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
中兽医学藏象学说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 心主血脉正常时,舌色淡红,滋润而有光泽,脉缓和有力。
若心火旺,则目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脉数。
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
若心脉为瘀血所阻,则舌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可有 结代脉。
三是通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辅助心脏,调节血液的运行; 四是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5)肺在液为涕 鼻为肺窍,故其分泌物亦属肺,《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藏化液……肺为涕”。 肺的功能正常,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 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涕黄浊;肺燥,则鼻干。
(6)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为一身之体表,依赖于肺所宜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 润泽,是机体抵抗外邪的第一屏障。
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3)通调水道 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清·唐容川《血证论》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
若肺气失于宣发肃降,可影响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出现水液停滞,酿生痰饮,或水湿泛滥肌肤 而成水肿,或下注大肠而成水泻,或注入体腔成胸水、腹水等病变。
如心阳不足,可见舌质淡白胖嫩。 心阴不足,则见舌质红绛瘦瘪;心血不足,可见舌体瘦薄,舌色少华。
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 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
㈡肺
肺位于胸中,上通喉咙,左右各一,在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在五行属金。与大肠相为表里。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概论藏象学是一门探究事物表象与本质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研究物象的形态、属性、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内在本质,从而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藏象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之一。
古代哲学家曾经认为,世界是由五行(木、火、土、金、水)和五德(仁、义、礼、智、信)组成的。
这种观点被称为“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认为,五行与五德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属性或特点,而这些属性和特点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通过研究这些属性和特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事物的演变规律,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
藏象学说还包括了对自然界万物的分类和规律性研究。
古代哲学家通过观察和分析,将自然界万物按照其属性归纳成为一种完整的体系。
这种体系不仅包括了形态特征,还包括了功能特点。
通过研究和总结这些特点,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理解它们的本质和规律。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下,藏象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的藏象学不仅仅是对形态、特征的研究,还包括了对事物本质的探究。
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实验,藏象学可以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比如,在生物领域,藏象学可以通过对生物形态和功能的研究,揭示生物的进化规律和生命的本质;在物理学领域,藏象学可以通过对物质的性质和行为的研究,探究物质的本质和宇宙的起源。
藏象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和实验。
观察是藏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事物的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本质。
实验则是藏象学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构建实验模型和进行实验操作,可以验证和验证理论,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所有一切现象都有它们的象征与内涵,藏象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万物,也可以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事物。
通过对这些事物的研究,可以理解它们的本质、发展和变化规律,从而为人们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藏象学是一门深入探究事物表象与本质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物象的形态、属性、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内在本质。
藏象学说PPT课件
现代医学对藏象学说的研究方法
03
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藏象学说所蕴含的生命观、健康观和疾病观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现代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01
证实了藏象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藏象学说在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02
揭示了藏象学说的科学内涵
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揭示了藏象学说中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及其与外在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代医学对藏象学说的研究成果
05
CHAPTER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藏象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它强调人体内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的相互联系,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统一,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详细描述
02
CHAPTER
脏腑理论
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心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和促进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
主疏泄、主藏血,主要生理功能是疏泄气机和调节情志,同时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肝
主运化、主统血,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和水液,同时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
通过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对藏象学说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实证研究
对藏象学说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等进行文献梳理和归纳,以深入了解其内涵和价值。
文献研究
结合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藏象学说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揭示其更深层次的科学内涵。
跨学科研究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与护理黄雅光1,什么是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基本概念: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通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比象。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在《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
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
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3,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上篇+第三章藏象学说
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
(三)脾
位置: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 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经络通利,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正常有序
病理:
疏泄不及 肝 失 疏 泄 疏泄太过
肝气郁结:闷闷不乐、悲忧欲哭、 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或剌痛 或为瘀血、癥积、肿块,或经行不畅 经迟、痛经、经闭,或为水湿痰饮
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 急躁易怒等。
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 昏倒,不省人事。
②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肌肉、四肢都需要脾所运 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滋润,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 健壮,四肢轻劲有力。
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 有关;口唇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并与气 血充足有关。
④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
(四)肝
位置: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 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脏腑、形体、官窍 精、气、血、津液、神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
心、肝、脾、肺、肾 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糟粕,
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胆、脉、脑、髓、骨、女子胞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
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运化水谷
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作用
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小肠(泌别清浊)
第三章.藏象学说 PPT课件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 性。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五脏 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它们之间通 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联 系。五脏功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 是维护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的生理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 响,机体对自然环: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神 志活动也归属于五脏。中医藏象学说是以五 脏为中心,通过其在内联络六腑及其他组织 器官,在外应自然界四时阴阳,构成人体内 部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系统联系。
(一)心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 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 中医学对心的形态结构也有较明确的记载,如 《类经图翼·经络》说:“心象尖圆,形如莲蕊。” 在有的中医文献里,已经把心分为血肉之心和神 明之心。血肉之心主血脉,神明之心主神志。如明代 医家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有血肉之心,形如 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 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
第三章.藏 象 学 说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医科 齐山 副主任医师
第一节
概 述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 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 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 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 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即 内脏。 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 改正 内景脏腑图》) 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 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 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中医 藏象学说
以情志相胜取效——心理疗法
(四)肝
第 二 五 节 脏 脏 腑
解剖位置: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五行属性:肝属木;
表里配属:肝与胆相表里;
主体功能:1、肝主疏泄
2、肝主藏血
1、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的
特性,有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
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协调气血运行;幻灯片 33
(五)膀胱
第 二 六 节 腑 脏 腑
解剖位置:膀胱位于下腹 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 肾与膀胱的关系 生理方面: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 肾的气化、固摄有助于膀胱贮尿和排尿; 病理方面:如小便不利、遗尿; 尿频、尿急、尿痛等。
2.助消化
胆既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府
2、情志方面: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病理方面:肝胆同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
(二)胃
第 二 六 节 腑 脏 腑
解剖位置: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
生理功能:1.受纳与腐熟水谷 “太仓”、“水谷之 海”
2.主降浊 “胃气以降为顺”
脾与胃的关系 纳运协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解剖位置:胸腔两肺之间,横膈之上, 外有心包包裹; 五行属性:心属火; 表里配属:心与小肠相表里; 主体功能:1、心主血脉 2、心主神志;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全身,发 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脉为血之府” 心气
血脉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C. 脉管 通畅 心气 A. 充沛 血液 .B 充盈 血脉
(2)脾开窍于口 (3)脾在志为思
“思则气结”[思则气结案]
(4)脾在液为涎
藏象学说
•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 • 奇恒之腑:奇,异也,不同于一般;恒,常 也。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如胆
•
• •
•
4、卫气 卫气与营气相对而百,属于阳,故又称; “卫阳”。 主要功能 卫气的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护卫肌表,抗 御外邪:二是温煦脏腑,润泽皮毛;三是 调节肌腠的开阖,控制汗液的排泄、维持 体温的相对恒定。 故《灵枢· 本藏》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 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
营气和卫气,皆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 的生成来源。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 主内守而属于阴,卫主外卫而属于阳。 • 二者之间必须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 腠理开阖、体温和防御能力。若营卫不 和,则可出现恶寒发热,• • • 主藏精 主水、主纳气 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 开窍于耳和二阴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肾与膀胱相表里
• 助消化 • 主决断 • • • • •
(一)胆
1. 助消化(与胆汁分泌有关) 肝的疏泄正常→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健旺 胆汁外溢→为黄疸 2. 主决断 勇—勇敢、当机立断。 怯—胆气虚弱→善恐易惊、胆怯怕事。 • 胆的形态似腑,胆汁直接帮助食物的消化,故为六 腑之一。但因胆藏精汁,而无传化水谷的功能,故 又属奇恒之府。
(四)精与气、血的关系
• 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依 存。 • 精盈则气盛,气足则精充;精亏则气衰,气虚则 精不足。 • 气不仅生精,又能固精,气失固摄,则精关不固, 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与血相互滋生、相互转 化,称为“精血同源”。血虚可致精亏,精亏也 可致血虚。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 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 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察外知内 、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 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 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
形态结构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不泻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 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 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 获得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 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 方法。
┌ 五藏
┌ 藏──具有不同活动规律的内脏─┤ 六府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1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2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 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3 据功能以推测其结构的研究(如肺气宣 降有行呼吸和水液作用,推测肺气与肺、 气管的某些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等 相关,肝气的疏泄功能与平滑肌相关)。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中医学 藏象学说
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 对水谷精微的输布作用。
脾气虚(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腹胀, 便溏,消瘦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运,水谷化为精微,而水谷 精微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 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 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故脾为“后天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学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概述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1、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2、指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基础:脏腑
脏腑:人体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 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
实际上,用现在人的说法,“天 癸”就是生殖激素。在女子是雌 激素,在男子是雄激素。
¤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肾阳(真阳、原阳) :是人体一 身阳气的根本,具有促进人体温煦、 运动、兴奋,化气的功能。
肾阴 (真阴、原阴):是人体一身 阴液的根本,对人体有滋养、濡润、 成形、制约阳热的功能。
(3)心在窍为舌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 候、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 达语言。
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 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状态。
(4)心在液为汗
汗为心液:是指汗与心有密切 关系。
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是血液 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与津液又 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 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 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可见内脏下垂等 病症。
(3)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 脉管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 崩漏等慢性出血的病症。
中医学基础课件-藏象学说
舌——舌体红活荣润,其色淡红光泽。
胸部感觉——胸部舒适,感觉正常。
血盈脉充——养神, 则神志清晰、精神振奋, 心情愉快,喜乐有常,思维敏 捷,记忆力强。
心主血脉正常的生理表现
壹
面色 舌色 青紫晦暗或灰黑(血液瘀滞)
贰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
(病例一:刘某,女,心悸、胸闷、气短,舌淡,脉搏沉细迟缓、结代。西医诊为顽固性心律失常伴心肌缺血,静时脉搏43 至54次/分,活动时最快达190次/分。诊为心气虚 ,阴阳失调。用炙甘草汤合桂枝龙牡汤加减,3个月而愈)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的生理意义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各脏腑组织器官得血之营养才能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是否正常,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观察
01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神志活动
02
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一息4~5至。
精
气
互化
重在滋养、闭藏
重在运行有序
源
偏于在内
偏于在外
功能形态随之转化
根据精气学说,精气互化,所以人体的精、 气作为人体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生命物质)没有多大差别,差别只是形态(有形无形)和功能(兴奋抑制等)。
气分阴阳:
可参阴阳学说内容
第二节、五脏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神志活动也归属于五脏。中医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其在内联络六腑及其他组织器官,在外应自然界四时阴阳,构成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系统联系。
主要功能
主血脉 主神志
藏象学说名词解释
藏象学说名词解释藏象学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源于古代中国的观察和思考。
它是一种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万物变化的观察和思考,来理解世界及人生的学说。
藏象学包括对天文、地理、气候、动植物等自然现象的研究和思考,以及对人体、情感、道德、社会等人文领域的探索。
在藏象学中,宇宙被视为一个统一而有机的整体,宇宙的各种现象和事物都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宇宙被分为天、地、人三个层面。
天是宇宙的最高层次,包括星辰、日月和天气等现象。
地是宇宙的中间层次,包括地理景观、气候等现象。
人是宇宙的最低层次,人与天地密切联系,人的行为和活动会受到宇宙各种力量的影响。
在藏象学中,还有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行。
五行是一种对宇宙能量和物质变化的分类和理解方式。
金代表金属和矿物,木代表植物,水代表液体和流动,火代表能量和热量,土代表固体和大地。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五行学说可以理解自然界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另外,藏象学还涉及到八卦和易经的研究。
八卦是一种中国古代的符号系统,用以代表宇宙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八卦包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每个卦都代表着不同的属性和意义。
易经是一本古代哲学和预测的经典著作,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易经通过八卦的组合和变化,来揭示宇宙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来说,藏象学是一种通过对天地人的观察与思考,来理解宇宙和人生的学说。
它涉及到天文、地理、气候、动植物等自然现象的研究,以及人体、情感、道德、社会等人文领域的探索。
通过对宇宙的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并找到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生活态度。
中医学藏象学说之五脏完整版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微)
狭义: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来源于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和脏腑代谢化生的精微物质
促进生殖繁育: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于肾精的充盛,故称肾主生殖。
促进生长发育:肾精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为性命之根。
女子月经量少、闭经、无排卵、男子、精少、不能排精
太过
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耳赤
肝阳上亢、烦躁易怒
犯脾克胃、作痛作胀、气逆上呕、两肋痛胀、口苦、纳食不化
女子经期紊乱、月经多、经期长、男子性欲亢奋、阳强、梦遗
五脏之肝—生理功能
PART 04 肝主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 贮藏血液:血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内贮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养自身,又可以制约肝的阳气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 调节血量:“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肺主治节,是肺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功能
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
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
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
调节水液代谢
PART 06
肺为华盖:是指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
肺为娇脏:是指肺脏清虚娇嫩而易受邪侵的特性。肺为清虚之体,不耐寒热,六淫外邪侵犯人体,易于犯肺而致病。
肝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02
PEPORT ON WORK
PART 01
五脏之肝—简介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在五行属木,罢极之本,为阴中之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主疏泄、主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而用阳,集阴阳气血于一身,成为阴阳统一之体。肝与四时之春相应。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
藏象学说.
心 → 神 → 气 → 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
藏驭
第十一页,共80页。
(二)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guān xì)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十二经脉(shí èr jīnɡ mài),三百六十五
络,其血脉皆上注于面,故 面色能反映 心气心血的盛衰。
第十二页,共80页。
2、在窍为舌
(1)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连。
藏象学说(xué shuō).
第一页,共80页。
第一节 藏象学说(xué shuō)的基本概念 与特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xué shuō)的特点
第二页,共80页。
一、藏象学说(xué shuō)的概念
研究(yánjiū)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脏腑 间关系的学说。
第三页,共80页。
肝血充足(chōngzú),筋得其养,运动灵活有 力,耐受疲劳,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肝 为“罢极之本” 。
爪,爪甲,“爪为筋之余”
第四十八页,共80页。
2. 在窍为目
“五脏六腑(wǔ zàng liù fǔ)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 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 为约束。”
病理(理解(lǐjiě)):脾失健运可致肌肉软弱无
力,
中医称之为 “痿证”
甚至痿废不用
内经原文(了解):
“脾主四肢”
“治痿独取阳明”
四肢又名“四 末”
“阳明”代指脾
胃
第三十五页,共80页。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生理: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kǒuwèi)
正常, 口唇红润光泽;
病理: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口味(kǒuwèi) 异常, 3、在口志唇为淡思白不泽。
藏象学说
大肠的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 传化糟粕 接受小肠的食物残渣排除体外。 病理: 传导失常 大便异常
肠鸣、便溏、 下痢脓血便秘
(五) 肾与膀胱
(五) 肾与膀胱
藏精、主水、纳气、 人体全身阴阳的根本、 与膀胱相表里 。
肾的生理与病理 (一) 肾藏精 : 闭藏;肾有储藏、封藏精气的 藏 生理作用。
目的:防止流失、促进精气充 盈,及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胃的生理病理功能特点 胃主受纳(接受、盛纳),腐熟 水谷(消化的过程) 人体后天营养充足与否,取决于脾 胃的共同作用称 脾胃为“后天之本”。 “人以胃气为本” 保胃气
脾、胃的生理特性:
脾
1.脾气主升,为人体气机运动之枢纽 2. 脾喜燥恶湿:故治湿多从脾入手,治脾喜用 燥药
胃
主通降,以降为 和 病理: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和胃气上逆
1.脾主运化 运输、消化
水液 谷物 为精微 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
(1)运化水谷精微
物质的消化,营养吸收和运输. 脾气健运 营养充足,肌肉丰满, 四肢温暖,活动轻健。
失健运: 腹胀,腹泻,怠倦, 消瘦,营养不良。
(2)运化水湿
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 脾气健运机体的各个组织既得到水湿的 充分濡润,又不至有水湿的储留。
肝的系统连属
肝开窍于目 “五脏六腑之精皆上于目” “肝气通于目”
肝血不足 肝经风热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目失所养干涩,模糊 目赤、肿痛, 目眩 眼斜
胆的生理与病理
储藏胆汁 影响胆汁的排泄 口苦 胆主决断 胆失储藏,精气亏损,神志失养, 神情怯弱,谋虑不决、惊悸、失眠、多 梦
(三)脾与胃
脾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
小肠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
藏象学说名词解释
藏象学说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代更广义的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现代分形藏象五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象学说藏象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藏是指隐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是表现于体外的现象。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其功能类似于五脏,而形态却类似于六腑。
一、五脏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为脏,故有六脏之说。
(一)心心居于胸中,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外有心包护卫。
心为阳中之阳,在五行中属火,与小肠相表里。
1、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而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2)心藏神:是指心具有主宰和协调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功能。
2、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归属于心。
(2)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
(3)在志为喜:是指心脏与喜的情志有密切关系。
(4)在液为汗:是指心脏与汗液有密切关系。
附:心包络心包络,又称心包(二)肺肺居胸中1、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宣散卫气,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1)主气、司呼吸:肺为五脏中与气关系最密切的内脏。
(2)主宣发、肃降:是肺气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3)通调水道:肺的宣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4)朝百脉,主治节: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吐故纳新,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全身。
2、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体合皮是指全身的皮肤都归属于肺。
(2)开窍于鼻:是指鼻与肺直接相通,是气出入肺的通道,鼻的通气和嗅觉都必须依赖于肺气的功能。
(3)在志为悲(忧):是指肺脏与悲或忧的情志有密切关系。
(4)在液为涕:是指鼻为肺之窍,肺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能从涕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三)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
脾为阴中之至阴,五行属土,与胃相表里。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
1、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1)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输布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2)主升清:是指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化为气血而营养全身。
(3)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生理功能。
2、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1)在体合肉,主四肢:在体合肉是指脾与四肢和全身肌肉关系密切。
(2)开窍于目:是指肝的经脉上连目系,肝与目的关系密切。
(3)在志为怒:是指肝脏与怒的情志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4)在液为泪:是指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肝与泪有密切的关系。
(五)肾肾位于腰部,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1、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水,主纳气(1)藏精:是指肾对精气有封藏的生理功能。
(2)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生理功能。
(3)主纳气:是指肾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有助于肺保持吸气深度,防止呼吸浅表的生理功能。
2、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1)主骨生髓,其华在发:是指肾脏与骨、髓有密切关系。
(2)开窍于耳和二阴:肾与耳、二阴有密切的关系。
(3)在志为恐:是指肾脏与恐的情志有密切关系。
(4)在液为唾:是指肾脏与唾液有密切的关系。
二、六腑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合称。
(一)胆胆附于肝,肝与胆有经脉相络属。
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腑。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贮存,排泄胆汁,主决断。
1、贮存和排泄胆汁胆贮存胆汁,胆汁源于肝,汇聚于胆。
2、主决断是指胆与人的勇怯以及决断能力相关。
(二)胃胃位于腹腔上不,上接食管,下通小肠,又称胃脘。
1、主受纳、腐熟水谷是指胃接受、容纳饮食物,并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
2、主通降、以降为和是指饮食物经胃腐熟形成食糜以后,还必须由胃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
(三)小肠小肠位于腹中,上口与胃相接,下口与大肠相连。
小肠主要的生理功能有受盛和化物,主泌别清浊。
1、主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具有接受胃初步消化之食糜和将食糜进一步消化为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
2、主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将消化后的水谷精微与实务残渣分开,并将水谷精微吸收。
(四)大肠大肠居于腹中,上口与小肠相接,下口紧接肛门。
大肠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五)膀胱膀胱位于小腹中央,被称为“州都之官”等。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六)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为六腑之一。
三焦又被称为“决渎之官”、“孤腑”等。
三焦主要的生理功能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三焦有部位划分的概念。
上焦指横膈以上,功能特点是宣发、发散,即心肺输布水谷精微和气血的功能,称“上焦如雾”;中焦指横隔以下至脐上,功能特点是“泌糟粕,蒸津液”,即脾升胃降的运化功能,称“中焦如沤”下焦指脐以下部位,功能特点是排泄糟粕和尿液,即膀胱、大肠等排尿和传导的功能,称“下焦如渎”。
三、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与女子胞。
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与六腑相似,在功能上主藏而与五脏相似。
因其似腑非腑,似脏非脏,故被称为奇恒之腑。
(一)脑脑,位居于颅腔之内,由髓汇集而成,被称为髓海。
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精神活动,主感觉运动,主生命活动。
1、主精神活动2、主感觉活动(二)髓髓,存在于骨骼内、脊柱内、脑内,固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
(三)女子胞女子胞,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呈倒梨形,又被称为“胞宫”、“子宫”。
女子胞主要的生理功能有主月经和孕育胎儿。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的关系脏与脏的关系是指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心与肺心肺同居膈上,心主行血,肺主气司呼吸。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气和血的关系。
2、心与脾心主行血生血,脾主生血统血。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方面。
3、心与肝心主行血,肝主藏血;心藏神,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及精神情志两个方面。
4、心与肾心位于上焦,属火,属阳;肾位于下焦,属水,属阴。
心藏神,肾藏精。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和精神互用两个方面。
5、肺与脾肺司呼吸,脾主运化,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液。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6、肺与肝肺主升发,肺主肃降。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7、肺与肾肺主行水,肾主水;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属金,肾属水。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
8、肝与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统血。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调控两个方面。
9、肝与肾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肝血肾精相互转化,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的相反相成和肝肾阴阳息息相通等方面。
10、脾与肾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脏腑之间的阴阳表里的关系。
1、心与小肠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两者关系主要通过病例现象反映出来。
2、肺与大肠肺与大肠通过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3、脾与胃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4、肝与胆胆附于肝,由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5、肾与膀胱肾与膀胱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三)腑与腑的关系腑与腑之间的关系是指六腑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的关系。
腑与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六腑对饮食物的消化、对水谷精微的洗手、对糟粕的排泄过程中。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
一、气(一)气的来源于生成气的来源主要有先天之精气、自然界的精气和水谷精气。
(二)气的运动及形式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三)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气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概况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6、营养作用(四)气的分类、分布及功能人体的气、从整体而言,是由肾中精气、清气、水谷精气在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形成的。
1、元气2、宗气3、营气4、卫气卫气的主要生理功能:①温养作用②调节作用③防御作用二、血血是运行脉内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赤色液体。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活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一)血的来源于生成水谷精微、营气、津液、精等均为化生阤的物质来源。
(二)血的运行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是血液充盈、脉管完整通畅、脏腑功能正常。
(三)血的主要生理功能1、营养作用2、滋润作用3、养神作用三、津液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一)津液的代谢津液的代谢包括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1、津液的生成2、津液的输布3、津液的排泄(二)津液的主要生理功能1、滋润濡养集体2、参与化生血液3、运载全身之气4、排泄代谢产物5、调节阴阳平和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之间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既是化生血液的原料,又是化生血液的动力。
2、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气存在于血中,血是气的载体。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对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液、气能行津液、气能摄津液等。
2、津液对气的关系津液能化气,津液通过脾运化而不散全身。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同源于水谷精微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余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成(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肢节和皮肤,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脉络、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二、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心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叫十二“正经”。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的总称。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1、联络脏腑、沟通表里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体3、抗御外协,保卫机体(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阐释病理变化2、指导疾病诊断3、指导临床治疗4、指导预防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