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脑梗死抗凝时机

合集下载

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选择及相关思考

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选择及相关思考

不可纠正的出血风险因素 年龄(>65岁) 大出血史 既往卒中 因肾脏疾病或肾移植依赖透析 肝硬化疾病 恶性肿瘤 遗传因素 出血风险因素的生物标记物 高敏肌钙蛋白 生长分化因子15 血清肌酐/CrCI估测值
房颤的综合管理
3. 是否需抗血小板治疗 房颤合并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的抗凝治疗是一个临床难题,需谨慎平衡缺血及出血风险 ARIRE研究结果:
沙库巴曲缬沙坦 50mg bid 拜新同 30mg qd 达格列净 10mg qd 二甲双胍 0.5g tid 阿托伐他汀钙片 20mg qn
比索洛尔 2.5mg qd
症状、体征均改善
治疗后
1.症状改善 2.体格检查:肺部啰音减少,双下肢无水肿 3.辅助检查:
血常规: WBC 7.5 109/L NEUT% 78% RBC 3.01 1012/L HGB 125g/L PCT 0.01ng/mL,H-CRP 7.0mg/L
• D-Dimer:1.38mg/L
• 血气分析:PH 7.43
PO2 71.9mmHg PCO2 36.5mmHg

HCO3 20.4mmol/L BE -0.4mmol/L
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检查
入院心电图
辅助检查
• 心脏彩超:左房前后径50mm 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57mm 室间隔9mm 左室后壁9mm EF 46%,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左心增大,主动脉瓣钙化,三尖瓣少量返流,二尖瓣钙化伴少量返流, 心包腔微量积液,左心功能减低,右心舒张功能减低
生化: K 3.98m患m者患o心l/衰者L ,房感N颤染A控治13制疗2,m策血m压o略l,/如L血何糖A均抉LB控择3制5?达.2标g/,L TP 59.70g/L
Urea 10.2mmol/L,CR 104umol/L,UA 406umol/L 心检: 正常 BNP:230pg/ml 胸腔彩超:右侧胸腔积液1.0cm 4.血压及血糖控制尚可

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

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

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王姝瑶【摘要】目的:探讨对脑梗死伴有心房颤动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168例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例数均为84例,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和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实验组预后效果(95.24%)优于对照组(76.19%),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NIHSS评分(2.54±0.63)分优于对照组(6.35±2.17)分,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o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ssociated with atrial ifbrillation.Methods 168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8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rognosi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nd clinical effcacy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better prognosis (95.24%)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6.1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ifcant (P<0.05). The NIHSS score (2.54 ± 0.63)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6.35 ± 2.17)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ifcant (P<0.05). Conclusion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ssociated with atrial ifbrillation,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the effect is signiifcant.【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08)032【总页数】3页(P136-138)【关键词】心房颤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作者】王姝瑶【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医院神经内2科,内蒙古通辽 0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42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脑卒中的发病患者中占据60%~80%,具有发病急促、病情复杂以及并发症多等特点[1]。

2024年心房颤动指南解读抗凝治疗

2024年心房颤动指南解读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较高。

因此,抗凝治疗在AF患者中十分重要。

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心脏学会(ACC)发布了心房颤动的最新指南,特别是针对抗凝治疗的指导。

本文将对2024年心房颤动指南中关于抗凝治疗的要点进行解读。

首先,指南中对抗凝治疗的适应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对于AF患者,根据卒中风险评估的结果,患者被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不同的风险层次。

对于高危患者,即CHADS2分数≥2或者CHADS2-VASc分数≥3的患者,强烈推荐使用口服抗凝药物进行长期抗凝治疗。

而对于低危患者,即CHADS2分数为0或CHADS2-VASc分数为0-1的患者,则不建议进行抗凝治疗。

对于中危患者,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来综合判断是否采用抗凝治疗。

其次,指南中对口服抗凝药物的选择和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目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VKAs)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

对于AF患者,在口服抗凝治疗的选择上,VKAs如华法林仍然是首选药物。

对于无法耐受华法林或不能控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值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NOACs,如达比加群(Dabigatran)、利伐罗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等。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NOACs的使用细节,包括口服剂量、用药时间等方面的建议。

另外,指南中也强调了抗凝治疗的监测和管理问题。

对于使用VKAs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INR值,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患者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遵循医生的建议,控制饮食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而对于使用NOACs的患者,虽然无需定期监测,但也需要关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在使用NOACs期间,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最后,指南中还强调了特殊情况下的抗凝治疗。

比如对于年龄≥75岁的患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冠心病或患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做出个性化的抗凝治疗选择。

微访谈房颤的抗凝治疗

微访谈房颤的抗凝治疗

1、问:郭教授你好,我想问,有心房血栓形成的病人,除了抗凝治疗外,有没有更进一步的手段,可否取栓?答:取决于基础病因。

若为非瓣膜性房颤,多数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抗凝治疗后其血栓可以缩小乃至消失,不一定需要手术。

若存在瓣膜病且具备瓣膜手术指征,可以考虑同时取栓2、问:老年女性、74岁,脑梗死入神经内科,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初发型房颤,时间<24小时,心率90-120次/分之间,血氧96%,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脏超声结果。

无心衰表现,这样的是否要转复窦性心律?如何治疗才正规?求解。

答:要转复。

立即予以肝素治疗,转复后肝素桥接华法林3、问:请问对高龄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应怎样掌握?答:高龄患者既是血栓栓塞事件的高危人群,又是出血的高危人群,所以要认真评估,具备抗凝指征的一定要抗凝,但要加强监测4、问:65岁女,有房颤病史10年多,平素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

一月前有脑梗塞病史,半月前突发左侧肢体偏瘫,12小时肌力降为0级,予阿司匹林、肝素抗凝,查头颅CT 提示大面积脑梗,遂停用抗凝及活血药物。

现发病半月多,左侧肢体肌力仍为0级。

1有持续性房颤该不该加用抗凝药?2如果加服,什么时候加?答:卒中急性期进行抗凝治疗将会增加颅内出血或梗死后出血的风险,因此不推荐为发病2周以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抗栓治疗。

发病2周以后若无禁忌证应开始抗栓治疗,其治疗原则与一般房颤患者相同。

5、问:您好,曾服用波立维后出现脑出血的患者,半年后是否可以服用抗凝药物?如果可以使用的话如何选择?谢谢!答:什么疾病?房颤?若是房颤,需对其进行CHADS2评分与HAS-BLED评分,评估其血栓栓塞事件风险与出血性并发症风险,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策略,对于此类患者应注意筛查并纠正增加出血风险的可逆性因素,并需进一步加强监测。

华法林治疗的初始剂量宜更低(1.0mg/d-1.5mg/d),对凝血指标的监测频度亦应增加。

启动华法林治疗时或调整剂量期间需要每1-2日检测INR,INR达标后每2周检测1次。

2014AHAASA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关于房颤抗凝治疗的建议)

2014AHAASA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关于房颤抗凝治疗的建议)

2014AHA/ASA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关于房颤抗凝治疗的建议AHA/ASA刚刚更新并颁布了卒中二级预防指南。

该指南对于伴有房颤的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进行了重新论述。

本文对新指南的要点进行介绍并简要解读如下:1.对于无其他明确病因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建议在发病6个月之内对其进行为期1个月左右的心律监测,已明确是否存在房颤。

解析:房颤(无论阵发性、持续性还是永久性)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房颤患者一定要采用CHADS2或CHA2DS2-V ASc方案进行卒中风险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抗凝药物治疗。

对于卒中患者,若无其他明确病因可循,应积极筛查房颤。

多次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是筛查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方法。

2.对于伴有阵发性或永久性非瓣膜性房颤的卒中患者,华法林、阿哌沙班与达比加群均可用于预防卒中复发。

应根据患者所存在的危险因素、药品价格、耐受性、患者意愿、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其他临床特征(肾功能、既往INR控制情况)选择适宜的抗凝药物。

解析:华法林是传统的抗凝药物,在房颤患者卒中预防方面具有确凿的临床证据。

新型口服抗凝剂中的阿哌沙班(主要证据是ARISTOTLE研究)与达比加群(主要证据是RE-LY试验)均被证实具有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

新型口服抗凝剂治疗剂量固定且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代表着房颤抗凝的新趋势。

但目前推广应用此类药物的主要阻力是价格因素。

因此选择抗凝药物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包括经济承受能力)综合考虑。

3.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选用利伐沙班预防卒中复发是合理的。

解析:ROCKET AF研究证实利伐沙班可以安全有效的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患者的卒中预防。

4.伴有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启动华法林治疗后应将其INR控制在2.0-3.0。

解析:接受华法林治疗者,将INR控制在2.0-3.0(平均2.5)范围内,有助于以最小的出血风险为代价获取最为有效的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效果。

脑梗塞的药物治疗抗凝血药物的应用

脑梗塞的药物治疗抗凝血药物的应用

脑梗塞的药物治疗抗凝血药物的应用脑梗塞的药物治疗:抗凝血药物的应用脑梗塞是指脑供血动脉阻塞所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药物治疗在脑梗塞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抗凝血药物尤为关键。

本文将重点介绍脑梗塞的药物治疗及抗凝血药物的应用。

一、脑梗塞的药物治疗脑梗塞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尽早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脑损伤,并预防再发。

在药物治疗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在脑梗塞发生后的早期采用纤溶酶原激活剂,溶解血栓,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很关键,一般在脑梗塞发生后的4.5小时内进行。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

2.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凝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指使用抗凝血药物来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主要适用于心房颤动等引起的血栓栓塞风险高的患者。

下文将详细介绍抗凝血药物的应用。

4. 降脂治疗:高血脂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适当的降脂治疗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脂质物质,降低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常用的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等。

二、抗凝血药物的应用抗凝血药物能够阻止血液凝结,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再发性脑梗塞。

常用的抗凝血药物有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1.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活化,达到抗凝的效果。

华法林使用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维持在治疗范围内。

华法林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凝血指标,同时需要注意饮食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2.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Dabigatran)和阿哌沙班(Apixaban)不需要定期监测,且无需饮食和药物的严格限制。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具有方便使用的优势,且疗效与华法林相当,逐渐成为抗凝治疗的首选。

需要注意的是,抗凝血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剂量和疗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老年房颤及合并脑梗死住院患者抗栓治疗现状分析

老年房颤及合并脑梗死住院患者抗栓治疗现状分析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老年房颤合并脑梗死是心内科常见病症之一,对患者肢体功能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影响了骨组织结构的功能状态。

随着现代治疗技术不断发展,老年房颤合并脑梗死采用抗栓治疗方案,利用抗栓治疗方式,对老年房颤合并脑梗死进行综合控制,确保临床症状达到预期的效果。

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老年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128例,对其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老年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128例。

年龄58~85岁,平均(63±2.6)岁。

其中男88例,平均年龄(65±3.6)岁;女40例,平均年龄(60±1.8)岁。

患者以心悸、眩晕、胸部不适、气短、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等为主要症状,均有2种以上症状。

住院时间1~12个月,平均(6±2.5)个月。

对其采用分组研究,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按照患者实际治疗要求,采取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组采用抗栓治疗。

于6个月后回访调查,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变化差异。

疗效判定标准:按照显效、有效、无效等3种结果,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具体标准:①显效:心悸、眩晕、胸部不适、气短、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等基本消失;②有效:心悸、眩晕、胸部不适、气短、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等明显消失;③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50例,总有效率78.1%;观察组总有效61例,总有效率95.3%。

见表1。

讨论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它已成为当前心血管疾病中的一大病种,其患病率日益增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大面积脑梗伴房颤抗凝治疗及治疗原则

大面积脑梗伴房颤抗凝治疗及治疗原则

大面积脑梗伴房颤抗凝治疗及治疗原则大面积脑梗死也称恶性大脑中动脉(MCA)卒中,其发生率约占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2%~8%,MCA 区域卒中的 10%~15%。

在选择保守治疗患者中,LHIs 死亡率在 40%~80% 之间。

对 LHI患者需要治疗性抗凝(AC)启动的适应症包括心房颤动、左心室或心房血栓、高凝性疾病和人工瓣膜、血栓栓塞等。

大面积脑梗死后抗凝治疗高危患者在 LHIs 发生后2~4 周内恢复口服 AC,并用阿司匹林桥接(低质量证据);对出血性转化高风险患者应将口服 AC 时间推迟至 LHIs 发生14 天后。

由于多为低质量证据,关于 LHIs 患者应何时启动抗凝治疗以及早期启动抗凝治疗是否与出血风险增加或更差的临床结局相关问题一直没有定论。

临床结论影像学HT在LHIs 患者中十分常见,但这并不总预示着症状恶化。

肝素是极早期组(≤7 天)最常用的AC方案,可能是考虑出血风险高,肝素更易逆转。

大面积脑梗死(LHIs)一般是指大脑主干动脉闭塞导致的大面积的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该类患者病情进展快,早期就可能出现脑水肿、脑疝,严重时导致患者死亡。

临床的主要治疗原则是挽救缺血半暗带以及严格管理颅内压。

鉴于这类患者出血性转化(HT)风险较大,患者发病后通常选择单药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而针对有抗凝治疗(AC)指征的患者会采用抗凝治疗,但是具体启动抗凝治疗的时间、方案则需要个体化的评估。

1)极早期(≤ 7 天)或者早期(7~14 天)启动 AC 治疗,有可能会导致 HT 加重,甚至病情恶化;2)HT 风险较大的患者,可在 AC 治疗早期选择肝素或者低分子肝素;3)AC 维持治疗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维生素 K 拮抗剂(VKA)。

治房颤千万别忘抗凝

治房颤千万别忘抗凝

龙源期刊网 治房颤千万别忘抗凝作者:马长生来源:《大众健康》2011年第01期房颤时,患者心率快、节律不整齐,病人可感到心悸,生活质量明显降低。

;另外,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可导致或加重心力衰竭;血栓栓塞(如中风)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

房颤本身即可增加死亡率(是健康人群的2倍)。

所以,现阶段房颤治疗的目标是:①转复房颤心律,使之恢复并且长期维持窦性心律,这是治本之策。

②控制房颤发作时快速的心室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是治标之策。

③预防房颤的血栓栓塞或卒中并发症,这是防后果之策。

血栓危害严重血栓的形成与栓塞是房颤最严重的危害所在!房颤时由于心房丧失收缩功能,所以血液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

如果血栓脱落则其可随着血液移至全身各处,从而导致脑栓塞(中风、偏瘫)、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

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17倍。

中风是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

非瓣膜病性房颤病人中风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6倍,瓣膜病房颤中风发生率是正常人的17.6倍。

房颤引起的中风后果较脑内原发病灶导致的中风更为严重,致残率达25%左右,死亡率可达25%。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抗凝状态下的年卒中发生率为5.3%,至少35%的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一次脑卒中。

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一定的死亡率,而且现阶段尚缺乏特效的治疗。

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衰或年龄超过75岁等。

为什么抗凝需监测INR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

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使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降低68%。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者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可以减少发生血液凝固的危险和预防中风。

当应用华法林的时候,需通过抽血化验INR(国际标准化比率)监测抗凝效果,通过调整华法林剂量,维持INR在1.8-2.5;华法林的作用很容易受到其它药物或饮食等影响,使剂量的调整不好掌握。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房颤是心房的慢性不规律搏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并导致脑梗死。

而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是一项重要的临床问题,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针对一例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病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抗栓治疗的策略。

患者基本情况:患者,男性,58岁。

平时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史。

曾有轻微的头晕和头痛症状,但没有引起重视。

在一次健康体检中,发现有房颤的心电图改变,但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感。

近期突然出现了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行走不稳等表现,被送至我院急诊科就诊。

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在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对称性轻度上肢肌肉力量减弱,右侧肌张力增高。

脑部MRI检查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分支区梗死性病灶。

心率不齐,心房颤动。

急诊抗栓治疗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肢体无力和言语不清。

治疗方案:对于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抗栓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该患者的情况,我们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1.抗凝治疗:由于患者合并房颤,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需要进行抗凝治疗。

选择华法林口服,根据患者的凝血指标进行调整剂量,保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3之间。

2.抗血小板治疗:考虑到患者已发生脑梗死,需加强抗血小板治疗,我们选择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以预防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

3.康复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言语康复、肢体功能康复等,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随访和效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肢体功能和言语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在连续监测下,患者的心房颤动得到了控制,凝血功能稳定在理想范围内。

患者逐渐康复出院,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和长期的抗栓治疗。

总结:对于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抗栓治疗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的临床工作。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方案。

房颤患者发生心源性脑梗死的危险评估

房颤患者发生心源性脑梗死的危险评估

房颤患者发生心源性脑梗死的危险评估作者:刘祖春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7年第11期脑梗死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病种之一。

虽然脑梗死属于神经科疾病,但临床发现,心血管疾病和脑梗死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脑梗死,临床上称为心源性脑梗死。

何谓心源性脑梗死缺血性脑梗死俗称脑卒中,是指脑组织因为供血的血管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细胞死亡,所引起的局灶性(部分性)神经功能缺损。

若脑梗死的体积较小或位于“功能哑区”(不影响运动或感觉的脑区),则患者没有明显的躯体运动或感觉异常,不易被发现,被称为“静息性脑梗死”或“无症状性脑梗死”。

脑梗死的症状依阻塞的脑血管不同而各异。

可以是局部较小脑动脉的硬化和闭塞,也可以是大的动脉粥样硬化和闭塞。

其发病机制,可以是血栓在脑动脉中形成,即脑血栓形成;也可能是其他部位血管硬化斑块脱落随血流流动堵塞了下游的血管。

其中由来自心脏的血栓堵塞脑动脉所导致的脑梗死,就称为心源性脑梗死。

房颤是心源性脑梗死的最重要原因正常情况下,心血管没有粥样硬化,同时心脏有规律地搏动,不会产生血栓;若心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出现其他心脏病变,就可能产生血栓。

房颤时,心房搏动完全无规律,可在心房和心耳中产生血栓;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瓣膜病变时,可在梗死的心壁处或病变的心脏瓣膜上产生血栓。

这些血栓很容易脱落,随血液流动而最后堵塞脑血管,就像老旧自来水管壁上的铁锈块,会随着水的流动而堵在下游较细的水管中。

大量医学研究已经证明,房颤是心源性脑梗死的最重要原因,占所有心源性脑梗死的半数以上。

房颤导致的脑梗死往往更严重房颤是老年人中非常常见的心脏病变,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多。

有研究发现,在8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可达6%~8%。

我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脑梗死患者中,有房颤者可达11%。

欧美国家的资料显示,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高达25%;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无房颤同龄人的6倍。

脑梗死的双抗标准

脑梗死的双抗标准

脑梗死的双抗标准
脑梗死的双抗标准通常指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进行联合治疗,目的是预防脑梗死的复发和改善预后。

以下是关于脑梗死双抗标准的一些建议:
1. 药物选择:常用的双抗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血小板作用;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2. 用药时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通常在发病后24小时内开始双抗治疗。

这是因为脑梗死发生后,血小板会在梗死区域聚集,形成血栓,导致梗死面积扩大。

尽早开始双抗治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

3. 持续时间:双抗治疗的持续时间因患者情况而异。

一般来说,对于大多数患者,双抗治疗应持续数周至数月,然后逐渐过渡到单抗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如存在高危因素或梗死面积较大时,双抗治疗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4. 监测和调整:在双抗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指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监测结果,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双抗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脑梗死患者。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接受双抗治疗前,患者应咨询专业医生,了解治疗方案、风险和预期效果。

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病人的护理

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病人的护理
( 稿 日期 :0 0— 9 7 收 2 1 0 —0 )
动 适 应 医 疗 保 险 改 革 的 大 趋 势 , 病 人 的 角 度 出 发 强 化 内 部 管 从
理 , 强 医 院 的 自身 建 设 , 化 提 高 全 体 医 务 人 员 综 合 素 质 和 执 加 强
行 医 保 制 度 和 政 策 的 自觉 性 , 动 多 形 式 、 途 径 宣 传 医保 政 主 多 策 , 成 了全 院 上 下 齐 抓 共 管 的 局 面 , 医 保 病 人 提 供 了较 合 形 为
作 者 简介
院。
旦有大腩大血管栓塞 , 立即转 卜 应 级 院 外 科 清 除 血 栓 治 疗 。
2 2 心理 监 护 . 针对 病人 的具体 心理状 况, 强心理 护理 。 加 多
与 病 人 沟 通 , 心 、 重 病 人 , 免 刺 激 和 损 伤 病 人 自尊 的 言 行 , 关 尊 避 指 导 病 人 正 确 面 对 疾 病 , j 人 自我 照 顾 的 能 力 和 信 心 , 得 增 虽病 取
脑梗 死 , 起 病 急 、 残 率 和 死 亡 率 高 , 发 病 死 率 更 高 。 我 其 致 再 科 曾收 1 4例 房 颤 并 发 脑 梗 死 病 人 , 予抗 心 律 失 常 , 期 抗 凝 , 给 早 脱 水 降颅 压 , 极 抢 救 缺 血 半 暗带 , 大 程 度 降 低 了 病 人 致 残 率 积 最
理 、 质 、 效 、 捷 的 医 疗 服 务 , 促进 医 院 整体 水平 的提 高有 优 有 便 对
着 重要 的 意 义 。 参 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献 :
[] 梁晖. 医院 如何做好 医保管 理工作 [] 中国 医药导报 ,085 1 谈 J. 2 0 ,

心房颤动患者应怎样进行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患者应怎样进行抗凝治疗

求医问药啡类麻醉剂来止痛。

但由于这类止痛剂对胃肠道有一定的麻痹作用,可使患者本来已经失调的胃肠道功能更加紊乱,还会使患者出现严重的呕吐、便秘等症状。

为此,出现严重腹痛的胰腺癌患者可采取外治法,即用中药制剂通过交替使用湿敷加干敷的方法(透皮给药法)来进行治疗,以起到减轻局部水肿、止痛、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

3.对出现梗阻的胰腺癌患者,首先可通过中药外敷疗法进行治疗;如果疗效不佳,可在坚持使用外敷疗法的同时采取内引流、外引流或实施胃肠吻合术等方法进行治疗,以防止出现新的梗阻。

4.可以服用具有健脾益胃功效的中药汤剂,使消化道功能得到改善。

5.如果病情需要,可进行介入治疗或进行全身化疗,以缓解病情。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心律不规整。

此病多见于伴有二尖瓣狭窄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但也可见于没有患瓣膜病变的患者。

临床观察发现,随着人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也会有所增高,因此并不能排除冠心病或者心肌病变导致房颤的可能性。

持续性房颤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它可使患者的血液发生动力学改变,而更重要的是,由于房颤患者的心房肌会发生不规整的收缩,可在其心房壁上形成附壁血栓,而附壁血栓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等)的重要原因。

因此,房颤患者应积极地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的形成。

目前,在临床上被公认的最有效的抗凝药物是华法林。

据临床统计,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后,可使其脑卒中的发病率下降68%,可使其死亡率下降33%。

但如果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的剂量过小就无法达到抗凝治疗的目的,而如果服用的剂量过大则又会使患者产生出血倾向。

所以国际上规定,房颤患者在服用华法林期间应定期测定其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 R ,即用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除以正常人的平均凝血酶原时间所得的数值),并以此来确定华法林的服用剂量。

也就是说,房颤患者在服用华法林期间,应使其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保持在1.5~3.0之间。

脑梗死溶栓病历质控

脑梗死溶栓病历质控

脑梗死溶栓病历质控脑梗死溶栓患者病历质控一、接诊诊疗质控:1.填写绿色通道流程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NIHSS评分2.血常规<15min,颅脑CT<25min,DNT<45min。

3.相应时间窗内应用rt-PA溶栓二、入院后诊疗质控:1 rt-PA溶栓患者应填写溶栓知情同意书2 书写rt-PA溶栓记录,溶栓观察记录表,3溶栓24小时后给与抗血小板治疗(医嘱中需有抗血小板治疗)、卒中并发症的相应用药治疗。

4.患者肢体肌力3级以下应给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医嘱)5.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1.3.6.12天)房颤患者需有房颤抗凝知情同意书。

6.早期康复评估及治疗(病情稳定一般入院3天后)7.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对于有吞咽功能障碍的及时给与加强营养支持及行鼻饲饮食)8.早期吞咽功能评价(入院应给与洼田饮水试验并给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表,9.健康宣教(戒烟,饮食)病程中吸烟患者应有戒烟的健康宣教,血压评估与管理,血糖的评估与管理,血脂应达到的数值。

10.血管功能评估7天内有血管(MRA/CTA)颈动脉彩超及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的评估(需下医嘱,不做的签述拒绝知情协议书)。

三、出院时质控:1.TOAST分型,出院时mRS评分,NIHSS评分,2.膳食平衡原则及个体化康复指导3.用药:出院时抗栓治疗,卒中合并症患者的相应用药4.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卒中发作预警、用药依从性等宣教四、出院后质控:出院后回访:1.回访日期:7天,1个月、2个月、3个月2.回访内容:(1)介绍自己及此次致电目的(2)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及治疗情况(3)询问患者出院患者疾病康复情况,给予相应指导,非健康患者建议及时来院就诊,需复诊患者给予提示(4)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3. 溶栓患者90天后mRS评分。

房颤的抗凝治疗策略

房颤的抗凝治疗策略

房颤的抗凝治疗策略房颤的抗凝治疗策略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成人房颤发病率为0.3%~0.4%,60岁以上发病率为2.0%~4.0%,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8.0%~11.0%,男性为女性的2倍。

著名的美国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资料显示房颤患者死亡危险较无房颤者高1.5~1.9倍。

房颤最危险的并发症为脑栓塞,较正常人高出5倍,不同病因的房颤检塞发生率不同,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检塞危险是非房颤者的5.6倍,而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检塞危险则是非房颤患者的17.6倍。

在西方国家,非风湿性瓣膜病的房颤占缺血性中风病因的15%-20%。

通过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和减少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

有实验证实,规范有效的抗凝治疗可以使阵发性房颤和慢性房颤的脑卒中发生率降低65%~86%。

无论在2006年ACC/AHA房颤治疗指南中还是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治疗专家组关于房颤的“治疗建议”里,均对房颤抗凝治疗不吝笔墨,这反映了抗凝在房颤治疗中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心房颤动同血栓栓塞的关系房颤与血栓栓塞的关系尚未完全明了。

房颤患者心房失去了主动收缩和舒张功能,血液不能正常充盈和排空,进而导致局部血流淤滞,为形成血栓的基础。

尤其是左心耳部位,其血流速度明显减低甚至完全淤滞,加之左心耳内肉柱表面肌小梁凹凸不平,使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率极高,成为导致脑卒中及机体其他部位栓塞的栓子的重要来源。

国内外文献报道,与房颤有关的脑卒中80%以上来自于左心耳部位栓子的栓塞。

另外,血液在心房淤滞使凝血因子的局部浓度升高,激活的凝血因子不能被清除,而且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也增高,血液黏度增加。

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流形成涡流,直接损伤心房壁的内皮细胞,使内皮下的基底膜及结缔组织裸露,促使血小板吸附、聚集其上,形成血栓。

还有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局部电荷促使血小板聚集等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房“电路”紊乱,小心惹来脑卒中

心房“电路”紊乱,小心惹来脑卒中

2023.06祝心房“电路”紊乱,小心惹来脑卒中◎ 黄 凯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果把心脏比作一个房子,心脏壁就像是房子里的电路,“电路”出现问题统称为心律失常。

房颤是整个心律失常里最常见的心房电路紊乱现象,正常的心跳是60—100次/分钟,当心跳出现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时就有可能是房颤。

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心肌梗死、房颤家族史的人群,是房颤的高危人群。

房颤是21世纪心血管疾病里的两大顽症、难症之一。

1/5的脑梗死是由房颤造成的。

1/3的房颤患者会发生脑卒中,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比正常人高5—7倍。

长期房颤还可引起心力衰竭,极大增加致残及死亡风险。

约有1/3的患者房颤发作时无明显症状,有些人耐受力强,房颤发作时没有不适的感觉,尤其在心率不快时或房颤持续的时间较长时。

正因如此,房颤会被很多患者忽视,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许多患者初次发现是由于心力衰竭或者脑卒中,所以房颤又被称为“隐形的杀手”。

对于有不适症状,来不及做心电图的患者,可以数数自己的手腕脉搏数以此确定是否规律。

28您健康2023.0629祝您健康● 房颤和中风怎么会扯上关系呢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形成血栓,导致脑卒中,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中风、脑梗死。

那么房颤患者为什么容易产生血栓和导致脑卒中呢?这就要隆重介绍心脏的“耳朵”了。

我们的心脏有左右两个“耳朵”——左心耳和右心耳。

心耳是从左右心房伸出的囊袋样结构,是心房的一部分,因形似耳朵而得名。

心耳在心脏生理功能中有两种:一种是物理功能,可缓冲心房压力,心耳的收缩功能又能将心室容量维持在最佳状态,从而使心脏的泵血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另一种是内分泌功能,当心房压力过高时,心耳可以分泌有助于扩张血管和利尿的激素。

对于正常人来说,心耳的存在对人体有益,但在发生房颤时,心耳就成了大麻烦,尤其是左心耳。

在正常的窦性心律下,左心耳具备正常收缩功能,很少会形成血栓。

但当房颤发作时,异常电信号导致心房不规律颤动,使左心房失去有效的舒缩功能,久而久之,左心房就会变大,左心房的血流会变得缓慢而瘀滞,就像河流的沙子容易沉积在回水湾一样,缓慢而瘀滞的血流非常容易进入左心耳形成血栓。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颤脑梗死抗凝时机
记得读博的时候,对于目前心血管病诊疗的现状,老板胡大一教授经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心衰和房颤是心内科医生尚未攻克的两大堡垒。

老板本人对房颤花的精力较多,曾经主持了一项当时(目前不知道还是不是)国内最大规模的房颤的队列研究,在房颤抗凝方面取得了不少国人的第一手数据,做出了比较扎实的贡献。

受其熏陶,我本人对于房颤的诊疗也比较有兴趣,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会格外注意这方面的患者,遇到典型的病例,就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

前边曾经和大家分享了一个预激伴房颤的病例,反响较好。

受此鼓舞,今天继续和大家探讨另外一个房颤诊疗中常见而又棘手的问题:房颤继发脑梗,何时开始抗凝?
房颤最大的风险是动脉栓塞,尤其是脑栓塞。

大部分房颤患者是需要抗凝的,但是脑梗后进行抗凝,如果时间太早(也就是出在所谓的急性期),毫无疑问会使脑卒中出血转换的风险大为增高。

反过来,在目前广泛应用的房颤栓塞风险的CHA2DS2-VAS评分系统中,我们注意到S(即脑卒中)是积2分的,也就是说发生脑卒中后再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高,这么说来的话,房颤继发脑梗后应该积极抗凝以预防下一次的卒中。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但是病总是要治的。

我们先看看指南对于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对这一问题是这么建议的:
(1)一般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推荐常规立即使用抗凝剂。

(2)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一般不推荐在24小时内使用抗凝剂。

(3)如果无出血倾向、严重肝肾疾病、血压>180/100mmHg等禁忌证时,下列情况可考虑选择性使用抗凝剂:
① 心源性梗死(如人工瓣膜、心房纤颤,心肌梗死伴附壁血栓、左心房血栓形成等)患者,容易复发卒中。

② 缺血性卒中伴有蛋白 C缺乏、蛋白 S缺乏、活性蛋白C抵抗等易栓症患者;症状性颅外夹层动脉瘤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

③ 卧床的脑梗死患者可使用低剂量肝素或相应剂量的 LMW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显然这个指南语焉不详,说了等于没说,并没有明确指出重启抗凝的时机,对于临床诊疗参考价值不大。

再来看一下我国的房颤指南对于该问题是如何描述的。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是否继续使用抗凝药物取决于梗死面积大小和卒中的严重程度, 目前推荐的抗凝方法是1-3-6-12天原则: 如患者为TIA合并房颤, 口服抗凝药可在第一天开始服用;
轻度卒中(NIHSS<8分) ,再次使用抗凝药的时间是梗死后3天;
中度卒中(NIHSS 8-16分) ,在6天后可以开始抗凝治疗;
重度卒中(NIHSS>16分) 抗凝治疗可在12天后开始。

相比之下,该指南就显得有诚意多了,明确指出了房颤继发的不同程度的脑梗后重新开始启动抗凝的时机。

其中需要敲黑板划重点的是:NIHSS高于8分者,重启抗凝前必须进行脑部影像学复查以排除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出血转化。

NIHSS是什么?
NIHSS,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是1989年美国神经病学家Thmos等在进行一项急性脑卒中的研究中自行开发的一个包含有11个项目的神经功能检查量表,经过其他神经病学专家的不断修正,于1994年开始在全美广泛使用,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简单快捷、可信有效的综合性脑卒中神经功能量表(NIHSS在神经科的地位应该等同于CHA2DS2-VAS评分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

)NIHSS全文如下。

NIHSS评分表(英文版)
对于更为复杂的房颤合并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问题,我国的房颤
指南也给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如果房颤栓塞风险高, 而导致出血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可以纠正, 新的颅内出血风险低, 则可以在4~8周后开始抗凝;如果患者房颤栓塞风险低而导致出血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不可纠正,再出血的风险高, 则视为长期抗凝禁忌, 可积极考虑非药物预防策略,如左心耳封堵术。

我国的房颤指南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推荐总结如下图:
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重启抗凝流程图(2018中国房颤指南)看起来这个问题是不是完美的解决了?其实并不是。

在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的推荐意见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意见证据级别都是C级,潜台词就是说尚未经过大规模高质量临床研究的证实。

这样的推荐意见我们只能参照,不可照搬。

而在房颤合并脑出血时,所谓的“相关危险因素”也是语焉不详,概念模糊,临床参考价值也是大打折扣。

至于国外的指南,我个人比较偏爱ESC的指南。

2016年ESC对于脑卒中后何时重启抗凝的意见与我国指南类似,也是1-3-6-12天原
则。

但是对于TIA之外的卒中患者,该指南的意见在上述基础上有了更为细致的说明:
如有下述情况,可考虑提前启动抗凝:
NIHSS<8分;影像学上未见梗死灶或者梗死灶较小;脑梗再发风险较高(如心脏彩超提示血栓形成);不计划行经皮胃造瘘或颈动脉手术者;无出血转化;临床症状稳定;年轻患者;血压稳定。

如有下述情况,则需考虑延迟抗凝:
NIHSS>8分,影像学上梗死灶较大;计划行经皮胃造瘘或颈动脉手术者;存在出血转化;神经症状不稳定;老年患者;血压未控制者。

依照ESC的指南,那么我国指南的流程图可进一步修改成下图所示:
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重启抗凝流程图(综合2018我国房颤指南和2016欧洲房颤指南)
欧洲指南的推荐意见虽然仍有语焉不详之处(比如影像学上的梗死面积大小如何界定?),但相比我国指南,推荐意见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总结:对于房颤继发脑梗后何时重启抗凝的问题,我国和国外指南虽然有相应的推荐意见,但总体而言推荐强度仍较低,还缺乏令人
信服的循证依据。

个人认为,在参考指南意见的基础上,重启抗凝的时机仍然需要临床医师根据出血和卒中的风险仔细权衡后再做决定。

参考文献
1 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 Europace. 2016 Aug 27.
2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8.32(4):315-365.
3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3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本文首发其他ap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