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全国优质课课题展示课一等奖《渔歌子》详细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歌子》详案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并会写3个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背诵《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话题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词。说到词,我们开学的时候才学过一首,它是?(请生背诵)
2、关于词这种文学体裁,你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答,师相机强调词的相关常识)
3、咱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词牌名就叫做——(师板题,生齐读,指导“子”的读法)
4、像忆江南一样,这个词牌也是这首词的题目,能表示词的内容,那么,根据这题目,你猜一猜这首词大概写了什么内容?(师相机介绍:“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就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二、初读,读通顺。
1、张志和是怎样向我们描绘他的垂钓生活的呢?请大家翻开书本110页,仔细地把这
首词读上两遍,注意词当中的生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明白吗?好,自由地读吧!(生自由读)
2、读得很专心、很投入!现在,谁来展示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生字都念准了。(指名读,师小结指导生字:“塞”、“蓑”、“箬的读音)
3、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要字正腔圆,还能根据以往学到的朗诵古诗词的方法,读得有节奏些。
4、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词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请看,每行词的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我来读。(出示课件,师生合作朗读完词,)
5、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词)
6、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词,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生齐读诗歌)
三、品味词中画。
1、师重复读最后一句,设问:“不须归”是什么意思?(板书)?(指名说)
2、都下雨了,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指名说)
3、哦,你还从这首词中读出了美景,你真会读书!是的,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说他写的词:(课件出示: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面藏着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那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发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
4、一共有9种,你们都发现了吗?
5、那么,词人又分别采用了哪些色彩来描绘这些景物呢?同学们,你们看,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现在,让我们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到这张纸上,尽量用上彩色粉笔,使它们看上去更像一幅画,比如说:这儿是流水,我该用什么颜色来写?鳜鱼是游在水里的,它是?所以我用黄绿色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如果我在这个位置写上西塞山的话,你觉得白鹭应该写在哪里?鹭是一个生字,大家看一看怎么写,要把这个字写漂亮,有个诀窍,你看上面可以写小一点,宽一些,下面相对窄一点,长一些,来,拿起笔,我们都来写一写这个字。同学们,看明白了吗?还剩下五种景物,我请两位同学合作来补充完整,好吗?其他同学也可以在我们准备的白纸上写一写。注意写字的姿势,把字写漂亮。)
6、评价板书。(同学们,他们画得怎样?请你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7、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丰富的色彩,让我们感觉:(课件出示:这真是一幅的画面!)
8、对,真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呀,看着,想着,这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齐:
9、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静止不动的画吗?
10、也是动画喽,来,闭上眼睛,让我们静静地走进这幅迷人的画卷,去听一听,看一看,再闻一闻……?(播放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白鹭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柔和的春风中,花瓣带着晶莹的水珠飘落水中诵读整首词。)
1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一定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师小结:真是如诗如画呀。真是如诗如画呀。此情此景,让我们情不自禁想诵一曲《渔歌子》,读!)
12、同学们,置身于这么美的景色之中,你们想回去吗?想不想?我们都陶醉了。张志和呢,你看他,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
13、说得真好,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的是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所以,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下着毛毛的细雨,他依然写道:(指2名接读)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他不但出钱给他盖了一间草堂,还写了一首词,同样是采用渔歌子这个词牌来写的,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他写了什么呢?先自由读一读吧!
3、指名读。
4、哥哥在叫弟弟干嘛?
5、你怎么知道的?
6、一个字——
7、对了,哥哥在劝弟弟快些回来,那我也来劝劝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狂风浪起且须还。且须还。(激昂):且须还。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呢?请你仿照张志和最后这两行词的格式也来写一写,把原因告诉哥哥。(课件出示:,,不须归。)
8、是啊,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舍得回来呢?可是,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让我们细细的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人。(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但他钓鱼却很奇怪,课件出示:《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这样记载:“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9、同学们,看懂这句话了吗?它的意思是?(指名说)
10、你有什么疑问?
11、可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想想:他觉得他钓着些什么了?
12、可是,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是唐词的宗祖,历代文人墨客对它推崇至极,争先填写唱和。请看
浣溪沙
宋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扬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试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3、是啊,苏轼太喜欢这首词了,直接就把它引入到自己的词中,让这不须归的美景在他的笔下百年千载地悠悠回荡。读
4、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渔歌子”起。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