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定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第一则:原文:shuo zhe bu shuo zhe, dang zhe bu dang zhe, er zhi zhi, er bie bie. (说者不说者,当者不当者,而致之,而别之。
)翻译:说的人不一定能说得好,做的人不一定能做得好,但是有所追求和有所放弃是必要的。
第二则:原文:zhi wei yi, er yi wei zhi. (致为一,而一为致。
)翻译:追求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又成为追求的动力。
第三则:原文: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zhi zhi zhi. (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致之致之。
)翻译: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目的就是达成目的。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包含了许多箴言和警句。
以上三则箴言都是强调了说话和行动的目的性,提醒人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而且朱子语类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内容。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朱子语类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朱熹提出,道德修养是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追求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
他还强调,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应该通过实践来达成。
此外,朱子语类还对于文学、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朱熹认为,文学是人类最高的文化,应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提高人文素养。
而教育则应该通过身体力行来传递知识和道德观念。
总之,朱子语类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朱子语类中还有许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的观点。
朱熹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政治家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朱子语类三则定》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朱子语类三则定》的PPT课件。在这个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 讨人格、知识和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塑造优秀的品格和价值观。
定人格
1
人格是什么?
人格是一个人在行为和思维上所展现出来的个如何塑造一个优秀的人格?
通过培养良好的习惯和价值观,不断学习和成长,遵循道德规范,以及关注他人 和社会的需要。
知识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是人生的宝藏,它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技能和能力,为我们的未来打下坚 实的基础。
定行为
行为的本质是什么?
行为不仅是我们与外界互动的方 式,也是我们内心的外化,它反 映了我们的品德和价值观。
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责 任心的人?
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我们应该遵循道德准则,关心他 人的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活动。
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个人的行为对于社会的发展与进 步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行为 可以激励他人,推动社会的良性 循环。
结语
通过《朱子语类三则定》的PPT课件,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深入了解人格、知识和行为的重要性,并激发大 家塑造良好品格的热情,不断学习和成长。
3
人格的重要性和作用
优秀的人格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建立积极的人际 关系,并在个人和职业生活中获得成功。
定知识
知识是什么?
知识是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的信息和理解,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并 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何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
要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我们应该选择可靠的信息来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以及将知 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朱子语类日知录译文
文人之多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 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 《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 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 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 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 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 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 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 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 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 “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 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 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 《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 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 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 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 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 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 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 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 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 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 (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 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 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 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 么书呢?”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 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 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 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 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 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 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 学者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 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 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 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朱子语类三则译文第一则读书须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
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想去找其他的书看,那么,就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第二则(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
等到去做事情的时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
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的东西吸引着,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
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必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
”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
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
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第三则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
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
朱子语类三则定课件演示文稿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湖北卷) C
A.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 、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 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B.汉绣注重构图,讲究纹饰,花鸟虫鱼、龙虎凤凰、飞禽 走兽,皆可绣以为纹,写实与抽象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 风格。 C.三年来,地震灾区人民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空前奇迹,奏响
可惜了。
第10页,共44页。
问题探究
此则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 说明。
他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深刻
的义理。
天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高精 神境界。
第11页,共44页。
第二则1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 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 如何?”曰:“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
第22页,共44页。
探究文段
1、朱熹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哪种不良现象?
“今人只一言一动······向外便是趋愚不 肖之途。”
批判了当时的读书人只追求利益,不注重追 求义理,导致整个社会都追逐利益,不讲求
义理的现象。
第23页,共44页。
2、“义利”观与朱熹的“天理人欲”观有何内在联 系?
“义利”源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 :“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 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 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 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 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 ”,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2021年整理〗《〈朱子语类〉三则》内容理解
《朱子语类》三则内容理解第一则这一则的主要内容是朱子讲读书方法。
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
朱熹一生,长期聚徒讲学,广收门徒,培养了大批学生。
《朱文公文集》中与朱熹有书信往来的门人就有二百多人。
《朱子语类》当中记录朱熹语录的也有九十多人。
这些门人对于朱熹理学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朱子语类》当中记载有“读书法”两卷,朱子门人还将老师的读书法作了归纳,称为“朱子读书法”,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课文所选的这一则语录,中心思想就是熟读精思。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
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
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方是见得真味”。
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朱子语类》卷十)。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他在别的地方还说:“读书之法,先要熟读。
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
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
”(《朱子语类》卷十)又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
熟读了,自精熟。
精熟后,理自见得。
”(《朱子语类》卷十)把这些话联系起来看,便可以对他的读书主张有完整的了解。
朱熹在这里也明确说,读书的最终目的是领略书中的“真味”,就是说要对书中的义理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且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简单地说,他主张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理,最终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
理或天理是朱熹哲学中的最高哲学范畴。
朱熹的天理论是承袭程颐而来,但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加严密,更加精致,更加深刻。
朱熹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根源、根本,天地万物都是由最根本的理所产生,它无始无终,永恒存在。
而人的认识活动,也就是他的著名的“格物致知”论,就是要体认天理。
《朱子语类》三则
拓展延伸:
•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当代,我们应该 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 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 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 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 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第二则重点字词:
中人:普通人 大段著力: 仔细用心 照管克制: 照应、克制(自己的欲望)
以为:把它作为 任:使命 而今而后:从今以后 免夫:免于(祸害)
思考理解文意:
• 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 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 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第二则重点字词:
寻常:平常 事已: 事后 如何:怎么办呢 工夫: 功夫 洒扫收拾,喻把问题梳理清楚 埽除打叠: 方得:才能够(做到) 合: 应该 行从小路: 顺着 芜秽:杂草丛生 机: 关键
第二则重点字词:
便与克下: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
存天理:保存
分别教是: 用不同的方式教会这 些(什么是天理,什 么是人欲)
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 半亩方塘一鉴开, 才能达到新境界。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借景喻理
第一则重点字词:
真味:真意 数过: 数遍
厌:
满足 得趣: 领略其中旨趣 追究
着意:用心 穷:
徒:
仅仅 自是: 从此
读书的方法:
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
领会真味,理解义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子语类(三则)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天理”“人欲”是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 要的哲学命题。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 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 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 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 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 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 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 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辨别,分析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朱子语类三则定[1]
问 题 探 究
1、此则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 句子分析说明。 精读、反复读、深思、不贪多、要勤奋。只有 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 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还特别 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 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 的真趣。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 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 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 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 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 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 堆砌之病。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 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 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 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 主义思想的核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 大,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 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 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朱熹认为,以实践仁德为人生修养的毕 生目标,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因 此要尽心尽力去完成。这也暗含着对前文 所讲的理欲之辨、克己复礼的修养工夫要 认真对待的教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此章讨论天理与人欲的问题。 天理与人欲,或理与欲的问题,是宋明理学家所讨 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 简单说,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 天理灭。程朱理学继承并进一步发挥和论证了这种看法。 理学家所讲的天理,首先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世界的根 本规律,同时,也指儒家所主张的伦理道德规范。理学 主张的人的修养目标,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道 德伦理学说去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用天理格去人欲。 又由于人对天理的禀赋不同,对于普通的、大多数人来 说,在后天的道德修养过程中,就要更加用力,时刻要 “克己复礼”,以便不为人欲所牵引,这也就是后天的 修养功夫。
《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目 录
• 朱子简介 • 《朱子语类》简介 • 《朱子语类三则》详解 • 朱子与现代社会的思考 • 总结与展望
01
朱子简介
朱子的生平
朱熹(1130-1200),字元晦, 号晦庵,是我国南宋时期理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
人。
他生于福建尤溪,祖籍河南洛阳 ,是唯一一位非孔子亲传弟子而
朱子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有助于促进现代社会的和谐稳
定。
道德自律
朱子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和自律, 有助于提高现代人的道德水平。
教育理念
朱子的教育思想提倡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对现代教育改革有启
示作用。
如何将朱子思想应用于现代生活
家庭教育实践
借鉴朱子家庭教育思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 行为习惯。
社区建设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朱子语类三则》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例如,对于人际关系、家庭伦理、 社会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儒家思想提 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 案。通过对《朱子语类三则》的学习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思想 应用到现代社会中,解决现实问题。
04
朱子与现代社会的思考
朱熹的影响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和学术成果对当时及后世的学术界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子语类》作为朱熹门人对其讲学的记录,具有重要的学 术价值。
《朱子语类》的主要内容
01
02
03
对儒家经典的解读
包括《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等 经典的解读和阐释。
朱熹的哲学思想
包括理气论、人性二元论 、格物致知论等方面的阐 述。
朱熹的政治观点
涉及君臣关系、民本思想 等方面的论述。
《朱子语类三则优秀课件》
讲解方式生动
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使得课 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接受。
3
学习收获颇丰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对于朱子语类有了更加深 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思考和表 达能力。
对未来学习朱子语类建议
深入学习原著
要想更好地理解朱子语类,需要深入学习原著,了解其思想精髓和理 论背景。
一个充满诚信和正直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形 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
04
朱子语类选读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内涵
儒家思想核心
阐述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观念,强 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内在逻辑关联
分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指出它 们相互依存、逐层递进的关系。
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集中体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 是研究朱熹思想及宋明理学的重 要资料。源自朱子语类历史背景01
02
03
宋代学术背景
宋代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 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 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新儒 学。
朱熹的学术传承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 想,形成了独特的朱子学 体系。
齐家之要
阐述家庭教育中德育为先的重 要性,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家 风、家训来培养子女的品德。
平天下之途
分析实现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的途径,包括推行仁政、倡导
和平、促进文化交流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价值
个人品德提升
强调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品德修养仍然具 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
形象。
家庭和谐建设
理想人格塑造
人教版高二选修《朱子语类》三则
朱熹认真执教
《朱子语类》简介 朱子语类》
• 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中国宋代景定四 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二年 (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 通行本《朱子语类》。此书编排次第,首论理气、 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 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 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 等认识方法。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 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排释老、明 道统。《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 容丰富,析理精密。
第一则分析:论述读书的方法。 第一则分析:论述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将精读。熟读精思。 他主张将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 深刻的义理。 深刻的义理。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 高精神境界。 高精神境界。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主张精读,反对贪多。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主张精读,反对贪多。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 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 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 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 “熟读”。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方是见得真 味”。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 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 朱子语类》卷十)。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 (《朱子语类》卷十)。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 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第二则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 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 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 此便是 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 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 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 引着,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 引着,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 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 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 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 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 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天理而行, 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 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 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着力, 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着力,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 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免夫,小子! 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朱子语类》三则完美版
第三则 廷秀问:“今当读何书?”曰:“圣贤教人,都 提切己说话,不是教人向外,只就纸上读了便了。自 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试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 要自为己?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曰: ‘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虽是为时君言, 在学者亦是切身事。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 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 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 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于不肖之途。这里只 在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 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也。”
朱子语类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 看,则是於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 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 神,终日著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 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 昏塞不通,可惜!
翻译:
第一则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 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 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 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 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是天理所在, 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如果让头脑清醒, 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 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 是如此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 自然科学都有研究。被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儒家代 表人物。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 “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 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 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岁 时父亲去世。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 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 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十八岁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 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
朱子语类三则 详细版
第一则重点字词:
真味:真意 数过:几遍 厌: 满足 得趣:领略其中旨趣 着意:用心 穷: 理解 徒: 仅仅 自是:从此
愦愦: (kuì):昏乱不清醒
这一则中,朱子讲读书方法。 (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 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 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 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 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读书的方法: 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
领会真味,理解义理。
(2)在你的印象中,还 有哪些名言警句是谈论 此类读书方法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 是提高精神境界。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理学分派 ——鹅湖盛会
• 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 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 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 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 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 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 有了“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 两大派别。
•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贫病相扶。 • 伯埙仲篪,风雨同舟。 •《题邻居》 唐·于鹄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
第二课时
——了解天理人欲
宋明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是宋明至清朝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想,是中 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朱子语类三则定》课件
文化阐释
结合历史背景、文化传统 等,对朱子语类进行文化 层面的解读。
研究展望
加强跨学科研究
推动应用研究
引入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等多学科 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将朱子语类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 、文化传承等领域。
深化语义与文化研究
进一步挖掘朱子语类中的语义内涵和 文化价值。
05
朱子语类与现代生活
对现代生活的启 技发展必须关注人的需求和福祉 ,有助于解决现代科技发展中的 人文缺失问题。
重视道德修养
朱子语类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这对现代人追求物质利益、忽视精 神修养的现象具有启示意义。
倡导和谐人际关系
朱子语类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中人际 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强调家庭和社会责任
朱子语类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强调,有助于现代人更好地履行家庭 和社会责任。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培养道德品质
朱子语类中的辩证法和逻辑思想,为现代哲学的发展提供 了有益的启示,有助于推动现代哲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 新。
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朱子语类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对现代文学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所 强调的文以载道、文质彬彬等文学观念,为现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朱子语类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对现代文学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追求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有助于推动现代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朱子语类三则定》ppt课件
目录
• 朱子语类简介 • 朱子语类内容解析 • 朱子语类在当代的价值 • 朱子语类研究现状与展望 • 朱子语类与现代生活
01
朱子语类简介
作者介绍
01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文学 家,字元晦,号晦庵,江西婺源 人。
7 《朱子语类》三则
• 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 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具体研习第二则
1.读——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思——分析文本: ⑴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进行议论? ⑵如何展开议论的?
——朱熹
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11、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1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1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 ⑴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你是如何看待 “存天理、灭人欲”的?
•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 天理人欲——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 • 存天理灭人欲——人的物质欲望和社会规则之
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的利益追求和道德准则之 间的矛盾冲突。穿衣吃饭这些最基本的欲望是 天理之内,只是超出了这个范围,便成了朱熹 所说的要克制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 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 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 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 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 干。北宋理学之兴,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 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 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在你的印象中,还有哪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 在你的印象中, 类读书方法的? 类读书方法的?
明确: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明确: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 到知识的精髓。 到知识的精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 到这里方是长进。 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出声阅读课文
第一、二则, 第一、二则,并结合课下注释和老师 出示的补充注释练习翻译,不会的, 出示的补充注释练习翻译,不会的, 可查工具书自行解决,也可询问老师。 可查工具书自行解决,也可询问老师。 分钟后比谁译讲得好。 8分钟后比谁译讲得好。
(二)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 圣人、贤人、 是怎样选择的? 是怎样选择的? 明确:圣人:自然存天理而行; 明确:圣人:自然存天理而行; 贤人:先分辨再行动; 贤人:先分辨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而行。 普通人:克制私欲而行。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 明辨天理后行动,普通人则要用力克制自 明辨天理后行动, 己的欲望,依照天理行事。 己的欲望,依照天理行事。
作业: 作业:
1、整理第一、二则的重点知识。 整理第一、二则的重点知识。 2、预习第三则。 预习第三则。
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一):
若读之数过 若读之数 略晓其义即厌 略晓其义即厌之 终日着意 终日着意 徒为倦懒 则精神自是愦愦 则精神自是愦愦
遍,次 满足 用心 只是 昏乱不清醒
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二):
乃为人欲引去 乃为人欲引去 竟然; 却、竟然;被 事已却悔 完毕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功夫” 同“功夫” 明知合 明知合行大路 应该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关键 大段着力 须大段着力 仔细 吾知免 吾知免夫,小子 避免; 避免;弟子们 应该, 应该,应当 直是恁地用功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
朱熹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正确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正确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译讲课文第一、二则。 能正确译讲课文第一、二则。 3、能正确理解朱熹在读书方法、理欲 能正确理解朱熹在读书方法、 问题等方面的基本思想。 问题等方面的基本思想。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且 学生自由读课文。 有感情,不会读的地方可查字典, 有感情,不会读的地方可查字典,亦可 举手问老师。时间3分钟。 举手问老师。时间3分钟。 2、轮读课文。(要求:被点到名的同 轮读课文。(要求: 。(要求 学要声音洪亮,语速适中; 学要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其他同学要 认真听,若发现错误立即纠正。) 认真听,若发现错误立即纠正。) 3、齐读课文。 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1 自学指导1
(一)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句子简要分析。 请结合具体句子简要分析。 明确:精读、反复读、深思、不贪多、 明确:精读、反复读、深思、不贪多、要 勤奋。 勤奋。 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 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 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 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 读透。还特别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 读透。还特别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 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 读得不深不透, 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 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交战之机: 交战之机:斗争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自家: 自家:自己 以为: 以为:以……为 为 大段: 大段:仔细 重,沉重 始,才
正确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 第三次先学后教(正确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一则,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一则, 积极思考下面问题, 分钟后, 积极思考下面问题,2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 答: (一)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句子简要分析。 请结合具体句子简要分析。 (二)在你的印象中,还有哪些名言警句是 在你的印象中, 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自学指导2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则, 自学指导2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则,
积极思考下面问题, 分钟后, 积极思考下面问题,2分钟后,比谁能正 确回答: 确回答: (一)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人们 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 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用原文回答) 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用原文回答) (二)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 圣人、贤人、 间是怎样选择的? 间是怎样选择的?
补充注释:
舍,释手,放手 释手, 数(shù)过:几次 sh ) 略晓: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穷,穷究,理解 穷究, 寻常,平常 寻常, 得趣: 文字,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文字,文章 徒,只是 愦愦(ku ): ):昏乱不清醒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苟且,姑秽(wú huì) (w 仁:实现仁德
(一)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人们为什么 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 舍大路而取小路?(用原文回答) ?(用原文回答 舍大路而取小路?(用原文回答)
明确:大路:天理,小路:人欲; 明确:大路:天理,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休无止地动摇人心, 外物无休无止地动摇人心,而人又 不能很好地克制自我,这样很容易被 不能很好地克制自我, 欲望左右。 欲望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