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肝衰竭和人工肝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合集下载

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王笑笑, 黄建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基于肝细胞强大的再生能力,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者延长肝移植患者等待肝源的时间。

人工肝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及混合型3种类型。

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利用物理化学的原理,应用吸附、透析、滤过、置换等方法清除有害代谢产物,补充生物活性物质;生物型人工肝以体外培养的肝细胞为基础构建体外生物反应装置,具有肝特异性解毒、生物合成及转化功能,进而起到清除有害代谢产物的作用;混合型人工肝是将非生物型及生物型人工肝装置结合应用,兼有二者的功能。

现将上述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NBAL为目前技术最成熟、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人工肝。

主要用于肝衰竭早中期,凝血酶原活动度介于20%~40%的患者;晚期肝衰竭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应慎重选择人工肝治疗。

在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资助下,本院联合全国十余家单位在“十二五”期间入组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096例,探索了在肝衰竭早期应用人工肝和不用人工肝治疗的效果及在肝衰竭中晚期用不同模式人工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显示人工肝治疗重型乙型肝炎安全有效。

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早期患者人工肝治疗能改善肝功能,但短期生存率与综合内科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

对乙型肝炎肝衰竭中期患者采用选择性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的人工肝治疗方法较单纯的选择性血浆置换疗效更好。

对乙型肝炎肝衰竭中期患者治疗2次以上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目前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NBAL类型是血浆置换/选择性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在治疗过程中丢失大量血浆,需等量新鲜血浆补充,但国内血浆制品供应紧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血浆置换治疗的开展。

因此新型NBAL模式应运而生,如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连续白蛋白净化系统(CAPS)、血液透析滤过、配对血浆置换吸附滤过等。

人工肝新技术年度总结(3篇)

人工肝新技术年度总结(3篇)

第1篇2021年,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肝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这一年里,我国人工肝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新技术的研发、临床应用和推广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以下是2021年我国人工肝新技术的年度总结。

一、人工肝技术新进展1. 人工肝治疗设备不断升级2021年,我国人工肝治疗设备在性能、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新型人工肝治疗设备具有更高的过滤效率、更低的能耗和更少的并发症,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2. 人工肝治疗技术不断创新在人工肝治疗技术方面,我国学者成功研发了多种新型人工肝技术,如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PLTP)等。

这些新技术在治疗肝衰竭、肝性脑病等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

3. 人工肝治疗适应症拓展2021年,我国人工肝治疗适应症得到进一步拓展,包括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肝性脑病、肝功能不全等。

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更多患者受益,提高了治愈率和生存率。

二、人工肝技术临床应用成果1. 治疗效果显著2021年,我国人工肝治疗患者数量持续增长,治疗效果显著。

据统计,接受人工肝治疗的患者中,治愈率达到了60%以上,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病情,降低了死亡率。

2. 医疗资源优化配置随着人工肝技术的普及,医疗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开展人工肝治疗,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

3. 国际交流与合作2021年,我国人工肝领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知名医疗机构和学者分享研究成果,提升我国在人工肝领域的国际地位。

三、人工肝技术未来展望1. 新技术不断涌现未来,我国人工肝技术将不断涌现新技术,如生物人工肝、基因治疗等,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2. 个性化治疗成为趋势随着医学的发展,个性化治疗将成为人工肝治疗的重要方向。

通过基因检测、生物信息学等技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智能化、精准化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将使人工肝治疗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进展

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进展
( 泸 州 医 学 院 附 属 医 院感 染 科 , 四川 I泸 州 6 4 6 0 0 0 )
【 摘 要】 目前 肝 功 能 衰竭 患者 的 死 亡 率 仍 然 较 高 , 虽 然肝 移 植 是 治疗 终 末 期 肝 病 的 最佳 选 择 + 但 因供 肝 来 源 严 重 短
缺, 大部 分 患 者 仍 不 能 得 到 及 时 救 治 。 由 于肝 脏 再 生 潜 力 巨大 , 而 人 工 肝 支持 系统 辅 助 治 疗 可 在 短 期 内改 善 肝 功 能 , 在 患 者 肝 移 植 前 起 到 桥 梁作 用 , 故 临床 上 广 泛应 用 。但 目前 人 工肝 系 统 远 未 达 到 理 想 状 态 , 不 可 避 免 地 存 在 各 自的缺 点 。
西部 医学 2 0 1 4年 1月 第 2 6卷 第 1期 Me d J We s t C h i n a , J a n u a r y 2 0 1 4 , V o 1 . 2 6 , N o . 1
・ 1 ・
人 工肝 在 肝 衰 竭 中的应 用进 展 *
邓 存 良
Hale Waihona Puke i t s c l i n i e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 t h e p r o b l e ms .
[ Ke y wo r d s ] Ar t i f i c i a l l i v e r s u p p o r t s y s t e m;Li v e r f a i l u r e ;Ad v a n c e
笔 者 就人 工 肝 支持 系统 研 究 的 最 新 进 展 和 临床 研 究 , 对 各 种 类型 人 工 肝 的 优 缺 点 、 临床 应 用及 存 在 问题 做 一 述 评 。

人工肝的研究进展

人工肝的研究进展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20年 12 月第47 卷第 6期 Inter J Epidemiol Infect Dis,D e c ember 2020, Vol. 47,No.6• 565 -人工肝的研究进展李新婷姚瑶阿娜尔古丽•穆哈买尔鲁晓擘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乌鲁木齐830000通信作者:鲁晓擘,Emali:xjykdluxiaobo@126.(.(>m【摘要】人T.肝技术是指具冇解毒、代谢等作用的体外装置,可以暂时替代肝脏功能,主要用于肝功能衰竭、高胆红素血症等患者的辅助支持治疗。

人工肝0前分为非生物型人丁肝和生物型人丁.肝,前者应用广泛,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能改善转氨酶、凝血功能等;对于生物型人丁.肝,主要是以研究种子细胞及生物反应器为主。

本文就人T.肝的适应证及分类等方面的内容展开综述【关键词】肝,人T.;适应证;非生物型人丁•肝;生物型人工肝;混合型人工肝基金项目:闰家H然科学基金(82060115)1)01:10.3760/331340-20200528-00176A d v a n c e s o n artificial liverLi Xinting, Yao Ycu), Anaerguli Muhamaier, Lu XiaoboDepartment of Infectio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umg Medical University, Vrumqi 830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u Xiaobo, Email:*********************【Abstr a c t】Artificial liver technology refers to an in vitro device with detoxification,metabolism and otherfunctions,temporarily replacing the liver function. I t i s mainly used for the auxiliary supportive treatment of patientswith liver failure or hyperbilirubinemia. At present,artificial liver tec hnology i s divided into non-biological artificialliver and biological artificial liver. T h e fomier i s widely used and can improve transaminase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for liver failure caused by various reasons. For hio-ailificial liver,the researches focus on seed cells and bioreactors.In this article,the ind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artificial liver are reviewed.【K e y w o r d s】Liver, artificial; Indication;Non-l>iolog:i(.a l artificial liven Biological artificial liver; Mixed biolog-ical artificial liverF u n d p r o g r a 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82060l 15)DOI: 10.3760/cma.j.rn331340-20200528-00176肝衰竭是由多种W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病死率极高111肝移植是治疗肝衰竭唯一有效的方法,但因肝源短缺等原因阻碍了其在临床的应用,人T.肝作为肝移植的桥梁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王琨1李海红2邱焕昀2杨建波2卜超颖2纪薇2谢凤杰2银1.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重症医学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0[摘要]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脏损害,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

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肝移植是有效的解 决手段,但受供体短缺的限制,难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目前,非人工生物型肝支持系统常作为肝衰竭治疗的一 线手段,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及血浆透析滤过为临床常用的三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方法,这三种治疗 方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脏功能,但均存在不足之处。

本文旨在对这三种方法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肝衰竭;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透析滤过;治疗[中图分类号]R5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21)03-0184-04Research progress of non-biologic artificial liver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failureWANG Kun!LI Haihong^ QIU Huanyun2YANG Jianbo2BU Chaoying^ JIWei2XIE Fengjie21.Mudanjiang M edical UniversiLy, Mudanjiang 157000, China;2.InLensive Care UniL, Hongqi HospiLal AffiliaLed L o Mudanjiang M edical UniversiLy, Mudanjiang 157000, China[Abstract] HepaLic failure is a com mon and serious liver damage in clinical pracLice wiLh exLremely dangerous condi- Lions and a very high morLaliLy raLe. Liver LransplanLaLion is an effecLive soluLion L o Lhe poor LherapeuLic effecLs o f in- Lernal medicines. However, limiLed by Lhe shorLage of donors, iL could hardly be widely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Lice. A l presenL, n on-b iolog ica l arLificial liver supporL sysLem is ofLen used as Lhe firsL-line means for LreaLing hepaLic failure. Plasmapheresis, 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Lion and plasma diafilLraLion are Lhree commonly used meLhods for LreaLmenL of n on-b iologica l artificial liver, all of which can improve liver funcLion L o some exLenL, buL all o f Lhem have some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aims L o review Lhe LherapeuLic effecLs of Lhese Lhree meLhods in LreaLmenL of hepaLic fail­ure L o provide clinical reference.[Key words] HepaLic failure; N on-b iologic artificial liver; Plasmapheresis; 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Lion; Plas­ma diafilLraLion; TreaLmenL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严重肝脏损害[1],为 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治愈 率低等特点。

人工肝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人工肝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人工肝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人工肝作为一种补救已经接近衰竭的肝脏功能的可行手段,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展现了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人工肝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生物工程学、医学、药学等,其发展需要多方合作共同推进。

目前,人工肝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材料的优化改良目前人工肝的设计中使用材料多为自然或合成聚合物,使用降解型微孔材料或纳米材料、多孔材料来替代自然或合成聚合物的人工肝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种材料可以更好地模拟肝脏生物微环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秀的生物相互作用、可控的生物降解率和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

同时,这种材料的多孔性结构可以提高人工肝的负载能力,增加人工肝与体内相关生物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其吸附、转运和代谢能力,为增强人工肝的功能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二、酶学技术的进步酶学技术是现代医学中产生最早的一种人工肝技术。

使用酶学技术制备的人工肝可以模拟体内一系列的生化环节,从而达到清除有毒物质的目的。

随着酶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人工肝中所使用的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单个细胞酶转变成了基于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多酶复合体系,如在人工肝中使用包括四种不同磷酸酯酶的复合酶系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较高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和硝酸钠的清除,其生理功能和药理学特性优于目前常用的凝血因子和清蛋白制剂。

三、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是人工肝发展的一项重要领域。

利用干细胞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肝细胞系可以大量生产肝细胞,并以此为基本单元搭载人工肝系统,这种新形式的人工肝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良好的再生效果,在体内性能也更为接近自然肝脏。

同时,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也使得肝脏移植手术难度和费用进一步降低。

四、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已成为临床治疗和诊断的重要手段,密切相关的人工肝技术也在此方面获得了飞速发展。

具备光孔光容的光学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无损样本分析是当前最为先进的图像分析技术。

人工肝支持系统研究进展

人工肝支持系统研究进展

人工肝支持系统研究进展关键词人工肝支持系统生物型人工肝非生物型人工肝急性肝衰竭因肝功能严重受损,导致毒性物质堆积、生理功能紊乱,预后凶险。

虽然内科综合治疗近年来取得了不少进展,但病死率仍高达60%~80%。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衰竭惟一有效手段。

但是由于个体病情和供体缺乏限制了临床使用。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研究基于肝细胞强大的再生能力,通过体外机械、理化装置清除体内各种有害物质,代偿肝脏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得以再生直至自体肝脏恢复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方法之一。

由于人工肝以体外支持和功能替代为主,只能取代肝脏的部分功能,因此又被称为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简称人工肝。

近年来人工肝支持系统,基本形成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生物型人工肝(BAL)、混合型生物人工肝(HBALSS)等三大类十几种方法。

文章着重对各型人工肝的应用简要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非生物型人工肝非生物型人工肝以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连续性血液净化等血液净化技术清除体内毒性物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技术方法。

早期非生物型人工肝装置的设计以小分子毒物血液解毒功能为主。

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膜材料与膜技术的发展,血液净化治疗肝病的疗效有所提高。

血浆置换是国内应用最多最广泛的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方法,它依靠血浆交换、交换输血技术,祛除毒性物质、补充生物活性物质。

传统的血浆分离器的孔径为0.2~0.6μm,基本上所有的血浆物质都可以透过,在清除毒物的同时丢弃了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应用小孔径血浆置换器EC-4A治疗重型肝炎患者,和传统的血浆分离器PS-06比较,能保留一部分大分子物质,减少了血浆的用量(EC-4A为2500ml,传统的血浆分离器PS-06为3000ml)。

初步结果显示小孔径血浆分离器比传统的血浆分离器更适合应用于血浆置换,维持血流动力稳定,提高疗效[2]。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预后的临床研究范例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预后的临床研究范例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预后的临床研究范例发布时间:2023-07-05T03:10:11.042Z 来源:《系统医学》2023年5期作者:范例[导读] 目的:分析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效果。

四川省达川区人民医院【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效果。

方法:2021年9月~2023年1月间选取我院收拾的肝衰竭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采取人工肝治疗,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采取人工肝治疗后患者在不同时期的生存率对比具有差异,P<0.05。

患者采取人工肝治疗后的8周、12周和24周的生存率对比无较大差异。

通过针对24周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发现腹水、肾功能不全、HE评分、并发症数、INR和D-D二聚体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为肝衰竭患者实施人工肝治疗后,患者治疗后8周的生存率、远期生存率对比无较大差异,早期实施人工肝治疗能够提高患者预后,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是保证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人工肝;肝衰竭;预后效果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肝病症候群,肝炎病毒感染、肝毒性物质以及药物因素都是造成肝衰竭的主要原因。

肝衰竭会导致肝脏的合成、代谢、解毒等功能发生异常,从而会造成凝血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出现。

肝衰竭可分为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等几种类型,患者死亡率较高。

临床治疗肝衰竭的手段为人工肝、综合治疗、肝移植三种手段,内科治疗为常规治疗手段,通过对症治疗、调节微生态、调节免疫功能等来达到治疗肝衰竭的效果,单一的内科治疗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为了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期,则要针对患者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我国作为肝病大国,在乙肝的防治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过病毒性肝炎造成的终末期肝病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1]。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年9月~2023年1月收治的采取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

102例患者中有男性60例、女性4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5.25±11.23)岁,平均病程为(6.25±1.33)月。

2024肝衰竭诊治的进展与挑战

2024肝衰竭诊治的进展与挑战

2024肝衰竭诊治的进展与挑战肝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其病死率极高,多年来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

各国学者不断探索其定义、病因、分类、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

其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作为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失代偿并伴有器官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其短期病死率尤为突出。

目前,〃三早一体系〃的全程管理模式已成为肝衰竭治疗的基本策略。

尽管近年来肝衰竭的临床诊疗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进一步加强临床和基础研究。

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的争议与共识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以肝脏和/或肝外器官衰竭和短期高病死率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综合征。

ACLF的定义一直是国内外有争议的问题,全球尚无统一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ACLF定义与诊断标准包括:欧洲肝病学会ACLF标准(EASL-ACLF)、中国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小组ACLF标准(COSSH-ACLF)、亚太肝病学会专家共识(APASL-ACLF)、北美终末期肝病研究联盟ACLF诊断标准(N ACSELD-A CLF)、美国胃肠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指南》和中国肝衰竭诊治指南等。

2022年美国胃肠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指南》综合APASL x EASL-CLIF X NACSELD,提出具有包容性的定义。

ACLF是发生在伴或不伴肝硬化的慢性肝病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潜在可逆性的疾病,在缺乏基础肝病治疗、肝脏支持系统治疗或肝移植的情况下,可导致多器官衰竭,3个月内病死率高。

ACLF通过慢性肝病、胆红素升高和INR延长来识别,肾脏、呼吸、循环或脑功能衰竭支持诊断的建立。

脏器衰竭的严重程度可以采用EASL-CLIF或NACSELD脏器衰竭评分来评估。

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版)》中将ACLF定义为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肝衰竭表现的综合征,伴或不伴随肝外器官衰竭。

人工肝的治疗进展

人工肝的治疗进展

人工肝的最新治疗进展总结本次肝脏外科会议和相关文献将人工肝的最新治疗进展综述如下一、人工肝的现状、概念、分类及作用人工肝技术就是应用人工合成或设计的材料和方法对肝脏功能进行替代,自80年代初引入我国治疗总数已超过3000人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代人工肝技术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非生物人工肝和生物人工肝两种,具体的有以下几种: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

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HBALSS)集非生物人工肝的解毒和生物人工肝的合成、代谢和转化等作用于一体,代表了人工肝的发展方向。

组合型人工肝或称肝细胞支持系统(LAS)的建立和临床实验成为研究热点,并已可望成为临时和长期肝支持治疗的方法。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已批准一种LAS进行多中心临床实验。

组合型生物人工肝理论上可适用于所有患者,但其中非生物部分选用仍坚持个体化标准,合理应用。

如:对单纯高胆红素血症采用血液灌流进行单纯胆红素吸附;对血流动力学欠稳定伴有肝衰竭患者应用血液透析或滤过;对体内含大量蛋白结合毒素或分子量巨大毒素,应用血浆置换予以清除。

另外,不同的人工肝技术可以根据需要组合使用以增加治疗效果,例如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等。

二、HBALSS应用适应证和禁忌证HBALSS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其具体包括:⑴由于感染、药物或毒物、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的FHF(爆发性肝衰竭);HBLSS可对FHF患者进行支持治疗,分泌一些促肝再生的物质以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功能恢复;⑵为肝移植的过渡桥梁;⑶支持移植物功能不全,提高肝再移植的存活率;⑷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

禁忌证:存有出血倾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半年内患有心脑血管病史或严重感染等均为HBALSS治疗禁忌证,对血浆、肝素或鱼精蛋白过敏者对相对禁忌证。

三、组合性人工肝的临床研究现状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构成包括三大部分:生物反应器、非生物人工肝系统(如胆红素吸附器等)和辅助循环系统。

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

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

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
韩涛;张倩
【期刊名称】《临床肝胆病杂志》
【年(卷),期】2024(40)2
【摘要】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肝衰竭救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认可,在非肝衰竭疾病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临床
上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合理选择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时机及模式,规范化、个体化、精准化治疗及不同模式的优化组合是人工肝临床应用的趋势。

生物型人工肝有关种子细胞来源、生物反应器等关键技术不断完善,且部分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管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面临不少挑战。

如何通过技
术创新与优化组合进一步提高其疗效与安全性,如何通过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获得更
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总页数】4页(P225-228)
【作者】韩涛;张倩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用血液透析机开展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实践研究
2.组合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成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3.小剂量血浆置换联合其他人工肝
模式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进展4.组合型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5.人工肝治疗对肝衰竭患者代谢组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肝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人工肝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人工肝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肝作为一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已经逐渐成为了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人工肝是一种能够模拟自然肝脏功能,在代替自然肝脏执行解毒和代谢功能的同时,保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平衡状态。

一、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历程人工肝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手段相对较为有限,常常只能使用对症治疗的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随着医学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肝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首个人工肝的诞生可追溯到1966年,当时法国巴黎的Joliot和Grignon等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采用静态灌流法的人工肝,该系统由分离器、储液器、气道和注射器等几部分组成,能够模拟肝脏的解毒和代谢功能。

随后,意大利的Altieri等人和英国的Terblanche等人也分别研制出了采用不同工作原理的人工肝系统。

二、人工肝技术的分类目前,人工肝技术主要分为体外和体内两大类。

其中,体外人工肝技术又包括静态灌流法人工肝和动态灌流法人工肝两种方式。

①体外人工肝技术体外人工肝技术是将患者的血液置于人工肝系统中,利用人工肝系统代替自然肝脏完成解毒和代谢功能。

其中,静态灌流法人工肝是将患者的血液通过人工肝系统的静态灌流器进行循环,这种方式适用于肝炎、中毒等病因导致的肝功能损伤。

而动态灌流法人工肝是通过人工肝系统的连续灌流器进行血液灌流,适用于外科手术、肝移植等高危的肝脏手术。

②体内人工肝技术体内人工肝技术是将人工肝的原材料注射到患者的体内,然后再经过自然肝脏的代谢来进行治疗。

体内人工肝技术较为先进,它能够使得人工肝的效果更好、更持久。

三、人工肝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人工肝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手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发展了数十年。

在此期间,人工肝知识密度技术不断完善,人工肝的疗效和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成为了治疗肝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人工肝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炎、肝硬化等疾病,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式。

肝衰竭与人工肝

肝衰竭与人工肝

肝功能衰竭
大量肝细胞坏死
白蛋白合成功能衰竭
多浆膜腔积液
双下肢水肿
血浆渗透压下降
低蛋白血症
肝脏合成功能障碍
蛋白质合成——凝血物质:
多种凝血物质在肝细胞内合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Ⅴ、 Ⅶ、Ⅷ、Ⅸ、Ⅹ等凝血物质)
肝衰竭患者凝血物质合成障碍,可以导致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
肝衰竭
凝血物质合成障碍
INR≥1.5)并排除其他原因
慢性肝衰竭
在肝硬化基础上,出现肝功能进行性减退 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 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 代偿
肝衰竭诊治指南.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2,5:321327
肝衰竭的诊治是世界性难题
人工肝
支持治疗
3
2
肝移植
1
内科综 合治疗
内科综合治疗:病死率达70-80% 肝移植:供肝短缺,费用高昂
出凝血障碍
口腔、消化道 出血
皮肤瘀斑 瘀点
胆红素代谢障碍
肝衰竭患者 肝细胞广泛 坏死,导致 胆红素的摄 取、结合、 排泄均有障 碍
×
解毒功能障碍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 内源性),例如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氨,在肝内变成无毒的尿素。 肝衰竭患者的肝脏解毒功能下降,氨的代谢产生障碍。
10,000
筛选系数
20W 30W 40W 50W
100,000
1,000,000
10,000,000
Cascadeflo EC 筛选系数
清除
1.01 00.8.8 00.6.6
EC-20W EC-30W EC-40W EC-50W
ふるい係数

人工肝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人工肝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人工肝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肝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

肝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肝功能衰竭。

针对肝病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探索中。

其中,人工肝技术在肝病治疗中展现出了很大的潜力。

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人工肝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治疗肝病的热门话题。

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人工肝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一、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历程人工肝技术源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一群生物医学工程师通过使用人工肝装置,成功地将新生儿的血液中肝素清除,避免了新生儿黄疸病的并发症。

此后,人工肝技术经历了多次改进和发展。

1970年代,法国学者开始研究人工肝的应用,创造性地将海绵体放置在膜片里,可以帮助改善人工肝的过滤能力。

1980年代和90年代,德国、美国等国家也纷纷开始研究人工肝技术。

到21世纪初,中国学者也开始重点关注人工肝技术的研究,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些进展。

二、人工肝技术的原理人工肝技术是一种通过体外循环,清除患者体内毒素和废弃物的治疗方式。

其原理是模拟人体肝功能,使患者的血液在体外经过一定的处理过程后,再回输体内,以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

人工肝技术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体外人工肝和体内人工肝。

体外人工肝主要是将患者的血液通过某一人工器官进行过滤和净化,减轻肝功能的负担。

而体内人工肝则是通过一种“假肝”的机制,对患者血液中的毒素进行清除。

不同类型的人工肝技术,原理不尽相同。

但总的来说,人工肝主要是通过吸附-过滤、透析-滤过、血液交换、肝细胞移植等多种方式实现的。

三、人工肝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肝病治疗方式,人工肝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1. 有效清除体内毒素人工肝技术是一种有效清除体内毒素的治疗手段。

它可以将过多的毒素和废弃物从患者的血液中清除掉,减轻肝脏的负担,从而达到治疗肝病的目的。

2. 对患者安全无毒副作用相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方式,人工肝技术对患者安全无毒副作用。

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2024

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2024

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2024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因肝功能严重损伤引起的危重症,尤其是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进展决,病死率高。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体外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有效清除肝衰竭患者体内有害毒素及炎症介质,补充白蛋白、凝血因子等必需物质,改善紊乱的内环境,从而为肝细胞再生、肝功能恢复或肝移植创造条件。

人工肝的类型可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及混合型。

其中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近年来无论是设备、治疗模式,还是临床研究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多进展,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人工肝类型。

此外,近年来有关生物型人工肝(BAL)涉及的种子细胞、生物反应器等关键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初步呈现出令人期待的前景。

1、NBAL的研究进展随着人工肝技术的不断进步、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增加,NBAL在肝衰竭救治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认可。

我国制定的《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年版)》,对千规范、普及该技术,进一步提升肝衰竭的救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学者也逐渐认可人工肝技术的作用,发布了相关专家共识。

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对千NBAL尤其是治疗早中期肝衰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近年来国外相关肝衰竭临床指南尽管对于人工肝能否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尚存在争议,推荐意见不尽相同,但多数认为对于患者的生化及炎症指标、肝性脑病严重程度等具有—定的改善作用。

2019年亚太肝病学会更新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推荐应用血浆置换为主的NBAL。

2023年欧洲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指南提出,除临床试验外,不推荐常规使用NBAL或BAL,但也指出白蛋白透析可以改善肝性脑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性血浆置换在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阳干衰竭中具有潜在益处。

上述推荐意见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反映出肝衰竭的复杂性以及此类危重症患者要进行高质量临床试验的难度与挑战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东西方有关肝衰竭的诊断标准及人工肝技术的应用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人工肝治疗的进展

人工肝治疗的进展

临床意义
遏制病程发展,促进肝脏自发恢复
• 重肝病人短期内发生大块肝细胞坏死 • 迅速出现黄疸,出血,昏迷,感染并发症 • 凶险、预后差,死亡率高,70~80% • 人工肝:
迅速改善机体内环境 部分解除和缓解毒性物质对肝脏全身毒害 促进病情稳定 为肝细胞再生创造时间
部分代偿衰竭肝脏的基本功能
diaFLUX dialyzer diaMARS® AC250 吸附器 (活性 碳型)
常见并发症
1、继发感染
血管插管感染:
局部皮肤感染、蜂窝组织炎、败血症
血源性感染:
丙肝、疟疾、艾滋病
2、出血
插管时出血:误伤动脉 拔管时出血
消化道出血
颅内出血
3、凝血
灌流器凝血:跨膜压(TMP)上升 留置管凝血:血流不畅
3.凝血
(1)灌流器凝血:等渗盐水冲洗,加大肝素 用量或更换灌流器等。 (2)留置管凝血:肝素浓度不够或用量不足。 故在留置管封管时,肝素用量要适当大些。 (3)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行下肢深静脉B 超检查,确定有无血栓形成。如形成血栓, 应立即拔除导管,抬高患肢,并予相应处 理。
4.过敏
(1) 发生率较高,出现症状后可减慢人工肝

半个世纪前,血液透析的问世使急、慢性肾 功能衰竭患者的存活率、生活质量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如何利用一种装置来抢救肝功能 衰竭患者,就成为医学界的热点。

肝脏是人体代谢系统的中心器官,肩负着全 身代谢、合成、分解、解毒、激素灭活、凝 血物质产生等多方面的功能,设计一个这样 功能复杂的人工器官,要比其他人工脏器困 难的多。而且肝衰时严重生理功能紊乱和毒 性物质积聚又能抑制肝细胞的再生。
深静脉血栓形成:
4、过敏

人工肝研究进展

人工肝研究进展

人工肝研究进展
王宇明;吴易东
【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各种原因所致暴发性肝衰竭(FHF)的救治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

由于此类患者的大部分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功能衰竭,依靠多种药物疗法均未获得突破性进展。

为此,国外学者一直致力于非内科药物疗法即人工肝及肝移植治疗的研究,并已取得重大进展。

现将国外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一、人工肝的意义及疗效(一)人工肝的意义人工肝研究的出发点有三:首先.肝衰竭必然造成严重的代谢紊乱及毒性物质积聚,反过来又影响肝细胞再生.形成恶性循环;利用人工肝可望代偿肝脏的解毒与生物合成两大功能,从而稳定内
【总页数】2页(P170-171)
【作者】王宇明;吴易东
【作者单位】[1]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传染科;[2]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传染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3
【相关文献】
1.人工肝技术在重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莫祖聪;黄寨;秦文波;黄鹏;陆政
2.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J], 黄珍;吕建林;胡振斌;冉思邈;黎仲援
3.干细胞用于生物型人工肝的研究进展 [J], 郭志辉;韩焕钦;郑伟强
4.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J], 王琨;李海红;邱焕昀;杨建波;卜超颖;纪薇;谢凤杰
5.非生物型人工肝中心静脉置管常见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J], 张函;罗玲;张运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肝衰竭和人工肝治疗研究进展(全文)我国肝衰竭病因和流行病学的变化趋势:有升、有降肝衰竭的病因主要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

在我国,乙肝仍然是感染性因素中最常见的病因,不过近年来有下降趋势;而戊肝病毒感染所致重型肝炎和肝衰竭,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此外,感染性因素还包括肝硬化继发细菌感染或脓毒症以及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非嗜肝病毒感染等。

非感染性因素主要包括: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重症起病的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妊娠脂肪肝、高温热射、与血管因素相关的肝衰竭以及继发于手术或消化道大出血的并发症等。

另外,还有一些少见因素,例如脂肪肝直接导致肝衰竭比较少见,脂肪肝进展至终末期肝病,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可以发生肝衰竭,出现各种并发症。

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肝衰竭呈现上升趋势,包括西药、中药、复方制剂或保健品等,尤其是肿瘤化疗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皮肤病、骨关节病或风湿免疫疾病的药物,抗结核药物以及抗甲状腺药物等,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总之,虽然乙肝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仍然占我国肝衰竭的大多数,但是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而戊肝引起的肝衰竭以及药物等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肝衰竭,呈现上升趋势,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客观看待东西方在肝衰竭诊断方面的差异:根源与内涵在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认识和诊断方面,东西方尚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东西方不同的肝衰竭人群。

包括我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慢加急性肝衰竭主要是在非肝硬化慢性肝病或者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为表现的肝脏衰竭,这是亚太地区慢加急性肝衰竭人群的主要特点;而欧美等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慢加急性肝衰竭主要是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失代偿以后,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因此,亚太地区和西方地区的慢加急性肝衰竭人群有很大不同,但是均使用了慢加急性肝衰竭这同一个名称,难免引起概念上的混淆,导致诊断和理解上的一些差异。

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关键词就是在非肝硬化慢性肝病或者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肝脏衰竭。

首先,慢性肝病的基础包括肝硬化,也包括非肝硬化;其次,关于脏器衰竭,我们强调的是肝脏衰竭,肝外器官衰竭并非诊断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必备条件,但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肝外器官衰竭。

我们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定义,是为了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警和早期治疗。

反观西方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定义,是在肝硬化基础上的多脏器功能衰竭,预后很差,病死率较高,多数需要进行肝移植。

西方慢加急性肝衰竭其实是强调脏器衰竭的数目,用于评判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肝移植。

所以,东西方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有本质区别的。

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进行评估时,我国主要应用胆红素、凝血功能指标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对肝脏衰竭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而西方则主要应用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以及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C OFs)、CLIF-SOFA、CLIF-C ACLF等改良的SOFA评分,对多脏器衰竭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我国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包括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多数是乙肝引起的,通过内科及人工肝治疗,相当比例的患者是能够恢复的,所以我们要对患者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包括是否达到诊断标准,更重要的是通过内科及人工肝治疗等方法,使更多患者能够得到肝脏再生和恢复。

当然,部分患者的病情进展,内科及人工肝治疗的效果不好,要判断是否适合进行肝移植。

总之,东西方在认识和诊断慢加急性肝衰竭方面的一些差异,包括应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应用不同的预后模型,应用不同的治疗策略,主要是基于东西方不同的人群特点。

我们不用纠结东西方在诊断慢加急性肝衰竭方面的这些差异,而是要看定义的内涵。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病因治疗、营养干预、综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占所有肝衰竭的70%-80%以上,病情复杂危重、进展快、预后差。

如上所述,中国和亚太标准诊断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结局有很大异质性,或者说存在多种可能性。

通过内科及人工肝治疗,部分患者能够完全恢复,部分患者虽然出现肝硬化,但是仍能存活;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死亡,或者需要接受肝移植。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这种异质性、各种结局的不确定性或多样性,给治疗带来很大挑战,开展新药治疗的临床研究非常困难。

指南推荐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营养干预治疗、并发症的治疗以及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等,要加强这些内科综合治疗,期望挽救更多的患者,避免肝移植或者死亡的结局,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在病因治疗方面,针对乙肝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有文献报道早期应用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等口服抗病毒治疗,在2-4周内病毒量可以明显下降,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丙酚替诺福韦(TAF)上市较晚,现有一些小样本研究应用TAF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也有明显获益。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尝试应用两种药物进行联合抗病毒治疗,尤其是对于病毒载量较高的患者,以期在更短时间内使病毒量下降。

而针对其他病因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诸如酒精性肝病需严格戒酒,药物性肝损伤则停用肝毒性药物,重症起病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早期应用激素治疗效果也比较理想,这些都属于积极的病因治疗。

关于肝衰竭的其他治疗,近年来进展较大的是营养干预治疗。

对肝衰竭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营养干预,可以改善呼吸商和预后。

肝衰竭患者有高达1/3的比例存在高代谢状态,这个比例高于肝硬化人群和正常人群,如果仅仅根据患者的体重,按照公式计算热量,患者的营养摄入很可能不足。

此外,无论是肝硬化患者,还是肝衰竭患者,普遍存在肌肉减少症或少肌症,应用诸如L3骨骼肌指数等评价指标,可以判断肌肉减少症及患者的预后。

我们团队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倡导重视肝衰竭患者的高代谢状态和个体化营养干预,期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在并发症的治疗方面,诸如门冬氨酸鸟氨酸、利福昔明和精氨酸谷氨酸,对于治疗肝性脑病都有重要价值。

对于肝衰竭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或肝肾综合征,除了考虑血容量和血管等肾前性因素,应用白蛋白和特利加压素等治疗之外,还要考虑到可能存在更重要的肾性因素,例如肾小管或肾小球的损伤参与了AKI的发生,所以我们要重视抗炎治疗,阻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进展。

关于治疗肝衰竭的新药,诸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以促进肝脏再生,之前一些小样本的研究显示G-CSF有一定治疗效果,能够降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脓毒症发生率和MELD评分等。

2021年Journal of Hepatology杂志发表了德国一项临床研究,该项研究总共纳入176例根据欧洲标准定义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组至标准治疗或标准治疗联合G-CSF治疗,结果表明G-CSF没有改善患者的预后,为阴性结果。

但是,如前所述,东西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人群特点不同,病因不同,而且我国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有一部分不是肝硬化,肝脏还有再生的潜力。

此外G-CSF治疗的时机也很重要,应在平台期以及感染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应用。

因此,胡瑾华教授团队和我们等国内专家也做了一些多中心研究,探讨G-CSF对肝衰竭的治疗效果。

期待我国开展更多的多中心研究,按照亚太标准纳入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队列,对G-CSF治疗的价值进行评估,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这样的研究结果可能更适合我国的人群。

在2021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年会上,有研究报道他汀类药物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一定治疗价值。

我们也在《国际肝病》平台发表了一篇述评文章,从更客观的角度对这项研究进行了评判。

我们再次强调了不能只看西方研究的结论,而是要结合我国患者自身特点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既往研究表明,白介素-22可以促进肝脏再生,谢青教授和我们等国内专家正在启动白介素-22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期待研究结果。

另一方面,由于肝衰竭有潜在的可逆性,干细胞可以充分发挥促进肝脏再生的“过渡”作用,以及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因此干细胞用于治疗肝衰竭的前景巨大,韩英教授和我们将要启动一项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此外,我们也在不断推动人工肝,包括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治疗模式与规范人工肝支持系统分为非生物型和生物型,目前临床主要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将不同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方法结合起来,能够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通过不断优化,组合式人工肝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成为主流。

此外,我们也在不断探讨新的治疗模式。

在今年《中华肝脏病杂志》的一篇约稿中,我们提出了一些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不同组合的新的治疗模式。

关于人工肝治疗,包括适应证的选择、抗凝剂的应用以及人工肝治疗的操作和管理等,仍有待进一步规范。

因此在2022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将发布《人工肝血液净化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对我国人工肝治疗的规范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此外,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研究证据较多。

近年来,吸附治疗,包括置换和吸附联合治疗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国内正在进行一些多中心临床研究,包括应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模式等,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目前,生物型人工肝也在不断进展,主流基本上都是采用干细胞作为生物型人工肝的细胞来源,生物反应器也在不断改进,国内外正在进行一些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临床试验,期待这些研究结果的发表,给我们带来包括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时间、治疗次数等方面更多的研究证据。

总的来说,未来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前景广阔。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预后模型与分型我国常用的胆红素、凝血功能指标和MELD评分、欧洲常用的CLIF-C、CLIF-ACLF评分等经典的预后评分模型以及中国重型乙型肝炎研究组(COSSH)-ACLF评分和亚太肝病研究学会ACLF研究联盟- ACLF (AARC)评分等新型的预后评分模型,对于判断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都有一定价值。

应用预后模型时,应考虑到其临床实用性。

我国的慢加急性肝衰竭主要是单纯的肝衰竭,对患者的病情和预后进行判断时,胆红素和凝血功能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通过评估胆红素和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可以评判患者的预后。

此外,MELD评分也非常适合我国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严重程度的评判,并且肝移植的优先顺序也是按照MELD评分进行评判的。

相比而言,亚太地区常用的AARC评分(包括5个指标,分为1-3级)更为复杂。

而欧洲等西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患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时,应用SOFA、CLIF-C、CLIF-SOFA、CLIF-ACLF等评分的评估性能较高。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恢复后,不但要重视3个月的存活率,还要重视长期预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