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 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
色的新儒学体系。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
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
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

[思维拓展]
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答题术语]
1.汉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2.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4.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5.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郡县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6.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和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考向预测:从汉代儒学与先秦诸子思想关联的角度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

据此可知,这些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解析:选D孟子的观点无法体现浓厚的尊卑意识,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集权已成趋势,但“先秦”儒学并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统治者用法家思想加强了集权,故B项错误;“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可见先秦的儒学没有构建伦理纲常的社会,故C项错误;从孔子到孟子再到汉代的“三纲”均把君臣父子关系作为必然的关系,即家庭国家关系结合在一起,故D项正确。

汉代儒学与先秦诸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杂糅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所以汉代儒学可以说是
外儒内法,或者说“儒表法里”。

汉武帝所用大臣,大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的人。

近几年全国卷高考也从儒学与法律的角度进行了考查,今后仍然可以从“百家争鸣”与“独尊儒术”、从汉儒与法家及道家的关系、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等角度进行考查。

复习时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探究。

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

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

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主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史料一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史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1)结合史料,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启示?
提示:①主要原因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②启示:一种思想能否上升为主流思想,在于其是否适用时代发展的潮流。

(2)据史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提示: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

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史料一中,说明了经过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再加上汉武帝的大力倡导,学习儒学风气的兴起。

史料二中“置《五经》博士”“令礼官劝学”“崇乡党之化”“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体现了在教育、社会教化、风尚方面对儒学的重视,“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咸荐诸朝”体现了在选官方面对儒学的重视。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危及西汉统治,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2.新儒学形成的意义
(1)有利于国家统一。

(2)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3)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4)限制君主的权力,使君主实行“仁政”。

(5)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汉代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选C“五经”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之前,由孔子整编而成,如果A项正确,那《论语》更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而《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故A项错误。

“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

B、D两项明显错误。

2.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选B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 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

3.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选D材料题干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 项错误;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分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

1.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

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

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解析:选A太学规模的扩大,太学生人数的剧增,反映人们对儒学的重视,说明儒学地位的上升,故A项正确;太学是官立学校,不是私人讲学,故B项错误;官立学校在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太学是汉代的最高学府,不是地方教育系统,故D项错误。

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解析:选B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从“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 项错误。

3.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解析:选B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轻”,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B 项正确;题中的话题没有涉及到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