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淋巴管瘤症状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的低流速畸形,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

这种畸形可以仅累及淋巴管,也可以涉及其他的脉管成份。

传统分类将淋巴管瘤分为毛细管型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状水瘤,囊状水瘤是由于扩张的淋巴囊,不能以中心静脉系统建立交通所致。

这种病变主要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处,该部位可允许病变生长到一定的程度。

较小的淋巴管畸形可能缘于周边富于淋巴网的间质组织,其生长受到周围致密组织(如皮肤、肌肉组织)的限制,这些部位是该类畸形的主要发生部位。

大多淋巴管瘤在出生后两年被发现,颈部特别是颈后三角是最常发生的部位,尽管有时病变可累及或起始于下颌部、口底、颊部、腮腺和锁骨下区。

临床上淋巴管瘤通常表现为无痛、无博动的软组织肿块,表面色泽正常。

较大的病变可以穿过筋膜间隙,表现为双侧膨隆;颈中部的病变还可以压迫食管和气管,产生呼吸道压迫症状。

大约10%的颈部淋巴管瘤可以扩展到纵隔,造成气管移位、呼吸困难。

尽管淋巴管瘤生长较慢,但有时由于内部出血感染,可以导致快速生长,导致病变周围的器官移位或受侵。

淋巴管瘤病因
淋巴管瘤较血管瘤少见,淋巴管瘤是由原始淋巴发育增生形成的肿瘤。

淋巴管和血管属于同一来源,只有在以后发育过程中才形成血管和淋巴管。

淋巴管瘤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一种先天性良性错构瘤。

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部位的原始淋巴管瘤与淋巴系统隔绝后,原始淋巴继续增长,且因与淋巴系统隔绝导致淋巴和内淋巴液聚集,淋巴管扩张,形成淋巴管瘤。

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2、妇女在怀孕期间,受到环境污染,药物刺激及不良因素导致胚胎3个月内血管网异常增生扩张。

3、环境污染及食物因素。

4、外伤因素。

淋巴管瘤危害
淋巴管瘤生长的速度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发现越早,侵袭性生长力越强,属于高分级病变;低分级病变往往出现较晚并发症少。

感染、病变内自发性或创伤出血,可使病变突然或迅速增大,病变通膨胀、侵蚀其内血管是其原因。

呼吸道梗阻也是常见的并发症,或由病变缓慢发展引起,也可由感染或病变出血突然导致。

位于口底的病变,可将口腔内容向后上推移,引起气道和咖部堵塞。

颈部病变可推压咽、纵隔和气管,引起呼吸困难。

喉部病变更可完全堵塞气道,危及生命。

软组织和骨肥大十分常见,造成巨舌症、巨唇症、巨耳症等。

83%的患者伴有骨肥大畸形,33%的患者伴有骨形态异常。

下颌骨肥大者,可出现下颌前突和错位。

淋巴管瘤治疗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的低流速畸形,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

这种畸形可以仅累及淋巴管,也可以涉及其他的脉管成份。

传统分类将淋巴管瘤分为毛细管型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状水瘤,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采取超声微介导治疗。

淋巴管瘤护理
淋巴管瘤由于生长速度过快和生长部位不同,易发生感染、破溃,应注意局部干燥,清洁,并防止感冒。

如果伴发感染破溃,应积极抗感染及淋巴管瘤相应治疗。

侵犯到骨胳应注意避免剧烈活动,防止骨折。

发生于舌底应注意清淡饮食,口腔清洁卫生。

囊状血管瘤
概述:囊状血管瘤是指血管瘤腔窦扩张呈囊状或呈筒形或呈帽形,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

血管窦扩张呈囊状或呈筒形内壁包绕四肢肌肉组织,外壁紧贴皮肤和皮下组织,形成袖状巨大腔隙,或呈帽状覆盖在颅骨上面,外壁紧贴头皮或帽状腱膜呈帽状腔隙,腔隙有血液充盈,腔内有内皮细胞。

囊状血管瘤少见,多发生在肢体远端(前臂、手、腿和脚)头部,也可于躯干部位,一般婴幼儿期发病,表现局部隆起包块,质软,压之可缩小,肿块边界清楚,有完整包膜,多为单发,有时也被分隔数个腔隙,各腔隙间相通,临床上有时被误诊为囊肿。

发生在前臂、手或小腿和脚的筒形囊状血管瘤,患肢下垂时,由于地心引力的重力关系,在几秒钟内循环中血液迅速像倾泻样流入囊状腔隙内,使前臂和手掌或小腿和脚底增粗,外形似象皮腿样,质软如棉花,有波动感,皮肤色泽正常,当患肢抬高时(前臂举过头部,平卧时下肢抬高与躯干呈直角),囊状腔内的血液在小于10s又迅速流入体循环中,使增粗肿胀如象皮腿样患肢又迅速变细(比健侧肢体细),用手可触及皮肤紧贴肌肉和肌腱,颇似皮包骨头。

患肢有沉重感,有时酸痛,病变在头部有头痛、头晕等症状。

如何治疗:因为范围广,血管瘤壁又紧贴肌肉肌腱和皮下组织,很难从肌肉肌腱皮下组织中将血管瘤解剖出来。

由于病变范围广泛,硬化剂治疗基本无效,所以,手术和硬化剂治疗都是不可取的。

而一些坏死性方法,治疗后可能会造成肢体功能障碍。

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采取超声微介导配合高频电极术治疗,治疗安全无痛苦,无副作用,不影响肢体功能,治愈后不复发。

蔓状血管瘤病因
血管瘤是由大量增生的血管所构成,为常见的软组织肿瘤。

血管和淋巴管属于同一来源。

胚胎早期,原始脉管是一种单纯由内皮细胞组成的管状物,它们在间质中间形成一个致密的网。

以后随着各器官的发育,原始脉管网逐渐分化成与器官联系的许多血管丛和淋巴管丛。

虽然对外周循环系统的最终形成过程还不甚了解,但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肯定是与脉管内的流量和压力有密切关系。

在原始阶段,动脉、静脉和淋巴管的结构是没有区别的, 只有在以后才形成供应血管(动脉),引流血管( 静脉)和淋巴管。

血管中层的肌纤维和外膜的结缔组织,都是从包围原始内皮细胞的间质中发育出来的。

在分化的过程中上述组织的任何异常都可以形成肿瘤,发生血管瘤或( 和) 淋巴管瘤。

血管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丛状期、网状期及管干期3 个阶段。

如在某一个阶段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发生障碍或异常,则可出现该阶段正常发育形态的畸形。

在丛状期,有些毛细血管如果停止发育,就会产生毛细血管瘤和痣。

在网状期, 如果扩大的血管聚成团,并趋向融合在一起,就会表现出海绵状血管瘤和动脉瘤。

在管干期,若粗大异常的血管干与大体循环有广泛的交通,则表现为蔓状血管瘤。

血管瘤实际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畸形,介于错构瘤和真性肿瘤两者之间。

有人作过血管瘤与HLA 的关系研究,在一个家族中发现数名病人与HLA340 有关,但目前尚缺乏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已知女孩发病率较高,血管瘤组织中可测出较高水平的雌激素受体,说明雌激素在血管瘤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血管瘤最常见于儿童,发病率约为1% ~2%,其中70%~90% 见于<1 月龄新生儿。

早产儿〈妊娠期30周,体重1500g 〉多见,发生率可达23% 。

女孩比男孩多见,约5:1,血管瘤多为单发,约有1/5病例属于多发。

经过大量临床病例观察到多发性血管瘤病人大部分在身体一侧肢体,一般不超过身体中线,只有10%左右多发性血管瘤发生在肢体两侧甚至全身. 蔓状血管瘤一般是以动脉畸形病变为主.动脉和静脉直接交通的脉管畸形,病变区皮下扩张血管呈蔓状迂曲,有明显搏动和震颤,听诊可有吹风样杂音,表面皮肤呈暗红色。

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2、妇女在怀孕期间,受到环境污染,药物刺激及不良因素导致胚胎3个月内血管网异常增生扩张。

3、环境污染及食物因素。

4、外伤因素。

蔓状血管瘤症状
蔓状血管瘤它是包含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吻合的血管瘤,多数是单发性小动脉和小静脉瘘形成的血管瘤。

常见于头面部和肢端(手指、足趾和手掌、足底),与四肢广泛性动静脉瘘有所不同。

头面部皮下蔓状血管瘤多见于颈部頰部。

可见到一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的肿物,皮肤有时潮红,皮下隐约可见迂回弯曲的血管搏动和蠕动。

触之可感到有振颤,并可触摸到条索状质软扩大的血管及搏动,局部温度增高,压迫时肿物可缩小,压紧时搏动可消失。

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局限于四肢末端的蔓状血管瘤,可在手指(足趾)或手掌(脚底)见到不规则的几个连接在一起的柔软肿块,皮肤可呈紫灰色,触之有振颤搏动感。

压迫时可缩小。

压紧时搏动消失,临床上易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可有疼痛,因为皮下神经可与血管瘤相互缠绕,血管瘤搏动时牵拉神经引起。

有时蔓状血管瘤侵犯皮肤可发生局部溃疡,经常出血感染,溃疡长期不愈合。

因为动脉短路,含有氧气及营养物质的动脉血液不经过蔓状血管瘤病变处表面皮肤微循环,直接流入静脉回到体循环中,蔓状血管瘤病变处皮肤得不到正常微循环供应营养物质,致使局部皮肤组织营养障碍,发生退化坏死,而产生溃疡出血,长期不愈合。

婴儿头皮下的蔓状血管瘤往往发展很快,可侵犯破坏颅骨外板障静脉,并可与颅骨内静脉连接。

故应及早治疗。

蔓状血管瘤的危害
1、蔓状血管瘤可有疼痛,因为皮下神经可与血管瘤相互缠绕,血管瘤博动牵拉神经引起。

2、蔓状血管瘤侵犯皮肤可发生局部溃疡,经常出血感染,溃疡长期不愈合。

3、蔓状血管瘤长在四肢可引起畸形,特别是关节部位,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4、婴儿头皮下的蔓状血管瘤往往发展很快,可侵犯破坏颅骨外板障静脉,并可与颅骨内静脉连接。

蔓状血管瘤治疗
蔓状血管瘤不会自行消失,故应及早治疗,目前针对这种瘤体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超声微介导联合高频电极术治疗,治疗无痛苦,无副作用,疗效确切,治愈后不影响组织功能。

蔓状血管瘤护理
蔓状血管瘤主要是以动脉畸形为主,有时可侵犯皮肤发生局部溃疡,经常出血感染,应注意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预约感染。

蔓状血管瘤表面皮肤温度高,应防止搔抓、碰撞、注意预防感冒。

伴有疼痛时应避免剧烈活动、碰撞,天气寒冷时应注意局部保暖,饮食以清淡为主。

超声微介导疗法是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现在已非常成熟。

该技术是在B超定位后,通过微导管穿刺插入引起异常结构的病变血管及膨大处,在血管瘤体内利用超声消融技术,让供血支血管壁收缩管腔变狭窄,减少瘤部供血,使瘤体供血与回流达到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超声微介导技术是在介入疗法和动静脉导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没有介入疗法痛苦大,费用不高。

主要针对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淋巴性血管瘤等,特别对婴幼儿血管瘤效果最好。

与其他技术相比:不产生射线,无放射性物质;不用激素、同位素及其化疗药物。

并且可以在三维定位下治疗内脏血管瘤(颅内及脊髓血管瘤除外)。

此技术适宜人群较为广泛,一般出生一个月的婴儿以上均能接受治疗.但高敏体质者、血友病,白血病为禁忌症。

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一般需要1至2个疗程,每个疗程需要3-5次,特别巨大者治疗次数相应有所增加.此技术不麻醉,婴幼儿出生不久即可采用。

不出血,治疗后无疼痛,不留疤痕,无致畸变可能。

治愈后不复发,无任何毒性作用。

治疗后需留院观察3-7天左右。

1、超声微介导技术能治疗什么样的血管瘤?
答: 超声微介导技术能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淋巴性血管瘤、毛细血管瘤,特别对婴幼儿血管瘤效果最好。

2、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的适宜人群有哪些?
答: 超声微介导技术的适宜人群较为广泛,一般出生一个月的婴儿以上均能接受治疗,高敏体质者\血友病患者,白血病患者不能进行治疗.
3、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需要几次?
答: 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一般需要1至2个疗程,特别巨大者治疗次数相应有所增加.
4、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有何优点?
答: 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治疗过程不出血,治疗后无疼痛,无致畸变可能,治愈后不复发,无任何毒性作用。

5、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后会有后遗症吗?
答: 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后无任何后遗症.,不留疤痕。

6、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痛苦吗?
答: 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痛苦很小,不麻醉,婴幼儿出生不久即可采用此方法治疗。

7、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需要多长时间?
答: 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一般需要3-5天。

8、超声微介导技术与介入疗法是一样的吗?
答: 超声微介导技术是在介入疗法和动静脉导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没有介入疗法痛苦大,费用高.
9、超声微介导技术与放射治疗是一样的吗?
答: 超声微介导技术不产生射线,无放射性物质。

10、超声微介导技术用激素吗?
答: 超声微介导技术不用激素、同位素及其化疗药物。

11、超声微介导技术能治疗内脏血管瘤吗?
答: 超声微介导技术可以在三维定位下治疗内脏血管瘤(颅内及脊髓血管瘤除外)
12、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会出血吗?
答: 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过程中不出血.
13、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有风险吗?
答: 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不出血,无疼痛, 治疗后无疼痛,无致畸变可能,治愈后不复发,无任何毒性作用.所以,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是没有风险的
14、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需要住院吗?
答: 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只需住留院观察3-7天。

郑州长峰医院是一座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保健为一体现代化医院,为北京中联国际血管肿瘤研究院郑州临床医院。

我院重点研究“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病变”,经过二十年刻苦专研与攻关在“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病变”认识和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填补国内治疗空白。

在国内率先开展微创治疗(超声微介导、高频电极术)具有见效快、无痛苦、治愈后不复发且不留疤痕等特点,得到国内权威机构及国际专家认可,并得到广大患者认同和好评。

同时在国内最早开展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俗称红胎记)并发展到第四代光动力。

在北京中联国际血管肿瘤研究院强大技术支持下,我院同时开展国际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前沿技术。

在临床疑难、危重患儿治疗中收到满意疗效,给患儿带来福音及家庭带来幸福。

医院以“一切服务于病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为服务宗旨。

以建设技术一流、设备一流、
服务一流为目标,努力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大专科、小综合百姓满意医院。

医院位于郑州市城东路与凤凰路的交叉处凤凰路26号,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可开放床位100余张。

医院开设临床科室10多个,医技科室齐全,已形成医、药、护、技全面发展,科室门类齐全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

其中血管瘤、血管肿瘤为重点的特色科室,在诊疗技术及专家配备上具有国内同行业一流科室的领先技术水平。

血管瘤特色科室:
血管瘤科是我院重点建设的特色诊区,专家和技术居国内领先。

有多位国内权威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病变专家常年坐诊,采用先进诊疗仪,配合目前国际前沿技术在中原地区唯一开展:“婴幼儿血管瘤”疑难杂症国际同步技术,让患者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享受国际先进技术治疗和优质服务。

在国内率先开展微创技术(高频电极术、超声微介导)在中原几省是独有的特色技术,具有见效快、无痛苦、无副作用、治愈后不复发等特色。

深受广大患者好评,使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病变”患者康复成功率居国内前列。

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血管瘤治疗源于60年代(小范围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

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

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

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

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射与同位素治疗: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

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光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90胶片外贴,磷32胶体局部注射等。

治疗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损伤后萎缩性疤痕,表皮有脱屑现象。

对于这种由放射线照射所致的萎缩组织和萎缩性疤痕,专家建议施行手术切除,否则将不能排除其癌变可能。

郑州长峰医院专家认为治疗在血管瘤治疗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放射疗法。

下面附上血管瘤患者同位素敷贴治疗后的治疗(提醒,同位素治疗后会留下难看的白斑)
手术切除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

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

一般情况下,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

同时,由于出血后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

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

手术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受的负担,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

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血管瘤手术切开后,往往皮下面积比表皮大几倍,而且非常复杂,有些属于某一器官的重要动、静脉血管时而无法切除,只有缝合不动而结束。

很多手术当时认为很成功,但很快复发又是什么原因呢?因血管瘤不同其它病症,血管瘤没有完整包膜,它的周围都是许多病变的畸型血管,医生在做手术时只能把肉眼看到的血管瘤切除掉,但是还有一些病变的畸型血管隐藏在周围的肌肉群里,医生不可能把周围的肌肉都给大面积的切除掉,所以只要还有病变的血管存在它就有复发的可能,这也是很多病友做了多次手术也不能痊愈的原因,并且部分病友未手术时候,血管瘤生长速度缓慢,反而手术切除后会刺激瘤体的增长,一般血管瘤不建议手术切除治疗。

郑州长峰医院专家指出,手术治疗血管瘤还需要做慎重的选择,否则将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

血管瘤的注射治疗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过去对于血管瘤的治疗除了手术治疗,大部分只能采取注射治疗,因治疗方法简便,成本低,风险小,目前某些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注射治疗方法还是一种常用、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注射治疗对于大部分血管瘤来说,治疗的疗效欠佳,远期效果不理想,所以经常遇到在当地注射治疗后血管瘤复发,或者局部组织破溃、硬化、坏死等情况,所以逐渐被超声微介导术、高频电极微创术,新一代光动力技术治疗等方法取代.那么血管瘤的注射治疗有些什么方法呢?
一、消痔灵注射疗法:在病变部位常规消毒,将0.25%利多长因与消痔灵配成1:1.25溶液,用5号针头刺入瘤体约0.3cm深,缓慢注入药液3~5ml,待瘤体注射成白色并发硬为止。

然后再将针头刺入瘤体深处约0.5cm,向瘤体四周分别再注入药液各1ml左右,以阻断血管瘤的血液供应。

注毕后,用消毒纱布包扎。

一周后观察,如瘤体未完全萎缩,可再依前法注射。

消痔灵可迅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使红细胞凝聚、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血管瘤闭塞、纤维化。

此方法的缺点是疗效不稳定,容易复发.
二、酒精注射疗法:此法作用快,疼痛时间短,疗效持久,但对大面积血管瘤效果较差。

(1)毛细血管瘤:从血管瘤边缘开始注射。

点状瘤用小针头注入纯酒精0.05~0.1ml,片状瘤用小针头作分布均匀点状注射,每点相距1cm,每次注射1~3点,每点注射剂量同上,造成散在性点状坏死脱落。

块状病例,可将较大剂量(0.2~2ml)酒精重点地注入块状最肥大的部位,造成较大面积的坏死脱落,使瘤体迅速缩小。

由于毛细血管瘤病变组织仅限于皮内,注射时针尖不宜过深。

但是注射过浅也容易引起血管瘤破溃出血,从而留下疤痕.
(2)海绵状血管瘤:对局限性有包膜的血管瘤,从瘤体中心或最突出的部位用6~7号针头刺入包膜内,回吸出血后将纯酒精注入。

首次注射0.1~1ml,次日注射倍于第一次的剂量,以后逐渐增加至每次1~5ml。

一般注射3~5次后观察1~2月,若未显效,可再重复注射。

对无明显包膜者,估计针头在瘤体内,不必回血即可注入酒精,剂量同上,但注射次数要适当增加。

于1982年报告用酒精注射治疗血管瘤3150例,有效率达80%,治愈率为50%。

经过长期观察认为,酒精注射疗法主要适用于小面积海绵状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对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及大面积血管瘤疗效较差。

三、鱼肝油酸钠注射疗法:将5%鱼肝油酸钠1~2ml直接注入血管瘤内,或注射在血管瘤内供血来源通路周围,有时两者可合并使用。

大面积的血管瘤亦可采用多点放射状注射(2~3点),使药物均匀分布于瘤腔内,以提高疗效。

一般间隔5~7天再重复注射一次。

为了减轻病人痛苦,可在鱼肝油酸钠液中加入等量的普鲁卡因作局麻,或注射前给予适量的镇静止痛剂。

用鱼干油酸钠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方便等优点,但是治愈率低,后期疤痕形成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被超声微介导微创术取代.
四、激素注射疗法:其适应证为肌肉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不适于手术切除的血管瘤、放射治疗后或手术后复发性血管瘤。

对血管瘤合并感染,恶性血管瘤等则禁忌使用,常用氢化洗尼松2~10mg,每日瘤内注射一次,10次一疗程,氟美松磷酸钠2~4mg,隔日注射一次,7次为一疗程。

醋酸强的松龙12.5mg,每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

去炎松10mg加2%盐酸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2~4ml混匀注入瘤体内,每周注射一次,5次为一疗程。

注射时针头直接沿血管瘤边缘向中心刺入,将药液边进针边推入,使瘤体表面隆起呈白色为度。

注意不要将药液推入正常组织。

对于较大的血管瘤,可采用分次注射。

第二次注射时,应根据血管瘤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剂量和浓度,以免产生副作用。

拔针时用无菌棉签加压,以免针眼出血或药液外流。

用2.5%强的松龙或1%去炎松-A混悬液瘤体内注射,共治疗幼儿眼面部血管瘤12例,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