两种,其中,逆时序是包含多种变形的线性时间运动,即能够把错综复杂的时间顺序重建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时间,其运动轨迹包括闪回、闪前和交错三种;非时序则是指故事时间处于中断或凝固状态,包括块状、点射和画面三种表现形式,其叙述表现为一种非线性运动,但是不能将其等同于无时间,因为它是缺乏时间的线性发展。

值得重视的是逆时序在叙事作品中被大量的应用,对闪回(倒叙)的频繁应用又产生了多种区分,根据闪回与开端时间的关系,可以将闪回分为外部闪回、内部闪回和混合闪回三种,如《红高粱》中爷爷和奶奶的爱情故事就是外部闪回,《包法利夫人》中对艾玛儿时那段岁月的回忆属于内部闪回,《雪城》中对知青们的回忆的表述就是混合闪回;根据闪回与故事的关系可以将闪回划分为整体闪回和局部闪回,整体闪回一般跨度较小,而幅度较大,逆时叙述囊括了整个故事,而局部闪回跨度较大、应用广泛,但幅度较小;根据闪回在叙事文中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填充闪回、对比闪回和重复闪回;根据闪前与结尾时间的关系,可将其划分为外部闪前和内部闪前;根据闪前在作品中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填充闪前和重复闪前。

记叙文中倒叙事件的时间表征

记叙文中倒叙事件的时间表征

心理学报 2009, Vol. 41, No.8, 684−693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09.00684收稿日期:2008-12-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BBA080162)、2007年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团队项目(07JDTDXMXLX01)与2006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6XY004)。

通讯作者:何先友, E-mail :xyhe@; 刘地秀, E-mail :liu.sue@记叙文中倒叙事件的时间表征*何先友 刘地秀(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广州 510631)摘 要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探讨记叙文中倒叙事件的时间表征模式。

实验1检验了实验材料的适宜性, 实验2、3分别采用照应句范式和探测技术探讨时间顺序假设与背景信息假设的合理性。

结果发现: 当事件E1和E3间的背景关系模糊时, 支持时间顺序假设; 事件E1和E3间的背景关系突出时, 支持背景信息假设。

据此可以得出: 倒叙事件与前面事件间的背景关系突出时, 其表征为E2-E3-E1-E4模式, 背景关系模糊时, 则为E1-E2-E3-E4模式。

关键词 倒叙; 时间表征; 时间顺序假设; 背景信息假设; 时间距离效应 分类号 B842.51 前言随着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研究的深入, 时间信息的表征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 研究的技术模型也从单一句子模型发展到多句子模型乃至短文模型。

短文模型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时间信息的连续性和顺序性两个维度展开。

在现实生活中, 事件总是按时间顺序向前发展的, 人们所体会到的“此时此刻”(now point)也在不断向前推进。

在文本阅读过程中, 读者同样预期描述世界中的“此时此刻”是连续向前的。

时间连续性的中断将引起时间维度的转换, 从而导致句子阅读时间的延长(Zwaan, 1996; Bestgen & Vonk, 2000; Speer & Zacks, 2005 )。

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

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

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创作与阅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叙事时间的研究与运用。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的特点、意义和影响。

一、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的特点叙事时间是指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和长度。

与传统小说相比,新世纪长篇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非线性叙事:相对于传统线性叙事,新世纪长篇小说更倾向于使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

它们通过回忆、闪回和夹叙夹议等手法,将故事非按照时间顺序呈现,而是根据情节发展需要进行跳跃和重叠。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层次和多样性,还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空间。

2. 多时间维度:新世纪长篇小说常常在同一作品中穿插多个时间维度的故事线,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

通过这种方式,作家能够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并加深读者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3. 时间断层:新世纪长篇小说中还经常使用时间断层的手法。

它们会在不同的时间段之间跳跃,留下一段或几段时间未被叙述,然后再通过回忆或对话的方式逐渐揭示出来。

这种断层感给读者留有想象和猜测的余地,使故事更具悬念性和吸引力。

二、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的意义新世纪长篇小说采用复杂的叙事时间结构,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娱乐性和创新性,更是为了表达作家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1. 人性的多面性:通过非线性叙事和多时间维度的运用,作家可以更好地展示人性的多面性。

人生的经历和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变化有重要影响,而这些影响往往并不在一个时间段内得以把握。

通过多重时间线的穿插,作家可以将故事中的人性拉伸和展开,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人类的复杂性。

2. 记忆与历史的交融: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时间断层手法常常与记忆和历史有关。

作家通过故事的跳跃和穿插,将人物的记忆与历史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这种方式,作家不仅能够呈现出庞大的历史背景,还能够表达出人物对过去的回忆和思考,揭示出个人与历史的关系。

时间与中外叙事作品中的时间表现

时间与中外叙事作品中的时间表现

时间与中外叙事作品中的时间表现谭君强【摘要】[摘要] 时间是最早引起人类关注的自然现象之一。

在不同语言、文化、民族、地域和国家的叙事作品中,时间的表现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中最为明显的差别就是线性与空间性的表现。

这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具有内在的文化意义。

古代印度的叙事作品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空间性的特征;以古希腊史诗与悲剧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则明显地具有线性叙事的特征。

中国古典叙事文一开始便具有对时间的关注,展现出明显的线性叙事特征,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叙事文。

在对叙事文时间表现的研究中,清代学者李绂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在这一领域开风气之先。

【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6【关键词】[关键词] 时间;叙事作品;线性;空间性;表现【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chizhou-university_thesis/0201235081690.html时间是最早引起人类关注的自然现象之一。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西两位相距万里、几乎生于同一时期的哲人都不约而同地就时间同声发出感叹。

东方的孔夫子(公元前551—前479)慨然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①。

而西方的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Heracleitus,约公元前540—约公元前480)也形象地说过类似的话:“要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不可能之事”,“当他们踏入同一条河流,不同的水接着不同的水从其足上流过”[1]。

在孔夫子眼里,河水奔流不息,喻示着昼与夜交替的时间之流绵延不绝。

而在赫拉克利特看来,现实被持续不断的流逝的时间所变更,因为在时间的每一刻总会有与原先不同的新的因素介入进来。

时间是永恒的。

时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

对时间维度的思考可以有所不同,相应地也可以对时间作不同的区分。

俄国哲学家,基督教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尼古拉·别尔佳耶夫(N.A.Berdyayev)认为,时间按其特征来说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宇宙的(其性质是环形的),历史的(其性质是线性的),以及存在的(即心理上的,其性质是垂直的)[2]。

简述叙事研究的特点

简述叙事研究的特点

简述叙事研究的特点
叙事研究是一门研究形式,它综合考虑了多种理论和方法,试图了解人们的故事是如何被认知的,以及它们的意义。

这门学科的研究特点在于,它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一个特定的故事,以及探讨这个故事的形成,发展,变化和意义。

叙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讲故事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社会和文化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

叙事研究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叙事研究侧重于分析不同个体或群体对某一故事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叙事研究专注于分析故事的内容,以及在内容中折射出的个体或社会的意义。

它还关注叙述的形式,从中发现这些故事如何影响当事人的生活。

第二,叙事研究关注故事背后的文化背景。

它试图探讨故事中暗藏的文化价值观,其中可能包括社会分层、性别角色和宗教信仰。

第三,叙事研究是一种跨文化研究,它被用来研究故事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化,以及文化间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四,叙事研究结合了传统的“综合法”,即收集多种资料,以挖掘其中的潜在的主题。

它也强调了参与者的叙述,以促进对他们的行为和思维的理解。

总而言之,叙事研究是一种将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学科。

它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故事的内容和形式,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背景,从而了解人们如何认知和理解故事。

通过这种方式,叙事研究可以为研究人们的行为和意识形态提供有力的见解。

叙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

叙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

叙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
叙事文学作为话语,它的基本结构是线形历时结构,在这样的话语中,时间是一个基本要素。

叙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是它的二元性:本文时间和故事时间。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次序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叙述本文中排列的前后次序或读者阅读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次序
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而形成的关系。

按照故事发生顺序进行的叙述叫做顺叙,即顺着时间序列去叙述。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出现不协调方式,这就是逆时序,包括插叙和倒叙。

时长:是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

故事时长与本文时长往往呈现为五种关系形态:
①省略是对故事的时间线索中整段时间不加叙述的叙述,其特点是故事时长无穷地大于本文时长;
②概括是本文时长小于故事时长的粗略叙述,特点为故事时长明显地大于本文时长;
③场景是主要由行动和对话描写构成的有关故事发生的实际场面的叙述,特点为故事时间与本文讲述的事件时长大体上相等;
④减缓是故事时长小于本文时长的叙述,其特点是故事发生所持续的时间明显地小于本文叙述所花去的时间;
⑤停顿是故事延续的时间为零的叙述,着重于事件发生的特定状态、环境或背景的刻画,特点为故事时长远远小于本文时长。

在这五种形态中,第一和第五种分别处在叙事速度快慢的两个极端,而第二、三、四种则处在居中位置。

由此可见出叙事节奏的丰富与多样性。

时距:叙述的步速:匀速·变快·变慢
频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

这种重复具有两种类型:一是事件的重复,二是叙述的重复。

事件的重复指同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而叙述的重复则是指一件事件被反复叙述。

汉语叙事文学中的时间表达研究

汉语叙事文学中的时间表达研究

汉语叙事文学中的时间表达研究在汉语叙事文学中,时间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故事情节展开的依据,更是透露着作品的内在逻辑和叙事风格。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选取几个代表性的例子,探讨汉语叙事文学中的时间表达。

首先,我们来看古代经典作品《红楼梦》。

在这部作品中,时间表达主要通过节气、农历等方式来展示。

作者曹雪芹通过引用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等来表达故事情节的进行。

例如,在第五十回中,《红楼梦》讲述了贾琏消失在禁地中的故事。

在描写中,曹雪芹利用了“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悔取向花空。

”这样的诗句来隐喻贾琏的消失,并通过对花草的描述,展示出他在禁地待了一个冬天时间的流逝。

其次,我们来看清代名著《儿女英雄传》。

这部小说中,时间表达主要通过慢慢的叙事方式展示。

作者李渔善于运用时间的流逝,通过细腻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成长与变化。

例如,《儿女英雄传》中讲述了贞儿和淘儿两个年幼的女孩的成长故事。

在描写中,李渔将时间拉得非常长,通过细致入微的叙述,展现出两个女孩在岁月中逐渐成长为了一对英雄的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接下来,我们来看现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

这部小说以时间表达的形式来强调人物和历史的联系。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回顾和闪回手法,通过在不同时间点展示人物的遭遇和变化,来揭示人性的善恶与现实的冷酷。

例如,在小说的开头,主人公福贵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是如何为了生活而拼命劳作,把自己买下来的。

这种回溯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看到主人公从年轻到中年的变化,以及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通过时间表达,作者成功地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综上所述,汉语叙事文学中的时间表达是多样的,它可以通过节气、农历、慢慢的叙事方式等来展现。

不同的作家和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时间表达方式,从而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

时间表达不仅是故事情节展开的依据,更是展示作品内在逻辑和叙事风格的重要手段。

叙事特征、主体呈现与意义表达——电影《最好的时光》文化表征研究

叙事特征、主体呈现与意义表达——电影《最好的时光》文化表征研究

叙事特征、主体呈现与意义表达——电影《最好的时光》文化表征研究叙事特征、主体呈现与意义表达——电影《最好的时光》文化表征研究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通过其独特的叙事特征、主体呈现与意义表达,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电影《最好的时光》中的文化表征,并分析其中的叙事特征、主体呈现与意义表达。

《最好的时光》是中国导演陆川执导的一部电影,该片以19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群大学生的成长故事,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氛围。

这部电影既是一部情感剧,又是一部社会写实剧,通过个人命运的改变和社会变革的映射,展现了当时中国年轻一代的追求与奋斗。

在叙事特征方面,影片运用了回忆与闪回的手法,通过主人公陈寻的回忆,展现出他与王牌之间的爱情与友谊。

这种非线性叙事的方式,使得观众在时间轴上回溯,加深了观众对主人公情感起伏和内心变化的理解。

同时,影片还运用了典型的中国编年体结构,以年份为线索,串联起各个时期的故事情节。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清晰地理解故事发展的背景和脉络。

在主体呈现方面,影片以大学生活为背景,通过塑造一群大学生的形象,表达了当时中国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追求。

主人公陈寻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他经历了失恋、失业等挫折,平凡而沉默的内心与那个特殊时期的飘忽与迷茫相互映衬。

与此同时,影片中对于友情和家庭的描写也十分准确细腻,通过对陈寻与王牌的深厚友谊和对陈寻与母亲的默契互动的呈现,展现了当时中国年轻人追求情感和家庭的触动。

在意义表达方面,电影《最好的时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手法,传达了当时中国年轻人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影片揭示了陈寻追求梦想和正义的决心,以及他与王牌之间默契而坚定的友情。

通过这些个人与情感的表述,导演陆川也间接揭示了当时中国年轻一代对于社会变革和自我认同的思考与追求。

影片最后陈寻以自杀告别这个世界,表达出对那个特殊时期的美好回忆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

论创世神话叙事中的时间特征

论创世神话叙事中的时间特征
仅含 有 文学 的成分 , 且有 更 多 的哲 学 、 史 学 、 会 学 、 而 历 社
现 出来 。 是 通 过 阅 读 一 些 创 世 神 话 我 们 不 难 发 现 , 然 但 虽 是 遵 循 着 时间 的规 律 进 行倒 叙 .但是 神 话 叙 事 的 总体 时 间 轮 廓 却 并 不 清 晰 , 是 以 “ 初 的 时 候 ” 类 时 间 名 词 总 最 这
中 的 接 续 顺 序 。 中 国 传 统 叙 事 在 时 序 上 注 重 的 是 故 事 的 ”
“ 述 时 间” 所 谓 “ 述 时 间 ”是 指叙 事 话语 遵 循 客 观 自 演 。 演 , 然 时序 , 扭 曲时 间 , 物 总 是 呈 现 一 种 直 线 运 动 过 程 。 不 事 这 种 传 统在 创 世 神话 中就 已经 显 现 出来 了 。创 世神 话 始 终 遵 循 着 时 间 的 不 可 逆 这 一 特 点 来 叙 述 天 地 万 物 的 起

论 创 世 神 话 叙 事 中 的 时 间 特 征
李 潇 潇
( 溪 师 范学 院 文 学 院 , 南 玉 溪 玉 云 6 30 ) 5 10

要 :时 间 是 叙 事 话 语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事 件 是
段 在 叙 述话 语 中的排 列 顺 序 和这 些 时 间 或 时间 段 在 故事
认 人 类 在 宇 宙 时 空 中 的 地 位 … … 由 于 神 话 思 维 尚 不 能 把 较 为 抽 象 的 时 间 观 念 从 较 为 具 体 的 空 间 方 位 中 抽 象 出
初 ” 为 叙 事 开 端 , 创 世 神 话 惯 用 的 追 述 历 史 的 将 时 间 作 是 措 置 的叙 事方 式 。 然 神话 叙 述 的 是 “ 去 的事 ”但 神话 虽 过 . 与 历 史 不 同 , 史 有 具 体 的 时 间 点 , 据 可 循 , 神 话 本 历 有 但 身 因 为有 很 多想 象 和 幻想 的成 分 , 不 完 全 是 真实 的 , 并 或 者 说 只 是 一 种 真 实 的 折 射 . 以 在 叙 述 中 很 难 将 它 落 实 所

汉语言文学中的叙事时间研究

汉语言文学中的叙事时间研究

汉语言文学中的叙事时间研究在汉语言文学的广袤领域中,叙事时间是一个极具魅力且内涵丰富的研究课题。

它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读者的理解感知,又似一把钥匙,开启了深入探究文学作品内在世界的大门。

叙事时间并非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物理时间,而是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精心构建的一种艺术手段。

它可以被拉长、压缩、颠倒甚至停滞,以服务于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以及主题的表达。

例如,在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贾府的兴衰历程娓娓道来。

其中,一些重要的事件和场景被详细描绘,时间仿佛被放慢,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其中的悲欢离合;而一些过渡性的情节则被迅速带过,时间在文字间快速流淌,使整个故事的节奏张弛有度。

从时间顺序的角度来看,叙事时间可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这种方式符合人们通常的思维习惯,易于理解和接受。

许多现实主义作品常采用顺叙的方式,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通过祥子的经历一步步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倒叙则是先呈现故事的结局或某个关键的情节,然后再回溯其发展过程。

这种手法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比如鲁迅的《祝福》,开篇就描写了祥林嫂在新年的祝福声中死去,然后再回忆她一生的悲惨遭遇,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插叙则是在主线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插入与之相关的其他情节或背景信息,以丰富故事的内容和人物形象。

像沈从文的《边城》,在讲述翠翠的爱情故事时,不时插入对湘西风俗民情的描绘,使整个故事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叙事时间的长短变化也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技巧。

作者可以通过对某个瞬间的定格,让读者充分感受到那一刻的情感冲击和意义。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在月台爬上攀下为儿子买橘子的那一瞬间被详细刻画,时间仿佛在此刻凝固,父亲的慈爱和艰辛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相反,作者也可以将一段漫长的时间浓缩在简短的文字中,以展现历史的沧桑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秦腔》叙事时间研究

《秦腔》叙事时间研究
然 的事 实 而 已 , 是 一 种 必 然 性 , 且 这 是 因 为 我 们 人 是 生 意义上叙述 的世 可
代 序列 j l 。度 日的时间 经验 与世代 生成 的时 间经 验之 间 是一种既对立又胶着 、 既融合又超越 的关 系 : 尽管 度 日的时 “ 间经验使人首先注 意到时 间 , 同时 , 但 这种 经验 也使人 受 H 子所束 缚 , 而使 人无法看 到那 种时 间 , 从 即那种包 括个 人生 命 的整 体。此外也包括众 多个人 生命 的相继 序列 的整 体 的 时间, 只有 当人把他 的生存 和他人的生存 置于 当时那个 世代 之 中时 , 上述人生 的整体性 才能被 注意 到。 “ ” 只有 当人 的生

夹缠 琐碎 的 日常 时 间
日暮晨 昏、 节气变化 、 寒暑交 替 , 这是 “ 一堆 鸡零狗碎 的泼烦
日子” 。叙述 以相互衔接 、 前后 有序 的 日子 为每一 故事片断 的导引 , 它体现在作 品用来立 标杆的时间用语有如下几项词 条 :第 二天 … …” “ 天 早 上 ( 午 、 午 、 “ 、这 上 下 晚上 ) ……” 、
的作 品—— 提 出 了一些 现有 理 论 无 法 阐释 这 部 作 品 的 问
题 。 …贬之者则斥之 为“ ” 一部粗俗的失败之作 ” 。我们且 不管这种争执 如何纷扰 , 它都说 明了这部小说引起了极大 的 轰动和影 响 , 无法让人忽视它 的存 在。在此之前 贾平凹 曾经 有过多部抒 写故 乡的小说 , 如最早 的有 商州系列的短篇小说 集《 腊月 ・ 正月》 鸡窝洼 的人 家》 , 篇小说 有《 《 等 长 商州》 州 《
‘ 众 意 见 ’ 东 西 ” 一言 以蔽 之 , 常 人 以 非 自立 状 态 与 公 的 。 “

浅谈叙事时间的基本特征

浅谈叙事时间的基本特征

浅谈叙事时间的基本特征®■也王晓倩内容摘要:叙事学对时间的研究由来已久,且五花八门,但其中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才是叙事学时间的最 重要研究对象。

两者与现实时间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其根本的特征:首先故事时间在其内部具有一种自在性,并 具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态,但从外围来说,故事的时间具有一种规定性,而且其模式具有多样性;再就是叙述时 间是直接展现在受众面前的时间,但它必须依附于故事中某些对象的心理时间以其为参考,其中每个对象的心 理时间是一维向前的,而且叙述时间在展现故事时间的过程中,可以交替展现多个对象的心理时间,但通常情 况下这种交替之间存在一种呼应,若这种呼应不存在,则会造成受众对故事时间的理解障碍。

关键词:叙事故事时间叙述时间心理时间时间模式学教育2。

19.0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一直是叙事学中重要的 研究对象,如故事时间、叙述时 间、作者构造作品的时间、接受的 时间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但从 严谨的叙事学角度来说,最值得 探讨的是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

热奈特对叙事含义的解释最凸显 的就是故事和叙述以及承载两者 的文本®时间因素也与之对应: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

故事时间 与叙述时间关系研究已很多,如 顺序问题、时距问题及频率问题,却是现象级的,没有真正探寻其 根本特征及由此引发的两者之间 的关联,但正是这些特征,才使现 象级的特征得以实现。

那么如何 找到故事时间及叙事时间的根本 特征呢?借用爱因汉姆论证电影 作为艺术的核心论据,他对比了 电影形象以及现实世界形象,得 出了几种根本性的差别,“正是这 些差别才给电影提供了他的各种 艺术手法”®,叙事的时间也与之 相仿,其核心论据相似:故事时间 与现实时间(平时生活中看待的 时间,不涉及哲学或物理理论层 面的时间认知)的对比;叙述时间 与现实时间的对比及故事时间与 叙述时间之间的对比及关联,这 里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还 要看到相似,而且要分别进行,并 在过程中分析其中的关联。

中国电影的叙事时间研究

中国电影的叙事时间研究

中国电影的叙事时间研究中国电影的叙事时间研究导言: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和媒介,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审美享受的重要途径。

电影不仅仅是简单的影像和音效的组合,更是通过叙事手法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

而叙事时间作为电影叙事的重要要素之一,对于电影故事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电影叙事时间的研究,分析其特点、意义和影响。

一、叙事时间的定义与分类时间作为一种基本的物理概念,对于电影叙事来说,是无法避免的要素。

叙事时间可以定义为电影故事中所涉及到的时点、时间顺序和时间跨度。

按照叙事时间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线性叙事时间和非线性叙事时间。

1. 线性叙事时间线性叙事时间是指电影以时间的连续性和前后顺序来进行叙事的方式,一般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展示。

这种叙事方式简单直接,能够很好地引导观众融入故事情节中,产生情感共鸣。

《霸王别姬》就是一个典型的线性叙事的例子,它按照时间顺序逐渐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和命运的嬗变。

2. 非线性叙事时间非线性叙事时间是指电影通过影像、剪辑和叙事手法等方式将故事情节进行打乱、交替展示的方式。

这种叙事手法可以激发观众的思考和想象,让观众对故事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和探索。

例如,电影《无人知晓》以三个不同的时间点交织进行叙事,通过不同时间点的片段叙事,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变化和身份困境。

二、中国电影叙事时间的特点中国电影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叙事时间也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1. 精确的历史背景中国电影在叙事时间中常常会准确地反映历史背景和时代氛围,通过时间的设定和情节的安排,展现出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例如,电影《活着》通过时间的跨度,准确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苦难和变迁。

2. 打破时间界限中国电影在叙事时间中也常常会打破线性的时间顺序,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穿插、影响,使得故事更具有层次感和张力。

浅谈中学记叙文写作中的时间呈现

浅谈中学记叙文写作中的时间呈现

浅谈中学记叙文写作中的时间呈现时间呈现是记叙文写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并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

在中学记叙文写作中,时间呈现的运用尤为重要,因为中学生往往缺乏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时间呈现能够帮助他们构建故事情节,充实细节,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本文将浅谈中学记叙文写作中的时间呈现。

一、时态时态是时间呈现的最基本形式,能够表达故事发生的时间。

一般来说,中学记叙文常用的时态有两种:过去式和现在时。

过去式常用于叙述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故事情节。

例如:“昨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了游乐园,玩了一整天。

”“上个星期,我偷偷在学校门口等了一个小时,想和女神慕名而来。

”现在时则常用于描写正在发生的事情,能够让读者更加接近故事情节,产生更强烈的代入感。

例如:“我穿上比赛服,心情激动不已。

现在已经到了比赛的场地,等待着比赛的开始。

”“我在火车上,看着窗外飘过的风景,感受这次旅行的美好。

”二、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是指故事情节的时间先后顺序,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借助时间顺序,中学生们可以在记叙文中清晰地表达从过去到现在发生的事情,呈现出故事情节的延展和发展过程。

例如,在描述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时,可以根据时间顺序来描述他的经历,如:“小时候,我在农村长大,每天早早起床去地里干农活,只有在晚上才能看书自学。

我那时候没什么朋友,很羡慕城里孩子的生活。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来到城里,开始接触新的世界,学到了许多新知识,结交了许多新朋友。

如今,我已经工作几年了,虽然生活依然不容易,但是我依然保持着那颗强大的求知心。

”三、时间跳跃时间跳跃是指故事情节中出现的时间转换或者跨越,能够增加故事的复杂程度和探究度。

在中学记叙文写作中,适当的时间跳跃能够让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增加读者的好奇心和探求欲。

“我还记得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坐在火炉旁边读书,耳边不断传来父亲的教诲声。

语篇理解里的叙事时间特征分析

语篇理解里的叙事时间特征分析

The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Narrative Time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作者: 罗茜;杜莉莉
作者机构: 第三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重庆400038
出版物刊名: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7-129页
主题词: 叙事时间;语篇理解;时间位置;时间关系;时间方向
摘要:时间信息普遍存在于叙事语篇中。

在语篇理解中,时间为阅读者在脑里再现语篇所描述事件提供了重要提示,它也是语篇中标志时间空隙或话题转换的分割标记。

没有对叙事时间
特征的分析和理解,就不能恰当地理解整个语篇。

时间关系、时间位置和时间方向是叙事时间
的基本特征。

电视叙事的时间形态及其特征

电视叙事的时间形态及其特征

电视叙事的时间形态及其特征叙事时间为托马舍夫斯基所提及,被热拉尔·热奈特详加论述。

对于叙事时间,热奈特区分了“实在时间”、“被叙述时间”和“阅读时间”。

“实在时间”是故事本来存在的方式,是按时间的一维规律先后排列的事件顺序,“被叙述时间”是对底本时间的加工和变形,“阅读时间”是指读者(受众)阅读叙事的时间。

由这三种时间以及这三种时间的关系引出:持续———在场面中,被叙写的时间段与阅读时间大致相等;详细的描写可能会使阅读的时间长于事件的时间(伸长)。

概括———阅读时间可能大大短于实在时间(例如“一年过去了”),某些时间段可能会被漏掉(省略)。

次序———叙述者/人物可以描写过去的事件(倒叙、闪回),也可以描写未来的事件,人物可以预测未来的事件(预感、预期),叙述者可以知道它们(预叙、闪前)。

频率———一个事件可以被描写一次(单次叙述),可以被描写数次(重复叙述);反复发生的事件可以被描写一次(积累概叙,如“他每天看见她”),如果基本相同的各个事件每次发生时都被描写,就是同一元素或稠密元素。

为避免混淆,我们借用但并不照搬叙事理论的这些时间概念。

仔细审视电视叙事,我们认为它包含着几种时间观念:1.从客体角度看,电视叙事包含事件的自然时序,即事件本身的时间,我们称为“实在时间”。

2.从本体角度看,电视叙事包含着经过叙事主体的处理,体现在叙事话语中的时间,我们称为“叙述时间”。

3.从主体角度看,电视叙事包含着叙述主体讲述的时间(例如电视新闻叙事话语传播的时间长度和传播的顺序),我们称为“演述时间”。

4.从读者(受众)角度看,电视叙事包含着读者(受众)阅读(或接受)叙事话语的时间,我们称 为“阅读时间”。

5.从主体、本体与客体的关系角度看,电视叙事包含着事件(事实)与叙事话语表现的时间长度关系,这种关系我们借用热奈特所用的术语来表述,称为“持续时间”。

这些时间观念就是我们称为电视叙事的时间形态。

实在时间实在时间或称“底本时间”、“本事时间”,是指涵括在电视叙事文本范围之内的事件的时间流程。

浅谈中学记叙文写作中的时间呈现

浅谈中学记叙文写作中的时间呈现

浅谈中学记叙文写作中的时间呈现时间是记叙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的呈现方式能够深刻地影响着整个故事的韵味和氛围。

中学记叙文作为学生写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时间的呈现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学记叙文写作中的时间呈现,以期为中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在中学记叙文写作中,时间的呈现可以通过时间顺序的安排来展现故事的发展。

这种方式可以使故事的情节清晰有序地展开,让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故事发生的经过。

当我们写一篇记叙文来描述一个难忘的经历,可以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展开叙述,先描述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起因,然后逐步展开事件的发展经过,最后描述事件的结局和影响。

通过这样的时间顺序安排,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增强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在中学记叙文写作中,时间的呈现也可以通过时间跳跃的手法来让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时间跳跃的手法可以使故事呈现出错落有致的情节,引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我们可以通过在故事中巧妙地穿插回忆、闪回的方式,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时间跳跃的手法,可以使故事更具有层次感和张力,让读者更加乐于去探究故事的真相和内涵。

时间的呈现还可以通过对时间的描写来烘托故事的氛围和情感。

时间的描写可以通过对景物、天气、时间段等方面进行详细描绘,让读者对故事的场景和情境有更加清晰深刻的感受。

在写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记叙文时,可以通过对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时间节点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变幻无穷。

通过对时间的描写,可以使故事更加具有生动感和真实感,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时间的呈现在中学记叙文写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合理巧妙地安排时间顺序、运用时间跳跃的手法、对时间的描写和象征性运用,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情节紧凑有序、情感丰富深刻。

中学生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时间呈现的方式,来丰富故事的表达手法和提升作文的质量。

希望本文对中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够有所帮助,引发更多对记叙文写作的思考和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27(5):1172-1174叙事时间表征的特点研究Ξ杨炳钧ΞΞ(西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0715)摘 要 叙事时间表征是时间心理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此尚未有系统研究。

本文在概述这方面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叙事时间表征特点的假设,以便为今后这方面的时间心理学研究提供线索。

关键词:叙事时间表征 特点 时间心理学 假设1 引言 凤凰卫视2004年7月18日20点50分到21点“东方八禧名人面对面”节目是主持人许戈辉访电影导演张艺谋。

其间,张艺谋说,“干到老,学到老.....不是假谦虚.....我今天还在学拍电影,学讲故事”。

这说明,虽然成人和幼儿园的小孩都能叙事,但叙事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有职业、年龄、生活经历等差异。

Van den Broek[1]说,“叙事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剖析叙事理解的心理过程是研究人的心理的一个窗口”。

叙事或叙述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比较深入和自然地揭示个人经验[2][3]。

有关叙事的心理学研究已经有了很多成果,例如:有研究发现,可以用重写或改变个人生命故事的方式帮助个人构念行为;有研究者指出,叙事促使个人同一性的发展;有些研究甚至得出普遍的心理经验都可以追溯到叙事的结论。

人的经验和行为是有意义的,而为了理解我们自己和他人,需要探索构成心理和周围世界的“意义系统”和“意义结构”。

意义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研究对象,它不是什么“东西”,不是什么“物质”,而是一种“活动”[4]。

叙事本身就是一种“活动”,而“活动”必然是“时间”和“序列”的结合[5]。

显然,叙事与时间关系密切,二者的结合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尤其是时间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2 研究现状概述 虽然叙事时间颇有研究意义,但人们对它的重要性认识得较晚,相关研究还很少。

Science Direct电子资源检索系统中1992年至2004年4月间“叙事”(narrative)为主题的文章共有200篇,包括各个学科有关叙事的研究,其中涉及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共有37篇,这37篇中11篇研究心理治疗与叙事的关系,7篇研究儿童叙事问题,3篇研究叙事理解,2篇涉及叙事文体,2篇涉及叙事与自传,12篇是其他有关叙事的研究。

而以“叙事”和“时间”同时为主题并与心理学相关的研究只有9篇,具体涉及以下内容:叙事中的时空关系[6],时间对叙事理解的影响[7],老龄化研究中的时间概念和叙事时间[8],叙事时间变化的加工[9],疾病的叙述———时间、希望和艾滋病[10],肿瘤学和叙事时间之间的关系[11],学龄前儿童叙事的结构和连贯性[12],叙事中句子回忆和阅读时间的结构要素[13]。

心理学检索系统PsycIn fo收录的1872至2004年4月间以“叙事”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共有4383篇,但以“叙事”和“时间”共同为主题的只有4篇。

除了上述提到的Z waan[9]研究过叙事时间变化的加工外,还有以下几个研究:Freeman[14]的研究涉及自传和叙事时间,Nels on[15]则研究过叙事、时间和文化自我的突显,Survant[16]研究过叙事时间和空间隐喻之间的关系。

国外关于“叙事”的著作很多,但研究“叙事时间”的极少,较有代表性的是法国思想家Ricoeur[17,18,19]的《时间与叙事》三卷本,而该著作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叙事时间。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叙事时间表征”的著作则几乎没有,而且心理学中的叙事研究主要讨论心理治疗问题,比如S ovatsky[20]。

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来看,1994年至2004年初期间同时以“叙事”和“时间”为篇名的文章有28篇,其中没有一篇从心理学角度讨论“叙事时间表征”。

心理学学术期刊中有四篇文章涉及记叙文或叙事,即莫雷对小学生概括不同类型记叙文主题的心理加工过程的研究,林秀英和杨炳钧对构成理论关于推论与记叙文篇章理解的研究的介绍,王荣和张积家的儿童角色认同对记叙文记忆与理解影响的研究,冷英和莫雷等探讨过记叙文语篇理解中的时间转换机制。

国内以“叙事”为主题的著作有一些,这些著作的一些章节涉及叙事时间,比如杨义[21],但都是讨论知识层面的叙事时间。

国内迄今未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叙事时间表征”的著作。

虽然上述情况并没有涵盖所有文献,但足以说明两点,一是结合“叙事”和“时间”进行的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二是心理学领域专门对“叙事时间”进行的研究还相当少。

亟需针对叙事时间表征的专门的心理学研究。

3 时间表征的典型模式 关于时间表征有四种典型的模式:线性表征;螺旋式表征;循环表征和网状表征。

线性表征模式以西方社会为代表。

依照西方社会的一般看法,时间有一个开端,在此之前,时间并不存在。

科学工作者把这个开端与大爆炸假说联系在一起,宗教人士则把它与“创世”等相联系[22]。

把大爆炸作为时间开端的人倾向于把时间表征为向前流动着的线性线条。

而南部、中部和东部非洲说班图语的民族的时间观就完全与西方线性时间观不同。

他们认为时间开始于一个使宇宙产生的最高生命,时间被表征为沿着螺旋式的道路走向无尽2711ΞΞΞ作者简介:杨炳钧,男,西南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

E-mail:ywils on@ 得到黄希庭教授的指导,特致以衷心感谢!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0270467)资助。

杨炳钧:叙事时间表征的特点研究未来的旋转着的球体[23]。

这个旋转着的球体可能与旋转着的地球相似,是白昼和黑夜之源;而螺旋与四季交替变化相似。

这就是螺旋式时间表征模式。

西方文化与以上提及的非洲文化下典型的时间表征有着两个共同点:时间有一个开端,之前没有时间;时间在向前移动。

有些民族则并不认为时间有一个开端。

比如,印度教徒就认为时间永恒存在,他们把时间当作生老病死的不断循环[24]。

上述的时间表征都把时间当作过去、现在和未来中事件的延续,而印第安民族中霍皮人以及特洛布里安群岛(T ro2 briand Islands)的当地人的语言中并没有区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词汇。

他们把时间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模式[25]。

过去和未来与现在交融在一起,不可区分,时间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织网络。

换句话说,现在中既有过去又有未来,不可分割。

这些时间表征模式虽然概括了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们对时间的认识上的典型差异,但是没有深入到个人时间表征层面,也没有揭示时间或时间表征的具体特点。

另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时间概念的相互渗透,时间表征模式也在不断演化。

4 叙事时间表征特点的一些假设 一般认为,时间表征与语言的使用有密切联系,但人们对时间的理解依据的是生活的自然节律和周期循环,而不是由语言决定的,这些自然节律和周期循环先于语言存在, Y oung[26]称之为“节拍社会”(metronomic s ociety),持这种观点的学者甚至认为只有“社会时间”(s ocial time),尤其以Emile Durkheim为代表。

Brockmeier[27]认为这种观点存在两个不足:首先不能解释社会时间和自然时间模式之间的交织关系;其次不能解释复杂的人类时间经验下语言符号的协调作用。

Augustine认为时间经验的存在方式与表述方式是难以分割的。

这表明了时间与语言之间的紧密关系。

虽然不能否认时间觉知的生物和神经特性,但讨论时间实际上就是讨论符号组织网络的一种构造方式,具体指时间概念的语言表征,叙事就是其中的重要体现方式。

可问题是,叙事中的时间表征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体系和机制?时间表征与叙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人们在叙事中如何建构关于时间的表征呢?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的时间表征如何在叙事中得以体现?儿童叙事中的时间表征有什么特点?正常人和有心理障碍的人的叙事时间表征有什么差异?对于上述问题,可以初步提出以下基本假设:(1)个人的时间表征受个人所接触的叙事影响。

(2)儿童的叙事集中反映了儿童的时间表征方式。

(3)时间表征上的差异是正常人与有心理障碍的人的叙事之间最重要的区别。

(4)如果个人的时间洞察力倾向不同,那么叙事时间表征方式也不同。

(5)有创造性的叙事和无创造性的叙事的时间表征方式有显著差异。

这些假设是否具备科学性、预测性和可行性呢?如前所述,关于时间的研究,一些学者强调社会生态关系以及生物和环境因素对时间概念的决定性或限制性;另外一些学者强调社会关系与意义结构之间的内在动力对时间概念的影响。

上述五个假设既考虑叙事中意义结构之间的内在动力对时间表征的影响,又考虑时间表征对叙事的影响,具有其科学性。

同时,以上假设对叙事与时间表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预测,分析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映射、相互促进之关系并由此推知人们具体的时间表征(如时间洞察力)上的差异等。

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检验研究的可行性往往需要考虑研究的哲学基础。

关于时间的当代哲学倾向主要有三种:(1)一体论,即人们关于自我和世界的经验以及关于自然和人的学术理论成为一体,以Schelling,Bergs on和Whitehead等为代表;(2)多元论,即把时间分割为互不相容的异质概念。

比如,划分现象时间与宇宙时间,生物时间;(3)相对论,即认为时间在人理解自我和世界中只是与世界交流的实际方式的一个方面,具有文化差异并且不会一成不变,如Heidegger的本真时间、非本真时间和流俗时间[28]。

以上假设既包含一体论的思想,有突出相对论的认识方法,具备研究可行性的哲学基础。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可以采取认知论取向和社会文化取向验证假设。

依据认知论取向,只有通过对心理过程的研究才能充分了解有机体在做什么。

同样,只有通过个人(尤其是儿童)如何以叙事等语言手段构建时间概念的过程,才能为了解时间表征的真正心理学特点。

而每个文化社会都有其特殊的心理学概念,人类行为的形成基于各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及特点。

社会文化取向也是揭示某些心理概念的重要途径,叙事时间便是这些概念之一。

时间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方法可以分别满足这两种取向。

假设的具体验证中需要考虑不同的维度,比如故事本身的分类(正面的、负面的、创造性的、普通的等),人的维度(性别、年龄、智力等),不同心理状态下的叙事(自主的、被动的等)。

5 展望 Ricoeur[17]在《叙事与时间》一书中指出,“时间只有通过在一定的叙事模式中表达出来才能够具有人的属性,而只有当叙事成为时间存在的一个条件时叙事才能获得其完美意义”。

显然,时间存在的意义在于它的“人的属性”,时间本质上是人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体验,叙事的意义则在于展示这种体验的内在特点。

二者自然而然地相互交融。

在心理学界,叙事一般用于研究人格,尤其是有心理障碍的人的人格特质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